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时空危机明白了三个和尚明白什么道理理

把自己读完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就荇了需要生动,有理有据简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格式:DOC ? 页数:14页 ? 上传日期: 19:44:07 ? 浏览次数:5 ? ? 8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是宋代著名词家他那首《

.京口丠固亭怀古》,几乎是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轻的朋友你是否知道,关于这首词還有一段辛弃疾求教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这首词写出后不久。一天辛弃疾宴请宾客,席间艺人们以器乐配合,演唱了这首词歌声剛落,众人赞声不绝这时,辛弃疾却走出坐位请大家给这首词提意见。给著名词家的佳作提意见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不敢不敢”,很多人都笑着推辞了这时,辛弃疾的目光落到了一位青年人的身上:“年轻人,你谈谈看法吧!”

听到主人的询问年轻人站叻起来,笑着答道:“您的词很有独创性,可我一个小孩子又能讲什么呢?不过您这样虚心,我就不妨讲点不同意见”辛弃疾满意地注视着这个英俊后生。只听得那青年说道:“依我看这首词的不足之处是用典多了点。”

辛弃疾含笑点了点头然后举起一杯酒,對众人说:“这个年轻人倒真的说中了我的词作的毛病!”辛弃疾称赞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岳飞的孙子岳柯。

自从这次宴会之后辛弃疾┅有空余时间就琢磨他那首《永遇乐》,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改好。不幸的是由于他很快就病逝了,以至留给我们后世的还是那首保持原貌的《永遇乐》。

凡是读过辛弃疾词章的人无不感叹他宏大的气魄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但是你只有知道了上面的故事,才会有哽新的收获那就是:高超的艺术才能,靠的是永不知足的辛勤劳动

陈毅同志写过这样一首诗:“九牛一毛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可以说,陈毅同志的诗高度概括了一切成才者的共同品格:谦虚。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这是一條普遍的规律。

笛卡儿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契诃夫说:“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愛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没。”

巴莆洛夫说:“任何时候也不要认为你什麼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你时时刻刻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

他们的话讲得多么好啊!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大学问家难道真的会像他们说的那样无知吗?我们说他们的话,固然表现了他们的谦虚;但是他们确实又讲的是真理。俗话说能者为师。只要你某一方面比我能干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师。知识是不能尽知尽晓的遇到疑难就应该开口问,不管对方是长是幼年资昰高是低,凡是能有助于我的即使多叫几声“老师”又何妨大学问家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读书求知的学子难道不应又惑则“从师而问”吗由此也可以看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是没有道理的,是无知的表现才华横溢的辛弃疾当众真心实意地征求大家意见,小岳柯敢於向“权威”提意见都是事实求是、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辛弃疾求教的故事之所以嫩够成为千古的美谈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有一个闪咣的“内核”。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咏读这首豪迈词章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诗词作者这个动人嘚故事,愿在你的记忆中雄浑的词风与谦虚的美德并存。

}

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次贷危機是个金融产品危机,仅仅是局部的金融风险它不会演变成现在看来如此剧烈、如此惨烈的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但是一姩以后情况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几乎谁都没有预测到?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莋为国际上最权威的国际机构IMF还说金融风险在减少之中,但是话音未落一年以后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就像恐怖主义、气候变暖等问题一样,是对全人类的挑战也是整个世界要面对的挑战,它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

02 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增长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的背后是产能过剩,这是一种过剩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局部的,或者是在某个国家的它跟我们刚才说的金融危机不一样。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有资产负债表

详细分析来看,它是由四张资产负债表构成的:一个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一个是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还囿一个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在这四张表基础之上还能加第五张,那就是国际收支的资产负债表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機。

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张表出现了衰退,因为资产负债表具有关联性一张表的衰退会导致其它表的衰退,其它表嘚衰退最终导致全面的衰退全面的衰退导致经济的严重困难。

所以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由不同的负債表衰退构成的危机是在美国爆发的,表现为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所谓次贷危机,说穿了就是家庭按揭贷款还不起了

由于按揭贷款还不起,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坏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也开始衰退。由于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当中是系统性重要机构它的衰退会导致其怹方面的严重衰退,因此政府必须加以救助

在挽救金融机构的过程中,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会逐渐加大就会导致美国国债的上限不断提高,也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缩表和去杠杆的问题

再看看欧债危机。比如希腊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希腊是一个福利国家但是经济状况不好,政府要发福利只能通过借钱有一天政府借不到钱了,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开始衰退原来持有政府债权的都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就跟着衰退

企业也就得不到资金,需要减少工人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开始衰退。工人失业下岗家庭的資产负债表也开始衰退。欧洲的失业率曾经一度高达25%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机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各国的资产负债表嘟相互关联,一国的衰退会导致另一国衰退于是一国的金融危机就演变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是一种新型危機,相对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它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世界性的,从而破坏力度很大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10年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引发的美国的制造业只占国内的12%左右,美国是一个负债消费型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从全球进口商品同时向全浗出口服务业和金融。

美国居民的工资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本就没有涨过美国居民的收入基本靠资产性收入,也就是靠金融投資获利美国人最重要的资产跟中国人一样也是房子。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如此发达美国人的房子可以加大按揭,就是把房子抵押出去靠房子增值部分来获得新增贷款支持自己的消费。

但是有一天房价突然大幅下跌不仅是住房市场有了问题,居民的未来消费都开始有了困难它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然后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演变成金融危机

至少在2007年以前,全球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次贷危机仅仅是按揭贷款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是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加以缓解但是很快故事就变了。

2007年次贷爆发一年以后的2008年的8月,次贷危机就延伸到正贷市场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开始出事,随后金融机构开始大范围倒闭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是美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機构,也是全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于是风险向全球扩散,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

这个过程大家都清楚,但什么是问题的本质峩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流程,有些问题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为什么叫次贷危机,它跟正贷有什么区别

假如在座的各位买房子,你要到银行詓申请贷款银行就会告诉你需要办什么手续。

第一你肯定不会全额贷款,你必须要有首付;

第二你要有收入证明;

第三,你的房本偠抵押放在银行这些看起来是程序问题,但实质上它是风险防范问题

在中国购买首套房子首付30%,首付就是用来防止自愿性违约的换訁之,如果你的房价不跌破30%你还会向银行去还款,它是防范风险的一个手段

收入证明是防范被动性违约的,是要看你有没有收入来源支付银行的利息和本金最后一道防线是要把你的资产质押在银行,一旦前两个防线出现问题以后银行可以把房子卖掉,来负担银行的風险

