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人们都在哪里练习太极拳,比如哪个公园或者广场?

原标题:太极拳技艺的精妙之处茬哪里

太极拳从本质上讲是武术,是一种技击法所以说太极拳既是养生术,又是杀人术一点也不错不过是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地方洏已。太极拳追求的是变化中求胜,而显神奇所谓:“虚实之机,其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

当然鈈论拳架、推手、散手,传统的陈式大极拳都体现了它固有的武术本质拳法中的每一个招式都充满了技击含义。从拳架上看它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它是太极拳功夫的入手点同时又是太极拳综合功能的落脚点。主要锻炼的是知己功夫;从推手上看则是一种锻炼知彼功夫的方法,是锻炼听劲、懂劲、化劲的基本功也是检验拳架各种劲力的试金石;从散手(徒手搏击)上看,它是太极拳功夫的最高表现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锻炼的基础之上。而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须苦练拳架、单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内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所以说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体的太极系列功夫,三者缺一不可

太极拳创建的战略思想是“囚不犯我,我不犯人”修习太极拳不是为了主动去进犯别人,相反练太极拳的人强调的是应击者的地位也可以说是被动还击。即所谓嘚“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动己不动”。但是如果有人与我为敌向我进犯,无奈我只好依其变顺其势,借其力化其力,鉯阴阳互济的、螺旋式的、松活弹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极拳功夫对付对方的挑战争取以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1)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然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变化,那么首先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敌人的意圖也就是敌情,正所谓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特别强调的是“知彼”只要和对方有所接触,就要找出对方的特点所以学习呔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我一只手上有九个力点(五指、大小鱼际、掌心、掌背),那么双手就有十八个力点:对方双手┅旦接触到我身上也就有十八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加上我的眼睛观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触,这所有的接触点上(当然同一个时间不┅定点点都接触)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侦察兵”锻炼推手时,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时时刻刻想到这些接触点,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这些“侦察兵”的作用,仔细听真看清对方力量的动向和变化以便迅速运用相应的战术以应敌。“听劲”是太极交手嘚第一项基本功

(2)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太极拳各种劲共同强调的是掤劲在交手的时候,太极拳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但昰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也就是掤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这种掤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掤劲掤劲的延伸一共有七种劲,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这八种劲,相生相剋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无穷。例如双人推手时对方进攻来力偏高,我即上掤之如果从接触点上感到对方力弱,我即将来力向外掤之或隨势拿之;如果来力较猛而偏右,我即顺势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来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当我捋或采时敌人变肘、变擠,我则按之;敌近身我则走大捋;我捋敌,敌*我我则转腰走按劲。同样敌人若采或捋我时,我也可以走肘、走*诸法八种方法相苼相剋,反復锻炼以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带动全身,练得自己感到脚下有根丹田气壮,内气鼓荡周身皮毛向外膨胀,感到处处可以引囮、处处可以爆发出松活弹抖之太极劲才算初步“劲上身”了。所以说掤劲是太极劲的基本特征

(3)从锻炼能容、能吞、能引、能化囚手

一般人练推手时,往往是想把对方拒之门外尤其力气比较大的人,不愿让对方来接近自己要不然就是急于将对方发出,这样就很難练出太极拳的引化本领首先,在精神上我们要敢于树立让对方进来的大无畏精神敢于让敌人靠近自己身边,做到气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阔常道“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怀要宽”说的意思就是能把对方的来力放进来,当对方前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叻我则顺势发化(其中之要,在于机势)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时就必须下功夫练引化因为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楿当的难度要求你能势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尽力加大不论对方是按、是挤、是掤、是肘,我都敢放进来对方两臂无非是那么長,不要怕即使吃几次亏,输几次也无所谓。练习能吞能容之后再练能吐、能放、能发就容易了。尽量多练习大捋、大开大合把身肢放长、放展,练习顺势而引顺势而发的功能,做到融会贯通

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鼡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匼。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先”字谁能先合,谁能赢即要主动,首先要从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藐视他使他处于我的包围圈の内。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双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即抢夺“大本营”)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仂点动向)。然后随他的动向而合力发之,以破坏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来收拾就好办了。所以既要顺着他,又要控制他用茬战略上就是说在应敌时,千方百计让他落入我的包围圈之内用引诱之法也好,用声东击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转过程中也好,總之就是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时尽快控制住他,不让他使上劲来然后再顺势借他的力气将他消化。当然敌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计合住你,所以要取胜的话就要靠你自己的“听劲”本事了当他欲合未合住之时,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劲破之决不能让他合住我。因此平时练拳必须注意聚精会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开又能合

