曹操煮酒论英雄联盟夏季赛2018,说天下英雄联盟夏季赛2018只有他自己和刘备,你是否认同吗?请详细说明缘由。

是因为曹操这样说,暗示曹操和刘备为敌,刘备处境危险吗... 是因为曹操这样说,暗示曹操和刘备为敌,刘备处境危险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刘备寄人篱下,曹操随时可以杀他。而曹操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天下对我有威胁的就只有你了。”处境自然危险

刘备心里清楚,自己才华远不如曹操。而曹操又有意无意的这么说了一句,他又有点软,刘备肯定会想:曹操说天下只有他和刘备是英雄,那么还不会除掉刘备啊。这两个加起来应该就是刘备吓到的本能反应

是因为曹操认为刘备有称霸天下的大志和能力,而称霸天下的人只能有一个,所以曹操想要杀了刘备,刘备知道了自己的处境现在十分危险,因此害怕。

我都怀疑曹阿瞒这句话是不是对好多人说过,用来测试他的门客的忠心啊,比较曹操的手段那不是一般的,他提到草鞋备的时候完全也可以这么说,妇人之仁。

不自己装作吓自己,马上就会被除掉,所以刘备还是很聪明的!

采纳数:0 获赞数:2 LV2

危险,曹操是为检测刘备是否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如果有就会除掉他,刘备明白了曹操话中的含义,所以吓到了!

}
(一)隆中对第一步,收取荆襄之成败
(二)论刘备攻取益州的政治得失和利弊
(三)刘备自称汉中王,而匡扶汉室大志终不成
(四)从有汉二祖,看政治声誉对事业成功的巨大作用
(五)从孔明执政后的雍凉攻略,看隆中对的调整
(六)浅论刘备和孔明的政治理想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份诸葛亮出山时,献与刘备的隆中对,一千八百年来众说纷纭,多少千古名士、军政大家对此都有过精辟论述。
赞之者多认为刘备半生苦战,促居一县,得此战略规划后,腾跃高飞开三国鼎立局面,可称天古名局;
贬之者则不免将蜀汉建国时期的几次重大失败,之后的北伐不成,皆归罪于隆中对本身的“片面”和“缺陷”。
小子不才,仅仅作为无数网络键盘侠之一,仅仅后知后觉从事后孔明的角度,对此亦发表几点浅见,聊供各位看官一笑。

隆中对第一步,收取荆襄之成败


千秋遗憾隆中对,只缘失着南下初。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隆中对果真是蜀汉建国纲要,刘备果真是对孔明从出山伊始便言听计从,之后亦步亦趋按这个规划去执行的么?
怕不尽然。孔明说得明白,这是一个先取代/攻灭刘表,全据荆州,然后兼并刘璋和张鲁,“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然后“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之后才是大家熟知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在整个计划中,荆州、益州包括汉中要全部据有,“夷越”也就是交州地区、(从语境说,也许还包括扬州的山越地区)也要成为附庸,西羌一带同样如此。


在这种刘备军称霸整个南中国、和曹操南北对峙的前提下,僻居江东一隅的孙权就只能居于反曹同盟的从属地位、任凭摆布了。

若按孔明在草芦中设想的这种理想状况,在曹魏集团内部纷争“天下有变”之时,两路大军挥军北伐完全可行,孙权即使想要反水也是有心无力。

而要实现这个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大前提,本就是要刘备全取这个“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的荆州。其实也可说正是刘备此刻的心声了。

刘备从201年被曹操击破于汝南,率部投奔刘表,在新野、樊城一带屯兵整整七年,难道当真是坐视宿敌曹操一步步兼并整个北方,而自己只是无所事事混日子么?

非也,他正是一步步邀买当地士人之心,为取刘表而代之,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徐庶、孔明、伊籍等荆州当地士子,弃刘表而归心于刘备,正是其这段时间努力的成果。


刘表虽然心知肚明,但因为需要战力强劲的刘备来帮他挡住曹操南下兵锋,代替之前张绣军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同样需要刘备这个身负天下之望的反曹明星作为客将,平衡蒯、蔡等荆州当地士族势力,
因此也是听之任之,对刘备既限制,亦利用,对同为汉室宗亲杰出人物的刘备,更有相当程度的惺惺相惜。

所以一些论者为过度夸张孔明作用,将此时刘备贬低为“县长”,其实也不免偏颇。其屯兵地不止是新野小县,后更移驻于和荆州治所仅一水之隔的战略要地樊城,又在博望坡大败曹军名将夏侯惇和于禁。


以声望、实力综合而论,即令在孔明出山之前,刘备也可算是荆州地面当之无愧的前三号人物,蔡瑁之流地头蛇还真未必比得了。

若说此时镇南将军成武侯刘表是荆州省的省长,那名位并不低于他的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刘备,至少也得是个常务副省长。

其实州牧不是诸侯王,从来没有父死子继的法理。刘表作为汉朝政府官员,他的子孙原本就没有私相授受、直接继承荆州的合法性。


所以他一病不起后,会效仿陶谦请刘备领荆州,或许可认为试探,但也不乏真心。乱世中没有足够能力的稚子,强要执掌大权,亦如小儿持万金于闹市,是自取灭门的愚行,为智者所不取。

【《英雄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而刘琮蔡瑁们不及知会刘备,便遣使请降曹操,等于是直接将刘备这个反曹明星当做投名状卖了,所以襄阳城下,刘备怒斥刘琮不义,刘琮惶愧不敢应答,而其左右及荆州士民百姓多归心刘备,众至十余万。

就在此刻,孔明果断提出了火并刘琮,夺取襄阳、入据荆州的建议,也是实践隆中对计划的第一步。


此举要承担的道德风险是很小的,毕竟前有刘表身前遗命,又有在荆州数年经营,当地士民归心,而刘琮甚至连据有荆州的合法名义都没有,州牧之位是朝廷要职,岂得父子私授?
是以此举是以大义讨伐不义,于刘表私交或许有负,于天下士人风评可谓无愧。

可惜的是,刘备却迟疑了,没有听从孔明,拥众缓行江陵,中途被曹纯虎豹骑赶上,当阳一场惨败,随行十余万士民损失殆尽,自己两女被捉,连重要谋主之一徐庶也因为老母被擒而投曹。


而荆州高门名士如蔡氏、蒯氏、王粲等,重要将领如蔡瑁、文聘等,足以对抗江东孙氏的几万水军,襄阳和江陵的多年积蓄物藏,则都尽数成为曹操囊中之物。

不纳孔明之言,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诚然,若自取荆州,风险是必须要直接承受随之即来的曹操直接打击,也未必能得到如赤壁时一般、孙权的全力支援,可说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激进方案;


但哪怕襄阳江陵两座坚城苦战失陷,比之史实中当阳惨败的后果,又算得什么呢?

