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东湖职技校电商读高三考上大学去那个学校上大学?

有烟火气又有理想的城市

粉色花季人都活在漫画里

又一个毕业季过去,又一批人年轻人留下。他们为什么选择留下?

我们采访了100位生活中武汉的人,他们有的在这次毕业季留下,有的步入职场不久,有的兜兜转转出去又回来,还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们讲述各自爱上武汉的那些细节。

武汉,每天不一样。而对于武汉美好细节的记忆,每个人也是不一样。

被美食填满的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

每家楼下的热干面,永远是每个武汉人心中热干面排行榜top1。

每个武汉人的记忆里总会有热干面。我从幼儿园吃到大学,工作后还在吃。偶尔去外地旅游或者出差,下火车、下飞机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在车站、机场吃碗热干面,那时候才真切地感到:我到家了。

文晴曼,24岁,计算机学院硕士

我男朋友去北京工作了两年,吃不到热干面天天念叨,现在回到武汉,每天的早餐都是热干面。我们最爱吃创意城的那家,可能并不是因为它味道更好,只是那里记录了我们整个青春吧。

余杰 ,25岁,博士一年级

武汉的小伙伴们边走边吃热干面的绝技,我永远学不会。

小凡,23岁,咖啡馆店员

当然是热干面了,最好吃的还是花鸟市场那几家,都是不大的店子,面里会放些肉沫、炸酱,味道好吃很多。

芝麻酱拌面,芝麻酱拌粉,芝麻酱拌一切……武汉人的生活之难都可以用芝麻酱拌开。

龚倩颖,23岁,服装设计

去外地工作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过早”是什么意思,那种纳闷的眼神,让我也很纳闷。

李嘉伦,30岁,整形美容医生

武汉的过早店太有味了,我家楼下就有一家,我常常是端着一碗肥肠粉就着蛋酒满足早上的口腹之欲,一次问起老板娘,疫情期间紧邻医院,有没有害怕。老板娘摇着把蒲扇说,过了就好了嘛,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四个月的封城,接近半年生死离别的恐惧,就在蒲扇一摇间轻飘飘地“过了”。

武汉人太会吃了,你可以在清晨的街道和凌晨两点的大排档看到最多的武汉人,他们早上可以不上班,但是一定要过早。

小尹,20岁,药剂师士

起床“过早”克,其种类之全花样之多就可见武汉人对过早的重视。总惦记着每周末回家,小区门口那家老武汉热干面,它不是大名鼎鼎的蔡林记,但是有着谁也代替不了的味道。来碗热干面再冲个蛋酒加一个面窝,是我心中的顶配。面窝咬一口,半边夹着葱香的软糯,半边是一咬渣子直掉的嘎吱脆,是碳水炸弹爆炸的声音。

小蔡,23岁,武汉土著

美好的记忆就是好吃的:小学门口摆摊的炸酥饺,老爷爷的锅盔,初中门口的糯米包油条、豆皮和千层饼,离家七八年了,每次回家的时候就很开心,一想到我在武汉这个事实,我就足够开心了。

在武汉,随便走进街边的一家店,都可以放心地带着不会踩雷的想法愉悦地填饱肚子。武汉的绿豆汤是最爱,我可以一天三餐都喝加白砂糖的满满一碗绿豆汤,它的甜味让我没有摄入热量的罪恶感。

谭同学,24岁,大学生

爱上武汉的细节大约是在今年初夏的傍晚,跟同学一起,穿着拖鞋出门,吃了一碗热干面,放松,凉快,自在。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推荐武汉美食的节目,里面的大爷打着赤膊,穿着短裤,趿拉着拖鞋,端着一碗热干面吃得很香,那一刻我觉得武汉真好。

最近加班甚多,晚饭不规律,工作感情都不顺心。昨日晚饭时间我在处理几个麻烦的工程联系函,同事给带了豆皮,平日我都是不吃的,但那天我感觉这豆皮好香。

不能吃辣的湖北人 23岁,学生

武汉的酸菜鱼,酸菜真的比鱼好吃。

武昌武莲路涂家岭综合市场对面,刘记牛肉小包。为了吃这个“过早”,排了三小时的队,听到旁边的婆婆爹爹抱怨:“以前好买 ,现在火了天天排队,烦死个人了。”

