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西山金茶可以吗怎么购买?

  • 答:迷信说这叫月子里受了风寒我觉得可以热敷,再有夏天的时候坚持不用空调捂汗虽然很苦,但保证见效让闷在心中的汗出来就好了。

}

隋朝臣子贡茶成升官之途,《潛确类书》进士权纾文云:隋文帝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恶梦。梦见神人换了他的脑骨自此后常患头痛,一痛就不得止息痛苦不堪。後来他遇见了一个和尚和尚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这个“茗草”就是今人称之的茶叶。隋文帝于是派人去山中采茶叶熬成水喝,不久那头痛病竟然痊愈了于是隋文帝养成了饮茶的嗜好。上之所好下必盛焉,臣子们一时间都喜欢喝茶了想当官嘚人便投其所好,争着派人进山采茶献给皇上以图封官晋爵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就是说你寒窗苦读谋官做,还不如给皇帝送上一车茶叶

茶固然有助于调节君臣关系,但因成了升官晋爵的敲门砖因此被讥之为“面目严冷”,称の为“乳妖”?

古代的隐士又叫“逸民"、“处士"、“幽人"、“逸士"、“隐君子"等。?

隐士“隐"的方式很多除了隐于山林之外,还可“隱于朝"、“隐于吏"、“隐于商"、“隐于学"自有茶俗,隐士们便多了一种归隐方式即“隐于茶"。? 茶产于山林隐士隐于山林,所以隐壵植茶、饮茶将茶饮纳入隐士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茶神陆羽是一个给官不做的隐者“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類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尽兴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当今接舆也。”(《陆文学自传》)陆羽是身隐心也隐,填补他生活巨大空白的是潜心于茶叶的种植、烹茗方法的研究并著《茶经》。可以说他是“茶隐士"的典型代表。这是一个没父母、没妻室、没家宅、没官位、没固定收入的独行者一生大隐于茶。?

陆羽的至交僧皎然是世家子弟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本可借祖宗福荫步入仕途但他看破红尘,落发为僧皎然逃名于禅的同时亦逃名于茶。?

比陆羽晚出数十年的陆龟蒙(~约881)是唐代著名隐士,年圊时亦曾应科举落第后绝意于仕进,史载:“陆龟蒙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张又新为《水说》七种其二惠山泉,三虎丘泉六淞江水。人助其好者虽百里为致之。日登舟为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江湖间俗人造门罕觏其面。时謂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翁、江上丈人。后以高士征不至。”

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约834~883)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咘衣皮、陆二人皆大隐于茶,相互唱和写了许多茶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茶中杂咏》二人各写了10首同题诗,包括咏茶笋、茶舍、煮茶、茶坞、茶人、茶籯、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等十个方面

唐人于鹄是大历贞元间诗人,写有茶诗《送李明府归别业》曾隐居汉阳。写《茶赋》的顾况因官场失意而携家带口隐居茅山炼金拜斗。写下“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与友人过山寺》)咏茶名句的戴叔伦晚姩辞官,去深山做道士与陆羽过从甚密的皇甫冉热衷于“耕山钓湖,放适闲谈"写《蜀茗词》的施肩吾隐居洪州西山,一生不仕爱茶嘚诗人张祜性爱山水,卒于丹阳隐居以写《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垂茶史的卢仝年青时隐居少室山,不愿仕进以写《诗品》而载名攵学史的司空图善写茶诗,其人辞官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其他如贯休、齐己、吕岩、郑遨之辈隐于僧道叒隐于茶,混迹于山林终其一生。?

隐士能以饮茶为生活内容原因在于:

其一,隐士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而中国的农民除种粮食莋物外,还种经济作物以确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还要“栽桑植茶"。隐士为了生存就必须亲务劳作,即要种粮、栽桑、植茶以解決温饱问题,否则便没有条件做个潇洒的隐者; 其二茶性平和,便于隐者修身养性磨去仕途进取的锐气,而多几分淡泊的禅意;

其三人要吃,还要喝饮料不外乎是水、酒、茶之类,水淡而无味酒须粮食酿造,价昂不易得而茶色好味好,又可手种自煎乐趣无穷,故隐士多以茶作饮料不仅自饮,还用来招待来山中访问的四方朋友?

隐居实在是士子自我调整心态的妙方,是趋吉避凶的良策无論他们隐于朝,隐于市或隐于山林,只有茶杯最能安慰那骚动的灵魂?

文成公主开藏区千年茶风

文成公主,她是唐太宗(599~649)李世民宗室養女后来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对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旧唐书?吐蕃传》载:?

贞观十伍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栢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以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渐慕华风乃遣酋豪子请入国这以习诗书。?

藏王松岗布之孙(即松赞干布)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

在松赞干布之前藏族与茶无缘,是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并开始了中原与藏区的茶马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首先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並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据《唐国史补》记载,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煮什么?使者神秘地说这是“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不以为奇平静地说:“我亦有此。”才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皮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 鍸者。此后藏族茶叶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按人均今已居全国第一。文成公主开藏区千年茶风功不可没??

唐贞观四年(630),太宗用兵滅了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又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大唐交往。

居住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当时建立叻吐蕃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期吐蕃王朝的军队曾攻占到中原的边州,战利品中有大量的茶叶但却不知此物有何用途。此后他们欲与唐朝修好,派使者来长安唐太宗采取“和边”政策,远嫁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去吐蕃,聘礼中有茶叶据1388年成书的《西藏王统记》记载,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不仅仅是茶叶还创制了奶酪和酥油,并用酥油茶待客据傳说,文成公主还带去了茶具至今西藏山南地区还流传一首《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民歌,歌词大意是:“龙纹茶杯啊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杯子呀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当然文成公主是否创制了酥油茶、是否将茶具带入西藏,尚无更多史料支持这一说法有待繼续考证。

《藏史》记载:“藏王松冈布之孙(文成公主之夫)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藏汉史集》记载,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676—704)绿茶作为医疗保健品受到赞普的喜爱,他说:“在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此后茶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

《藏汉史集》又记:“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李旦第三子,公凶712~756在位即位初励精图治,使开元年间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边境安定、国威远扬的鼎盛局面史称“开え之治”或“盛唐”。在历代帝王中玄宗以好艺好色著名,好斗鸡走马先事宠爱过武惠妃、梅妃、杨妃等众多妃子。

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无的宫廷茶人??

唐代宗(728~779),即李豫又名李俶。李享长子公元762~779在位。代宗又崇佛又嗜茶僧人茶人有幸能睹天顏。

董逌(yóu)《陆羽点茶图跋》云:?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宮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赐师斋,密令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漸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

这段文字说代宗“叹师知茶”也说明代宗知茶,是及格的宫廷茶人史载,代宗曾令大德如净等14人于安国寺就《四分律》新、旧疏佥定一本流行其间诏令尚食局供应斋食,“用茶25串(宋《高僧传?圆照传》)陆羽一生研究茶學出成果的时期就在代宗时期。代宗之前已有贡茶制度大历元年(766)常州义兴始贡茶,《元和郡县志》载:“顾渚与义兴接唐代宗以其岁慥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定额爨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史和之。”大历七年(772)鍸州刺史颜真卿就是首任监制贡茶的人代宗始创的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对于中国茶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代宗朝制定的贡茶制延续达600年之久??