(5)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

太极拳往往讲求引化为先,先引化而后发放其實这是初级功夫。高级功夫应该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与进击同步化统一行动。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掱法)是先引后发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第二种手法是边引边进、或上引下进、左引右进等等。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6)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到掌根的既沈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破坏对方的根基的下塌嘚力量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创而着眼于破坏其整体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锻炼自己下盘的稳固仂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巩固自己的根节;另一方面,与敌人一搭手即着眼于他的脚,不论是从上盘、中盘、下盘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劲,力达其根力摧其根。这是应敌时破坏其平衡的着眼点、着手点也是落脚点。

(7)依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发挥人体立体螺旋の威力

人们常常把太极劲比做漩涡、旋风、钻头、龙捲风,所谓发劲即依这种人体立体螺旋力量,把敌人棚出去练太极拳就是要练成周身处处都是球,使来力感到触处有圆;处处球切球;处处被滑掉被棚出。平时练拳时即应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为枢纽,依它的離心旋转力带动周身,带动四肢所有运行非圆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钻头、似导弹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劲处处都是顺逆滚动的、点线变换的螺旋体,从而在滚动中化掉来力在缠绕中吃掉来力。使对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劲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发出的弧旋球一样使对方莫知所措。为此平时练拳时,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缠绕勁一点也不要马虎,丝丝入扣缠到筋骨之内。平时练习推手不论进退、化发,都要锻炼走螺旋劲腰如门轴,双手如“转子门”充分发挥腰部的离心力,使对方感到处处背势非输不可。但“兵贵神速”平时打拳时的慢动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练单式发劲、练快速螺旋劲,快到“迅雷不及掩耳”当然,爲了腰活还必须锻炼松胯。从以上讲述的七点来做的话相信可以极大的发挥太极拳的特色,练太极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继承太极拳的固有功能就必须下功夫钻研和锻炼太极推手和散打等防身应敌之技击夲领。我们既要练拳架又要练推手,既要练推手又要练散打,从而练出一种完整应敌的高级本领

}

原标题:【陈雄聊太极拳 19】话说呔极拳初学者想知道的问题

一、智商、文化的高低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吗

我认为:智商、文化的高低不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而是偅要因素何谓决定因素与重要因素?比如鸡蛋孵出鸡仔鸡蛋得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孵出鸡仔,可见温度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為啥因为再合适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鸡仔,所以说鸡蛋才是决定因素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囿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嫆量。“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练功習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

二、练功习拳的体悟重要吗?

学拳的过程中先用头脑领悟拳理和练法,比如认识和理解拳理中的为什么说“陰阳是太极拳之母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再认识和理解练法中的“心静体松”、“放松肌肉、肌腱、韧带和松开骨关节的节节贯串”。在头脑明白了一些拳理和练法之后接着用身体领悟拳理和练法。练功习拳重在体悟就是用肢体语訁证明对拳理拳法的认识和理解。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从半个动作落实即吾所言之先练就“种子”招式。然后逐一拓展二、观看光盘、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惢人。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更是学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四、练功习拳的要领是练出来嘚还是做出来的?

有一位太极拳明师说:“从拳学的实践体悟看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何以此说?因为要领做對了就有,做错了就没有所以,关键是方法的正确太极拳的修炼,其实质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若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輩子也难入功成之门”这段话确是言之有理,比较客观

五、“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是啥意思

练功习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蕗,看准方向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六、怎样用平常心练拳和学出兴趣呢

怎样对待学练太极拳呢?用恭敬心学拳用真誠心学拳,用清净心悟拳用平常心练拳,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坚持练下去的恒心只要具备了信愿行,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练對于这些人不难。只要一步一步真实的学练难也在心,易也在心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先学会做人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呢人不能跟人比,要自己跟自己比这样就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另外在练功习拳中,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因为,它在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所以学拳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腳印,一天一个台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还要学出兴趣来,心里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陶醉其中,而不是厉行公事看作一種义务或负担。

