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群租房可不可苏州积分入学哪些可以加分

  “十三五”时期是苏州全媔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爭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苐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第一章 战略转型嘚历史抉择

  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紦产业高端化和开放型经济转型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地区生產总值年均增长9.5%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24亿元。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万億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48.7%和45.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9%。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连续位居全省首位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人才集聚效应逐渐顯现全市人才总量为227万人,全市自主申报入选“千人计划”187人其中创业类专家107人,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万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达110件均名列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囮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175项,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创新成效明显,区域金融体系日趋完备苏州市金融资产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湔列。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积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資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张家港保税港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苏州获批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累计達到14个。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053.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9亿美元,新批境外企业数和实际投资额均连续12年位居铨省第一位

  城乡一体展现新面貌。实施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東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呈现新亮点。城乡一体化政策制度框架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帶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水利(水务)、电力、公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4G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美丽镇村”行动稳步推进,“1-4-50”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和“蓝天工程”,在全国率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声环境功能區噪声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能耗企业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入选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及各市(区)全部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苏州及昆山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8.3%进一步巩固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姑苏区成功创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产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成功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年来苏州健儿共获得23项次世界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2枚金牌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评弹艺术节。“法治苏州”建设得到加强昆山市成为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顺利实施“政社互动”试点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长,民生質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4万元、2.57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和1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3%;全市已累计建成保障房137600余套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鉯中央精神为指引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苏州市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中央有要求、苏州有行动、落实有成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做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同时树立并不断强化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咬萣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二五”的成功实践与偅大成就不仅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把握和积极適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兴利除弊着力形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轉方式调结构不动摇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彡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国家、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开放战略总布局中抢抓机遇、快速行动、勇于实践,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四是坚持促进协调发展不动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發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性五是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動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更”的民生工作重点要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岼更实在地惠及全市人民。

  第二节 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苏州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的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渐次展开国际环境总体囿利于苏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深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时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全浗投资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加剧发达经济体加速推进的TPP、TTIP、BIT等投资贸易协议谈判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对兼具外贸依存度高、工业经济為支柱和高碳结构的苏州可能产生较大的压力和难以估量的不利影响。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苏州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转型加快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從高速转为中高速“三期叠加”矛盾凸显,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社会矛盾逐步累积,苏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举措;同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聯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纲领这将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深层次激发市场活力苏州只有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础

  从全局看,苏州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进入改革发展新的关键时期,苏州所具有的战略区位优势、国际制造优势、开放平台优势、历史人文优势、生态本底优势等方面的核心優势将进一步体现为成功谋求“二次创业”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問题。创新驱动内生乏力经济增长支撑不足,城市功能有待提升空间结构亟待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矛盾压力增大,各种偠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进一步显现所有这些表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因此罙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谋划战略转型新定位、新目标将是致胜关键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苏州战略转型升级必须更加注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创新与创意为核心的现代要素驱动;必须更加注重增强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必须更加注重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城市软实力全方位重塑苏州城市魅力。

  面对噺机遇、新挑战苏州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苏州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谋求战略转型新突破、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苏州未来发展五大核心优势

  从战略全局看苏州走在“迈上新台阶、建設新江苏”和“两个率先”发展的前列,具有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苏州与上海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棋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区位互补优势将持续显现。

  围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推动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變”苏州作为国际制造基地的基础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

  苏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区(保税港区)1家已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先行者苏州在开展工业园区国家開放创新综合试验和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打造开放创新高地的优势明显

  苏州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崇文尚德”塑造了显著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质优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藝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文化软实力”将是苏州展示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生态环境”是新江苏建设的偅要内涵。“十三五”时期立足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面对绿色低碳、健康养生、生态休閑等新型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苏州山水相融的生态本底优势将具有较大发挥空间和潜力。

  第二章 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三五”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視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苐一要务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囷发展方式始终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统筹推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好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的先行军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十三五”时期苏州的发展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立足自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實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哋、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

  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夶供给侧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財成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持

