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富楼大西天在哪里店在哪里的

(1)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 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 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经有什么作用? 等等。于是, 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 说话象放屁。”

  可是, 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 或是在宏“佛”? 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 同样, 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 反抗, 奋力, 挣扎, 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 《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 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的故事, 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全篇第一回, 开宗明义, 诗曰:

  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

  要想知道“造化会元功”, 就得看《西游记》。

  功: 指功能, 功用, 力量, 变化, 作用, 等等。

  会元: 指时间。 一元分为12会, 一会有一万八百年, 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 一年有12个月一样。

  造化: 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 创造演化, 一指命运、运气, 造化弄人。

  命运、造化究竟是怎样弄人的呢?

  读《西游记》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命运与造化。


  (2)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取来经干什么用? 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 当然取的是佛经,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 有何目的, 有何动机, 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 不早起。” 人, 一个正常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 都是要经过考虑, 抉择的。凡考虑, 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 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我们就可以认定: 这是他的最佳选择!

  可是, 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 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 这从哪儿说起呢? 看不出来, 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 陈玄奘这个人很单纯, 很单纯。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 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

  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 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 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拿了人家的手软, 推也推不掉的, 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 “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 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谈不上什么修行, 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 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 “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 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得不啊。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 不得不为人家卖命啊!

(3) 唐太宗地府还魂

  上回说了, 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 而是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 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我们知道, 普通人死了, 都是由钩魂使者, 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 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 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看样子, 是阎王有请在先, 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后抢了先。

  到了阴曹地府,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头子李渊,哥李建成,弟李元吉, 叫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上来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阎王,共计有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这十殿阎王全部都出了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十殿阎王对杀人如麻的唐太宗, 真是客气啊!

  秦广王道:“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十王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 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崔判官顺便做了一次导游, 带着唐太宗参观了一次地府。

  到了十八层地狱, 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一个个被紧绑牢栓,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

  过了奈河桥,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里有钱?便立一约, 借得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

  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 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贵道门, 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判官,脱了阴司,回到阳间。开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见, 崔判官叫唐太宗办的这个水陆法会, 有两大好处:

  1. 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 就是恶, 以前所行的种种恶, 弑父, 杀兄, 害弟, 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 这些都是可以改的, 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也就改了, 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 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 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还可以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 不要作恶。这样, 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这两大好处(最揪心的), 唐太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一回到阳间, 就着手大办这个水陆法会。

(4) 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 从本意上讲, 并不是要宏扬佛法, 而是要达到他个人的两个目的:

  1. 超度以前枉死在他手上的无数孤魂野鬼, 通过办这个水陆法会, 以前所行的种种恶, 就改了, 就没有了。

  2. 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 不要作恶。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就能保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场水陆法会, 从全国各地海选出一千二百名高僧, 聚集到长安化生寺, 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 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定本年九月初三,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由陈玄奘大阐法师,开演诸品妙经。太宗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我见过大场面的佛事活动, 可从没见过有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一千二百个和尚连做七七四十九天的法! 相信各位也没有见到过。

  这么大的场面, 能不能超度以前枉死的孤魂野鬼? 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信佛行善不作恶不危害大唐, 这个目的, 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达到嘀!

  这一点, 唐太宗的心里是有数的, 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支配这场水陆法会在民间的影响力!

  可第一点, 唐太宗的心里就没有数了,你们这些和尚到底有多少道行? 你们念的经究竟有多大的法力? 能不能超度孤魂野鬼? 唐太宗绝对是半信半疑的。

  此时,他最关心的就是:枉死的孤魂野鬼能不能被超度。

  超度, 指诵经等佛事活动使鬼魂脱离苦难, 重新超生, 投胎转世。

  那么, 什么样的人死后不能超生呢? 在我们这一群善良的人的印象中, 都是坏事做绝的人永世不得超生。

  我今天讲西游记, 可不是大话、戏说之类, 而是十分尊重原作者的意思来讲解的。

  原作者可没有说是坏事做绝的人不得超生。

  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

  注意: 是枉死的不得超生。

  这些人, 按生死簿, 死期到都没到, 就被唐太宗杀了, (比孙悟空还直接, 还厉害) 所以是枉死。

  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 他不超生, 他就守这儿, 他天天蹲点, 他赖在这个鬼地方不走了专等你来, 嘿嘿, 总有一天, 你李世民是要从这走的, 叫你也莫想投胎享荣华。

  你说李世民他想了怕不怕?

  所以, 究竟能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就成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隐痛!

  你们这些和尚到底行不行啊?! 究竟能不能把这些孤魂野鬼都弄走啊?!

   就在唐太宗半信半疑的时候, 菩萨跳出来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你办这的个水陆法会, 根本就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仅仅只能做做样子, 给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而已。

  你说, 菩萨这句话是不是说到唐太宗的心坎里去了?

  菩萨又说:“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

  此言一出, 唐太宗心里的疑虑尽释, 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连忙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菩萨便现出真身(进一步取信唐太宗), 点化道: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注意: 这真经只有一个功能作用, 很简单, 就是“能超鬼出群”。怎样“超”呢? 能解能消, 能和解的和解, 不能和解的消灭。

  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好了! 水陆法会也不做了, 取真经要紧, 待取来真经, 再重做这场法会。

  唐太宗办这个水陆法会, 如果仅仅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劝化全天下人都来行善这一个目的, 那么他的目的就已经圆满的达到了, 也就不会稀罕什么西天的真经了, 可事实是他非常的、迫切的想要得到这个真经, 那么, 就只有一种解释: 他要彻底地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唐太宗之所以要到西天求取大乘真经的真正目的,

  1. 不是为了宏扬佛法佛教。

  2. 不是为了普度天下众生。

  3. 是为了消除自己以前所行的恶, 做的孽, 犯的罪, 扫清心中的鬼。

}

(4) 殷小姐为什么要绣球招亲

丞相殷开山有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卜婿。

丞相的姑娘为什么要打绣球招亲? 绣球招亲是一种近乎荒诞的婚配方式, 打着谁, 嫁给谁, 赖都赖不脱的, 丞相会同意吗?! 这样一个娇女儿, 绝对是大美女一个, 怎么可能乱嫁呢?

