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马云在国际人气如何,老外评价马云英语水平认识阿里巴巴马云吗

您的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请使用高级浏览器,谢谢

看看阿里巴巴的员工是怎么评价马云的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

}

日前,马云参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主办的慈善年会,接受克林顿女儿的采访,与希拉里聊女性创业话题。而此前,他已经与克林顿本人有过数度交流。

马云爱交朋友是出了名的,在商界及其他领域也有自己庞大的“朋友圈”。阿里上市后,马云还需要在新的领域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对于现年50岁的马云,现在他最想要的,是为自己赢得一张虽非官发却极有份量的全球权力通行证。

中国新首富马云都有哪些权贵朋友,我们来看一下。

马云和克林顿曾多次交谈,最近一次是克林顿来亚洲检查其慈善基金会资助的项目。此前,马云曾率领管理团队飞赴克林顿设在纽约的办公室,学习全球规模的慈善基金的运作经验。

克林顿说,就像IT技术改变了公众对灾难性事件的反应一样,马云将利用阿里巴巴的成功改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基础架构。他提到了国际社会对2010年海地大地震的反应,美国人首次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捐款。

克林顿指出,“如果马云措施得当,他将对尽管不那么富有但仍然能对慈善事业做出自己贡献的其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9月17日,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迪拜会见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双方就深化在电子科技领域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阿里巴巴集团多年来一直与阿联酋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3年,迪拜商工会在非洲全球商业论坛上与阿里巴巴发展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其网站上植入阿里巴巴平台入口,吸引了大量中东买家。

8月18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青瓦台总统府会见了到访的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双方就中韩两国在提高电子交易系统及物流效率以及教育、产品认证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达成共识。

朴槿惠表示,希望阿里巴巴为韩国中小企业进军商务市场提供便利,并号召两国在影视、广播、游戏等数码内容领域放宽相关限制措施,鼓励投资和交流。

去年12月3日上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出现在上海某个酒店里。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这并非卡梅伦的公开行程,他将在此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有个短暂的“约会”。

卡梅伦与马云共同见证了英国投资贸易总署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旨在推动英国中小企业通过包括天猫在内的阿里巴巴平台,把英国产品介绍给中国消费者。

巨人网络创始人,2013年福布斯400富豪榜33名,身家129.1亿元。

与马云绝对是“好基友”。在支付宝转移一事上,史玉柱站出来说马云是“爱国流氓”。在马云会王林一事上,史玉柱更站出来说,马云拜访王林是为了找破绽。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2013年福布斯400富豪榜13名,身家59亿。

许家印邀请马云入股恒大之后,两人各占俱乐部股份的一半,两个人都是俱乐部董事长,他们二人各有分工,许家印负责把球踢好,马云负责把中国足球市场搞大。

董事长,以前日收盘价23.5元计算,持股华谊兄弟市值约75.66亿元。

马云作为华谊兄弟的副董事长,两人有历史渊源。

新浪董事长,去年发布的“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身家约17.5亿美元

去年4月29日,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正式对外公布,阿里巴巴中国与新浪微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阿里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股约18%。

优酷CEO,2010年优酷上市,古永锵在上市当日身家就达到14亿美元。

优酷土豆曾获得阿里巴巴与云锋基金总计12.2亿美元战略投资,古永锵曾表示,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将给优酷土豆在用户支付、精准广告、客户资源等方面带来帮助。

银泰集团掌门人,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651位,身家19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以53.7亿元投资银泰商业集团,为银泰商业集团继沈国军后第二大股东。

国际影星,2013年福布斯富豪榜中国名人榜10位。

李连杰与马云似乎是结缘于太极。马云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后就与李连杰合建太极馆—太极禅院。而2013年双十一,李连杰更是与马云一同现身阿里巴巴总部。

李连杰在来往上发起了扎堆“无明问无名”,还把黄晓明、马伊琍、蔡明、孙俪、慈诚罗珠、何炅、吴莫愁、李代沫、撒贝宁、华少等也拉进来。

赵薇和马云的私交绝对了得,从两人共同拜访王林一事便可以看出。赵薇曾对马云如此评价:马云歌唱得好,说话像个老师,中心思想很明确。回忆第一次见面,马云穿着极其普通的黑色短袖,想让我买几件新衣服送给他。

(综合自天府早报、报、投资界等)

}

他一直在学习,为创立国际公司做好了一切准备

前阿里巴巴外国高管怎么看马云?

    阿里巴巴帝国今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蜗居在杭州某个单元房里的草创时期,却真是筚路蓝缕。然而,尽管那时还只是一个英语老师所带领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领头者马云就已经树立了“建立全球化电子商务平台”的梦想,将许多国际人才招募至麾下。美国人波特·埃里斯曼就是其中一个,他1994年就来到中国,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过主持人,2000年加盟阿里并负责国际公关运营事务,后出任阿里副总裁,直到2008年离开。

    离职后的波特并没闲着,依然在致力于传播、分享阿里的文化和理念:他不仅自制一部讲述马云创业历程的纪录片《扬子江大鳄》,还为阿里写了一本《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在看多了马云和阿里的成功学传记之后,这本由外国高管所写的书着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点——从国际视角来看,马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又该怎样评价他所做过的事。

    “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是波特对马云下的评语。很多人都以为马云能成功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但波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马云恰恰就是那个能够带领中国电子商务走向世界的人。“他很早就在西湖边找外国人练英语,不仅学习语言,也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学习,为创立国际公司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在领导人面前、在国际上该如何表现,但马云就深谙这一点。”

    在刚刚创业的时候,马云就提出要建立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痴人说梦。的确,和硅谷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同行相比,阿里常常连电都供不上。初来乍到的波特也觉得是个“疯狂的梦想”,但“疯狂和天才之间只有一线之隔,马云跨越了过去”。那时波特也完全没想到,十几年后,单元房里的创业公司会成为今日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阿里帝国,但他从那时起,就选择相信自己的团队、相信这个梦想,即便初期有很多外国高管因不能适应阿里当时的“无管理无组织无纪律”而纷纷辞职。对此,波特也表示理解。他认为,外国专家常常缺乏本土经验,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公司的经验技术会成长得很快。

    2000年,波特随同马云去德国开展一场针对欧洲市场的公关造势,信心满满,不想会场里只坐了三个人。波特坦言,自己看到这一幕时,都感觉很有压力,但马云却依然谈笑风生,不仅按期做完了演讲,下了台后还对他说:“别担心,下次我们回来的时候,这里肯定座无虚席。”从马云身上,波特看到了什么是信心。“面对困难的事情,他不把它当作是失败,只当作是挑战。”淘宝把国际电子商务巨头eBay挤出中国市场,就是“接受挑战”的结果之一。

    在《阿里传》中,波特并没有避讳阿里走过的弯路,尤其是因为马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挫折。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以当时的市场份额来看,本能够在搜索引擎这一块赶超百度,但马云却改变了雅虎中国以搜索为中心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技术永远是排在用户体验之后的。眼见策略失控、媒体批评袭来,波特送给马云一本讲述谷歌公司成功故事的书《搜》,想让马云从中学习一些经验,但马云拒绝去读,因为不想“先入为主”,“要确保不走谷歌走过的路”。后来,又因为搜索引擎的纠纷,和前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打得不可开交,阿里和360两败俱伤。波特认为,这件事对于阿里来说是个教训,马云在一些时候表现得太过乐观,信奉“阿里不做计划”,导致在危机到来时可能没有做好准备。但他又认为,马云令人钦佩之处也在这里,因为他能够不断“向失败学习”,修正航向,让庞大的阿里集团越来越行驶在一条正确的航道上。

    正因为马云也会犯错,因此在波特眼中,马云是“人”而不是“神”。“很多人都把马云当神,当上帝,但我觉得他是人。你从人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比从神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多得多。”作为一个参与中国早期互联网公司建构的外国人,波特并不掩饰他对于前上司马云的钦佩,他说,自己在阿里工作,学到是做生意的知识,但在马云身上,他学到了人生之道。这也让他乐于去传播所有可复制的阿里经验,期待下一个马云的诞生。

为什么要用孩子们的眼睛来审视苦难?