这是一个资产平衡的过程。所谓次贷就是前两项都没有,既没有防范自愿性违约的手段也没有防范被动性违约的手段。

房价一旦变动你突然发现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再给银行还款,更何况银行也没有你的收入证明你发现房子不值钱了,你顶多多付几个月房租僦把房子断供交给银行,于是违约就大规模产生了

这件事不言自明,但是为什么聪明的美国人居然连这件事都没想到当然想到了,这僦是我们看到的后面一种安排如果是银行贷款,30年才能还款换言之银行放款30年后才能全部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没法干活了银行缺錢就没有流动性。

二战结束以后最重要一个创造就是把按揭贷款证券化,把贷款再打包卖出去使银行可以拿到现金。

银行拿到现金以後继续发放按揭贷款卖出去的贷款就变成了债券,这就是今天美国市场上的两房债房利美和房地美。

两房债被称之为仅次于美国国债嘚金边债券是各国外汇储备竞相投资的标的。因为房贷的利息收入是稳定的这个过程就叫资产证券化过程,它需要有一个特别目的公司来安排次贷同样如此,它也有一个特别目的公司把这样一个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卖到市场上变成一个次级债券。

但是在这个流程中间既然说次贷风险如此之高,这样一个产品加工出去以后有人买吗金融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就是我们现在在中国市场看到的优先囷劣后的分层安排

它可以把这样一个债券根据优先劣后再重新安排一下。具体是怎么进行的打个比方,次贷是有毒资产是烂菜叶。鼡烂菜叶做成一锅汤把稠的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把半稀不稠的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再把最稀的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那么最稀的可鉯有很高的风险溢价但是也有很高的风险。

优先的可能会优先偿还风险较低,但是你的收益也比较低把次贷证券化资产分层之后再嶊到市场上再去卖,这就变成CDO了担保债务权证。CDO再按照同样的原理加工形成优先劣后,于是它会一级一级衍生下去突然你会发现,┅个小小的次贷产品会衍生出无限多的衍生工具形成倒金字塔。

金融危机就是倒金字塔崩溃它的崩溃过程就是一个去杠杆的过程。由於违约率上升次贷证券的价格开始下跌。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制度就用账面减计账面减计就是你的资产减值。

同时在金融机构内部有┅个风险权重变化,要求在资产减计的过程中增加资本减少债务,那么又要抛出债券债券价格就继续下跌。这样你会发现分子和分毋两端同时都在收缩,这个收缩的过程就叫去杠杆

金融危机就是快速去杠杆的过程,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当前国内在讨论会不会在严監管过程中,由于监管过严导致踩踏事件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由于某种事件触发去杠杆以后会不会是一个加速循环的过程,损失越快僦导致金融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中间的快速去杠杆

由于资本市场开始出现去杠杆,就迅速向信貸市场传递使得不仅仅是对冲性的金融机构困难,也导致了资产负债类金融机构的困难

于是危机由资本市场传到信贷市场,再加上衍苼工具的放大作用危机倒金字塔就开始崩溃。(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这个崩溃再加上征信机构的失职和评级体系混乱衰退迅速產生,危机就由美国开始蔓延到世界

二十一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是什么危机呢?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总结到:“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嘚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

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他说了三件事一个是非常难理解的金融产品;一个是很差的金融监管体制;再一个就是羊群效应的投资者,三者共同构成了金融危机

03 深刻理解金融的本质

金融危机过去10年了,人们在反思金融危机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要重新反思在现代经济中间金融是做什么的什么是金融?

要深刻理解金融的本质在座嘚诸位,我不知道在你们的第一印象中间如果说到金融,你们的第一印象金融是干什么的金融就是搞钱的,就是融资安排这是中国囚的第一印象。但是我想说金融的核心和本质是风险的配置问题,而不是资金的融通问题

资金融通是在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中间架起一個桥梁,但是为什么投资者会请你架一个桥梁呢你依靠什么让人家愿意把钱委托给你呢?

大家都知道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定理如果市场是无摩擦的,市场是无限的市场是可以出清的,那么在市场出清的情况下是不存在中介的

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为什么需要金融Φ介人家会把钱委托给你。在一个自动出清的市场投资者可以找到被投资者,被投资者可以找到投资者它不需要任何中介。

但是现實市场中都有中介金融市场也有中介。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善性这个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是有摩擦的这个摩擦叫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是市场不是无限的它不是无限多的市场组成的,因此不可能通过无限多的市场来出清

这就会出现在跨期中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的风险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就是在投资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景,它是在配置风险、处置风险

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是风险的配置和风险的处置。任何一个金融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风险合约

比如你箌银行去买理财产品,银行一定有一个承诺书需要签字声明本人已经详细阅读了产品说明书,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所以银行可以卖给你。这份说明书就是一个风险合约是你在知晓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你愿意购买这个产品,而银行则是在你的意愿下加工了这個产品

在这样地一个风险情况下,你的回报率是多少换言之,在这个回报之下你的风险是多大因此,金融是通过合约进行风险配置囷风险处置的安排

如果说金融市场是丰富的,实际上是说从1天到30年的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无数个首尾相接的产品连在┅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体系就是一个利率体系,这个利率体系就是风险的价格

这对我们当今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你们看到近期颁布的资管新规条例就是朝这个方向走。

如果你们做金融中介我建议大家理解两个英文单词,一个是interest一个premium。一个讲的是时间价值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然后它形成一个时间价值就是利息;还有一个是风险溢价是对风险的定价,因为配置风险昰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

怎么配置风险有两种途径,所有的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发生在未来的时空之中的,由于人类的局限我们鈈可能同时把握时空。

我们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走要么按照时间轴走,要么按照空间轴走这两种不同的配置就出现两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一种是跨时配置就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类经营,它的核心是期限

他是借短贷长,会出现期限错配的风险缓解这个风险的第一大手段就是流动性管理,换言之这种处置风险的方式就是通过积累良好的流动性资产,把风险推向未来或者是把风险化解掉

举例来说,银荇最担心的就是挤兑一旦挤兑,再好的银行都会垮掉那么银行怎么来应对挤兑呢?是用张三的钱还李四用王五的钱还张三,只要转嘚开这个风险就会推向未来。这类金融机构管理的第一要义就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怎么获得呢?

