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分离定律与遵循分离定律一样吗?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2、掌握遗传学杂交试验常用名词  

3、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定律  

4、理解测交法证明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5、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及本质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掌握演绎归纳法,训练演绎、归纳的思维方法  

4、学会绘制遗传图解,并可以运用图解预测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课的类型  新授课

这个星期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一本书《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翻开目录,一起看下,这本书主要有哪些章节。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遗传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这就是第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基因,只是当时被称作遗传因子。知道基因是存在的,那么它存在于哪里呢?这就是第二章的内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那基因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基因要如何行使功能?基因会控制遗传,那么基因在一代一代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研究了那么多有关基因的内容,可以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将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前6章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内容,这也是遗传的部分,既然这本书叫《遗传与进化》,那么除了遗传的相关知识之外,还有进化的部分。在最后一个章节呢,就将介绍有关进化的知识,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这就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会学习到的。  

这些章节的编排顺序是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的,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将更深刻的体会到遗传学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以及要研究遗传学的方法。  

孟德尔通过他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这还只是个体水平的研究,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遗传的研究慢慢深入到细胞水平,甚至于今天的分子水平。  

现在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遗传因子的发现之旅。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遗传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在以前,人们是如何认识它的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将是什么颜色?  

根据三原色的原理,我们得到的混合液应该是紫色的,但是具体颜色是怎样的,这与两种墨水的量有关,总之,在新的混合液中,再也无法区分红色和蓝色。  

那么遗传是否也是如此呢?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以后,双亲的遗传物质就会在子代体内发生融合,使得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  

那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那同学们同意融合遗传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可不做过多的解释。)  

双亲均是双眼皮,生出的孩子会出现单眼皮,若双亲均为单眼皮,后代只有单眼皮;  

白色的羊与白色的羊杂交,后代会出现黑色的羊;  

无白化病的双亲生出患有白化病的孩子;  

毛色为黑色的马与毛色为枣红色的嘛杂交,后代既有枣红色又有黑色。  

人的身高(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的)等  

以上的实例并不会完全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那融合遗传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孟德尔的生平简介:  

在遗传学的探索历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有谁能够介绍一下孟德尔?(可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则教师自己介绍。  

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下孟德尔: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曾经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过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那豌豆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  

展示花的结构图,花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我们将只拥有雌蕊的花叫做雌花,只拥有雄蕊的花叫做雄花,而即拥有雄蕊又拥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展示豌豆花的剖面图,豌豆是一种两性花,我们将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做自交。豌豆花呈蝶形的花冠中,有一对花瓣始终紧紧地包裹着雌蕊和雄蕊,因此豌豆花的结构非常适合自花传粉。  

而且豌豆是一种闭花授粉的植物,即在豌豆花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确保了杂交后能够得到真正的杂种,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当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用符号表示,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用符号表示。(介绍记忆这两个符号的方法,可从形状上区分,弓箭、镜子)豌豆花的花大,在19世纪实验条件相对差的情况下,有利于做人工杂交试验。  

孟德尔在做杂交试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去雄,为什么我们要在花成熟之前取出所有的雄蕊呢?  

(为了防止豌豆自花传粉)  

那父本是否需要处理呢?  

(不需要,因为父本只需要提供花粉,我们并不研究其上所结的后代)  

然后套上纸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扫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授粉),再套上纸袋。这样,人工异花传粉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次套袋,为什么要进行套袋呢?  

(为了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等待子房结出果实,我们再将得到的豌豆粒种下,长出的豌豆就是子代的豌豆。  

花大,易于人工杂交  

我们知道,一株豌豆上可以结很多的豆荚,一个豆荚中有许多的豆粒,因此豌豆它一次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子孙众多,结实率高,便于统计分析。  

③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豌豆长出来了,我们要对它进行分析,怎样才能又方便又准确的分析实验结果呢?  