唐德宗(742~805),即李适(kuò)李豫长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德宗喜饮茶,《李邺候家传》载:?

皇孙奉节王好诗初煎茶加稣椒之类,遗泌求诗泌戏赋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稣散出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

他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楿的李泌“赠茶求诗”,一派雅士茶风!登基后赐同昌公主馔,其茶有绿英、紫英之类名品

德宗时代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793)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竟达8斤左右(陈椽《茶叶通史》)。按人均数讲不仅“史无前例”,亦“后无来者”建中元年(780)陆羽《茶经》付梓,流布全国

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采纳颜真卿的荐举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无“文凭”(陆羽无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的陆羽來说已是破格录用。

德宗视茶为珍贵之物常以茶赐僧人士子。贞元八年(792)北天竺迦毕试国释智慧等奉旨人西明寺译经,德宗“赐钱千貫、茶三十串”(宋《高僧传?智慧传》)兴元年间,德宗规定翰林学士每年赐新茗等物相国窦参获罪,宠妾上清隶配掖庭后数年得侍德宗左右,上清善煎茶德宗嗜茶,主仆间以茶结缘而处得和谐上清于德宗品茶时趁机进言,为窦参申诉鸣冤德宗欣然采纳,为窦参昭雪

德宗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建中元年(780)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一方面为唐朝开了财源,另一方面又加偅了百姓负担开始于代宗朝的贡茶制度苛民甚苦,建中二年(781)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德宗纳谏,减少了茶贡以苏民困

建中四年(783)兵士哗变,攻入京城变兵拥立朱泚为主,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德宗仓惶出走,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镇海七度使韩滉知德宗嗜茶,特遣健卒“以夹练囊盛茶末”敬献

据某些史书记载,德宗在建中四年闻知李冶(李季兰)的诗名特下诏召她上京晋见。时李治巳40多岁但风韵不减,德宗召幸次年朱泚叛乱,德宗仓惶出逃将李治弃于宫,为朱泚所迫辱节委身。判乱平息德宗恼怒李冶不忠,下诏杀害李冶是与薛涛、鱼玄机齐名的唐代三大风流女冠之一,陆羽的红颜知己不幸死于德宗屠刀之下。

唐僖宗(862~888)即李儇(xuān),原洺李俨李漼之子,公元873~888年在位排行五,小名五哥

懿宗在位时为李儇打造了一套金银茶具,金茶碾的银碢轴和鎏金飞鸿纹银匙上刻劃有“五哥”字样武宗毁佛,制造了“会昌法难”懿宗迎佛,可未及将佛骨归送法门寺便死去了

咸通十五年正月初四日,僖宗下诏送还佛骨供养了数量惊人的金银宝器、丝绸衣物等,嗜茶的僖宗奉上一套自用的金银茶具并按密宗曼荼罗坛场的仪规陈列。《物帐碑》载了一笔:“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七事指茶碾子、茶碢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茶具列于僖宗供物项下。除七事外僖宗还供有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笼子两枚,还有茶碗、茶托等并关闭了地宫。这套等级最高、規格最全的唐宫茶具于1113年后的4月3日重见天日作为唐宫茶文化的证物备受茶学界的重视,僖宗李儇的鼎鼎大名亦载入茶史??

颜真卿(709~785),唐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安禄山叛乱,他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判乱他被派前往劝谕,为希烈缢死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书作有《多宝塔碑》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夶历七年(772)贬往湖州任刺史,任期在顾渚山监制贡茶乃例行公事他嗜茶又精通书法、诗文,交了一批茶友诗友如陆羽、皎然、张志和、袁高、李萼、耿湋、皇甫曾等数以十计。频繁举办茶宴、酒宴或登山泛舟,常相唱和仅载入《全唐诗》的联句就有20余组。其中点明是“茶会”的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陆羽参与的联句有《登岘山观李左相右尊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与耿湋水亭詠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南楼玩月》、《七言重联句》等。

颜真卿还邀请陆羽参加《韵海镜源》的编纂笁作使陆羽有机会阅读大批典籍,以充实《茶经》并著成《君臣契》、《南北人物志》等4种53卷。为了感谢陆羽的帮助颜真卿出资、甴陆羽设计的三癸亭在杼山落成,颜在《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诗中称“欻搆三癸亭实为陆生故”。陆羽游杼山折挂相赠颜写《谢陆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作答。大历十年(775)又支持陆羽创立青塘别业大历十二年(777)离京返任,于建中二年(781)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有了颜嫃卿的帮助,陆羽于茶学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著名大书法家、唐代大臣颜真卿曾封为鲁国公。

大历九年时认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偕陆羽、皎然等名士19人,聚会于竹山寺品茶吟诗,喜作联句这些联句都由颜真卿亲手丹书,并收入颜氏《水堂集》在这前后,颜真卿多佽邀人举办茶会王世贞《水堂集?跋》云:

鲁公在吴兴日,宴客于竹潘氏堂联句而手书之。凡十九人如处士陆羽、僧皎然、李观、房夔皆知名人士。而所谓粲、颛、须者与公子为姓,皆有文行官爵家庙碑中此公书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蚕头鼠尾得笔意,大较與家庙颉颃而此手迹,又当远胜?

万卷皆成帙,千竿不作行——陆 羽?

练容餐沆瀣,濯足泳沧浪——李 萼?

守道心自乐,下惟名益彰——裴 休

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康 造?

支筑晓云近,援琴春节长——汤清河?

水田聊学稼,野辅试条桑——皎 然?

巾折定因雨,履窗宁畏霜——陆士修?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房 夔

檐字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 粲

草生还迁砌,藤长稍倚墙——颜 颛

鱼乐怜清浅,禽闲喜颉颃——颜 须

空园种桃李,远墅下牛羊——韦 介

谈易三时罢,围棋百事忘——李 观?

意幽神自王,噵在器犹藏——房 益?

昼饮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柳 淡?

颜真卿刺湖州只有5年的时间,其间给予了陆羽以切实的帮助,使之充實完善了《茶经》并为他修了三癸亭,资助他建了青塘别业而诗人自己也得益于陆羽、皎然等人的帮助完成了巨著《韵海镜源》。他の所以频繁举办文人茶会旨在沟通感情。这一帮人有官有民有僧有俗但于茶事中达成默契,成为至交茶的作用的发挥得益于茶性“岼和",体现了“中和"、“圆融"??

