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生无限金币版3怎么更改社区建筑的外壳?我想自建城镇,自定义市政府,医院,学校这种建筑,,具体要怎么做?

201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由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区。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现西安市与西咸新区一张蓝图、一体建设,助推大西安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奋力谱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特制定《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本规划是西安市行政辖区和西咸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辖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10745平方公里。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总结西安市及西咸新区设立以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客观研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抓住和用好大西安“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西安市上下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补齐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工作理念,着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启了千年古都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西咸新区自成立以来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主题,积极应对发展初创期的各种困难,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6257.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服务业占比提升6.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和35%。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技术市场交易额、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西咸新区产业聚集和吸引人气方面初见成效,新加坡普洛斯、瑞典宜家家居、华晨汽车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先后引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医疗卫生服务县镇村一体化等自主改革成为全国亮点。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值181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和2.3倍。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西安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西咸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扎实推进。成功举办2届欧亚经济论坛、4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建成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批复,开通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建成区面积从451.38平方公里扩大到54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0%提高到73.4%,高陵、户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和公交都市建设,新建运营铁路北客站、2条地铁线路和2条高速公路,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李家河水库建成供水。西咸新区主要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五个新城之间的联通和新区与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的对接,区域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群众福祉持续改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重和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80%,2016年,城乡居民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30元和15191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和1.7倍。2012—2016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3.93万人,50.7万贫困人口提前实现阶段性脱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竣工43.58万套,完成8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42个棚户区征收搬迁,率先在全省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础教育配置更趋均衡,分级诊疗体系已覆盖470万城乡居民,体育、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凸显古城风貌,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的当代价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建设风貌。南门城墙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成功承办2016央视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49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92亿元。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西安市5年来持续加大秦岭北麓保护力度,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2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1.2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河南岸景观长廊以及124公里堤顶路全线贯通,如期完成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筑产业化、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已成为新区建设亮点,获批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西安发展中存在工业不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军民融合发展不足、经济开放度不高、县域经济实力较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匹配、金融业发展不够、创新转化能力不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十大短板。对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干部队伍在思想解放、精神状态、服务意识、工作标准等方面,与“追赶超越”要求还有差距。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西安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初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机遇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西安正处在历史上国家战略聚焦、发展政策叠加、实现追赶超越的黄金时期。

国际经济环境逐渐多元化、去极化。大国博弈正在深化,地区局势动荡和贸易秩序重构成为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常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力逐渐衰减,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走势分化。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归,培育实体经济,重构经济主导权。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替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然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通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西安市具备追赶超越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国家战略对西安不断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军民融合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区域叠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陆续释放,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大西安建设,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能级、放大辐射效应,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西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正站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节点上,西安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方面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新动能、新高地、新活力、新生活、新形象”战略任务,精准发力补齐“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军民融合、开放经济、区县域经济、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创新转化能力、生态环境、民生服务”十大短板,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推动西安市及西咸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激活动力、释放红利、推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为目标,把改革创新贯穿到各领域,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坚持区域协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协调发展作为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内在需求。优化行政区划,加速西安中心城区、西咸新区与副中心和城市组团、行政区与开发区等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均衡、发展协同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优先选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积极营造更多的城市生态空间,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居宜业之城。

坚持开放带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把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重构。把引资、引技、引智更好的结合起来,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园区,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和谐共享。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把营造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基本保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到2021年,西安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万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各功能板块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

创新活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全面建成,“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地位明显提升,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进一步强化,治污减霾强力推进,渭河干流消灭劣Ⅴ类水体,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率先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

第二章 提升区域发展承载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与特色保护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秉承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形态、现代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在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总体格局下,进一步优化城镇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华夏人文之都、美丽山水之城,打造“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第一节 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塬为靠、以绿为基、以文为魂”,大力优化超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城市本底。

三轴: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

两带:东西横向上的秦岭生态带、渭河生态带。

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

多组团: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城镇体系

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尊重历史文脉、紧扣时代要求,凸显山水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重点建设大西安都市核心区,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合理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按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计划和古城复兴计划,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加快推进幸福路、纺织城、大兴新区、土门、徐家湾、雁南、东关等城市片区改造,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

建设西咸新区新中心。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为目标,围绕创新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统筹科技资源,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大西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带动大西安向西开放的新高地、引领大西安乃至全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生态田园新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到2021年,西咸新区城市人口1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72平方公里。

建设渭北新城。按照省市共建大西安和打造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目标,遵循“产业高端、资源集约、绿色环保”开发理念,实施“各组团引领、大项目支撑、规模化配套、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战略,坚持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重点产业并重,打造阎良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轨道交通、能源装备、新材料、通用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将渭北新城建设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与中心城区和富阎板块(含富平、阎良、三原及高陵、临潼部分区域)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现代新城。

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提高阎良、临潼、鄠邑3个副中心城市规划等级和水平,明晰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建设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在3个副中心规划布局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配套新型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的疏解和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功能完善城市组团。充分发挥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5个城市组团的特色优势,形成“包围城市、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组团共进”的产业体系。以调整优化城市服务设施布局为手段,完善城市组团功能,提升5个城市组团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集聚能力,突出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

建设特色突出的小城镇。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政府主导,分级分类,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专业镇街品牌提升计划,充分挖掘重点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民风等特点,科学确定重点镇的主体功能、主导产业、特色风貌,规划建设60个特色小城镇,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承载力,以优美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导城区人口向特色小城镇合理流动。大力推广PPP模式,不断探索完善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镇建设的机制。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积极推动远郊县域发展。以弥补县域经济短板为目标,坚持少取多予搞活原则,给予区县充分的发展自主权,实施一区(县)一主业、一区(县)一特色,做优产业梯队,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都市经济,推动区县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到2021年,7个远郊区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3000亿元。实施开发区与区县结对行动,支持区县建设特色园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形式参与区县园区建设。有效整合区县各类园区,促进开发区和区县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发挥远郊区县空间优势,实施“土地招商楼宇招商”和“经济倍增计划”,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加快打造一批区县特色服务业聚集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县域经济板块。

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计划。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落实西安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探索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形成结构合理、产业突出、生态优良、设施完善、服务均等、特色互补、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城镇体系。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为重点,全面放开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城六区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郊区县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落户人口就业定居提供更好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性质,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部门责任。政府主要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细则,出台落户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和发展能力。

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推进西咸新区、高陵、阎良等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工作。在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产业特色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成本分担机制、土地流转、投融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西安新型城镇化引领示范区。

第四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功能协调、安全便捷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市政管网的运行质量与管理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配套建设地下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

完善智慧西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西安”建设,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枢纽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和“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合作,加快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西部总部等项目建设和西咸新区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连接世界的天地一体数字大通道。加快接入网、城域网、无线宽带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进750KV、330KV、1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按照省发改委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农网改造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大西安的供电能力和供电保障,形成站点布局合理、网架坚强的电网体系。加快新气源及其他气源项目建设,形成多气源供应格局;加快LNG应急调峰站扩建项目建设,提升调峰和应急储配能力;启动外环高压管道、关中环线第三门站建设,完善城市输配管网,提升天然气安全保障能力。协调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和煤改气项目建设;配合做好新能源供热项目。指导区县开发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加大给排水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快构建黑河水库、李家河水库、引汉济渭、泾河引水等地表供水为主,地下水源供水为辅,沿山峪口河流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8.6万吨/日。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置厂6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新建再生水利用管道88.6公里,日增再生水利用量10万吨。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灞桥区、高陵区、蓝田县、鄠邑区、西咸新区五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八兴滩等四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到2021年,五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四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前端分类覆盖率达到9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2%。

第五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国家级、区域级、都市级等三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张交通网络,综合交通云计算、综合交通协同管理、综合交通结算支付、公众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五个服务平台,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建设三级综合枢纽。以“面向全国、辐射国际”为目标布局国家级枢纽,构建丝路大通道,提升立体交通国际开放度。国家级客运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以“面向全省、连接周边”为目标布局区域级枢纽,完善西安城东、航天城等区域级客运枢纽,新丰、引镇等区域级货运枢纽,提升对全省和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面向都市、服务组团”为目标布局都市级枢纽,提高内部交通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在郑西、西宝、西成、大西4条高铁线路基础上,加快银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铁和关中环线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辐射关中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连接成渝、北部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米”字形高铁大通道。到2021年,高铁线路达到8条,形成1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

建设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在现有以西安绕城高速为核心的放射状路网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形成环绕大西安都市区的新环线。改扩建高速和国省干线公路,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实施西安外环高速(南段)、鄠邑周至高速、西汉高速(河池寨至涝峪口段)和西禹高速(西安段)及兵马俑专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实施国道210、211、312、344一级公路改建项目,续建国道310、108、省道107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国省道300公里,实现国省道过境连通。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新改建主要县道300公里,改造乡道500公里,村道完善硬化2000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油路)。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按照“丝路连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按照国际航空中心标准,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加速发展航空货运业务,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中国“孟菲斯”,构建“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开放大通道。到2021年,国际客运航线突破75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拉长轨道交通线网,以轨道交通布局引领城市组团式发展。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五号线二期、六号线一期、六号线二期及九号线(临潼线)7个项目,争取《大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年)》尽早获批,力争获批后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到2021年,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

  图5 大西安轨道交通规划图

建设市域快速路网。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安南三环—鄠邑、东三环—临潼、北三环—阎良快速路。加快凤城八路与太华路立交、秦汉大道与西铜路立交等工程和阿房路、团结路等12个分流道路项目建设,用3年时间集中打通55条断头路,完善西安火车站和纺织城火车站周边路网。规划建设昆明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一批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连接工程。实施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优化解决一百多个堵点。全面形成西咸新区“两环六放射”的快速交通廊道、“五纵五横”区内主干道路网、轨道交通与快捷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围绕服务社会大众,打造综合交通五大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智能云计算中心,形成综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交通行业通信“一张网”,推行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实现基础数据共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实现运行监测、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跨方式、跨地域、跨行业多级联动。建设综合交通支付结算平台,整合城市综合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跨交通方式间支付结算。整合各类交通方式的信息资源,建设综合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以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邮政货运信息为基础,建设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货物运输组织高效,衔接便捷。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方向,推进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都市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立自行车道、步道、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主体、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