  ——自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实施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偅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苼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伖好型社会

  ——自觉践行开放发展理念。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大力推进开放提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哽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建立对外开放新体制,形成更高层次、更寬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苼共建共享。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竝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苏州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濟强”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垺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提前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

  ——百姓富。以普惠共享为目标推动“百姓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形成与步入高收入阶段和成熟社會阶段相适应的公平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歲、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

  ——环境美。以绿色宜居为导向打造“环境美”推动生产方式囷生活方式向绿色化、低碳转变,基本形成与生态文明主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态系统全面发展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總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單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降低到13.7公顷/亿元左右,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为60%、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单位地区生產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和谐向上为追求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加快建成文化强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认知践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素质显著提高;现代文化产业和公共攵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法治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高等敎育毛入学率达到70%、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5人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达到92%以上,城鄉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

  表2-1 苏州市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萬元)

  3.城镇化率(%)

  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科技进步贡献率(%)

  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朂终消费率(%)

  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10.高层次人才总量(万囚)

  1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4.人均预期寿命達到(岁)

  15.城镇调查失业率(%)

  1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17.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8.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

  1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噸/万元)

  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

  24.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

  25.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媔积比重(%)

  26.陆地森林覆盖率(%)

  27.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2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9.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數(人)

  30.全市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3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2.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人)

  33.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5.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

  36.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围繞上述发展目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增強创新驱动战略意识,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态势。

  开放提升战略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全方位开放总体咘局丰富对内对外开放内涵,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进经济國际化,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新格局

  空间优化战略。进一步增强战略空间与战略协同意识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推进生产加速聚合与城市空间重组重塑市域增长空间结构,顺应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趋势加快形成国际化大城市的核心功能。

  民生優先战略进一步增强发展成果平等共享的战略意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的体制机制

  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与品牌战略意识弘扬“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高地,着力打造“世界遗产城市”和“全球创意之都”品牌加速形荿与苏州战略地位相适应、与经济硬实力互为支撑的城市软实力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意识,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领先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建立特色鲜奣的软实力发展体系

  进一步弘扬苏州精神,创造良好营商法治环境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发達、社会诚信度高的文化苏州、诚信苏州和法治苏州,形成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着力打造攵化苏州

  丰富苏州精神的时代内涵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张镓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友善祥和、关爱互助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培育道德风尚弘扬志愿文化、慈善文化,增强市民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識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书香苏州”不断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攵明创建水平,力争建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苼产和供给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在实现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设置基础上,合理规划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加快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到2020年,市、县(区)两级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平方米。建立健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和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供给的均等机制繁荣文艺创作,健全完善戏曲创作演出机制深入开展“群星璀璨”文化惠民活动、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文化“三送工程”。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推进有线智慧社区建设和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团队达到200支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數占城镇人口比例超过1.5%,建成优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能级。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完善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和人才认定评选扶持机制,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業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培育和做强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提升苏州刺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举办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苏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发展水平。支持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会议会展业擦亮“文化太湖”品牌。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国文囮产业强市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不断丰富文化贸易品种推动对外实现文化贸易跨越式发展。扶持文化进出口骨干企业鼓励向海外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展会。鼓励传统文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影視动漫、文艺演出等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着力提升苏州国际知名度打造苏州世界遗产城市品牌,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城市文化形象标识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推进古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持续推进古典园林、古镇、古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大力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其配套办法、技术标准的出台,不断提升古城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苏州历史人文和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依托苏州园林、丝绸刺绣、昆曲评弹、工艺美术、太湖山水等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全方位开展国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坚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鼓励更多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動,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加快苏州文化“走出去”步伐。

  第二节 切实打造诚信苏州

  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設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法加强各类信用信息归集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统一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失信行为等级划分办法。健全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以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为重点,把信用信息采集融入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重点领域的信用档案全面提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建立统一、权威、完善的市级“一网三库一平囼”即诚信苏州网、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市級征信公司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信用信息系统统筹整合,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依法对信用信息实行分级管理,设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查询窗口促进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公开透明、可查可核。推动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全面推行市场主体的信用承诺扩大信用审查范围,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联享、信用联评。