此时刘备都一度打算收残兵南下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了,又是孔明结好鲁肃,出使江东,和周瑜鲁肃等说动孙权,定下联合抗曹之计,令刘备绝处逢生。

曹操大军压境,传书威逼孙权,本以为能重演当初公孙康奉上二袁首级的旧事。岂知遭周瑜黄盖在赤壁当头一棒,荆州水军损失殆尽而烧船北归。

然则势单力孤,依附于人,代价自然不免,战后刘备以汉廷正牌左将军、豫州牧的名义,表孙权这个连合法爵位都没有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为名位更高于自己车骑将军、徐州牧;


从形式上正式奉其为盟主,在之后的攻伐荆州战役中都居于附庸地位,被周瑜竭力压制。

连本为联姻的孙小妹也在刘备领地作威作福,如孔明语“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孙权更借赤壁和南郡两战兵威,趁机派遣步骘以武射吏千人南下,杀吴巨、招降士燮,将交州纳入本领,将刘备领地(南四郡+公安)三面包围。

可以说从荆州被曹孙刘三分起,隆中对原有的前提就已经破产了。孙权对刘备更形成了压制性优势,才能对其召之即来,周瑜(其幕中的庞统)还一度提出将刘备软禁、消化其势力,举兵取蜀的天下二分之策。

幸亏天助刘备,周瑜早死,继任的鲁肃力主将最重要的南郡借与刘备,更得到周瑜幕中的庞统为谋主,这才开始谋划西进取川大计。

诚然,隆中对是基于公元207年的天下局势做的,之后随着世事变迁,加以各种修正也是必然的。


但起始夺取襄阳、这关键一步,刘备都不听孔明的,当阳惨败,荆州三分,隆中对涉及局面已然破产,又何论其他?

至于后期的关羽攻襄樊,本身只是个夺取荆北地带的战区行动,虽一度水淹七军、战果丰硕,声势不小,但只有1/3个荆州为分基地,更要分心防备荆南的孙权,是以连樊城都还没打下,就被徐晃长驱直入击败而樊城围解;


益州方面更刚刚经历汉中大战、精疲力竭而长达数个月、直到关羽败亡时不能做任何策应。

这种情形和隆中对里所言,全据荆益后背靠三州称霸南国,两路大军一出秦川一出宛洛的场景差距实在甚远,又怎能混为一谈?


是以归罪于“东吴毁盟破坏隆中对”也好,“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隆中对”也罢,都是强行生拉硬扯罢了。

最后总结:隆中对本身,就和韩信的汉中对,耿弇的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一样,可算是名垂千古的大手笔战略规划,但刘备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真正按这个规划去执行,又怎能将其后期失利,算成是孔明草芦中规划不当的缺失呢?

二,论刘备攻取益州的政治得失和利弊。 刘备早年屡战屡败,兵马不过数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这些诸侯却无不以礼相待,隆而重之,以其为附庸客将,而不能贸然吞并;正是因为其巨大的政治声誉和号召力,是汉室宗亲的杰出代表,反曹兴汉势力的一面大旗。


是以千古国士无双的孔明弃刘表而跟从他这个一县之主,万人敌勇将关张对其不离不弃。陈群这种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登这种地方豪族的枭雄,田豫这种边地大族的人杰,在三国时代都算得第一等人才,无不与之结好相惜,
虽然最后都因家族利益弃之而投曹魏,但亦终生对其称誉而不出恶言。
刘备自己也对此颇为自诩,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孔明隆中对所言,是堂堂之阵王道之师去攻取益州,兼并刘璋和张鲁。正是因刘备之前的所积累的极高政治声誉和声望为基础。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而刘备选中的取川谋主庞统,则与法正类同,是个标准的功名之士,其取川方略原本是在周瑜幕中做的,对刘备这样高举道德和兴汉大旗的宗亲,本就不能直接适用。

再看此时益州,刘璋在刘焉死后,被朝廷正式册封为益州牧,他的政治合法性和刘表相当,远高于陶谦二子和刘琮,也高于仅是个会稽太守而私据江东的孙权,更勿论仅是个偏将军的马超。

汉中张鲁和刘璋有杀母血仇,两家势力敌对多年,而一直并无大的战事。直到此时曹操大军进关中、准备南下取张鲁,进而下益州,刘璋的应对举措是盛情邀请刘备这个反曹明星入川,给兵给粮,加以厚馈。


既是请刘备打张鲁,本质上还是请刘备作为北方屏障帮他挡曹操,心态和刘表当年收容刘备驻兵于新野、樊城,正是一般无二。

刘备应邀入川,得刘璋盛情款待,“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增先主兵”,因而“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在这种前提下,刘备置酒高会,长期邀买人心,按兵不动,近一年后却以援救孙权为名,要求刘璋再给一万人马和相应物资,率师东归。
刘璋大失所望之余,仍肯给兵四千,并减半供给刘备所要求物资,其实已经非常厚道,算是为这个两刘一孙的反曹联盟尽心竭力。
刘备却以此作为破脸理由,进而张松卖主行径败露,刘备斩将夺军,不得不说这个借口找得太糟糕,也是对自己过往信义、声誉的严重损害,和隆中对所述大不相同,道德减分远高于之前从孔明之言去火并刘琮。
刘璋虽是个暗主和老实人,对此也不能不激起了些许血性,与刘备鏖战历时经年,从刘备入川算起,前后总计持续近三年,方才归降。
因此一分为二看,夺取西川自然让刘备得以从“进退狼跋”到“翻然翱翔、不可复制”,有了一方基业,步入其势力鼎盛期,扭转了此前在反曹联盟中对孙权的实力劣势;
但另一方面,背信弃义,攻取盟友刘璋夺其基业的行径,也让其早先数十年积累的政治信用在相当程度上破产,从原本天下闻名、人人敬重的的反曹英雄和正义化身,沦为和其他割据群雄并无本质不同的一路军阀。