蔡军杰,34岁,医疗器械行业

印象深刻的是下班路上的一家卤菜小店,店主是一对老夫妻,常常看到他们在摊子上打着瞌睡。下班路过,偶尔会买个十块八块的素菜,打打牙祭。但某一天,他家的招牌不再亮起,卷帘门也没再卷上去,我知道,我会想念他们。

每一个景色和天气,都可能是你爱上武汉的瞬间

熊威,30岁,大学教师

本科毕业后,我就离开了武汉,去广州求学。后来又走了很多城市,感受到了不同城市的风格。兜兜转转,博士毕业后,又回到武汉。

刚回来工作不久,一位本科同学约我去东湖绿道骑行,那是我第一次去东湖绿道。骑行一路,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鸣相随,让人心生惬意。一阵清风拂来,望着荡漾的水面、远处的炊烟和骑行的情侣,突然觉得特别温馨。那天下午,我们骑行很久,一边聊过往的趣事,一边欣赏不一样的武汉。突然,那位同学问我:“你有没有后悔回武汉工作?”我想都没想,直接说:“没有,这就是我喜欢的城市的样子。”后来,每次有外地朋友过来,我都会带他们去东湖绿道骑行。平时休息的时候,也喜欢约上一二好友,一块去东湖绿道,感受武汉的那一份美好。

醉美东湖,55岁,职业经理人

一百多公里的东湖绿道,在长凳上我一坐一整天,头顶是鲜花,眼前是湖水。手机里好多东湖一年四季美景的照片,微信头像是在东湖骑行,微信名是“醉美东湖”。有一刻我想着,去世后要是能把骨灰撒在这里多好。

张丁风,24岁,新媒体编辑

我最喜欢和朋友一起骑车游东湖,湖风清凉、绿草遍地,地上也见不到一片垃圾。有次和一位大哥哥一起去,我俩骑了好久,停下歇息,一抬头,看到了一大片花海,太美了,还以为到了异域国度。

考完法理学的晚上,心里郁闷,不知怎么的走到东湖栈道上。微波泛滥,迎面的风有湿热的夏天气息,有点像海风——看着远处的对岸被压缩到地平线,突然间觉得无比神奇,身处大陆中央的这座城市,居然给我傍临海边的放空感。吹着风,眺望空旷的天地,仅存的一丝烦闷烟消云散。这个瞬间,我爱上了武汉:真好哇。

武汉值得玩得地方很多,我最喜欢去东湖绿道,隔个十天半月的就会去一次,绕着东湖绿道骑自行车。东湖的春夏秋冬我都见过,最喜欢春天,路边开着粉色的樱花,十分好看,除了樱花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话,一路过去空气中都是花香味。东湖绿道上经常能看见情侣,等我有女朋友了,我也想带她来玩玩。!

“大江大河大武汉”,小时候,对这句话的记忆就是夏季洪涝,蹚着积水,上学路上打得切湿的球鞋。没想到人到中年,在湖边坐着吹风成了我排解工作压力的方式,湖水能让我平静。西湖、北湖、野芷湖、晒湖、月湖、墨水湖。去武昌拍摄,路过一面湖,拍照发朋友圈问,“这是东湖还是南湖?”朋友回复,“这是沙湖啊伙计”。

陈陈,28岁,自主创业

武汉创业机遇多,但这还不是我最喜欢的。我从小就喜欢水,喜欢湖,武汉湖很多,后官湖、金银湖、东湖、汤逊湖……一湖比一湖大。

刘先生,60+ ,国企退休职工

最喜欢的还是武汉的水。年轻时曾无数次横渡长江,武汉是有名的千湖之城,水又多又好,毛主席都喜欢在这里游泳。

王倩,25岁,服装设计师

我喜欢步行走武汉的桥,特别的颜色特别地好看。鹦鹉洲大桥是橘红色,长江大桥是铜黄色,古田桥是普鲁士蓝。有一次,家人开车送我上学经过长江大桥。无意感觉,没想到平时步行的桥,开车也需要这么久。这么长的跨度,脑海中出现了一句: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我家在山东一个内陆城市,之前没有坐过船,来武汉上大学四年,第一次坐轮渡是在快毕业的时候。那时还没入夏,天气不错,也不算太热,坐在轮渡上穿过长江,风吹得很舒服。