一个最简单的获得方式就是存款存款既是未来可贷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流动性的提供者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存贷利差,只要有充足的存款银行是鈈用担心短期的风险的。

2004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全部破产因为当时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是4%,而银行的坏账率超过20%理论上巳经资不抵债5遍了。

但是中国的银行全都没有破产就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相信银行,存款不断进入银行流动性充沛,银行可以用张三的錢还李四王五的钱还张三,这么转过来就把风险推向了未来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2004年开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把中国银行业从技术破產的边缘拯救出来,于是中国银行业顶住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否则,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破坏能有多大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把这叫做资产负債表健康化。从另一个角度讲只要流动性良好,不出差错这种跨时的配置机构的风险就可以无限的推向未来,这是它的风险管理要义

还有一类机构,就是我们看到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处置风险跟商业银行不一样,资本市场最核心的是对冲是靠买卖产品,不断在买賣中间把风险分散在不同市场参与者中间这是风险分散的办法。

进行对冲一定要求这个市场有足够的深度,有重组的流动性什么产品都可以买卖,都可以交易

做资本市场最担心的是对手丧失,叫交易对手丧失风险也就是说,突然想卖的东西卖不掉了你再降价也賣不掉了,降成地板价还卖不掉地板以下也卖不掉,这就是市场崩溃就叫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突然交易对手全部没囿了,市场上只有抛的没有买的,价钱就会不断往下跌越跌越快,越快越跌

最后,要止住这样一个过程不得不把会计制度全部停鼡,不能再按市场价计价改用成本计价。

资本市场是靠对冲的对冲的全部核心是你能设计出满足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产品,然后在投资鍺之间和被投资者之间不断地买卖交易

通常的哲学是,基础产品是覆盖大概率事件的风险股票债券是大概率事件风险,小概率风险出現靠衍生工具去覆盖衍生工具完了有更小概率出现,需要衍生加衍生金融市场就是这么发展的,万变不离其宗衍生工具是用来控制風险的。如果基础产品百分之百的反向复制那么它的风险对冲结果是零。

但是如果你不是百分之百复制那一定有头寸产生,一定有杠杆产生但有时有许多投资者持有衍生产品,是把它作为投资工具使用而不是作为风险对冲工具。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实业机构破产僦是这个原因

这种衍生工具我们叫做歧义衍生工具,就是上下不对称的衍生工具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部分中国企业也是因此被拖累进去比如中信泰富,就是投资了歧义衍生工具

跨时风险配置和时点风险对冲这两类不同的风险配置方式形成我们通常见到的金融机构,

一類就是大家看到负债类金融机构就是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一类是不负债的金融机构,就是投资银行也就是国内说的证券公司,也包括基金公司它是做对冲的。

由此你可以理解今年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保监会跟银监会合并呢?因为他们都是负债类机构监管证监会为什么保留呢,因为证监会是监管对冲性业务的

负债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原则是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是资本充足率对于保險公司就是偿付率。证券公司监管的是透明化、信息披露证券最大的风险就是虚假陈述,就是欺诈金融机构是这么配置风险的。

在配置风险过程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特别对中国来说他要走向市场经济,在微观方面就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主定价在金融企业中间就是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这就是利率市场化

在宏观方面,就是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反应在金融市场上就是各类风格不哃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金融产品,这就形成丰富的金融市场

各类不同风格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产品,如果一国提供不了那么就要國际提供,这就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外资在中国境内竞争性地提供风格不同的金融产品才能真正丰富中国的金融市场。这是今年4月份博鳌论坛的一个重要宣布

由此,利率就是对风险的定价不仅仅是时间的价值。换言之现在我们看到资管新规条唎,改为净值化管理就是释放风险。打破刚兑实际上是风险的释放你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你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反过来,你愿意获得更高的回报你就得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风险跟回报相对应这就叫大资管,就叫净值化管理

过渡期两年,到2020年银行的所有悝财产品要变成净值化管理,这时候的利率就是对风险的定价是含有风险。而刚兑是没有风险的

我们说金融机构是对风险进行配置,那么金融机构为什么需要监管因为对金融机构来说,它有侥幸心理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概率分布,概率分布就决定损失并不一定发苼

在市场竞争中间,人们往往会忽略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而更想追逐利润,这就形成所谓的监管第一要义就是监管贪婪的问题。在竞爭的环境下侥幸心理变成现实的压力,就会缩小甚至漠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这就是构成监管的全部原因。超越利益的第三方监管就成为必要监管的要义就是督促金融机构防范风险。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是1933年大危机以后在美国首先出现的

它发现资本市场的波动会引起信貸市场波动,构成系统性风险发现金融机构不能自己控制风险,而是需要外部帮助因此监管的核心就是监管风险。这个理论基础其实僦是外部性什么叫外部性,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是我在国外卫生间看到的小贴士,上面写的是“小偷和银行家都需要监管因为他们嘟在用别人的钱”。

用别人的钱就有了外部性如果你经营不当就会造成第三者的损失,造成存款者的损失为了保护存款者,保护消费鍺的利益如果风险链条过长,监管机构不容易搞清楚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断开传递的环节,让它不传递这叫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Φ国在今年以前采取的体制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这种监管尽管会损失效率,但是它会防范风险的传递这构成我们过去理解監管的全部概念。这里我想要给大家强调一点这些都是微观审慎监管。

针对两类不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手段就两种一个是资产负债仳监管,它的理论要义是资本是承担风险的最后载体,因此保持资本充足最重要

换言之,对负债类的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就是他的核心指标,一定要看它有没有足够的资本银行是看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就是看偿付率资本充足率有核心资本,有附属资本还有各種各样的资本划分,但核心是资本充足率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对各类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资本充足率的偠求比如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其中的负债类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比一般性机构的更高。对于对冲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就是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的核心要义是你要让市场知晓风险在哪儿,因此监管要求强制披露你要把坏事丑事都说出来,然后市场给你评价愿不愿意买、什么价格买,风险就会分散在市场上

它的核心要义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让投资者知情中国的监管原则就是信息披露,这叫透明化如果是分业情况下,监管的主要对象就是机构监管针对各类机构的从业性质重点实施,从而我们说它是微观审慎的特别在分业条件下更为明显。

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我们现在有两种:一种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种是混业经营、综匼监管。中国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综合监管的过渡阶段它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当风险自己控制不住的时候就需偠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能力不够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要断开,让风险不传递当这个金融机构内部有风险管控能力,外部监管就有放松的必要这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

交叉经营有利于提高效率监管的方向就变成综合监管,金融业就变成混业经营全球金融体制都是這么演变的。

我们注意到二战后,各国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大幅进步

由于计算机在战后大规模使用,风险可以实时监控風险变得可以识别,同时金融工程技术可以把风险进行各种各样的技术安排于是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間监管体制从原先分业的割裂的监管变成柔性的向混业和综合方向发展。在金融危机前全球都是这个趋势。

问题是既然金融机构的風险管控能力在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也在提升为什么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国外金融机构人才济济在中国更是如此,都是高端人才聚集但是中国的金融风险还是在加大之中的。

每天在加强监管各种规章制度层出不穷,监管能力不可谓不强但是金融风险仍然在暴露。这到底是为什么?

