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极端天气这么多?七月份还下冰雹!

7月24日,记者在延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会议上获悉,预计7月下旬—8月中旬,全市平均气温22~24℃,较常年同期偏高0~1℃,降水量60~90mm,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

预计未来30天天气过程,7月下旬有2次降水过程,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发生。24—25日小雨;29—30日小雨。8月上、中旬有3次降水过程,2—4日小雨;14—16日大雨,局地大到暴雨;19—20日小雨。

此外,根据最新气候趋势预测:预计7月24日至10月15日,我市降水南多北少,降水量255.7~371.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2—3成,短时、局地性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1℃左右。

延安市气象部门提醒,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根据最新气候预测,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市将进入多雨时段,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高发,需高度关注防御极端天气事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对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人身安全的影响。我市地质环境脆弱,甘泉、富县、宝塔区等县区前期降水偏多,需重点防御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高度重视中小河流的防汛和城市内涝的预防工作以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风险。严密监测、预报预警冰雹等强对流灾害天气,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减轻冰雹灾害损失,服务粮食和果业生产。

7月下旬——8月上中旬主要天气过程:

7月24——25日:阴天有小雨。

7月29——30日:阴天有小雨。

8月2——4日:阴天有小雨。

8月14——16日:阴天有大雨,局地大到暴雨。

8月19——20日:阴天有小雨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艳

}

强对流天气来袭 新余九江庐山下起了冰雹 个别地方大暴雨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人民网南昌5月11日电 (时雨)进入夏季,天气也跟着多变起来。11日上午,江西各地还是太阳当头,下午时分,强对流天气来袭“画风突变”,狂风暴雨、雷雨交加,新余和九江庐山甚至下起了冰雹。据气象部门介绍,不要以为下午的这强对流天气过去就结束了,晚上“重头戏”才会出现——九江、南昌等地部分区域将有暴雨,个别地方还会出现大暴雨!

11日,尽管天气不错,但南昌市民感觉空气中弥漫着闷热。不仅南昌,据江西省气象部门介绍,到当日14时58分,江西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温突破了30℃,赣西的最高温甚至达到了33℃。

下午时分,江西多地开启“强对流天气模式”,新余、九江庐山等地下起了冰雹,据庐山气象局官方微博消息,庐山11日13时27分出现冰雹,直径约5mm。此外,新余市气象部门在14时28分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局地会有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醒市民注意防范。14时40分左右,新余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突降暴雨,密密麻麻的冰雹伴随着暴雨倾泻而下,暴雨和冰雹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本网通过新余的网友拍摄的视频看到,落下的冰雹不仅个头不小,落下的密度也非常大,一些屋顶被砸穿,冰雹直接“穿堂过”。

据江西省气象台介绍,今天晚上九江、南昌、景德镇三市和上饶市北部部分将会出现暴雨,个别还会出现大暴雨,到了明天雨势减弱,偏东南方向转移。

周四晚上:南昌、景德镇两市和九江市东部及上饶市北部阴有阵雨转中到大雨或雷雨,局部暴雨,个别地方有大暴雨;宜春、萍乡、新余、鹰潭、抚州五市,九江市西部和吉安市北部及上饶市南部阴有阵雨转中雨或雷雨,局部有大到暴雨。雷雨来时,部分地区可伴有强雷电、短时强降水、8级以上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省其他地区阴天多云,部分有阵雨。

周五:赣州市和抚州市东部及吉安、上饶两市南部阴有中雨或雷雨,局部大雨,雷雨来时,局部有强雷电和短时强降水;九江、萍乡、宜春、新余三市阴转多云,全省其他地区雨停转多云。

周六:赣北赣中多云间晴,赣南阴天多云,局部有阵雨。

赣州网络台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中国益阳门户网 发布时间: 22:31 浏览量:次