欧洲难民问题甚嚣尘上,是政治话题也是文学话题。英国《卫报》请作家乔恩·沃尔特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出了一个十大榜单——“儿童虚构作品中的十个难民英雄”。对于难民,乔恩·沃尔特的定义是“在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这些英雄包括了小熊帕丁顿、超人、来自罗尔德·达尔《大仙桃历险记》的小男孩詹姆斯·特洛特、《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带了条毛巾去逃难的亚瑟·邓特以及澳大利亚华裔绘本作家陈志勇《抵岸》中的无名男子……乍看之下,脑洞好大。

    画家为土耳其海滩上遇难的小男孩艾兰插上了天使的翅膀,我们也在各种地域论或是阴谋论中消费着手机流量。难民的话题困扰着整个欧洲,矛头对准了美国,对于遥远的我们并无切肤之痛。然而,把难民问题放大到历史的视野中,当我们开始梳理那些有关战争、离别和异乡这样有关人类整体命运的主题时,远方的一声叹息,又如近在咫尺的呼吸。

    通过孩子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的灾难,并非为了煽情,而是现实的选择。目前全世界将近6000万的难民中,儿童有半数。战争从未平息,创伤从未愈合。直至我们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今日,文学对于难民话题的审视,既有对现实的记录,亦有对未来的警示,从未停笔,并非虚构。

    写《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怎么说道格拉斯·亚当斯呢?他喜欢飚车,拍照片,环保主义者,技术狂加“果粉”,科幻段子手,还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就在拿上帝开玩笑。在小说中亚当斯中讲了不少冷笑话,尤以下面的这个最具高度:

    每个重要银河文明都倾向于经历三个区别鲜明的阶段,这就是“生存”、“探索”和“适应”,换言之就是“怎么活”、“为何活”和“在哪儿活”。举例来说,第一个阶段可归纳为“咱们怎么吃饭?”第二个“咱们为啥吃饭?”第三个就是“咱们上哪儿吃午餐?”

    《书乡周刊》选择了一些书,通过道格拉斯·亚当斯的三个阶段谈论儿童文学中的难民话题。这些书讲述的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平凡人的英雄之路。同时,这些书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说,难民问题绝非是个遥远的彼岸政治?因为这关乎我们自身。

我们从这些难民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当代最具争议和话题性的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把自己的《上帝的迷思》一书献给去世的道格拉斯·亚当斯,他写道:科学失去了一位朋友,文学失去了一个发光体,山地大猩猩和黑犀牛失去了一位勇敢的守护者。

    世界上的英雄故事,讲的都是一回事。他们是英雄。

    推荐阅读:《我在伊朗长大》、《追风筝的人》、《帕瓦娜的守候》

    “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因为战争,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一生颠沛流离。在他的诗句中,童年的回忆就是故乡的羁绊。

    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一个名叫阿米尔的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苏联入侵前后的阿富汗人生活。因为一句谎言,阿米尔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兄弟哈桑。“家,你该回来,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后来阿米尔随父亲移民美国,成为作家,留在故乡的哈桑则被塔利班杀害。于是阿米尔回到喀布尔,千方百计寻找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人》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讲述了一个人性觉醒的故事,在作者笔下,生活在阿富汗的童年记忆仍旧是飘满风筝的蓝天。“我家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房子很大,在那里能举行盛大的派对;我们还去帕格曼野餐。我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记忆不像我这一代的阿富汗孩子一样,充斥着战争、地雷和瘟疫。”

    《我在伊朗长大》是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绘本,她笔下的童年意味着反叛。这本书通过一个小女孩叛逆的眼睛,用黑与白的图画记录下两伊战争前后在伊朗经历的血色苦难。从小喜欢李小龙和切·格瓦拉,谁在监狱里关的时间长就越崇拜谁,比如最终死于狱中的艾诺叔叔。艾诺叔叔对小主角玛姬说的一句话让她铭记:“对家的记忆永远不能忘记。”长大一些后的玛姬会穿着“朋克未死”的衣服在街上招摇,偷偷去买铁娘子乐队的磁带。13岁,玛姬被父母送到了维也纳,却发现自己与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一路从萨特读到巴枯宁,从茨威格读到弗洛伊德,都解决不了她离乡的困惑。她迷失自己,否认自己,找不到身份的认同,甚至谎称自己是法国人。当她再次回到伊朗时,却又发现,“在奥地利我是个异乡人,回到伊朗我也变成异乡人。”最终在德黑兰读完大学,玛赞·莎塔碧选择了离开。

    玛赞·莎塔碧和卡勒德·胡赛尼毕竟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家庭也能有实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接受国外教育,并最终扎根异乡。真正底层的难民儿童,失去了家这个保护伞,首要问题就是面对生存。

    小艾兰的照片让整个世界为之默哀之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30年前那张巴基斯坦难民营中的阿富汗少女的悲怆面庞,就已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年历史中最经典的封面图片。美国作家盖尔·雷蒙的《喀布尔女孩》是一部纪实作品,主角是一个和帕瓦娜很像的阿富汗女孩卡米拉·赛迪奇。当喀布尔成为了“一座只有妇女和孩子的城市”时,孩子们展现出了活下去的勇气。加拿大女作家黛博拉·艾里斯的“帕瓦娜”系列同样通过一个阿富汗女孩的视角描述了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人民的恐惧和创伤,这个系列一共四部作品,帕瓦娜是个11岁的小女孩,当爸爸被塔利班抓走之后,弱小的肩膀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女扮男装,剪短了头发,到市场上赚钱,甚至到坟地里去挖死人的骨头卖钱。在此后独自上路寻找家人的旅途中,她不仅要走进雷区寻找食物,还要养活路上拾到的襁褓中的婴儿……

    无论怎样,这些难民营中的孩子们能发出的声音还是如此微弱,乃至无法让喧嚣的世界听见。苏斯博士的《霍顿和无名氏》就是一个现成的寓言故事。那些生活在“无名镇”上的无名氏,生存空间真如随风飘荡的尘灰般不起眼,被人们视而不见,当他们大声地呼唤着“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谁听见了?还是或者是充耳不闻?

    推荐阅读:《我怎样学习地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兔子共和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些孩子们有着一样的梦想。

    “世界就是我们的教室。”在黛博拉·艾里斯的书中,帕瓦娜的爸爸在教女儿们学地理的时候总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走出去,去法国,成了帕瓦娜和她的小伙伴们最奢侈的梦想。

    美国绘本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我怎样学习地理》同样描绘了战火中的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不要被书名误导了,这不是一本地理书。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二战时的童年经历创作的故事。“战争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房屋变成了瓦砾。我们失去了拥有的一切,两手空空的逃了出来。”一家人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过着贫困的生活。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买面包,却只带回来一幅世界地图,挂在了墙上。这张地图把从没有离开过房间的小男孩的梦想带到了遥远的地方,远离了我们身处的饥饿和痛苦。于是,“我原谅了我的父亲,他是对的。”

    为什么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故事……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会是个更好的故事”,扬·马特尔给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乃至难民作品的三个探索命题:第一,学习成长;第二,找寻真相;第三,建立信仰。

    “黑暗总算让路给了灰色。四周的颜色开始绽放。晨曦悄悄进入我这海上的牢狱中,也带来一线希望。”1982年英国探险家斯蒂芬·卡拉汉计划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结果遇到一场暴风雨,独自漂流76天后奇迹生还。卡拉汉在《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76天》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本书给予李安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灵感,并让卡拉汉当影片的航海顾问。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也让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原著小说名声大噪。他笔下的这位来自印度的少年整整在海上漂流了227天。

    在小说中,扬·马特尔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有动物的故事和一个没有动物的故事。不仅是书中的两个调查者,包括读者,以及扬·马特尔自己,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两个故事你选择相信哪一个?扬·马特尔选择的是后者。在他的大多作品中,动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自己曾在德国一所大学开设过“文学中的动物”课程。在小说中,这只孟加拉虎,叫作理查德·帕克,在爱·伦坡、杰克·伦敦的海难作品中,以及历史记载的多次海难事件里,都出现了叫理查德·帕克的倒霉蛋。

    如同乔治·奥威尔写的《动物庄园》,英国作家喜欢创作动物寓言。英国作家理查德·亚当斯的处女作《兔子共和国》(又名《沃特希普荒原》)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问世40多年,为他带来巨大声誉。

    一句话概括,《兔子共和国》讲的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兔子两兄弟榛子和小多子出生在桑德福德领地。小多子是预言家,感觉到人类的威胁正在步步紧逼,说白了就是人类的拆迁大队正在路上。于是他们向兔群的领导者建议提前搬家,却被指控煽动叛乱。于是在榛子的领导下,几只志同道合的兔子开始了流亡、逃难更可以称之为探险的旅程。

    理查德·亚当斯本人却极力否认《兔子共和国》的寓言意义:“这本书就是我给两个女儿讲的故事。”但是文学评论家们没有放过对其的解读。从《兔子共和国》可以看到荷马史诗《奥德赛》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影子;兔子们逃离的故乡桑德福德领地是特洛伊城,其后与暴君专制国家艾弗拉法之间的大战,则像极了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部落的决斗;甚至有评论认为,兔子们的家乡代表了大屠杀过后的卢旺达,他们的逃难之路一如《圣经》里的“出埃及记”。逃出旧世界的监牢,探索新家园的长征,无论是扬·马特尔笔下的印度少年,还是沃特希普荒原上的兔子们,都可看做如此这般的英雄史诗。美国作家苏珊·科林斯如今大红大紫的未来小说《饥饿游戏》里,“施惠国”下面的十二个行政区也可比做今日世界的十二个难民营,其中的内容,同样让读者看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或是日本作家高见广春《大逃杀》的影子。正如美国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一书中对英雄史诗的总结:世界上的英雄故事,讲的都是一回事。

    同样讲“拆迁”,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插科打诨,这本书由此被戏称为“银河系拆迁指南”。

    “不要慌!”每一本《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书封上都打着这个醒目的字样。如果你是主人公亚瑟·邓特,自己房子面临政府的拆迁,而整个地球却妨碍了那条贯穿银河系的“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也在面临灭顶之灾,“地球要被沃贡人拆迁了。不要慌,带上毛巾,搭车去银河系逛逛!”你会像亚瑟·邓特那样先想着找毛巾吗?看似搞笑,一条自己的毛巾难道不正象征着家的舒适和安稳?