第三章 积极实施新发展战略

抓住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以弥补创新发展能力、军民融合短板为目标,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推进计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军民融合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手段,激发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行动,打造具有较强带动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城市。

第一节 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加快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推进的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军工资质统一受理机制,聚焦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西安地区的军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及上市融资等方式,推进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西安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军工科研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军民融合孵化器建设,突出抓好航天智能工业机器人、液氧煤油发动机等一批“军转民”项目。军民融合产业到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军工经济增加值对区域GDP贡献率达到10%以上,民参军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以上,国防专利转民用数量年均增长20%,军事领域对于民用高技术成果采用率达到60%。

加快军民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围绕西安军工领域优势资源展开创新试点,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等优势军民融合产业。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推动军用装备和设施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军地协作制定一批军民通用标准。延伸航空产业链,重点发展大中型飞机整机研发制造、新舟系列飞机、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大部件及转包生产、飞机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力争在航空发动机、航空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西安军民融合(航天)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实施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测控等国家重大专项,重点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有效载荷、北斗导航及测绘、流体机械、热能工程装备等航天重点工程。

加快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共享。出台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军民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选择一批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利用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进行开放共享试点,按照对外服务量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建设西安地区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供求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新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军民技术和市场共建共享,试行军工仪器设备、技术和资源军民信息共享机制,选择一批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建立共享共研机制和成果分享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整合西安地区现有资源,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发布西安地区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以及军品科研生产需求信息,建立西安市军民两用科技资源信息库,促进军民信息共享。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军民两用试点,争取放开民用通航空域,申建西安蓝田通用航空机场,开放临潼窑村、鄠邑等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共用。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按照“点面结合、一区多园”的推进方式,开展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以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军民合作创新研发等为主,推进军用技术的企业配套产业集群和军工科技民用转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以西安航天产业基地为主推动西安军民融合(航天)的航天科技及空间技术、空天无人飞行器的民用化开发,扩展西安工业市场。以西安经开区兵器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军民两用装备制造、新一代节能材料等产业。以西安高新区电子信息、船舶科技产业园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通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水中兵器、舰船动力、民用核技术、核燃料、核电设备等产业。以航空基地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为主,围绕3D打印、智能制造、航空新材料等航空新技术方向,加快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培育,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培育一批快速成长的军转民、民进军类“瞪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支持军民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第二节 推进科技资源统筹改革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事改企”和优化利益分配为重点,积极做好各类科研院所创新改革试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院企分离,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加大股权和期权激励。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合作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开展科研院所创新激励试点,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推动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民口企业发展。试点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试行开展员工持股,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加大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组织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发、中试、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产业研发创新,筹划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构建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抓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国—以色列创新示范园、欧亚创意设计园等承载平台建设,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使科技人才大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大市场聚集融合,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培育、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业态。提升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出台技术经理人及机构扶持政策,吸引聚集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完善双创服务体系。深入落实《“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和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创业孵化模式,鼓励高校自建或与社会机构合作共建众创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社会资本创办行业领域专业化孵化器。对经认定的载体及载体内在孵企业,比照省级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经费补助。对入驻创业载体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空间使用费补助;将专业服务人才纳入市级人才计划,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厚植创业文化,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创业营造宽松优美的环境。

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研究,细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落实税费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保障体系,加强人才、技术、设备、知识产权以及财税、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利的创新创业工商登记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加强信息服务。打造“创业西安”城市品牌,大力开展创业西安行、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倡导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千家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小巨人,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全面建设双创生态环境。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构建“5552”成长格局,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公共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 加速器园区”的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力争到2021年,建成500个以上各类众创载体,载体总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努力打造高新、曲江、碑林、长安、雁塔、经开等双创主阵地和示范区,聚集资源,创新模式,对标杭州、成都打造国内一流创业创新区域,引领支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城、莲湖、未央、浐灞、港务、航空基地、航天基地、西咸等加强双创工作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引导和支持高陵、阎良、鄠邑、周至、蓝田等远郊区县改善双创生态环境,大力引进大机构、大项目,错位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商贸等。

第四节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扩大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效应,创新高新区与其它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探索通过技术服务、产业链协同、异地孵化等联动发展方式,创新区域合作。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三星闪存芯片项目为引领,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电子级硅材料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实施2025先进制造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吸引汇聚全球一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重点实验室,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引领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在高新区构建一批众创空间,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优化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搭建创业苗圃,推广预孵化机制,建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社区。加速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支持众筹发展,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创业服务资源齐备、创业群体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支持高新区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园区联盟,积极向外输出成熟的园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模式,适时在中亚地区建设境外产业园。引进与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知名中介机构,打造辐射全球的创新服务网络。

第五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建设国家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5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左右,地方

级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同时建立重点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100个,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创新团队1000个,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年轻人。同时,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留住在西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将西安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人才高地。发挥西安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留学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着力培养“高精尖缺” 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快人才体制改革,把西安打造成“一带一路”人力资源培养与交流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完善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构建西安国际人才网络化平台,增强西安在中亚市场的人才竞争优势。开展“外专千人计划”,完善国外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建设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依托丝博会暨西洽会,打造西安与沿线国家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对话平台和项目平台。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带头作用,支持西安交大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创办“丝路学院”。加快建设西安文理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教育交流研究中心、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市内高校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基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支持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建设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的新体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办法,引导和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在境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按规定办理2—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有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准的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实施蓝领振兴计划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

第四章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着眼于弥补工业、金融、文化三大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三廊一角一通道”建设,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364”产业发展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重视优化投资结构,及时跟进国家投资政策调整投资方向,围绕补强短板抓项目。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建设。推进政府投资向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和自主创新等薄弱环节倾斜。扩大工业投资,建立100亿元工业发展基金,通过参股方式支持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入等方式,引导基金向工业领域企业及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确保工业投资年增长率超过10%。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实施消费转型升级工程。积极培育信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创建活动。完善消费政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大幅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出台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指导性意见。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推进西安与全球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挥西安科技、教育和文化优势,加强与各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开放新格局。实施高品质出口战略,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打造西安出口品牌。坚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发挥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推进商贸业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将西安打造成为面向中亚的国际性消费中心。到2021年,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达到4000亿元以上,在西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打造“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 航天基地 沣东新城 沣西新城 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 高陵组团 临潼组团 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 楼观道文化展示区 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 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图6 大西安“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西咸新区、“四区一港两基地”和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一区一主业”,适时开展开发区优化整合,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000家和20000家,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实力大幅增强。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较2016年翻一番,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成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企业的主要群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三星项目为引领,构建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培育壮大电子级多晶硅、大直径单晶炉和硅片制造等配套产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产业基地,在下一代新型存储器产业中保持世界领先。依托中兴、华为、三星、美光等龙头,推进比亚迪5000万部和中兴2500万部智能终端、西咸新区大数据和云计算、华天电子集团电力电子产业化及其他集成电路等项目建设。围绕美林数据、银河数据、大东国际等企业,大力发展面向工业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化工医药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打造大西安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西安市互联网自贸区、沣西新城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打造全国首个第五空间治理示范城市。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推动系统和终端升级换代。到2021年,全市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生物医药。重点在生物检测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与生物药、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西安强生供应链基地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小分子药物研发,重点推进化学药物新产品和新制剂的产业化。依托陕西省中药材资源和步长集团等领军企业优势,大力开展中药生产工艺创新,筛选一批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以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区为核心,依托空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力量,加快生物医药的研发。依托金花、迪赛、清华德人等生物医药企业,开发转移因子、胸腺肽及人血免疫制剂等优势产品,大力推动工程皮肤生产化项目。促进美国强生公司疫苗项目落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单克隆抗体、控缓释制剂及新型诊断试剂,研发预防和诊断重大传染病疫苗、抗体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依托蓝港数字等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到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新材料。主要以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复合、纳米、智能材料。积极推进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稀有金属、电子信息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以及以纳米吸波、碳纤维、陶瓷基等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依托西北有色、隆基股份等龙头,以超导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到2021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制定西安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围绕数字化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应用创新。依托中铁建、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三角防务、陕鼓等龙头,推进“云轨”生产基地、盾构机制造、工业机器人、大型航空模锻件、陕鼓分布式能源全球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西门子、永电电器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车体轻量化技术、节能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新型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延长配套零件发展的产业链,打造中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加快陕鼓能量转换设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扩大通用专用装备制造规模。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西安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确立装备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

航空航天。航空产业方面,围绕航空制造和航空服务,构建涵盖整机制造、发动机研制、零部件加工、航空材料、航空维修与改装、试飞试验保障等完整产业链。依托西飞、西航、航天四院、六院等龙头,推进大飞机、新舟系列飞机、贝尔直升机、北斗导航、西工大无人机产业基地、东航—赛峰起落架深度维修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航空转包生产及航空配套服务等领域。航天产业方面,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依托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在西安的科研机构,以航天动力、卫星有效载荷、卫星应用为主导,重点突破北斗核心芯片低功耗和小型化技术、GNSS数据处理、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以及北斗位置服务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动以航天运载动力、卫星测绘、北斗导航、授时、通信及位置服务为主业的卫星应用产业整体发展。依托卫星应用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大数据服务体系。到2021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整车控制系统、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和先进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支持陕重汽、比亚迪、金龙汽车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千亿陕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兵器集团房车基地、三星环新汽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涵盖整车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配件配套、售后服务等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全国自主品牌重卡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到2021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60%。

第四节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确立先进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围绕弥补工业经济短板,发挥在装备制造业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互联网、机器人 、标准化 、数字化 ”四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等15个总投资1123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100亿元龙头企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实施传统制造业再创新战略,加快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赋予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内涵,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采取“研发制造 服务”模式,确立装备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

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以军民融合为突破点,以开发区转型升级为推手,切实推进关联产业集群和民用市场研发,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大企业。推进半导体、航空航天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发展。

推动“互联网 制造业 创意设计”发展。实施“互联网 、机器人 、标准化 、数字化 ”四个行动计划,支持重点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发展服务性制造业、定制化制造业。推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打造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推动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第五节 优化提升4大支柱服务业