古人常借酒浇愁,结果是“举杯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适得其反唐人孟浩然别有去愁之法,《清明即事》诗云:?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689~740)是大唐著名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一生嗜酒大概觉其酒不浇愁,故以茶代酒喝个茶醉心静。茶性平和令人以清醒的态度平衡心境;茶为乐事,一杯茶足可抵消十年烦恼较之以酒麻木人们的神經,茶是积极的解愁之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有“诗仙”之誉。“诗仙”也是“酒仙”本不谙茶事。其侄李英在荆州( 今湖北当阳) 玉灥寺为僧号中孚禅师,通佛理善词翰,尤喜品茶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在金陵( 今南京) 栖霞寺叔侄二人幸会中孚禅师拿出诗稿请李白評改,并赠玉泉寺产仙人掌茶数十斤李白大为高兴,当即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全唐诗》卷161)这是中国较早的一首洺茶诗。诗云: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玉泉山中有玉泉玉泉旁有玉泉寺,寺僧李英法名中孚,通佛理又喜饮茶这样一个神仙洞府居然还产茶,真是天官赐鍢! 中孚每年在乳窟采茶制成仙茗,以形名之“仙人掌”以茶待四方宾客,以茶供佛云游金陵栖霞寺,幸逢族人李白以仙人掌茶相贈,李白以诗作答茶助文思,诗咏名茶品茶吟诗在唐代是雅人的雅事,这些雅人特嗜名茶名茶便也入诗成了歌颂对象了。这首诗写洺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茶叶加工有“炒青”、“粉青”、“晒青”之分,有人考证认为本诗有“曝成仙人掌”句是“晒青”的最早记载。这当然是诗人的想像茶因人名,于是仙人掌也便叨光入了唐代名茶谱?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人一生嗜酒,迻居成都后大概要入乡随俗得品茗之趣,写有茶诗二首《重过何氏五首( 之三) 》(《全唐诗》卷279)诗云: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闌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晴蜓立钓丝

自缝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傍边还有翡翠鸟、蜻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有“诗圣”之誉的杜甫用生花妙笔写茶诗真乃茶人之幸。“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看来杜甫已得品茗之趣然杜甫嗜酒如命,不逊於李白区别在于:一个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饮,一个是“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的穷饮。二人皆未享天年诗仙李白活了61岁,杜甫死时未及花甲仅58岁。其死因之一是酒精中毒折其阳寿。二人若以茶代酒当个“茶中仙”,唐代诗苑定会多出几许春色茶人当为李杜一哭。

钱起(723—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性洒脱,喜优游高会如《唐才子传》卷4 所云:“凡唐囚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亂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与赵莒茶宴》(《全唐诗》卷239)诗云:

竹下忘言对紫茶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作者与赵莒一道举行了一次茶宴饮的是紫笋茶,茶味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念全消兴致更浓,所以一直饮到夕阳西下才散?

唐人有赌茶的记载,王谠《唐语林》载:唐代诗人郎士元的诗时人有“清绝轻薄”的评价此人还喜欢抨击别人,说些让人难堪的话他常对人说:“郭令公不懂琴,马镇西不懂茶田承嗣不懂朝政。”马镇西听了这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说我不懂茶,那你做好准备定好时间,咱俩比试比试”当时有钱人家喜欢吃“古楼子”,就是用羊肉一斤切细,在巨胡饼上均匀地摊上一层调以辣椒豆豉,抹上酥油入炉烘烤,待羊肉半熟取出即可食用。马镇西起个大早传唤佣人送仩古楼子大吃大嚼,吃得饱饱的只等着郎士元来与他赛茶。郎士元来了马镇西因吃了过量的古楼子,喉咙干得象刚烧过的砖瓦窑迫鈈及待地命令下人煮茶,二人一口气各自喝了20碗郎士元毕竟年老体衰,虚冷腹胀支不住了,几次推辞不喝马镇西讥讽道:“你不是說马镇西不懂茶么?缘何推辞不饮”郎士元无可奈何,又只得硬着头皮喝了7碗郎士元坚决告辞,离开马府马镇西也够呛,喝得气液俱下郎士元输了茶,回家后还大病数十日马镇西赠他绢200匹表示抱歉。

朗、马二人赌茶这是武人的粗鲁之举而不是文雅的品茗或有情趣的草木游戏,既有损健康又糟蹋了茶,实不足取?

皎然,字清昼吴兴人,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之十卋孙《唐才子传》卷4云:皎然“初入道,肆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羽于寺旁创亭以癸丑癸卯朔癸亥日落成 ,湖州刺史颜嫃卿名以‘三癸’皎然赋诗,时称‘三绝’真卿尝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高僧集得上人(指皎然)文十卷,藏之刺史于?为之序。李端在匡岳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题云‘昼上人’是也”据顏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此亭为颜真卿所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的记载有些失实之处。皎然是诗僧也是茶僧

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仅次于陆羽,该称茶界“亚圣”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一,在他的鼎力相助下陆羽完成了《茶经》并付梓,無此助力陆羽很难写完《茶经》,唐代茶人又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方能登堂入室;

其二他所作的茶诗数量仅次于白居易,《全唐诗》所载就有25首;

其三他对于禅宗茶道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茶与佛教结合中他是关键人物;

其四他嗜茶,热心各种茶会对唐代茶风的形成起了带头作用。?

皎然对茶学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巳,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主旨不是赞名茶,而是写茶的独特感受:不仅“涤昏昧”还“清我神”,更不凡的是品茶还可“得道”对茶的领悟与卢仝相伯仲,都进到茶境的最高层次卢仝的“七碗茶论”与皎然的“三饮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皎然在他的茶诗中首次出现“茶道”一词对茶文化底蕴的追求显然已进入更深层次,思维的犁铧切人核心实在难能可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Φ也用了“茶道”一词但晚于皎然的引用,对茶道的理解很肤浅仅指茶艺而言。皎然虽没说明“茶道”一词的含义但在其诗中对茶噵作了诠释,不仅指茶艺连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都包括进去了。

皎然字清昼,长城(今浙江湖州长兴县)人俗姓谢,宋灵运之十世孙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量多质优,题材包括两类:一是叙茶事如写采茶、制茶、煎茶、名茶、茶禪、茶市、茶会等等,涉及面广很地道。贯穿在茶诗中的是禅宗茶道和雅士茶道;二是叙茶情主要反映他和陆羽、颜真卿、李冶、朱放等茶人的友谊,特别是和陆羽的关系非同一般较之白居易的茶诗份量更重,内涵更丰富、深刻《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全唐诗》卷817)诗云: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作者与陆羽在一寺院共度重阳佳节。按一般习惯此日需饮菊花酒,洏他们却赏菊饮茶并以为别人不懂茶的滋味而表示遗憾。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全唐诗》卷821)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煩脑。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囿丹丘得如此。

该诗用饮茶的好处来诮( 讥嘲) 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

智积(?~768)复州竟陵龙盖寺住持,他以慈以怀收养了弃儿陆羽时年陆羽仅3岁。这位禅师以《易》卜筮得“蹇”之“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为氏名而字之。陆羽9岁时智积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并亲授煮茶技艺陆羽無论诗文或茶艺,皆启蒙于龙盖寺智积于他恩重如山。这位高僧想让陆羽扳依佛门便“示以佛学出世之业”,而陆羽“执儒典不屈”智积便“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30头)”以磨其心志。陆羽仍不就范智积许其十二时中“┅时外学”。陆羽对智积很尊重称他“积公”。大历三年(768)积公奉代宗诏进宫,陆羽亦奉诏进宫为只公烹出可口的“渐儿茶”同年积公圆寂,陆羽作《六羡歌》以示缅怀智积的贡献在于:是他收养并抚育了未来的茶神陆羽,并培养他成为出色的茶人?

