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准备复读了,我的成绩也不太理想,但是对于复读又感觉没准备好,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声明,本文不是纯粹的原创文章,原创篇幅大概占本文的50%,另外50%的篇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当年的备考经验)

现在是8月中旬,依然是暑假阶段

但是,高二升高三的学生和复读生,哪有暑假?

好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正文

当中国大多数父母还在为学区房、重点班、请家教、等等,为了孩子的起跑线而焦虑的时候,有一群外国人,轻松考入中国最好的中学。其中,一个年级有35名这样的外国人,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华,3人考上人大,录取率100%。

你的护照和你家娃的国籍,就已经落后了别人一大截。“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

高考移民也与时俱进开始了国际化。出口转内销的手段也用上了。

正所谓有些人一出生就生在终点了,谁有闲工夫跟你拼起跑线。

北大外籍学生想进北大读本科,只需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部分。而笔试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科目,连汉语等级测试都不用考

清华,已经取消了对国际生的笔试,改成了审核制。外籍学生只需要提交申请以及所需的证明文件(比如学历证书、考试成绩单、获奖证书等等),这些材料审核通过之后,直接进行面试!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面试都免了,直接录取!

除了清华之外,像是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招收国际生时,也启用了“审核制”,不用考试,只需要通过面试就可以。

但是,这毕竟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我们今天不谈这些“负能量”

而是以普通家庭为视角,如何进行“自救”。

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二、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三、睡的好,才能学的好

四、武志红老师当年的备考经验分享

如果你的水平就到那了,而且高考是正常发挥,与平时的模拟考成绩相比差不多,甚至更高,那真没必要复读了。

如果平时的模拟考,考的很好,但是高考太紧张,发挥失常,那么可以考虑复读。

1、高三一年的时间,足以创造奇迹

2、高考这种大考,发挥不好,那么第二年也许依然发挥不好。

我们先把这第一条放在一边,后面详述

现在重点来谈谈第二条。

为何高考发挥失常的人,很有可能永远发挥失常。

因为科学研究结论告诉我们,它具有天生因素。

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叫“COMT基因”

人脑高速运行(兴奋起来)时要分泌多巴胺,它的作用是帮助神经细胞传递脉冲。

比如遇见好事会高兴,遇到大事会激动,面对压力会紧张,这些都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少了人就兴奋不起来,多巴胺太多人又会兴奋过度。

有一种酶负责在大脑的前额皮质中清除多巴胺,而COMT基因就是这个酶的编码。这个基因有两种变异类型:一种产生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多巴胺,另一种则产生慢酶。

多数人同时拥有这两种酶,但有的人只有快酶,有的人只有慢酶。

如果你的COMT酶是快酶,那么你面对压力的时候就很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并不是因为你定力过人,而是因为多出来的多巴胺会被迅速清理掉。学者们把这样的人称为“战士(Warriors)”,因为他们临危不惧。

如果你的COMT酶是慢酶,那么面对压力多巴胺就容易过多,导致自己惊慌失措,这样的人则被称为“颤士(Worriers)”。

平时没有压力的时候战士的多巴胺也被清理得很快,于是他们就会表现得缺乏干劲,不兴奋。而颤士则因为平时也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多巴胺水平而表现得很好。此前有很多研究表明,颤士的平均认知能力和智商都高于一般人。

总而言之,战士在战时的表现超过颤士,颤士在平时的表现超过战士。根据张俊彦等人研究证实的结果:颤士们的成绩平均比别人低了8%。对升学考试来说,这是一个足以决定命运的差距。

有些人的平时表现好,兢兢业业非常稳定,但遇到大事就不行了 (天生不擅长考学,容易造成高考成绩不如平时成绩)

有些人是平时不兴奋,缺乏干劲,但是遇到大事就超牛逼 (天生擅长考学,容易超长发挥)

这与我们的“COMT基因”的编码有关,不是简单鼓励两句,或者说复读一年,就能解决高考发挥失常的问题,它是我们天生的基因问题,最终伴随着我们一生。

再回到本部分的主题,要不要复读?
科学研究考诉你,高考过于紧张,发挥失常,很有可能的天生因素,复读也许帮助不大。
而高考没有发挥失常,确实是水平有限,那就要看你将来到底想做什么职业和行业了,而你想做的,到底需要多好的大学去支撑?是每个人自己要考虑清楚的。
对于有些行业来说,不上个好大学或者好专业,真不行
但,对于有些行业来说,读大学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应该早点入行,找到相应的师傅,当别人大学毕业,以一个菜鸟的身份去求职时,而你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专才了。

如果你已经考虑清楚要复读了,那请看后文。

后面的内容将不区分高三生和复读生。

二、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2、孩子的社会实践经历

1、家长的水平(这里面分为两点,榜样和格局)

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书人不读书,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这是现实。

“教书人不读书”说的是老师,现在有多少老师在课外有读书习惯?