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整合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文化展示中心,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打造各展风采的“寻根文化”展示基地。加大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公园、杨官寨遗址公园建设,构建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演艺休闲、旅游节庆、特色会展、现代商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大七贤庄、北院门等历史特色街区建设力度,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西安的老街区、老宅院。提升秦腔文化艺术整体发展水平,将易俗社、三意社和周至秦腔剧团等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秦腔艺术团体。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培育文化产业新形态。促进文化旅游、出版传媒、影视产业、文体休闲、动漫创意、文化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移,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产业,重点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出版产业,培育发展网络“云时代”的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动漫作品原创与加工、人才培养、研发孵育、成果展示等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化动漫技术支撑平台。以西影集团、曲江影视为引领,构建集影片策划、剧本创作、投资拍摄、后期制作、特效配音于一体的影视制作产业链,打造曲江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园区。到2021年,全市文化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比2016年翻一番。

——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整合壮大曲江系列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以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力量,跨区域整合运作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西安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西安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示范基地。制定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计划,根据各区县、开发区产业实际,分解落实任务,跟踪指导建设,5年内全市至少建成挂牌10个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水准的文化演艺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鉴赏交易中心。策划实施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活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影响力。

——实施“文化 ”战略。围绕“文化 人脑电脑”,用更好的文化、创意、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生态、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在全市开展一批文化融合类特色小镇试点,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 生态、文化 农业、文化 互联网、文化金融等融合项目。实施《大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曲江新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建设“曲江新区 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 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

旅游业。以建设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西安古都历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实施“大旅游”战略,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变线性旅游为板块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到2021年,接待游客突破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推广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打造皇城区文化商贸、曲江文化旅游、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秦岭楼观道文化等十三大旅游集聚区。实施历史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两轮驱动战略,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挖掘潜力、拓展空间、讲好故事,引导旅游方式向深游细品转变。加快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园(街)区、研学旅游基地和乡村民宿旅游等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继续开行“长安号”丝路旅游专列,不断扩大丝路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依托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打造集航空工业旅游、博物馆群、飞行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航空文化旅游综合体。丰富以《长恨歌》《仿唐乐舞》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旅游演艺品牌。充分发挥西洽会暨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会展节庆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以旅游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餐饮、商贸、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完善西安购物、美食、休闲、文化等设施功能,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家,积极争取在重点商圈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场所或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打造中西部商业中心。加快东大街、土门、长乐路、小寨等传统商圈提升改造,做大行政中心、曲江、纺织城、北客站、三桥、大兴新区等新兴商圈建设,推进长安路、唐延路等现代商务聚集区建设。建设一批以“永兴坊”“白鹿仓”“沙河水街”“高陵场畔”为代表的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街区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完备、消费带动明显的特色街区。支持餐饮企业争创名牌,大力扶持清真食品产业,进一步弘扬中华老字号及陕菜品牌。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建立旅游市场环境改造提升等综合管理机制,引导文明旅游消费。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优化以西安旅游网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市民游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创建旅游创客空间。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大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建设力度,为游客提供便捷、周到的旅游公共服务。

金融业。着眼于补齐金融业短板,全力加快金融“金三角”建设,全面提升金融创新力、集聚力、辐射力,打造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到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成为西安重要支柱产业。加快中国农业银行陕西金融信息中心、汉城国际金融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西安民间金融街二期建设,打造在西部具有影响力和规模效应的民间金融聚集区。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融资租赁聚集区,组建西安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支持西安银行、长安信托发展成为全国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面向中亚、西亚的离岸金融业务,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加快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能源金融、文化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兴金融产业,支持西安企业挂牌上市,推动实施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构建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梯队,提升国资证券化水平。到2021年,全市上市企业突破1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40%。

科技服务业。围绕“一带一城”科技服务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文化科技创业城、交大科技园、沣西云谷双创产业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科技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加快推进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高新区孵化器产业集群及技术转移聚集区、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安软件新城软件研发基地、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扶植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

第六节 着力发展5大重点服务业

现代物流。加快提升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功能区建设,支持和加快出口加工区A区升级为西安经开综合保税区,加快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核心的“两港三园三体系十中心”物流项目建设,推进“一带一路”西安港冷链物流仓储基地、新丰铁路物流园区、长安航空营运基地三大聚集区和京东全球物流总部、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云运营中心,中通西北电商物流产业园,传化集团“一城二港三中心”,新光集团世界苹果中心,海航数字物流生态体系等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物流贸易平台型企业,实施“综合交通构建工程、产业联动发展工程、产业园区聚集工程、物流配送示范工程、投融资创新工程、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口岸服务提效工程”等物流发展八大工程,培育壮大物流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商贸产业集群。

会展业。将西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形成高端国际会议产业、规模化的自主品牌会展产业、与西安支柱产业相结合的会展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会展产业相结合的会展产业布局。推进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区、临潼高端会议及假日旅游特色会展区、大唐西市文化展览展示区、阎良航空产业会展功能聚集区、沣渭新兴产业及体育综合会展区建设。加快发展品牌会展,引进国内外品牌会展活动,支持知名会展企业参与西安会展业市场运作,培育壮大自主会展品牌;加快发展产业会展,推动会展业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布局整合会展资源,大力发展学术会议和企业年会;加快发展智慧会展,建设会展业大数据中心,开发会展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完善会展场馆无线网络设施;加快发展城市会展,助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信息服务。积极开展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强化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物流、企业管理、民生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重点发展金融、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服务,数字导航、医疗电子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打造面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到2021年,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

电子商务。加快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苏宁云商西北地区电子商务基地、国美电器集团西北电子商务及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电子商务的综合配送能力,提高快递行业服务水平。建设以西安电子口岸为依托的西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推动面向社区服务、都市农业、城市旅游、商贸零售、文化出版、建材家居等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电子银行在线服务功能,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服务数据共享机制,加快西咸新区现代服务贸易企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全国一流、面向民生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2021年,大西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

健康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体育健身、心理健康、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和健身美容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设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推进秦岭北麓健康休闲产业带建设,在渭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打造西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推进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健康服务,重点发展针对提高社区人民身体健康管理品质的智慧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健康检测系统、健康云服务平台等。到2021年,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左右。

第七节 推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战略,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深化“农工融合、农旅融合、农商融合、农信融合”为内容,扩展农业经营模式;以“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为重点,扩展农业生产模式;以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园和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推进现代农业的“经营产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现代化、发展科技化、生态优良化”,提高农业发展效益,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提效、农村美丽。

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新农村现代网络物流,重点抓好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易结算系统、交易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引导农业加工业发展,增强农业发展的稳定性。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全市镇村网络全覆盖,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抓好秦岭北麓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园区推行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精品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丰富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游合一”,促进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绿色品牌发展,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鄠邑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1年,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超过200个,总面积超过60万亩,总产值超过70亿元。

第八节 加快产业业态和模式创新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西安互联网骨干网的区位优势和网络支撑优势,加快推进九大“互联网 ”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创新能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到2021年,基本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 ”发展新模式。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支持汽车、输变电、节能环保、数控机床等领域的企业,加速由设备提供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到2021年,全市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推进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向企业)创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作等新业务、新服务,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鼓励市内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研发、营销等资源,积极推动市内中小企业与西飞、陕汽、比亚迪、三星等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以“众包模式2.0”推动协同创新。支持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积极落实《西安市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指导意见》《西安市特色小镇创建导则(试行)》《西安市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若干政策》《西安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加快西安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政府主导,分级分类,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特色小镇的产业梳理和凝练、小镇规划的深化、招商引资的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年度投资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战略投资者的洽谈和引进、项目用地的申报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培育创建和科学布局一批具有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等鲜明特征的特色小镇。

第五章 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和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依托西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用百姓获得感丈量“放管服”成效。到2021年,“最多跑一次”事项不得低于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85%。整合各类非应急服务热线,优化“12345”服务热线功能,打造“7×24”小时全天候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提供“五星级”服务。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汇总形成部门行政职权目录。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做好中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务信息互联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打通“便民之路”,让“信息跑路”,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实现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管理模式。

优化行政区划及开发区体制机制。按照“有利于古城保护、有利于历史文化特色彰显、有利于产业协调推进、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适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体制同步、规划同构、产业同布、利益同享、权责同等、环境同治、形象同塑”的原则,不断优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范围和事权关系,建立开发区与区县“优势互补、融合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进一步厘清开发区与市级部门、区县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项目流转补偿机制,推进开发区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错位发展,充分释放开发区的能量和活力。

第二节 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监管和授权经营体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监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培育有实力的市属国有集团公司改建为资本运营公司,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分类管理和考核,合理确定和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和职务待遇,稳妥推进员工持股。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五项试点”,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促进市级部门与所属国有企业脱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措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双向重组整合。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构建相互对接均衡、技术经济关联的产权链条。实施股份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着眼于弥补民营经济发展短板,加快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实现规模、结构、效益新突破。到2021年,“四上”民营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民间投资突破5000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出台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扩大PPP项目数量。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西安市企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区域技术合作、产品配套、资源配置及集群化发展能力。扩大信贷规模,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登记等措施,扩大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助力。

完善现代产权保护制度。着力落实产权主体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建立并完善归属清晰、职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构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逐步推进公共资源规范高效利用。改革完善资源矿权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坚持以公平为核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逐步扩大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覆盖范围。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

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土地管理向科学规划、统一管理、集中储备、有序供应、集约利用、规划融合转变。着力优化居住和商服,工业,仓储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建设用地结构。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工业项目特点,通过公开挂牌竞价,鼓励采用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和建设标准厂房等多种方式,满足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大力支持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用地供应,构建合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全面落实各项产业用地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资产化。加快推广高陵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实现农民对宅基地的完整用益物权。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依法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规范审批行为,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实行受理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的随机抽查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诚信表彰和失信惩戒机制。

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展示、评估、拍卖、技术交易等,推动技术市场“线上线下”模式发展。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技术市场人才队伍素质,打造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鼓励组建跨区域的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实现跨区域交流合作。建设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国家西部技术交易中心。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制度和知识产权证券化。到2021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本地转化率超过50%。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整合分散设立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平台进入统一平台体系。积极有序推进特许经营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司法或行政机关罚没物处置及其他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逐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第四节 实施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规范预决算公开。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财政风险。合理划分市与区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

简化投资审核程序。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产业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管理,一律不再核准。探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模拟审批、容缺预审、联合办理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研究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推行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扩大社会投资领域。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加快完善特许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实施特许经营的行业领域,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清理和消除各类隐性壁垒。