豌豆它的第三个优点又体现出来了,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就比如豌豆的茎的高度、种子的性状、子叶的颜色等等,这些都属于豌豆的形态特征,因此都属于豌豆的性状。  

④具有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性状  

在豌豆的茎的高度中,我们知道有的豌豆是高茎的,有的豌豆是矮茎的;这高矮就是豌豆高度的一种表现,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性状。  

(强调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相对性状  

豌豆的相对性状非常容易区分开,在19世纪的时候,高茎的豌豆高约1.5~2.0m,而矮茎的豌豆只有0.3m左右,(指出书中的图的比例是不准的,)1.5~2.0m与0.3m这个高度差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了呢,所以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它的结果易于观察、区分和统计。  

实验材料有了,那要如何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遗传的奥秘与规律呢?  

展示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经过仔细的观察,从34个豌豆品种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做杂交试验,这些性状分别是种子形状、子叶颜色、种皮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和茎的高度。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性状是不是都比较容易区分呢?  

(是,这些性状可以用肉眼直观地区别开,就比如花的位置,有的花是生在叶腋的,而有的花是生在茎顶的,可画图帮助理解)  

这么多对性状,我们要如何研究呢?  

(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学过有关控制变量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实验时,为了研究一个变量,我们要保证其余变量相同,也就是对照实验的方法。孟德尔为了方便分析,他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了研究。  

那为什么要选用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呢?  

(如果不是选用相对性状,其后代的性状相差很大,没有联系,分析起来也没有意义。)  

一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现在我们就以茎的高度为研究对象,一起走进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在此之前,我们先认识几个在杂交实验中将常用到的名词及符号。我们一直在提杂交实验,那到底什么是杂交呢?  

杂交一般是指两个不同品种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例如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的结合,我们将它称为杂交,杂交符号用×表示。相对于杂交,我们将植物体中的自花受粉与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称作自交,自交符号用表示。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在植物的有性杂交中,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用符号表示,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用符号表示。父母本统称为亲本,用P表示,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我们称为子一代,用F1表示,杂种二代用F2表示,以此类推。如果在做杂交时,父母本互换,这在遗传学上称为互交。例如我们先用高茎豌豆做父本,矮茎豌豆做母本,我们将它称作正交;再用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这就叫反交,这两个杂交组合就叫做互交。  

了解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孟德尔他的实验进行得如何了?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作为母本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那大家猜猜,子一代它的性状将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都是高的;都是矮的;介于高矮之间;既有高的又有矮的。)  

孟德尔将子一代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它的高度全都在1.5m~2.0m,全部都是高茎的,没有一株矮的,而且这高的和亲本的高茎一样的高。  

那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解释?  

可能是由于母本遗传了一些物质给后代,使得后代受到干扰,所以后代表现得性状和母本一样,当时孟德尔也想到了这种可能,于是他进行了反交实验,也就是用高茎作为父本,矮茎作为母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也就是无论高茎豌豆是作为父本还是母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性状都是相同的,都是为高茎的。  

 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难道控制矮茎的遗传物质消失了吗?我们可以怎样验证是否存在控制矮茎的物质?  

孟德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继续用子一代进行自交,这样可以避免外来物质的影响。结果在所得的1064株子二代植株中,发现787株高茎豌豆,277株矮茎豌豆。它们的比例接近3:1,但是当时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不是3:1的比例,而是子二代中再次出现了矮茎的性状。这是为什么呢?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在F1中存在控制矮茎性状的物质,它在遗传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融合。只是在子一代中隐而未现。控制高茎的遗传物质作用比控制矮茎的物质强,当它们碰在一起时,就只显示出高的性状。  

这里又出现了新的名词,孟德尔把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在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比如高茎;而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比如矮茎。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如F1中只有一个高茎的性状,而F2中除了出现了高茎,还分离出了矮茎的性状。  

在当时,除了孟德尔,还有其他的科学家也在进行豌豆实验,但只有孟德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孟德尔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刚有说过,孟德尔曾经进修过数学,他不像其他科学家一样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将数学统计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验中,他对F2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发现了在子二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新的问题出来了,在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如果是你,你将怎样确定它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  