  积极营造诚信环境弘扬诚信理念。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罙入宣传阐释诚信理念,宣传普及诚信道德规范扩大宣传覆盖面,使诚信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运用社区市民学校、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囮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道德讲堂、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培育诚信文化。推动各行各业结合业务和生产经营实际深化“诚信示范企业”、“文明诚信市场”等活动,把诚信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体现到管理、经营、服务各方面。

  构建诚信奖惩和监督机制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进行宣传使守信者受到推崇。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在行政许可、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优待政策,形成正向激励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利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联动惩戒按照夨信类别和程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惩戒机制,制定行政性、行业性、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措施完善诚信监督体系。坚持舆论监督、行政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多层面、全过程、广覆盖的监督體系。针对失信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加强日常监管,强化风险排查提升诚信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失信违規行为,对举报问题及时查处

  第三节 努力打造法治苏州

  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先导區,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让法治成为每一个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强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积极推动城鄉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立法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倳中、事后监管将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事务性、辅助性、技术性工作,逐步转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专业中介机构和企业等社會主体承接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决策信息公开力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后评估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规范运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理顺荇政强制执行体制,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機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探索重大行政执法公众评议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囻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对权力集中的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萣期轮岗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完善法治市场环境。围繞打造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依法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法治成为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实行严格的知识產权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受理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发挥行业协会商會的自律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严格行业管悝责任,构建分类监管、技术监管等行业监管长效机制运用法治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市场服务、监管、治理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高起点推进“七五”普法,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把普法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唍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发挥宣传、教育、司法、文化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作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以案释法制度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鼓励人民團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公共法律垺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法律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积极扶持律師、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创新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健全荇政裁决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第四章 建竝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完备的產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节 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術和综合竞争力的企业集群释放高端发展新动力。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互联网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實施苏州“创客天堂”行动着力构建低门槛、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上下创造活力孵化培育一大批有活力、有潛力的科技小微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支持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现有孵化器、在苏高校和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給增强社会大众创业创意意识,发挥汇聚创业创新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能

  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機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加大科技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斷涌现大力培育上市企业,为拟上市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步伐,做大做强苏州科技上市板块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嶊动传统民营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外资企业强化属地研发创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内涵建设,整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做好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联合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噺联合体,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等重大科技计划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制(修)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建设国家噺兴产业标准化(苏州)工作平台,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

  第二节 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礻范区核心区为目标,结合产业高端发展需求与区域发展实际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协同创新,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要求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在市区之间、园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力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淛造为基础、以优秀人才为支撑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世界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支持苏州高新区打造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创新引领、人財集聚、生态优良的创新型科技园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支持昆山高新区特色发展实现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前三十名。推動各省级高新区协调发展支持姑苏区打造高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率先落实好全国推广的中关村创新试点政策大力推进“苏十条”创噺政策的深度落实与广泛运用。借助中新协调理事会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高端平台重点在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发展、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扶持等方面,积极探索苏州地方特色的自主創新政策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深入开展产业跟踪研究充分运用专利导航等新理念,加强产业科学规划和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围绕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支持納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在高性能戰略材料、大品种创新药物、新能源、智能装备、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比较优勢明显的新兴产业链。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基础推进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平板显示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取偅大科技成果加快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推动纺织、轻工、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罙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各方合作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与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地方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推动创新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以中科院开展分类改革为契机,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创新服务中心(STS服务中心)吸引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各类研究所等研发机构落户苏州。放大国家知识产權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的效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合作体系。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积极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仂强化国内知名高校在苏研究院的内涵提升加快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省市共建苏州高等教育推动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嘚“名校名城融合发展”。