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体系。

第六章 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自觉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重任,依托西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着力弥补“开放经济”短板,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强化西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港,开通更多西安到中亚、西亚、欧洲航线及货运班列。构建陆路交通运输黄金通道,加快推进过境高铁、城际铁路建设,推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高速公路对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城市外围快速路建设。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申建“一带一路”改革示范城市,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互融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加强与欧美等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提案

案    由:关于共同创建和谐生态环境、打破地域行政堡垒、共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张家界市旅工委、张家界市旅游与侨务委员会、慈利县人民政府、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市城管局、市公路局、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研究办理

主 题 词:打破地域壁垒 共创和谐生态环境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张家界拥有绝版稀世的自然旅游资源,是享誉中外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倡导“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 之后又提出“三星拱月”,“ 全域旅游” 等口号,为建设旅游强市又在2016年全省率先成立 “1+4” (即以旅外委牵头+旅游执法警察+旅游速裁法庭+旅游检察+旅游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专业旅游执法机构等一系列举措;

张家界东线旅游区划中的万福温泉重建面世,五雷仙山,朝阳地缝,四十八寨, 江垭温泉等一大批高端景区景点和高星酒店正在精心打造之中; 湖南首家湘西民族文化,原生态度假酒店张家界禾田居度假酒店荣获世界,亚洲,全国顶级大奖无数,并屡获国际游人和多国领导人好评;湘西北首家农耕文化深度体验区禾田居山谷,及其洞穴餐厅,集装箱酒店,帐蓬营地现虽在初建之中,每逢周末也是高朋满座;作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工程的桥梁、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自建设以来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堪称世界桥梁建设的奇迹,对外开放以来一票难求,每天限接待1万人次;现经S306省道去大峡谷玻璃桥,禾田居山谷和禾田居度假酒店的游客每天近1万人次,“黄金周” 超过2万人次;

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数量剧增, 旅游经济不断攀升之时, 生态环境保护等个性突发的新情况和整改建议如下;

一、公路两侧有随意倾倒的各种工程垃圾和白色生活垃圾已然堆积成小山

慈利县与武陵源行政区划交界段(武陵源公路辖区S306省道450+200M) 处垃圾随意倾倒,这些垃圾夏天恶臭无比,蚊虫苍蝇和细菌滋生,山洪爆发时随流而下,导致索溪河下游河水污染,泡沫漂浮,鱼类、水产类生物将难以生存;严重影响河道下游居民、游客饮水水质;对张家界的自然山水景观大打折扣…… 更有人将垃圾点燃, 整个山谷烟雾弥漫、白色泡沫、浓烟和灰尘严重影响过往车辆和行人的视线,垃圾燃烧的臭气随风飘散,过往车辆的游客和行人赶紧关窗捂鼻,臭气随风飘散至下方高端度假酒店和居民区,多次引发中外游客和居民的投诉;同时,垃圾焚烧时烟雾弥漫,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和存在引发烧山的严重后果;

建议:堵必先疏, 如此段设置垃圾处理站,并进行常态化管理, 以上倾倒垃圾顽疾才能得以根治;

二、索溪河道上非法挖取砂石售卖

慈利县与武陵源行政区划交界段(武陵源公路辖区S306省道450+200M) 公路侧索溪河道内, 有挖机非法挖砂,经把大小砂石分离后,黑车将有利用价值的细砂转运堆放在公路两侧售卖获利, 无用的大个卵石就地丢弃, 致使河床裸露、坑坑洼洼、千疮百孔,挖砂时下游污水横流, 燥声满天; 也经多次投诉虽有处理但仍未彻底根治;

建议:政府部门需要在健全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把任何对本地自然资源有危害的产业,加工工厂,企业等移出自然旅游保护区。从而真正的保护张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三、在上游投毒,下游拾鱼, 逃避查处;

在武陵源区与慈利县三官寺乡交界处,有人在索溪河的属武陵源区管辖的上游拦坝处人为投毒, 到下游拾鱼, 致使报警后也因属地管理权限问题无法深查,然而,此河段的生态及水质保护已迫在眉睫;人为使用投毒、电击、捕捞等非法手段更加猖厥,导致该河段鱼类、水产类生物濒临灭绝、生态失衡、绿藻滋生、山、水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白鹭等鸟类因无食物纷纷远去……

建议:加强对山川、河流、渔业、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成立无区域界限的专职旅游综合执法队伍常态化巡察,保护现有的森林, 溪流, 河道,渔业等自然资源,从重打击砍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资源和在河流使用电,炸,毒,网等非法捕捞行为;

四、以上问题屡禁不止、仍然存在的原因是: 地处两区县交界, 虽经多次层级报告给当地职能部门后也有过处置,但因受行政区域管辖权限问题,始终仍未能得到根治;

建议:打破地域行政堡垒,成立联合执法大队,把慈利东线旅游纳入武陵源核心景区大范围,建立国际旅游胜地核心圈。

因张家界以旅游兴市,以旅游强市,两区两县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是“三星拱月”“ 全域旅游”,两区两县在旅游上不能单独地分开发展,张家界旅游也不仅仅只是武陵源区的核心景区旅游。单纯地以行政地理区域划分管治旅游,会带来整体的发展不平衡。

慈利东线旅游线路起点的两大亮点看点,即禾田居度假酒店和大峡谷玻璃桥均紧临武陵源核心景区,两地又同属武陵山脉,共享索溪河,一衣带水,山水相承,天然相依。且现在慈利东线旅游前后与黄龙洞景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相连,在这条线上,未来有多家高星级度假酒店和旅游景点拔地而起,如此两地相互连通,融合发展,唇齿相依,对于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必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因此,建议突破目前行政区域管理格局,打破现有的地理行政区域划分,成立联合执法大队,有利于慈利东线旅游乃至张家界整体旅游的发展和管理格局。

五、随着旅游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我们警悟,我们要头脑清醒,形成共识

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止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

针对张家界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建设,打破地域行政壁垒、共同创建和谐生态环境、共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六、为此,强烈呼吁:加强地方性法规旅游立法管理,健全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

张家界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的健全。把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制定符合张家界自身条件和发展情况的法律法规,使张家界的旅游业及从业人员从整体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把保护与发展两手同时抓;制定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规划规范和生态旅游的规划规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技术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比如:旅游区林业资源管理规范,渔业溪流资源管理规范等,一方面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能破坏现有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文风貌,让张家界的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本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纳入法制的道路上来,促使本地居民提高综合旅游从业素养,提高游客在张家界旅游文明程度。要积极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和相应政策的指定,努力规范生态旅游环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整合我市居民电子医疗档案的建议

内容:医疗档案是患者每次就医后简短的病历记录,包括患者就医时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诊治经过等,有利于患者以后就医时参考。在以往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完全依靠医务工作者手写的和患者保存的一大堆纸质和胶片等检查资料,翻阅起来费时费力,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现今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整合我市医疗资源,建立我市统一的居民电子医疗档案,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样患者安全有更大的保障,也可以节省国家医疗资源,减少医生无效劳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对我市居民健康状况有更准确的评估,从而科学制定我市卫生防疫政策方针,为我市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市旅游形势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在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提升急需跟进,尤其是涉及民生等公共领域方面。目前我市居民医疗档案管理与我市发展形势不相匹配,现有医疗档案管理体系不能承载我市170余万父老乡亲的生命安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大小医院办公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各家医院都有自己的电子医疗档案系统,但社区医疗室、农村合作医疗及个体诊所未进入电子医疗体系,且各家医院电子医疗档案体系不兼容。例如市人民医院就诊卡无法在市中医院就诊时使用,以了解在市人民医院就诊时的检查资料、诊断结果、病史资料,不利于就诊医生全面了解病情,不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也增加了患者重复检查的可能,给患者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浪费了本就紧缺的国家医疗资源。为此,我们建议:

一、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利用公共财政,责成卫计委及相关信息部门整合我市电子医疗档案系统,建立张家界市就诊“一卡通”,使我市医疗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可以共享,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许多无效重复检查,确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减轻患者负担;

二、各级政府应投入财力保障社区医疗室、农村合作医疗及个体诊所纳入我市电子医疗体系,使患者在基层就诊时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能一目了然,因为许多疾病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不一样,这样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准确,也更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

三、“一卡通”执行后,有利于市县疾控中心统计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也有利于统计在不同季节哪些病种多发,本地区细菌耐药情况及本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有利于我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市的卫生健康政策,真正造福我市170余万父老乡亲。

关于改造官黎路部分路段路灯设施的建议

城市路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人民生活和市容风貌中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随着张家界精品旅游城市定位的目标化,市区各主要道路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优化,但张家界中心汽车站所在位置的官黎路从张家界国际旅游大厦经禾田居中心至天门路交汇处沿线的路灯存在间隔远,功率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据相关人员介绍,我市市城区主要道路路灯间距为40米,照明功率为400W,而官黎路从张家界国际旅游大厦至天门路交汇处的路灯间距为50米,照明功率仅为250W,对市民和游客带来不便。主要表现在(1)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路段车流量、客流量大,夜晚车速快,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安全隐患很大。(2)影响城市美观。路灯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繁荣文明的象征,尤其是在紧靠火车站、汽车站这些城市的窗口地段。(3)抢劫、偷摸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是该路段是中心汽车站的出站入口和进站入口,上下汽车客人较多,尤其是在春运期间和晚上进出汽车站的长途汽车的旅客,经常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选用功率消耗低、驱动特性好、响应速度快、抗震能力高、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的新一代节能光源LED路灯;增加电线杆,缩短电线杆间的距离。

关于加大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力度的建议

提案人:市审计局九三学社社员 郑英明

国务院《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经营者应当依法缴纳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因此合理征收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用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既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使国有产权在经济上得到充分体现,防止国有资产变相流失,达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也是景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管理及使用情况调研发现,征收不及时、欠缴、拒缴现象比较普遍,加大征收力度势在必行。

一、2015年度征收情况

(一)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目前是从武陵源核心景区五个门票站,宝峰湖、黄龙洞两个二级景点,黄石寨索道、杨家界索道、天子山索道(因提质改造2015年度未营运)、百龙电梯、十里画廊电车等五处载人工具的门票收入中分流的非税收入。2015年度应征23032万元(其中:核心景区大门票分流11879万元,二级景点及载人工具门票分流11153万元),实际征收到位21647万元(其中:核心景区大门票11879万元,二级景点及载人工具9768万元);核心景区的基本征收到位,二级景点及载人工具的欠征1385万元。