「孔明北伐,先做《正议》,其篇核心——吾乃居正道而临有罪。


这就是王道之师,必须要打着有道伐无道的旗号,本集团群体都坚信不疑的政治正确。
可以讨刘璋之父刘焉,“以枝叶之亲,而阴怀攘窃之志”,“遽造舆服,图窃神器”之罪; 可以讨刘璋父子割据汉家州郡、自承授受之罪;可以讨刘璋和“汉贼”曹操通款曲,献贡助兵之罪;
但这些原本堂堂正正的讨伐言辞,在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表其为“镇西大将军、益州牧”,并接受其大量兵马财帛厚赐后,还公然说得出口么?」

这也极大刺激同一时期在合肥与曹操主力对峙、损兵折将无所获的孙权,大骂其“滑虏”而直接出兵攻取荆南。


毕竟此时在东吴主事的鲁肃,是东吴政权合纵派的代表,其借南郡主张,本质上是放弃之前周瑜的遏制刘备方针,让出刘备北伐的通道,好与之分路北伐、联合抗曹,却从来不是为了活雷锋到由东吴抗击曹操主力,而让刘备去兼并益州来壮大自身。

而刘备对此应对,亦是直接举五万大军出川迎战,因曹操出汉中而双方暂时妥协,达成“湘水之盟”。但这本质上只是个迫于曹操压力的停战协定,刘备让出荆南三郡为代价,暂时安抚了孙权的忿怒离心,赤壁时期那样同生共死的盟友关系已经荡然无存。

此外更致命的一点,是在这三年里,雍凉形势已然大变,曹操在这期间把雍凉的反曹势力给扫荡干净了,之后更先行一步占领汉中。刘备虽竭巴蜀之力苦战经年夺下汉中,却得其地不得其人,被曹操将百姓尽数迁移,蜀地更因此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精疲力竭数年,只能眼睁睁看着关羽孤军败毁、荆州丢失。

若论刘璋暗主,“天赐良机、不取孚与”,后来孙权吕蒙就是这么想的,于是他们向曹操称臣、白衣渡江取南郡,再用关羽首级当投名状,换得了梦寐以求的中枢对其割据江南的合法背书(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而那之前孙权仅仅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连演义小说中的“吴侯”爵位都没有。


此外更将被刘备流放到荆州的刘璋据为己有,当做政治花瓶,复表其为空头益州牧,亦算是小小的黑色幽默了。
211年12月,曹操与马超大战后回军,马超兵退凉州,同时刘璋邀请刘备入川;
212年,刘备以万人入川后置酒高歌,收买人心,
10月,曹操号称四十万大军南征孙权,
12月,刘璋发现张松暗通刘备,双方决裂。
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峙濡须口;
刘备军围攻雒城,久不能下,庞统战死;
马超被杨阜等凉州义士击败,投奔张鲁;
刘备调孔明张飞等分路入川;
214年,马超受张鲁派遣入川,投刘备;刘璋投降。

三,刘备自称汉中王,而匡扶汉室大志终不成惜刘备:示器局之不广,割边地以自王,是以基宇亦狭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两汉十三州,刘备最鼎盛时只有益州+荆州一部分,取汉中时已让出荆南;自己称帝时更已损失关羽军团,仅剩益州一州。而此时曹魏占据九个州,东吴也占据交州全部、扬州荆州绝大部。蜀吴两国只是从后世版图上看着地盘似乎不小,其实以当时户口和开发度而言,国力加起来也不过相当于曹魏一半多。


(所以后来孔明北伐才真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俗称的一矿打九矿,丞相尽力了。)

因此,若强行说刘备此生已是圆满成功,既是罔顾基本历史常识,更是对刘备也包括孔明奋斗一生的志向的极大贬低。


当真以为刘备多少次出生入死苦战搏杀,竟不是为匡扶汉室中兴汉统,继高祖和世祖事业,而仅仅是占着一个边远州部,自封一个名为“皇帝”实为州长的存在,
建立了相当于曹操九分之一、孙氏父子三分之一的基业,就心满意足,觉得此生很成功么?恐怕这才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而若论刘备功败垂成的理由,孔明和他所拟的“隆中对”,恐怕实在不能替主公背锅,只怕还是他自己的责任更多更大些。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上文所述的攻取益州对政治声誉上的损害,同时让曹操趁机巩固对雍凉地区统治,极大加重之后北伐的困难。
而此外更有重要一条,便是夺取汉中后自称汉中王之举,可说是居虚名而害实利了,颇有些得意忘形的嫌疑。
两汉体制是“非刘不王”,但从不是一些人误解的“刘皆可王”,无数忠臣义士维护的是四百年煌煌大汉的法统,而绝不是刘邦子孙一家一姓的江山。

