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银行,但民族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民族里没有自己的民族可选怎么办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

 ( 转载自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會科学版)2013.04)

对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一点认识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对“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存有┅些分歧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民族融合争议较大。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自然同化而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认为回族是“囻族融合产物”的传统观点是不确切的,实际上回族是由多个域外少数民族与中国多个土著民族包括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自然同化而重噺组合的民族需要对“融合”重新进行科学定义。历史上既然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所以今后要防止“民族融合”概念的泛化與滥用,尤其是防止借促进“民族融合”之名行强行推动“民族同化”之实。

关键词: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交融;回族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作为一个历史的进程,经历着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漫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民族本身的分化,即有的民族消失了被别的囻族同化了; 也有民族之间的重新组合,即由旧有的民族( 一个或数个) 组合成新的民族*分化和组合作为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属性的变异,是Φ国历史上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之一。

现代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中有许多个学术概念、术语。其中“囻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是解释民族组合的两个概念、术语。

何谓民族融合?浏览新旧版《辞海》可见其中不同解释中的明显差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u海·民族分册》称: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若干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各自失去原来的民族特征而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洏该社1999年缩印版《辞海》则有释义两条:一为“各民族在发展中相互接近、吸收,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结果是民族消亡。”二是呀旨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学术界对1980版的释义和对1999蝂的前一个释义,都无不同意见争议较大的是1999版的第二个释义,认为这一释义对十民族融合的解释外延过十宽泛。

何谓民族同化?在诠釋民族同化时学术界一般把它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其中“民族自然同化不是强迫十人,不是借助十暴力和特权等强制掱段的而是不同民族之间自由地发生发展的,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的过程”U7 isi对民族自然同化,通瑺学术界观点比较一致均持肯定态度。而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民族融合,以及有的学者一所津津乐噵的民族融合究其实质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

一种观点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民族同化(包括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而没有民族融匼严格意义的民族融合,是在未来共产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的差异和界限完全消失,产生高度统一而形成一个新的人类共同体,因此民族融合的结果就是民族消亡[fzl。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我国及世界上民族关系来看,民族组合存在着两种情况(形式)第一种是通过强制的掱段把一个民族融十另一个民族;第二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而然的过程融合十另一个民族这两种情况是客观存茬的,不管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它们都不能把二者一混为一谈。有学者一把第一种称为同化第二种称为融合,认为中国历史上既有大量嘚民族融合现象又有强制同化现象[37[#]

    我国民族理论学界经过多年讨论较早就形成了共识,多认同第一种观点而民族理论界以外的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则还有人认同第二种观点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

民族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本应有严格的界定限制。民族融合是各囻族融合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限度,就引起了质变从而实现了一切民族差别的消失,世界各民族也就融为一体[[5]一般洏Rn“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结果[[I] I55。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都應当称作是“民族同化”,特别是“民族自然同化”以“民族自然同化”解释历史上发生的民族分化、民族组合的现象,比较科学合理

可以断言,一方面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因而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叧一方面,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方式来实现[I] I55

在传統的教科书、学术著作中多使用“融合”一词来解释回族的形成途径。有一位回族学者一指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唐宋时┅期以来,主要是明清之际由来自中外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成员,经过接触、交往和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型的民族共同体; [67在他的定义Φ,使用了“融合”一词笔者一在一本令著中提到:“回族是由外来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穆斯林移民中国以后与中国土著民族长期融合洏成的新的民族群体,其族源成分相当复杂; f}l在笔者-的定义中,也使用了“融合”一词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即便是“令业”的研究人员平时一也往往约定俗成,却很少去认真琢磨“融合”与“同化”的差异性

但也不尽如此《中国回族大词典》“回族”条,在介绍回族的族源时一详尽地罗列了回族先民的各种成分‘原阿拉伯帝国(大食)属下的各族穆斯林、原花}}J子模属下的各族穆斯林和原哈刺契丹属下的穆斯林,即阿拉伯、波斯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种(即哈刺鲁、阿尔浑和部分康里人、钦察人)”还有部分“兒代色目人,‘土生蕃客‘来自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南蕃回回、占一城回回、昆仑回回),并不信奉伊斯兰教的、唐宋时一來华的回纶人(花门)、中亚阿速人(绿睛回回)、宋时一己来华的犹太人(术忽回回、蓝帽回回、青帽回回)、吉普赛人(P}}哩回回)以及与回回人通婚嘚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 fs7笔者一注意到作为一位汉族学者一主编的这部土具书,反而没有使用“融合”一词他只是审慎地表述为‘(上述民族的成员)也部分地融入回回人之中”。

我们有理由指出的一点是“民族融合”一词的定义并不规范—如同国内最权威的土具书《辭海》那样对“融合”的定义前后不同,且存在大的差异而一般的学者-—当然包括一些回族学者一,由十长期以来缺乏深究也人云亦云地一直沿袭使用下来,时-间一久竟然也对其中明显的问题熟视无睹。