   (二)依托风景名胜区资源经营的交通、服务等项目经营者,如魅力湘西、烟雨张家界等演艺中心,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旅馆等提供食宿的单位和个人,景区环保客运公司、大鲵科技馆、激流回漩等其他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未缴纳资源有偿使用费。以上种种拒缴、欠缴行为既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亦不利于资源有序保护和利用。

(一)加大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资源有偿使用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具有强制性,对无正当理由、不按照规定缴纳的,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资源有偿使用费3‰的滞纳金;对经征收单位多次催告后仍拒绝缴纳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查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强制执行。

(二)完善景区门票管理系统,制定免票严格管理制度。严禁擅自提高门票优惠幅度或变相操作免票,定期不定期地对景区门票管理进行稽查,核实入园人次和免票人次的真实性,避免资源有偿使用费人为减收。

营性免票等各类优惠活动行为,不得擅自减免资源有偿使用费。

关于我市培育旅游商品全国知名品牌的提案

“旅游六大要素”之一旅游购物具有扩大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作用。业内人士对旅游品牌的定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概念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反映。”我国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分为商品品牌和地方品牌。

2007年,湖南省政府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意见》中把“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从此,张家界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经过十年扶持,旅游商品知名品牌逐年增加,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形成旅游食品、旅游用品、旅游保健品、旅游纪念品和民族工艺品五类。到2015年底,全市已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37家,完成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旅游商品企业共有注册商标13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多个,茅岩莓公司、九天公司和秋收公司等6家旅游商品企业被省质监局批准使用“湖南省省级名牌产品名称”。全市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拥有发明专利64个、外观设计专利50多个和中国驰名商标1个。但是我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设计专业团队很少,研发设计水平不高。绝大多数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太小,没有能力研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品牌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科技含量太低,不仅缺乏“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没有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旅游商品。

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因此,我市各级政府应该鼓励龙头企业培育旅游商品全国知名品牌,提高旅游商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市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旅游商品制造企业给予重奖。所以,我们强烈建议:

一、市质监局一方面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年修订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负责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和推荐工作,组织我市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产品开发能力居行业前列的企业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另一方面根据湖南省质监局领导最新指示,以“张家界绿茶”、“张家界红茶”和“张家界白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名称。建议市质监局和市农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公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向湖南省质监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交有关资料和证明材料。规范生产技术,突出有机茶叶质量特色,发展壮大茶叶产业。

二、市工商局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组织当事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请求,认定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并且审核认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用以证明该商品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

三、市旅外委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关于举办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组织我市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创建旅游商品全国知名品牌,扩大张家界市旅游购物消费,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关于加强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的提案

张家界城市依水而建,“母亲河”澧水是城区的灵魂和纽带,两岸河堤成为市民和游客生活休闲、休憩观光的重要目的地。近年来,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日益完善,但管理工作仍然滞后,与国际一流景区极不匹配。

2000年9月,市编办批准设立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简称堤防站),明确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隶属市水利局管理,负责市城区建成堤防及其附属建筑物日常运行维护管理。该站现有编制16名,实有干部职工40人。目前市中心城区已建成河堤23公里、电排站14个、涵闸2个,基本形成了且住岗、南庄坪、永定、崇文、官黎坪、西溪坪6个组团全包围和阳湖坪组团半包围,且城区西部太极溪、荷花、枫香岗堤防生态改造已列入规划并正在实施过程中。在历次洪灾中城区堤防有效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同时改善了沿河两岸城市环境与景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品位。

堤防站因历史原因所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仍相对落后,建设所留尾巴较多,综合效益难以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堤防与两岸全方位立体绿化效果不佳;相关附属设施破损部分修复滞后,河堤与河道“脏乱差”等现象比较突出,与一流景区的反差巨大,有违优美整洁和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与品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管护力量严重不足。按照《湖南省公益类和准公益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标准(试行)》(湘编办〔2006〕39号)规定,我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可定编152—162名,实际上要保证堤防站正常运转,至少需工作人员60名。目前,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共核编16名,其余24人员均为临时聘请人员。

二是管理养护保障乏力。城市堤防工程属纯公益性工程,管理养护经费只能依靠政府财政预算或者其他稳定来源。根据概算,保证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正常运行每年需460万元左右费用,实际上,我市财政每年仅拨付127.8万元,仅占总需求的28%。管护资金的严重不足,造成堤防站职工工资发放困难,正常运转难以维持,也导致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维修不及时、完好率低,管理水平和管护效率低下。

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养护是建设的延续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艰巨工作。堤防管护得好,可为城市添彩;管护得不好,则可能使城市蒙羞。加强我市城市堤防工程管理养护,刻不容缓,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辟投入渠道,强化经费保障。一是将城市防洪工程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二是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主要有两个专项,《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湘政办发〔2004〕8号)明确,城市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可按一定比例从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中提取;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湖南省城维护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湘政发〔1988〕44号)规定,应当从每年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城市防洪工程的年运行管理经费。三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和湘价费〔2009〕62号文件,制订出台《张家界市防洪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稽办法》,开征防洪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弥补城市防洪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二)改革管理机构,强化队伍保障。一是将原“张家界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更名为“张家界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明确该机构为副处级事业单位,负责城市防洪工程的维修、维护和日常管理事务,对照职责内设办公室、建设科、管理科和征稽科、电排运行站。

(三)加快电排站提质改造,实行城堤合体。目前,市城区防洪堤绿化改造基本完成,但是,城区堤防14个电排站管理用房,由于建设年代较久,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不匹配,建议市政府将堤防14个电排站尽早纳入城市“三化三改”项目,真正做到“堤在城中、城在绿中,终年常绿、河水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意境”。

关于加强张家界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张家界市已有4个村落列入国家、20几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还有不少传统村落散落于两区两县大山深处,它们同样面临保护发展的困境。张家界市在《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全域旅游”的要求,而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是全域旅游的关键支撑点,它们的加入能弥补张家界文化旅游资源欠缺的短板;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张家界市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所在。因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一、张家界市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张家界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在贯彻和执行层面上稍显滞后。极有可能让这些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成为一种虚设与空名,不能阻止这些传统村落正在瓦解和走向消亡的现实。

(一)没有针对张家界市传统村落制定地方性保护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二)市、县(区)相关部门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大,部分传统村落反映,相关职能部门几乎没有作为。

(三)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来来源贫乏,且缺乏监管。国家、省对口保护资金下拨后,市、县(区)不仅没有配套资金,还截留保护资金,真正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不到一半。同时,对用于村落保护的资金使用、施工监管不到位,保护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缺乏激励机制提高传统村落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

二、张家界市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一)建立保护传统村落地方性保护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明确传统村落是在严格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明确传统村落法律地位;理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体制。

(二)责成相关单位落实责任,解决无人管理的问题。张家界市政府应尽快组织住建、文化、文物、财政、农业、国土、旅游七个部门协调协商,落实牵头部门、协作部门职责,分工合作,不打乱仗。同时,对传统村落保护实行目标考核,将其纳入各县(区)、乡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保护管理规范、合理利用搞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设立传统村落专项保护基金,多方筹措,广开资金来源。解决无经费保护的问题。

1、积极筹措保护资金。目前还没有专项基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资助,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拓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的融资渠道。

2、部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统一规划。

3、严格管理保护资金。建议在财政专项资金划拨的时候,严格按照程序定点拨付,属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位,专款专用,防止中间环节的拨毛截留挪用行为。

(四)采取系列激励措施,获得传统村落村民支持,解决村民不配合问题

1、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对于农户的自留山、承包林,应尽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传统村落封山禁伐的林区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至少纳入省级重点公益林的补偿范围,尽快实施生态公益林项目,落实补偿资金。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村落的原住民保护是一种牺牲他们现代生活,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传统村落所在地率先实现学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保护中得到具体而有效的实惠,让其更加自觉主动、安心乐意地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去,让传统村落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力和吸引力,推进本地区整体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3、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和主要保护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另外还可考虑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关于对学校食堂采购的大宗食品进行监督抽检的再建议

本人近年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学校食堂存在一些监管盲区,如学校采购的大米、食用油等大宗食品,尚未纳入监督抽检范围,该盲区的存在将带来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一是据向有关部门和机构了解,我省多地因土壤受工业污染影响,其生产的大米重金属镉严重超标。镉超标大米无法用感官识别,容易蒙混过关。而每年流入我市的大米中,不少是产自上述地区;二是据家长反映,有极少数学校食堂采购陈化粮供应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去年提交了《关于对学校食堂采购的大宗食品开展监督抽检的建议》,但提案办理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除进行了书面答复外,却并未按照其答复安排抽检并反馈抽检结果。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请监管部门重视提案办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将学校采购的大米、食用油等大宗食品纳入监督抽检计划范围,并增加安排抽检频次,确保学校食品质量安全合格;

3、对销售、采购不合格大米、食用油等大宗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4、加强对学校食堂负责人及采购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及守法意识。

中小学学校应改善学生如厕环境

案据:我是一位有两个女儿的母亲。女儿们原来在敦谊小学上学,现在在国光实验中学上初三。从进入小学开始,孩子们就不愿意在学校上厕所,每次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飞奔回家上厕所,因为学校的厕所蹲位少、人多,课间如厕排不上号。5、6年级时女孩们进入了生理期,就更不愿意在学校如厕了,因为学校的厕所根本谈不上隐私。上了中学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因为国光中学每一层教学楼只有一个厕所,十几个蹲位,还不是封闭式的。这并不是个例,很多女生和家长都有这种感受。

如今中小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注重饮食的营养,有牛奶加餐,注重了学习环境,教室里装了空调,但学校的如厕条件改善并不明显,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而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因此这个改善是当务之急。