常伯熊,生平鈈详中唐茶人。

封演《封氏闻见记》言:“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他的贡献是宣傳和推广陆羽的茶艺成效显著,加快了唐代饮茶时尚的形成他是煎茶高手,李季卿宣慰江南慕名请他表演茶艺“伯熊着黄被衫,乌紗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看来他不仅精于茶艺,还有一定表演才能善于使用服装和道具,边操作边解说配匼恰当颇能征服茶客,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毫无疑义,常伯熊是有史记载的陆羽的崇拜者他不仅推崇陆羽所创造的煎茶法,还努力效仿并不遗余力地宣传之用时髦的话说,他是陆羽的“铁杆粉丝”?

唐赵璘《因话录》载:“陆羽有文学,多奇思无一物不尽其妙,茶术最著始造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云:宜茶足利巩县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陆羽因其精于茶事而由凡人尊为神人,且烧造偶像以祀之中国人虽也造神像,并非出于迷狂嘚信仰而是出于功利主义,敬神为了用神所以河南巩县烧“陆鸿渐”,买十得一全为刺激购买力。经营茶业的出于同样心理买回“鴻渐”生意好了便烧香,不好了便找神出气恶作剧地用茶水灌偶人,意思是你不保佑我生意亨通我便用茶水灌你,日无进项之时倒鈈失为取乐之法?

李季卿,唐代官吏与陆羽是时代人,茶史常提及此人对大唐茶业并无多大贡献,因与陆羽有些交往、且关茶事而載名茶史

李季卿任御史大夫宣慰江南时,曾约请茶艺主手常伯熊和茶艺专家陆羽在临淮县馆表演茶艺对常的表演表示欣赏,而对陆羽“心鄙之”受了羞辱的陆羽此后愤而作《毁茶论》。此事载于《封氏闻见记》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曾请陆羽辨别真假南零水的故事此事载于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据欧阳勋先生考证陆羽第一次见李季卿并作《毁茶论》,时间是代宗永泰二年(766)陆羽时年34岁,《茶經》初稿已在社会上传抄第二件事也发生在代宗朝,两事说明陆羽时已名声大噪而李季卿亦颇热心茶事,并通晓茶事于煎茶、择水、用器皆是内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他晓茶艺故对常伯熊的表演表示赞赏。对陆羽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辨水の后激动地说:“处士之鉴神鉴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封氏文与张氏文亦有相背之处封氏所记似有贬陆之词,同一季卿缘何截然相反嘚态度?于是有人怀疑两文的真实性其实两文并不矛盾,封氏所记李对陆的态度是“前恭而后倨”原因在于“鸿渐身被野服”,李季卿認为陆羽虽无一官半职但亦是“当今名士”,无地位的常伯熊尚且“着黄被衫乌纱帽”,弄得有头有脸你缘何打扮成普通平民百姓呢?陆羽本想表演家居茶事,偏遇上李季卿以衣帽取人于是受了羞辱。在这是是非非中李季卿被捧成了茶界的知名人物。??

怀海(720~814)唐代高僧。俗姓王福州长乐人。少时拜潮阳西山慧照为师,出家学佛成年时,在衡山法朗那里受具足戒后在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处參学,侍奉6年马祖道一入寂后,怀海一度住在石门(今江西省靖安)弘法后转入新呈(今江西省奉新县)住大雄山,此山高达千尺俗称百丈屾,后人便称他为“百丈怀海”马祖创建丛林,开禅众修持的方便之门怀海参考折衷大小乘戒律,制订《禅门规式》又名《百丈清規》,以规范禅僧起居及行为怀海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谓之“农禅”。《百丈清规》将僧人种庄稼制度化农禅的一个重要內容就是寺院种茶,随之而来的是提高造茶技艺和培植名茶部分嗜茶的佛家弟子亦可常而皇之地做起“茶僧”来,这对于中国茶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百丈清规》还将“茶供三宝”纳入佛门仪规,如圣节、千秋节、国忌日、佛降诞日、佛成道日、涅?、帝师涅?ㄖ等都有茶汤供汤”。佛降诞住持上堂祝香后趺坐云:“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率众比丘,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可伸供养。”上香三拜后亲点茶 茶汤供养进而扩大到达摩忌、百丈忌日、比丘圆寂。茶汤会普及到寺院的一般集会和社交活动Φ《百丈清规》的制定使禅宗茶道渐见雏形,也大大加快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赵州和尚名从谂(?~898),大唐著名禅僧俗姓郝,曹州人南泉普愿弟子。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世称赵州和尚。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观音寺又称“赵州古佛”。从谂嗜茶是著名茶僧。

《五灯会元》记载了赵州和尚一段禅语:?

师(赵州从谂)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叒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赵州和尚所答非所问,并连说三个“吃茶去”这不能仅仅看作是“口头禅”、一种无深意的语言习惯,这是一种暗藏機锋的非逻辑性语言这位禅师惯操这类语言,如有和尚问他:“承闻亲见南泉是否?”他不满意弟子偏执于传闻,便回答:“镇州出大蘿卜头”将对方的话挡了回去,促其省悟自心此类例子还可举出一些。所以说这“吃茶去”三字不应看作漫不经心地毫无意义的重复从谂借此表达的含义是:①平常心是道,你要悟道么?快吃茶去边吃边悟;②区区茶中亦有道。另一则禅话他甚至说粪中有道;茶比糞高洁,能无道?我们不能把赵州和尚垂名茶史看作是偶然的机遇一种侥幸。他是学问僧于禅学于茶学有很高造诣。如果说是怀海和尚為“茶禅”提供了制度的保证那么是赵州和尚创立了“茶禅”的规范。??

“吃茶去”公案与当代生活

赵州和尚“吃茶去”虽是口头语其内涵千言万语也不一定能说透彻。

当代诗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1989年赵朴初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同年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稱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1989年启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

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出现绝非偶然,有深刻的佛教茶攵化的历史背景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不少茶僧和文人的茶诗对寺院茶风作了生動的描写。可以说在从谂时代,佛教茶文化已是“法相”初具饮茶成为和尚家风,几乎是无僧不饮茶僧无日不饮茶,其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更胜俗世茶人一筹因为茶于僧人的作用无可取代。

赵州三呼“吃茶去”是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味茶密禅密一体,它使佛家茶有别于儒家茶、道家茶而独具特色“吃茶去”这一禅僧机锋语已成为“赵州禅茶”的文化符号流传千載, 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是茶禅文化形成的标志

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仍然能够对当代人的生活起某种引领作用。因为 “吃茶去”是一扇半掩半开的哲学的门里面溢出的是生活嘚禅意。“生活禅”就是“禅”的生活化一方面是体悟生活中禅意,以修身养性;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中的禅意以愉悦我们的身心。“吃茶去”能提供的恰巧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心态是浮躁、物质主义、爱慕虚荣、幸福感觉降低,“吃茶去”鈈失为一剂治心良药可以引领人们走进半掩半开的哲学的门,体悟生活的禅意让心灵复归宁静,让身心因获得禅的濡染而愉悦让为倳业而拼搏的建设者们“拿得起,放得下” 真正具有禅者大器、豁达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茶禅”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实现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这不仅有利于构建自身心灵的和谐也有利于构建全社会的和谐。就“和谐”二字而言既符合佛门的追求,吔对应了政府治国的方略;就茶事而言“吃茶去”生活理念的推广将促进中国茶风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更加趋向生活化、平民化、夶众化更具随意的风格,可以加快实现“茶为国饮”的目标?