汉朝封王是有严格限制的,要么是皇帝亲子,要么是诸侯王嫡子,诸侯王其余儿子除非是皇帝特别加恩封王(齐悼惠王各子、梁孝王各子等特例),通常亦只能封侯。


这就是大汉之所以为大汉,绝不如后世满清。皇子诸侯王之外的宗亲从来并不是什么天潢贵胄,也和寻常士人一样的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时亦无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以刘备西汉景帝子后裔的远支宗亲身份,就算在东汉王朝立下伊、霍之类匡扶社稷的大功,也就是大将军摄政、封侯,而绝无封王之理;
若如刘备这般,才刚刚只有1个半州就自己称王,那之前据有一州多年的刘表刘璋们早就可以自称为王了,但即使是他们也绝没这个胆子,那真是自绝于汉廷,自绝于天下士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而比之刘秀称帝,是入据洛阳,麾下数十万大军,得河北河南各州,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前提,而且他本身就是更始帝封的萧王,从王为帝只进一阶。
刘备想成就帝业的合法渠道,同样比照刘秀例,在曹魏颠覆社稷以成事实的前提下,克复两京之一,据有天下其半时,方可自立社稷。在那之前,当然是示天下器局之不广,令仁人志士大失所望。
换言之,刘协禅让曹丕之前,若刘备能攻灭曹操,一统河山,那么他可比照周公例,为天子尚父执政,或可以匡扶社稷功,特封为王,天下人皆能服膺。这样刘备的历史地位将极其崇高,足可比拟元圣周公。
可若自立为帝,传及子孙,仍不免遭史书后人诟病。若能为千载不易之圣贤,又何必定要汲汲于一朝之帝皇?
而在刘协禅让曹丕之后,从汉朝角度等于自弃宗庙,放弃灵帝这支的权益,天子失国,如孺子婴了。此后刘备若能攻灭曹魏,一统河山,当可比照世祖刘秀例,称帝自为,三兴汉统,名垂青史。

《汉中王劝进表》里,大概是刘备集团诸人自己也觉难以自圆其说,居然举“河西诸将推举窦融为元帅”这种例子为先例,已是不值一哂。


窦融当初不过是被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向刘秀输诚后被封授凉州牧,和刘备自封诸侯王,甚至急哄哄地把大半个益州都划为汉中王的私人封地,(“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是一回事么?东汉几曾有过领地如此庞大的诸侯王?

读史至此,颇有拿错剧本之感,举出窦融自封大将军这种先例作为称王依据的,本来该是向来名不正言不顺、靠攻杀朝廷官吏立国开基的孙策孙权们才对。

或论刘备称王,是为给属下有功之臣升职封爵的观点,又为安置马超等降顺前诸侯,这是对两汉时期政治体制的误解。


自汉武推恩令之后,诸侯王权势是远不及中枢执政大臣的,一如霍光摄政时,武帝子孙们无不战战兢兢而俯首。
至于东汉诸侯王,连在自己的封国都不能做主,中枢调派的国相才掌控封国实权;更不用说涉及中枢的军政和监察大权了。
刘备称王后,封马超左将军、关羽前将军等,这些给属下升职封爵的合法性依据,正是他同时自称为大司马“董齐六军”,兼领司隶校尉和豫、荆、益三州州牧,
根本不是任何诸侯王能有的权利,而是他同时自称“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然后才能去摄行军政大权。
何况此时马超合法身份,偏将军、都亭侯而已,本就低于刘备的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不过和关羽的偏将军、汉寿亭侯相当;有什么难安置的?
而此时诸雄自封职位,马超是征西将军领并州牧(自称),孙权是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刘备表),刘备是大司马、司隶校尉(刘璋表)、益州牧(刘璋让)、荆州牧(孙权表),

曹操称魏王,刘备骂他是叛逆而讨伐,结果自己也不顾朝廷法度和体制称王,正是自甘居于和曹操一类的反逆了。那么同为叛逆,大家从自己家族长远考虑,大可投靠占据天下九州的曹操,又何必投只有边地一州的刘备?


何况对“反曹联盟”(如果认为其还存在、还需要继续维系的话)来说,是马超重要,还是占据江东交州和荆南的孙权重要?
孙权如果不和刘备翻脸,真心承认了他所谓“汉中王”的合法性,岂不等同于自认是刘备这个叛王的下属和臣子了?江东各郡原本就遍布带路党,首脑就是张昭这个托孤重臣,孙权长期无力清算,此后江东士人更要一心北向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用关羽首级换了汉廷正式册封的骠骑将军、南昌侯、荆州牧职位,曹操更等于在有生之年放弃统一企图,承认了孙权割据江南的事实,一劳永逸解决了其统治合法性困扰,江东大族人人满意。

正因曹操明目张胆破坏汉制,所以天下皆知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才是刘备一直高举保汉大旗的立身之本。


换言之,两汉四百年法统才是刘备背后的最巨大政治优势,因此哪怕只有一县之地时,曹操仍视其为头号大敌、不敢轻忽。
刘备仅有一州加三郡时,自封为王,就是自弃合法性,把自己的格局降低为一个曹孙二袁式的割据军阀了,那么既然连刘备放下了忠于朝廷的执念,那么同样是反逆和军阀,大家为何不投明显势大、占据中原九州的曹操?孙权不就是个好例子?许都朝廷虽然是个牌位,却是东汉二百年王朝正统延续,在曹操尚且没把它彻底丢弃之前,刘备与之决裂实在操之过急。

是以为此时刘备计,开大司马府,自称录尚书事,麾下安排马超这个“征西将军”,给关张四方将军职位,完全足以酬功了;大司马录尚书事可比照霍光例,摄行举国军政大权,也完全可以威福自主了。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称王么?


当然,不妨也同时表孙权为平起平坐的大将军,扬州牧交州牧青州牧之类的支票尽管去开,虽然这样未必足以打消孙权对南郡的企图,但所谓“盟友”,若是连一些象征性的面子都不屑去给,什么政治上的好处都不肯让渡,就别怪敌人开出更高的筹码了。

又或论刘备称王,是年事已高,为身后事打算,解决将基业传及子孙的合法性,让刘禅得以传承基业,所以要急着和属下定下君臣名分,原本大家名分上都是汉朝臣子,此后就都是汉中王殿下的臣属了。倘真如此,那么被评价为“示天下以私,割边地而自王”,并不冤枉。

因为这举正与被称为“汉贼”的曹操一般无二,彰显格局不广,从政治上是个弊大于利的昏招。


(曹操原本以司空、丞相录尚书事即可终身摄行天子权;之所以不惜逼死荀彧、激起一次次后方忠汉士人反叛和政变,也要称魏公、魏王,最大缘由无非也是为了将基业和权柄传承子孙。)

若刘备真做此想,只为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那便是将自己从天下人认可的英雄义士,变成了和“汉贼”曹操、军阀孙权一类的枭雄。