张女士,42岁,武汉美术馆客服

我家对面就是汉口江滩,那里让我感觉很闲适舒服,几乎每晚我都会过去散散步,上完一天班,这是最让人放松的时刻。

小金,24岁,练舞14年

去年解封之后每个星期三的晴天去江汉路跳舞,跳累之后就在江滩边弹吉他。

小高,21 岁,大学生

毕业之前找了一份实习,每天都会坐同组实习生的车经过长江二桥。有一个暴雨过后的黄昏,当时的天格外清澈治愈,想用手机记录下来这个瞬间,打开相机后发现根本没办法拍出当时的美好,于是就放下手机,一边吹风一边看了几分钟的江景。那一瞬间觉得武汉真好,有点舍不得毕业。

胡栗,26岁,自由职业者

那天和朋友一起走在长江大桥上,晚上九点多,桥上的风很大,吹得我们的头发乱七八糟的。走到桥中间的时候,突然亮起了灯光秀,整片江滩瞬间换了颜色,灯光不停变换,绚丽夺目,一瞬间有种花开满城的感觉!我们一边吃着3块钱一片的菠萝,一边听着“黄鹤楼上挥挥手,日出江花竞风流”,一边疯狂拍照,非常开心。

傍晚不冷不热的温度,开着车按下车窗,车里音响放着音乐,经过知音桥,风突然变大。那一刻,太“虚浮”了。

徐永刚,58岁,天乐社相声演员

我老家天津有海河,武汉有长江,看着长江就有家的感觉。跨年的时候去长江大桥走一走,下了桥就是新的一年了。

19年夏天,我和朋友沿着武昌江滩走到中华路码头,一块五毛钱坐一次轮渡。船舱拥挤,有去江对岸上班的人,有骑着电动车上船的摩的师傅,有拎着大包小包的摊贩。靠在船的栏杆上,可以看到黄鹤楼、龟山电视塔和长江大桥。微凉的江风吹干了在船舱里闷出的黏腻的汗。那时,朋友马上毕业要离开武汉,她说“得安排上,在武汉待几年怎么能没坐过轮渡呢”。

暗栀,25岁,独立摄影师

离开武汉好几年,让我再次回来的不止是家庭的牵绊,更是武汉的点点滴滴。老汉口的地道美食,青山江滩的落日余晖,磨山的樱花漫天,古田桥的繁华浪漫……这座城市能够带给我独家的温暖和归宿感。青山那张照片是疫情后,一位独自前来武汉旅游的客人找我拍的,那一天落日徐徐,余晖仿佛在江面上提炼黄金,非常美。

(依次分别是:青山江滩落日、武汉公交、磨山樱园、汉口江滩)

孙同学,24岁,研究生

爱上武汉的瞬间很多时候都来自于武汉的景色和天气:樱花节的每一天、五月份的夕阳,下课后蓝蓝的天空,总会让我对这个城市多一份期待。

彭叔,60岁,粮食局退休人员

在武汉生活了一辈子,但我最近最爱的还是看外孙女和其他小孩一起玩滑板。她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什么也不怕,也非常敢玩。哪怕戴了护膝,她也经常摔得身上青青的。她最爱去西北湖公园,那边有好多小孩玩滑板。夏夜的傍晚,热气褪去,湖水看起来并不清澈,湖面上还能看到蚊子起起落落。每次去西北湖,总得备上不少防蚊的。

春天的时候,和男朋友在东湖边的一家奶茶店门口坐着,有个乐队就在附近演奏;前两天和朋友靠在长江轮渡二层的栏杆上看江景,时而会有凉爽的风。

潮湿的空气里石凳没有灰,在这里上学应该挺好的

武汉的街道每隔一长段时间去走,都会大变样。发展很快,总在修路建楼,像它的城市标语“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的天气是随机播放模式,今天穿短袖,明天穿棉袄,还是“每天不一样”。甚至穿棉袄的和穿短袖的会迎面碰上,还都觉得对方是神经。

四年前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去武汉,一个礼拜都没有见到太阳,空气很潮湿,我坐在女儿学校的石椅上,突然发现这里的凳子上没有灰,当时觉得她在这上大学应该挺好的。

作为一个无辣不欢的人,武汉菜真的很对我胃口。武汉人的热情也像辣椒一样热烈。我在武汉赶火车快迟到,出租车师傅总是想办法帮我按时赶到,那时候我真的觉得感动,也让我对武汉人具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在“说话像吵架,开车像飙车”的背后是一颗真诚的心。