益阳自1952年10月1日国营大通湖农场建立气象站起开始观测。之后,安化、沅江、益阳和桃江4县气象站,分别于1954年5月1日、1955年1月1日、12月1日和1956年10月1日相继建立。1958年,大通湖农场气象站更名大通湖农业试验气象站,并分出部分人员到南县建站,在是年形成的“专专(专区)有台、县县有站、社社(人民公社)有哨”的全国气象化潮流中,区境公社气象哨最多时的1960年有150多个,其中南县长厚公社气象哨被树为全国典型。1962年随益阳地区行署建立,成立益阳专区气象总站,编制25人,1964年更名为湖南省气象局益阳分局,1970年10月转属益阳军分区管理,局改名为台。1973年7月复归地方管理,仍恢复局名。各县气象站更名县气象局,属地区气象局管理,但国家规定的全国气象台站网标准和业务性质不变。安化、沅江、南县仍为二级台站国家基本站;1986年10月南县升为一级台站国家基准气候站,桃江、益阳县为三级台站国家一般站。1979年2月,经中共益阳地委批准建立地区气象局党组。1980年7月根据国发130号文件,气象部门由地方政府领导为主改为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2年,根据国发〔1992〕25号文件,市、县气象部门相继建立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此种领导体制和财务体制已为1999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所明确,至2000年无变。
    2000年,全市共有气象人员17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36人。市局设业务管理科、人事政工科、办公室、气象台、气象科技开发中心5个科室。
1960年7月1日,地面测报的观测时制统一按中央气象局规定,由地方时01、07、13、19时四次观测改为北京时间02、08、14、20时进行观测。1962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开始执行国家制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968年1月1日,维尔达测风仪更换为电接风向风速测定器后,气象要素的器测项目不断增加。1978年重新测定各站海拨高度。1979年用激光仪校正能见度目标物距离。向世界区域气象中心每天定时拍发的气象电报和担负的10多个军事、民航机场的航空气象电报,全部由手工操作过渡到PC-1500编报和计算机自动处理,以及162上网传输。大气探测手段不断革新,以确保气象工作的“准确、迅速、及时”,测报错情率由1986年的2.0‰减少到2000年的0.02‰。年,全市250个班无错的全国优秀测报员有11人(次)。
1957年和1958年,沅江和安化气象站相继开始制作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并通过广播站向全县发布。以后,各县气象站先后开展此项工作。1962年成立专署气象总站后,天气预报的制作,由通信服务、填图和预报3个环节配套完成。地、县台站每天发布3天以内的短期天气预报,并按时制作印发旬、月、季、年中长期预报和春播低温阴雨、五月低温、汛期降水、火南风和干旱、寒露风、冰冻等专题天气趋势预报。年为预报工作“图、资、群”年代,全区预报人员整理图表、资料、群众经验等143.2万个(组)数据,制作预报工具方法4220件,压、温、湿三曲线时间剖面图1698张。1982年全国预报工作会议提出预报改革,1985年完成预报资料数据库建设,使用MOS和PPH等客观预报方法,在市局和安化县应用微机作天气预报。1986年和1992年,分别建立预报程序和天气预报警报系统,无线电传真机、高频电话机、传真打字机、单边带收信机、计算机等相继装备各台站,报务、填图以及天气图绘制手工操作全部淘汰。随着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9210”工程(卫星小站)等先进技术装备不断增置和完善,至2000年,MITAS气象信息传输分析系统和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均装备齐全运转正常,计有程控交换机1台,卫星接收天线2套,P350接收机12台,资料处理计算机5台,以及各县气象局建立的卫星单收站设备等。气象信息的传递速率升高至9600比特,特别是暴雨、寒潮、大风、降温等主要天气预报比较准确、及时。
益阳农业气象自1958年大通湖气象站更名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始,其任务为观测早稻发育期。1959年,南县、沅江相继开展水稻生育期的物候观测。1960年,南县气象站开设畜牧气象观测。1976年,各县气象局均设农业气象股,省气象局确定南县、桃江、益阳县站为全省农业气象观测点。相继,沅江开展桔园小气候观测,安化开展山体垂直小气候观测,桃江开展庭院经济小气候观测,益阳县开展淡水养珍珠水体气象观测,市局开展酸雨特殊气象要素观测。1985年,省气象局规定南县、沅江、安化3个气象站开设自然物候观测项目。1986年,桃江气象局制作并发布“早稻产量预报”。1988年,南县气象局对外作晚稻产量预报。1989年,地县局均开始制作粮食产量预报。至2000年,历年产量预报的相对误差仅1.0~6.4%。