再看看这大街上, 什么样的人没有啊, 捡破烂的, 讨米要饭的, 都可以来“重在参与”一下, 绣球往大街上一扔, 谁抢到了, 小姐就归谁, 哪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父母就忍心这样糟蹋作践自己的女儿? 一般来说,抛打绣球卜婿,是有一个“人选范围”限定的。 比如说,被选择的对象,当大于或等于两人以上时,他们现有的外部条件已知都基本上一致,家庭条件都好,品德才能都好,人才相貌都好,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了,才用打绣球的方式,听天意。 这样选出来的结果才是合理的。因为这个“人选范围”已经决定了这个范围之内的任何一人都是可以的。 而温娇小姐打绣球的“人选范围”是什么呢?并没有既定的选择对象,而是大街上的所有人。你看: 唐王御笔亲赐状元,(陈光蕊)跨马游街三日。不期游到丞相殷开山门首,有丞相所生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卜婿。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 陈光蕊中状元后,骑着马是在大街上游街,这“不期”、“适值”、“经过”就充分说明了陈光蕊并没有存心要走到这里来,更没有走到丞相府里去。陈光蕊在大街上随机漫步,仅仅只是路过这里而已。 那么,温娇小姐对着大街上的所有人抛绣球,打着谁, 就嫁给谁, 很显然是不合理的。抛这个绣球, 百分之百的有问题!

现在既然这样做了, 那就一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

这个原因, 就是我在上一回中所说的: 小姐在结婚之前, 肚子已经被人搞大了!这个证据是确凿的。

小姐的肚子被人搞大了, 而且她的爹妈肯定是已经知道了, 所以才会如此急切切地办这个绣球招亲。怎么说是急切切地呢?你看:

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猛听得一派笙箫细乐,十数个婢妾走下楼来,把光蕊马头挽住,迎状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时出堂,唤宾人赞礼,将小姐配与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毕,又拜了岳丈、岳母。

也就三五分钟的事儿, 我们的陈光蕊同志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已经结了婚!

古代的人结婚虽然不需要办理结婚证, 但程序也够复杂的, 我们只按最简单的说, 纳采礼是要择吉日的, 合婚压庚是要择吉日的, 定亲过门也是要择吉日的, 迎娶拜堂, 都是要选择吉日的啊! 不择吉日, 难保白头携老, 而“吉日”又不是天天有的, 丞相根本就等不了, 所以,干脆全部省了, 直接拉进来就拜堂入洞房, 多省事儿。

甚至连姓什名谁, 家居何处, 是否婚配, 这些最起码的都没有问, 反正是打着你了, 你不许赖婚!

尽快的把小姐嫁出去, 只要是个男人就行, 这就是绣球招亲的真相!

有的朋友说, 丞相办这个绣球招亲, 就是冲着“新科状元”来的。这个是说不通的。因为:

1. 丞相的女儿一般要配皇亲国戚的, 即使嫁省长都亏了, 新科状元才市长的级别, 在丞相的眼里,和大街上的那些人也只略高一点。

2. 如果丞相真的看中了新科状元, 就会请人去探, 去说, 也不至于当街抛打绣球,让别人也有抢到的机会。

3. 如果目标就是新科状元陈光蕊, 那么,小姐打的准吗? 万一打到别人了怎么办? 4. 或是陈光蕊根本就不走到这条街上来, 咋办?

可见, 小姐打绣球招亲的目标, 并不是专冲着“新科状元”来的, 而是任何一个男人。事已至此, 又能咋办呢? 尽量地朝着看的顺眼的男人打呗。

小姐在结婚之前, 肚子被人搞大了, 当然免不了丞相的一顿呵斥, 但不管怎样, 做爹妈的还是得为女儿掩羞遮丑, 所以, 绣球招亲就是一个较好的补救办法。

那么, 除了抛绣球招亲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行方案呢? 比如说: 是谁搞的小姐, 就把小姐嫁给谁, 小姐情郎, 两全其美, 这样岂不是更好? 这个方案才应该是首选啊, 丞相为什么不采纳呢?

假设1: 丞相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那么, 小姐的情郎当时就应该在现场, 正等着接绣球咧, 只怪小姐没打准,“恰打着陈光蕊”而已。

但这也说不通, 因为丞相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那直接嫁就得了。也就不存在绣球招亲了。

假设2: 丞相不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如果丞相不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而采用绣球招亲, 打着谁, 嫁给谁, 那么, 其背后的隐意就是: 可以嫁给大街上的任何一个人, 也不成全你!

但这也说不通, 情郎也可以来抢到绣球啊。

所以, 这两个假设都不能成立, 既不是丞相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也不是丞相不允许小姐嫁给情郎。

那么,问题就不是出在丞相小姐这一边, 问题是出在情郎这一边! 是这个情郎把小姐的肚子搞大了, 又把她甩了, 不要她了!

怎么办呢? 眼看着小姐的肚子一天天凸起来, 丞相也没招了, 时间紧迫, 那就打绣球吧, 打着谁, 嫁给谁, 只要是个男人就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西天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