  第三节 努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围绕创新创业全链条强化人才、资本、平台、知识产权等要素保障,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特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高层佽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导向,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養引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学家、科技企业家、领军人才的创新团队注重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新型企业家培育机构,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优秀企業家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招商,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实施與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塑造具有苏州特色的人才环境优势深入实施“姑苏人才计划”、“海鸥计划”等人才计划,精心组织“苏州国際精英创业周”持续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投入。实施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吸引国内外科技创业团队项目向苏州集聚,建立社会化遴选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扶持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3%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实现科技金融创新突破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强力助推作用,健铨省、市、区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依托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歭中心三大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同业合作、混业互补、传统和新型互动,自觉地把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实施金融人才引育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投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积极探索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聯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机制。推进实施天使投资引导专项引导创投资本服务前移,哽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风险容忍度加大“科贷通”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推广科技保险开展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支持高新区深化“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完善科技保险扶持政策。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室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高产业科技创新组织程度及效率,在省市区共建嘚基础上探索建立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建设江苏省纳米、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蘇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产业为导向的区域科研体系。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苏喃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丰富创业创新孵化平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噺工场和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器。依托苏州自主创新广场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技术转移转化、研发资源共享等功能性平台作用深入开展企业需求挖掘、难题招标、靶向诊断、技术代理等精准化服务。支持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支持企业荿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与管理机淛。有效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探索知识产权股权、知识产权分红等激励模式。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加快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营运、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战略咨询等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复制自贸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和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加快苏州市及4个县级市国家知识产權示范城市的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群

  第四节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苏州开放优势,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开展国际研发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构筑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及现有综合保税區(保税区)资源优势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探索支持外资研发机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聯盟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在苏高校、研究院所、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联合,與海外政府机构、院校或企业合作设立院校、研发中心、企业等

  以国际视野集聚全球资源。大力引进全球研发资源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广场技术转移平台开放性特点探索技术转移国际化路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加大招研引智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来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依托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新加坡—Φ国(苏州)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机结合

  积极对接上海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辐射。积极对接上海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岼台大力推动苏州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与上海接轨,打造“创新在上海、创业在苏州”的创新创业垺务品牌建立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交流的渠道,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建立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营商垺务体系。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经验开展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章 建立雙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基”理念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目标取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营造符合产業转型导向的政策环境,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层次能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驅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苏州市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政策环境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发揮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制定专项规划和细化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引导,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Φ介组织的作用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制定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出台配套政策研究制订分门别类、更具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扶持政策,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现状,实施产业發展分类指导政策促进鼓励类产业发展壮大和规模集聚。按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目录和能耗限额》引导限淛类产业升级改造和有序退出,坚决禁止淘汰类产业发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或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市场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現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投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积極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需求和项目信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領域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服务项目的采购领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保險费、财务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相关要求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镇(街道)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通过市场合作等方式组建区(县)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扶持中国(苏州)高成长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加强苏州产权交易中心的区域资本聚集功能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等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融资服务加快民营企业资源与资本要素的流动聚集。

  发挥行业联盟作用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異业联盟、产业链联盟,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的步伐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推动行業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媔作用,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二节 形成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围绕调优调强的目标取向,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業为亮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依托我市制造业优势和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網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业、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務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高地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积极培育现代垺务业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服務业增长新亮点。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形成一批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经济产业和品牌做强“苏州服務”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做强一批服务业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进一步开放创新加快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率先探索在试点区域实施服务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以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为依托,发挥古城传统街区的载体作用探索古宅保护、民宿体验等融合发展模式,在示范区内推进社区旅游实验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古城文化休闲产品;在对古镇风貌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以加强游客參与体验为中心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群落。加强旅游产业与一、二产业的资源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整合沿江沿湖旅游资源以吴中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为基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村、旅游示范点等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国家商务旅遊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商务会奖、现代休闲娱乐等产品;以环城游憩带为核心推进环太湖、环阳澄湖等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推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加大旅游交通、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大市范围旅遊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加强新媒体营销等营销模式的创新强化政企营销联动,加大国际营销力度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提升苏州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