“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说的是家长,有多少家长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读书,首先得自己把书本捧起来。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把教育孤立起来,比如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做作业,他自己却在一边打麻将,而不会想到要给孩子做个好示范。

西安的刘潇老师,他说:

带过的一些考进名校的学生家长,孩子在名校一直处于年级前列的孩子。家长和我沟通时提到的一个共性是:家长回到家里就是读书,学习,学习榜样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根据调查发现,父母闲暇时间读书的家庭中,孩子的优秀比例,比业余时间“玩手机”“打牌”的家庭要高出60%以上!

一个学习优异的孩子,往往出自一个充满墨香的家庭。

(牛逼辅导机构,学而思门口玩手机等待的父母,他们学习了吗?)

而我们的很多家长,自己根本不学习,把娃仍在培训班,自己等待的过程中都不知道读读书,而是无聊地刷手机,真是讽刺。

曾经担任过腾讯的副总裁,吴军。他在自己的书里提到过:

“在我周围,有不少来自农村或者底层家庭的子女,通过努力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进阶,很多已经成为社会精英,我接触过那些朋友,家里的老人,发现他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大气,开朗,不斤斤计较,不倚老卖老,其次,虽然他们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学习的愿望很强烈,很愿意尝试新东西,接受新鲜事物,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在于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而非过去的教育程度,最后,虽然那些老人在物质上不富有,但在精神上,不断给予,子女支持和鼓励,同样是上面这位老人,当他的儿子在美国,打拼最辛苦的时候,从来对自己的孩子,都是说,不要有后顾之忧,孩子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他们都支持。”

吴军上面用到的几个关键词,什么大气、不斤斤计较、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东西等等,其实就是家长的格局。

总之,那些真正能够跑赢他人的年轻人,都拥有专业、决心和格局,而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虽然很多父母却是一辈子普普通通,但是这个东西不能用金钱衡量,而是以父母的成熟度、格局等心态或者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与孩子成长甚至学习高度相关的因素。

2、孩子的社会实践经历

在脸书上讲了一段育儿经:

有天早上,5岁儿子不想上学,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

回到家时,孩子已精疲力竭。

但他对妈妈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我明天要上学。”

知乎网友李良也写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刚到纽约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没法适应国外生活,对学校产生了排斥心理。一度长期旷课,各种科目不及格……他的爸爸没给他讲任何大道理,直接把他送到中餐馆去打了一个月工,期间经历了各种难言的辛苦。

新学期开始,李良奋发图强,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时候,想想打工的痛苦经历,就又能咬着牙坚持下去了……最后终于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很简单,与故事1类似,就是,一个父亲,带着贪玩厌学的孩子,在暑假卖西瓜,最后,孩子开始主动并且努力地学习。

本·斯特里克兰,是俄克拉何马大侠天体物理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他讲了一个身边的例子。

他自己上3年的大学,非常茫然,不努力学习,并且感觉度日如年

然后他休学一年,直接去当蓝领工人,经过这样的锻炼,让自己更成熟,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最后返回学校努力学习。

他还说了他高中同学的事

他同学啊,高中毕业后没有直接上大学。而是先和一般“滑板小混混”开车去南部旅行,回来后在五金店打工。后来,他这个高中同学真正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后,进入大学潜心学习物理和数学。

这案例4,有很多同类型的故事,我就不一一列举

国外的很多教育专家,对同类型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发现:“成熟的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来读大学的学生)比那些一路读书上来的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这是因为心智成熟的他们更加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

最近有篇文章特别火,题目是“贫民妈妈养出了两个亿万富翁,靠的竟是"家务教育法"”。

一位名叫Justin的马来西亚贫穷的女性,17岁移民美国,在美国奋斗并教育孩子的故事,她的三个儿子中,两位是亿万富翁,一位是中产阶级。

(大儿子Justin毕业于耶鲁,在攻读物理和心理学的同时,他创建了Twitch。2014年,Twitch以9.7亿美金的价格被出售给了亚马逊。

二儿子Daniel创办了Cruise公司,研发自动驾驶汽车,2016年,通用汽车以超过10亿美金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Cruise公司。

小儿子是一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这篇文章有2个关键点。

关键点1:Justin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她所谓的高标准,并不是惩罚孩子,逼迫孩子的方式,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

Justin17岁的时候从马来西亚来到美国。她在马来西亚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长大,父母都是农夫。

刚到美国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她很好学,去学费便宜的社区大学读了两年书,之后转学到华盛顿大学就读,她在那里得到了一个物理学的学士学位和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开始在数据设备公司工作,干了几年以后又转去做房产经纪。

你看,她并不像咱国内很多家长那样,“孩子啊,我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你要好好读书啊,才有希望”,结果就是你的孩子一样没希望。没有以身作则的家长,孩子不太可能努力学习。

当出身于农村的Justin在读书深造的时候。

我们的家长,就是把孩子往培训班一丢,然后自己欣然自得地玩起了手机

A. 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来让孩子心智成熟
B. 让孩子给自己打工,提升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让孩子心智成熟。
Justin出外工作的时候,还会毫不手软地把儿子们“当童工”来用。
比如,她曾经做过房地产经纪人,需要在周末修理破破烂烂的出租屋和其中的家具,然后再把房子租出去或者是卖出去。

