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运营会很难吗?

笔者觉得私域流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只是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基于企业的增长焦虑,私域流量可能是一个新的流量机会,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维度。那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做私域流量,又如何做好私域流量呢?

互联网行业有句老话:“得流量者得天下”,不管你是认可还是质疑,你不得不承认是没有流量确实是玩不转。毕竟只有流量先进来了你才有得谈“精准”和“转化”,至于变现那就是后话了。

以往,谈到流量就会想到淘宝、百度及各类视频、资讯平台等。这些平台化的流量通过用户搜索优化、花费推广及活动促销等方式获客和交易,我们称之为“公域流量”。

公域流量的运营核心在于根据平台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但是流量却始终属于平台。初期会有平台红利,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平台的发展成熟流量红利消失,公域流量越来越高昂的获客成本让普通用户的运营陷入僵局。为了突围不得不持续投入,公域流量早已进入巨头“垄断化”阶段。

面对疲软的增长困境,商家已很难从高昂的公域流量中精准触达用户,希望能有一片自己控制的流量池,还能多次转化、复购。因此,“私域流量”被掘出来并频繁地提带出来。

私域流量,顾名思义就是属于自己的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主要指个人或品牌自主拥有的、可以控制、多次重复免费利用的流量。

广义的私域流量包括企业自家网站、APP、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小程序等。不过,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说法是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个人号这些基于微信生态的私域流量。因为这块私域流量更稳定,可触达性较高。大家之所以愿意在流量上投入如此多的成本,目的还是为了更方便地转化、变现,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更偏向于电商的概念化表述。

笔者觉得私域流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只是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基于企业的增长焦虑,私域流量可能是一个新的流量机会,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维度,其本质上就是对于前期存量用户的一种精细化用户运营动作。

有人会问公域流量不好做,那做私域流量有哪些优势和好处呢?

私域流量几乎是免费的,直通车等推广费一涨再涨,也直接摊薄了商户的利润率。

运营私域流量相当于去中心化,直接跟“熟客”建立联系,省下了渠道推广费不说,熟客们还愿意为你安利更多用户,这等于又帮你免费做了宣传推广,无意间还实现了小裂变。

私域流量的长尾价值很高,价格又接近免费,而这以前你是要花钱做广告推广的,所以你连接的用户越多,你的营销成本就越低。

2. 更丰富的营销玩法

私域流量的运营能够让商户与消费者更亲密的连接,那商家就可以基于产品做延展,不管是二次营销还是多元化营销,只要你输出的内容不让人讨厌,就有助于销售。

商户通过与用户的频繁沟通交互,在私域流量池内沉淀下来的数据也更精准、高效。商户针对用户的购物频次、偏好等属性为用户建立起极具个性化的消费标签,用心的商户甚至不用等消费者开口都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无形间又提升了消费体验。

私域流量池属于品牌方,数据的可获得性使商户与用户的配合默契大大提升,针对这些可视化的用户数据,商户可以逐步建立起品牌的用户圈层,不管是推送广告还是产品信息都能精准触达,营销服务效率显著提高。

3. 更高的客户稳定性

运营私域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止客户流失,尤其是熟客。当然,你也不能曲解笔者的意思,不是说做私域流量客户就不会流失了。通过运营私域流量,跟用户建立起情感互动,你推荐的产品他们不会条件反射般地当作广告自动屏蔽掉。你的善意提醒或者走心的推荐也会让客户稳定性越来越强,不容易流失。

现在很多商户都会主动以个人号去添加一些熟客,通过私人关系为他们提供订座、专属折扣或VIP服务,平时有事没事还拉拉家常,给客户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你在他们面前曝光多了,也能起到唤醒用户记忆的作用,那回购复购的机会也就大了。

4. 更有助于塑造品牌

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好口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用户缓释选择困难症,也是用户对企业精神层面的认知和信任,品牌塑造的过程就是用户忠诚度建立的过程。