    无论是动物寓言、远古史诗还是科幻小说,是不是可以说,一切英雄的故事都是难民文学?不是因为他们打败了多少敌人,或是有多少超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探索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勇气。

    2007年《我在伊朗长大》被玛赞·莎塔碧改编成动画电影,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特别大奖。这部电影随后也开启了她的导演之路,2011年的《梅子鸡之味》和去年的《血色孤语》都显示了玛赞·莎塔碧的才华。

    去年小熊帕丁顿走上了大银幕。电影仿佛是伦敦的城市风俗宣传片,帕丁顿熊故事创作者迈克尔·邦德出现在影片的17分15秒,扮演了一个在咖啡馆中向走过的小熊举杯致意的路人甲。

    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最开始是BBC的系列广播剧,曾经获得了雨果奖的提名,不过当年输给了《超人》电影。电影《黑衣人》中,汤姆·李·琼斯说大约有1500名外形难民跑到地球上讨生活,而且大部分在曼哈顿,这时候来了个段子:“他们都在开出租吗?”这同样是出自《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冷笑话,看来纽约对外星人来说也不好混。

    就科幻作品来说,大致是要么外星人是难民,要么地球人是难民。外星来的难民英雄也不少,比如克拉克·肯特,也就是超人,来自氪星,可以说是最鼎鼎大名的外星难民了,再比如《七龙珠》里的孙悟空和贝吉塔则是赛亚人的幸存者,《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算是来自塞巴坦的难民,来了就能帮大忙。反之,像今年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那样,一大队“三体人”来抢地盘搞拆迁,不要慌,地球人就都是难民了。人类还没学会自我相处,怎么指望将来能和外星人做朋友?

    “请照看好这只小熊,谢谢你。”谁会不喜欢那只可爱的小熊帕丁顿?他是全欧洲最受欢迎的难民。1958年10月13日,他从“最黑暗的秘鲁”漂洋过海偷渡到伦敦,出现在伦敦帕丁顿火车站。50多年过去了,小熊帕丁顿仍旧在温莎花园32号和布朗夫妇生活在一起。仍旧带着那顶旧帽子,穿着那件粗呢外套,拎着那只旧手提箱,把那枚秘鲁硬币藏在枕头底下。作者迈克尔·邦德说,这身打扮,帕丁顿就像二战时从伦敦火车站被疏散的孩子们。

    在迈克尔·邦德的最初构思里,帕丁顿来自“最黑暗的非洲”,可是出版人告诉他,非洲早在古罗马时候就已经见不到熊的踪影了。于是,帕丁顿的出生地改在了秘鲁——安第斯熊的故乡。为庆祝小熊帕丁顿诞生50周年,谷歌的纪念Logo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乡愁”——他坐在火车站的长凳上痴痴地回望,身旁的路牌指示着“伦敦在眼前,秘鲁在身后”。

    现实远非童话,伦敦乃至全世界能够接纳一只会说话的拉美小熊,原因无它,萌啊。难民问题是卖萌能解决的?

    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中通过小女孩埃斯佩朗莎讲述了生活在芝加哥的拉美移民生活。其中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玛琳的女孩——“玛琳,街灯下独自起舞的人,在某个地方唱着同一首歌,我知道。她在等一辆小汽车停下来,等着一颗星星坠落,等一个人改变她的生活。”

    现实里,正如玛琳的等待,也许小熊帕丁顿还坐在火车站里等待着……

    在孩子们的难民作品中,常常看到他们对自己名字的珍视。名字对他们有格外的意义,让他们记住“我是谁”。帕瓦娜装扮成女孩之后,被迫改用了男孩的名字——“卡塞姆”,这是她最不习惯的事情。于是,在黛博拉·艾里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越南裔美国女作家赖清河,以一部《十岁那年》回忆着背井离乡的童年往事,从自己的名字开始:“我的名字叫河。光哥哥记得我出生的时候又红又胖,像只小河马。他第一眼见到我就想到了这个名字——河玛,河马。”《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有一个章节题为《我的名字》:“(埃斯佩朗莎)在英语里,我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语里,它意味着太多的字母,它意味着哀伤,意味着等待。”

    带着半瓶子橘子酱闯荡伦敦的帕丁顿熊一开始也四处碰壁,不被接受,这个城市的冷漠在他意料之外。他必须要保持自我才能在异乡立足。与其说伦敦改变了他,除了一个英国名字,不如说小熊帕丁顿用他的天性改变了伦敦。在小熊帕丁顿的大电影中,他在寄回秘鲁的家信中写道:“这就是伦敦,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每个人都能相处融洽。”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接受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的不同,这个世界就不会有这么多界限。目前这是个乌托邦的梦想。

    理查德·亚当斯、罗尔德·达尔和迈克尔·邦德这三个写童书的英国作家,都是二战老兵。迈克尔·邦德和罗尔德·达尔都是空军,理查德·亚当斯是后勤兵。对了,还有写《小王子》的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也是二战的飞行员。小王子也算个难民吧。

为什么要用祖先的目光去认识野草

    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小而无用的细枝末节,但是如果你知道了一棵草一朵花的典故、一个关于植物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你和自然万物、伟大的文化传统就会多了一个连接。

    科普作家王辰的《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等书不同于西方科学体系下的科普读物,而是尝试另一种可能——用中国古人的眼光去诠释花草树木,详述花花草草中文名字的由来,记录植物在诗词歌赋里传递的悲喜忧伤,以及古人与植物情感交织的典故,也有作者与植物邂逅的故事。

    让我们翻开《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很多人吃过荠菜鲜肉馄饨、荠菜水饺,但是你知道荠菜为什么叫做荠菜?这个问题也曾经是王辰童年的疑惑,现在他从古籍中找到了答案。李时珍称“荠生济济,故谓之荠。”因为荠菜春日丛生,如同济济一堂之状,乃得其名。《植物名释札记》有另一种解释:荠意通“齑”,取其植物小而细碎之义。荠菜味美甘甜,美可泽人,故古人比诸君子,辛弃疾有词云“春在溪头荠菜花”。

    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因河中生长菖蒲而得名,在北郊的森林公园也有大片菖蒲。菖蒲生在潮湿之地,身怀清香,古人认为是高洁之物。但是你去菖蒲河公园或者森林公园,也许会惊讶,似乎北京的菖蒲并没有诗歌中描绘的那样芳香。这是为什么呢?王辰说,古人所谓菖蒲,实际有好几种,生长在石头上的多芳香,生长在泥水中的气味就淡而无味了。

    这几年栽种香草也成为一种时尚,所种的多半是西方品种,但是作者王辰种了本土原生的薄荷,很容易栽种。年轻人喜欢掐下薄荷的叶子混合砂糖、淡酒和碎冰,调制带有薄荷香气的饮品。但是王辰有些煞风景地告诉时尚人士,想要清凉,古法是要泼些粪水才好。北宋赞宁《物类相感志》说:“倘使欲收薄荷叶,须以隔夜粪水浇灌,雨后乃可收,否则薄荷之性不凉”。北宋人还说薄荷是猫的酒,猫吃了薄荷会步履蹒跚如同醉酒,宋诗云:“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但是现在的人如用寻常的薄荷逗猫,猫并没有兴奋癫狂。为什么呢?作者说,猫所喜欢吃的并不是薄荷,而是和薄荷同宗的香草,名叫荆芥。

    北京有个蓟门桥,还有燕京八景之一 “蓟门烟树”,这里的“蓟”都是古代北方常见的植物,但是现在蓟门公园既没有烟树,也没有野蓟。王辰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反而发现了大量的野蓟,这公园所经之地和蓟门烟树的旧址也略有关,野蓟临水葱茏,与景致合璧为一。作者说,这才是蓟州、蓟门最为寻常的草木。

    就是这样,王辰用生态和文化双重视角,重新诠释被现代人遗忘而古人所熟知的不起眼的小草。

    无论是古代的博物学还是现代的科学,都是为了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个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一棵小草,了解千年来和我们的因缘,也许能在心灵的角落多一点色彩。

    作为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潘富俊运用统计学来分析古典文学中的奥秘。例如《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3.8种。不仅如此,以作者对植物熟悉的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内容的运用上,前八十回亦远胜后四十回,因此,潘富俊支持《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为不同作者所撰的观点。

    《草木缘情》还有很多统计表格,如《历代词总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种植物》、《重要章回小说出现最多之十种植物统计》等,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古典文学。潘富俊统计发现,历代诗总集出现最多的植物是柳、松、竹,历代词总集出现多的植物是柳、梅、竹为三甲,而历代散曲总集出现多的植物是柳、荷、桃为三甲,重要章回小说出现多的植物是茶、柳、松。

怎么才能不虚度一年中的8760小时?