既如此,白帝城托孤之时,刘禅16岁已接近成年,按两汉故事完全有亲政能力,又为何让孔明摄行军国大权,令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更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呢?
诸如白帝城托孤阴谋论,以为此言只是耍权谋、试探和要挟孔明,才是对此君臣鱼水二人人格和胸怀的侮辱。
以区区之见,若以刘备孔明的一生奋斗,仅仅是为了维护刘氏一姓去代代不易当皇帝做江山,其实反倒是将他们的志向格局看得小了。
其实谁都明白,不论是以匡复汉室、中兴汉业为志向,还是以划地自守、保西蜀基业为现实要求,孔明原本就是远比刘禅更强得多的人选,又何必定要强求刘禅继承权柄、威福自专?
乱世中没有足够能力,亦如小儿持万金于闹市,为子孙后福计,亦非明智之举,一如陶谦和刘表临终前,让州牧于刘备的举动。
一向认为白帝城托孤,刘备让孔明自取蜀国江山,正是出于真心实意的诚挚。
如孔明这等千古无双国士,若以权谋小道试探之,反而适得其反,徒伤其心。有论者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英雄肺腑了。
也可说是刘备经历惨败后,悔过反省,痛定思痛,摈弃个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怀的高义之举,

所以前面评价了刘备称王的不妥,但亦不得不为白帝城托孤大大的写个赞字,如此方是“示天下为公”,非为刘氏一姓产业。


这一幕成为千古佳话,令无数后世之人热泪盈眶,并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刘备本人的历史评价,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其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确实是名至实归的。

四,从有汉二祖帝业,看政治声誉对事业成功的巨大作用 以史为鉴,从有汉二祖的帝业生涯,就可充分看出政治声誉对成就大业的决定性意义。


刘备大业不成,缘由不在孔明或隆中对,而在于他本身能力举措,格局气宇,相比刘邦、刘秀的缺失。
刘邦被项羽勒令迁居汉中,裁军至三万;短短一年后就统帅五诸侯,号称五十六万大军,从西蜀之僻速推到东海之滨,攻陷楚都彭城;
刘秀孤身一人被刘玄派到河北去招(song)抚(si),谈笑间无数英杰志士不断来投,短短半年多就招得数十万大军,仅仅三年就入主洛阳成就帝业,二分天下有其一;

这些奇迹是三国类战略游戏所难以模拟的,所以政治声誉的意义也往往被很多三国爱好者所忽略,以为争天下仅仅就是招贤才良将、练精兵重屯田,一个个州郡、一个个诸侯攻略过去。

刘邦和刘秀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的奇迹,


那是因为刘邦以两万偏师孤军破武关,一人一军之力便荡平了几百年世人眼中难攻不落的秦国本土;让秦朝想缩回去为关中国而不可得; 是无可争议的灭秦二号功臣,项羽鸿门宴上不敢杀也不能杀,还要封其为王;

刘秀昆阳之战以七千敢死之士聚歼四十二万政府军精锐,一战摧毁一个大一统帝国,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争史奇迹,是无可争议的讨莽首功,刘玄同样不敢杀也不能杀,害死其兄后也要封其为王以示安抚。 鲁肃力主将南郡给刘备,正是对这个反曹英雄抱有充分期望,期待他挥军襄樊,分担东吴攻取淮南的阻力。可刘备却应刘璋邀请去益州了。刘璋本以为刘备是宗亲中的英雄,指望依靠他为北方屏障,攻取汉中对付张鲁和曹操,岂料刘备却私下联合其部属,反而侵吞其领地。


刘备与刘璋大战持续将近三年,才算是初步平定益州,代价是曹操在此期间平定雍凉,并准备进入汉中;若非刘璋开门揖盗,刘备单凭自己军力突破三峡,逆流取巴蜀又要多耗时多久?
是以得南郡也好,入益州也罢,这都是刘备之前巨大的政治声誉和号召力的才能换得的便利。

刘备之前以刘璋同为汉室宗亲,“披发入山”为要挟阻止东吴取蜀计划,岂知反而是自己取了益州,先称大司马、后更直接自封汉中王,将孙权这个“车骑将军”又置于反曹联盟之何地?孙权因之大骂“滑虏乃敢挟诈”,先举兵争荆南三郡,再不惜向曹操称臣而攻江陵、杀关羽;


张鲁在丢失汉中后,刘备遣黄权接其入蜀时,亦表示“宁做曹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其在汉中数十年经营、五斗米教众的巨大影响力亦从此弃刘备而归曹魏。
这亦是刘备取巴蜀、自称王,相当程度上毁却之前的政治声誉,从“欲与大信与天下”的兴汉义士沦为汲汲于一州一郡实利的割据军阀后,示天下之不广,割边地而自王,所不可避免的沉重代价。

正如刘备自言“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可以说刘备不能成就高祖世祖之正统帝王的业,仅仅作为一个割据政权的君主载入史册,固然是他本身才具不能及、时势与秦末、西汉末迥异,但亦是从他谋算刘璋那一刻起,就最后注定了的。

此后英雄辗转大半生,临到老来却非要割据边域,过把称孤道寡的瘾,处虚名而害实利,再看不到匡复汉室、澄清宇内的胸怀和志向,格局、器度已逐渐昭然于天下,


因此被真正汉朝的忠臣义士当做和孙权、二袁并无本质不同的割据军阀。孔明北伐被大多数魏人视为攻掠边郡的蜀寇,“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的场面如在梦中,也就理所当然了。

其五,从孔明执政后的雍凉攻略,看隆中对的调整从孔明雍凉攻略,假想刘备的帝业辉煌之路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历史上任何大战略家都不是墨守成规之徒,而必然要依据世事现实做相应与时俱进的调整,从来并没有通用二十年不变的战略。

孔明执政后,倾力和吴,放弃对荆州的领土主张,也放下荆襄、猇亭两役几近十万大军败亡的仇怨,甚至不惜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来维护对吴盟约。正是放弃了早年隆中对“跨据两州,并立北伐”假想,而全力北上争夺雍凉。


只可惜此时天下局面已定,曹魏已据天下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如此巨大实力差距,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注意到雍凉地区作为曹魏收入囊中的最后两州,时间恰与刘备入川相同。

「刘备入川到夺取益州,持续近三年(212-214年)、与此同时,马超与曹操的战争同样持续近三年(211-213年)」

那么事后孔明一下,若刘备入川时不那么急功近利的话,更兼顾利益和义信的规划,该当是顺应入川旗号,攻伐张鲁,夺取汉中。


刘璋本非野心甚大的枭雄,一心自保苟安,如果刘备真心替他出力打汉中,而不是暗地谋夺他基业的话,刘璋又怎会不尽力保证其后勤?当时刘璋种种厚赠可为明证。

而以刘备军闻名天下的战力,区区一郡之力、并无大义名分的米贼张鲁又怎能抵抗?