所以,每到周末,Justin就带着三个儿子,去完成所有维修房屋的工作——比如粉刷房屋、修理桌椅,和打扫卫生……孩子们也经常需要帮妈妈做一些基本的办公室工作,比如录入贷款数据之类的。

之前,《人物》杂志的一篇关于奥数天才付云皓的文章传遍互联网。

付云皓当年可是奥数界的风云人物,他是2002与2003连续两年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

后来保送至北大,因心智不成熟,沉湎于游戏,导致挂科,最后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这6个案例,大家都应该明白是什么道理。(前5个位正面例子,最后一个为反例)

那就是,孩子贪玩,比如在暑假沉迷于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成熟,而不成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实践经历太少太少,简直少的可怜。

社会实践经历太少导致孩子不成熟

孩子不成熟导致孩子过分贪玩,非常厌学。

经历少→不成熟→贪玩厌学

这个公式,不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对大学生,都适用

因为经历与成熟,很多时候跟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

有些家长只让孩子学习,其他啥也不让干,由于人生经历过于匮乏,结果大大推迟了孩子心智的成熟,最终造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甚至啃老。

而有些孩子,从大一开始,就再也不问家里要钱了,同时他们并没有耽误学习!

我想说的是,高中阶段,从高一开始,应该让孩子在每个暑假都用一部分时间去外面打工,或者做兼职等等,让他吃苦,让他经历丰富,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更加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那么这就是你的孩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动力。(补充,除了做兼职,做家务也是必须的,孩子从第18个月开始就可以接触做家务了)

而很多家长的做法刚好相反。

觉得孩子成绩有问题,就拼命报学习班,结果依然无效。

孩子并不缺乏高中那点点破知识,他缺乏的是对学习的专注力。

而专注力必须依靠成熟的心智为依托(还有充足的睡眠和部分兴趣的作用)

成熟的心智来自丰富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兼职打工、博览群书、多出去走走(而不是宅在家打游戏)等等。

大家发现没,现在的学霸,普遍不是书呆子。

心智成熟,经历丰富,知识面非常广,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出色,多才多艺等等这种高分高能之人。

不论你孩子的高考成绩高还是低

只要他心智不成熟,那么进入大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将是大概率事件。

对功利心强且自己还不努力以身作则的家长,我送你三句话

孩子怎么上大学,比他上什么大学要重要得多!!

三、睡的好,才能学的好
研究表明,在不睡懒觉的前提下,睡眠越充足,高考成绩越好。
而残酷的现实,就是八成高三学生每天睡觉时间不足六小时。
数据显示:睡眠正常的人本科的概率为35%,但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仅有9.4%。
所以,状元们口称自己不熬夜,还真有一定道理。

上海和杭州做过一项调查
将学生的高考成绩分为三组
A组:复旦或者浙大等一本名校优等生
C组的高中阶段,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为11.2小时
A组的高中阶段,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为11.6小时
B组的高中阶段,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为13.1小时
咱们把专科放在一边,你也可以理解为专科的学生,可能相对来说就是不那么努力。
但是你发现,优等生的日均学习时间,比普通生的日均学习时间低不少。
最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而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最专注的
睡眠充足,是学习效率的最佳保证。
也就是说,充足睡眠+天赋+一定程度上的努力+对学习的热情或者主动性。这四大因素,是好成绩的关键。
而那些日均学习时间最高的群体,成绩却一般
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所谓的补课,而是在睡眠、天赋、主动性上面出问题了。
(天赋我不谈,因为是天生的

主动性上面强调了,家长爱学习的榜样+孩子的社会实践经历)

关于睡眠复杂的科学解释,我想用类比的方式去说,方便理解。

当人睡着时,脑部的“类淋巴系统”和“淋巴血管”就非常活跃,它们负责清除一天大脑活动中剩余的垃圾和脑细胞间一些有毒的副产品。

“类淋巴系统”和“淋巴血管”就相当于大脑的清洁工,你只要醒着,他们就不干活,你只有睡着了,他们才开始干活。

你想想,你家里长期不打扫卫生,不倒垃圾,那你家里岂不是脏、乱、臭,比如垃圾遍地,蟑螂乱爬。这样的房子你能呆着舒心吗?

也就是说,睡眠的最大意义,就是负责清扫我们的大脑,而且睡眠质量越高,时间越长,打扫的越彻底。

如果睡眠不足,那么大脑里面的“清洁工”就无法完成工作(当你醒着时,“清洁工”在罢工,当你睡着时,“清洁工”在努力工作),导致大脑运转效率低等一系列负面因素都出来了,明白了吗?