我们知道,在对照实验中,我们要确定实验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就要遵循重复性原则,选择其他性状接着做,孟德尔也同样做到了,他除了研究豌豆的茎高外,还对豌豆的其他6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展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相对性状,它们的子二代都出现了形状分离,我们可以看下它们的比例,种子的形状中,圆粒比皱粒等于2.96:1,而子叶的颜色,黄色比绿色等于3.01:1。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将这些比例整理一下,它们都是接近3:1。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子二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且这个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7对性状都出现了31的分离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按照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产生的子代高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子一代全部为高茎,其高度皆为1.5~2.0m之间,没有任何一株低于这个高度,而在子二代中消失了的矮茎豌豆重新出现,这就与融合遗传的观点相违背,因此孟德尔果断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自己的假说。  

我们可以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孟德尔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他把这种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称为遗传因子,那大家根据刚刚所介绍的杂交试验思考一下,遗传因子有何特点?遗传因子是如何传递的?怎样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从杂交试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的豌豆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二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这说明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它就像一个个颗粒一样独立存在,在传递的过程中,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消失。孟德尔将这种遗传称为粒子遗传。每个遗传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称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高茎用D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称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1)独立存在、不融合、不消失  

那有同学也许又有疑问了,既然融合遗传的观点不正确,那为什么问题探讨中,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会产生粉色的牡丹呢?  

这又是一个新的知识,这种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粉色的出现是由于控制红色的基因对于控制白色的基因不完全显性造成的,由于时间的问题,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下课外资料,了解一下,哪些性状是由不完全显性基因决定的。  

那么遗传因子作为一种独立的颗粒,又是如何存在的呢?是单个出现还是成对存在?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遗传因子不会凭空出现,子二代中的遗传因子必定来源于F1,而F2中有高茎也有矮茎,说明F1中必定含有决定高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和决定矮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因此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一定是成对存在的。F1含有D和d,但只表现出高茎,说明决定矮茎的遗传因子在子一代中隐而未现。我们知道了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那么就可以将亲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写出来,纯种的高精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我们将亲代这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而F1代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2)体细胞:成对存在  

那为什么一定是2个存在呢?4个可以吗?6个可以吗?  

如果遗传因子为4个的话,那么子二代中的分离比将不再是3:1,而应该更大。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不详细讨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学完这节课后,自己算一算,假如为4个,它的分离比又将是多少?  

我们知道亲代会产生卵细胞和花粉,二者受精后发育形成种子,种子种下去后长成F1,我们将卵细胞和花粉称为配子。配子结合形成合子。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那在配子当中呢?也是成对存在的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假设遗传因子在配子当中是成对存在的,那么卵细胞和花粉结合后形成的F1代应该还有4个遗传因子,这与我们刚刚所说到的遗传因子是矛盾的,说明遗传因子在配子当中只能单个出现。也就是说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将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试着来解释杂种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的现象了。  

我们将F1代自交,它们分别都可以产生D、d两种配子,那么F2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以有几种情况?  

(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因此有4种情况:  

④♀提供d;提供d;F2代为dd  

它们的比例应该为1:1:1:1,其中DD表现出高茎的性状,占后代中的1份;Dd表现出高茎,占后代中的2份;dd表现出矮茎性状,占后代中的1份。因此高茎:矮茎=(1+2):1=)3:1  

那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得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1:1:1,后代表现出3:1的分离比呢?  

(①父本或母本产生的配子数要相等  

 ②配子的存活率要相同  

 ③配子结合的机会要相等  

 ④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后代数量应足够多)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后代还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  

假如D的雌配子只能与d的雄配子结合,而d的雌配子只能与D得雄配子结合,那么后代只能产生Dd,将全部表现为高茎,不会产生性状分离。(考虑到要能产生F1代,则D一定要能与d结合,所以只能限制相应的雌配子只能与相应的雄配子结合,否则将不育或败育。  

孟德尔的这个假说可总结为四点,它很好的解释了杂交试验的分离现象,但是这个解释是否合理呢?可以解释实验现象是假说正确的必要条件,但合理与否还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检验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花大,易于人工杂交  