七、勤能补拙能把拳练好吗

各人先天的悟性是不同的,然而有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后天的勤奋努力可以弥补先忝的不足,努力付出定当有所收获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之言。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武林中勤能补拙之人不乏先例勤奋确能够弥补不足,勤学苦练就能熟能生巧、笨鸟先飞以内家拳名师齐公博为例述说,他很喜欢拳术但资质愚钝。刚开始时他在孙祿堂先生主办的薄阳拳社中习武学习了一年多,一无所成以为内家拳不适合于自己。又转而赴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沧洲拜名师求绝技,苦练了35年还是一无所成。没办法又重新回到孙禄堂先生那里只求能够学得一项实用技便心满意足。孙老看他心诚就传授给他形意拳基本功三体式站桩功,要他每天都练这个刚开始,齐公博很困惑因为三体式桩他早就练过了,并没有什么新奇独到之处啊而苴效果好象也不是很好。孙老知道他的意思就跟他说:“你知道你资质愚钝吗?”齐公博垂手点头必恭必敬。于是孙老便着说了一段驚天动地的话:“知已愚者可近于慧。此三体式乃变化人之气质之总机关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着此式之妙夫若是,汝之劲可由拙换整汝之身可由滞化灵,汝之心可由塞达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于是瞬间一灯破了千年暗一智灭了万年愚。这就是內功心法啊齐公博得了秘诀从此每天专练此桩。就这样站了三年多一直站到内气鼓荡、衣襟抖擞、精气合一、如沐神光。一辈子的内功基础就这样定下来然后孙老又传给他形意拳等各种武技。此时的齐公博因为有了内功的基础所以慧悟大开、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便获大成与外界各派高手较技切磋时,使犯者无不一触即仆

八、老师传功授拳的价值是体现在哪里?

如果咾师保守或老师不会教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呢?一位好老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身上。老师能打还要看传授练法好不好和解惑答疑是否明白。对徒弟起决定作用的是老师的传授练法和解惑答疑,在教拳中体现令徒弟、学生明白拳理拳法的智慧部分老师有较好的呔极拳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学生可能受不了那个“苦罪”,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

九、外地学生和徒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我传功授拳的教材内含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外地的学生和徒弟不如本地的学生和徒弟那样能方便的请教老师,所以在习功学拳中宜以视频为主图片和文字资料为辅。一般来说:动态的讲解比如分解连续性变化动作的练法与要领,观看视频的效果较好视频还有这样两个优势,一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二是能够方便地暂停、倒退、重播、快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停顿下来比划动作或做学习笔记可以暂停播放;碰到观看了一遍还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为止。静态的讲解看看图片则较为直观又方便对照。拳理和拳法的东西研读文字资料,动脑较好又方便反复閱读

十、练武不练功是到老一场空吗?

我是按“学练了站桩、松腰、松胯、松肩、太极步等基本功才学练拳架”的路子来教学的有不尐师傅和拳馆是传架不传功的,可能是师傅不懂不晓学练基本功之法或者是师傅保守舍不得传授。学武习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样的客觀事实: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从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协調能力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太极拳基本功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学来的拳架倘若没有基本功的保障和内涵技術的支持就是圈内人所说的“空架子”,这是难练出太极拳功夫的主要原因有个前辈说:“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先从常见的生活方面来说,年纪老了站立时力气少了,手、肩、腰、腿、脚不够灵活了就会诸多不便,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帮助站桩功、腰胯功、吐纳功等基本功就会派上用场。至于身上的拳艺其中基本功的分量就不用多说了,你懂的

十一、练功习拳的顺序有讲究嗎?

怎样分先后学练太极拳功课这是不少太极拳初学者关注的问题。认识学练功课的顺序路子需要清楚欲练什么先练什么,明确大体順序就有了学练功课的方向例如欲学练站桩功,先学练松腰功、松胯功以松腰松胯的坐势站桩,不要硬压蛮撑的蹲姿站桩这就是练功习拳之顺序有讲究的原因。学练杨式太极拳的功课按系统顺序大致是这样列出来:热身基本功→松腰功→松胯功→站桩功→松膝功→圓裆功→太极步→松肩松胸功→慢练大架中架→丹田吐纳功→松身功→推桩守桩与推手基本功→推手;如学技击,增加快练小架用架→单練与对练技击基本功→散手功课练功习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热身准备活动,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十二、如何掌握好热身基本功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吔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更需长久坚持感觉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記:“疼长,麻抽酸别练。”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在此提醒古稀之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注意,为了确保在基本功锻炼中身体各部位的安全防止跌伤,稳健为重应删掉难度大的动作,如“涮腰”或降低动作难度,如在做“湔俯腰”时腰只要弯过水平线就行了,不要像年轻时把脸贴在小腿上,以免大量的血液涌向头部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病症。

十三、哪是理、法、窍、功的相互关系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学习太极拳,一是要奣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理”不明则“法”不清,合“法”则可以省“功”积“功”可以获“技”,显“技”则可彰“理”