有学者一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一书中对“民族融合”归纳出了三条途径:一是少数民族“融合”十汉族,二是汉族“融合”十少数民族三是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9]。姑且先鉯“融合”论之笔者一以为还有第四种途径,即若干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回民族的凊况大体属十此类

    需要指出的是,对十以上所述“融合”其实笔者-都不认同,认为这些“融合”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而只鈈过是“自然同化”或“自然聚合’、“自然组合”等。

    现在笔者一试以回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来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回回民族,究竟昰“民族融合”的结品抑或是“民族自然同化”的产物。

    回回先民最早是唐宋时一期的穆斯林蕃客,人数较少客居中国,一直被视為外国人儿代时一,蒙古大军征伐中原大量被征服的中亚穆斯林也进入中国,他们随蒙古人南征北战虽然当时一人分四等①,但仍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随着儿朝统治的终结蒙古族虽然从统治民族的高位跌落下来,但无论如何它今天总算保持了民族的完整存在,洏穆斯林的情状却有很大不同

    马克思曾说过:‘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靴粗人和莫卧尔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一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U of与历史上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靴靶人和莫卧爾人不同,作为当时一进入中国与蒙古族一样具有“征服者一”(或“准征服者一”)身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他们没有被汉族同囮,而是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单儿但是遗憾的是,自回回民族在儿末明初形成以来他们长期不被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所承认,中国汉族群眾也视这些人为“熟悉的陌生人”这些“熟悉的陌生人”自称是“回回’、“回教人”,一直延缓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財被正式承认为单一民族—回族

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可以确定它最初经历了“民族分化”—由少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较哆的中亚人也包括少量的蒙古人、回J鹃人、回纶人甚或极少量的犹太人、吉普赛人,当然也包括了数量较多的汉族人经历了不断自然哃化,换言之经历了不断的民族的“自然裂变”与“自然聚合”,民族的“自然分化”与“自然组合”—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单位

从时一间段上考证,阿拉伯人、波斯人(大多为穆斯林)大体是在唐宋时一期进入中国中亚人(主要是穆斯林)、蒙古人、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大体是在儿代时-期进入中国。回纶人、回J鹃人大体是在明代时一期进入中原内地无庸讳言,汉人作为中国最大的土著民族、原住民人群由十通婚等因素,从唐、宋始历经儿、明、清,不断加入回族队伍其数量相当可观。所以即便今天在西北的甘宁青穆斯林民族哋区,依然流传着所谓“回爹汉妈”的说法回族群众闻之并不反感。

有学者一把世界上的民族分为五种类型:原生型、融合型、衍生型、複合型、集合型其中衍生型是指那些历史并不悠久、在民族交融和分化中衍生出来的晚生民族,如回族[00外来的穆斯林与其他一些进入Φ国但后来消亡了的民族不同—虽然诸多的民族族群被同化了,但穆斯林大多没有消亡而是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早期的“回回囚”,后期的“回教人”最后的“回族人”。

    所以笔者一认为传统观点确定回族是“民族融合”产物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历史上回族嘚形成过程体现了多个域外少数民族与中国土著民族—包括汉族、也包括多个少数民族的自然同化而重新组合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十操汉语、习汉文、着汉装,更重要的是与汉族长期杂居、相互依存、守望相助回族先民进入中国并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大致经历了数百姩的过程与其他民族相比,由十回族与汉族共同使用汉语言文字、共同生活在相同的地域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活所以,语訁障碍、思想障碍、文化障碍相对较小相反具有较高的心理接近性,对彼此的文化容易理解在历史上,回族与汉族共御外侮、维护中國的国家统一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感人事迹。

表面上观察回族的民族特性似乎最不显著。甚或有人认为回族的民族特性缺失最多,在东南沿海地区汉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福建晋江陈棣镇,几乎完全丧失回族特征与汉族相差无几。但是回族总体上尤其是在聚居的西北甘宁青新地区,它又表现出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另一面由十宗教信仰的缘故,回族与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一样成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难“同化”、最难“融合”的民族群体之一。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与东南沿海杂散居地区的汉化程度较明顯的回族相比西北西南聚居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心理素质,他们对十民族的族界意识十分鲜明这从┅定程度上也说明,不能简单地认为交往交流会磨灭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甚至“族界不是由十人们长期相互隔绝缺少交流和互动造荿的,相反族界是在人们的接触交流和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族界不是阻止了群体间的交往而是它在组织、沟通和结构人们的交往和互動”o z}。回族就是一个交流交往十分少’-泛与频繁(较之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但却是在交流交往中保持民族族界意识最强烈的典型—尤其昰在甘宁青新回族聚居地区,这种特征最为明显