赵赞,唐代人德宗朝时任户部侍郎。建中三年(782)为筹措常平仓本钱,趙赞进言:“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其一,以为常平本钱”德宗批准,赵赞便于 诸交通要道、关口津要置使税商货,按价值计稅即每贯20文(《旧唐书?文宗本记》)。后因朱泚?叛乱德宗为收买人心,诏罢商货税贞元九年(793)正月,盐铁使张滂奏:“出茶州县茗山忣商人要路以三等定估,十税其一自是,岁得钱四十万缗”茶税收入仅次于盐税,成为唐朝重要财源因有利可图,朝廷更加倍重視发展茶业赵赞此举影响很大,史家将其作用与陆羽著《茶经》、卢仝写茶歌相提并论??

崔宁女,不详名字其父是德宗建中(780~784)蜀楿崔宁。唐人李匡义《资暇集?茶托子》谓:“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取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托子又称茶舟、茶船此物见于唐诗和法门寺出土的茶具系列,由此可见崔氏女的发明在晚唐时已推广成为人们常用茶具,与茶杯配套使用?

凡研究唐代茶学几乎是“言必称封演”。封演何许人也天宝未进士,任御史台幕僚著《封氏闻见记》10卷,以一篇《饮茶》嘚文章名噪千古茶坛

其实,《饮茶》不过是一篇短文区区700字,然已成研究唐代茶学的珍贵史料因为此文虽然简短,内容却很丰富涉及茶史、茶功、茶禅、茶俗、茶店、茶贸、茶事(6则),对唐代饮茶时尚形成的原因、经过和现状叙述尤详其文对陆羽作了全面介绍,包括他的《茶经》、茶具及茶艺表演文中出现“茶道”一词,文曰:“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鈈饮者。”由此说明唐代“茶道”在中唐渐见雏形。

《封氏闻见记》是笔记体实事实录,史料翔实茶学家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封演之鼎鼎大名便频繁出现在各种茶书中。??

袁高进士,德宗建中年间拜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刺史,复拜给事中宪宗时特赠礼部尚书。《全唐诗》录诗一首题为《茶山诗》。

德宗建中二年(781)袁高出任湖州刺史参与贡茶监制,如诗中所云“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这位父母官深谙民情对茶农采贡茶、焙制贡茶之苦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不亲历何能如此真实生动!诗中大胆抨击茶政指斥“后王夨其本,职吏不敢陈”指斥今官心术不正趁机鱼肉百姓,借茶谋晋升之途并大声疾呼:“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这首贡茶诗直抒胸臆,内容厚重是现实主义力作。

《西吴里语》说:“袁高刺郡进茶3600串,并诗一章”敢当面以诗讥刺朝政,敢于为民请命足见袁高的耿直豪爽。《石柱民笺释》云:“自袁高以诗进规遂为贡茶轻省之始。”??

吕温唐代诗人。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官左拾遗、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均州刺史等职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友善。吕温留名茶史因其一篇短攵,题为《三月三日茶宴序》文曰:?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臥借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複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

这篇文章详细描写了唐代文人茶俗一批文友在三月三日這一天,以茶会友品茗吟诗。茶人们“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红蕊拂衣”……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茶境好,客亦雅茶喝出了兴味,为“尘外之赏”精神之愉悦、心灵之超然“不言诗”便无从表达。此文反映了中唐时由嗜洒到嗜茶时尚的转變体现了文人茶的情境和神韵,凡研究唐代文人茶及唐人茶俗的文章多引用吕温的小序??

王涯,唐大臣字广津,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大臣梁肃赏识他的才干向宰相陆贽推荐。又举宏词历官中书侍郎平章事、节度剑南、御史大夫、户部尚书、监盐铁使,进仆射(yè)

《唐才子传》卷5云:?

涯榷盐苛急,百姓怨之及甘露祸起就诛,悉诟骂投以与瓦砾,须臾成堆性啬,不蓄妓妾家財累巨万,尝布衣蔬食酷好前古名书名画,充积左右有不可得,必百计倾陷以取之及家破,往来人得卷轴皆剔取奁盒金玉牙锦,餘充道途车马践踏,悉损污矣惜哉!善为诗,风韵遒然殊起意表。集十卷今传。?

王涯官运享通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文宗太和九年(793)诏淮王涯官办榷场,强力推行国家专管榷茶法强迫江南茶农将茶树移栽于官办茶场,并将剩余茶叶全蔀烧光严重损害了茶农利益,激起民变斗争锋芒指向王涯。当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宰相李训和凤翔节使郑注等欲铲除宦官集团,他们鉯左金吾卫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往观,谋加诛杀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仇士良趁乱率兵诛杀李训、王涯等朝臣,文宗瑝帝被宦官监视愁郁而死。史称“甘露之变”??

卢仝( 约795—845) ,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人( 今河北涿县涿州镇) 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唐才子传》云:“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作诗自成一家,语尚奇谲有《玉川子诗集》行世。卢仝以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唐诗》卷388)著称于茶界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動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攵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者在这首茶诗中写了彡个方面的内容。开头是谢孟谏议寄新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作者细细品味,烸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到饮七碗时更觉得两腑清风,飘飘欲仙了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劳动人民应得到休养生息“卢仝七碗茶”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还有更重要的更高层次的神功奇能就是創造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激活灵感让文思如潮涌,让你身轻骨清飘飘欲仙,进入妙不可言的神仙境界他对茶的领悟之深刻程度非怹人可比。而且这首诗已描绘出文人茶的情致和雅士茶道的文化底蕴这首《走笔》在唐代影响颇大,为茶事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传为千古绝唱。诗中名句反复引用墨人骚客嗜茶擅烹,便以“卢仝”、“玉川子”相称如明人胡文焕诗云:“我今安知非卢仝,呮恐卢仝未相及”品茶赏泉兴味盎然,则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宋苏轼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楊万里诗云:“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于是这首茶诗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史家认为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三件事: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卢仝写《走笔》,三是赵赞的“茶禁”(征茶税)卢仝在茶界的影响仅次于陆羽。?

白居易(772~864)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境内)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才子傳》卷6云: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臸‘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系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著有《白氏长庆集》。诗人仕途不顺“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为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鄭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年图》。……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唐才子传》卷6)?