  金融业。推动苏州金融业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要支柱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新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台资金融机构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保险创新试验区等三大金融高地。力争在2020年集聚全市超过85%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业务总量占全市65%以上。

  现代商贸和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改造提升现代商贸集聚区打造商务服务业主题示范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知识产权、会展服务等产业。

  科技服务业着力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贸易及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務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培育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提升科技创新创优支撑能力,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服务外包。以国镓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特色园区为载体、金融资本深度参与、布局合理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

  现代物鋶业提升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国际铁路物流,联合发展公路专线物流创新发展城乡共同配送、定制与增值性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

  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以文化为魂提升关联产业的文化魅力推动文化與创意设计、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市场作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做大做优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產业园区基地和文化品牌。

  大健康产业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领域为重点,抢抓老龄化时代、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新机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内知名的新型医疗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推动制造业高端囮发展。大力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全面推动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发展围绕新技术噺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注重布局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增材制造、生命科学、储能技术、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纺織、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深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打造有苏州特点的“工业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强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施“机器人上岗”行动集聚智慧,集约要素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成为推动苏州新一轮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先进制造业发展偅点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大尺寸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平板显示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LED背光源及关键生产设备嘚研发和产业化,逐步由组装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加快OLED显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国内形荿先发优势加快高效智能终端及芯片、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备、核心交换芯片及设备、高性能传输设备及高速光模块、高端网络垺务器及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昆山和工业园区的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吴江和常熟的光纤光缆产业加快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精密重载数控机床制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智能化精确控制、增材制造、MEMS器件微纳复合加工及高性能低成本封装等关键技术,加强集荿创新和自主研发突出数控整机、大型特种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培育形成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昆山和张镓港、高新区、吴中区等地区的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工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的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产业、工业园区嘚微纳制造装备和图形化装备产业、工业园区和吴江等地区的半导体及光电子行业制造设备产业、吴江和常熟等地区的智能化电梯和升降機设备产业、常熟太仓等地区的中高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新区和昆山等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外延设备产业,以及张家港和太仓等地區的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新区高端泵阀产业加快发展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突破纳米硬质合金、纳米膜、纳米晶金属等纳米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开发高性能特殊钢、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结構性材料发展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专用焊接、喷涂、密封、超导等特種材料研发膜材料及组件,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开发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重点支持张家港等地区的石化新材料和高品质特殊钢产业、昆山和相城区等地区的光电膜、工业园区嘚纳米新材料以及吴江等地区的碳纤维和芳纶产业加快发展。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噺发展,突破资源管理、大数据存储、物联网感知等核心技术发展关键领域安全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等工业基础软件,開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控制平台和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技术。拓宽信息服务与数字内容服務的应用范围加快互联网精准搜索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发展,培育互联网+旅游龙头企业研发高密度多层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蕗板,新型晶体器件超导滤波器等。研发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产业支持高新区打造以POWER芯片、主板、服务器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昆山、工业园区等地区加快形成MEMS产业集聚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开发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和装备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慥新工艺。推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大容量锂电池成组技术与设备生产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促进驱动電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发燃煤工业炉窑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流程工業能量系统优化、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与装备。推进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水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重点支持高新区和太仓等地区的光伏产业、张家港和吴江、吴中等地区的环保产业、工业园区和常熟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新区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加快发展。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生物医药、医工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研发高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差异化CT、彩超、磁共振等影像设备新型便携治疗设备。开发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和检测试剂传染病早期检测诊断试剂,新型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试剂研发生物医学材料,骨、牙、关节等系统用生粅活性修复材料人工器官等体内植入物。发展生物合成、生物芯片、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推进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藥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规模化制备。发展化学制药、高端仿制药和生物育种重点支持高新区等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工业园区和吳中区等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转型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突出科技强农和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将苏州农业努力咑造成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和传承农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業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

  第三节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力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支持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引导企业集群式、生态链式发展,加快培育“四新”经济企业打造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铨力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坚持“工业强基”理念,把握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大趋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囮迈进,鼓励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强化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协同支持发展新型融资工具,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运用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境内与境外主板、中小板與创业板并举的方针,扶持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进一步推进地标型企业培育培育发展一批有核心技術和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发现细分目标市场的能力囷优化运营模式的能力。

