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宋韵文化表达中国梦

2021年6月8日“以非遗之砖 筑宋韵文化之桥”主题公益活动在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活动由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上城区民政局、上城区残联、上城区妇联、上城区清波街道主办;浙江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城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杭州吴越人家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清波街道妇联、清波街道残联、劳动路社区、上城区爱馨互助会、伊家梦享汇承办;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南星街道残疾人之家、紫阳街道残疾人之家、望江街道残疾人之家、湖滨街道残疾人之家、清河坊联合党支部协办。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上城区相关职能部门有关领导、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的领导师生、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残障人士、党员志愿者等出席了活动。

此次活动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探索“以非遗之砖 筑宋韵文化之桥”的发展路径,结合庆祝建党百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十周年重大时间节点,以发扬“共享”,营造非遗助残帮困文化氛围,打造和谐社会环境,展现文化助残、非遗助残风采和成果,激发残障人士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残障人士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活品质,并展示、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为全社会借鉴参考,为改善残障人士就业做出贡献。

本次活动得到了市文旅局、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上城区相关部门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吸引了许多权威专家的用心参与,主要嘉宾从政府各部门到非遗、民政、妇女、助残、社会治理等众多的学科,表现了社区各界对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活品质,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展示党员、非遗志愿者、残障人士的风采。特别是针对残疾人群中精神障碍人群辅助性就业的问题和困难开拓研究性方向。

  本次活动展示了非遗传承人文化助残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展现残障人士阳光正气的精神。

中华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始于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闺阁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杭绣评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馨互助会在后市街的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开展传艺活动已有5年,这里的作品是杭绣的特殊传承人创作的文创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让他们由社会资源的消耗者成为了社会资源的创造者。

萧山过江布,以多种纯天然纤维如蚕丝、麻、棉为材质,多种纯天然草本、 木本植物、色素萃取、遮盖染色手工印花技艺。是大自然慷慨与赐予的色彩, 也先人智慧的结晶。 萧山过江布因其天然性与独特性,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杭州市第三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爱馨互助会非遗志愿者团队以创新新时代文化助残理念,给紫阳残疾之家的特殊传承人带去了辅助性就业的机会,并创作了向真、向善、向美作品衍生文创作。

2009年10月,中国剪纸项目由山西剪纸牵头,14个省区市剪纸联合申报人类非遗。中国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最适合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望江街道残疾人之家的特殊传承人赋能,创作了许多作品,受到的社会广泛认可。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拓印版它是一种年代久远而险些被遗忘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且珍贵的艺术价值。拓印版画艺术为南星残疾之家为残友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作品实用,美观,创意性强。

中国女红——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一般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这些传统艺术,称为“女红”。在市非遗保护中心指导下为湖滨残疾之家带来的精彩和成果。

本次适逢端午佳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遗,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结合端午习俗,本次活动特别策划了“端午宋韵文化体验活动”:

五月五,是端阳;龙在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而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 包以丝布,从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 -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准备材料:彩色丝布、细带子、笔、绿豆或花生、针、白线、穿针器、彩色卡纸、桌子数张)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沏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棕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活动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江浙沪著名滑稽演员大会串”“十八笑星之一”,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开心茶馆》知名主持人、知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周志华主持。

杭州上城爱馨互助会成立于2012年,是由爱心人士与心智障碍群体(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及社会弱势群体自愿相结合的非营利民间社会组织,民政5A级社团。是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团组织。

坚持党建引领,搭建桥梁,携手政府党员、干部“阳光妈妈志愿者服务项目”,以“亲人”“妈妈”角色导入,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个群体;以适合受益者需求的职业技术术培训,从咖啡、宋绣、英语课为切入点,搭建红色公益淘、党员志愿者日、非遗益家、大学生文创平台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以组织建设、活动融入、文化引领和创新创意为四条主线,增强了社会、帮扶对象及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无偿开展社区居民终身教育,开设非遗、民艺手工制作课程,丰富了社区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根据团队争创事迹拍摄的《爱的灿烂》获首届壹基金公益映像节最佳感动奖;

2014年爱馨大课堂——心智障碍青少年康复训练项目获浙江省第四届慈善项目奖;

2015年拍摄《微笑的鼓声》获旅游卫视行者映像节最佳公益短片提名,加拿大班夫电影节巡展的荣誉;

2015年阳光庇护美术作品展览获杭州市美术节奖项;

2016年受益者创作的“最忆杭州”油画小品系列获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银奖、最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等奖项;

2017中国梦(浙江)网络视频大赛“最美浙江人”微纪录片三等奖,展示特殊群体在志愿者的陪同、学习下自强不息;

2017年受益者设计的阳光庇护产品获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创意大赛(实物类)铜奖;

团队成员先后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浙江省最美家庭、杭州市最美家庭、杭州市最美公益人、最美上城人、上城区最美志愿者等。