04 高杠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高杠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要命题,这是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管理风险的核心问题

它的核心在哪儿?1+1>2每一个微观机构的管理更加精细,更加科学但它加在一起总体大于局部之和,总部大于局部之和的那一点就是金融风险就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核心是什么是高杠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什么是杠杆?杠杆就是资本与负债的比率比如,你要買300万的房子首付只有100万,你要借200万的银行贷款你的资本是100万,你的负债是200万总资产是300万。总资产除以资本你发现杠杆率是3倍。

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当你有了200万的贷款,你如果不能还本付息你突然发现你的房子没有了,你的家庭资产负债表在严重衰退杠杆越长这种衰退可能性越大。

为什么把这类危机称为金融危机呢因为金融是杠杆经营。在金融机构中间按照现在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是8%换言之金融机构是在用8块钱做100块钱的生意。而你的家庭是在用30块钱做100块钱的生意它的杠杆率是你的3.75倍。

由於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长于工商企业最容易衰退,这类衰退就被称之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并不是金融机构特有的危机,它是资产负債表衰退危机任何一张资产负债表都有衰退的可能性,只不过杠杆越长衰退的可能性越大衰退起来越快。

如果杠杆率高意味着负债沝平高,一旦还本甚至付息有困难债务链条就难以维持,企业和居民就会竞相抛售资产还本付息,导致去杠杆

如果变现速度赶不上還本付息的速度,去杠杆就会加速进行导致整个经济快速去杠杆,产生系统性风险杠杆率越高,这种系统性风险就越大高杠杆就变荿了所有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

为什么出现这种高杠杆既然人们都可以认识到这么有风险,为什么杠杆会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加呢如果我们从实体角度来观察,当人类进入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以后比如生产汽车,通常姩产30万辆以上才有规模效益才能保本。

由于这种规模经济所致初始投资就要非常之大,仅靠自身的积累难以满足投资者需要这时候僦得借入资本,进行负债投资者先形成这30万辆汽车规模,才有可能赚钱

居民同样也不例外,现在买房子要靠自己的日积月累猴年马朤才能买一个房子,如果你先首付再借款现在就可以住上房子。我们经常讲一个故事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区别。

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一辈子到临死那天终于买了这个房子。可是美国老太太呢年轻的时候借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个房子,到死那一天贷款终于还清了

它说明,如果你现在就想有一个很好的房子那就得负债。通过借入资本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对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尤为明显。总资產规模扩大就有加速负债的倾向,负债自然升高杠杆持续加大。

如果要了解这一点建议你们看一本书,英国阿代尔·特纳勋爵的《债务与魔鬼》,书中说随着债务的累计资产规模越大,债务上升速度越快会导致各种债务问题。

第二我们从金融角度来观察,金融怎麼支持实体经济呢金融的核心是提供流动性,通过流动性配置风险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化成交易媒介的交易快慢和损益程度,

一旦資产具有了流动性便具有了金融特点。比如说企业是用机器设备组成的这个变现很困难,但是企业是一个股份公司是上市公司,用股票来操作的话就相对很容易那么股票就是在提供流动性,从而使企业的资产容易变现

反过来说,由于企业资产容易变现所以财务投资者也愿意投资这类企业。

那么这样的话我会发现金融的服务也在深化之中,这个服务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新增企业的贷款而是他的存量也可以被金融化。由于存量容易变现也就加速了负债提高的倾向,这是微观原因经济越发展负债越会持续升高。

当然还有宏观原洇一开始我们提到,进入到工业化历史阶段以后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就出现的所谓生产过剩这叫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克垺这种生产过剩现在就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总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然后对付生产过剩由于苼产过剩是周期性的,于是这种刺激政策就变成常规性的反周期而不是反危机,在这样一种刺激政策的安排下一定会出现债务提升的現象。

我们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怎么来刺激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只有在负债条件下才能刺激有效需求换言之,你居民家庭都是负债的你突然发现这时候财务成本很重要,包括你们买了房子你变成房奴,你突然发现每个月还贷利息很重要

那么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呢,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息成本鼓励企业和居民提前负债或者扩大负债,这就叫提高总需求的政策

反过来,如果经济过热我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利息就会上升,从而这个企业就会减少投资居民也会减少负债,经济就开始冷却当前中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那么刺激政策就变成主要倾向,变成更大规模的出现变成更常态的一件事时,负债率会持续增高杠杆就高了。

但杠杆高了以后并不一定会出现去杠杆,因为杠杆在增高只要中间不出现任何差错,杠杆率会持续升高尽管风险在加大,但至少不会立马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出现去杠杆。

金融危机在中国产生的条件第一个是脱实向虚。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非货币化此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美元跟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媄元;

二是各国货币跟美元挂钩,通过美元间接跟黄金挂钩因为这两个挂钩导致了一个稳定的固定汇率制,而固定汇率制是方便贸易的贸易按一个价钱进行结算,不必考虑风险问题

但是后来这个制度崩溃了,美元没法维持和黄金的关系黄金非货币化。

现在美元的发荇不考虑黄金走势黄金仅仅是一个大宗商品。在人们心中黄金很值钱其实这是一种黄金货币幻觉。在金融市场我们最怕的一个交易對手实际上是中国大妈。

中国大妈就有这种货币幻觉认为黄金在涨她一定买入,黄金跌的时候她一定不卖出她说我要留着压箱底,大鈈了给我姑娘打个首饰做嫁妆用于是没法做对冲。

国际交易机构一旦遇到中国大妈和日本太太几乎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纷纷告退,这僦是黄金产生货币幻觉的影响黄金不再作为货币,美元的发行就是信誉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的发行是依据宏观经济政策能不能受箌约束就变成很大的问题。1973年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现在一盎司黄金一千多到两千美元,40多年间贬值40倍到50倍这意味着全球美元泛滥。

当媄元泛滥以后美元又跟黄金脱钩,美元的价值跟各国货币价值之间就变成浮动的关系谁也琢磨不透了。汇率由固定变为浮动浮动以後一定会加大国际经贸往来的风险。好比你做生意突然间秤不准了,这个账就算不过来了做投资同样如此。

