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飞行员返回地球为什么要做康读

三名航天英雄回家后,需要被人抬出返回舱

神舟十二号顺利返回地球,在空间站上工作达3个月的三名中国航天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航天员的体格是非常健壮的,因为需要依靠自己的身体来承受多种极限情况的冲击。

但细心的人们却在电视中发现,回到地面的三名航天员,是被人缓慢的从返回舱中抬出来的,然后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动弹不得,看起来非常的虚弱。

甚至到了北京后,三名航天员也是坐在椅子上的。

据说,三名航天员还会被立刻隔离,然后需要进行半年的系统恢复训练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三名健壮的宇航员全部都虚弱到无法站起来了?报纸一直告诉你航天员是英雄,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还是人类的英雄,但你可能不知道是为什么。

不就是上天转一圈么,我上我也行。

实际上,航天员的付出之大,普通人难以想象。

从火箭发射的那一刻起,航天员就可以称之为英雄了。

不是谁都可以当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航天员选拔自25~35岁的空军精英,只有成为正式空军飞行员且飞行时间600小时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然后优中选优,体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都必须是顶级中的顶级,才有可能成为航天员。

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太空了么?当然不行,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平均年龄是43岁,被选拔为航天员后要过10~15年才有资格上天。

这10~1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要经受大量的训练,学习大量的知识,每一个航天员都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因为上天后,航天器上出现的问题拥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有些问题是可以和地面中心慢慢沟通,慢慢解决的,但有些问题航天员也许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需要依靠自己立即做出决定和判断,否则就只能壮烈牺牲。

因此,航天员必须精通航天器的所有构造,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大量的理科知识。

就连医学知识,航天员都必须要学很多,因为到了天上是没有医生的,只有储备的药和医疗器械,一旦出现极端意外,宇航员需要自救。

因此,航天员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类精英,从事任何工作都一定是可以获得一份高薪的。

这样的人,通常都会很惜命。

而探索太空可不是什么旅游,是有一定的事故率的,而且事故率相当大,因为太空飞船身上的零件,工作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

飞船上数百万个零件,只要有一个零件失效,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级事故。

人类载人航天平均每进行78次,就有一次事故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只有少量能够脱险,大部分都会导致航天员死亡。

平均死亡率,大概在百分之一。

1964年,苏联航天员科马洛夫在返回地球时,减速系统失灵,导致返回舱和空气剧烈摩擦,然后以一个极高的速度,直接砸向地面。

最后,苏联专家在返回舱里,只发现了科马洛夫的一块被烧焦的脚骨。

人们分析,科马洛夫在大气层里也许就已经被烤焦了,因为那时返回舱里的温度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能承受的极限。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个小小的O型密封圈因低温硬化出现了1毫米的空隙,导致整个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凌空爆炸。

7名美国宇航员,尸骨无存。

这就是死亡率的概念和定义。

而全球民用飞机事故发生率为每百万次飞行1.5次事故,大部分还能自救,不会导致人员死亡。

坐飞机和坐航天飞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从点火发射的那一刻开始,航天员就在承受1%的死亡率,只要还没返回地面,随时都可能死亡。

中国这次上天的三名宇航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论学历,两名硕士一名博士,专业知识非常深厚。

论军衔,两名少将一名大校,职级相当之高。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上去了。

因为考虑到他们是英雄,所以我们对航天员还有一个要求,必须已婚,必须有孩子,否则不允许上太空。

一方面,是因为太空中潜在的辐射,可能会导致航天员生殖细胞被损害。

一方面,是万一那1%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至少还能通过照顾航天员的家人,来给他一点补偿。

航天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职业。

但敢于直面死亡,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在上天后, 航天员失重了。

失重不仅仅只是可以让你在太空舱里自由自在的飘来飘去,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麻烦。

失去重力后,人的头部会大量充血,带来一系列的不适感,内分泌也会混乱。

但更重要的是,你身上的骨骼和肌肉,也失去了重力。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人类进化出了用进废退的能力。