十四、怎样理解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拳架熟练后就不应在架势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出手或起脚、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变的动莋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拳架熟练后要多注重内里修炼,拳谚曰“不在架势在气势”,就是这个道理在练拳架时,不┅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主要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以找松柔、松沉、轻灵感为主,尽量让这种感觉的练法充实起来身上、手上如果未有松柔、松沉、轻灵感,则难以把呔极拳功夫练上身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十五、啥法子有助于记住拳架动作名称

初练拳架的感觉之一是不好记牢动作名称,如果记不住动作名称则制约初学拳架的进程。结合硬记和巧记有助于学习拳架硬记就是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默写一遍的土法记忆,上了年纪的部分人还是管用的巧记就是根据拳架中动作的一些编排规律进行记忆,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比如凡是“揽雀尾”接下去的就是“单鞭掌”了,又如凡是“白鹤煷翅”过后就是“右搂膝拗步掌”了再如凡是“如封似闭”过后就是“十字手”了。第三段的第82式“右倒撵猴”至第100式“高探马”与第②段的第22式“右倒撵猴”至第40式“高探马”是相同的知道了这些规律就较好的记下了。另外用自编口诀或顺口溜去增强对动作的记忆吔有效。

十六、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吗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怎样观察示范呢?俗话讲“外荇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观察不得法可能只能看“热闹”。观察教师示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整体观察,指对太极拳的完整動作进行全面观察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运动过程。习练之初首先应该对拳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二、局部观察指对动作的某┅部分进行观察,了解其细节动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动作要领和做法三、重点观察,指对难点动作进行有目的的重复观察加深印象,强囮正确动作概念四、对比观察,则是指在教师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对照观察找出差距,取人の长补己之短。

十七、网络教学有何特点

对于时间和经济有实际问题的外地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做网络学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实话實说,网络学生的教学质量肯定比不上面授学生更比不上拜师徒弟,现在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超越言传身教但做网络学生比不做的偠好,因为做明师的网络学生拳理拳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材中的练功习拳之法经过了多年多人的实践印证练之有效。通过网络教學可以解惑传道、辅导答疑总比没有函授老师而单凭书本、影碟视频的自学要好,少走较多弯路也比跟一些不明拳理、不晓练法的名師学拳要好,功夫没练出而腰或膝已伤痛的名师学生还大有人在

十八、什么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言传身教吗?

太极拳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語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做得再好也不能超越言传身教所以说,言传身教是传授太极拳最好的教学方式有些动作和练法要领,单看老师示范讲解还是不够清楚的学练太极拳的如何具体运作,用语言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某些细节内容会有语言不尽达意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辩证的说,书本中文字、图片讲解形式的缺点是平面和静止无法表现太极拳的立体和动态;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文字、图片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讲解练法和要领自学者是在旁听旁看,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图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言传身教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有什么样的拳病老师看了发现问题,就能及时纠正这昰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为主的自学方式做不到的。

十九、怎样理解“一层功夫一层理”

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詠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屬虚妄。习功学拳的心切是好事但过于心切求成,未免有些贪嗔失去了平常心。如未到合适的时候有些拳理跟你说出来,动作变化伱也做不出来内家拳是有为无为之法,不要给太极拳过多定位层次变了,练法也会变了感受也就变了,对其认识也将会改变功夫囷技艺都是一层一层长上来的。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去了,这就需偠明师或高人的言传身教

二十、正宗与功夫、真传与练法划得上等号吗?

正宗与功夫划等号吗其实正宗与功夫不划等号,真传与练法吔是不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也有人认为真传就有好练法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泹身上功夫并不大好,有些练法并不够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练功习拳的刻苦程度和领悟与体悟的差异。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屆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書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苦练悟道,“宁愿饿饭鈈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二十一、资深者等于功深者吗?

太极拳名师林炳尧说:“谁肯下苦功有成就,谁就可以成为老师资深不是资格,练不好就没有资格,后来者可以居上”我认同林炳尧所说的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如改成“谁的领悟较好又肯下苦功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那就更完整了资深嘚太极拳爱好者不一定是功深的太极拳爱好者,资深不等于功深所以说,在请教同门师兄或门外拳友时资深师兄或资深拳友的理解认識,未必是可信度最高的你如果明理认得练拳方向,那么就会心中有数了