很喜欢武汉的古着店。刚发奖学金那会感觉自己很富裕,去古着店买了一件远超我承受能力的羊绒大衣,圆了从小到大的羊绒梦。以及每次和店主讨论潮流文化也非常有意思,那附近有一家叫春田小米的日料店,我很喜欢。

小时候总听到长辈说“克绿豆桥喝绿豆汤”,让我一直以为这座桥专门卖绿豆汤。长大后才知道,那不是绿豆桥,而是六渡桥。而且也不卖绿豆汤,是美容美发小商品批发市场。

我喜欢听巡司河畔京广铁路来往轰轰隆隆的声音。一听到火车驶近,我都会驻足、抬头仰望,试图看清车窗边坐着的人。思考着车上的人群,他们是选择外出拼搏还是回家休憩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秦先生,33岁,电商行业

“汉口人不过江”,我是汉口人,每天要过江去武昌上班,感觉这一路是传统到新潮的变化。汉口多是棉纺、轻工等传统制造业,武昌遍地是互联网、医药等新兴行业。武昌年轻人多,工作节奏快,甚至走路步伐都快一些。2号线地铁上,我操着方言,到武昌变成了普通话。

一条地铁2号线,不仅跨越了长江,跨越了行政区,还让我感觉跨了一个年代。

盛夏的太阳雨很常见,同一条街,一头在下雨,另一头却是赤日炎炎。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淋湿了头发,立马就被晒干。

疫情期间运送物资的志愿者

在去武汉之前,把地图的角角落落看个仔细。光谷的华美达酒店、武昌火车站的亚朵清居都是需要运送物资的地点。每天在武汉理工大学宜尚酒店买五十份便餐送给医护。开车在江汉二桥上,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却感觉一切都那么熟悉。

欢欢,22岁,游戏策划师

对武汉最美好的记忆应该是楚河汉街。考研的时候,因为考的科目自己不喜欢,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纠结和痛苦中,经常在图书馆坐立不安,只好一个人去汉街看电影排解压力。那天看完电影,夜色慢慢变黑,走出来时,汉街和汉秀的灯光突然在一瞬间亮起,两排街灯一个个接连照亮了我眼前一段长长的街道。仿佛我朝着灯光亮起的方向走过去,就可以走到想去的地方。如今真的在做理想中的工作。

疫情期间援建雷神山医院

来汉13年,除了出差、旅游外,一直没离开过武汉。疫情期间援建雷神山医院,现在在离雷神山不远地方的云景山医院参与建设,觉得很荣幸。我自己也从不愁盈亏的点工,到现在自负盈亏的包工,我们创业团队经历了迅速的自我蜕变,武汉是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姜离,23岁,药企职员

曾经在武汉的恋人和我特别像,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等等,一度想去验血做DNA鉴定,怀疑是亲生的兄妹。当时一味沉浸在和她相处的日常生活里,因此我们俩对“情侣打卡必去”这类地方都没有多大兴趣,比如长江大桥。现在想起来,大学没有和喜欢的人一起走过长江大桥,是我现在能想到最遗憾的事情。

在武汉赏过很多次樱花,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疫情期间。不必说珞珈山的粉红色,磨山的五重塔,也不必说堤角的秀丽和晴川阁的江风,就连小区里的樱花,也只能远远地眺或是匆匆地瞥。想象着那一点点粉变大变多,缀满枝头,然后在三月的带着馨香的晚风中,吹落一地温暖的白雪。

原本对武汉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大学期间参军入伍,两年摸爬滚打后退役。回程从厦门北到武昌站,出站时看见我大学一年级常坐的901路公交,车前依旧是排着长队的学生。突然眼角一酸,我回家了啊。

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朋友一起去粮道街看黄鹤楼,找了很久才找到绝佳的打卡场景。转过头,突然发现黄鹤楼就在眼前!那个瞬间真的记忆犹新。

加完班,晚上开车回家,从琴台大剧院到黄鹤楼,从汉江到长江两岸,一路都是亮化工程下的美景。近十年,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武汉在快速发展,交通便捷了许多,很多地方比如街道口没有以前那么堵了,就连家门口的街道也日益干净整洁。武汉越来越好,让我对武汉的爱也越来越深。