私域流量的运营,可以拉近品牌和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产品服务把同样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叠加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不管公司大小,掌握私域思维,都能有效地促进用户沟通,增加粉丝粘性和客户忠诚度,提升销量也将会是一个正相关的过程。华为、小米这些品牌都有自己的粉丝论坛,在产品发展过程中,花粉和米粉对于品牌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私域流量有这么多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做,我们前面有提到这是个偏电商概念的表述。所以有些行业并不太适合运营私域流量,也就没有必要去花太多时间精力。

运营私域流量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便宜的流量,更高的销售转化率,更长效的用户价值。所以,私域流量就更适合那些高频次消费、有复购性且客单价相对较高的产品服务。

举个例子:卖电视的就不太适合做私域,因为没有人去频繁地购买电视。之所以考虑到高频、复购、高客单价这些因素,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ROI。

通过进一步了解私域流量,你会发现服装、美妆日化、食品、餐饮、特色农产品、教培、玩具、电子产品、文化旅游、日用百货以及生活服务类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服务,都可以尝试私域流量解决方案。

私域流量的推进关键在于运营策略,这里笔者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不要用“传统”的运营思维来看待私域运营。

我们前面提到私域流量运营的本质是基于存量用户的一种精细化用户运营,所以私域流量一定是运营思维而不是粗暴的流量收割。只要你的产品符合上面提到的复购属性,就可以在私域里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因此,商家要主动放弃过去B2C的思维方式,把买卖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开私域流量,不然私域很容易就变成你免费广告的推送池。

至于如何从公域把流量导入到私域中,还是要采用价值输出、内容、干货类等对用户有用有趣的东西,或通过花钱迅速做大,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读。用户运营上的拉新、留存、转化也不再赘述,毕竟私域流量运营针对的是既有的“存量用户”,所以我们就从这些留存用户来展开。

精细化的用户运营需要对用户进行定位、分层,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不同的运营策略和价值输出。

当然,私域流量运营重点针对的是目标用户的运营需求,为目标客群建立画像,以满足不同特征用户的不同需求。笔者建议可以从基本属性、用户偏好、行为属性和商业属性这四个维度来描绘。

当然,运营者也要适时以企业价值导向来调整目标用户群体。

精细化的用户运营,也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以往KOL都是作为意见领袖引导大家购买什么东西,所谓KOC(Key Opinion Customer )是相对于KOL而言,一个称职的KOC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甚至以闺蜜、哥们、朋友的身份推荐你购买什么东西,或注意哪些问题。

你可以理解为品牌IP化,不过笔者觉得叫“私人伙伴”会更贴切一点,少了些像“管家”、“客服”、“助手”之类的商业味道,多了些朋友的感觉。

一个称职的KOC活跃在私域里,发布的内容不能都是软广告,还应该有段子、鸡汤、生活感悟、经验见解等内容。一定要有趣、有深度,毕竟没有哪个用户希望看到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朋友圈里整天充斥着没有营养的硬广。因此,情感价值的输出必定是KOC的日常功课。

作为电商玩家,少不了有一套自己的CRM体系,我这里写到的“WCRM”只是针对我们基于的微信生态里的私域流量举例。

商家要根据自己所运营的私域产品构建一套独具特色的客服体系,包括具体的话术、日常问答、关键词等。万万不可一套话术打天下,所有平台都说同样的话,即使你是个活生生的人,用户也会自动把你判定为无趣的机器人。

所以,私域运营里的CRM不仅要会答疑解惑,还要会撩又会聊,最好能让用户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

通过与CRM数据打通,依据高效的用户数据,尽量尝试各种玩法。学不了大的电商平台做直播,你可以通过有趣的文案,或借节庆假日输出折扣、抽送、打包促销、满减送等各类营销玩法。

对于注重性价比的客户,你多强调大礼包、满减的实惠;对于注重消费体验的用户要提前告知服务明细。消息不一定要采用社群群发,整体推送的形式,一对一的服务也值得尝试,成单机率更高,当然这更适用于小品牌或创业早期的产品。

私域范围内,流量的核心价值点就在于用户可数据化,你可以依据数据进行理性的决策。只要不引起用户的反感,可以去尝试多种不同的玩法,比如:跨界、联名、限量等。

细数我们能利用到的私域流量,其实除了自己开发的App外,包括公众号、微博、抖音、QQ群甚至个人账号在内的私域,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平台的,更像是平台的“流量过客”。