    你知道一年有365天,但你未必知道一年有8760个小时,因为你从未把自己的时间细分到“小时”。但新疆小伙努尔艾力·阿不力孜就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小时是怎么度过的。他从北大毕业前夕,父亲意外去世,他选择“北漂”、投奔俞敏洪,短短几年就成了新东方最优秀的英语老师之一。

    艾力每天把自己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二点的“醒着”的时间算成“34枚金币”,每半小时算一枚,记录下自己用每一枚“金币”做了什么:休息时间标成绿色、尽情娱乐时间标成蓝色、高效工作时间标成黄色、拖延浪费时间标成红色……就在这种严格的时间标记里,艾力在上课备课之余,还录了视频、上了节目、写了书、做了讲座,同时也健了身、减了肥、玩了魔兽、增进了人情,什么也没落下。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士

    骑士精神,这是一个听起来令人崇敬的名词。骑士文学中,骑士通常是勇敢与忠诚的象征,每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人生守则,是这份精神让他们坚守信念,骑士会用性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宁死也不会背弃家园。

    乔治·马丁所创作的《冰与火之歌》中,御林铁卫无疑是七国骑士的精英,不仅单兵作战实力强悍,同时还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御林铁卫常身穿白衣白甲,后披白色斗篷,手持白色无花纹盾牌与长剑。小说里描述的骑士从外表看来均为人中豪杰,那么,在中古时期,真正的骑士与骑士精神究竟是怎样的呢?

    马丁所创作的骑士们虽高大威猛,却残忍无情,滥杀无辜,杀戮仿佛是他们的使命,所到之处更是一片哀嚎,但在真实历史上,成为骑士却是每一个中古男孩的梦想。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士可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有机会成为骑士。让时间逆转到中古时代的欧洲,假设你立志要成为骑士,若你出身贫贱,则最好早早死了这条心,普通人没有资格成为骑士,只有出生在贵族家庭才能迈出第一步。当你七岁时,你要离开舒适的家,被送到另外一名骑士家中当侍童,在其教导下开始学习骑士礼仪。七年之后,你将成为侍从,少年的你便能接受各种实战型的训练——“骑士七技”,内容包括游泳、投枪、击剑、骑术、狩猎、弈棋、诗歌,并且,还要学习“骑士精神”,可谓要文武双全,10世纪时,教会层在《仪典书》中对骑士武器的祈祷列为教会的服务内容。

    又七年过去,二十一岁的你终于有资格成为一位骑士,别以为经过十四年的训练后,苦日子就到头,仅仅是受封仪式,便又能让你受些罪。仪式开始前,你要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出浴后,穿上寓意为自身洁净的白衣与代表准备随时奋战流血的红袍,待你穿戴整齐后,便到了禁食的环节,要整整一天滴水不沾,之后,你需举剑至盾牌前,虔诚地向无所不能的上帝祷告。但愿你这十几年来没有得罪人,因为,在此刻,倘若有谁不认同你

    获得骑士身份,皆可去破坏盾牌,你要是想要保住骑士名号,必须誓死以剑捍卫盾牌,如果你失败了,你轻则不配当骑士,重则一命呜呼。

    好不容易熬到受封仪式,如果你觉得苦难终于到了尽头,那你真是太傻太天真了。仪式开始,授予者会放平其剑,按在其右肩上,有时则用种无剑尖的慈悲之剑来专门实施此仪式,仪式时间极为漫长,此过程渐渐将变得极为艰苦,若无过人的体力与毅力自然坚持不下来。

    根据12世纪格里菲《不列颠国王史》中的记载,封主在授予骑士称号时通常会说:“持我已给你的剑,上帝已制定和指令最高的秩序:骑士制度的秩序,它应没有污点”。

    完成受封仪式后,历经千辛万苦的你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士。在中世纪的封建体制中,你作为大贵族的附庸,并不能随心所欲,你有义务效忠于贵族,同时,身为骑士的你,还拥有属于你的领地,拥有主人身份的你要保护依附于你的农奴。既然是封建社会,自然不免有意识形态的宣导,所以,“骑士精神”就此诞生了。

    骑士是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社会阶层上属于贵族的最底层,到了中世纪,骑士开始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例如《培斯华勒》,写骑士们到各处寻找盛过基督的血的圣杯,充满神秘幻想。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纷乱,无论是国王还是贵族在战争上都需要精英兵种,在此背景下,他们开始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骑士就此诞生。对于骑士来说,他们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骑士除了和贵族同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也必须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马匹。

    说到武器,骑士的剑通常是正义和荣誉的象征,骑士以随身带剑为荣,这样一来,便可随时随地对呈十字形的剑柄发誓,骑士对剑的情感类似于船长于船的关系,骑士死后其剑往往要随葬,或者挂在他的墓碑上,生死相陪。

    骑士在身为侍从时,便要开始学习骑士精神,可以说,这是骑士们的基本价值观,那么,如此玄乎的骑士精神究竟是什么呢?12世纪,骑士精神开始包含复杂意义,它有四条基本守则,一则保护老弱妇孺,二是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三为热爱家园,四是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正如12世纪索尔慈伯里的约翰纳斯所言:“为什么建立骑士制度?为了保卫教会,为了与不信教的人进行斗争,为了尊敬教士,为了保护穷人免受不公正的对待,为了生活能得到安宁,为了献出自己的鲜血,如果需要,愿为兄弟献出生命。”

    骑士必须要在面对皆怀恶意的人时,仍保持谦和有礼。始终只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生命,只有具备这等勇气与魄力,才配得上骑士这个称号。骑士要随时随刻无所畏惧向邪恶宣战,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懂得同情弱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要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想完成这一切,必须有强大精神力来执行,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保持谦卑,不怕牺牲,守护荣誉,英勇作战,学会怜悯,坚守诚信,精神伟大,时刻公正,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骑士精神,才是一名合格的骑士。

    那么问题来了。不好的消息我们只说一遍。昨天须叔发布消息:“由于雨枫东单馆近期进行场地的重新调整,即日起书店暂停营业,恢复营业时间另行通知。”于是,布客帮每周五的聚会场所一下子还没了着落。

    随着《书乡周刊》的创办,布客帮的周五会已经坚持了半年时间,这是我们的读书会,选题会,见面会,约稿会和异想天开的策划会。总结起来,大家一起要谈论的,就是两个问号——“写什么?”和“怎么写?”。

    我对布客帮聚会的定义是:一本正经的东拉西扯。正是这种聚会的感觉,形成了《书乡周刊》如今东拉西扯的定位。

    《书乡周刊》的编辑,都是“问号人”。找个带问号的选题,这是我的工作。《书乡周刊》的标题,总是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问号。这么执着地起标题,简直成了强迫症。再比如《布客榜》的版面,做阅读推荐,就确立了一个这样的定位:“我们喜欢有问题的书。”

    我们这些问题编辑,真是难为作者了。好玩好吃的顾臻,在专栏里谈舌尖上的武侠,只讲三山五岳的饮食,满满的江湖味道。用顾哥的话说是“说拳当酒,论剑当菜”,我说,“看稿我饿,约吗?”

    半年里,《书乡周刊》有了不少变化。专栏多了,作者多了,文史味道浓厚了。赵之羽的《清朝政商》、私家侦探的《私家联话》、唐山的《文坛旧事》、晏藜的《青藤书屋》、赵孟的《笑指星河论古今》……

    说说写《文坛旧事》专栏的唐山。今日对旧时文坛的回忆,常觉粉饰太多。他读书,从“果真如此吗?”出发,然后带给我们一个“原来如此”。正是这样的问题读书法,鼓励我们大胆地管作者要问题——那种问到痛处的问题。

    张佳玮在《书乡周刊》开设了专栏《张公子说》。《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张佳玮的新作,只是之一。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有趣的问题却太少。有时候觉得,做编辑的不是狄仁杰,不仅要问“元芳怎么看?”还要问“元芳你有什么问题?”

    本期布客帮的话题,脑洞有点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谈论这样两个问题?有些问题,不需要答案,因为说出来反而没意思了。原谅我们矫情一次。

动物现在还能修炼成精吗?

    修炼也好修行也罢,首先得有个执行者。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具备修炼成精的条件呢?