具有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性状  

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2、性状、相对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因子:特点1)独立存在、不融合、不消失  

}

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或让多只F1雌鼠与父本小白鼠测交得到F2)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或黄色∶鼠色∶白色=1∶1∶2)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或黄色∶白色=1∶1)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该品系成年小鼠的尾长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且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同时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具有叠加效应。根据亲本杂交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Ee、ee(各占一半),又由于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根据基因频率来F2代中各基因型频率。也就是E=1/4,e=3/4。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F2代中的EE基因型频率为1/16,Ee基因型频率为6/16,ee基因型频率为9/16,所以正常情况下F2中有毛应占7/16(大于实际情况F2中有毛占2/5),说明有毛性状中存在致死现象。若EE为致死个体,去掉该部分后Ee(有毛)占6/15,即2/5,无毛ee占3/5,符合题意,故是EE纯合致死。

(1)该小鼠的种群中每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有三种,即显性纯合、显性杂合、隐性纯合共三种基因型,对三对等位基因来说,控制尾长的基因型是3×3×3=27种;由于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故表现型的种类有:含有6个显性基因的、5个显性基因的、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含有2个显性基因的、含有1个显性基因的、不含显性基因的共7种表现型。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AaDdFf),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尾长与亲本(AADDFF、aaddff)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4×1/4×1/4=1/32,所以F2中成鼠尾长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1-1/32=31/32。

(2)由题图可知,对于有毛和无毛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母本的基因型是Ee,父本的基因型是ee,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Ee:ee=1:1,子一代小鼠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因此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6:9,如果EE致死,则有毛的比例占2/5。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3)根据“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可知纯合黄色鼠基因型为YYBB,隐性纯合白色鼠基因型为yybb,二者杂交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yBb,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B、b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子一代产生的配子为YB:yb=1:1,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的基因型为YYBB:YyBb:yybb=1:2:1,表现型为黄色:白色=3:1。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即B、b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的基因型和比例为9Y-B-:3Y-bb:3yyB-:1yybb,表现型和比例为黄色∶鼠色:白色=9:3:4。故实验方案为:先进步: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第二步: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第三步:观察统计F2中鼠的毛色性状分离比。

①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7.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二者一旦混合便永远分不开,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被称作融合遗传。与融合遗传相对立的观点是颗粒遗传理论。孟德尔是先进个用豌豆杂交试验来证明遗传的颗粒性的遗传学家。

(1)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条)。

(2)金鱼草(二倍体)是一种可自花受粉的花卉。当开红花(R)的纯种金鱼草与开白花(r)的纯种金鱼草进行杂交时,F1植株都开粉红花,正好是双亲的中间型。你认为这是否违背了孟德尔颗粒遗传理论_________?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证明你的观点。___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3)金鱼草的花有辐射对称型和两侧对称型,这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与R/r独立遗传。将纯合的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杂交,F1全为两侧对称型粉红花。F1自交,F2中会出现____种表现型,其中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___ ,他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 ,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 。

【答案】遗传因子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容易操作    不违背   

【解析】(1)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产因子决定的,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容易操作。

(2)根据题意,金鱼草(二倍体)是一种可自花受粉的花卉。当开红花(R)的纯种金鱼草与开白花(r)的纯种金鱼草进行杂交时,F1植株都开粉红花,正好是双亲的中间型,这属于共显,并不是融合现象,可以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思路:让F1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F2中出现三种表现型,红花:粉红花:白花=1:2:1,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现象,符合孟德尔的遗传理论。

(3)根据题意,金鱼草的花的性状和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都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于纯合的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杂交,F1全为两侧对称型粉红花,则两侧对称型花为显性性状,则F1的基因型为AaRr,F1自交即Aa自交后代出现(3两侧对称:1辐射对称)2种表现型,Rr自交后代出现(1红色:2粉色:1白色)3种表现型,故F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2×3=6种。亲本表现型为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则F1自交后代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有:3/16两侧对称型红花、1/16辐射对称型白花、3/8两侧对称型粉红花、1/8辐射对称型粉红花4种,他们之间的数量比为3:1:6:2,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4×1/4+1/4×1/4)÷4/16=1/2。