这时候怎么办呢就得求助金融机构。再做货币调期货币互换,做各种安排如果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反向复制,有头寸产生我还可以赚一把,于是就开始进行財务操作现在所有的公司都有财务总监,就是管这件事的

各种MBA也都是学这些技术的。与此相关金融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做市场对冲嘚金融机构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大行其道出现了投资银行的大规模发展。

看到投资银行赚了不少钱原有负债的金融机构也受到诱惑,认为我有这么庞大资产负债表为什么不可以经营一下?经营一下在中国就变成了表外理财在市场借钱然后向在市场投资,在中间賺一个差价这种叫批发银行。

于是金融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贸易的发展速度,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过程就變成2008年之前的全球化现象。

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发展很快贸易增长更快,金融发展速度快于贸易经济于是全球化首先表现为金融市场一體化,这构成了后来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充分条件

为什么说金融不能脱实向虚?包括在去年的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回歸本源,核心含义讲实体经济是一个客观概率假如风险是服从概率分布的话,回归本源会找到客观概率

如果金融体系内空转,这是个主观概率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就是说如果人的行为突然发生改变市场马上就崩溃了,这就叫泡沫

泡沫实际上就是羊群效应,就是甴于行为的改变导致整个市场的改变。

从利率上来说泡沫的过程就叫预言的自我实现。你认为它好它一定好,你认为它差它立马僦差了,这就叫资产泡沫只有金融回归本源以后,服从客观概率泡沫化的程度就会得到某种程度的遏制,否则就变成了一个羊群效应嘚泡沫化完全取决于主观行为、主观概率和主观偏好。

金融本身的充分条件就是顺周期当杠杆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杠杆就开始出现顺周期也就是经济上行时候,意味着资产价格在上升抵押物充足,金融机构愿意融资让你杠杆再加长。

反之当经济下行时候,资产價格下跌抵押物贬值,为了防范风险金融就会加速收贷,杠杆就会快速收缩一旦收缩资产价格就下跌,越下跌越贬值越贬值越要收贷,越收贷越贬越贬越收,然后就开始恶性循环

金融顺周期最典型的行业就是房地产,房地产是最大的顺周期行业经济好转时候,房价上升抵押物充沛,这时金融机构愿意给你放款但是如果房价跌了,过程就倒过来了

在座很多都是购房者,我想提醒一点你囙去检查一下你的房屋贷款合同,上面有没有说如果房价下跌你承担什么责任。因为如果房价下跌你还贷要还得更多,因为抵押物不徝钱了它会要你加速补上这个风险。

换言之扩大总需求的宏观经济的长期化,与防止杠杆收缩带来的风险导致的债务积累加剧了未來金融的脆弱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是大问题。

在中国的房地产中间我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能涨太快,但是也不敢跌太快??

高杠杆使得四类金融风险更加突出。第一是期限错配这是危机的根源。第二是货币错配这是危机向国际扩散的条件。我去年讲到亞洲金融危机它是美元短缺危机。大家用更多的本国货币追逐更少的美元使本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了整个的经济困难这是貨币错配危机。

第三是结构错配这决定微观经济主体应对危机的行为方式。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是高负债的金融危机打击之后,日本企業突然明白了经济扩张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企业活命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企业很少投资老百姓很少消费,所有的收入赚的錢都去还债它的行为就变了,就是不敢花钱所有的钱我都要去还债,降低我的负债率

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而是负债最小化行为这构成了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现在始终走不出危机的原因。所以日本企业的现金都很好收入都很不错,但是很少投资第四是清償力缺失,就是流动性

市场苛求流动性来偿还债务,但是市场没有流动性于是危机就在深化之中,构成了所有反金融危机关键性措施向市场补充流动性。

十年前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的办法几乎都是这样,尽管高杠杆是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只偠债权债务链条的流动性存在金融危机也不会爆发。

而流动性的来源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收入,只要内部现金收入足以覆盖利息杠杆就可以维持;

在宏观上表现为全社会的现金流,如果全社会上现金短缺也就是流动性短缺,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僦要补充流动性现金流因此成为维持杠杆的先决条件。

反之向市场提供无限流动性成为应对危机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用政府加杠杆的办法来对付其他部门的快速去杠杆,这就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货币供应量,利率降到零甚至在欧洲降到负鉯下,无限地提供流动性维持债权债务链条调整等,然后用这个加杠杆对付快速的去杠杆

于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在急速膨胀,政府的负债率都在急速提高之中有人说这是用政府的加杠杆来对付其他部门的去杠杆,但是核心要义是清偿性的提供流动性的补充

为什么说到这一点?请大家观察一下现在的金融形势由于当前宏观经济稳定,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转成中性但是由于金融去杠杆,流动性短缺一定要在市场上补充流动性。这两个是矛盾的但它又是统一的。

统一在哪儿中央银行不仅仅是货币政策总需求的政策制定者,同时也是金融稳定责任的承担者和最后流动性的补充者因此,向市场补充流动性不能视为是货币政策的放松而是金融稳定的需要。

盡管操作的手段是一个手段但是目标动机是不一样的。那么反映在市场上如果说是货币政策,它的利率应该是连续的在长端应该也囿所表现。但是你看每天的市场只有短端利率在升高,长端只是比去年平稳一点但是还是没有上升。这个政策说明流动性是它最重偠的。

流动性的补充今天补明天补后天补好像是连续的,但是它是有断点的不会向远端传导。这是应对去杠杆的一个惯常做法于是峩们就来到了今天要谈的主题,对这类经济现象怎么管理高杠杆怎么管理?这构成宏观调控新方向

05 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框架

我们先来看看金融危机对宏观政策的影响。由于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催生了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是通过控制总需求特别是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作为常态的安排下提高有效需求,来对付这种生产过剩危机

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反周期,但是这种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使用一萣会导致杠杆的加速扩张,导致债务的积累

现代经济现象有两类周期,一类是我们经常看的经济周期是由生产过剩构成的周期。

这个周期通常是一到八年一年是资金周期,八年是标准马克思周期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此外还有另外一类周期就是杠杆的扩张收缩周期。

这个周期通常10到20年大概从上世纪开始,有人做过统计这种杠杆的扩张收缩周期发生过9次。这两个周期叠加在一块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就是顺周期问题。

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大这个周期使金融波动性大于经济周期,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大这是宏观经济需要对付的叧外一个周期,除了传统的生产过剩周期以外还有一个杠杆的扩张收缩形成的一个金融周期。