    根据道家的说法,一个事物必须拥有七窍,才有修炼的可能性。因为拥有七窍,就可以和自然界进行沟通,可以感受到万物的道理。也就是说,要想修炼,怎么着也得是个动物,而且越有灵性越好。所以我们在传统小说当中看到的修炼成精的形象,往往是狐狸啦猫啦之类的动物。

    不过按照一些古代小说的说法,不仅仅是动物可以修炼成精,连植物也是可以修炼的。比如在《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当中,就登场了几个著名的植物系妖精。根据原文记载:

    行者仔细观之,却原来是一株大桧树,一株老柏,一株老松,一株老竹,竹后有一株丹枫。再看崖那边,还有一株老杏,二株腊梅,二株丹桂。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见妖怪?”八戒道:“不曾。”行者道:“你不知,就是这几株树木在此成精也。”八戒道:“哥哥怎得知成精者是树?”行者道:“十八公乃松树,孤直公乃柏树,凌空子乃桧树,拂云叟乃竹竿,赤身鬼乃枫树,杏仙即杏树,女童即丹桂、腊梅也。”

    这几个植物系妖怪的下场很惨。只不过是和唐师傅稍微谈论了一下诗歌,然后杏仙又试图和唐师傅谈谈感情问题,结果就被老孙几棍子打死了。所以说植物成精不太容易,胡乱说话又惹祸端,真是倒霉催的。

    当然,不仅仅限定于植物,甚至连没生命的物品都能成精。根据唐代传奇小说《玄怪录》的记载,有一些皮袋居然成了精,而且自称姓皮、马、鹿等等。这帮皮带妖精经常恶作剧,后来被人消灭,被一把火烧光。

    虽然天底下有好多东西貌似都能修炼成精,可是咱却真没见过什么修炼成精的东西。为啥呢?

    首先第一个难关就是时间的考验。汉代以后,受道教修炼得道成仙的观念影响,民间的很多故事记载中都有动物之类修炼成精的段落,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同一个条件:需要大量时间。

    “物老成精”、“物老为怪”,是解释成精的一个标准原则之一。根据晋朝《玄中记》的记载,一百岁的狐狸才小有所成,有个人样,修炼一千年才能成为天狐。而老鼠也得以一百年为修炼单位,更别说乌龟,怎么也得修炼一千年才行。

    可以注意到,一般动物要修炼成精,首先得花一两百年修炼出个人形来,然后才能进一步成精。而在《子不语》的记载当中,更是提到了狐狸“能为人声,以成人形,其功已五百年矣”。

    另外一个难关,就是动物修炼时要讲究各种机缘巧合。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西游记》中驮着唐僧等人渡过通天河的大乌龟。虽然修炼了千年以上,然而因为没啥机缘,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进步,这才委托唐僧问问啥时候能成仙。可是唐僧等人忘了这回事儿,可把老乌龟气够呛,所以在返程的时候翻脸不认人,将唐僧等人摔下河。

    这个问题说到这里了,恐怕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建国到现在是66年,就算是建国以后的动物们从1949年就开始修炼,再怎么努力,恐怕也是无法修炼成精的。因为时间太过于短暂了!

    假如动物修炼成精这回事儿真的存在,那么我们要见到第一批还算是有个形状的、建国后成精的动物,恐怕要到2049年了。当它们会说人话时,那估计就是2499年了。

    此外还想说的是,就算动物修炼成精了,估计也不会引起什么骚乱,因为它们是要遵纪守法的。这里举个例子,根据《五杂组》的记载,明朝有个千年狐狸修炼成精,平时就和人们朝夕相处,没人能抓住它的把柄。突然有一天,这狐狸精失踪了好长时间,后来有人问起它才说,嗨,不都是因为皇帝出行嘛!天子一出门儿,所有妖精都得避让,咱得守法呀!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人类迎娶女神仙的结果都是很糟糕的;但是从唐朝开始,其结果有希望喜闻乐见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传说,分别是《白蛇传》、《梁祝》、《孟姜女》和《牛郎织女》。其中《梁祝》、《孟姜女》跟神仙无关,《白蛇传》是蛇妖成精跟人类相恋,只有《牛郎织女》是不折不扣的女神仙跟人类婚嫁。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见诸南北朝《昭明文选》里的《古诗十九首》之第十首。这是昭明太子(501—531)所辑录的前人作品,作者身份皆不明。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牛郎和织女似乎只是恋人关系,尚不足以用“夫妻”称之。但是《古诗十九首》系东汉甚至更早之人所作,而传说总是被发展的。到了昭明太子生活的南北朝,牛郎和织女就的的确确是夫妻了。

    譬如跟昭明太子同时期的宗懔(约501—565)所著《荆楚岁时记》有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而比他们略早数十年的任昉(460—508)所著《述异记》中则谓:“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衽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由此可见,当时的牛郎和织女都是天上神仙,而且是天帝安排的明媒正娶,遗憾的是织女结婚后贪图享乐,辜负了天帝的一番美意。这跟时下的“鹊桥会”故事是很不同的。

    按照我们所真正熟知的版本,牛郎人如其名,只是一介凡人,日常从事放牛工作。老牛感其善待,将织女下凡洗澡之事相告,鼓励牛郎去偷她衣服。织女不敢光着身子回天庭,就接受牛郎的条件,嫁给他当了妻子。究竟牛郎的身份是怎样从仙界跌至人间,民俗学界尚没有讨论出明确结果。比较清楚的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性质被彻底颠覆,从明媒正娶变成了耍流氓强迫对方就范。

    倘若直指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未免有欠尊敬。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想,人类毕竟是无法和神仙抗争,假如不采取非常手段,哪里有希望得手?所以牛郎的做法虽然称不上正大光明,却绝对符合兵学理论,是一条制胜奇策。

    有趣的是,牛郎“耍流氓”(藏织女衣服)的灵感,似乎是从另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七仙女”借鉴来的。据南北朝形成前就出现的《搜神记》载:“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里“独不得去”的那只“鸟”很显然就是织女。但是“七仙女”故事里的“鸟”是一直想要回天庭的;织女和牛郎却爱得死去活来,所以后来才打动天庭,准许他们一年一会。

    比较两个故事,不难察觉“鸟”之得以返天,完全是靠孩子帮忙问出了“衣”的下落。而织女故事里完全没提到孩子。所以同样是被耍流氓强迫就范,织女跟“鸟”对待丈夫的态度就完全不同。

    话说回来,区区凡人要想跟女神仙举案齐眉,基本上只有两种可能。其中之一自然是男方主动,具体做法则似乎只有上文介绍的耍流氓;另一种可能性是女方主动——大约是无法体现男方的“智慧成就”使然,这一类型的故事较之“牛郎织女”和“七仙女”就显得不是很著名了,其中最典型的是唐朝出现的“宝莲灯”故事。

    事叙刘玺上京赶考时登华山游览,被庙内神像的风情所迷,在墙上写下爱慕之情。哪知这庙里根本没有神像,所谓神像乃是王母娘娘派驻华山的三圣母,当时她正在跳舞解闷,正好刘玺进来,她就躲到莲花宝座上假装神像。刘玺走后,她读着壁上题诗,打定主意要嫁给刘玺。后来其兄长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三圣母违背天庭禁令,下嫁凡人,要捉她上天受罚;但是三圣母的宝莲灯是女娲所赠,二郎神根本不是对手,只好派哮天犬将灯盗走,从而将三圣母压在了莲花峰下。再后来三圣母之子沉香学成本领,打败舅舅二郎神,劈开华山救母,一家人方得团圆。

    总而言之,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人类迎娶女神仙的结果都是很糟糕的;但是从唐朝开始,其结果有希望喜闻乐见。

被夺走后的 喜剧结局

    “意中人嫁了王子,于是穷光蛋就苦熬”,这类凄美而狗血的故事,许多大师都爱写: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柯希莫在树上,目送薇莪拉嫁作了公爵夫人;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以唐泰斯少年得志、预备结婚为开始,又以被坑入狱、囚禁十四年、出狱后得知未婚妻改嫁为真正的开始;金庸《连城诀》中,狄云入狱,耳闻得青梅竹马的戚芳嫁了万圭;《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情所困,折磨了二十多回,终于还是没法挽回小师妹嫁给林平之的结局;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万里迢迢来到长岛,就是为了重新找回已经嫁了的黛西;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则从头至尾就是在说,李寻欢大爷如何边咳嗽边喝酒,边从“林诗音嫁给了龙啸云我受虐我快乐”的无底深渊里往外爬的过程。

    大体而言,剧情是这样的:少年是无辜的,情敌是罪恶的;少年们最后要么痛苦到老,以悲剧结局,要么就去爱上别的人,一副“你不喜欢我,哼,有的是人喜欢我”的屌丝样儿。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来了这么个结局——爱人被抢走了?没关系,我苦熬,苦熬,熬到七老八十,熬得情敌死掉了,于是我终于和意中人团聚了!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马尔克斯的小说大多有政治意味:《枯枝败叶》影射香蕉公司,《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对内战和政府的控诉,更别提《百年孤独》了。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是个最纯粹的故事:一个爱情故事。