    此外,1979年起在沅江开展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至1983年,地级和各县农业气候区划整体完成。至1994年共完成农业气候区划综合报告和单项报告共54份,其中应用的47个,推广的3个,获省、地奖5个。
气象服务主要采取天气预报、气候评价、气象资料、气象情报,农业气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手段。1985年将服务分为通用(或称公众、公益)和专业气象服务。通用气象服务通过每天电台广播或电视播送等方式进行服务。1998年建立和开通“121”天气自动答询台,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部门提供服务,由开通时的平均100次增至2000年日均1500次。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服务,如每年春播、汛期、寒露风、冰冻等长期天气预报,都及时召开预报会商会进行分析研讨,并及时下达气象信息。年,共召开会商研讨会60余次,印发预报45万分,其中送春播天气预报下乡700余人次(日)、20余万份。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春播、汛期天气260余次。期间有13年发生洪涝灾害,气象部门提前作出暴雨、大暴雨降水过程预报20余次,并及时向防汛指挥部汇报。年汛期内,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市气象局和南县、沅江市气象局相继被评为全国防汛气象服务先进集体,许金荣、曾建辉2人被评为全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
专业服务是适应生产专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殊要求而提供的服务。年,累计为水陆空交通、森林防火、工程建设等1800多个部门、单位,提供气象资料、情报、信息数据4万余个。期间,1998年成立防雷减灾办公室,开展防雷减灾服务。
1971年8月干旱,国务院派飞机到湖南进行人工降雨,安化为全省人工降雨重点县之一,作业5次,使8月雨量增加30~60%。1978年安化再次干旱,省人工降雨办调两门高炮在安化作业,打520发增雨弹,普降一场中雨。1988年,地局在迎丰水库进行人工增雨成功,增雨率33%。1990年5月,行署决定成立益阳地区人工降雨领导小组,由副专员王美成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后,安化、桃江相继成立人工降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有三七高炮7门,年共作业74次。
全市气象科技人员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从不同侧面选择课题,立项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年,共完成各项课题104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奖7项,地市级奖29项,县级奖67项。撰写论文306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3篇,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和参加全国学术会议84篇,省级发表89篇(获奖22篇),地级发表28篇。另外,全市气象人员出版科普著作34本,在报刊发表科普文章1825篇,其中获国家级奖13篇、省级奖25篇、建立气象科技档案8940卷 。其中,向开能等技术人员集体研制出“综合要素时间剖面图”天气预报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卢楠秋、许金荣完成的“汛期异常天气长期预报方法研究”,许金荣、邹希云完成的“经济决策的气候决策实用技术研究”和李报国、曾强吾等完成的“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发展丘陵地区庭院经济”,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许金荣、邹希云等完成的“水库水位气候调度决策方法推广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局所编《楠竹物候观测技术规定》和《县站单站补充天气预报方法》两本著作,由中国气象局印发全国气象台站使用。