方案:增加中小学学校厕所蹲位的数量;为现在每个蹲位加个门以提高私密性。

市文化广场亟需地下停车场

安据:市文化广场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是市博物馆所在地。因没有停车场,文化广场周边交通拥堵,尤其是靠市电视台一边堵塞情况更为严重。因没有停车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大巴、散客机动车辆随意乱摆乱停,广场绿化遭车辆碾压形成泥沟,严重影响广场及市博物馆整体形象。每逢节假日或旅游黄金周,随着市博物馆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到馆参观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馆外交通堵塞情况更加严重。市博物馆参观意见登记簿上常有观众反馈文化广场停车混乱,旅行团队也抱怨旅游大巴没地方停车。因文化广场管理权归市经投公司,市博物馆虽了解情况,却无法解决市民及游客对外围停车环境的不满。

建议方案:市电视台旁的空地正在施工,其紧邻文化广场,且比广场低近10米,也不知此有无地下停车场。建议此处建筑必建地下停车场,并由此深挖掘进广场地下,拓展成大型地下停车场,以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如政府一时无法出资,可考虑以出让10年左右的停车场经营权来招商。

关于提升张家界市旅游商品消费水平的建议

旅游商品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旅游商品消费水平是扩大旅游消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张家界建市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生产开发了诸如葛根粉、茅岩霉、砂石画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商品,但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旅游商品消费明显不足,已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大短板。为此,九三学社张家界市委展开了调研,分别在机场、酒店、门票站、旅游社等游客集中场所向游客发放旅游商品需求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调查对象涉及上海、湖南、广西、广东等27个省、市各行业人士982人,港澳台游客13人,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5人。其中,男性458人,女性542人;20— 50岁的游客占86.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张家界游旅游商品消费情况。

一、我市旅游商品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是占GDP比重低,经济贡献率不高。2015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76.1%,比2006年增加了13.5个百分点,但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只有18.6%,比2006年仅增加5.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缓慢。

二是占税收比重低,且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市旅游商品销售实现税收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比重3%,比2006年的5%下降了2个百分点,呈现下降趋势。

三是占旅游总收入比重低,购物消费力不强。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如美、法、泰等国,旅游购物收入占到了旅游总收入的50%~60%,德、日、新加坡等国占60%以上,我国平均水平为24%。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5075万人次、旅游收入340.7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了30.6%、37%,均创近十年最高增幅,但旅游商品消费收入为54亿元,仅占旅游总收入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旅游业发达国家水平。

旅游商品消费之所以成为我市旅游消费领域的短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营销手段乏力。经问卷调查,游客来张家界之前对张家界旅游商品不了解与了解甚少的比例高达64%,了解不多的占33%,而比较了解的仅占3%。了解旅游商品通过自己亲友或同事介绍的占28%,导游推介的占21%,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及其他途径了解的分别占18%、17%、6%、10%。由此可见,张家界旅游商品知名度不高,而广告传播主要依靠口碑相传方式,市场营销力度亟待加强。

2.旅游商品吸引力不强。一是特色不足。游客普遍反映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不多,以外地产品冒充本地特产的倒不少。关于张家界旅游商品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映证了这一点,游客选择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占23%,文化内涵不够占19%,质量无保障占14%,做工较粗糙占12%,缺乏创意占10%,单调模仿占9%,包装差占8%,其他占5%。二是功能性较差。许多游客反映张家界旅游商品馈赠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不强,部分产品不易携带,激不起游客购物兴趣。

3.旅游商品价格不规范 。调查显示,旅游者不愿购买旅游商品的原因很多,其中46%的游客是怕上当受骗。如部分商店以给导游提供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牟利,导游在游客购物消费中可获得10%至50%的返利,引起商品价格虚高,消费者利益受损,价格秩序被严重扰乱,合法经营者失去竞争力。

4.旅游商品企业小散弱 。一是规模小。目前,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63家,2000万元以上的61家,5000万以上33家,亿元以上12家,茅岩莓、灵洁食品、军声画院、九天食品、畅想农业等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只占旅游商品企业总产值的75%。二是分布散。全市旅游商品批零企业589家,而加入旅游商品销售购物协会的企业仅28家,没有形成旅游商品专业化市场,也没有综合型旅游购物中心与物流园区。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慈利工业园、桑植工业园共计入驻旅游商品企业23家,入驻率只有17%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其余散布在全市1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三是能力弱。据调查,我市多数旅游商品企业为家族作坊式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有限,同时受资金等因素影响,创新能力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提升张家界旅游商品消费水平的建议

(一)丰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手段

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然而,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类传统媒体及户外广告、会展节庆推销等传统方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局限,除了宣传成本外,地域限制、覆盖范围和读者的有限性等都是其短板,而基于新通信工具——移动互联的传播方式,则具备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成本适中、覆盖范围较广的特点,如何让游客知道张家界的旅游商品有哪些,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些商品,新媒体给大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和机会。故我们除了巩固运用好传统的营销手段外,还应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时俱进,以数字杂志、数字报、数字广播、手机微信、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微博、微电影、手机 等移动互联新媒体为传播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可以起到企业与新媒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如组织举行企业和媒体的沟通洽谈会、营销论坛等,推动双方的深入合作,提升旅游商品行业整体营销水平。

(二)着力增强旅游商品的吸引力

提升旅游商品的价值内涵。引导企业按照优质、特色、美观、便携、实用的要求,继承、开发、创新张家界旅游商品,不断提升旅游商品的价值内涵。一要强化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旅游者消费需求,以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需要的旅游商品;二要依托张家界及周边武陵山区特有的农副产品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传统工艺元素,开发生产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三要大力培育旅游商品品牌。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提升旅游商品的品牌含金量,争取消费者对旅游商品的接受和认可。

2.提升旅游商品的研发创新能力。一是以市旅游商品研究院为基础,打造高水平的张家界旅游商品研发机构,为广大企业提供专业的旅游商品研发服务;二是培养和引进旅游商品研发人才。如通过定期举办张家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奖赛等活动,发现和培育既熟悉张家界地域文化特质,又具有先进产品设计理念的研发人才;三是定期组织举行校企对接交流活动,不断加深旅游商品企业与院校尤其是本地院校的合作,促进院校科研成果向旅游商品转化;四是设立旅游商品开发基金,为小微企业的旅游商品研发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三)大力拓展旅游商品消费平台

1.巩固完善实体店购物平台。一是打造大型旅游休闲购物综合体。将旅游与购物有机结合,加快建设集游览、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超大规模综合体,营造方便游客购物消费的优良环境与氛围;二是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优秀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发挥连锁经营的品牌、管理、规模、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产品、服务品质优良的多层次销售网络,吸引更多游客放心购物消费。

2.加快发展网络购物平台。即通过互联网+旅游商品的经营模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销售我市旅游商品。一是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自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在京东、天猫、亚马逊等电商网站打造品牌旗舰店;二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帮助旅游商品小微企业进行集约化营销。如政府牵头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建立淘宝?张家界馆,全市旅游商品均可进驻该馆开展网上销售;三是全力做好网店设计、物流配送等相关配套服务,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加快构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

1.科学布局旅游商品发展规划。我市要着眼未来,用战略性眼光来修订和完善《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加强对全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全市旅游商品产业基地,推动旅游商品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

2.加快建设旅游商品“两园”。一是建设旅游商品产业园,将旅游商品生产、工艺流程观光、旅游文化传播融为一体,打造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平台,构建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建设旅游商品物流园,打造集旅游商品仓储、转运、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旅游商品物流中心,并将其逐步培育成武陵山片区乃至湖南省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在入园审批、核准、土地、环保、建设等环节简化手续。对租赁厂房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实行“零租金”,对入园的规模企业,推行税费“两免三减半”,即两年免税费,三年减半征收税费,或出台相应的财政返还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资金上给予帮扶。针对我市中小旅游商品企业占绝大数、普遍存在“融资难”等问题,建立健全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旅游商品项目建设,还可以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对旅游商品产业的信贷支持;二是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和武陵山片区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对参与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的企业给予税费、水电价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重点保证旅游商品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的用地需要。

2.维护市场秩序。一是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及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业诚信机制,维护张家界旅游商品市场秩序。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政策信息、市场调研、发布产品行情、执行行业自律、协调产品质量和价格、技术培训、反馈意见等方面的作用,使广大旅游商品企业能够摆脱自身条件限制,做到研发、生产、销售与市场接轨。三是每年组织评选一次“十佳旅游商品”、“十佳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十佳旅游商品经销商”,对在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推动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

关于敞开单位大院建“开放式街区”

2014年,张家界市政府出台了《张家界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中明确,“积极推进立体绿化,临街单位的围墙应当建成通透式围墙。鼓励拆围透绿,提倡单位附属绿地向市民开放”。各单位虽积极响应,大部分都将单位的实体围墙都改成铁栅栏,绿是透出来了,但机关单位大院并未真正对外“敞开胸怀”。2015年,市林业局强力推进,按照“绿色、共享、便民、协调”的原则,对南庄坪电力局、公安局、旅游局等几家单位庭院打破围墙、围栏壁垒,虽尚未形成开放式街区公园,但至少优化了绿地空间布局,与外部无缝对接,让更多的绿地资源走进百姓生活。

然而,这一利民之举的推进工作并不顺利。仍有许多单位对“拆围”十分抵触,领导的认识还不位,总认为实施围墙、围栏拆除后,会给单位财产和安全带来后患,一味的强调客观条件和困难,没有从主观上考虑拆围后该怎么防范和打算,更没有想到拆围后给社会、给城市、给市民带来的好处。因此,对围栏拆除工作只讲条件和原因,行动上就是不积极、不配合。市林业局的领导曾多次上门做工作,沟通与交流,均未果。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城市不应是封闭大字和围墙组成的“围城”。呼应对街区制的探索,让大院变公园,不仅实现了绿地共享,也提高了城市绿化率;不仅提升了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也让街区更显包容与温情。也就是说,单位庭院开放,让老百姓共享原有单位内部人员才能享受到的绿色景观资源,并增强老百姓亲近自然、享受城市园林生活的获得感。

1.大力宣传拆围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单位领导的认识水平。

政府应出台单位庭院“拆围透绿”实施工作方案,并由市政府主持召开相关单位领导推进工作会议,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整合单位的庭院绿化,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比如,如果把南庄坪阳光酒店、电力局、旅游局、公安局、市政府、线路局、国税局、地税局、林业局等单位的连接线接通,就形成了一个大公园,大花园,投资少,见效快。这样,既能方便市民,增加绿化面积,也能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也会成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抓手。真正实现城市绿地变庭院绿化、单位建筑成为城市街景。像这样符合条件的单位还有永定大道区政府那一带。