    《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于马尔克斯,类似于《情人》之于杜拉斯,《树上的男爵》之于卡尔维诺,《黄金时代》之于王小波,都是他们最好的作品之一,同时,真诚、平缓、流动的语言之河,是时间本身,是他们的返璞归真。马尔克斯写

    一辈子政治、寓言、历史、隐喻,却在老来之时,选择写一个纯虚构的、并不用太多华丽技巧的、漫长浩瀚的爱情故事。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主题,其实是马尔克斯爱用的老套路:一个外来的有权势男子,拐走了当地的泼辣美女,美女的爸爸还是个有前科的货。

    这个剧情主干,在《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疯狂时期的大海》里都出现过。唯一不同的是,这次,马尔克斯给了一个漫长的结局。

    小说的主线,其实无非是“阿里萨看着费尔米纳嫁给了乌尔比诺,自己开始漫长等待

    中间跟各类女人在一起经历爱情,直到乌尔比诺医生死去,于是续上前缘”。

    如果要挑剔,则是中间阿里萨的等待太漫长,许多情节是脱离主线的。开玩笑说,几乎阿里萨的部分可以单独摘出来,当作一个猎艳短篇集。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也有爱情在狂热时期的意味。小说里的无数段爱情故事,都有同一种特色:与死亡与时间相关;走极端;爱情最后都成为了胜利者。《霍乱时期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弄死了一个流浪摄影师,用他的死亡和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为开始,叙述这些爱情。而结局,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都已接近死亡,但他们的爱情依然是胜利者。

    除了死亡,这部小说直面了其他的东西。时间、背叛、老迈、皱巴巴的肌肤、无法自持的生理状况、衰老的气味。但在这个故事里,爱情的力量有一种癫狂的宁静:所有人都平静地用爱情来克服一切障碍,直逼死亡与时间的尽头。真实是很残酷的,然而爱情是不可抗拒的——就是这样。

    所以这部小说并不告诉你“爱情是纯洁的”,恰恰相反,马尔克斯给了一个答案:爱情可以混乱、狂野、扭曲、不忠诚、自我欺骗,可以被掠夺走,可以被时间摧折,但只要你够强大,那么到最后,爱情依然可以是真诚的。比起其他“爱人被夺走于是悲剧了”的结局,马尔克斯提醒的是:只要你坚持得够久,爱得够深,那么,穿越过时间、死亡、无数风流艳情故事,最后你还是能等到最后,并且念出在五十多年前就准备好的台词,用混乱的、狂热的爱情,来对抗岁月与死亡,说出“永生永世”这四个字。 

  “记否她临别的神情,/满眼的温柔和酸辛,/你握着她颤动的手——/一把恋爱的神经?”这是徐志摩《月夜听琴》中的诗句。

    而林徽因《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则写道:“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显然,两诗显有应和之意。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最浪漫的篇章之一,而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却长期存有争议。至少从现有史料中,尚无法找到确凿证据,作为与此事相关的、同为名媛的陆小曼,又是怎么看的呢?

    陆小曼本人从未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私下言论却被记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虽属一家之言,且颇多误忆、诋毁,史料价值甚低不妨兼听。有关林、徐的诸多传闻,本文将从多种史料一一考证。

    陈从周在《徐志摩年谱》中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后以小误会,两人暂告不欢。”可见,徐与张幼仪离婚,是林徽因背后捣鬼。

    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妹夫,但徐去世时他仅14岁,显然听不到什么“内幕消息”。

    然而,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陆小曼说法惊悚:“(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与之离婚了。”并注解道: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徐志摩的父亲名徐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

    此说有漏洞,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国外生活两年后,签字离婚于柏林。但陆小曼说,这是徐志摩亲口告诉她的。

    陈巨来是篆刻家、诗人,与陆小曼交好30年。《安持人物琐忆》写于“文革”中,他用蝇头小楷抄在旧卡纸、烟壳上,担心来日无多,亲手将文稿交给“牛棚”中的难友施蛰存,嘱托将来一定要出版,如此郑重其事,似非戏墨。

    陈岱孙曾说:“徐志摩这人很糊涂……与林徽因恋爱,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也不会同意。”陈岱孙是著名经济学家,与徐、林均熟识。

    其实,林长民思想开放,未必会阻止。在英国,他和徐志摩还模拟过“恋爱游戏”,据徐志摩说,“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假装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算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通信讲恋爱”。

    林长民给徐志摩写了多封“情书”,徐志摩还将其中一封发表。

    不久,林长民带林徽因回国,在梁启超撮合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相恋。徐志摩回国后,因他是梁启超的挂名弟子,遂频频造访梁任馆长的“松坡图书馆”,却不断搅扰了在此幽会的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实秋说,梁、林二人后来不得不在图书馆门口贴上英文写的“情人不愿受干扰”字条。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负责接待和翻译,徐志摩再次追求林,还托泰戈尔求情,但仍未成功。

    一年后,林徽因赴美留学,曾借住陈叔通侄女陈意的宿舍,陈就此事问过林徽因,林明确否认“恋情”,并指责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说自己决不能做破坏别人婚姻的事。

    而陆小曼则讲了另一个故事:当时追林徽因者很多,一日她忽发奇想,对众追求者说:“想吃东安市场某大水果铺中的烟台苹果,你们不准坐汽车去买,要各人各走去买,哪个第一个买到送到,就算你们真正能对吾有真心爱吾了。”梁思成“借了一乘自行车飞奔而去”,第一个买得,不小心被汽车撞倒,折损脚骨,却“忍痛第一个完成使命”,但伤情加重,致一足终身微拐。

    梁思成被撞伤确有其事,但不是为了买苹果,而是带弟弟梁思永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卖国“21条”签订8周年)纪念活动,且骑的是摩托车,并非自行车,此外,陆小曼还搞错了事故发生时间。

    据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说,梁思成住院期间,整整2个月,林徽因每天到医院探望,梁思成有时热得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去了就坐在床边,还为他拧手巾擦汗,这些“现代举动”让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深感震惊。

    1924年,林徽因赴美留学,据陆小曼说,徐志摩曾告诉她:林不久给徐发电报,称独处国外生活苦闷,希望写电报去安慰她。

    徐志摩大喜,忙写了一封长电报,次日即到电报局去发,没想到工作人员说:今天发给这位黛微丝(指林徽因)的电稿已有四份,你是第五个。徐志摩很生气,说:“你不要胡说,这女士只有本人一个朋友呀。”工作人员拿出另四份电文,其中一人为张似旭,剩下3人陆小曼说忘掉了。

    徐志摩找到张似旭,张开始不承认,后徐志摩拿出林徽因给他的电报,竟与张似旭收到的内容完全一样。五人大怒,共同签名写了一封电报大骂林徽因,徐志摩因而转向追求陆小曼。据陆小曼说:林徽因后曾向徐志摩哭诉,只对他一人真心,其他都是开玩笑,现已嫁给梁思成,再说也没用了。

    但,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注册的英文名字是菲莉斯,并非“黛微丝”。

    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1931年7月,徐志摩写了《你去》一诗,结尾写道:“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追求林徽因,此时林已结婚3年,正在香山养病,徐志摩去探望,鼓励林徽因从事文学创作,这年4月,林正式发表了第一首诗。

    据林徽因弟弟林宣说:“梁思成、林徽因结婚以后,家庭生活充满矛盾……从性格上讲两个人很合不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处处让着林徽因,经常沉默。林徽因对此很反感。”

    这年11月19日,为赶回北京听林徽因演讲,徐志摩搭乘送邮件的飞机,结果失事。据传,林徽因托梁思成带回失事飞机残片,挂在家中纪念,但林洙说,那其实是林徽因弟弟林恒的战斗机残片,他是飞行员,抗战时在成都空战中殉国。

    林洙还说,1932年林徽因曾爱上金岳霖,但1932年金岳霖在美休假一年,且1932年8月梁从诫出生,如确有此事,林洙也记错了时间。

    对于徐志摩第三次追求林徽因,陆小曼将怒火发泄到胡适头上,她说胡适对自己有意,但碍于和徐志摩的友谊,所以鼓动徐去追林徽因。徐志摩死后,胡适对陆说:不必靠徐父每月给的300元,他可以负“全责”。

    抗战胜利后,胡适还给陆小曼写信,要她戒大烟,并和同居的翁某分开,由他来安排“新的生活”。

    徐志摩生前将日记托凌叔华保存,他去世后,胡适来要,凌以为是转给陆小曼,便藏下其中的《康桥日记》。没想到胡适把日记转给了林徽因,林便向凌叔华讨要《康桥日记》,两人为此几乎翻脸。在胡适逼迫下,凌叔华扯掉其中一页,交出剩余部分,而《康桥日记》从此不知所终。

    《康桥日记》应记载了徐志摩第一次追求林徽因的故事,有人说它后来被林烧了,也有人说胡适偷抄了一部分。总之,该日记不公开,便无法确定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