8.果蝇的气门部分缺失和正常气门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具有上述相对性状的一对纯合果蝇杂交,F1全部为气门部分缺失,F1相互杂交产生的F2中正常气门个体占1/4,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

(2)某小组选择一只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杂交,发现F1中正常气门个体均约占1/6。从变异来源推测出现该结果较可能的原因是____(填序号)。

(3)果蝇的第Ⅳ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多1条(Ⅳ号三体)或者少l条(Ⅳ号单体)都可以生活,而且还能繁殖后代,而Ⅳ号染色体缺2条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探究A、a基因是否在第Ⅳ号染色体上,A同学将某气门部分缺失的雄蝇(染色体正常)与气门正常的Ⅳ号单体雌蝇杂交,子代雌雄均出现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l:1。A同学据此判断A、a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②请以A同学杂交实验的子代为材料,写出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并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后代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4:1,则A、a基因在第Ⅳ号染色体上;若后代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则A、a基因不在第Ⅳ号染色体上   

【解析】由“具有上述相对性状的一对纯合果蝇杂交,F1全部为气门部分缺失”可知,气门部分缺失显性性状,且亲本及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3A-:1aa。

 (1)具有上述相对性状的一对纯合果蝇杂交,即纯合的正常气门×纯合的气门部分缺失,F1全部为气门部分缺失,说明气门部分缺失是显性性状,且F1为杂合子Aa,F1相互杂交产生的F2中正常气门个体占1/4,即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气门部分缺失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aa杂交,后代中可能全是气门部分缺失,也可能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1:1,但某小组选择一只气门部分缺失果蝇A-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aa杂交,发现F1中正常气门个体均约占1/6。由于基因突变频率较低,故较可能的变异不是基因突变;该性状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故不属于基因重组;若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则该气门部分缺失的基因型为A0,则与aa杂交的后代,气门正常个体占1/2。该变异较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即该气门部分缺失的基因型为:AAa,可以产生四种配子:AA:Aa:A:a=1:2:2:1,与aa杂交的后代气门正常个体占1/6。故选④。

(3)某气门部分缺失A-的雄蝇(染色体正常)与气门正常aa的Ⅳ号单体雌蝇杂交,子代雌雄均出现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aa=l:1,说明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若A、a位于Ⅳ号染色体上,则气门正常的Ⅳ号单体雌蝇基因型为a,则亲本及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Aa×a→A气门部分缺失:a气门正常:Aa气门部分缺失:aa气门正常=1:1:1:1;若A、a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则气门正常的Ⅳ号单体雌蝇基因型为aa,则亲本及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Aa×aa→Aa气门部分缺失:aa气门正常=1:1。即无论该基因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子代气门部分缺失与气门正常的比例均为1:1,故不能确定该基因的位置。

可以让子代气门部分缺失个体之间自由交配,统计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若A、a基因在第Ⅳ号染色体上,则气门部分缺失个体的基因型为:1/2A,1/2Aa,产生的配子为:A:a:0=2:1: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4:1;若A、a基因不在第Ⅳ号染色体上,则气门部分缺失个体Aa,自由交配后代中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

9.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用一只红眼雄果蝇和一只白眼雌果蝇杂交,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判定白眼为显性性状,红眼为隐性性状;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判定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

(2)某科研团队在一个全为白眼的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棕眼雌果蝇,经确定是白眼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仅有一处突变)。为进一步确定棕眼、白眼和红眼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该团队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野生型红眼、白眼雌雄果蝇若干,该棕眼雌果蝇。

实验方案:用______________雌果蝇与____________雄果蝇杂交得到大量的子一代个体,观察子一代的性状表现。

②若子一代雌果蝇中,全为红眼,则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子一代雌果蝇中,棕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遵循分离定律的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