各区(市)县累年(年,下同)平均气温比1986年前(年,下同)升高0.06~0.35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区升高较多。气温变化的另一特点是冬季气温升高而夏季气温降低,时有“冬暖夏凉”现象。12月至2月,平均气温升高0.7~1.0摄氏度,湖区升高较多;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下降0.2~0.5摄氏度,桃江下降最多。相应累年平均气温年较差减少0.8~1.3摄氏度,气温日较差亦减少0.1~0.4摄氏度;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零摄氏度的日数减少8~11天,积雪日数减少3~5天,霜日减少3~8天;土壤冻结除南县于1988、1989年出现过0~2厘米深的冻土外,其他县市区均未有出现。
累年平均年降水量各地增加80.2~175.8毫米,增幅为6%~11%,南县增加最少,赫山增加最多。其中7月降水量增加83.2~120.2毫米,增幅达50%~121%,由少雨多旱变得多雨少旱,间有洪涝发生。5月份降水量却减少6.8~61.3毫米,减幅为4%~23%。降水强度增大,年暴雨日数增加0.5~2.2日;大暴雨日数除南县外,增加0.2~1.1日,安化增加5倍。特大暴雨日数,前30年全市共出现6天,而后15年出现7天。降水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安化、赫山等地最多年比最少年多近一倍。
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减少44~231小时,日照百分率减少1%~6%,安化减得少,南县减得多。年太阳总辐射量相应减少2.75千卡/平方厘米至8.90千卡/平方厘米,减幅为4%~8%,益阳、桃江、南县减少最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摄氏度期间的日照时数减少48~185小时,占全年减少量的71%~78%,即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日照减少尤为明显。
    (四)洪涝干旱  年,市境有13年发生洪涝,其中大或特大洪涝5年,与1985年前的洪涝5年两遇相比,其发生频率增加一倍。而全市性干旱仅5年,其中大旱1年,比1985年前的两年一遇明显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也远比干旱造成的损失大。
按累年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季,小于10摄氏度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各地累年平均四季时间分配,比1986年前夏季时间增长6~26天,春季时间缩短6~21天。
    3月:10日蛙始鸣,15日柳絮始飞,17日雁北飞,22日燕飞来,28日桃始花,30日笋始出土。
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8.8小时,日照百分率30%~37%;湖区多于山丘区,沅江最多,安化最少,多为地形地势和云雾的影响所致。日照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362~521小时;最大负距平13%~20%。最大正距平12%~16%,南县变化最大,桃江变化最小。日照时数各地皆以1~3月最少,各月50~80小时,日照百分率16%~23%;7、8月最多,月180~220小时,日照百分率43%~54%。
累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94.05~104.46千卡/平方厘米,沅江最多,桃江最少。在省内属偏多地区。其分布与变化规律与日照时数基本相同。若按市内农业实际经济产量每亩1000公斤计算,其光能利用率为3.4%,利用潜力还很大。
益阳境内热量丰富,各区县(市)累年年均气温16.3~17.2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区高。年际间变化,最大负距平4%~5%,最大正距平5%~6%。春节气温波动大,3月中旬有个相对高温时段,3月下旬和4月中旬有个相对低温时段。一月最冷,各地月平均气温4.7~5.1摄氏度,南县2000年仅3.0摄氏度。7月最热,各地月平均气温27.3~23.9摄氏度。日较差6.5~8.6摄氏度,5月最大为7.1~9.9摄氏度,1月最小为5.5.~6.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9.9摄氏度(桃江,1991年12月28日),极端最高气温40.0摄氏度(安化,1994年7月3日)。各地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零摄氏度(严寒)日数,累年平均1.7~2.5天,最长连续4~6天,南县于1998年1月16日开始出现6天严寒期。