这是一个关于用党建+非遗+爱心的力量,真爱改造了智力、精神障碍群体的中国、杭州的最美故事,一个关于党建引领,帮助折翼的天使走出逆境,从被服务者转化成服务者,从资源的消耗者转变为资源的创造者, 从黑白转化成彩色的生命,从悲哀转变为快乐,从含泪耕耘到欢笑收割,在逆境中成长的花,是生命最美丽的花朵。工作让残障人士得到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文化知识的力量。

谨以此献礼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

  在开封,随便捡起一块古砖,仔细看看,便能寻找到一段历史;随便捧起一片旧瓦,认真品读,就是半部中原文明印记。文化,是开封的符号,也是开封的灵魂。

  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八个朝代在此建都。经历一次次水患、兵灾,又一次次从废墟中拔地而起。岁月的洗礼,使开封这座城市有非同一般的从容和气度,有说不尽的故事,有许多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近年来,开封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开封市通过深入挖掘与弘扬厚重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发扬,让开封文化成风化人,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文化人 用文化浸润心灵 

  4月21日,集英中学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伴随着琅琅书声和动人的旋律,来自市县街小学的同学用古诗雅韵和优雅舞姿诠释着书香意境。在这场“书香开封 阅读成长”活动中,35名“书香学生”、50名“书香教师”、40个“书香家庭”、15个“书香校园”受到了表彰。同时,全市范围内的好书漂流活动也正式启动。 

  开封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封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价值引领入心入脑。广泛开展了清明祭英烈、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和“我的暑假有意义”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同时,开封市对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收集整理,建立了先进典型资料库,重点开展了王振立同志先进事迹系列宣讲活动,巡回宣讲活动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同时,组织开展了“践行价值观、共创文明城”“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的浓厚氛围,全民文明意识显著提高。 

  以宋文化为主体和代表的开封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基础作用,致力于把宋文化打造成与汉唐文化、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知名历史文化品牌,不断加强对以宋文化为特色的开封文化研究,策划推出《文化开封》《开封故事》《开封成语典故故事》等系列高水平文化研究成果。 

  开封市遵循文艺规律,在文艺发展中弘扬开封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近年来,依托各个部门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全市聚焦“中国梦”,先后出版了《开封成语典故故事普及读本》《寺门》《宋门》《宋韵中国茶和天下》《万里寻踪客家路》等精品书籍。 

  春风化雨润无声。开封市将文化元素生动、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使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化,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惠民 提升幸福“含金量” 

  9月23日,走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蔡屯社区,记者发现,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人来人往、气氛和谐。舞蹈室内,一群着装统一的中老年人正在编排舞蹈;书画室内,10多位居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临摹书法;阅览室内,不少儿童在读书看报……而这,只是开封市各个社区日常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城墙下、水系边,精彩的文化活动全天不断,很过瘾!”“新的博物馆、规划馆、美术馆很快就要开馆了,令人充满期待!”“精彩的文艺演出、电影送到了咱们家门口!”随着文化开封建设的深入推进,谈起身边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便捷的文化服务,开封老百姓获得感满满。 

  开封市近年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群艺馆)11个、文化站9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418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着力推进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打造开封文化客厅等文化名片,提高“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此外,开封市重视民间资本融入,目前建成行业博物馆3家、非国有博物馆15家,其中饮食文化博物馆、书法博物馆、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深受群众喜爱。 

  文化惠民活动高潮迭起。开封市近年来深入开展送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进军营活动,大力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演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全市每年组织“春满中原”“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演出活动600余场,政府购买公益演出300余场,完成农村电影工程2.4万余场、城市社区公益电影1500余场,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文润城 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心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人的灵魂的居所。而文化就是这个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漫步开封街头,仿佛一幅宋韵流转的画卷在眼前铺开。老城区建筑一派新宋风,按规定“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2.5公里长的大宋御河,串联起包公湖、龙亭湖等标志性景区;以传世名画为蓝本的清明上河园内,斗鸡、喷火、汴绣等民间技艺,再现浓郁的宋代民俗风情;珠玑巷、双龙巷这些曾湮没在岁月中的显赫地名,现在成为既承载千年沧桑又充满活力的街区……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是开封发展的源泉。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只要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就能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2015年5月,市委书记吉炳伟在全国率先正式提出了“文化+”理念,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开封市推出了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实施“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工业”“文化+农业”等10个专项行动,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实业界的积极响应。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把“文化+”行动列入重大文化产业工程,提出通过“文化+”行动“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产业附加值,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今年4月,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文化+”战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都标志着“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文化+”战略在开封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开封市设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资源统一包装、统筹使用,“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形象逐步凸显。开封市按照谋划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全市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三园五馆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以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和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两大国家级节会为龙头,开封市逐步打造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开封市各大景区、文化企业通过打造一个个文化演艺节目,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品牌。 

  在这座宋韵流淌的千年古城里,“文化+”带来的融合活力,如春夜喜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城市的各行各业,激发了转型升级的动力。农业遇上“文化+”,浓浓乡土气中,多了一份别样的“优雅”;工业遇上“文化+”,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当下,打开了个性化消费的“蓝海”…… 

  “文化+”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带来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巨大改善不可限量。(开封日报 康冀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韵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体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