一个肌肉壮汉,如果当一周宅男,丝毫不锻炼,那么肌肉就会开始萎缩。

如果当一个月宅男,肌肉基本就会萎缩大半。

三个月宅男,能让你的肌肉完全回归锻炼之前的状态,所有健身努力归零。

但你哪怕永不锻炼,你也会有一个保底的肌肉量,这是因为你需要依靠肌肉来对抗地球的重力。

骨骼也是一样,同样是用进废退。

但是到了太空之后,重力消失了,这导致航天员的肌肉和骨骼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在退化。

航天员必须每天做力量训练,用来维持身体的肌肉和骨骼强度,否则他们可能连返回地球时的冲击力都扛不过去。

但这并没有用,再多的力量训练也无法替代重力的作用。

美国宇航局(NASA)的公开记录显示,有宇航员在抵达太空后短短11天后,肌肉质量就萎缩了20%,骨骼也大幅退化。

当初苏联发射联盟九号时,两个苏联航天员在太空舱里度过了一个月,是人类首次在宇宙中呆那么长时间。

返回地球后,曾经上过一次太空的尼古拉耶夫试图打开舱门站起来,却震惊的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站起来,另一个航天员也是一样,最后是搜救人员把他们俩抬走的。

仅仅只是躺在床上不动,尼古拉耶夫的脉搏都高达每分钟180次,心脏疯狂的工作才能在重力影响下给身体泵出足够的血液,因为心脏肌肉在太空中也大幅退化了。

两名苏联宇航员在出舱后,恢复了足足一个星期,才能勉强正常的行走。

这种现象,被后来的航天人谨记于心

而这次我们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足足呆了3个月,肌肉和骨骼早已彻底退化,成了玻璃人。

因此,他们只能被抬出返回舱,而且搜救人员还要小心翼翼的。

除此之外,太空中是一个绝对纯净的环境,为了保护航天员的健康,太空舱内所有的空气都在反复过滤消毒。

长期无法接触细菌和病毒,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健康确实是保证了,但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严重退化了。

回到地球后,重新接触那无数的细菌和病毒,航天员的免疫系统很有可能扛不住。

因此,航天英雄们返回地面后,需要长时间的休养。

和这些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大困难比起来,空间站里饮食困难,排泄困难,生活空间逼仄等小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了中国首次出舱活动,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漫步的中国人。

那一次,翟志刚只进行了10分钟的太空行走,目的也仅仅只是测试。

而2021年7月4日,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出舱执行任务时间长达7小时,是一次真正的太空出舱作业。

出舱的目的,是维修,天宫号已经到了需要维护的时刻了。

维修也很简单,地面人员早就把所有零部件整合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箱子,宇航员只要拧螺丝就好了。

但在这一次的飞行任务中,光卸螺丝,我们的航天员就卸了一千多个。

板啊,盖啊,都得先卸下来,然后才能组装。

但这是太空,不是地面,失重条件下每一次拧螺丝都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被弹到太空之中。

而且,还冒着随时可能死亡的风险。

航天服不是衣服,严格来说就是一个小型太空舱,和航天员之间的空隙非常大。

造这么大的航天服,是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维持。

但这样的衣服非常脆弱,一旦遭到外力撞击就会彻底损坏。

在太空中,有数千吨的太空垃圾,无数的碎片绕着地球运动,碎片之间的互相撞击又会产生更多的碎片,导致很多碎片只有芝麻大小,以超过12公里/秒的速度在运动。

理论上,这种碎片只要有一块击中航空服,气密性被破坏后,暴露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就会在30秒内死亡。

这种事还没有发生过,因为人类在外太空活动的次数实在太少。

不过,碎片曾经击中国际空间站,造成了一个直径7毫米的裂纹,把所有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种碎片如果击中了航天员,那就是当场殒命,没有任何救回的可能性。

这就是出舱要承受的风险。

人类冒这么大风险去太空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太空比地球舒服?最舒服,最适合人类的,永远是地球。

但人类有必须上太空的理由。

这次负责在太空拧螺丝的,是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2008年辅助翟志刚出舱进行太空漫步的刘伯明。

2015年,刘伯明晋升少将军衔,今年已经55岁。

因为经验丰富,因为祖国需要,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一辈子的刘伯明少将,再次上天,重新体验了一次1%死亡率。

在刘伯明少将在跨出舱门的那一刻,他用浓重的东北话不由自主的说:

“哇!外边太漂亮啦!”