累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摄氏度(炎热)的日数,安化最多为28天,南县最少为10天;各地最长连续日数15~24天,最早出现于5月1、2日(南县出现在6月15日),最迟出现在10月2日(南县、沅江是9月11、12日)。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米降低0.5~0.6摄氏度,夏季最大为0.6~0.7摄氏度,冬季最小为0.4~0.6摄氏度。山区北坡比南坡的递减率高0.1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南坡比北坡高0.3~0.7摄氏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5摄氏度时,草木萌发,越冬作物开始缓慢生长。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初日在2月20日左右,持续时间290~304天。大于10摄氏度持续期一般称为农作物生长期,各地稳定高于10摄氏度的累年平均初日为3月25~28日,终日为11月16~22日,初终日234~242天;其间活动积温1.8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多。降水量2.0毫米,山区比湖区多。日照时数为2.1小时,湖区比山丘区多。人们常把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5摄氏度的日期作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益阳各地累年平均初日为4月16~21日,持续182~192天。水稻安全抽穗扬花的临界温度一般是20摄氏度(有的22摄氏度),益阳各地稳定高于20摄氏度的平均初日为5月13~21日,终日为9月24日至10月2日,山区比湖区早。
各县市区累年年均相对温度80%~83%,年际变化一般在5%左右,最小相对湿度9%~16%,春夏相对湿度比秋冬大。年均水气压(绝对湿度)除安化16.6百帕外,其他各地17.5百帕。
市境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各区县(市)年年平均降水量为0.5毫米,山丘区比湖区多,如安化比南县多464毫米。年际间变化为:负距平10%~27%,正距平16%~31%。降水量集中在4~7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3%;11月至2月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7%。日降水量等于大于0.1毫米(小雨)日数,累年平均150天左右,南县最少为135天,安化最多173天;等于大于10.0毫米(中雨)日数45天左右,南县最少为39天,桃江最多为50天;等于大于25.0毫米(大雨)日数15~20天;等于大于50.0毫米(暴雨)日数4~7天;等于大于150.0毫米的特大暴雨15年内沅江2次,安化5次(其中1988年2次),其他区县(市)未出现。各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19天,其降水量114~352毫米。1990年6月12日,安化出现日降水量238毫米。最大连续降水量,安化最多,为414.0毫米(1999年6月22日至7月5日);南县最少,为297.9毫米(下雨12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7~35天。由于冬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年均降雪日12~19天,一般初日在12月中旬,最早11月11日(南县,2000年);终日一般在3月上旬,最迟4月1日(安化,1987年)。年均积雪日数4~7天,初日一般在1月上旬,最早12月3日(桃江、安化,1997年);终日一般在2月上旬,最迟3月16日(安化、桃江,1988年);桃江1995年1月3日出现最大积雪深度为28厘米。
    各地累年年均蒸发量为2.1毫米,湖区大于山丘区。7、8月蒸发量最大,1、2月最小。
各县市区累年年均风速1.0~2.2米/秒,湖区大,山区小。累年最大风速安化最小,为13.0米/秒,赫山最大,为18.0米/秒。最多风向,除桃江为西北风外,其他各地均为北风,其频率15%~21%。各地6、7月以南风为多,其他各月以北风为多;但安化除3月外,均以北风为多。大风(瞬间风速等于或大于17.0米/秒)日数累年平均1~2天(沅江多达4.2天),均以4月、5月、7月、8月为多。
累年平均日总云量6.9~7.7成(云量占天空的十分之几),年际变化一成左右,上半年比下半年大。日总云量小于2成(晴天)的日数,安化20天,其他各地41~51天。大于8成(阴天或雨天)的日数175~209天,山丘区比湖区多。
    累年平均年雾日,桃江、安化分别为51、73天,其余各地为15~23天;一般以1月、11月、12月为多,安化12月多达17天。
    累年平均年雷暴日40~55天,山丘区比湖区多;平均初日1月底2月初,终日10月中旬(安化最迟为11月中旬),但个别年份全年都发生雷暴。