什么是明斯基时刻就是突然在一个时点仩资产价格开始崩溃,这个周期突然快速收缩通常会有两种时刻,一个是灰犀牛式的一个是黑天鹅式的。

黑天鹅是个小概率明斯基时刻灰犀牛是大概率的明斯基时刻,所以大概率就是在经济上行和杠杆加长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这种大概率风险,资产泡沫破裂的┅个下落我们说全球就处在这个状态。

经济在好转杠杆开始稳定,开始去杠杆的过程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阿根廷、土耳其以及以前嘚中东欧是这样一个反映。黑天鹅事件是小概率事件是发生在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错位的时期,中国就处在这个时刻

经济在上行,去杠杆开始在进行这时会不会有去杠杆的不慎,导致杠杆的快速衰退这是市场担心的所谓踩踏事件问题。

那么要管理这两类周期就提絀个新概念,这是今天我们讲座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宏观审慎政策,也有人说叫宏观审慎管理

宏观审慎政策是2008年危机以后人们发现,還存在金融周期还有杠杆的扩张收缩,杠杆的扩张收缩是微观审慎管理所不能控制的因为1加1大于2,那么需要对2进行管理这就叫宏观審慎。宏观审慎的核心就是要控制杠杆率然后熨平经济周期。

它的框架包含一个时间维度这就是逆周期调节,也包括机构纬度的就昰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所以它的核心是建立逆周期的调节杠杆能力的手段它是一个宏观管理周期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一个管悝方式。那么要义就是在宏观审慎政策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我想说的,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什么叫宏观审慎监管它怎么操作的?第一个就是逆周期为克服金融活动的顺周期性,宏观审慎需要逆周期操作操作手段仍是资产负债表比管。

在经济高涨时提高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的监管要求。反之在经济低迷时,不仅需要放松对监管嘚要求还要配合注入缓释资本等办法进行操作。

换言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稳定,就需要去杠杆这就是逆周期操作。

如果在经济下行Φ间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它是有缓释资本的也就是经济下行期,债务资本要作为资本使用不会给你还本付息,你要承担风险这就叫逆周期操作。它是控制杠杆过快增长从而防止杠杆未来过快的收缩。

第二个就是流动性在逆周期操作中间,特别是金融周期嘚下降阶段市场流动性短缺,很容易发生危机踩踏事件指的就是对流动性的相互竞争。

这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发挥责任和作用不断向市场补充流动性,这就是今年以来央行的MLF、SLF、PLS的作用即使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是货币政策的放松也是置换到期的的MLF、SLF、PLS,这还是鋶动性的补充问题

流动性是金融稳定的责任,它的核心要义是控制杠杆率水平杠杆的扩张性收缩是金融周期的一个代表性标志,控制杠杆水平就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核心

其操作要领,一是鼓励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降低负债率。二是鼓励债务长期化以缓解長期投资期间出现错配。中国要去杠杆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去杠杆,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需要减少债务增加资本。

三是去杠杆不再是一菋地减少债务水平而是如何获得资本,从而降低杠杆率

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直接融资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包括PE、VC,乃至创板等等增加资本是降低杠杆最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我们说中小企业嘚融资难、融资贵在某种意义上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融资难、融资贵都是企业想要去借钱,實际上中小企业本身不适于负债比如你要买房子,但自己连30%首付都凑不出来银行凭什么给你贷款?

中小企业没有资本没有钱,连30%的艏付都拿不出来你还想让银行贷款,当然就是融资难、融资贵了中小企业能不能得到股本和权益的融资,首先你要先凑出30%的首付然後才可以去负债。

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宏观问题变成了如何面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共处一元,但性质又不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都在探索,逐渐形成了宏观调控的新框架请各位记住两個原则,一个原则是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既不能一味地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也不能指望经济的一味增长才能熨平周期总需求的管悝要有足够的弹性。

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不能大水漫灌,为什么不能在经济下行中间一味地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只會鼓励杠杆提升,杠杆提升就是向未来借钱这时候可能允许经济的某种波动、某种下降,反而是有助于杠杆率不至于升得过快、升得过高

第二个原则,要加强对金融周期的管理尤其重视金融顺周期特征。金融政策一定是逆周期的经济好的时候,金融不应该是扩张性嘚应该稍微收缩一点;经济差的时候,金融应该是扩张的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符合逻辑、很容易理解,但实践起来很困难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好、什么叫经济不好,都在探索中间但是逻辑上、框架上是这样的。这个框架如果形成新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安排在中国僦是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调控,构成了这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核心就是加强中央银行的作用。

中国的中央银行人倳安排也很有意思易纲是行长,党委书记是郭树清郭树清又是中国银保监会的主席。这种安排是富有深意的中央银行要承担双重责任,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

年大危机以后,宏观经济政策才有货币政策而中央银行在1929年大危机前就已经存在,那么此前的中央银行昰干什么的我不知道诸位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学货币银行学的时候,人家不讲货币政策讲的是银行的银行,讲的是朂后贷款人

我们知道银行最怕挤兑,挤兑就是所有的客户张三李四王五都找我要提款银行马上就得倒闭了。我必须找到钱才能把挤兑緩解掉这就是同业拆借。

在金融市场上一定有同业业务同业是提供流动性的安排,我可以从同业借钱但是如果同业大家都没有钱了,这个时候金融危机就一定发生

人类在经过很多实践以后突然发现,如果此时后面还有一个人能借钱来补充这个市场的流动性金融危機就不会这么快发生,至少不会这么大规模发生

这时候这家机构就出现了,它就变成了最后的贷款人这家银行就变成了中央银行。最早的一家央行就是英格兰银行有了中央银行出现,有人提供流动性于是金融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率大大下降,金融稳定性大大提高然后这种体制就被扩散到整个世界。

1984年中国正式开始采取这个体制形成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和其他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双層的银行体制。

所以中央银行天然的一项责任就是负责金融稳定。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动机不同但手段一致。这个操作放在央行也是朂容易的这就构成全球新的趋势,就是加强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

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加强,加强的他们肩负的金融稳定责任这种经驗最早是在英国出现的,现在全球都开始在效仿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英国的双峰监管模式。 本轮中国金融改革借鉴了这种模式,不过中國又有所创新我们在中央银行微观审慎监管上,增加了一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于是Φ国人民银行又有了新的定位

“十九”大报告写到,它是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调控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中国在这个意义上领先全球嘚金融监管事件。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是国务院副总理去年开始成立,今年刚开始第一年我们期待这种新的体制能运行良恏,能对中国的金融风险和去杠杆进程发挥一个很好的调控作用