2.加强拆围后庭院的设计与管理,提升院区品位。

“拆围”,不是简单地拆除围墙、打开大门,而是在“拆围”后的庭院里,增加游乐休闲设施,建园林小品,并尽量保留各单位的文化元素,还可以适当保留墙基,并在上面留下介绍铭牌,塑造局部特色分明、整体协调统一的绿色公共空间。同时,加强开放式改造,开放内部空间形成城市公共绿地,对林荫绿道进行串联,形成绿色轴线。

3. 鼓励单位自主,适当财政补贴。

拆围透绿,庭院改造,虽然投资不大,但为了督促各单位尽早落实,鼓励其积极性,对于符合拆围改造条件的单位,建议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财政补贴。

关于重新争取将张家界市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建议

为发挥工资的补偿和导向作用,鼓励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并保持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国家自2001年起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被列入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均可享受此项津贴(津贴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类)。目前,全国共有 984 个区县被纳入艰苦边远地区实施范围,我市仅桑植县入围,且是最低的一类地区,而自然地理环境、少数民族构成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市相似的湘西自治州其所有市县均进入二类地区范围。

张家界市由于地方财税收入低、交通不便、加之旅游经济带动了物价的整体上涨等因素,干部职工队伍消费能力弱,尤其是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湘西自治州相比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队伍的稳定,导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异地人才引进举步维艰,已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多年来,我市多次申请将我市列人艰苦边远地区范围,落实和享受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等的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200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来张家界视察时,张家界市曾呈报书面请示,请求将全市两区一县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2010、2012年张家界市两次赴京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汇报并呈报了书面请示。2009、2013年,张家界市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代会上两次提出建议,要求将张家界市两区一县纳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答复(人社建字〔2009〕73号):“在研究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和类别动态评估调整机制时统筹研究”。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答复(人社建字〔2013〕169号):“我们将按照艰苦边远津贴制度规定,在依据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统筹研究”。2012年5月2日,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呈报了《关于将我省部分县区列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等有关事项的请示》(湘人社报〔2012〕32号),请求新增张家界市两区一县为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但遗憾的是,张家界市的上述申请至今未得到批准落实。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6】61号)中每五年评估调整一次范围和类别的规定,2017年将成为新的窗口期,张家界市应抓住机遇,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完善方式方法,积极重新申请将张家界市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成立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负责牵头主抓该项工作。市人社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民宗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区县分管副县(区)长为成员,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市人社局,负责具体协调工作。除了成立以上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工外,市政府还应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推动该项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2.充分调查研究,进一步做实申请材料。湘西自治州与我市情况相似,但也不尽相同,仅拿湘西自治州作为申请依据,显得不够严谨也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同时在当前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背景下,仅陈述理由而缺乏针对性数据支撑,申请工作也是难以奏效的。故在正式申请前,专项工作组应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制定的量化评估标准组织一次自我评估,评估时最好邀请1-2位参与过国家评估、熟悉该项工作的相关专家参加。若国家评估工作已交由社会上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则我市可直接委托该机构来评估,力求评估数据准确、可靠、可信。评估结果及相关政策性因素应成为我市申请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核心依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进一步明确申请范围类别

3.根据自我评估结果,结合相关政策性因素,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张家界市申请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区县及其类别,尊重事实,不搞“一刀切”,避免因局部问题而影响全局工作。

关于对城区小餐饮店进行提质升级改造的建议

小餐饮店不仅是广大市民的消费场所,更是自驾游游客用餐的主要场所。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改变,自驾游已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方式。而小餐饮店“脏、乱、差”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市形象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调查,我市小餐饮店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多数小餐饮店因面积狭小、场所简陋、食品安全设施欠缺,达不到办证要求而处于无证经营状态,游客餐饮消费安全问题突出,投诉、纠纷时常发生。

2、随意设置“门前灶”,油烟、污水随处排放,严重污染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

3、门店招牌、广告随意设置,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小餐饮店是游客的主要就餐场所,自然是游客了解我市的重要窗口。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对小餐饮店进行提质升级改造,应是我市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每年都开展了小餐饮店整治行动,但因小餐饮店众多,且涉及到多个部门,加之小餐饮店的经营者多是社会弱势群体,仅凭一个部门,整治效果很不明显。今年5月,我市已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纳入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小餐饮店的提质升级改造无疑是创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花大气力抓好抓实。

1、高位推动,落实责任。建议市政府大力推动小餐饮店提质升级改造,并将小餐饮店的提质升级改造的具体任务落实到各区县政府,由区县政府组织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城管等相关部门实施,并对区县政府小餐饮提质升级改造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以奖代补,保障有力。小餐饮店的提质升级改造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小餐饮店经营者多是小本经营,主动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改造升级,困难很大。为推动小餐饮店改造工作,建议区县政府对按照要求完成改造的小餐饮店重新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小餐饮经营者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小餐饮经营者进行提质改造的积极性。

3、市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城管等小餐饮提质升级改造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区县政府小餐饮店提质升级改造工作的指导,确保改造结果符合要求。

小餐饮店,不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展示我市对外形象的场所,开展小餐饮提质升级,必然是“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当抓紧实施,刻不容缓。

关于加强我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队伍建设的提议

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不仅在于检查仪器和设备的好坏,更重要的是每个患者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技术人员的服务,如何让农民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真正得到切实利益,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尽快培养一批医疗技术过硬、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工作的技术队伍,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落实到实处显得更为紧迫。

我市农村地区辖区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农村常住人口134.47万人,行政村1571个(不含永定区的社区行政村及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的行政村),共设置建制卫生院64所,卫生技术人员1844人,其中执业医师305人,执业助理医师398人,执业护士454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分别为1.37人、0.52人、0.34人。乡镇卫生院人多人才少,全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仅为78.07%,未达到80%的标准;编外临聘人员过多,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编外临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896人,比例高达37.93%,同时却空编248名;但是技术骨干奇缺,如副高职称人员比例仅为0.64%,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仅为8%,执业医师匮乏,全市64所乡镇卫生院共有执业医师305人,所占比例仅为12.91%。人才培养不力,业务骨干后继无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未制定骨干人才和重点项目培养的中长期规划,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也极少,乡镇卫生院现有的执业医师既要承担临床业务,又要承担管理职责,精力有限,而年轻的执业助理医师无法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却要承担主要临床业务,医疗质量无法保证。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提升缓慢,就算有短期培训,也是一人身兼多职,培训收效甚微;由于经济收入低、技术职称不能及时晋升、社会福利保障较差和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而现有骨干流失严重。

1、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医疗技术人员的待遇;

2、建立上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轮转工作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3、建立上级医疗机构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合制度,真正做到惠民、利民,让基层民众享受到和大型医院相似的健康卫生指导和服务。

关于加强对城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安全行驶管理的提案

何有效的管理好城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既是相关职能部门头痛的事,也是广大市民对出行安全最害怕、担心的事。尽管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提意见或建议,公安交警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但紧一天松一天,没有从机制上想办法,因而收效不高,反反复复,摩托车上路行驶乱象、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乱停乱摆。在城区各主干道,经常有很多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不按交通指示标志走辅道或超速行驶,甚至与小汽车大货车抢车道,经常有不少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大摇大摆行驶在主干道中间,有些车上甚至带一两个小孩,与快速奔驰的汽车并驾齐驱……逢寒冷雨雾天,这些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主还裹得严严实实,根本就听不到汽车的警示笛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不规范行驶发生的交通事故经常发生。并且,许多摩托车、电动车乱停乱摆,还有许多摩托车随意停在公交站台停靠区里,有的是摆在那里,有的是守候乘客下车好揽生意,如大庸桥梅尼超市门口的公交站台、迎宾路原广口超市公交站台等。既影响行人安全,也不方便行人上下乘车。又如,一中旁(技术监督局门口),每天早上违章摩托逆行,穿来穿去,安全隐患特别大,家长送小孩读书都在赶时间,到了那里神经紧绷,生怕哪个不要命的摩的钻出来。前方几十米公交站台就有交警在执勤,但是熟视无睹,这就更助长了违章摩的的气焰,你不管他就我行我素理直气壮。

2.红绿灯路口无序混乱。每当红灯亮起,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主根据各自感觉稀拉散落停在各个车道,或与汽车挤在左转弯道上,有时甚至挡住了右转弯车辆。绿灯亮起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大货车百车竞发,间杂刺耳的鸣笛声,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常常是一片混乱,拥堵剐蹭现象时有发生。

3.交通指示标志不明。有的岔路口还没有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行驶等的交通指示标志,有的路段未划车辆行驶线,有的道路的白色标志线经日晒雨淋褪色看不清楚,无法正确引导车辆各行其道。

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助力张家界市创建文明城市,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各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执法力度

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安全规范行驶进行集中整顿。采取确实有效措施,划归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停放专属停放区,并做好标示,以方便车主辨别。坚决清理车辆违规占用辅道。加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安全行驶、自行其道的引导工作,安排交警在各主要红绿灯路口指引、强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按规范走辅道;引导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在相应车道或慢车道等候红绿灯。对不按照规定走辅道、抢红灯、超速等违法行为进行严管、严查、严纠,对违反城市交通安全条例按相应条款处理,让市民逐渐形成严格有序、安全规范的车辆行驶习惯。

2.加强宣传,提高安全行驶认识

交管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针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主交通规则意识、安全意识薄弱情况,交管部门应当在摩托车入户、电动自行车上牌时对驾驶人进行相应的交通安全教育,发放学习宣传资料;严格执行摩托车驾驶培训发证制度。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市民宣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行驶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采用讲座、大屏幕流动展板等方式向市民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让广大市民明确在有辅道的路面必须走辅道,即便主车道上暂无其他车辆,在无辅道的路面坚持走慢车道不抢不占快车道等,树立安全行驶、文明行驶意识。

3.交管部门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关口前移

在城市各道路修建完工具备行驶条件时,应及时制作悬挂各种交通指示标志,包括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行驶的交通指示标识,同时加强路面巡视工作,及时划标车道分隔线,定期修缮标清各种道路标志线,让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规范有序行驶。