    冰雹最多的为安化,累年平均1.7次;最少为桃江,15年内只出现2次。冰雹主要发生在2、3月份,夏季亦有,但极少。
    累年年均霜日15~23天,南县、桃江最多。初霜日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终霜日在2月底或3月初。各地年均无霜期为260~279天,最短年224天(桃江,1986年),最长年320天(沅江,1999年)。
累年平均雨淞(冰冻)日数,桃江最多,为2.3天,沅江最少,为1.2天;一般出现在12月至2月,各地有4~6年未出现,沅江有9年未出现,桃江于1990年1月30日至2月2日连续冰冻。电线结冰只在南县、沅江、安化各发生过2~3次,其中南县1989年2月24日结冰直径在32毫米,厚度7毫米。
年,境内出现暴雨共444站次,年平均29.6站次。其中50毫米以上暴雨380站次,100毫米以上大暴雨57站次,1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7站次。与年比较,年平均增加暴雨11.1站次,特大暴雨超过前30年的总和。暴雨分布,山丘区多于湖区,依次为:安化102次,桃江81次,益阳79次,沅江61次,南县57次;大暴雨:安化18次,桃江10次,益阳13次,沅江10次,南县4次;特大暴雨:安化5次,沅江2次,安化为省内暴雨多发区。
1990年6月6~21日,安化县连降暴雨和大暴雨5次,总降水量达637.9毫米,比最大的1954年多98.8毫米。大强度降水造成大面积山洪爆发,1078个村受灾,死亡19人,伤785人,冲走大牲畜6790头,水淹房屋6823栋,50500人无家可归。水淹学校70多所,其中跨塌16所,被水冲沙压稻田25.5万亩,经济损失2亿多元。
    市境洪涝灾害的成因,除长江和湘、资、法、澧4水上游客水流入外,本地普降暴雨亦为重要成因。其间,特大洪涝出现4年,即1988年特大秋汛和1995、1996、1998年的特大洪涝;大洪涝1年,即1999年;一般性洪涝8年,即1987、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7年。1986年和2000年基本无洪涝。
1988年,市境发生百年罕见特大秋汛。8月21日至9月14日出现5次暴雨、大暴雨。各站降水分别为:南县537.0毫米,沅江494.4毫米,益阳492.8毫米,桃江486.2毫米,安化735.9毫米。市境山塘、水库、江湖均呈高水位状态;加上长江和湘、资、沅、澧4水上游同时普降大暴雨,特别是长江先后出现5次洪峰,倒灌洞庭湖的洪水流量达7000立方米/秒,4水中上游的洪水滔滔注入洞庭湖,与长沙洪水形成顶托,造成24处大小巴垸溃决。
1995年,全年暴雨、大暴雨45站次,桃江16次,为历史极多值。汛期(4~6月)雨量比常年偏多2~6次。4~6月降水正距平值南县351.2毫米,沅江447.8毫米,益阳370.7毫米,桃江420.9毫米,安化179.9毫米。6月下旬至7月初,12天内两次强降雨,桃江降水479.8毫米,益阳460.1毫米,安化393.4毫米。此时上游柘溪水库大量泻洪,致使桃江、益阳超历史最高水位0.48和0.72米,酿成资江中、下游特大洪涝灾害。
1996年夏季,市境发生特大洪涝。7月8~21日,沅江、桃江降水超过400毫米,益阳、安化接近300毫米,资水中、上游过程降水量强度超过1954年,为有资料记载以来的历史极值。与此同时,沅水、澧水流域也暴雨如注,致使柘溪、五强溪、凤滩3大水库被迫大量泻洪。7月15日柘溪泻洪流量由13号的900立方米/秒加大到9000立方米/秒,20号又加大到10000立方米/秒;此时又恰逢长江高洪水位,倒灌洞庭湖,形成上压下顶,外洪内涝,致使大部分堤段水位超过1954年。
    1998年全年出现暴雨、大暴雨43站次,其中6月中下旬暴雨日达20站次,大暴雨8站次。6月13日,安化日雨量193.9毫米。6、7两月总降雨量为常年同期的2.5~3.5倍,占汛期总雨量的6-8成;其间,又先后遇上长江8次洪峰,湖区在超历史高危水位上维持两个多月,安化先后遭受5次山洪洗劫。
1999年,汛期降水比常年偏多4~5成,5月中旬全市普降大暴雨。5月16~17日,安化降310.2毫米,连续10天各县(市)降雨量200毫米以上,安化、桃江超过350毫米,造成山丘区山洪暴发,湖区内溃严重。6月底,全市再次出现大暴雨过程,安化发生山洪,南县县城渍水成灾。7月下旬,全市又一次洪涝;7月23日,资阳区民主垸溃决。
    年,全市出现干旱13季次:春旱1次,夏旱、秋旱各6次。其中1992年为特大夏秋连旱,1988年为严重春旱,1986、1990、1995年为一般干旱年,1997和2000年为局部偏旱年。
1992年7月21日至8月5日,8月9~13日,两段高温酷热天气累计21天,益阳7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9.7℃。7月20日至11月底,各地降水量115~117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偏少58~76%;沅江、益阳、桃江、安化为特大干旱。南县为一般干旱。全市189个乡镇场,190万亩耕地受旱,180个村民小组近2万人饮水困难。干涸山塘105万口,105条溪河断流。