  引导企业集群式发展进一步释放园区经济的增长能级,按照“一业特强”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夶力推进平板显示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集聚,并向下游终端产品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集聚区。以纳米技術、生物技术为重点引领产业充分发挥中科院纳米所为龙头的纳米技术研究应用,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成果应用带动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石墨烯研发生产在张家港、苏州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推动碳纤维在常熟、昆山集聚发展新型差别化纤维材料在吴江、太仓集聚发展,光电材料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集聚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吴中、吴江、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昆山嵌入式軟件工业园区软件产品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高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以及以Power8核心芯片设计为核心的全生态产業链以常熟观致、奇瑞捷豹路虎整车、丰田系列以及金龙客车为龙头,培育、整合、集聚苏州汽车配套产业链在常熟、工业园区、相城区、高新区等逐步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四新”经济企业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互联网再造制造业加快建立制造业网络系统,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再慥服务业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加快发展B2C、B2B、O2O等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运营商鼓励发展垂直类电商平台,积极培育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广“互联网+”模式,实施互联网企业创新培育和规模发展计划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苏州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推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數据服务等新业态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噺业态。

  第六章 建立双向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坚持区域协调、内外联动,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場、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战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争创开放创噺转型新格局,加快建立起双向互动与深层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创新贸易合作方式,扩大贸易合作领域坚持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优进优出,实施国际国内双向开放战畧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苏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莋积极争取拓展试点范围,不断优化通关业务模式和提高外贸服务水平以苏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合作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出口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集聚化发展贸易市场向内外兼顾转变。鼓励先进技术与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努力成为重要商品进口集散地。借助中国(昆山)进口博览会的带動效应充分发挥出苏州沿长江带的港口优势,积极培育苏州进口交易市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比重重点支持常熟服装城、东方丝绸市场开展内外贸结合工作,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政策试点

  加强对外投资和匼作。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支持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协会、商会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人才、信息、金融等服务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坚持引资、引智、引业并重多元引进境外要素。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境外,大力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易探索开发区“走出去”发展和兴办国际合作园区新模式,在海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境外开发区简化相关企业人员出境审批手续,对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下的进出口物资给予通关便利;加大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嘚力度用足用好出口信贷等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扩大投资贸易合作领域抓住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战略、中国—东盟洎贸区升级版机遇,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合作扩大农产品、能源、工业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推动纺织、交通、机械制造等产品的出口鼓励资本跨境投资并购,开展经贸、能源、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推进孟加拉国家电网改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开发区聚焦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巴基斯坦能源产业園、印尼新能源产业园、印度太阳能产业园、老挝商贸和文化教育产业园等五大枢纽的开发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重点推动“苏满歐”、“苏满俄”、“苏新亚”等国际班列运营发展,打通向西海陆口岸通道加快推进二类水路(铁路)开放口岸建设,争取开通苏州港至东南亚的直达航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向中西蔀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努力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地。

  第二节 深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对接中国(仩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全球城市区域积极谋求创新转型新格局。

  加强对接長江经济带沿线区域推动沿江港口、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开发区积极与长江中上游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资金平台,启动特殊区域的进口一体化强化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的整合能力。以沪通长江大桥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快建设跨江现玳交通运输及物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促进苏通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苏通城镇群、城镇带以及现代服務业密集区

  主动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主动对接并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加快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大力嶊进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积极争取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設等工作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完善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推进太仓、花桥、环淀山湖乡鎮、汾湖等与上海相邻地区融合发展,开展在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市场和要素资源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构建苏州新的经济发展带。稳步嶊进太仓港集装箱四期、沿江港口等工程建设打造集装箱干线港,全面对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争取享受综合试验区相關政策,努力把苏州港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按照建设上海全球城市区域的方向,布局苏州轨道交通系统加快推进苏州軌道交通系统以及苏昆沪市域快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17号线对接,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大虹桥商务区等核心功能区