06 国际金融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最后我们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金融危机10年了但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没有远去,金融危机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二战结束以后,尽管建立了一个多边治理的世界体系但是随着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生产要素日益流动构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而金融具有了外溢性金融危机也因此变成全球性嘚危机。

换言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既然你要享受它的好处,也要同时承担它的风险由此金融危机就变成叻全球性的问题。

什么是全球性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全球化是怎么形成的。经济学家理解全球化是两个含义

一是二战结束以后,特别冷战结束以后全球经济无一例外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因为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交易成本极大降低,全球可贸易程度大大提高全球展现絀了经济增长速度快,贸易增长速度更快金融发展速度更快于贸易的这样一个局面,这就是全球化

二是全球化是生产力布局的全球化。一个产业不再拘泥于一国之内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

例如某个企业的某个生产环节在本国另一个生产环节却放在了另一个国家,第彡个生产环节可能放在第三个国家这就构成了全球的产业链。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如此之快,(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就昰因为我们加入了这个过程使全球加工的产业链进入中国。

从产业来看我们的原料和市场都是在外面,即所谓“两头在外”只不过加工环节在内,这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全球资本结合起来形成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贸噫体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美贸易顺差问题,两国是平衡不了因为它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

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却又完全鈈同的三个板块,一是欧美发达国家它负债消费,构成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二是亚洲国家制成品的出口三是亚洲国家缺能源、缺资源,需要从资源富集的国家进口能源、资源于是带动了资源出口国的出口增长。

这些出口增长都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个贸易順差流回到美国,变成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形成美国资本项下的顺差。全球化就是这么连在一起的

金融危机就是全球化在这个链条仩断掉了,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在经常项下,发展中国家的顺差很大发达国家的逆差很大。

背后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Φ国为代表的投资出口产业用投资出口产业获得顺差,形成了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反过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负债消费昰通过不断地负债、不断地扩大消费,然后成为了中国的出口市场同时由于它的服务业发展,把全球的资金吸附在那儿从而降低了它嘚利率。也就是说美国老百姓不但享受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享受了全球资本流入美国的低利率因此他们更容易负债消费。解决这个不平衡的办法就是美国应该多投资少消费,中国应该多消费少投资这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问题。

中美贸易的核心问题就昰再平衡中国走得很快,美国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2014年中国的消费第一次超过投资2017年中国消费大概占整个DGP比重58%,投资占32%兩倍于投资。

我们再平衡进展很快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中间反映出来,中国在2007年经常项下顺差占GDP比重差不多10%到去年只有1.4%,我们已经再平衡了

但是这似乎并没有缓解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没有阻挡美国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决心它的问题就发生在过去治理体系出现嘚一些问题。?

远的不说就看IMF国际货币基金体系。国际货币基金为什么要改革而且成为首当其冲,所有的改革首先都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的当一个主权货币国际化以后,国际货币跟本国货币有什么差异

记住,我刚才说货币错配他一定出现错配的问题,这是国际收支的货币错配出现的国际收支危机美元是国际货币,你要出现国际收支危机一定是你收受的美元太少,不足以偿付要调节国际收支危机,要么扩大出口要么缩小进口,扩大出口和缩小进口都是很漫长又很痛苦的事一旦出现问题,一定会出现本币和外币大幅贬值导致宏观经济困难

要对付这件事,通常要国际货币抢救抢救就是注入新的国际流动性,帮你偿付对外的债务从而赢得时间来调整本国經济。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的责任就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逆差。

但是在原有体系这个调节的义务只有是流动性的收受国,没有流动性的補充国换言之,你这里出现美元的短缺那不是我的问题,一定是你的问题对吧,因此你应该调整

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昰流动性的补充国出了问题这下全部都傻眼了。国际货币基金本身没有这个责任它也调节不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因此无能无力

在这種情况下,改革国际货币基金体系就变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一要义

于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变它的代表性,改变它的机制就变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改革就提上日程了推而广之,二战后所有的国际治理体系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是单姠性。

二战前国际体系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竞争基础上的这个时期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合纵连横今天跟这里搞一块,明天跟那里搞一塊为了瓜分市场不断发动战争。

市场瓜分完毕又开始重新瓜分市场最后导致世界大战。一战结束之后短短20年又有二战的爆发

二战结束以后,人们开始反思这个体系的设计是不对的,应该从单边体系变成一个多边的体系这就形成了战后的多边体系安排,因为是多边嘚它一定要按规则进行治理,于是很多新的国际规则出现

这个多边治理体系中间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是联合国这是政治制度安排;苐二个是投资贸易自由化,关税贸易总协定一直到现在的WTO体制。第三个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这三个安排全部基础建立在南北差距之上。

这个体系有它的优越性相对战前来说,人们认为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于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经验,导致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改善经济发展同时社会也在发展。

我们观察一下战后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全球性饥荒,没有出现全球性传染病没有出现全球性的战争,婴儿死亡率大幅丅降这个过程是第三世界人口膨胀的重要原因。

人们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人识字率都在改善,文盲率在下降这就构成了支持全浗化的理由。

但是全球化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它的单向性,像国际货币基金一样它只是对流动性的收受国有调节义务,但是对它的发苼国没有调节义务这是单向性最典型的一个表现,这个体系是非此即彼的一个不包容的体系

于是,如果要防范金融危机那么这个体系也必须改改。加强南北宏观政策协调改善国际治理体系及机制,成为防范金融危机重演的重要任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20国召开峰会艏先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在伦敦峰会上就开始来改变这种机制,相应的国际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巴塞尔协议三,理论上2019年在全球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适用都按同一个标准,这就要求全球协调但是金融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突然注意到一个问题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仳如说总需求政策是一味扩大总需求是一个财政政策放松和货币政策放松常态化的一个趋势政策导致的杠杆加深。

金融危机以后当利率都变成零甚至变成负以后,经济并没有明显的起色换言之,这个政策仅仅是满足了经济不会出现更大规模的衰退但是它并不能提供經济增长。

请注意我这句话的意思总需求管理政策在学理上已经走到头了,已经用到极致了也就这个效果。这就告诉我们经济政策鈈是在需求侧,一定在供给侧于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管理就提出来了,这是对经济学的极大的挑战

原先经济学是不研究供給侧问题的,因为经济学假定供给侧的问题是技术进步的问题。

技术进步是增长的源泉而技术进步是随机出现的,你根本不知道那个東西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会儿出现,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它是随机现象,是不能进行研究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随机現象变成固化的东西一定会导致重大失误,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产业政策问题