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品牌如果能把用户导入到自家产品内,完成一波“洗用户”的闭环是最好不过了。

盘活存量可以给一个品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笔者不建议盲目地入场,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先从最简单的运营做起,积累起一定的用户和数据之后再去私域流量的验证尝试,切莫为了着急变现误把私域流量池当成了push广告的工具。

从发展势头上看,私域流量越早运营越好,抓住红利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场,这些根植于流量平台的“私域流量”未来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不确定性。

私域流量的运营者需要注意“平衡”。

私域流量降低了流量成本不假,但是精细化的用户运营其实也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时间和沟通成本。

一线执行人员可能要投入更多私人时间为“陌生人”提供温情、及时、精致的服务。服务品质很难把控,很可能会因为消息回复&处理不及时导致用户不满或投诉,可能造成的用户流失也是看似成本很低的私域流量需要平衡的问题之一。

私域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负面的声音,很容易传染给更多人,让一部分用户迅速“黑化”从而伤害品牌形象,这也是私域运营需要平衡的问题。

现在,关于私域流量运营还没有太多成熟的玩法套路,商家们多半还在摸索尝试当中。大家也不要只盯着微信平台,其实用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私域流量池就在哪里,能免费快捷地触达用户的地方都是可运营的私域流量池。

笔者认为:拥抱私域流量没错,不过不要把未来赌注在私域流量上,尤其是对于品牌厂商,私域流量可以作为公域流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给企业增长带来更多新的思考方式。

作者:7哥(麦子哥),微信公众号:ailvxing527,从事多年互联网公司运营工作。

本文由 @7哥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文|社群裂变实操,来源:公关之家

所有的商业营销模式,最终都是为了销售!也不例外!

没有任何赚钱能力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不靠谱,只不过有些模式赚的比较辛苦,有些风险比较高,或者有些就根本行不通。再给大家说几个常见的商业例子:

1、淘集集的“融资梦断”:当前获取流量的方式很简单,淘集集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红包裂变和低价补贴,短短一年时间就圈到了上亿的用户,发展速度甚至让拼多多都略逊一筹,当然了,代价就是挪用了小B企业的销售款,寄希望于圈住规模用户的融资模式,风险太大。能冲击上市就是拼多多,一旦有一丁点风险,就是淘集集的下场。

2、ofo的“接盘侠梦”:风口的孪生兄弟,是资本,不过ofo告诉我们,资本很有可能是一剂毒药,ofo的单辆车的成本在两千元以上,单次骑行收费1元,多长时间能回收成本暂且不论,独角兽的估值只能越做越大,否则前期的投资人都不允许,wework就是前车之鉴,当估值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谁还有能力接盘,没了融资,剩下的就是死活硬撑。自身没有超强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最终命运差不多就是这样。

3、韦博英语的“算盘落空”:国庆期间韦博英语爆雷,很恐怖的商业事件,看起来不可思议,作为三大成人英语培训品牌,动辄一年几万的培训费以及超高毛利,竟然说倒闭就倒闭,连累到旗下的“开心豆少儿英语”基本也黄了,实体店真的是寸步难行,核心原因就是没算好账,内部人士透漏:光租金就30%,营销费用50%,还不算高昂的装修和人员费用,连基础的账目和成本都控制不住、又没有融资噱头的时候,很难不爆雷。

当然也有一些从这些领域中站起来的商业体,比如说冲击上市成功的拼多多、千团大战中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美团、还有补贴大战的鼻祖级企业滴滴,这些独角兽到目前为止已经上岸,但所追求的目标不同,美团从五年前的佣金只有8%飙升到现在的22%,商家哀声哉道但还得用;滴滴现在没了补贴、打车的费用比出租车贵个20%-30%也就是核心利润点,上岸的独角兽除了拼多多仍然玩命的力拼下沉市场死保商业壁垒外,其他的都已经调整目标到销售盈利层面,而且不惜背负骂名发挥强势的造血能力。