关于把张家界西线打造成慢生活旅游区的提案

慢生活旅游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刚刚兴起的旅游新业态,其客户群是那些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身心疲惫,而来到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过一段慢节奏生活的城市人群。当前,慢生活旅游在我国风生水起,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地区新建或改造村落民居办起所谓“洋家乐”,间房一晚卖到几千到上万元还供不应求。慢生活旅游市场庞大,一些有实力的旅游投资集团,正布局慢生活旅游项目。旅集团拟签约60个古村落项目,上海一投资集团已与四川省广元市达成意向协议,拟建设一带状慢生活旅游区,在带状区沿线改造若干村居,建成不同风格的度假村。目前慢生活旅游市场处于初始期和上升期,发展较为容易,我市应抓住机遇。

我市处处是景,到处都有发展慢生活旅游的条件。但从全市战略层面考量,亟需先期相对整体开发一个区域,打出慢生活旅游地域品牌,抢占我国慢生活旅游的至高点。这个区域,我们认为西线旅游区比较合适。

这是因为我市西线旅游区有三个特点: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不属顶级,旅游景点分布广泛但较为分散,旅游开发相对滞后于全市。不属顶级的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分散,所以多年来西线以观光旅游作为开发方向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但若是以慢生活旅游为开发方向,不属顶级的旅游资源打造慢生活度假村已经足够,分布广泛而又分散则可各特色,各展风采便于打造多条慢生活度假带相对滞后的西线可塑性强,适宜发展新的旅游业态。我们应从西线实际出发,以慢生活旅游为特色来塑造西线旅游,以此打造张家界的下一个旅游热点,带动慢生活旅游在全市的发展,优化张家界旅游结构,保持张家界旅游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至于如何打造西线慢生活旅游区,我们有下列3条具体建议:

一是先期重点规划建设4个度假带和“五谷十寨”按照慢生活旅游的发展条件遴选,西线旅游区有4个度假带15个景点或村落值得先期重点开发。4个度假带是:环核心景区度假带,指从天子山门票站到杨家界门票站一线,设想建泗湳谷、渔泉谷、白鹤寨3个慢生活度假村;茅山包公山度假带,指从尹家溪镇茅山村到大庸桥街道包公山村一线,设想建茅山桃花谷、包公寨2个慢生活度假村;茅岩河度假带,指从苦竹河到温塘的茅岩河一线,设想建龙凤寨、猪石头寨、苦竹寨、茅岗寨、温塘寨5个慢生活度假村,上游设想建设的洪家关梨树寨度假村也算在该度假带内,该度假带有潜力成为张家界最核心的慢生活旅游度假带;崇山七星山度假带,指崇山、七星山到宝子界一线,设想建崇山连五寨、仙人溪脚印寨、红河谷、土木溪牧羊谷4个慢生活度假村。

“五谷十寨”构成见附表。每个谷和寨规划建设一个度假村,一般占地几百亩到上千亩,精心设计,依山依谷复制或改造一个古寨古村落。要规划建设由接待中低端客人的客栈构成的街,也要建一些自然散落在恰当地方的接待高端客人的庄园独栋房屋。区域内部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社交、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方便舒适,干净卫生。内部公路达5.5米以上,并有1米以上自行车道,两边经过绿化、美化。控制性详规要对每栋客栈、每个庄园及其他设施的外观等作出规划,并按控制性详规严格执行规划范围内的民居不必拆除,但要按设计一一改造。营业建筑要按照外部自然、内部舒适、标准高于同等酒店设计建设。

二是创新思路加快开发速度。各度假带谷寨之间和内部的交通、通信、水、电、汽、绿化美化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纳入国家涉农项目的要力争纳入涉农项目,由各涉农部门落实。大量不能纳入的项目,以及谷寨内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营业建筑的“五通一平”,则采取两种途径解决,一是国有投资企业投资建设,然后有偿碎片化出让经营地块收回投资。二是引进外资、民资,由外资、民资投资建设,在政府调控下碎片化出让经营地块,收回投资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营利。营业建筑,则以碎片化形式向外资、民资招商,鼓励当地群众投资参与本村项目。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力,可以投资一个地块,也可以投资多个地块,按详规建设,取得完全产权,成为商业地产,或出租,或主经营自负赢亏。土地审批可借鉴外地的做法,建筑用地之外的大量用地通过地流转租赁的方式解决,不改变土地性质,建筑用地通过国有土地出让审批,碎片化出让的土地可以碎片化审批。

先期引进一个或几个有成功投资洋家乐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建设经营一个度假带或几个谷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建议市政府负责编制、颁布和组织实施西线“五谷十寨”慢生活旅游区总体规划、各度假带总体规划和谷、寨的控制性详规,制订优惠政策,出台管理办法,制定相应标准,大力进行整体品牌的宣传推介。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把规划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在招商引资和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开展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紧邻核心景区,风景优美

有一定开发基础,但较偏僻,适合近期开发

紧邻景区,农耕特色,原始古朴

进村道路是瓶颈,适合近期开发

有较好基础,需克服季节性,适合近期开发

位于天门山镇宝子界林场

峡谷特异,远眺天门山七星山,景观独特

刑大公路通车后开发条件良好,适合近期开发

位于天门山镇土木溪,因牧羊洲得名

离城近,开发条件好,适合近期开发

中湖乡野鸡铺,因白鹤坪得名

紧邻核心景区,风景优美

有较好基础,适合近期开发

位于大庸桥街道包公山村

交通条件差,可进入性差

原始森林山岳景观,溪涧清澈

交通条件差,可进入性差

位于洪家关乡泉峪村梨树垭

鸟瞰洪家关,远眺鹰嘴山

张桑高速通车后开发条件好,适合近期开发

有峰峦溪、九天洞自然景观和古村落人文特色,渡口也是一绝

张桑高速通车后开发条件好,适合近期开发

平湖、古村特色,有较厚重文化

交通条件差,可进入性差

温泉特色,但自然景观一般

交通条件差,可进入性差

远眺七星山熊壁岩二天门,风景如画;蔬菜水果园远近闻名

开发条件较好,适合近期开发

位于官黎坪街道仙人溪村脚印山下

仙人溪及七星山户外线路全国闻名

适合户外运动的中低端客人

开发条件较好,适合近期开发

关于做大做强我市茶产业的提案

茶产业是张家界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规划明确的重要扶贫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十大产业之一。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市茶产业落后于旅游业发展,有近七成旅游消费市场份额为周边地区茶叶产品所占领。随着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增长,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利好政策推进,我市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前景看好,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我市茶产业发展概况

张家界地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海拔在800米左右的宜茶土地较多,土壤中铁、锌、硒等元素含量丰富,野生茶树资源品种多样,茶叶生产的气候、地理条件优越,是湖南重要的优质茶叶生产区,现有“龙虾花”“青岩茗翠”“白鹤井”等10多个部优省优商标。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8月,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0.31万亩,茶叶企业发展到70多家,其中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三合、人潮溪、五道水、教子垭、索溪峪等茶叶基地群落,年产量1973吨,综合产值1.73亿元。

发展茶产业对于我市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加快脱贫攻坚、延伸旅游链条、促进富民强市均意义重大。一是茶叶因具备天然的综合比较优势而成为农民农业结构的自发选择,长期稳居重要农业产业行列。二是全市有50%的乡镇街道参与茶叶种植,带动茶农11524户,为农民年提供现金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茶产业与吃(喝)、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密切相关,适宜发展品香茶、购茶礼、体验茶文化等旅游关联产品,有效促进茶旅融合、丰富旅游内涵。

目前受生产规模、发展机制、宣传营销等因素制约,我市茶产业发展仍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全市海拔800—1000米的最佳宜茶土地开发比例不到50%,茶叶年产量不足2000吨。二是基地建设滞后,茶园布局零散,建设标准低,经营管理粗放,可采摘茶园占比仅70%,亩均产茶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福建的三分之一。三是产品定位混乱,茶叶企业各自为战,品牌作用难以发挥。四是茶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单薄、设备简陋,包装销售茶叶仅有10%,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五是服务体系不全,生产组织模式传统,资源浪费严重,综合效益不高。

二、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建议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加快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建立大基地、大品牌、大产业、大市场,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年产量突破1万吨,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一是坚持茶产业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茶产业全市十大产业定位,出台扶持全市茶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生态保护产业、脱贫攻坚产业、旅游关联产业重点培育打造。成立市、区县两级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茶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市、区县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强力推进。在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市本级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重点支持品牌宣传、市场开拓、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及茶叶管理机构经费保障。整合扶贫、林业、国土、水利、财政、交通等涉农资金向茶产业集中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茶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合力。全面落实相关税收、用电、供地、信贷等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优先支持张家界御品茶业有限公司,依托张家界旅游股份集团公司的资本优势做强做大。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鼓励市内外强势企业组合合作,提升茶企整体实力。创新和规范龙头企业与茶叶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积极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深入挖掘茶文化,积极开发茶产业关联旅游产品,促进茶旅深度融合。

三是突出标准化基地建设。尽快制订全市茶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基地布局、产品结构,提升种植规模、生产效益。加快茶叶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配套化要求加强自有标准茶园建设,引导农民利用宜茶荒山、荒地集中连片种植,确保到2020年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有机茶园比例达到80%以上。支持按照合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茶园和土地流转,让分散经营的茶园逐步向企业和大户集中。坚持新茶园开发与老茶园改造并重,大力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5—10个优质茶示范基地、3—5个有机茶示范基地。

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品牌升级,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加快“张家界茶”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步伐,将区域内各茶类、各品种、各层次茶叶产品整合到一个品牌名下,最终建立大湘西茶叶公共品牌“潇湘”、地域商标“张家界茶”和企业商标三级形成的“母子”商标体系。坚持以白茶为主攻方向,以绿茶为主要产品,突出春茶、高档礼品茶生产,力争通过3—5年努力,逐步形成以白茶为核心的复合型茶叶产品体系。加强整体营销策划,将茶叶纳入旅游营销内容,用活用好多}

0
0
0
游戏自带的社区太卡了,一直玩自己建的,基本的都会,就是不会改大海的颜色,也不会加开始前的城镇动画,也不会加原始居民,咋弄捏????求助求助。想再弄一个更好的。老实说我搞设计的,做出来的镇子还是不错的,就是以上那些不会,效果不好的说!加我吧!大神们!Q:,求你们了~~~~我可以付学费!
0
0
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拟人生无限金币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