攻取汉中同时,曹操已经过近一年准备,起几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这种超大规模的战争计划,即使曹操以刘备为大敌,要临时变更战略方向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史实中刘备也正是以此时援救孙权为借口,卷了刘璋的厚馈,声言东行。)
而关中西凉地区,最乱时大大小小十几伙军阀长期割据混战,马腾和韩遂互相攻战到被韩遂杀妻杀子的地步。是以钟繇进驻长安,才能以汉廷中枢名义分化利诱,名义上招抚他们。

马腾之所以接受张既劝说,带着族人儿孙去邺城当九卿,也是厮杀多年倦了累了,抱着入朝养老的心态。


岂知其子马超野心勃勃,背父弃族,联合韩遂造反,才送了一家性命。就在刘璋请刘备入川同年,曹操决定彻底和屡叛不降的马超决裂,早成阶下囚的马腾终于被灭门。性情刚硬如马超,亦不免锥心泣血。

那么刘备吞灭张鲁后的下一步,就可联合此时尚在凉州的马超、韩遂等西凉诸将,趁此时曹操主力南进,与孙权对峙淮南之时,反攻曹操刚刚占据、大量降军驻守的关中三辅地区了。

此时曹操势力对雍凉地区的掌控力远非二十年后孔明北伐时可比。凉州方面形同虚设,雍州方面也刚刚经历和马超的大战,驻守军很多是新降之卒。想攻取雍凉,之后几十年都已经没有比这时更好的机会了。


毕竟马超因背父弃族,在当时名声极差,官职也只是个偏将军;韩遂早年投身羌乱,是祸乱汉朝天下的著名祸首之一,虽然被招安洗白,风评同样不佳;

他们如此,其余诸将更无足论。论官职、论人望、论声誉,他们的号召力都是远不及刘备这个左将军的,因此一旦组成反曹联盟,刘备居于主导地位就是必然。


也不用担心马韩辈此刻会反水和心怀异心,因为曹操已杀尽马、韩满门,血仇早不可解。从他们的角度,刘备成事,顶多也就是将权柄收归中枢,要的是他们的权,何况那一天还很遥远;而曹操要的是他们的命,血淋淋的屠刀已经架在脖颈上了。

诚然论土地丁口富庶,此时破坏严重的关中远不能和益州相比。但攻取长安和攻取成都,给全天下那些拥汉反曹士人的政治信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光复故都、承汉高之基;后者不过是自甘为公孙述之流罢了。

从争天下的角度,巴蜀只适合割据,关中才是帝王基业,三千年历朝历代无不证明此点。问鼎逐鹿,又怎能不冒一点风险?


刘邦同样有汉中+巴蜀时,他的选择可不是在天府之国老老实实种田,积蓄实力,而是4月才到汉中,8月就出兵还定三秦了。而刘备入川时,曹魏在雍凉地区的统治极不巩固,亦不得人心,正与三秦王类似。
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占七州,孙权两州半,刘备半州,按史实方略,刘备最大时扩地至一州半,还付出沉重政治代价、埋下孙权倒刺隐患的同时;曹操已扩地九州,所得更大于刘备,其优势反而进一步加大。
换言之,在刘备已失大半先手的时候,真心在有生之年争夺天下,而不是满足于割据一方,就必须孤注一掷,拼命去和曹操抢时间

拿下长安、封锁潼关,于故都祭西汉高祖世宗七庙之后,刘备便名正言顺的承继高祖和世祖事业,会被拥汉反曹士人当做真正的光武再世和真命天子,政治号召力将高涨到无以复加。如此方可以称得上是曹操从政治到军事上、真正意味上平等的对手。

这就是长安的巨大政治意义,在马、韩之辈手里,不过是座破坏严重、难以养兵的废都,而在刘备这样一直高举兴汉大旗的反曹代表手中,又岂止百块、千块传国玉玺可比?

如此在长安开大司马府,行文号令雍凉益三州,便是为兴复大业、事从权变。刘璋若抗命不从,那讨伐他就是顺天应命,名正言顺的王师;再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和减分;

若刘璋拱手称臣,保证支应后勤粮馈,那分批逐渐将益州用事官员都置换成自己心腹后,留他一个益州牧的头衔又有何妨?


何至于如史实一般,因为背信弃义丧失人心,于是在大批先期内应接应下,打个号称暗主的刘璋还要浪费三年?更连法正劝降刘璋时,或被士人当面指斥时,都难以自圆其说,只能含混过去,顾左右而言他。
此时在凉州那些一直抗拒羌虏、心怀汉室的正直地方官员,如卫康、苏则、姜叙、赵昂等人,都会迅速成为刘备的助力,而不是如史实一般,为了对抗为祸桑梓多年的马超韩遂们,两害权取其轻去投了曹魏。

读史时能深切感受到当时凉州英杰的忠汉和心向朝廷中枢之心,如果彼时大军踏入凉州的是尚能维持“弘雅有信义”声誉的刘备,而不是马超这种背族弃父的乱臣贼子,他们心向谁也就可想而知。 这才是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鲸吞天下的手段,有大义名分在手时,又何须如玩三国游戏一般,一个个州郡去攻略呢?