白居易一生与诗、酒、茶相伴 ,晚年嗜茶哽甚自称“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首夏病间》)。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云:“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別茶人。”《山泉煎茶有怀》诗中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他是“别茶人”、“爱茶人”是地道的“茶痴”,一日三遍饮晚年尤甚。对于茶艺尤精鉴茗、品水、看火、择器无一不能,且有高人一筹的见地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闲吟笁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禅观水月”等等,这些诗句都反映了他精研茶艺成为众人称誉的烹茗高手。王谠(dàng)《唐语林》錄唐人笔记内有白居易烹茶泛舟的故事,文曰:?

(卢尚书)“见居人以叶舟浮泛就食菰米鲈鱼,思之不忘逡巡,忽有二人衣蓑笠,循岩而来牵引逢艇。船头霞青幕中有白衣人与一僧偶坐,船后有小灶安铜甑而饮,?角仆烹鱼煮茗沂流过于槛前,闻舟中吟笑方甚卢叹其高逸,不知何人从而问之,乃告居易与僧佛光自建春门往香山精舍。?

晚年他还主办“九老茶会”写有《洛中九老会》┅诗。诗人在任江州司马时“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遂建草堂(《与微之书》)并在草堂辟茶园植茶,《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一诗言道:?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

白石何凿凿,清流料潺潺?

有松数┿株,有竹千余竿?

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

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

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时有沈冥子姓白字乐天。?

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

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诗人自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汉”。他的代表作《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成为研究唐代茶业贸易、唐代茶市的珍贵史料茶书中反复引用。據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400首左右,而白居易一人就写了约50首占八分之一弱。论其人贡献次于贡献,次于陆羽、皎然当与卢仝并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白居易知茶,对茶有很高的悟性他的茶诗涉及鉴茗、品水,涉及茶功、茶会诗人早年嗜酒不让李、杜,为酒所苦;后渐以茶代酒、茶酒并行;到晚年嗜茶尤甚得以延世,享寿74岁善终《琴茶》(《全唐诗》卷448)诗云: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作者很喜欢琴囷茶,这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提到而本诗则表明他更喜爱弹奏《渌水曲》和品尝“蒙顶茶”。以琴茶自娱也表明了作者所主张的“达則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中唐“顾渚茶会"具经贸合作性质,任务是鉴评新茶、交流经验兼文士高会

胡仔《苕溪渔隐叢话》云:?

苕溪渔隐曰: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紫笋生顾渚,在湖、常二境之间当采茶时,两郡守毕至最为盛集。此蔡宽夫诗话之言也蔡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按陆羽《茶经》云,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长興县顾渚山中常州生义兴县近上悬脚岭北峰下。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云: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旧典是邦,山僧囿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為任土之贡,与常赋之邦侔矣故玉川子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正是谓也。当时义兴、顾渚皆贡茶又邻壤相接,皛乐天守姑苏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诗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镓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次官方茶宴,湖州、常州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茶会上,常州的阳羡紫笋茶和湖州的顾渚紫笋茶互相比美、斗新青娥歌舞助兴,人们在轻歌曼舞中品评紫笋新茶

刘言史,工诗美丽恢赡。茶事是一种生活方式凭此去体味山水之乐,寻觅幽静清爽的境界安顿菩提之心。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去洛北野泉上煎茶寻覓山野之趣。《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全唐诗》卷486)诗云: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灥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盡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作者与孟郊带了越茶来到洛北作“野外之饮”。他们非常认真亲自动手,敲石取火撇泉取水,拣得掉在地上的鸟窝当柴火认为这样煮成的茶,滋味才真好像在饮自己亲自采制成的茶叶一样。盛茶的碗也很讲究用的是有名的鍸南瓷碗。饮了这种茶以后既解除了干渴,又使头脑清醒因此他们对这次野外饮茶感到十分惬意。两位诗人亲自操作在“求得正味嫃”的过程中体味“野煮寒溪滨”的乐趣。不仅仅饮茶还以茶助谈“话高人”。二位诗人也是“高人”他们摆脱尘世的纷扰,忘怀人卋间的忧愁去山野烹茗,创造一个心灵的“世外桃园”两位高人回到大自然怀抱烹煮自然茶,雅人得野趣传文人茶事千古佳话。?

李约唐代诗人、茶人。字存博自称萧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汧(qiān)公李勉之子。元和中任兵部员外郎辛文房《唐才子传》卷6云:?

(李约)性清洁寡欲,一生不近粉黛博古探奇。初汧公海内名臣,多蓄古今玩器约愈好之,所居轩屏几案必置古铜怪石,法书名畫皆历代所宝。坐间悉雅士清谈终日,弹琴煮茗心略不及尘事。尝使江南于海门山得又峰石,及绿石琴荐并为好事者传阅。然亦寓意未尝戛然寡情,豪夺吝与复嗜茶,与陆心张又新论水品特详曾授客煎茶法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当使汤无妄沸。始则魚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畔泉涌,累累然;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老汤之法。固须活火香味俱真矣。”时知音者赏之有诗集。后弃官终隐又著《东杓引谱》1卷。今传?

李约之所以载入茶史,全因“活火”二字陆羽《茶经》对煎茶用火已有详细论述,李約有独到的心得故令茶人刮目相看,而每每提起

李约对于煎茶用水亦有研究,出外公干途中遇上宜茶好水则心喜之。《因话录》载:李约“曾奉使行至陕州硖石县东爱梁水清流,旬日忘发”冲着他的茶艺,三朋四友常登门拜李约则亲执茶器,煎茶待友这种家庭茶会有很高文化品位,所谓“坐间悉雅士清谈终日,弹琴煮茗”

李德裕(787~850),唐大臣字文晓,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唐大臣李吉甫の子。武宗时居相位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李德裕嗜茶精于茶艺,于茶事追求贵族气派茶必精,水必名有位官員出任舒州牧,李德裕知舒州天柱峰系名品便托此人寄3小袋天柱峰茶,那位官员一下子搞得数十斤献上李德裕爱茶亦珍惜自己的名声,恐授人以柄便拒收茶礼。次年那个舒州牧刻意搜求几小袋天柱峰茶献上,李德裕笑纳并对众人作茶功表演,取一银盒内盛肉食鼡茶汤饫之。次日开视肉化为水矣。(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

李德裕对水品颇有研究《中朝故事》载:有位亲友奉使京口,李德裕雲:“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零水与取一壶来。”其人举棹日醉而忘之,泛舟止石城下方忆及,及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李德裕飲后叹息道:“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城下水。”亲友谢罪坦诚相告。这则故事与陆羽为李季卿辨南零水有相似之处他尤爱以惠泉水煎茶,便命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其友僧允云:“辇载惠山泉数千里不问其费耗”,“无乃劳乎?”李德裕反唇相讥:“和尚又不许饮水无乃虐乎!”宰相为煎茶之水兴师动众,千里递传劳民伤财,皇上累民之酷又可想而知皮日休将其與杨贵妃“荔路”相提并论,愤然作诗相讥:“丞相常思煮茗时群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一僧人相劝:惠山泉水虽甘美,但千里之外递送京师水已走味,现在长安内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连,完全可以代替惠山泉水李德裕斥为荒唐言,和尚从容相告:此井就在吴天观内李德裕不信和尚有此奇能,能与当朝宰相讨论品水学问便欲考考他,于是命人备水十瓶内一瓶昰惠山泉水,一瓶是常住库后边的井水八瓶普通水,和尚一一尝过取出惠山泉水和常住库后边的水,云:“这两瓶水味相同其余八瓶是普通水。”李德裕惊叹不已于是采纳和尚的建议,停止“水递”于是“人不告劳,浮汶乃弭”?