大E, 23岁,高中语文老师

在武汉读大学时我常会去琴台大剧院或者武汉剧院看戏,武汉的戏剧资源比我老家丰富太多。看戏回来的晚上,真的是一颗心至少掰成三瓣儿,一是舞台和戏剧带给我的心潮澎湃,一是走出剧院的怅然若失,一是担心赶不上宿舍门禁的紧张。无数次我跑出地铁站,跑过图书馆、教学楼,内心就这样百感交集,却又无限期待着下一次。有时我还在为那场因为疫情没看成的《狮子王》感到可惜,现在武汉的好剧越来越多,而离开武汉的我已快两年没进过剧院。

亲历疫情,我觉得武汉很了不起,第一次因身为武汉人而自豪

肖明成,53岁,媒体人

武汉这块地上的人民天生具有拼搏反抗不服周的劲头,武昌起义和疫情攻坚战能够在武汉这座城市得到胜利,是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和文化的必然性的。

晶晶,25岁,造价工程师

2015年的时候从海边小城来到武汉求学,初来时,见惯了大海的我,总觉得武汉的湖水有点小。大一在餐勤工俭学时,一个阴雨天,在给一桌客人上菜的时候没有察觉地上的水渍,狠狠地摔了一跤,滚烫的菜汤撒了我一身,手臂被烫的通红,我被吓得坐在地上手足无措。这时,平时严肃的领班帮忙用冷水冲洗我的手臂,同事们也关切的为我找来了烫伤膏,还有陌生的客人帮忙开车载我去医院检查。这一瞬间我感觉武汉的“小湖水”也有大温情。

余杰,25岁,博士一年级

有一次我从图书馆结束完自习去食堂吃饭,发现自己忘记戴口罩,正着急着,一个不认识的同学默默递上了一个口罩,然后转身擦肩而过,我们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刻我觉得我爱上了武大,爱上了武汉这座城市。

荷花,50岁,超市工作人员

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少离开武汉,要说对武汉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我一时也想不起来。我们平时也很少到处玩,就一家人平平淡淡地生活在一起,我觉得挺好。我女儿属于比较恋家的孩子,上大学和找工作都没打算去外地,到了周末就能回家住两天,经常见面,我也放心。

从小到大都喜欢去处在闹市的中山公园玩。大树下,卖冰糕的老板在竹床上打瞌睡,我找他要了瓶汽水,他帮我开瓶盖。我问他,现在瓶盖子怎么没有再来一瓶了?老板眯着眼睛说,“早冇得了,吖额,要不冰西瓜给你切一块。”

对武汉最深的记忆就是,我女朋友从广州来武汉出差,(那个时候还不是女朋友)我带她去欢乐谷玩了一天,去光谷吃了一天,最后去水之梦休息了一天。一趟旅程下来,我俩就在一起了。武汉就是一个不夜城,吃喝玩乐的地方特别多,特别适合处在暧昧期的小情侣。

姜贝,24岁,工程材料员

去任何其他城市,凡是看到带鄂的车牌都要叹一句老乡。从家到江汉路的520路公交坐了无数遍,江汉路的1路观光公交还是武汉话和普通话的双语报站。逛江汉路像逛娘家,每一个店铺换了还是新开了都知道。这条路上,走过春夏秋冬,留下太多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李洋,23,工程造价师

当然是武汉的姑娘伢啊。武汉女孩不鬼做(做作),不装精(矫情),做什么事铆起搞,不爽就说“我挎你一巴掌滴”。夏天看她们穿着吊带、热裤、趿着人字拖,坐在露天大棚里啃麻辣油焖大虾,对瓶吹啤酒的样子,太san(厉害)了。

吴枚言,27岁,旅游业

“天天都想家家(外婆),家家也每天在等倒我,哪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等她的外孙伢。”在外听到冯翔的《汉阳门花园》,总会眼眶湿润。

孙苏敏,33岁,美容行业

武汉女人强势,不肯吃亏。小嫂子们的大嗓门汉骂,让人脑壳发懵。小时候,看到邻居一女孩在夫家受了气,她娘家的妈妈、外婆、姐妹兄弟一大帮子人过来出头。这种气息一直影响到我长大,挺好的。

