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杭州育成读书的学生吗,学校怎么样啊?

会议通知是上级对下级、

组织对成员或平行单位之间部署工作、

事情或召开会议等所使用的应用文。

会议背景:在又一个秋风飒爽之日,杭州育成专修学校迎来了一批

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大一新生。

学生会是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新生力量的注入,必将使校学生

会不断创新,蓬勃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会人员:学生会成员及校领导

}

有成人教育经验,丰富的知识库

在校读的,属于在校自考生,国家承认是肯定得,同时费用贵也是很正常的

基本上在校读的自考生,费用都很高,通过连读读的人可能会比较多,所以可能费用大概是一年1万多左右

不过读这类,可能很多是为了体验学校生活的

这种的在我身边的,比比皆是,不过最后读出来的不多,基本上耽了一年多就不想耽了,因为学费贵,然后也体验完了生活,最后可能什么证都拿不到,都有可能

}

教育这个词,特别耐琢磨。在中文里头,教与育是两字,往起源上说,各有其义。翻开《说文解字》,教,指的是“上施而下效“;育,说的是“养子使作善”。到了现在的表达中,如果分开来用的时候,教,更多的会强调偏正式的教与学,教书,教课,教学;而育,除去主要集中于家庭的生养哺育之外,到了学校阶段,则一般更突出那些非正式的、非课程方式的培养,熏陶,化育,育人。

教,就有教者、师者,教师,以及学生,学习者。育,就有生态、氛围、体系,跟教比,网状而非层级的色彩更重,参与的角色也更丰富但又不那么容易抓得住。二者当然是个融合、统一的关系,但是,对照起来做些思考,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角度来探究未来教育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一次居家进行学校教育的大规模探索。这句话听起来没错,但是深究一下——我其实不断地问很多人,居家进行的,到底算不算是完整的学校教育。以其中最有组织肯担当的中国学校来说,除了实验类的课程之外所有课程都能有秩序地进行,师生云上见面,课堂以不同平台多样交互的方式实现出来。

如果在线教学的质量有保证,那么是否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完整的了呢?如果不完整,那么,还缺了什么?肯定不是体育课、实验课,一些学校连这些课都尝试着适度变形呈现到线上或分布实施了。认真思考这个“还缺什么”的问题,其实,像是个思想上的对照实验,给了我们一个追问教育的成果究竟都包括些什么的好机会。

学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各有其定位、价值。具体到大学而言,成人、成才、成群,这“三成”是我试着总结的三类成果划分。三个“成”,都是动词。

成人,指的不是年龄、生理所自然带来的成年,而是独立、成熟、责任意义上的“长大”成人,人格、品格、性格走向成型,你是你自己了。成人是成才和成群的重要基础。坦率的说,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也许成人的目标还没有达成,课程合格,学业完成,也许你会说他成才了,但一打交道、一过事儿,就会感觉还不成人;这种缺了成人做基础的成才,相当不牢靠,但靠毕业证书不一定分辨得出来。细想想,要达成成人这个目标,只是教,少了育,真不成。

说到成才,教给予成才的贡献很大,因果逻辑链条相对清晰,实现起来比较有效。这使得这个“成”,有点儿独大,显眼、占地儿。很多说是教育研究的,说着说着,做着做着,就成了教学研究,甚至课堂教学研究。东北话叫抽抽,缩水了。这个(也许是)不经意的概念滑脱,却实在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多元智能探索了这么久了,学校教育还是攥着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甚至语言智能被过度逻辑化、形式化。

才,在大学阶段中,也往往具体到某个专业,这并非不可以,但专中是否有着通做底色,通厚基础,通当钥匙?造成社会越来越巴别塔化的专业茧房这种病,不能靠放弃专业来治,而得靠加强通识来防。

最后说说成群这个重要的教育成果,我们说的少,其实很不该。在“成群”的过程和结果中,包含着相当重要的价值观、规范、身份认同的互动与共享,目标是让每一代人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成长为个体的成人,还成长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有机一员。

学校中的学生是流动性的,但,人走群立,这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十分积极的贡献。成群这个目标的达成,育能做的贡献很大,不可或缺,同侪砥砺、社群建构是一种相互作育。教也应着眼于成群而教,但现实中成群常常被教学和教师给遗忘了。

团队合作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高度推崇,也写在各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教学目的中的。但学校中评价和衡量学生却总是以个体为主,很难见到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做认可鼓励,算成绩非要分得清清爽爽才行,这里头其实是把一种社会原子化的价值观“悄悄地”迁移到了职场、家庭中去,须知这播下的可不是粒好种子。

现在的学校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础教育,观察起来,学校在“教”上下的功夫多,得法不得法先不评价,但是肯定是——资源投入集中、评价最为看重,抓手多指标细。而在“育”上,实事求是地看,学校之间、校长与校长之间,不同老师之间,差别就相当得大了。

人们要么总是习惯于把育放到特色指标中去,是better to have而非must的指标,而不是评价学校、老师和教育成就的主流的,决定性指标。对育的投入,则总是爱说,这是个良心活,或是个无底洞。归根结底,育的衡量评价,不是那么有办法,育的投入和产出之间,成果不够显性,因与果之间大多要长期才看得到,过程还很错综复杂。

教,常有计划;育,却靠发挥。人们回忆起自己求学时,说遇上了一个好老师,或赶上了一个好班级,不只是说他课教得好,班中学生都是优中择优,往往说的是这个老师改变了自己,这个班级影响了自己,靠的是,育。好的发挥,即兴中见水平,看似自然而然其实透着火候阅历老道。发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是育的重要特点。

再比如说,请特别认清:体育不是育体。学校在体育上下的工夫大,千万别误解为只是为了学生们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事实上,体育、运动,不同集体之间进行的很花时间的比赛(看看那些安排稠密让人乍舌的赛季),育在成人和成群上的功效远比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来得重要得多,关于这一点,清华马约翰先生在1926年写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值得认真读,读懂弄通还要真心去做。

有我的老师辈儿的老师跟我提,大学里头现在能做些什么,让男生更血性,血气方刚一些呢?我没敢说,这要真是被高度重视起来,按照刚才描述的这种重教轻育的路子,估计得想办法开一门课,有学分的课。君不见,希望加强领导力、沟通本领、批判性思维能力,就都开出了一门门直奔主题而去的课来。

我把这叫做学分化、课程化,是竖井化和知识化的解法,我们要的结果是发生在价值观、品格、能力、素养上,不能靠着学了十六章的领导力和沟通的知识、理论,那都是些游泳书、菜谱,以及冠军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动辄设课,是误解了教与育的关系和区别。当然,也凸显出在育上的少招无措。

沿这角度捋到此处,如果看未来教育的希望的话,我认为,教与育的这个状态,可能会,也应该发生重要的变化,带来教育在过程与结果上的积极变化,当然也会给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们带来挑战与机遇。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教重育轻、重教轻育的格局,也许该走向教与育更加平衡,并以育作为要领。教与育更平衡,但,育会成为要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育新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