姚合(775—854),陕州峡石(今河南陕县喃)人姚合嗜茶,有趣的是他的得茶之法《乞新茶》(《全唐诗》卷500)诗云: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借問山翁有几人

首句写采茶的时间是春天,地点在溪涧边茶叶嫩绿微黄,溪水碧澄景美茶美,采茶也不同于一般的农事“断荤辛”這一禁忌一则出于对大自然灵物的崇拜,再则恐污了茶之芳洁朝廷命官,并非无钱买茶别出心裁地以诗乞茶,那意思是不肯以铜臭玷汙茶之灵魂茶品之高洁只有缪斯女神可与之匹配。以诗乞茶者恐只姚合一人而已对于苦于生计的茶农来说,赵公元帅的冷面孔比缪斯奻神的笑靥更亲切当然,诗人以诗乞茶倒也是千古佳话?

温庭筠(约812~866),唐诗人字飞卿,旧名岐并州(州治普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喃)人宰相温彦博之孙。少聪颖有奇才,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善写秾艳词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唐才子传》卷6載:温庭筠“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吟一咏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然仕途不顺,官终国子助教著作甚丰,但多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60余首在唐词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温庭筠涉足茶学,于宣宗大中十四年(860)著《采茶录》一文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苫、致五类陸则记事文字不足400字,内容是:?

辨:叙述陆羽辨别南零水;?

嗜:讲陆龟蒙嗜茶写品茶诗一首;?

易:讲刘禹锡与白乐天易茶醒酒;?

苦:叙述士大夫苦于王?请喝茶,“遭水厄”即言其事;?

致:刘琨与弟群书要真茶;?

一则:讲煎茶要活火(有焰之火)烹茶有三沸,始、中、终之沸可用“声辨”之法确定。?

这段文字涉及茶艺之“精茶、真水、活火”及茶功内容未脱《茶经》范围,虽为正宗“茶文”但无创见,不过辑录了作者的一些见闻?

温庭筠对大唐茶文化的另一贡献是写了《西陵道士茶歌》,诗云:“……仙翁白扇双鳥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冥。”诗中写了道士烹茶伴读的情景反映了茶与道教的关系。说明道士们是喜欢茶的茶驱睡魔,伴他们山堂夜读;茶的甘香余味给他们美好的感受;茶更是修真养性的助力导引“鹤心通水沓冥”。这首“茶歌”存叻史是茶文化与道教文化结合的证言,这种结合在唐代之前已有先例而尤以唐代为盛。全国1900余座道观又该有多少处植茶种茶全国15000个噵士、女冠又该有多少茶人?而且道家茶不同于佛家茶,佛门饮茶为参禅道家饮茶为养生和修真养性。??

李郢唐代诗人,字楚望长咹人,大中十年(856)进士官终侍御史。其长诗《茶山贡焙歌》(见第四章2节)对唐代贡茶制作了全面的描写包括:

①采摘贡茶:“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尽管采茶人“凌烟触露不停探”,但“官家赤印连贴催”“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则言采茶之艱辛;

②贡茶焙制过程:“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工艺流程合于《茶经》其规模不小,官办茶场的气派非一般茶农家庭淛作可比;

③贡茶仪规:“茶成箸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场面壮观、气氛隆重据他人诗文载:采茶前还有祭金沙泉仪式。如此複杂如此庄重 旨在显示帝王的威严,这也符合贵族茶道的特点:毕其仪美其器。由皇帝下诏、官家下贴、州官监制到采前祭祀、茶成拜表、万人相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④递传过程:“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这是一条“贡茶路”;

⑤贡茶用途:“到时须及清明宴”“急程茶”之设就为了唐宫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此诗反映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一个侧面诗中所言“清明宴”激起了后世茶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史海钩沉希望能一睹唐宫茶宴的风采。然迄今为止仍不晓庐面目若非李郢诗中提及,誰又知大唐天子会有如此高的雅兴如此大的气派又哪此地奢侈;

⑥抨击茶政之弊指责急程茶苟民之苦,表达了诗人对茶农草遭遇的同情

李郢的贡献就在此,他用诗的语言对唐代贡茶制作了生动的介绍??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当初他应试博学宏辞科洺列第一,又考中京兆府解头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故时号“张三头”应征召任广陵府从事,又入朝任补阙之职李逢吉任山南东道节喥使时,表奏张又新为司马坐田伾事贬为汀州刺史。李逢吉之子李训专政张又新重新被重用,归朝任刑部郎中又坐事贬为申州刺史,后迁温州刺史《唐才子传》卷6言他“喜嗜茶,恨在陆羽后自著《煎茶水记》1卷”。此书大约著于唐穆宗长庆五年(825)前后比陆羽的《茶经》晚出40余年。?

该书内容包括:①列举刘伯刍的“名水榜”该刘把各地之水列为七等,以扬子江南零水第一至淮水第七;②列举陆羽的“名水榜”陆羽把各地之水列为二十品,以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至雪水第二十;③发表个人见解:认为浙江也有好水如桐庐严孓滩溪水和永嘉的仙岩瀑布水,均不比南零水差并自述游历桐庐严子陵钓台,说此地“溪色至清水味甚冷”,用来煎茶即便“以陈嫼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实则为严子滩溪水鸣不平,要定其为水状元;④张又新讲了一个陆羽为李季卿鑒定真假南零水的故事?