爱上武汉的瞬间应该是在结交到一帮武汉的朋友,他们的热情让我知道武汉不止天气很热,人与人的交往也可以那么热。在我生病受伤的时候,是这帮武汉的朋友一个换一个背着我去医院、照顾我、守着我,那天的夕阳很美,在我记忆的长河里留下一笔深刻的浓墨色彩。

小江,23岁,茶颜悦色工作人员

我是长沙人,原本是在长沙的茶颜悦色工作,去年12月武汉店开业后,我主动报名来武汉,因为想换个环境生活。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里最触动我的事是有时候在工作中会遇到顾客争先恐后、秩序不太好的情况,我们作为员工要尽量避免跟顾客起冲突,这时有很多正义而热心的武汉人,尤其是小姐姐和阿姨们,就会“挺身而出”,帮忙维持秩序,我觉得她们很飒!

秀兰,51岁,退休工人

我15岁就离开武汉,一直到退休才回到老家。几十年过去,武汉真是变化了太多。我们家在武汉郊区的村里,小时候妈妈总说带我们去看长江大桥、黄鹤楼,但当时交通不便,离开村子都非常难,就觉得那些地方好遥远啊。我不记得第一次去长江大桥是什么时候,但当时的感觉就是,很激动。退休之后,我办了一张武汉各个景点的通票,没事就到处逛逛,这样以后有朋友来武汉,我就可以带他们玩了。

王阿姨,51岁,打零工

我第一次出来卖花的时候,在武商武广对面的天桥下卖花。天气很热,我一直擦汗,也担心没人买花。那晚的天色是深深的蓝色,商场里进进出出的人停在我的花前,问“什么花,好香。”这是我精心养了两年多才开的栀子花。自己辛苦养的花得到别人赏识,那时候真的好高兴。

喜欢在武汉有好多好朋友,可以在考试周说走就走坐好久的地铁去汉街干饭,去森林公园的夜市吃烧烤喝酒到凌晨。喜欢学校后面就是喻家山喻家湖,晚上和朋友去跑步好舒服好浪漫。喜欢时见鹿书店前的一大片向日葵,喜欢春天满街的梅花和紫叶李。喜欢武汉的花季,整个世界都是粉色的,走在街上都让人感觉活在漫画里。

在武汉的第7年,又到了武汉的夏天,真的太热太晒了,一座只有2个星期春秋季的城市哈哈哈。武大的樱花、粮道街的大鱿鱼、江滩的风都承载了这7年美好的记忆。最吸引我的是这座城市真的很坚强,看过疫情荒芜的街道,抗疫的艰辛,当这座城市迎来春天的时候从长江大桥走过,真好!

喜欢这座“大学城”,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大多数都会选择在武汉上大学。假期可以经常出来聚,我们不用走散。

周德,30岁,房地产行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以前不觉得这座城市有什么特别。前年经历疫情的时候,让我大为改观,因为我们全部服从安排,政府让我们少出门我们就少出门,让我们居家隔离我们就居家隔离。疫情期间我去做了志愿者,在方舱医院看到医生、护士等都在忙碌,有的医生临时住在没有空调的酒店,但是他们也没有怨言。那个时候武汉的服从安排、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让我觉得武汉很了不起,第一次身为武汉人而自豪。

李先生,48岁,银行员工

来武汉上大学之前有很多同学调侃说要小心点武汉人,毕竟“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当时觉得挺好笑,刚来武汉时对这里的人也会有点戒备心。不过如今在这里生活了快三十年,在武汉成家立业,也逐渐找到了归属感,自己早已成为了“湖北佬”的一员。现在再听到有人说这句谚语,会觉得自己被骂了,挺不爽。

徐少武,25岁,医疗行业

小吴,21 岁,大学生

有一次逛街回去的时候下暴雨,当时已经没有公交了,很多人在路上排队打车,我招手之后前面的一个阿姨走了过去,后来看到那个阿姨怎么都打不开车门,出租车一直停在那里也不开走。我短暂思考之后一个箭步冲上去打开了车门,坐稳之后司机悠悠说了句:“还是要讲个先来后到。”这个时候觉得武汉的暴雨也没有那么可怕。

我平时工作的地方就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去年社区里有人确诊,我和另外一个志愿者负责把确诊的病患送到医院去,有一个爹爹下车之后转身给我们鞠了一躬。