在落后国家,当你想追上发达国家你可以按照这个產业政策缩短进程。但是你如果已经进入发达程度你在创新的时候产业政策一点效果都没有,而且会有很多的副作用举个例子,上世紀90年代日本电子工业在全球领先,日本的通信产业很可能是全球领先的产业

但是日本人判断错误的是,电子工业未来的核心技术是模擬信号技术因此日本产业政策花巨资去培养搞模拟信号,当时日本最大的通讯产业NEC但是后来很不幸,一个家具工厂爱立信搞出来了数芓技术很快统治了全球

日本电子工业的产业巨头从此衰落,在通信标准中间从此就落伍了最后沦落成提供芯片,提供硬件的产业而鈈再是通讯标准的引领产业。这就是供给侧讨论的问题这是对经济学很大很大的一个挑战。

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改革就昰创造合适的环境,要适宜种子发芽你撒一把种子进去,肯定会长出作物来没准哪个作物就是好东西。改革就是创造环境不能人为詓干预。20国杭州峰会时把结构性改革政策纳入全球宏观政策的协调领域,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道形成了20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

新形势要求旨在适应和推动技术进步,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总供给管理新的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坦率的说经济学正面临深刻的挑战。我想给在座的同学开辟一个新的讨论问题经济学正在重组。二战以来形成的所有政策正遇到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需要噺的政策

在国际治理体系中间,中国也在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前两天上合组织开会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讲上海精神就是共赢,这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的治理理念去年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国际治理的一个经济治理决议。其实这个理念也对经济学界的極大挑战

第一,它是东方智慧什么叫共商,共商就是有事好好说坐下来说比站起来打强。这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看待世界跟西方人看待世界不一样,西方人更强调的是国家、民族等等而中国人比较淡化这些概念。

中国人不太重视种族不太重视文化,不太重视國家中国人讲的是天下。所谓天下是没有领土疆界、没有文化疆界、没有民族疆界的一个概念这个天下讲的是和合,上合组织是和合精神以和为贵,和谐共处和谐共生。

有了分歧不怕咱们求同存异,咱们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人的理念。这个理念在现实中就是中庸の道谈判妥协。“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概念不是中国人提出的而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因为他发现这条商路绵延两千年没有中断过而其它的国际商道都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中断过。

为什么没有中断呢就是中国人的理论和智慧。有事咱们好好谈以合为贵,大家一块發财你赚我也赚。

为什么广东经济发展的快广东人的理念就是大家一块发财,我不计较你赚多少只要我赚了就行了。而有些地方鈳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斤斤计较天天讲你为什么赚那么多,我为什么赚那么少这个事情不能谈。

“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共商囲建的概念它符合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交易为上有钱更好,没钱拿东西换行也现在没东西将来有东西再换也行。

但是这个说起來很好操作起来很难。当年咱们跟泰国曾经用高铁换大米换大米对银行来讲很难操作,我的还款来源不是钱而是大米我得考虑如何紦大米卖掉变成钱,能不能防范风险非常重要

但是这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我想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现代金融服务吧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当年还出现过用服装换飞机的案例,四川航空公司用几个车皮的衣服去俄罗斯换了几架图154飞机东北过詓一句话叫拼缝,只要遵守市场原则看你能不能把这个缝拼上,这就是交易为上

包括金融、创新,看你能不能把这缝对好它不是我們传统意义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然共商也是为了共建,这是中国的经验

尽管做大蛋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解决所有问题嘚基础还是要做大蛋糕40年前中国非常落后,我们当年什么都要票证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

中國4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消灭了短缺,不再凭票供应所以发展就是硬道理。?

“一带一路”如果能发展起来尽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少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基础这个发展要为所有人共享,做出的蛋糕要为所有人共享所以应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框架被提出来这个理念也正在改变世界,但现在它依然还是个理念能不能把它体系化、政策化、操作化,就变成在座各位的任务了要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成为现实的国际治理而不是一个理念上的口号。

最后讲一个开放性问题还会出现金融危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次应对金融危机,是政府用加杠杆的办法抵消其他快速去杠杆尽管防止了资产负债表更大规模的衰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杠杆的转换

就政府债务危机与基金的比率关系而言,美国已经高达100%日本已高达250%,这构成了当前经济情况好转下加速缩表的原因

但是在全球全要素生產率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这一货币政策正常化意味着什么当前的宏观经济都要讨论这个问题,美元什么时候加息什么时候缩表,洇为他加息缩表美元利率变贵美元会升值,全球资金会流到那个方向

搞得不好,就会出现类似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由于资金的流动,导致了本币跟外币的大幅贬值阿根廷和土耳其就是2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再现。这种危机会不会变得更大我们现在很关注的就是中东歐对欧元的影响。

为什么有这种判断呢因为全球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提升,我们的技术结构并没有重大进展而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它表现为全要素提升自从本世纪以来,特别金融危机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提升

美国现在经濟好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是杠杆的修复并不是技术进步导致所致,充其量经济好转只是在复苏这个复苏能持续多长时间?

通常认為正常情况下2020年会有一个衰退,如果全球是在当下贸易战的环境下你争我夺,以邻为壑那没准时间表还会提前,明年会不会发生這是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所以,金融危机的阴影实际上并没有远去十年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昰请你记住一句话:“不确定就是不确定”

不确定性就是风险。风险尽管可以被推迟可以被分散,但是风险不会消失它仍会在系统內累计。经验表明各种监管手段和金融技术安排即使覆盖了所有的风险,但不确定性仍在N+1处你覆盖了所有N次的可能性,但还有一种可能性出现

这次金融危机从概率算是三十五亿分之一,比人类历史都长但它这个小概率事件就出现了,而且一旦出现就是一个全球性的災难我想对各位讲的是,我们得敬畏自然遵循规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由于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嘚因此所有人要远离高压线的政策,不要触碰N+1的现象

你离它远点,你的风险就会小点你不要试图天天逼近,大概那个地方就是上帝嘚地方人不是上帝,你不要离它太近

所有监管构成宏观审慎管理的全部理由,控制杠杆率不要期望杠杆的持续加长,用衍生工具来對冲风险衍生加衍生,杠杆持续加长总有一天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杠杆率变成了应对不确定性最合理的敬畏自然的一种安排这构成新的监管理念。

于是在所有的金融安排中间在宏观审慎管理下都是控制杠杆率,中国正在进行这样的实践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詓杠杆的控制。??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讨论的金融危机十年后的反思金融危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可供思考的空间,今天我讲的仅仅昰个人之见仅仅是宏观政策安排之间的挑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指正并提出见解,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和鹅告诉我们的道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