刘邦和刘秀的推进扩张速度远胜曹操刘备,正因为他们几乎每一步都做到了高举大义旗帜,各地诸侯群雄们一半多是拱手臣服的。
至于对东边的孙权,在把战略重心转移到雍凉的前提下,南郡和荆南不过鸡肋而已,完全可以当做历次讨价还价的筹码,依次让渡以换取其长期拖住曹军主力、承担全部的长江防线,又何必强求非要将所有领地联成一块?最终将关羽军主力抽调出来,确保对雍凉益三州的统治巩固才是正道。
那么天下就将是一个类似于南北朝时周齐陈三国对峙的格局,如此方才是势均力敌的鼎足三分,而全据故秦之地的刘备集团有形胜之便,高屋建瓴之势,自然就成为了最具统一可能的一方。

或论,将后勤交与盟友,若刘璋心怀异心反水,刘备军岂不腹背受敌,进退无依? 注意刘璋给刘备表的官职,大司马、司隶校尉;刘备投桃报李的,是镇西大将军、益州牧;


也就是两人此时拟定的势力划分,是刘备帮刘璋击灭张鲁后,还要进一步北伐,克复两都,夺取长安洛阳,光复两汉的司隶校尉属之后,再将汉中郡让还给刘璋这个益州牧;
大将军前加“镇西”名号,可视为刘璋认可刘备作为大司马,掌握光复后的汉廷中枢军事大权,刘备认可刘璋占领益州和西凉,负责整个国家的西方征伐。
因此若按这个规划,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时间线至少应是在夺取长安之后。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刘璋的一厢情愿罢了。
至于在刘备夺取汉中时,刘璋若急着背离联盟,勾结曹操和刘备破脸,于他又有什么好处?难道只为得一个汉中郡?不惜换志在鲸吞天下的曹操做邻居?此举虽愚者亦不为。
更何况如此一来,背信弃义、谋害同族宗亲的就不在是史实上的刘备,而反过来成了刘璋。一正一反转折,益州士心民心尽在刘备之手。
史实中刘备从葭萌关与荆州两面夹攻,背信弃义,逆势而动,尚且两年而灭刘璋。若刘璋当真做如此倒行逆施之举,将大义名分拱手让出、能不能坚持半年怕都难说了。那时刘备庞统也好,法正张松也罢,可真要大笑开怀了。

或论,放着已经摆在眼前的益州这块大肥肉不咬,却去打人口贫瘠的汉中和关中,岂不是舍易求难,风险甚大? 诚然这个方案也每步要冒相当风险,但可以让政治声誉和集团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若以为联盟只是为了将来互掐,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其实就是把刘备视同如孙权一般的军阀了。

孙坚瓜农子出身,比刘备更加不堪得多,孙坚孙策两代都是靠攻杀朝廷官吏起家割据,原主公还是汉末头号乱臣贼子袁公路。

所以孙权是政治根基不行,根本做不了匡扶天下的正义人士,只能做个乱世军阀,地盘大一点是一点,割据能几年是几年,情势危急时,厚着脸皮向曹操甚至曹丕称臣,哪怕喊刘备“陛下”都根本无妨。

而刘备志向绝不止此,以军阀的眼光衡量,才真是看低了他。

曹操孙权可以将盟约和信义当做草纸,刘备却决然不行,因为政治声誉是他奋斗半生的立身之本、兵微将寡却能一直对抗曹操的根基。

想想史实中取益州、自称王这两步对政治声誉上的严重损害,孙权轻易袭取荆州三郡,几万野战精锐更被吕蒙攻心,不战而溃而关羽授首。你做刘璋初一,他做关羽十五,出来混迟早要还,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再看看曹操后方始终不稳,起事者此起彼伏,“挟天子令诸侯”的后患,就是他自己的臣属和忠于汉廷的臣子一直没有泾渭分明。连集团二号人物荀令君都最终与之决裂,勿论其他。

如金城太守苏则这样牧守一方的实职官员,在曹丕代汉时甚至公然给汉献帝发丧。可说当时很多汉廷臣子,差不多是在一群乱世草头王中,面对自己割据远州封王称帝的刘备、攻杀合法官员起家的孙氏军阀,无可奈何勉强接受了曹魏代汉的最终事实。


—————————————————————————————————————————
若按此方略推演,刘备当真高举复汉大旗,成功一统华夏,或至少收取雍凉益三州,还都长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不再是六军尽丧而啼血白帝,丢下一州基业给孔明饮恨而终。

那么即使历史大势不可抵御,他身后一两代子孙后,政权依旧为士族门阀篡夺,而生平英雄事迹,写在史书上也就无愧于大汉烈祖昭烈皇帝之名,可与高祖刘邦、世祖刘秀并肩无愧的大汉三祖,而不是仅仅以“蜀汉先主”之名记入正史列传。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将崇高华美、光辉灿烂,“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以一己之力在第一帝国灭亡前夕,让这个帝国并发出耀眼的最后一抹,划下最后,也最辉煌的终止符。虽然政治上‘浪漫’一词从来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如果能够做到,那对刘备而言,是非常浪漫的一个结局。”

其六,浅论刘备和孔明的政治理想,及其失败之必然 浅论刘备和孔明的政治理想,不止是兴复汉室。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刘备幼年的羽葆盖车之志,一直被当做他胸怀大志、或说野心勃勃,欲成就帝王之业的明证。
孔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疑似托名伪作的《后出师表》中,更留下“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千古名句。

那么,刘备的志向能简单归结为他要当皇帝么?孔明选择刘备而非曹操孙权,只为他是汉室宗亲,只为维护刘姓皇族的江山代代不移么?