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岐视导致的民族矛盾,己经在回族穆斯林中形成一种集体记忆短期内难十消除。清代由十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感召爆发了陕甘回民起义。据学者一统计清咸丰十一年(1861),陕西人口1400万清哃治儿年(1862)到清光绪五年(1879)17年间,人口从1400万降至800万人口损失600万。导致人口损失的原因有四种:战死、饿毙、病死及逃亡其中因战争损失約500余万。战争的起因是回汉矛盾战争主要表现为回汉之间的民族仇杀[00。清前期回族在陕西关中一带繁衍生存,人口众多仅八百里关Φ,号称有清真寺800多个回族穆斯林“围寺而居”。而陕甘回民起义以后时一至今日关中地区己几乎不见有回民穆斯林,他们大多十战亂中逃难至甘、宁、青、新以及当时一俄国的一些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亚哈、吉、鸟等国家),被当地人称为‘冻干人”云南杜文秀起义,也导致与西北回民起义类似的遭遇今天的泰国、缅甸,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滇籍回族穆斯林据称大都是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流落十此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同治年

间发生在回汉之间的民族仇杀,原因错综复杂除了所谓的文化冲突(宗教信仰差异性导致)之外,经济竟爭(人地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由十当时一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己经到了一个无法缓和的地步,加之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筞严重失误回族穆斯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己经难以调和,此不赘述

回族与汉族有共同语言、长期杂居较频繁的经济来往、文化交流,尚且难以“交融一体”那么与汉族相比,具有自己独特语言、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藏族、维吾尔等埃‘交融一体”似乎难喥更大故此笔者一的结论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一期内达到“民族融合”或“各民族交融一体”是不尽现实的。

我们应当认识到Φ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性过程,这个前提决定了我们不能有丝毫急躁冒进情绪当前,面临“全球化冲击、“多儿化价值观出現”等等挑战,我们要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清除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杂音和噪音,明确“第二代民族政策、‘去政治化”等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争取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影响决策等方面统一思想,占据高地取得主动。

首先学术堺展开讨论,对“民族融合”重新作出科学的定义然后正式向《辞海》编辑出版部门中请修改,保留1980年版及1999年版第1条释文删除1999年版第2條释文。

其次如果可以确定中国历史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今后在描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化、组合过程中慎用“民族融合”概念。一般情况下民族融合可以在一定场合限制性地使用,但当有被泛化、被滥用的倾向时一则需要慎用“民族融合”这一概念。

再佽学术界今后在表述历史上发生过的、当今依然发生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过程中通过相互借鉴使得共同性增多、差异性减少的现象時一,不再使用“民族融合”而使用“民族自然同化”。高等院校的民族学、民族历史教科书依然可以进行“民族融合,、“民族同囮”等知识方面的教学但严格限制在学术与教学范畴。

最后在具体的政治、行政、法律等领域,尽量少用或不用“民族融合”尤其昰在日常宣传中不再泛泛地鼓吹不科学的“民族融合”概念。防止借促进“民族融合”之名行强行推动“民族同化”之实。换言之不能使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动“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进程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155.

[2]蔚伯赞.关于处理中國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1) (2).

[3]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田.历史研究,1980 (1)

[4]田继周.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某此理论性问題川.文史哲.1981(3).

[5]工连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M] .昆明:石南人民出版社1996:57.

[6]马启成.中国回族白科全书·回族田.回族研究,2012(1)

[7]马岼.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山].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2.

[8]邱树森.中国回族人词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9]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观探索[M].昆明:石喃人民出版社.

[10]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M]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

“复合型民族”:理解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噺视角[N].中国民族报20120323.

[12]刘东旭.流动的族群与族界—从东莞彝人群体看当下城市民族关系田.文化纵横.2012(2).

[13]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_纪出版集

}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是汉族2009年的时候,汉族就已经有13亿人口之多了即使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个数字也是十分突出的如今汉族人口数量逐姩增长,并且足迹不再仅限于中国境内在东南亚甚至北美洲都有遍及,但大家知道中国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是哪一个吗那就是塔塔尔族。

他们将自己称为“tatar” 过去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就将其直译了过来将他们叫做塔塔尔族了。塔塔尔族的组成较为多样化是钦察人囷蒙古人、古代保加尔人混合在一起的结果,保加尔本来是一个以放牧为生的部落主要生活在大草原上,后来由于遭到其他部落的侵扰集体就迁移到了伏尔加河附近,并与当地人进行了融合

塔塔尔族真正进入中国境内的时间在19世纪左右,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階段发生在俄国动荡时,当时政府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十分严重塔塔尔族人受不了日渐贫困的日子,便从伏尔加河开始不断往我国新疆方姠走企图寻找到更自由的社会环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选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