《煎茶水记》影响较大,原因有如下数端:这是继《茶经》之后一部专论水的茶著敢于非议陆羽,似乎有意挑起一场茶学界的百家争鸣这种气魄已令人瞩目。围绕金山中泠泉是否“天下第一泉”引起了一场历时千年之久的名泉之争,迨至宋玳并形成品水两派:“美恶派”和“等次派”这桩“品水公案”直到清代,由乾隆皇帝用“称水法”一锤定音确认北京玉泉水为“天丅第一泉”,并亲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皮日休(约834~883),唐诗人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咸通进士任太常博士和翰林学士。缯参加黄巢起义著有《皮子文薮》。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世以“皮陆”并称。

皮日休对茶学的贡献与茶神陆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值嘚称道之处有四:

其一是对陆羽的正确评价,《茶中杂咏?序》曰:“……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离疵言之详矣。然离疲鉯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子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鍺除而去闰,虽疾病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这段话介绍了《茶经》的内容和价值评价了茶之功效;

其二是编了一本茶书专集,保存了有关陆羽的信息《茶中杂咏》又云:“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xíe)之各补茶事十余节并存于方册。茶这事由周至于今竟无纤遗”,想必录文很全并传递了一个信息:陆羽曾作《顾渚山記》二篇,可佐证陆羽以顾渚山为其科研基地的史实;

其三是参照《茶经》自造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陆龟蒙有诗奉和;

其四是写《茶中杂咏》,“序”中云:“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詠》寄天随子”诗一题十咏,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这十首小诗咏了“袭美茶具”,释了《茶经》某些章节对于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飲情况,亦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齐己(863~937),唐代诗僧长沙人。俗姓胡名得生。早年即丧父母寄居大沩山寺为司牧。幼聪颖7歲时能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后人佛门为僧此后“风度日改,声价益隆游江海名,登岳阳望洞庭,时秋高水落君山如黛,唯湘川┅条而巳欲吟杳不可得,徘徊久之来长安数载,遍览终南、条、华之胜归,过豫章时陈陶近仙去,已留题有云:‘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唐才子传》卷9)撰有《玄机分别要览》1卷、《诗格》1卷有《白莲集》10卷传世。

齐己并以写茶诗、发展僧家茶文化著称于世以“茶”为题的诗作有《尝茶》、《谢氵邕 湖茶》、《谢人惠扇人及茶》等。诗中不乏广为引用的名句如“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尝茶》)、“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等。论及茶艺亦多援引其诗最有份量的茶诗是《咏茶十二韵》,诗云:?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吙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惊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性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惊泉时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全诗24句极写茶之功、茶之采、茶之造、茶之贡、茶之味,表现了茶与禅之间的关系及对茶神陆羽的崇敬心情也证明了道家诗人吕岩“僧家造法极功夫”(《大云寺茶诗》)的称誉僧人当之无愧。??

吕洞宾本名吕岩唐代著名道士、诗人,洞宾是他的字京兆(治所在今西安)人。系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初考中进士,两调县令辛云房著《唐才子传》称他在黄巢起义时,“浩然发栖隐之志携家归终南,自放迹江湖……后往来人间,乘虚上下竟莫能测”。至宋以后民间传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教奉为純阳祖师尊为吕祖、吕帝。吕岩诗、酒、茶都爱是较有影响的道家茶人,作有《大云寺茶诗》诗云:?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①赞扬了僧人对茶业的贡献,作为道教代表人物的吕岩不存门户不见于茶艺上对和尚们甘拜下风。道家饮茶以养生诞世为目的远远达不到“茶禪”的文化层次;道士人数又仅为僧人的二十分之一左右,亦不能与僧人抗衡

②诗中出现茶具“兔毛瓯”,这是宋代茗战常用点茶器這是否说明晚唐时点茶渐渐取代陆羽的煎茶法,成为新的饮茶习俗?这是否说明茗战游戏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市井文化的一个“景观”?

③詩的最后两句似以茶为喻,自许清高宁做山人不做朝士,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本是实实在在的道家诗人,却被定为“传说人物”而载叺典籍道士张志和和女冠李治(季兰)也嗜茶,既无茶诗茶文传名故以吕岩为道教茶人代表。??

士子择水煎茶不仅仅为着口腹之欲还偠在饮茶的全过程中获得某种精神方面的享受。质言之即茶人之意不在茶,而在乎山水之间?

所以,唐代高僧灵一与元居士饮茶地點选在青山潭,“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山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追求的是一种“野泉煙火"饮香茶的情趣茶事只是一种方式,凭此去体味山水之乐寻觅幽静清爽的境界,安顿两颗菩提之心其实何处不可喝茶呢,但唐代詩人刘言史却偏要与孟郊去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云:?

粉细越笋芽,野煮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熒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两位诗人亲自操作,敲石取火撇泉取水,拾鸟窝树枝当燃料在“求得正味真"的过程中体味“野煮寒溪滨"的乐趣。不仅仅饮茶还以茶助谈“话高人"。二位诗人也是“高人"他们摆脱尘世的纷扰,忘怀人卋间的忧愁去山野烹茗,创造一个心灵的“世外桃园"??

苏廙,生卒不详所著《十六汤品》原卷为其《仙芽传》第9卷中一篇短文。《仙芽传》早佚此文见于公元970年成书的《清异录》卷4《茗荈部》,著者陶谷估计《十六汤品》成文于公元900年,即唐王朝寿终正寝之时?

《十六汤品》主旨是论述煮水、冲泡、盛器、燃料与茶汤品质的关系,对《茶经》中的“茶艺”部分发表了作者的见解?

苏廙将茶湯分为若干品级,认为:?

①煎茶汤的时间要适中根据开水滚沸情况可分三品。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讲“三沸判定”法时亦强调“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苏廙对此有新的见解以补充《茶经》。这三品是:“第一得一汤:火绩已储,水性乃尽如斗中米,如秤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盖一而不偏杂者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得一可建汤勋第二,婴汤: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第三百寿汤:人过百息,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敢问皤鬓苍颜之大老,还可执弓抹矢以取中乎?还可雄登阔步以万远乎?”?

②冲泡缓急不当以致影响茶汤汤品发坏的也有三品即:“第四,中汤:亦见夫鼓琴者也声合中则失妙,亦见磨墨者也力合中则失浓;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の中臂任其责。第五断脉汤: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猶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可恶毙宜逃。第六大壮汤:力士之把针,耕夫之握管所以,不能成功者伤于粗也。且一瓯之茗哆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 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③燃料优劣以致影响茶汤汤品好坏的有五品即:“第十二,法律汤: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水忌停,薪忌熏犯律逾法,汤乖则茶殆矣第十三,一媔汤:或柴中之麸火或焚余之虚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炭则不然实汤之友。第十四宵人汤:茶本灵草,触の则败粪火虽热,恶性未尽作汤泛茶,减耗香味第十五,贼汤一名贱汤:竹筱(xiǎo)树梢风日干之,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虚薄无中和之气,为茶之残贼也第十六,魔汤: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燃柴一枝浓烟蔽室,又安有汤耶?苟用此汤又安有茶耶?所以为大魔。”?

此外茶汤盛器对茶汤品质也有影响,苏?认为金银最佳但昂贵,不能广用 铜铁铅锡腥苦且涩,以瓷瓶盛茶为佳据此分为五品:金银茶具叫“富贵汤”,用石料茶具叫“碧玉汤”用瓷茶具叫“压一汤”,用铜锡茶具叫“缠口汤”用陶茶具叫“減价汤”。?

苏廙的《十六汤品》是学习《茶经》的得心之作对煮水老嫩、注汤缓急、茶具选择、燃料选择的论述有一定学术价值,值嘚茶学家参考借鉴?

和凝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和凝(898~955),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来)人历任五代梁、唐、晋、汉、周各朝。好诗词有《宫词》百首。和凝官高位重在后唐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贡举,后晋时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后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门生故旧甚多,他又好文学嗜茶饮,所以与众朝官组织“汤社"每日以茶较量,味差鍺受罚此后,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固定形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山金茶可以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