所以,属于独角兽的路,很窄,甚至危机重重,能够上岸的寥寥无几。

选对赛道以及本身具备强势的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那呈现到私域流量运营层面中,同样是这个道理。

本期就跟大家盘点一下,当前私域流量运营阵营中,常见的一些商业模式和玩法,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本身都存在一些风险,对于想要做好私域流量的企业来说,必须得先明白自己的底层商业架构:

1、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低价社交拼团模式。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的标杆性企业,而且在这个低价拼团的赛道中独树一帜,拖垮了淘集集后一家独大,格局已定,被逼无奈的竞争者,基本都转行做了会员制社交电商。为什么拼多多能撑到最后?很多人都是说因为社交裂变拼团,确实有这个利好,但最好不要把一些成功的拿过来反推,在我看来,拼多多的成功最核心的还是一点:亏得起。

上市前花融资的钱(前后四轮大额融资接近50亿美金),上市后花股市的钱,就算是Q3亏损超过23亿,股价震荡下降10%,也不能阻止拼多多的百亿贴补梦。因为真的还不到盈利的时间,拼多多走的就是京东的老路,而且更狠。这么多融资都花在哪里了?其实都用在用户补贴上。说个最简单的案例,拼多多刚起步的时候,入驻不需要缴纳费用,但有个条件,别的平台卖10元的东西在拼多多只能卖5元,亏损的就权当缴纳入住费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笑谈,如果一开始拼多多拿LV包包去社交裂变,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在低价拼团模式这个赛道中,可能还会有机会,因为用户就是典型的“那里便宜,哪里买”,但真的比拼补贴力度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现在起步已经差太多。

2、以淘小铺、有品有鱼为代表的会员制社交电商。

拼多多曾经的对手们,都纷纷转型做了会员制社交电商平台,也就是那句经典的:自购省钱,分享赚钱。传统的微商们,基本都做了会员制社交电商,因为零库存的商业模式,确实深得人心,据不完全统计大概这个群体有4800万人。这是一个超大的赛道,也肯定会出现一个类似于美团的独角兽,重演当年的千团大战好戏。

但这条赛道,质疑声音从来不间断。最核心的就是“传销”。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赛道中最核心的利益点就是“拉人头抽佣金”,层层盘剥,产品有没有卖出去,无关紧要,现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圈人头,所以很多时候“卖资格”成了会员制社交电商的核心产品,这有违背电商的初衷,一方面政策已经开始严管,另一方面各种天价罚单相继出炉,最代表的就是花生日记7456万天价罚单。

当然除了产品质量的担忧之外,社交电商最核心的缺陷还是在于“微商代理团队销售能力的缺失”。399元购买基础会员礼包(很不人道的产品),成为会员资格之后,接下来就是圈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营销模式本身就是传销的做法,只不过有了实物的支撑避免了触雷,但本质的运营模式上就是如此,于是这几个头部的会员制社交厂家,就会陷入无限的疯狂圈人的营销思维中,毕竟红利期还是客观摆在那里的。京东的京喜已经贡献了超过半数的GMV;淘小铺的入围虽然有点晚还依靠强势的供应链管理和资源积累,及品牌力量的加持,也有可能后续突围;有品有鱼背靠小米品牌加持,有品质也不贵能占领一定市场,所以当大厂商看够了热闹下场角逐的时候,小平台的空间比缝隙还窄。

后续会员制社交电商肯定会更新一系列的玩法,可以预想到的是,399元的会员礼包进行实惠化;399元的门槛很可能继续降低;自购省钱分销赚钱有可能变为分享就能赚钱等等,玩法千万变化,但嫌疑还是难以洗掉。

3、以兴盛优选为代表的社区生鲜团购。

社区生鲜团购是私域流量的一条后起之道,而且是很有潜力的一条赛道,只不过受制于生鲜的行业属性,发展一直不平顺,就包括刚刚拿到6.3亿融资的呆萝卜一夜之间轰然倒闭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风口像社群生鲜团购一样,在风口的鼓吹下市场还洗牌的如此之快,说到底,还是过去几年生鲜电商砸烂了老底。