关于睡眠不足,我先说说成年人

2012年,一项针对65000名欧洲人的统计数据表明:晚睡早起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同时超重的几率也会更高。同时,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以及β蛋白的明显堆积,后者是导致阿兹海默症的元凶。

更不用说明显能感受到的症状,如头痛、疲劳、记忆力衰退,等等。

空难中,有52%的飞行员在之前12小时或许更长的时间里没有睡过觉,也就是说,睡眠不足导致的疲劳驾驶,让大脑不灵活了。

睡眠不足,对你娃的学习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睡眠不足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成绩通常相对更差。根据11200个孩子的从3岁开始的长期观察睡眠状态,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7岁的时候,缺乏睡眠的孩子在阅读能力测试、数学测试、智商测试这三项中,全面落后睡眠充足的孩子。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当孩子长期缺乏睡眠,他11岁的时候,逻辑考试的水平与9岁正常睡眠孩子的水平持平。

英国的蒙克西顿高中的校长公开表示,他发现学生连续睡眠不足会让他们变得像“行尸走肉”,而允许孩子们上午11点正式上课,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改善。

最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而是效率最高的

睡眠充足,是学习效率的最佳保证。

四.武志红老师当年的备考经验分享

出生于河北,是一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

2007.05《解读“疯狂”》

2008.04《七个心理寓言》

2008.04《心灵的七种兵器》

2009 《为何越爱越孤独》

2011.04《活出你的小宇宙》

2012.12《为何爱会伤人》

2013.01《身体知道答案》

2014.04《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2014.06《为何家会伤人》

(还有被禁的《巨婴国》)

下面,把原文转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章标题:《高考那年,我成了暴发户》

下面,我们进入武志红老师的正文把!

我收到过许多高考学生的来信,讲述他们对未来一年的种种担忧、种种困惑。

于是我整理了我高三1年的经历,还有我所了解的一些故事,希望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心理分析,能对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有所启迪。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时,我要先强调一句话:

高三一年的时间,足以创造奇迹!

下面是我在高中最后一年多的成绩单,中间有一些小奇迹,也有一些挫折。

结合这个成绩单,后面我就当时的心态调整做一些详细的心理分析。

看完你会发现里面的4个心理分析,不仅高考如此,工作升职、生活中建立自信的过程也是这样的。

全班第11名,化学全年级第1名

高三的毕业考试(离高考三个月)

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离高考19天)

全班第1名 (这是我高中三年头一次进入全班前10名);

高考,仍然全班第1名。

心理解析:我是如何一年圆“北大梦”的?

一、先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29名。

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当时,我决心先把我最差的化学学好。

我下力气重新自学化学,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同时也买了一本很棒的题集,里面对化学知识和化学题的解释又有趣又漂亮。

我学得非常投入,完全没想过能收到什么效果。

但效果完全出乎我意料:期末考试,即高三升学考试,我的化学成绩考了全年级第1名。总成绩是全班第11名。

化学成绩全年级第1从心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我做梦也没想到,只付出两个多月的努力就可以在一个很怵的科目上取得年级第1。

以前,整个高二期间,我的化学和物理经常考60多分(总分100),最初甚至因为这种成绩还想过调到文科班去。

高一时,我也取得过全班第11名的成绩,那是我以前最好的成绩。

因为这种成绩,再参考学校的历届成绩,我给自己的定位是:

发挥正常的话可以考上一所好本科;

发挥好的话有望考一所普通重点大学;

发挥超常的话,说不定能考上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好重点。

那时,吉大和天大是我最大的梦想了。

但是,化学年级第1这个成绩突破了我的想象空间。

一个我本来如此害怕的科目,居然可以通过两个月努力就成为全年级第1。

那么,如果其他科目也发生这种变化呢,是不是,我就可以……可以梦想一下清华、北大和复旦?

一想到这儿,我的手会兴奋得发抖。

当然,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幻想,因为高三只有一年时间,而我没有一个优势科目——除了刚发现的化学。但化学,这是不是一个肥皂泡呢?我心里仍充满怀疑。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成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偶尔也免不了会做一下名校梦。

“但想象一下又怕什么呢?

心理分析: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

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

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高三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就让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言。

以前,我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班第11名,但各科成绩平均,没有一个优势科目。

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我是一般好的学生,那些优秀学生,一定有很多地方比我强,是我难以超越的。

我和班里的所有成绩优秀的男同学关系都不错,在他们面前,我一直有一种自动思维:他们比我强。

但这次的化学成绩改变了我的自动思维。我发现,我可以比他们更强!

按照“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理论,这种信念,就相当于改变了我的预言。

以前,我预言自己不如优秀学生,结果这个预言实现了;

现在我预言自己会比他们强,而接下来,我这个预言开始不断实现。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的同桌,高一上学期成绩一直和我相当。

有一次,他生了病,在家养了一个月。等病好返校后,离期末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

他豁出去了,结果考试心态出奇的好,在期末考试中居然进入了全班前5名。

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预言,他以前以为自己就是11名~15名,但从此,他的预言定位到了前5名。结果,以后两年半里,他的成绩从没有掉下过前5名。

前年冬天,我一个朋友的表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

他是复读生,第一次高考因为发挥失常,他不愿读本科,于是选择了复读。

但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重蹈覆辙。

我向他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告诉他

“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

这句话对他震动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绩逐步稳定下来,即便偶尔一次发挥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为他知道

“如果你在乎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你消极的预言,让你重演”。

最后,他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南京大学录取。

这里强调一点,预言要有基础。

譬如,没有那次化学成绩,我很难做“北大梦”;