在这里生活十多年了,我最初来这儿也是听朋友说武汉工作机会多。我在值夜班时就看着人们进进出出,看着做完夜班回家的人行色匆匆。有天晚上一点多了,一个小伙子跟我打招呼,“大爷,这么晚还值班呢”。我们俩聊了几句,他就说“您说话都是武汉话,现在才发现我们是老乡啊。”

小邢,22岁,建筑公司职员

在武汉大学求学的这四年,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无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绪,又发生了怎样的结果,这种独属于自己的际遇,以及带给自己的成长与力量,是无可取代的。

vox就是我喜欢武汉的理由。vox,武汉摇滚青年的聚集地,本地乐队梦开始的地方。它纯粹,炙热,生生不息,就像这座城市。我们乐此不疲追随日月星辰,但我们从不追赶时间,所以我们永远年轻。

研究生开学到报到前一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我去了最喜欢的乐队现场,武汉简直是摇滚乐迷的天堂。更别说学校门口就是Vox,听完现场还可以慢悠悠的步行回学校。跟陌生人因为喜欢同一支乐队而聚集在一起,那些瞬间仿佛在闪闪发光,每次散场时大家眼里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眼神。还有周末最喜欢做的事情去周一野买好面包,到解放公园里晒太阳。跟朋友一起坐在公园椅子上看老爷爷们踢足球,懒洋洋的金色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那些闲适又温暖的闪着光的时刻啊。

武汉市井与文艺并重,它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着迷

王丹丹,26岁,医学院博士

今年博士毕业后,我收到了中南医院的offer。我会在武汉定居,我真的很喜欢这里,这里的风景、美食、人文,都吸引着我。我爸妈将来也会和我一起在武汉生活,我男朋友现在在深圳工作,但是过几年他也会回到武汉来。我觉得,我的运气很好,日子很平淡,也很甜。

我的生活,真的很稳,稳得没有什么惊喜,稳得没有太多负面情绪,这种稳稳当当的路,我想继续走下去。

武汉=“捂汗”,夏天热死冬天冻死的城市,离开一段时间却最想念。黎黄陂路的咖啡馆文艺气息满满,美食都在刁子拉角的苍蝇馆子。下班后的休闲活动是和朋友捧着一碗毛豆、一杯冰绿豆汤、一杯冰美式到汉口江滩边坐着,吹凉风,散热气,咵天吹牛。

宋芊菲 ,22岁,大学生

我真的很喜欢武大,武大自由又浪漫。我去过别的学校,那所学校学术氛围很浓厚,晚上学生基本都在晚自习,校园里很少有人闲逛。而武大不一样,操场上,球场上,池子边,到处都是自己组团玩的学生,唱歌、辩论、跳舞……校园文化特别丰富,这让我觉得很幸运。

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围着儿孙转,要说对武汉最有感情的地方,可能是司门口吧。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那做衣服,待了三四年。当时是给别人打工,6个人住在一间房,条件很简陋,工作也辛苦。不过下班了就可以跟同事逛街,也不会去很远,就在附近,现在回想还挺开心的。

二三 ,23岁,法学院本科

大四下的时候,我拿到了北大发的考研复试通知。但那时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我犹豫很久,上北大,进顶级律所,这真是我想要的吗?我不知道是胆怯还是看开,我最终放弃了复试机会,进了武汉一家媒体。

多年前我在池莉的《生活秀》一书上看到过吉庆街,当时感叹于街道浓浓的烟火气息,最近终于去了一次,我把巷子仔细地走了一遍,拍了很多张照片。如今愈发沉醉于街道居民的和谐生活和独特的市井气息。

武汉人有一个口头禅“个斑马”,很彰显武汉特色。在外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友好的话,而在武汉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正常彼此之间交流的词汇。武汉话上一代人喊妈就是喊“姆妈”,其中姆念m,只有元音没有辅音,于是“八姆”连读的时候,有点像“板”,“个八姆妈”由不明就里的人听起来或者说起来,就成了“个板马”。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念“板”的时候音会拖长,因为这其实是两个音节。

因为工作原因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去昙华林散散步,喜欢在交叉口的那家店买明信片,如果没时间来就让老板给我寄。我更喜欢亲自来买,慢慢的翻慢慢的选。上一次买了一本压了一朵雏菊的笔记本,是我很喜欢的花。买完去粮道街吃螺蛳粉,每次都加很多免费的酸萝卜,吃完之后去江边走走,吹吹风,整个人会轻松下来。