再举个例子,九月份爆雷的“社区团购行业黑马”的松鼠拼拼,员工从两千人一夜之间缩减到只剩下六百人,虽然创始人依靠“团长模式”一直宣扬“从行业倒数第一,6个月后行业领先”的高调格言,但现实经营并不乐观,当然最核心还是“缺钱了”。一方面是因为松鼠拼拼的SKU太少,给顾客的消费选择有限;另一方面全额退款的打市场策略存在成本危险;当然在本身的扩张层面也没有做到慧眼识珠,重金收购的“你我您”成了亏损泥潭,在本身融资不利的情况下,目前的gmv数据松鼠拼拼和你我您相加,也不足兴盛优选的三分之一,而且后续增长乏力,就已经丧失了融资的话语权。

这是一条最为惊险的赛道,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很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毕竟电商生鲜的市场很大但爆雷的案例数不胜数,前车之鉴犹在,千团大战中从死人堆中站起来的美团,真的应该成为这个赛道中学习的典范商业案例。当前很多人可能选择“追求增长率”,但“最后活下来”才可能是最好的成为独角兽的路。

4、以中小企业私域玩法为代表的社群营销。

如上的三条道路,低价拼团、会员制社交电商乃至社区生鲜团购,都是大平台的玩法,尽管某些营销拓客技巧可以参考,但整体运营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因为本身社群营销和社交电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是没有丰富的SKU进行支撑,供应链和资源整合能力没有那么强,另一方面在营销推广层面资金并不充裕,所以社群营销,才是所有中小企业的道路。

不管社群经济中的那种商业模式,中小企业的社群营销理念,牢牢记住一点即可:不断地从公域流量池中获取潜在客户,注入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通俗一点可以说成,从公域平台中获取顾客注入自己的微信,然后通过社群运营的方式(内容营销,服务营销,活动营销等)激发社群的裂变和成交,从而达成商业目的。因为社群营销的商机,在于把握未来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所有的公域流量平台所不能把控的,也是所有中小企业的机会。

社群营销领域内的典型案例不少,比如说秋叶ppt、花姐食养、各类技能培训社群等,都是很成功的典范,当然最核心的准则就是服务好社群成员的需求,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尽管在社群运营和管理层面遇到很多问题,但私域流量的第四种商业模式-社群营销,就代表着未来的营销获客模式。

私域流量,更多是一个概念,只是告诉我们未来的商业逻辑和思路,最核心的就是告诉我们未来的客户要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尽可能的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因为流量获取和流量变现的模式已经过去了。

当然私域玩法和具体的运营模式五花八样,但选择好合适的赛道,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

“私域流量”早就出现,今年特别火,受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起私域流量池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在运营私域流量的过程中,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大家还在用传统的营销思维来做私域流量,这种方式对于私域流量来说明显是不太可行的。

其实,私域流量的本质不是流量而是用户的精细化运营,今天通过2个案例分享来谈谈企业该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用户精细化运营。

五谷磨房,是一家食品企业,在疫情期间,借助企业微信维持了业绩,它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在后台设置好标准化的欢迎语,建立品牌导购人员专业、温暖形象,同时,用欢迎语推送新人福利,给新客户带来好感度。

其次,因为五谷磨房的销售模式是,客户在实体店试吃,找到自己喜欢的配方,然后现场磨粉,再打包回家,这时如何保证客户冲调出来的口味和店里一样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它们在企业微信中添加了销售素材板块,导购可以根据顾客的消费记录,精细化给客户推送相应的冲调方法,保证口感。

最后,五谷磨房还通过CRM系统,将客户进行标签可视化,做好客户分层这样导购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属性、消费行为,进行精细化的维护。也会根据这些属性,对高价值的客户进行回访,收取他们的反馈。可以看出,五谷磨房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认真在做私域流量的精细化运营

流量红利消失,“留量”时代开启再用传统的营销思维来做私域流量已经不行了,比如将客户添加为好友、拉进群聊后,每天在群聊或朋友圈中定时定点的发广告、发活动,这种方式对于私域流量来说明显是不太可行的。