没有那次全班前5名,我的同桌也不会有那样的预言;

朋友的表弟没有以前的成绩,他也很难相信“南大梦”的预言。

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我在化学成绩上取得了年级第1,由此开始憧憬其他科目也去争取类似的成绩。

二、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进入高三后,我将物理当成了第二个突破口。

两个多月后,在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的物理成绩也取得飞跃,基本考了满分,那是我高一以来的物理最高分。

同时,化学成绩仍然在年级名列前茅,证明我高三升学考试中的成绩并非昙花一现。

到了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最令我欣慰的是,数学成绩也有了巨大进步。

其实,我最怵的还是数学,因为高一就没打好底子。

我的同桌数学成绩在班中最强,他建议我从高一数学开始扫漏洞,力求不放过一个难点和疑点。

其实,我在化学和物理中都是这么做的,并且,在攻坚化学和物理时,我一直将数学当作第二重点,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后,我的扫漏洞工作终于宣告结束,在高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数理化成绩都在班中名列前茅。

虽然这次考试只得了全班第19名,但因为是整个高中三年数理化成绩首次都名列前茅,我还是有很大的成就感。

毕竟,这证明我在这三科上下的苦功是行之有效的。

心理分析:整体大于局部之合

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观点:整体大于局部之合。

将这个概念引申到高三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战略观念:

要将高三一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要为局部的得失而过于得意或苦恼。

对我自己来讲,在高三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最好成绩其实仍然是高三升学考试那次的全班第11名。那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有一科考了全年级第1。

如果拘泥于局部观,我应该懊恼才对,因为我的成绩一直是不升反降。

但是,我几乎从未因此苦恼过,因为我将高三一年视为了一个整体,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至于中间的成绩,进步了,可以欣喜,证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为得到了经验和教训。

进步也罢,经验教训也罢,对最后的结果都有益。

我从不执着于一次成绩的得失,因为我坚信: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就会提高。

一时的成绩升降,都有偶然,而努力必然有收获,这是必然。

并且,我在化学上努力,化学成绩就提高了;

我在物理上努力,物理成绩也提高了;

我在数学上打持久战,成绩也提高了。

这也证明了我的信念——努力,总不会错!

三、会学习,还要会考试(重点)

数理化都提高后,我将英语当成重点突破对象,向每个英语好的同学认真请教学英语的方法。

有两个同学给了我很重要的建议,结果英语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但紧接着,我遭到了高中三年来最大的一次打击:高三下学期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我仍然考了全班第19名。而且,除了化学,其他各科都没有考好。

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

在离高考仅三个月的时候,这个打击很重。

我非常郁闷,于是一个人到学校附近的铁路旁散步。我重新估量了一下形势,最后断定:我没有发挥好。

我做数理化难题的功力,全班只有同桌能比,所以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没有反映出我的真正水平。

语文,我读的文学类书籍、看的文学类杂志,全班任何人都没法和我比,而且高中所有要求背的课文、诗歌,我全背过了。

还有政治,我几乎整本书都背过了,考试却没及格……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

为什么我的知识水平很高,却考得那么差呢……

正在思考的时候,一列火车轰隆隆地从我旁边飞速驶过。

因为思考得太专心了,我一开始没听到它过来的声音,于是吓了一大跳。

凝视它的时候,我忽然电闪雷鸣地顿悟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

你知识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你知识掌握再好也拿不到好成绩。

暂停学习,钻研考试办法

这个顿悟来得太及时了。

接下来,我果断地决定,除了英语,其他所有科目都停止继续重复学习。

我相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的知识我都掌握得非常好了。

接下来,我首先要专心思考,怎么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

那时,我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且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

好像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我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

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出乎了我的预料。

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我的语文、政治和生物都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列全班第一!

这是我高中三年第一次进入全班前10名。

高考时,我仍考了全班第一,这证明“考试轨道论”和后来的考试方法经起了考验。

不过,作为考试上的“暴发户”,我的成绩并不能让我进入我选择的生物化学系或无线电电子系,最后,我被拨到了心理学系。

这是一次命运的安排,我只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籍,就喜欢上它,认定这正是我喜欢的专业。

这个“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例表明了挫折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

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

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

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

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所以,在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挫折商。

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在北京大学读大二的时候,一天夜里,我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同宿舍的同学都挤在窗户前向外看。

外面,一个全身赤裸的男同学边跑边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后来知道,这是我们楼下数学系的一个同学,上大学前一直在学校里是成绩最好的,但上了北大后,发现自己只能考中等程度的成绩。

他无法接受,越来越自卑。

在这种心态之下,他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结果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有一门数学课没及格。

于是,他一下子彻底崩溃了。

因为过于一帆风顺,这个同学的挫折商太低了,这导致他无法承受新的挫折。

所以,要珍惜一些学习上的挫折。

要知道,一些考试挫折不仅是暴露了我们学习上的弱点,让我们查漏补缺,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挫折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财富。