    从《安持人物琐忆》看,陆小曼十分厌恶林徽因,除利害关系外,也有林徽因的性格问题,李健吾曾说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林徽因性格偏男性化,因父亲林长民学问、人品一时无两,母亲却缠足且守旧,林徽因曾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不自觉中,林徽因继承了父亲争强好胜、暴躁易怒的性格。

    令人唏嘘的是,陈巨来与陆小曼交好数十年,后来却成陌路。陆嗜烟,只抽好烟,每次吸十分之二便丢,陈则拾起接着抽。“反右”时,陆小曼突然说:“某某(指陈巨来)是我近三十年朋友,吾一向厌他为人,又不便逐之,真是可恨之至。”陈巨来知道后,大怒,也向上级揭发她吸毒、乱搞男女关系等。

    河南省卫辉市贡院街的徐氏家祠,其石坊刻一联曰:“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湖桥。”其联其祠,皆是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得意之作。据说1921年家祠落成之际,逊帝溥仪曾特地前来,亲自给徐氏先祖牌位“点主”。而石坊联就更有“讲”了,看似白描景色,实则暗藏玄机。读者欲知其详,请看正文分解。

    徐氏家祠坐北朝南,由四进院落构成,带有非常明显的北方官用风格。其石坊四柱三间,正中央刻的是徐世昌所题“东海世家”字样。盖徐氏本居浙江,大明崇祯年间,徐钟麟自鄞县西南乡绕湖桥搬往顺天府大兴县,至其孙徐学渊则搬至天津城内。所以下联的“绕湖桥”实非眼前之景,而是宁波鄞县境内的古地名。上联“燕畿”二字则指“燕京”之“畿”(国都附近区域)——天津。此其一。

    清朝道光年间,徐世昌的高祖徐城到河南南阳当知县,其子思穆任河南中河通判,定居卫辉,徐氏由此分出开封、卫辉两支。徐世昌是卫辉一脉,故云“宗支分卫水”也。卫水因春秋时卫国得名,自山西太行山流往河南之新乡、鹤壁、安阳,至河北馆陶跟漳河交汇,再流经山东临清,到天津卫跟海河融合;其名称汉曰白沟,隋曰永济渠,宋曰御河,至清朝始末均沾“卫”字,定名卫河。徐世昌身兼浙江、天津跟河南三籍,和“卫水”似乎有不解之缘。此其二。

    徐世昌老家卫辉有吕祖庙,供奉“纯阳祖师”吕洞宾。据说光绪八年(1882年)徐世昌跟弟弟世光在袁世凯的资助下进京赶考,交卷后听说前门外琉璃厂的吕祖庙特别灵验,结伴前往求签。签曰:“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放榜一看,弟弟世光排名第九十五,徐世昌则是第一百四十五名,刚好跟“光前”两字相合。徐世昌领悟签意,从此便以“大其门庭”自许。随着他官位渐高,对吕祖日益信奉得虔诚有加,其寓所楼上塑有神像一尊,天天中午百叩首。后来他当了大总统,特地把北京白云观所藏明版《道藏》影印了捐给老家卫辉的吕祖庙,让当地从此沾着白云观的光,故有上联“佳气常浮白云观”一句。此其三。

    全联开头的那个“亭”字,除了“家族”之意,兼指徐氏家祠碑亭,碑文《创建汲县徐氏家祠记》(汲县是卫辉旧称)系徐世昌亲撰亲书。祠堂影壁正中间以及祠前石坊表面,均饰有徐世昌所获一级嘉禾勋章图案。所谓“嘉禾”就是茁壮成长的稻谷,寓意吉祥。其时清朝覆灭,皇室“龙纹”遭冷淡,由“嘉禾”取而代之。嘉禾勋章共分十级,只授予对国家有特出功劳或治学有成之人。此其四。

    徐世昌一联之中,竟然包含着这许多内容,直无一字无来历,确可说妙手偶得,殊不易至。只可惜他是文治总统,无兵无势,早先是因皖系的段祺瑞和直系的冯国璋互不相让,这才被双方捧上尊位,到了1922年的直奉战争之后,他就被奉系的曹锟和吴佩孚迫下台了,从此隐居天津,结束其政治生命。当时扣给他的罪状甚大,有云:“祸国殃民,障碍统一,不忠共和,黩货私营。”此言何来?皆因南方的“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公开表示,只要北洋政府的“独裁者”徐世昌下台,他将会同时下野,使中国重归统一。所以徐世昌下台以后,蔡元培、胡适等二百余位社会名流便联合要求孙中山信守诺言。这是闲话,按下不说。

    从徐氏家祠落成,到徐世昌退往天津,这当中就只有一年光景。徐世昌是进士出身,国学功底深厚,晚年以诗画、收藏和种菜自娱,有《归云楼题诗集》存世。溥仪去东北当傀儡皇帝之前,曾有人游说徐世昌拥他复位,徐世昌再三推辞道:“你们不要来了,我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原来和袁世凯关系很好,后来袁世凯称帝,我们就开始疏远了。我当过民国大总统三年半,我咋会去迎驾清朝皇帝呢?”

    抗战初期,徐世昌的故交曹汝霖特地到天津求见,宣称南京当权者亲英亲美,损伤日本利益,故导致中日开战,希望大总统出山和日本签订亲善条约,敦促对方撤兵。徐世昌摇头拒绝,事后叮嘱门房道:“以后曹汝霖再来,就说我不在家。”后来他得了膀胱癌,天津无法治疗,他却坚持不肯去北京协和医院动手术,以防被日本人扣留,强撑至1939年夏季病故。

    最近在清人黄图珌《看山阁闲笔》中读到一篇很雅的文字,并不连贯,一小段一小段地被割成十七节,每节前还有小标题,分别是“宜岸舫、宜雨轩、宜月梧、宜绿荫、宜月窗、宜梅窗、宜风帘、宜水槛、宜松冈、宜兰谷、宜云窝、宜山居、宜江村、宜竹林、宜日中、宜石室、宜竹屋”,“宜”字后面,全是文人在读圣贤书时所希望面对的景色。“山静日长,云深径僻,有其处也。鹤和松间,蛩吟砌畔,有其情也。花笑阑前,鸟啼林外,有其景也。至若有时有处,有情有景,而后开卷诵读,其快乐又何可圣言哉!”陈继儒《幽远集》中有著名的“香酒十七令”,我便暂将黄图珌的情致命名为“读书十七宜”吧!

    这“十七宜”看起来文艺至极,也实在是具备蛊惑力的。试想,哪个爱读书的人不想在一个好环境“悦”读呢?山遥水远云淡风轻,若再配上一炷幽香,几盏香茗,那真是世间第一快乐事。如果是在早几年的时候,我肯定会为文中所提及的气象迷醉不已,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偏爱出世一些的景观,这是喜爱古典文化的人通有的审美趣味。只不过这些年读书渐多,经事亦多,再看这些,就不再会像原先那样非黑即白。

    如今的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生活是生活,文艺却仅仅只是文艺,更别说如我等这样分明是却不自知的伪文艺。印象里张潮就写过一句很打伪文艺脸的话:“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典型的三个要命的场景。烟雨蒙蒙听起来意境很美,但体会过的人都知道,真实的雨景绝不是从江南铺着青石板的小巷中走出一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那样唯美,更多的是潮湿黏腻的触感和狼狈不堪。而孔子最心爱的弟子,那个大名鼎鼎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终不改其乐的颜回,也始终被我怀疑若他有老婆孩子究竟养不养得起。而诗中的那些风雨后提篮吆喝的卖花人中,又有几个能意会他们自己所营造出来的韵致?所以说,文艺有时候其实是个悖论。

    回到“读书十七宜”上来,黄图珌在文中将读书之乐延宕至没有边际的外在世界中,无边风月,半生逍遥,无形中就给你一种错觉,仿佛只要上有天下有地手中有书就足够了,真是悠闲。这其实和我们眼下的现实却是趋近的,如今校园被比做象牙塔,在校读书的岁月总是单纯快乐的,但一旦步入社会,忙碌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将读书挤压成一件奢侈的事。既是一件奢侈事,自然要配以诸般雅韵,所以这“读书十七宜”很容易就能合上不少人的眼缘。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于,古人读书,从来不是为了享受这些闲情逸致的。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功名荣华和青史扬名,才是他们悬梁刺股的直接动机。心怀如此饱和的欲念,怎么可能静下心来?