    1988年3~5月,全市降水量仅300毫米,比历年平均量546毫米少246毫米,造成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春旱。4月,安化46.9%的山塘干涸,桃江20%的小型水库干涸,沅江72个吸水闸有61个从河里吸不到水。到5月3日,全市受灾面积131.26万亩。是年春夏连旱,接着是特大秋汛,为先旱后涝的大灾之年。
年,全市出现大风154站天,湖区比山丘区多。其中沅江最多63天,南县29天,益阳24天,桃江21天,安化17天。大风一般伴有雷雨冰雹,对人民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破坏性很大。1987年4月23~24日大风,属全市性大灾,其中安化县气象局实测偏北风力25米/秒,局部达32米/秒,全县46个乡镇受灾,伤亡41人。洞市乡老山村一棵高69米、胸围5米、树龄800多年的古树,被大风连根拔起。1995年7月2日11时,沅江泗湖山镇东红村五组、六组遭龙卷风袭击。龙卷风从东南方向而至,100余米宽。刹时狂风猛起,屋上瓦片起飞。大风造成70多间房屋损坏和倒塌,500棵大树折断,其中一棵1.7米胸围的“六九”杨连根拔起,400亩早稻绝收。
市境寒潮低温,系北方南下冷空气入侵造成。按时间划分有“春寒”(三月寒,倒春寒)、“五月寒(五月低温)”、“九月寒(寒露风)3类。春寒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少数年份出现在4月中、下旬。年,有11年出现春寒,其中3月中旬2年次,3月下旬6年次,4月3年次。1996年3月中、下旬连续春寒,大于10℃的有效积温仅21.5℃,日照38.6小时,直至4月14日方稳定通过11℃,严重影响早稻播种育秧,平均成秧率只70%,比正常年低15%。五月寒大都出现在5月上、中旬,个别年份延续到5月下旬;15年中有8年出现五月寒。五月寒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1993年出现严重五月寒,月平均气温19.0~19.6℃”,比历年同期平均低1.2~1.8℃;雨日17~20天,比历年同期多1~5天;月日照81~110小时,比历年同期少15~49小时。尤其是5月13~21日连续9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严重影响早稻分蘖发蔸,早稻分蘖比往年迟10天左右,造成益阳县50万亩早稻严重僵苗,南县5万亩早稻严重翻秋,油菜籽损失20~30%,棉花移栽推迟5~6天。九月寒,15年中有8年不同程度受九月寒影响。出现在9月上旬的3年,中旬的7年,下旬的5年;其中出现在9月上旬和中旬前期的为1986、1989、1992、1997、2000年,对晚稻抽穗扬花影响极大。1997年9月受三次强冷空气影响,是月13~29日,市内各地日平均气温都下降到20℃以下,益阳18℃以下的8天,17℃以下的4天,成为市内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较早、强度最强的一次九月寒天气。
雷击多发生在3~9月,以4、5、7、8月最为常见,少数年份也出现“雷打冬”。雷击山区多于湖区,安化为多雷击区。雷击出现时常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破坏性大,常导致人畜伤亡,毁坏供电设备及其他建筑物。1998年4月23日,安化平口镇沂溪村39岁农妇夏柳梅,冒着雷雨给在野外耕作的丈夫送雨具,途中遭遇雷击致死。1997年5月7日晚9时10分,一个强“落地雷”击中赫山区羊角乡小河口村王亚兵的房屋,屋脊两端被击坏30多处,照明设施全部被烧毁,家具、被子、衣服被烧烂。邻居肖志超房屋遭雷击屋面大红瓦飞去100多块,一个大衣柜被烧,两头猪被击伤。</P< 冰雹多出现在1~5月。冰雹对农作物和房屋等设施破坏严重,有时亦造成人畜伤亡。年,市境发生冰雹58站次,安化最多26次,桃江最少仅2次。1991年5月22日下午至23日5时,安化县仙溪、大福、梅城、小淹、江南等区18个乡镇先后遭受大风冰雹袭击,最大风力10级,下冰雹3分钟,木孔乡大的冰雹有1公斤,一般直径6毫米,堆积厚度最密的地方有5公分。全县有258个村,2万多户受灾严重,损坏房屋6000多栋,倒塌房屋29栋,死4人,伤23人,死耕牛82头,损坏学校32所,早稻、玉米、黄豆、花生、树、竹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冰冻有雨淞和雾淞,市内以雨淞为主,年共出现122站次,山丘区多于湖区。各地分别为:安化24次,桃江35次,益阳25次,南县20次,沅江18次。雾淞共出现23站次,南县最多11次,安化未出现雾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志办作者:市信息化办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宁天气一周天气预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