对我来讲,这次挫折直接让我形成了“考试轨道论”,让我在高考中受益。

从长远来说,我后来又发明了多种“轨道论”,它成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

无疑,这次挫折大大提高了我的挫折商。


四、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重点)
“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很重要,但怎样才能跑上考试轨道呢?
我当时想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方法,几乎每一科都找到了几个。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考试的角度: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顿悟源自对政治的思考。
我是1992年的考生,那几年的考生都知道,政治的多项选择题不是考你的知识点,而是像故意难为你,就算把政治书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知道怎么做多项选择题,错一半甚至更多的选择题是非常正常的。
为什么题目出得这么变态?
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
最后,我脑子里忽然间跳出一个意识——
“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意识的形成很重要。
以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总是抱怨政治考试“变态”、“没法理解”、“有毛病”等等。
之所以这样抱怨,是因为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考官视为敌人,视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但又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但如果换位思考,站到考官的角度上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那么,敌对的心态就会消失,考官也就不再神秘地高高在上。
形成这个意识后,我重新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下政治课本。
每到一个知识点,我都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
再就是论述题,我也产生了新想法。政治老师指导(估计当时的政治老师都会这样教育学生)说,在做论述题时,要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
但我一站在考官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
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
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当时,我甚至都达到一种“变态”的境界,能够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两个考试方法的效果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二模我政治只考了50多分(满分100),三模考了83分,是全年级第1名,提高了近30分,高考仍考了80分,列全年级第2。
心理分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到来访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感他所感,想他所想,治疗很难有好效果。
把这个概念放到高考中,就可以明白:
如果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考试,就很难理解考试的规律。并且,如果不进行这种换位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和考官较劲。
譬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想,我的字写得虽然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的老师会理解我的。
但如果他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即会明白,看到一个乱糟糟的卷面,肯定会不愉快,而看到整洁的卷面,心情立即会不一样。
这样一想,你就会真正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形成“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这个意识后,我又重新反思了每一科的考试方法,当时的小顿悟相当多,也找到了许多考试方法。
不过,我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现在26年过去了,已记不得太多了。
记住也没什么价值了,毕竟现在的考试,应该会与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生搬硬套肯定是吃亏的。但是,换位思考和“考试轨道论”肯定依然有特殊价值。

最后,我想向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说一句,能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固然好,上不了也没所谓。

我的同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人考上北大,但很多人现在远比我成功,比我活得更好。

如果说,对高三要有一个整体观,不要拘泥于一次考试的得失。

那么,我们对人生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即便在高考中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永远努力,永远向前进。

这样的话,高考中的成败得失放到整个人生中,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

近几年为了训练记忆技术,疯狂地背了很多书,包括考研的、考证的,字典、国学经典也背,基本上一个星期可以背完一本300页的专业书,给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背书经验吧。

背书要想背得最快,要掌握几个层次的思维。我把人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分为4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上,你达到的层次越高,你背书的能力就越强。

这4个层次分别是:发散思维、逻辑和图像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性思维。

什么叫发散思维?就是你看一个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跟它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看到一件事情,会想到另外的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到背书,你可能会想到老师、考试,想到分数,想到隔壁村的春花天天跟学霸在一起,想到学霸笔记不借你看,总之一想到背书就满屏的痛苦。

发散思维人人都有,我们学习就是个发散的过程。通过发散来进行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来逆向思考,举一反三,创造新事物,等等。

所以这是一个大众型的思维,位于第一层次。掌握发散思维,可以帮你轻松记住很多小知识点。举个小栗子:

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其次,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再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的内容。怎么记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精神支柱、航程的灯塔、前进的动力”这几个词是记忆的重点,要想清楚记忆这几个词,那就要建立起它们的联系,一切的记忆都是在做联系。你通过发散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轻松记住了。

标题里有“指导”、“推动”、内容里有“灯塔”、“动力”这些词,用场景发散想一下,我会想到一个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用海上航行的画面来对应记住这个知识,具体怎么对应呢?看回内容。

首先,精神支柱,就是支撑起来的柱子意思。柱子呢?它有顶天立地、在中间连接上下的作用;

其次,灯塔,它有指引作用,在前方引路的意思;

而动力,就是指在后方推动你。

这样一发散,有没有发现有个顺序在里面:前,中,后。根据这个顺序,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人生就是一次海上航行,船的前方有航行的灯塔;船中间有船长,作为大家的精神支柱;船后方有马达,作为前进的动力。

发散一下,建立联系来记住。你要是发散思维学得好,这个过程1分钟都不用。

第二层次 逻辑思维、图像思维

第二个层次的思维有两种:逻辑思维和图像思维。

先说逻辑思维,通过逻辑去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逻辑思考来学习,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内部是有联系的,我看专业本会首先做逻辑分析的工作而图像思维,是用图像来帮助我们给学习的内容建模、记忆,比如记忆宫殿就是以图像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记忆方法。

这两种思维已经比较高级了,能同时用好这两种思维的人只有一小部分。用好这两种思维,你的学习速度要比别人快3-5倍。

拿教资里的小知识点来讲讲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来记忆。

老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1.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2.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3.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4.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这个内容一共有4个点: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还是那句话,要记住,就要产生联系。这几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的分析是这样的:

首先,老师给学生引路,引向哪里呢?是要让学生德、智双向发展。所以这里讲的内容分两类,一是德,二是智。

品德要发展,当然是锤炼品格;智力要发展,就要学习知识。

这两种引导分别有各自的目的,品格锤炼好了,学生就会想着奉献祖国;知识学得深了,更进一步就是创新。

这里的4个内容,从题目去推导分析里面的逻辑,建立起逻辑联系之后,回忆的时候按照这个线索一推导,它不又出来了么?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人格特征里有4个内容,但是这四个内容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怎么寻找他们的联系呢?