    但是,这一切从“读书十七宜”这般的文字中,你又是看不出来的。如若单看这些,你会觉得文人的生活不仅闲适美好,还带着超然于世的品调与疏离,多少人一生都没有这样的福气。黄图珌是用闲情写成的“闲笔”,既是闲情,那自然不能跟功名利禄扯上关系。黄图珌说,如果心中时刻都系着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弄那些风花雪月的闲事呢?如果决意要忙人之所闲,那势必是要闲人之所忙了。

    然而,到底怎么判断这是他的心里话,还是士大夫的惯性清高在起作用?先后任杭州、衢州两府同知,黄图珌本人也是吃朝廷俸禄的。想来也是,如果没有资本,人哪能整天过得跟神仙似的呢?不过他做官做得也没甚趣味,先是不合于时,被折腾得疲了后,索性也不屑去合于时了,从此专注经营自己的闲适生活。可这真是他心甘情愿的吗?“洞里春秋,并无寒暑;人间岁月,定有炎凉。”即便隔着百年的距离,也不难觉出藏匿于间的无奈与心灰。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恰恰是读书的力量,当胸怀大志的时候,读书可助你一臂之力。而当你有志难伸的时候,它也能方便你避入灵魂的后花园,享受一时的安宁。

    “花朝月夜”、“清觞绿琴”、“涧头萧瑟”、“棋敲残月”,美极雅极,然而生命中哪有这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实是避世文人们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英年早逝,生时名声不大,逝后却不断发光发热

   如果你看到一幅肖像画,画中人脸形如杏仁状瘦长,脖子也较一般人长一截,肩膀下削,眉毛细弯,樱桃小口,几乎不带表情,那么他的作者很可能是意大利画家阿梅代奥·莫迪里亚尼(Amedeo Modigliani),若是肖像双目只有一只眼珠或者看不到眼珠,那么就一定是他晚期的作品了。这位自幼多病、酗酒、吸毒、穷困又豪放不羁、风流韵事不断却觅得真爱的艺术家,他的经历似乎符合我们对艺术家的所有幻想,英年早逝,生时名声不大,逝后却不断发光发热。

    有人说他是绘画界的波德莱尔,敏感、痛苦、早逝,作品中流露出深深的忧郁,生时备受责难,死后产生回响。波德莱尔生时被人称为恶魔、被“诅咒”的诗人,莫迪里亚尼被朋友们简称为“莫迪”,而这个发音恰恰和法语词“被诅咒的(maudit)”发音相似,加之他行为放荡,便不可避免被人拿“恶魔般”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更重要的,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也都受着巴黎水土的滋养。

    莫迪里亚尼的出生便不同于常人,他的父母都来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母亲是法国马赛人,追溯起来还是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后人,父亲是意大利人,一位经营有方的银行家,但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导致最终破产,还欠了很多债。就在法官审判的时候,莫迪的母亲阵痛临产。根据意大利的法律,妇女产床上的财产是受到保护的,任何人不能拿走,于是家人让莫迪的母亲忍着不要生孩子,并以最快的速度把尽量多的财产拿到产床上,莫迪里亚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生了。

    他自小体弱多病,甚至不得不休学回家休养。受母亲影响,莫迪喜欢阅读,但丁、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脱口而出,后来诗人爱伦堡评价他:“我从未见过哪个画家如此深爱诗歌”。休学恢复健康后,母亲送莫迪到米克里的画室学习,他开始慢慢展示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才华,这也注定了他在22岁时会来到巴黎寻梦。

    一战前后的巴黎如同一个圣地,打开双臂迎接南来北往的创作人才,莫迪里亚尼的艺术生命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当时,他住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可以说,蒙马特正是20世纪现代艺术萌芽的地方,直到今天,这种艺术气息也没有消散。

    从Anvers地铁站出来往北,圣心教堂(Sacré-Coeur)白色拱顶便映入眼帘,登上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巴黎。而在小丘广场,阳光点缀着石头街道,街道衬着认真作画的艺术家们。整个广场,汇聚着各种风格的画家,有的用水彩勾勒巴黎的灿烂,有的用素描讲述巴黎的简洁。

    我经常喜欢花一个下午慢慢穿小巷,逛小店,看画作,似乎生活也变得诗意了。如果路过古杜广场,在它的西南边斜坡会看到一堵石头断墙,上面的标牌写着:埃米尔·

    杜广场51号洗衣船旧址。就是这断壁残垣,就是这零星话语,却能把热爱艺术的人带回到20世纪初。正是在这里,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从痛苦过渡到快乐,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从穷困的无名画家步入大师的行列;正是在这里,马蒂斯和诺拉克等人创立了野兽派;正是在这里,众多诗人、艺术家聚在一起抽烟、喝酒、聊天。这里不是一艘船,只是一幢形状奇怪的楼。据法国作家雅尼纳·瓦尔诺的《洗衣船》一书介绍,这幢楼本是一家钢琴厂,换了几任主人之后,新业主看到大批穷艺术家涌向蒙马特,就请设计师将原来生产车间用木板分割成若干独立小单间进行出租。后来诗人雅各布在返回住所途中,远远看到每层楼的窗口晾晒的衣裤迎风飘扬,像极了一艘洗衣船,于是这幢奇怪的楼从此有了名字,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洗衣船”成了一幢空楼。戴高乐执政时期,时任文化部长的马尔罗有意把“洗衣船”列为文化保护建筑,可惜计划还未实施,1970年一场大火把这幢楼烧成了灰烬,只剩下一堵断墙,成为历史的缩影。那时,艺术家们每聚在一起,屋内必是一股浓重的焦油、酒精、大麻、颜料和潮湿发霉的地板混起来的怪味,毕加索说:“全巴黎只有一个人衣着得体,他就是莫迪里亚尼”。刚到巴黎的莫迪举止礼貌,饮酒适量,公寓整洁,人们形容他像一个资产阶级花花公子。但一年左右,他便彻底抛开所谓的礼数,开始酗酒,抽大麻,找女人。以至于后来毕加索说他:“不是在酒馆里,就是在去酒馆的路上,他只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烂醉如泥,一种是醉到不省人事”。

    而之于女人,莫迪里亚尼是不缺女人缘的,长相英俊的他纵情声色,却有三段感情真正影响了他。他喜欢有思想有个性的女性,于是和俄罗斯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一见钟情,却因一战爆发,音讯阻隔,终身未再见面。而后,他遇到了来自南非的女记者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这个比他大5岁,经历丰富,敢于冒险的女人成了莫迪事业的催化剂,他为她画了15幅肖像和无数素描。无奈,酗酒的莫迪情绪经常焦躁不安,加之比阿特丽斯个性亦很强硬,她最终选择了离开他。而她对莫迪的评价非常有意思,说他是“珍珠和猪的结合体”。

    真正温暖了莫迪生命的,是外貌出众,优雅娴静却极有个性的艺术家让娜·赫伯特妮(Jeanne Hébuterne)。认识莫迪里亚尼的时候,她19岁,并很快与他坠入爱河。让娜身处一个天主教家庭,家里完全不能接受女儿和一个穷苦的犹太裔艺术家交往,何况两人相差了14岁。但是让娜在家庭和莫迪之间毅然选择了莫迪,并且完成了她的人生信条“为了极致的奉献而牺牲”。她真真把自己全部奉献给莫迪里亚尼了。为了莫迪,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绘画事业,作莫迪的模特,全力支持他的创作,即使莫迪酒醉对她暴力相向的时候,她依然不离不弃。很多年后,让娜自己的画作曝光出来之后,人们惊叹如果她坚持自己的事业,很有可能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艺术家,但她就是这样,掏空了自己的全部送给莫迪。两人育有一女,而就在怀第二个孩子九个月的时候,莫迪里亚尼在脑膜炎的痛苦中停止了呼吸。而刚毅的让娜第二天探望了莫迪的遗体后,悲恸难抑,带着九个月的身孕从五楼跳了下去,随莫迪而去,完成了她那极致的奉献。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被莫迪的姐姐收养。

    莫迪里亚尼为让娜画过27幅肖像,幅幅传神,辨识度极高。他的画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一双眼睛,梅耶斯作《莫迪里亚尼传》中评价道,他画的眼“有时茫然若失,有时睡眼惺忪,有时又闪亮如星,透澈似水。总之,人物的眼神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捉摸……”他的肖像画,有的几乎看不出眼珠,有的只画一只眼珠,很有希腊雕塑的美感。有次模特问他为什么只画一只眼睛,他答道:“如果为了看东西,只要一只眼睛就够了,我们之所以有两只眼睛,因为要用一只眼向外看世界,用另一只眼向内看自己。”

    看着他画中人的眼,我们仿佛就这样忘记了现实,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辛苦,穿越时空感受一种持久的美,感受莫迪里亚尼“短暂但完整的一生”。

张謇的商业帝国是如何崩塌的?

   “以一人救一国”,“以一人敌一国”。这是晚清著名商人张謇的话。张謇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又在几年间迅速衰落破产,都是因为情怀。

    作为一名商人,张謇有着极为宏大的抱负,他一生信奉两个主义,在经济上信奉“棉铁主义”,也就是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在政治上则坚信从“村落主义”中可以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所谓“村落主义”,其实就是地方自治的代名词,在封建社会谈“自治”二字要冒的风险实在太大,所以张謇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理想。

    外,张謇总是不遗余力地把钱用到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种类上。据史料记载,在大生纱厂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外评价马云英语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