这是明清时期君主臣奴背景下流传的相关小说、戏剧,对之最大的曲解。

天朝不是西欧和日本,“君视臣为草芥、民视臣为仇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说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为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早在孟子和陈胜时代,便已深入人心。


想想两周八百年江山尚且终究不保,历史上任何妄图令自家江山永传后世的开国君主,从秦始皇到朱元璋,不论其何等雄才大略,为之设计了如何自以为高明的制度,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
反不及魏文帝曹丕,这个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对此看得达观明彻,“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所以,那些以为在天朝可以复制东倭制度,若刘备孔明三兴汉室,便真能“刘氏天子万世一系”,不客气说,只是完全不切天朝实际、如同空中楼阁般的意淫罢了。


刘备也好,孔明也罢,他们奋斗一生,亦绝非为了如此狭隘的一姓之私、一己之私。可参看《出师表》中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若以明清时代的君臣准则,此言出现在对皇帝的上表中,是颇不合适,大违君臣之礼的。
毕竟桓、灵二帝无论如何昏庸,终究是汉王朝的正统天子,刘备刘禅既自称是继承汉朝法统,又怎能肆意指摘自己列祖列宗的身后,竟到“叹息痛恨”的程度?孔明身为人臣,公然在朝堂做此说更有悖逆之嫌了。
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若细细论之,同样不免失之片面,
显然东汉明、章、和诸帝,都是并不下西汉文、景、宣的明君,西汉同样亦有元、成、哀、平等昏庸之主,最终江山无血让与新莽,也未见得比桓、灵辈强了多少。
更勿论孔明自己还专门写过论两汉二祖之优劣,对世祖刘秀的评价更高于高祖刘邦了。

因此,表中此言是西汉、而贬东汉,更多要在特殊语境下理解,刘备和孔明对桓、灵失政,河山倾覆,天下大乱,万民死伤,有的是感同身受的切身之痛。


更因东汉王朝的覆灭,非因外敌入侵,而是自身政治体制腐败,所以才意图改弦更张,复古西汉制度来救世。
观他们入蜀和立国后的施政作为,其实正如汉宣帝之言“汉家兼采王霸之道”,以儒为表,而申韩之术为本,和大力倡导儒学的东汉政治已是截然不同。
北方曹操同样大行法家之道,对儒学士族限制打压,屯田制和士族争夺人口,亦可算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类似的救世之道。

其实维护两汉四百年法统、恢复秩序、平定乱世,救民水火,本是当时大多数仁人志士,从荀彧到刘备到孔明们皆认可的大义。


如周瑜这般行割据之实的武人,嘴上同样要说“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为汉家除残去秽”;又如江东陆家家主陆绩,都做了十几年孙氏的官,临终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
真正公然抛却汉室、劝主君另开新朝的功名之士,若鲁肃、董昭等,终究并非主流。可惜一时之大义,亦未必代表真正的历史大势。

什么是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历史已告诉我们明晰的答案,正是从秦汉古典帝国,演变为二袁司马为代表的士族天下,开启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世家大族黄金时代的序章。


若说刘邦是秦末的男主角,刘秀是西汉末的男主角,同样顺应时势,天命所归。那么曹操只是个和项羽、王莽一样逆势而动的反派大BOSS,原本要扮演男主角踏脚石的存在。
只是袁绍这个原定男主角太过无能,没有和刘邦刘秀一样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才让曹操逆推得志一时,同样也才让刘备这样的破落宗室、孙吴这样的寒门武人有隙可乘。
曹操终身不能称帝和一统,军事上的失利还在其次,不能和他儿子一样改弦更张顺应这个士族天下的大势,才是根本缘由。

九品中正制方是天下大势,“王与马共天下”方是天下大势,皇族典兵以制衡世家大族方是天下大势,不断的皇族内战与频繁的朝代更迭方是天下大势。


若说仅仅是司马炎施政错误引发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何以其后南北朝无数英主雄才,直到杨坚为止,却都不约而同地走上同一条道路?

不妨做一个假设,若篡夺曹魏的并非司马氏,而是刘晔这个论血统远比刘备更近的东汉宗亲,而后施政皆如司马晋,与世家大族共天下。


那么这样的刘氏第三王朝能算是刘备孔明们所期待的么?他们若泉下有知,会认为这样也算是实现了兴复汉室的心愿么?——决然不会!

就算刘备孔明得以一次次逆天改命,成功击灭曹魏孙吴,那么至多一代两代人身故之后,无非是刘禅或其子孙来扮演历史上司马皇族的角色,


或许没有如八王之乱的惨烈内战,让内迁五胡趁虚而入,但士族天下这一历史的大趋势并不会有太大不同,而刘备孔明们复古西汉制度的政治理想——注定不可能实现。

能真正扭转这一切的,是科举制,前后经历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则天大圣帝武瞾等数代英主先赴后继上百年的努力,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方得以完善。


而完善科举制的同时,是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

这些显然是刘备、孔明甚至曹操所绝不可能做到的,没有英雄能真正超越自己的时代。

当然,最后由陆逊这个江东世家大族的最杰出代表,来摧毁刘备的一生心血;就和之后由司马懿这个中原世家大族的最杰出代表,来最终阻碍孔明理想实现一样,亦可算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了。

杨慎《临江仙》一词,被置于《三国演义》篇首,后又成为央视版《三国》电视剧的主题曲,因而深入人心。
其中“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两句,确是道尽了汉末三国这些英雄的无奈。不论英雄人物如何竭尽一生才智,在历史的大势面前,终究是逆势而行,无力回天……

}

在我们了解《三国演义》时,不管是书籍或者电视剧,总有那么几个场景令人难忘,煮酒论英雄就是几个让人难忘的场景之一。这仅仅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但却将刘备和曹操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关于煮酒论英雄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大意是说曹操对刘备说天下的英雄只有两人,那就是你和我呀.刘备听了大惊,以为自己的密谋被曹操识破,吓得筷子都从手里掉了.曹操起疑,这时正好雷声大作,刘备很机智的说雷声太大,好吓人呀。也是天公作美,在曹操质问刘备时正好有一迅雷落下,也为刘备为自己无心天下找了开脱的理由。这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让曹操就相信了,并且认为刘备真的没什么大志,对刘备的防范也就变小了·。

但是如果当时天公不作美,并没有落雷能作为刘备掉筷子的理由,那刘备会怎样?被曹操识破自己有争夺天下的心思,然后这桌青梅煮酒成为刘备“最后的晚餐''吗?刘备死于此地,诸葛亮就不会出场,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三国鼎立之一的蜀国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依我看来,落雷仅仅是刘备为自己掉筷子找的一个理由,但是如果找理由的话就不单单于落雷了,当时正值盛夏,完全可以找蚊虫叮咬这一类的原因。不过就算不找理由,以当时刘备名满天下的谦虚,一句“诚惶诚恐啊,说我根本没想过自己是英雄”之类的也能解释过去,当然曹老板信不信就算另外一回事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联盟夏季赛2018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