可以想怎么样的人会有人格魅力呢?是不是一些伟人、高大上的人呢?这些人的特点是不是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有着很多丰功伟绩呢?

那就借“文治武功”这几个字来对应记忆:

文——稳定性。文和稳谐音,通过文的谐音回忆“稳定性”。

治——整合性。治有治理的意思,治理的方式就是整合资源。

武——独特性。武和独,音有点接近,用武提示“独”,或者你记个“特务”也行,用特务提醒“特”。

功——功能性。功字正好对应上功能性。

最后“人格魅力是通过文治武功来体现的”这样一个逻辑来提示题目和内容。

在这之上是第三个层次的思维,叫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是指把要处理的内容都收拢为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记忆内容,把复杂问题有序化、简单化。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思维,拥有结构化思维的人,背书会比别人快个7、8倍。下面分享一个我背教资时对教材目录的结构化分析。

教资有两本教材,其中《综合素质》比较简单,里面的内容对我来基本不用记,这里主要是拿来说明结构化思维。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第三节 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第一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要快速地背下整本书,首先我们读之前就要用结构化思维对它做一个框架预设,即根据它的目录和小标题,尽量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给每个章节都建立起逻辑联系来,这样通过目录你就预先知道了这本书要说什么内容了。这也跟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关,你读的书越多,就越能快速地通过目录猜到一本书它讲的是什么。

这个目录分了两个层次,我分开两个层次来解析:

整本书一共有5个模块内容,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出这几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就能记住了:

首先,第一章职业理念,讲的是作为一个老师,要干什么,自然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啦!这是总起。

有了这个总观点,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来:怎么样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呢?下面的4章内容,从品德才华两个层面来告诉你:好老师要德才兼备。

第一个层面是讲品德的,对应的是第2、第3章,法律和道德。法律法规和道德是对应关系,法律法规属于外部约束,规定了作为老师的下限;而道德是内心约束,告诉你老师的上限可以达到什么高度。上限和下限,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第二个层面是讲才华的,对应的是第4和第5章,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拥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这两个内容一个是内在的,文化素养让你有了教师的内在;一个是外在的,掌握基本能力使你可以对外教学。这就是告诉你,做老师要内外兼修。

所以这一内一外,一上一下,就是告诉你做个好老师,在才华上要内外兼修,在品德上要立地顶天,这样才算德才兼备。

这样一想,是不是几章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确定了?内容要讲什么,也有个清晰的概念了。我们不仅知道内容讲什么,也要梳理出它为什么这样讲,这就是逻辑梳理的意义了。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层内容的分析。

职业理念有三个内容: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这个内容简单理解成:老师教育学生,即可。

教育法律法规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这两点主要将的是教育法规的总述和具体有什么类型的教育法规。所以也可以合为一个部分,变成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3点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4点的“学生权利保护”,就是在教育法规基础上的分点。这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用“老师教育学生”这条逻辑关系串在一起的。

这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其实这两点就一个词可以概括:知行合一。道德主讲知,行为讲行,老师要知行合一。

这部分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历史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这五个方面比较散,所以我自行做了个逻辑来理解:老师要有传道、授业的素养。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讲的是老师承接前人的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个责任就是传道,传承历史,延续传统。

然后是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讲的是老师启发后人需要具备的素养,启发后人就是授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授业,要能文理艺皆通。

理科——讲科学;文科——文学素养;艺术生——艺术素养

这部分有四个内容: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想一个流程:先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逻辑思考处理后,就能够理解信息,理解后再通过写作输出到外部。

或者概括为:看想读写。

有了这个理解,整个篇章结构就可以牢牢把握了,基本可以达到不记而记的效果。

PS:图片原“上限”“下限”标错了,已改,感谢知友@晴天 的提醒。

关于逻辑思维与结构化思维,我最新写了一篇回答,里面分享了我最近几年研究出来的等分思维技术,大家可以到这里去学习:

最后一个,比结构化思维更厉害的,是系统性思维。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能够全面地统筹学习过程,把一切有利于加快效率的方法为已所用,优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

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学习的时候比别人更专注,看书比别人看得快,并且往往一看就懂,理解比别人更透彻,一理解就能记住,记得住还不容易忘。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

码字不易,路过的旁友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大家可以看看这篇以高中政治书本为例讲的背书经验:

应评论区的要求,写了一篇背书实操:

记忆宫殿背国学经典类:


更多干货可以到我公众号【飞行的大脑】瞄一瞄~

}

人近中年,回忆过往,总会嘲笑自己以前的幼稚,纠正自己的当下:不要再如此愚蠢,不要再如此傲气,不要再如此贪恋,婚姻生活不过五载,自我约束的逐渐增多,使得我们无话可讲。不知是生活的压力,还是多了一个小子的缘故,下班回家不过是吃过饭洗过澡翻翻手机便倒头就睡,孩子睡在小床上,她也不再枕到我的肩膀上,央着我讲自己写的情诗给她,虽然每次都是下三滥的小黄诗,可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像亲人了?不再是恋人呢?高中,大学,还是结婚以后?