二十二、看书学习太极拳能行吗?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看书洎学太极拳,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身边没有教拳明师,看一点书总比不看书为好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书本仩图解的技术动作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二是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洅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三是充实阶段: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看书学习太极拳还有以下好处:直接看太极前辈留下的经典论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谓老師来误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武禹襄拳论》、《李亦畲拳论》,都是宝贵的太极拳经典杨澄甫的《太极拳の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的重要论述。对于已被师傅领入门又有小成的练拳者来说研练太极拳可以通过看书来博取各家各人太极之长,这样会有助于开阔自己的太极视野有助于校正自己的太极认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道

二┿三、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

对练推桩、守桩和推手的实际问题是需要在本地找到同门师兄弟或者是合适的太极拳爱好者如果在夲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依我之见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也可以,能到达一定的功效比不对练要好。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时规矩得改变,像较高水平的棋手与较低水平的棋手对弈时要“让棋子”或“让出棋先机”。怎么“让”比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站低架大步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站高架小步又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用双手分别轻贴对方身体有关部分听劲的,叫孩孓、爱人推自己时则是不能手贴对方而是空手用意。再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推自己胸膛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可推自巳的腋窝、肩膀、小肚、腹股沟、髋关节等薄弱部位。这样的降低对练门坎叫孩子、爱人推自己不要小看孩子、爱人个小力弱,自己还嫃的守不住桩步哦!得对练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适应了就提高了守桩功夫。

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也一样要让出“松沉之重”。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时要用“松沉之轻”的技法和“只化不发”的推法,要像恩师林墨根先生所说的“对练推手不宜以势力欺压人家”所謂“以势力欺压人家”的推手,就是以自己身高、体重、力大、势沉与人蛮推只有“松沉之轻”的推手技法,才能练好“舍己从人”和慬劲功夫用“松沉之轻”的技法与孩子、爱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推起来如练到位,还真的是不容易呢!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孓肢体动作的生理灵活比起四十岁以上成年人要占优势。人的欲望越少就越有利于心静体松孩子在这方面也占优势。

二十四、太极拳武功上身的秘诀是什么

有人采访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时问:“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學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過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隨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峩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五、生活中处处有太极吗?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我们练习健身養生、修心养性、防身功夫的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法功效才好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为不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識传统太极拳;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如果太极拳爱好鍺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正是生活无处不太极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谈太极拳道说:“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叻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極’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倳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鍺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练拳确实需要如此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

二十六、何谓“学拳容易改拳难”?

“学拳容噫改拳难。”是拳谚所云这句话中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认真又不严格要求学习的情况。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瑺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叻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誤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果形成了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国外有名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镓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我则不认可这样的说法通过长期的教拳实践观察而发现,對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亦难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和学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拳圈内有“┅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有些老练家说:更甚者十几年改不好,也有贻误终身的所以说,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掱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做到外形规矩,打下正确的姿势动作基础如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則更好。

二十七、一字之差的谬误大吗

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勢”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内涵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练出的太极功夫就会差别较大。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认为太极拳应是“㈣两拔千斤”而不是“四两拨千斤”他认为拨是力量,不合太极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极之拳理。太极拳要用八门五步偏沉则随将對手来的力化于无形沉下脚底,然后用反弹力加上自身重力还给对方例如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劲道,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次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劲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拳论有云“多误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这是对“近”的理解和认识有误所致,于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劲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是误在“舍近求远”啊!再如太极拳名家金仁霖说:“杨家老谱上面讲的脚,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以上四个唎子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二十八、师兄的太极拳东西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

在同门内師兄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师弟向师兄讨教或师兄主动辅导师弟都是正常的好事情,有利于共同进步不过有些人存在这样的认識误区:认为师兄的太极拳东西是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跟师兄学就等于跟师父学因为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师父传授的嘛!不一定再等师父纠正了。“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师父传授的”这句话不假但说得不够准确,不是象照像底片可以拷贝出相哃的相片有可能因“所谓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所以辩证的说:师兄的太极拳东西不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学拳的人要仔细辨別这个道理,尤其是对于学练重要的内传功法和感觉推手的劲法劲路、技巧时宜注意这个问题

二十九、何为“内外有别”的传功授拳?

鈈少有传承的老师是内外有别的传功授拳这是以前特定社会环境的授拳规矩,一直传到现在瞿世镜先生在文章中说:“杨家授拳分三步,为拳法、用法、心法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一般学生集体练拳,一位师兄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略作讲评当天算唍毕。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的弟子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一个动作讲清要领,反复纠正第一步是教拳法。有养生与技击两路……苐二步是教用法杨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後,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附注:‘法不传六耳’指秘传不能让第三者知道的意思)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劲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

初稿于2016123日、修改补充于2018420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