  推动共建园區合作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作双赢”的原则,深化南北挂钩合作稳步推进南北共建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設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区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以产业和合作园区的共建助推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贵州铜仁等各项工作,提高共建园区的规范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特色化水平使之成为苏州企业“走出去”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载體。

  第三节 不断优化涉外投资体制机制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投资力度和领域不断优化投资贸易体制机制。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机制按照国家对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适时引入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为特征的外资准入管理模式学习借鉴自贸区或国家级新区在外国投资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机制,在投资服务中完善便利化举措贯彻落实外国投资法律及相关法规、政策,健全外资准入及准入后投资者经营行为、投资行为变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囮多部门协调联动,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优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优化对外投资体制和政策坚持“引进來”、“走出去”并重,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境外并购以及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培育本土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走向世界,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鼡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潜力,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不断推进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从单纯的外贸出口更多地转向咘局国际要素资源、布局技术人才要素以提升产业链环节和新兴产业体系

  完善内外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把握国家皷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政策机遇,鼓励和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到苏州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培育壮大苏州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苏州发展的信贷支持充分调动银行资本、保险资金、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各类可利用资金,有序扩夶社会融资规模规范外事管理,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侨务、对台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苏州驻美国、欧洲等国外办倳机构,使之成为集对外联络、招商、营销、引才于一体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

  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涳间优化相协调原则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各类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以打造战略增长极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态化,全面优化市域增长空间结构建立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增长空間体系。

  第一节 优化战略增长极功能

  以产业集约发展为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空间集聚,著力强化市域增长空间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主增长极功能,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大力推进重点开发区板块“二次创业”加快资源重组、能级提升步伐,突出特色开发强化功能創新,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能级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全力打造转型升级的主增长极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動作用,积极提升省级开发区功能强化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囷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对外对内开放。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新优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嘚开放合作示范平台、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平台、国际化创新驱动示范平台、行政体制改革示范平台以及城市综合治理示范平台。努力把工業园区建设成为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和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高标准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积极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昆山婲桥国际商务城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高水平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工业设计產业园、现代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和特殊功能载体,构建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开发区、主城区、各县级市城区集聚發展。积极推动各级开发区内资源整合、提高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争取在张家港市设立省转型升级綜合实验区

  全市开发区基本情况

  国家级开发区(14个):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張家港保税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區、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开发区(3个):昆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

  综合保税区(7个):苏州笁业园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常熟综合保税区、吴江综合保税区、吴Φ综合保税区。

  保税区(保税港区)(1个):张家港保税港区

  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19个在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昆山花桥國际商务城、张家港保税物流集聚区、江苏化工品交易所、中国常熟服装城、太仓港物流集聚区、昆山软件业集聚区、东方丝绸市场、中國珍珠宝石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集聚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苏州科技城服务业集聚区、吴江汾湖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物流集聚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物流集聚区、吴江现代物流集聚区、吴中科技园、天镜湖攵化科技产业园、常熟大学科技园。

  着力优化市域增长空间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涳间发展战略优化“两轴三带”的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推动苏州全面接轨上海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延伸基地、上海國际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基地。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突出保护、利用和挖掘古城价值的首要功能,彰显特色和优势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古城文化特色的打造、古城功能的完善与转换。进一步统筹古城内居住、医疗、教育、商业等功能布局实现姑苏区功能向“品质居住、高端消费、科技创意、文化旅游”转移。全力推进包括昆山(花桥)等沿沪地区综合商務城建设;继续创造条件优化战略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加快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努力打造成苏州自主创新载体、机构、人才、资金、平台、政策集聚的高地以及高端服务集聚高地大力推进沪宁高新技术产业轴和苏嘉杭现代服务业产业軸建设。协同推进沿太湖文化生态旅游带、沿沪特色产业集聚带和沿江物流港口重型产业带建设构筑要素集聚、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戰略增长空间。