我跟她是从初中认识的,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在一起,但是冥冥之中就真的像有一根绳子签着了,兜兜转转绕了几圈,最终还是从头会寻到尾的。依稀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过了二十五还没结婚那么你未来的老伴极有可能是你初中或者高中同学的其中一位,当时真的是嗤之以鼻,随后才发现真的如此。我记得好像是初三刚开学也就一星期的时间,老师叫了我们后面的两位同学去抬了一张桌子,其中一个就是我。课间把桌子凳子收拾整齐以后,老师领进了两位女同学,都是胖胖的,不是臃肿,只是胖的圆润。而且我是第一次见长的这么好看的乳房,不塌不坠的,坚挺的很。你穿着黄紫交替的格格衬衣,把身材包裹的凹凸有致,高高的马尾,走起路一翘一翘的。另一位同学穿着棉质短袖,也是圆润,但是胸部可能是太大的缘故,略微下垂,腰也有一点坨坨的。老师安排你们先坐下,然后就开始讲课,因坐你斜前边,我总会时不时扭头瞧你一眼,看你一直低着头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认真听讲,只是眼前的刘海正好挡住你的目光。也就偷瞟了五六眼就开始听课了,还有五分钟下课时,老师让你们两个介绍自己。你的同伴见你没有要起的意思,就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我叫梁舒涵,谢谢大家。”梁舒涵紧张地一屁股坐下,大家把目光一下聚集到你的身上“大家,鼓励一下王思烨同学。”在老师的号令下大家齐刷刷地鼓起掌来,你摩擦着手掌站起来“大家好,我是王思烨,以后请多多关照。”那时候不知道你是过来复读的,只觉得女生怎么会这么害羞,说个话都会哭的,日后你说那时候不想上学,被爸爸妈妈吵着才会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学习。我总会在你讲的时候笑你,你比我大一岁,吵架你得让着我,可是现在相敬如宾的我们连架都不想吵了。那时候多好,现在觉得好,以前的我未必觉得?

“同学,我们是在外面做操的时候做眼保健操还是在教室做完再出去?”当时是你来的一周之后,各项学校事务都安排妥当了,学校才恢复课间活动。“昂,我也不知道,你看别人怎么做吧。”当时自己真不知道学校怎么安排,所以你说当时觉得我说话特别屌,自己特别想指着我的鼻子骂我。你悻悻地坐到板凳上迷茫,我没心没肺地拉着兄弟去厕所溜号。没过几天,班里按成绩排座位,因为自己成绩还算可以,每次都班里前十,所以总会坐在相对较好的地方。但是,没想到你还坐在我的斜后方,也算造化弄人吧。刚开始我只是扭头和你同桌闲聊,久而久之我开始和你熟络起来。渐渐的放学开始一起走,我家和你的周托部在一个方向,路上我们玩游戏你总会把我画的人模狗样的,但我总会傻傻的笑,不以为然。中招结束,我不敢给你打电话,成绩出来后几天你打电话说你什么时候报道,我们一起去,当时才放下心来。高中我们彼此熟悉,但是各自有着别的心意,我报了理科,你报了文科,不再走近,但互相关注。高考之后,我依旧不敢与你联系,直到你打电话说,我在明阳大学,你呢?我回答说我在暮鼓大学。你兴奋地说,一个城市,记得找我玩,我欧欧答应着。开学前一个学,你打电话说想家,带着哭腔,我蹲在操场上安慰你。渐渐的你不再给我打电话,就这么断了三年联系。大学毕业,不知道你情况,只听说你毕业就要结婚,当时只是惊愕,也无其他想法。毕业两年辗转多家公司,最终敲定一家新兴但实力雄厚的公司,没想到你在人事部就职。当时你并未与我说些什么,下班之后在停车场见到你,简单寒暄,孤单久了,我开始在意你。慢慢的我们拉进距离,有了房子,有了孩子但没有了激情,故事将以第一人称讲述,平平淡淡走完懵懂年少时。

  • 最近,看完了韩寒的《三重门》。最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 Susan为了跟林宇翔考在同一个高中,刻意在中考少写了五道填...

  • [范围管理]一起旅游吧 他对她说等天气暖了雾霾散了就一起旅行吧,她说好。 他又说「那天我女朋友也来」 她觉得心有点...

  • 天道酬勤,父亲也走了,但比母亲去世早近一年。家还是那个家,可我的心仍然停留在那个月亮下的港湾下,聆听着雨的诉求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读成绩越来越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