徐永刚,58岁,天乐社相声演员

武汉话可太有意思了,哥是“拐子”,吃早饭是“过早”,在我们老家,“拐子”是胖头鱼,别人一喊“拐子”,我心里就想笑。我现在来武汉30年了,但还说不地道那味。

正在表演的徐永刚(左)

徐先生,35岁,修手机

我是几年前从孝感来武汉的。其实最开始我对武汉的感觉不是很好。“板马日的”“苕头日脑”,像这样的口头禅,我很难接受。后面接触的武汉人多了,我也慢慢地习惯了,也明白了武汉人的热情。

杜先生,31岁,985高校教师

1997年亚洲十强赛的时候,大冬天武汉球迷光着膀子,身上涂五星红旗,扯五星红旗在武汉街头流动助威,气氛热烈。

橘子,25岁,武汉舞蹈老师

毕业到现在已在武汉五年了,没欣赏过武大成片樱花的美景,没去过著名的黄鹤楼,更吃不惯大家都爱的热干面……是不是很奇葩……但因为武汉我认识了一群一年四季都陪着我练舞的兄弟集美! 为了比赛和演出,大家在缺少空调暖气的地下室一起没日没夜排舞的每一个瞬间,我让热爱。

杰瑞,49岁,英文和法文老师

我住在城市的北面,地铁让我可以很方便地去到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地方,也交到了许多武汉的朋友。东湖绝对是我最爱的几个地方之一。

疫情期间,我留在武汉。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战胜疫情,如何重获新生,继续蓬勃向前。武汉坐拥约90所高校,绝对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和新兴职业的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老实说,我真的把这里当成了家,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武汉人。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

对爱听戏、爱唱戏的我来说,城市最美的地方就是公园里可以唱戏的亭子。在一个凉爽的夏日,我带上用了很多年的收音机,走进中山公园的亭子。路过的路人听到我在唱戏都不会进亭子里,我唱得不好也不用怕别人笑我。我就跟着收音机里的节目咿咿呀呀地唱着“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一直唱到尽兴再离开。

乔同学,24岁,研究生

在武汉四年,最难忘的莫过于夏天在江边吹着风散步的每一刻。从黄河之畔来到长江之滨,变化的是身边流淌的河水,不变的是沿着江边听着音乐疾走的习惯。每次朋友来武汉玩,我都会带他们去长江大桥,看看滚滚奔流的江水,在桥中央远眺两岸的辉煌灯火,感受“极目楚天舒”的恢宏气势。不仅是为了逃避夏日难耐的炎热,更是为了那一种凉风吹散烦闷后的惬意。

貪野,23岁,自由摄影师

武汉的一年四季都很好拍,春天,夏天,秋天,加上肤色如小麦的姑娘,这里的人毫不在意所谓外界主流的审美,对自己身上活力和健康的部分有坚定的自信和独特的审美。

(依次分别是:武汉木兰草原、武汉万国公园、武汉沙滩浴场、武汉花博汇)

汤圆,26岁,独立摄影师

我主要专注汉服拍摄,常驻杭州和武汉。杭州很多客户觉得,来杭州旅游要拍一组汉服写真纪念,而武汉这边的很多客人都会自备汉服,她们很多人还会穿汉服出街。

霍曼,21岁,外籍学生

来武汉之前,我从未到过祖国之外的地方。在这里,我见到了奇妙的人,和他们成为了朋友。总体来说,我很喜欢武汉的天气和环境。(和我的祖国不一样)武汉的冬天非常寒冷,同时武汉的交通便捷,我觉得非常棒。武汉的美食很多,我尤其喜欢热干面。这里的人也很热情,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我在武汉的生活经历才会如此妙不可言。

卢比,20岁,大二学生

来武汉之前:不爱吃面。来武汉之后:蔡林记的热干面,食堂的炸酱宽粉,学校对面黄家湖面馆的牛骨面,大中午的我可以数到流口水。坐出租车的时候司机像极了导游一路变开边介绍景点、在老杂货铺门口路过可能会被店老板喊住去送两瓶水、大一来学校发现公交车可以速度快到要飞起来……武汉市井与文艺并重,它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着迷。

(依次分别为:长江大桥、保成路夜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沂远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