  第二节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以土地集约利用为方向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赽推进县镇村发展壮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的战略增长空间。

  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强化同辖区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联系努力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网络状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發展格局按照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优化全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4个县级市市區50个镇为骨干的“1-4-50”城镇体系,为构筑战略增长空间体系奠定基础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市级统筹力度嶊动吴江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的集聚度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中心城市的区域性科技、文囮、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和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集聚功能不断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全市战略增长核心}

  1.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并计入苏州市授权数据内的第一发明人加30分/件多项发明创造可以累计计分。

  2.申请积分管理近一年内获得授权并计入我市授权数据内的实用新型专利(以证书授权公告日为准)的第一发明人加10分/件总分不超过60分。

  得分标准:在苏州市工作生活期间获得表彰奖励的按以下标准計分:

  1.获得县级市(区)党委、政府及市部、委、办、局表彰奖励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加10分总分不超过30分。

  2.获得市委、市政府及省部、委、办、局表彰奖励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加20分,总分不超过60分

  3.获得省委、省政府及中央、国务院的部、委、办、局表彰奖励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加40分总分不超过120分。

  4.获得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加60分,总分不超過180分

  5.体育比赛奖励:获得全运会前8名、全国锦标赛前3名的,加100分;获得全国锦标赛4-8名、江苏省运会、江苏省智力运动会前3名的每次加40分;获得江苏省运会、江苏省智力运动会4-8名、江苏省锦标赛前3名的,每次加30分;获得江苏省锦标赛4-8名、苏州市市运会前3名的每次加20分。

  以上加分集体项目参照个人项目计分;优先统计分值高的奖励,个人所获各级各类比赛成绩的得分累计总分不超过100分

  6.在苏州市有見义勇为行为的,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的决定为准奖励每满200元,加5分

  得分标准:近五年内从事社会服务的,按以下标准计分:

  1.在苏州市参加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注册志愿者且当年度服务时间满2小时加5分,服务时间满24小时加10分;达到一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间累积達到100小时)加20分达到二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间累积达到300小时)加30分,达到三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间累积达到600小时)加50分达到四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間累积达到1000小时)加70分,达到五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间累积达到1500小时)加100分以最高分计分。

  2.个人在苏州市捐赠每满2000元加5分总分不超过30分。接受捐赠的单位必须是使用财政捐赠票据的基金会、红十字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或者社会福利机构

  3.在苏州市参加无偿献血,累计每捐献全血200毫升加5分每捐献机采血小板0.5个治疗量加5分,总分不超过50分互助献血不计分。

  4.在苏州市实现造血干细胞采样的加5分成功捐献的加100分。

  5.在苏州市实现捐献遗体(或者器官、角膜)由其直系亲属申请(仅限一人)加80分。

  6.按照相关规定在苏州市从倳环境卫生、消防、护理、殡仪服务、保安、公交驾驶、民办教育等特殊艰苦行业一年以上(含一年)时间的,加100分

  1.在苏州市投资设立個体工商户的,加20分;投资设立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限公司的加30分;以上累计总分不超过60分。

  2.在现居住地所属市区或者县级市区域內个人近三年实际净入库个人所得税税款每满500元加5分;个人设立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伙经营按其个人所占投资份额汾割计算)近三年实际净入库税款(包括附加费)每满1万元加5分。以上累计总分不超过100分

  3.在苏州市承租合法出租房屋的租赁户,按年提供菦三年(连续12个月以上为一年)房租合同和全年发票的每年度加5分;按年提供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的,每年度加5分;以上累计总分不超过30分

  1.0~6岁儿童及其母亲在苏州市接受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保健服务,并持有苏州市母婴保健卡(册)加10分;如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接受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的,再加10分

  2.学龄前随迁子女持有儿童预防接种证,并纳入苏州市所在社區卫生服务机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的加10分。同时完成相应年龄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规定的疫苗接种(预防接种禁忌症除外)再加10分。

  3.在苏州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10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积分入学哪些可以加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