很多东西,对于用户来说,一个月只需要购买两三次就可以了,但是这时依旧会每天定时定点收到来自品牌的消息、推送,于是退群或者屏蔽就是很常见的事,运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想要“留量”就必须做到精细化运营客户,才能让客户持续关注品牌信息并有机会实现转换。

从去年开始,保健与美妆产品零售连锁商屈臣氏与腾讯智慧零售团队合作进行了服务号人群分组推送效果优化测试,借助腾讯珠玑的智能化分组推送能力,屈臣氏微信服务号的打开率提升了30%以上。

腾讯珠玑是腾讯智慧零售提供的私域流量运营解决方案,可以向品牌输出两方面能力:

1.千人千面触达服务号粉丝群体

目前大多数商家运营服务号,由于缺乏推荐算法能力,自建团队成本又很高,很难做到千人千面,而千人千面对于内部运营来说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以屈臣氏为例,由于其公众号粉丝众多,需求十分多样化,公众号推文想要尽可能地照顾到粉丝的喜好。

基于此类服务号运营痛点,珠玑智能分发机制可以依托腾讯强大的数据和算法能力,进行基于用户兴趣的标签设定,屈臣氏只需要在后台配置不同的产品信息,后台就可以通过分析信息内容文本,并基于独有的推荐算法能力,将特定信息推荐给特定人群,实现千人千面地触达服务号粉丝群体这是解决用户精细化运营的有效方法。

屈臣氏不用考虑用户究竟想看什么文章、想看什么商品,只需要把所有商品全部列成文章列表,放在这个池子里面,由珠玑完成分发工作,最后实现的效果是,真正对这个商品、内容感兴趣的人就会收到他想了解的推广内容。

而小程序的“千人千面”智能推荐则是腾讯珠玑提供的另一项核心能力。小程序推荐机制可以根据用户点击行为在小程序商城中实现智能推荐商品数据,提升购买转化效率。

相比传统电商的商品展示形式,自建的小程序商城背后并没有海量的数据或者很好的算法来支持,而通过腾讯珠玑的智能推荐机制,屈臣氏开通的小程序商城也能够实现和大平台商品推荐引擎一样的结果。

2.通过“一文多题”提升内容点击率

除了智能分发能力,智能写作也是屈臣氏运营私域流量的有力武器。相比其他企业服务类产品,腾讯珠玑目前提供的AI智能写作能力体现较强的定制化特征,是一个能做定制化营销长文写作的产品。

据介绍,在珠玑的内容分发逻辑中,内容是小于标题的,也就是说,后台可以给一篇内容配置多个标题,而不能给一个标题配置多篇内容。假设屈臣氏有一个推文,里面是当季热销折扣,可能你收到的推文标题是关于某款洗发水的,我收到的是推文标题是关于某款沐浴液的,这个时候个性化标题推荐就起到了精准引流的效果。

目前,屈臣氏在全国480多个城市有超过3900家门店,活跃会员数量6500多万。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自有平台,屈臣氏将传统门店服务延伸到线上,随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粉丝如果在推文中看到感兴趣的产品,可联系自己的专属美丽顾问,向其了解更多讯息,并在云店小程序里下单购买;美丽顾问还可邀请有同样爱好的消费者加群,在群里为大家直播;如果大家有兴趣想购买可以直接通过美丽顾问在群推送的云店链接,一键下单。” 屈臣氏方面表示。

屈臣氏通过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向用户推送产品信息,再加上AI智能写作,基于零售企业在微信生态提升运营效率的需求,帮助品牌在公众号、小程序等自有私域流量池做粉丝的沉淀和转化可见,屈臣氏借助科技的创新在私域流量 的玩法上脱颖而出,值得各行各业的企业们好好学习。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什么行业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行业痛点和困境在运营私域流量时做到用户的精细化运营。私域绝对不是简单的朋友圈收割,而是长期关系的培养。所以,品牌运营私域流量时一定要重视用户的精细化运营,不要再用传统的营销思维来做私域流量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域流量运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