外面的世界很漂亮,我们不能永远不出门,哪怕会承受一些风雨。

而这些风雨,现在由航天员们来替我们顶着。

为了能让全人类看到风雨后的彩虹,人类的精英们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次踏入太空的刘伯明少将,在另一名少将和大校的配合下,在太空站里呆了3个月,为祖国总共拧了大概一千多颗螺丝。

这样的将军,我希望越多越好。

现在,欢迎英雄们回家。

}

杨利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实现太空漫步的中国人,他是毋庸置疑的航天英雄,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杨利伟本身是空军系统,具有军官身份的飞行员,但后来却成为了陆军军官,而且已经成为陆军少将好几年了。为什么他从空军官,变成了陆军军官呢,到底怎么回事呢?

原来杨利伟所在的航天员大队,隶属于解放军总装备部,当时包括总装备部在内的解放军四总部,都是陆军系统的,四总部的军官,不管级别高低都是陆军军官,作为总装备部下属单位的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自然也是陆军军官,所以他就此空军军官变成了陆军军官。

}

学过生物、化学、医学的都知道,离心机是一种重要的设备,它通过高速的旋转使物质产生类似于超重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密度的物质就会呈现分层现象,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生物学中分离DNA、蛋白质都可以用到离心机。

近日,我国空间站再次传来好消息,3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已经完成了太空离心机的组装。这一消息也再次让我国空间站和航天员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最近接二连三的大事,奥运健儿们努力奋进,国内的洪涝灾害等,分散了人们对我国空间站的关注。这个消息出来之后就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多个媒体转发跟帖。

离心机的应用过程中重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了,就像航天员训练中,大型离心机也是常用的设备,训练航天员在过载情况下的耐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此时,旋转造成的过载对人体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反而是重力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了。可是我国却向空间站发射了离心机,地球上就能用的东西,为啥还要花大价钱送到空间站中安装?

问题的关键不是离心机,而是平台。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它只是一个器具,而空间站作为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实验平台,空间站的好处是在轨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其内的所有物体也随之运动,结果是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地球的引力相当,所以空间站中物体都几乎处于完全的失重状态,只有微小的引力影响。

将来要进行的科学实验很多,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等等多个方面,比如研究材料分子在微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物质的燃烧特性等。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理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很显然我国还要进行很多的载人飞行,更多对于研究也有助于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未来还可能在太空中进行生物育种等研究,从多方面协助我国的科技实力的发展。而以往我们只能从国外论文中获得一些资料。

离心机虽然还是离心机,和地球上的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不同的是为了便于空间站中空间的有效利用,离心机也被集成在一个大型的实验柜中,类似于抽屉的形式,用的时候拉出来,不用的时候塞进去。前不久我国航天员还在太空中进行了血液采集,目的是分析生理数据的变化,而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需要用到离心机。

安装这样的设备就使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进行更多的实验而不需要一遍遍往送回地球。比如在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物生理的影响,那么在太空中进行肯定是最恰当的,同样地在太空中取样就地分析也是最便利的,数据只是一段数字信号,很随意地就可以传回地球了。除了生物学上可以用到,材料等学科一样可以用到。

太空离心机只是一个部件而已,我国空间站中预计安装共13个实验柜,分布在天和、问天、梦天三个舱段中,每个实验柜都是一个高功能密度的太空实验室。这些重大设施可支持在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等学科的科学研究,空间站在轨运营10年以上时间,预计可滚动实施近千项实验项目。不过这也代表着未来需要专门的载荷专家作为航天员进行专业的实验。

而这一点很快就要实现了,我国空间站预计三两年内就全部建成投入商业运营,那时候所有的设备都已经安装正被妥当,功能测试也已经完成,就需要专业的载荷专家。所以我国第三批及之后的航天员中,就开始招一些具有科学背景的平民,飞行员出生的航天员就作为指令长,主要是操控飞船等任务,保证飞行的安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航员从太空回来都说有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