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通福门古建筑的用途?

  昆阳自古市井繁荣、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南朝谢灵运、宋朝陆游、林景熙等著名诗人曾在这里留下赞美昆阳的诗篇;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新闻巨子马星野等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享誉海内外。 <br />  改革春风吹大地,九凰山下古邑新。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文景光不胜枚举的昆阳镇,正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这座千年古城一洗旧日容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保持温州市三十强镇和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是浙江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强镇、“东海明珠”城镇、体育先进乡镇、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初保”达标验收、“两基”评估验收和省级档案工作二级达标验收;温州市首批奔小康乡镇、市首批教育强镇、市三星级文明镇、市全优乡镇、市双拥模范镇、市计生先进单位、市农村路教先进单位、市先进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br />  【昆阳镇】 面积80.40平方千米,人口10.31万人。驻人民路,邮编:325400。辖6个社区(城南、仙坛、横阳、九凰、兴业、联安)、50个行政村(水塔、后垟、沙岗、九街、南岙、凤山、南丰、垟岙底、皇岙、阳岙、平塔、牧垟、城东、前宕、白垟、雅山、烟台、龙安、西浦、殿后、童桥、黄山头、垟教、溪岙、万兴、后岙、长山、步廊、三杆桥、雅村、水亭、前爿、庆丰、石塘、西戈、莲大新村、临区、万金、万丰、溪坑店、庙头、民丰、蒙垟、上林垟、建丰、鸣山、郭庄、铁凤、新欣、湖屿)。<br />  基本概况 昆阳,古称罗阳、横阳,地处浙江省平阳县东部,为平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80.3平方公里,下辖7个办事处,50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1万。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及建设中的温福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br />  东瓯古邑 自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平阳县治所在地。1700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使昆阳荡涤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古风幽韵。通福门古老肃穆,半山庵钟鼓悠扬,东岳观香火久传,文昌阁古雅精致,“师儒侍养”牌坊凝聚古人气节,红十三军烈士墓铭刻革命遗志。传统气氛深入昆阳人的骨髓,造就了今天风俗醇厚、文气如虹的地域文化。 <br />  水乡桃源 “横阳一水接东瓯,九凰山色满城头”。昆阳的山水独具田园风味,山岭、塘河、碧波、翠竹、水田、云影,构成了一副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图案。城市公园融入山水人居,绿色生态营造诗意生活,龙山文化公园、后岙水库公园、城北水上公园和九凰-东门两山公园以及遍布城区的小区公园、街心绿地,共同构成山、水多层次、立体型的闲适空间。 <br />  千强之镇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2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53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45亿元,财政总收入3.48亿元。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个最发达乡镇和温州市三十强镇,成为“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计生协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先进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强镇、卫生县城、“东海明珠”城镇。农业发展形成了马蹄笋、肉蛋鸽、早香茶等特色农业基地和“奇林”马蹄笋、“邦清”肉兔、“仕福”梅花鹿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工业发展形成了机械、服饰、塑编、皮革、商务礼品、电子通讯等六大支柱产业和远东皮革、庄吉服饰、金狮啤酒、乔治白衬衫、显峰汽配、高翔电子、鸣峰礼品和广天塑编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了庄吉西服、金狮双鹿啤酒、乔治白衬衫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浙南最大的电子通讯市场和羊毛综合市场,建成了联东“商务礼品一条街”和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礼品展示中心。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通过深入实施“南接”、“北拓”、“东扩”战略和旧城改造,全面拉开了县城大框架,全面改变了县城面貌。<br />  (通福门 )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这座古城中,尽管经历了时代变迁及老城改造,但一些古老的建筑还保存得比较完好。美观而端庄的通福门,是现存惟一的古城楼式的建筑物,也是平阳古城的象征。<br />  通福门建在平阳县城南面岭门的关隘之上,这个地方又叫做铁岭,气势非常雄伟。据张南英先生编纂的清乾隆《平阳县志·舆地》记载:“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有溪……其门曰‘通福’”。平阳县城古时候有4座古城门,但通福门不是城门,而是南北交通干道上的一座古城楼。<br />  通福门上为培风阁,是清朝项佩琛所建。它的台基和拱桥部分为粉红色的花岗岩块石筑造,高5米,宽11米,进深8米,门宽3.2米,门高3.8米;两旁设有石凳,供南来北往的人歇坐;整个石结构的基础和拱门,造型精致,工艺考究,至今尚未变形;培风阁上方为木石抬梁构造,共有三间,通面宽约10米,进深6米,明间有4米宽度;阁檐柱的柱头饰有圆坐斗各一尊,坐斗底部出丁头拱承托起檐枋;顶部的梁额和枋柱结点处,采取斗拱过渡或榫铆式工艺,结构上看似笨拙,却有永续牢令之意,让人钦佩古人的心眼手法;阁顶为重檐六角攒尖顶,顶上置有葫芦形装饰,美观贴切;檐角出际外伸2米许,由椽木与飞椽相接,铺着古代特制的圆筒瓦,其势如飞似跃,极有动感;阁楼的柱子大部分是粗石制造,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正中南面有一对石柱,上面刻着对联:“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可见当时这个古楼的地域位置非常重要。<br />  登上通福门,站在培风阁上,仿佛就能看到前后两段历史,因为北边的昆阳经过改造,已是一个现代化城镇,高楼耸立,街道和居民新区生机勃勃;而朝南边一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街向着远方延伸,大多是木材和砖瓦结构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古人就是从这里过夹屿桥,走钱仓,经灵溪,跨分水关,而进入福建的。古代的王十朋、陆游、俞曲园都曾经过这里,并留下赞美其风光的诗篇。<br />  通福门的名字沿革也是历史的反映,在民国后期一度改为“识字门”,因为那时当地的县官要老百姓强行识字,经过这里的就要认得几个字。解放后,这门就改称解放门。如今又改过来了,“通福门”三个大字系已故的百岁书法家张鹏翼所书,而平阳县的文物馆就设在通福门的培风阁之上,真是风光独特,古色古香。<br />  昆阳,地处括苍山脉南麓,位于永嘉县中西部山区,以“紫光罩昆岗,霞光沐阳谷”而取名,东邻大若岩,南通徐岙乡,西接西溪乡,北连茗岙乡、碧莲镇,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昆阳政府所在地昆阳村地势属小盆地,形似一仰天大锅,四面青山环抱,一脉苍山溪水,自西向东悠悠地注入小楠溪,归楠溪江大水系,是一方山清水秀,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风水宝地。昆阳村是永嘉潘氏最早迁徙来的血缘聚居地,历经千年苍桑,至今古韵依旧。<br />  据《永嘉县志》载:潘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其后裔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望出荥阳、广宗、豫章等群。先期迁居永嘉潘氏有三支:潘北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3-755),自青田迁来昆阳村;潘殷理,自青田入赘县城(今鹿城区)东门外潦波潭夏氏,自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迁来下寮村;潘填,宋室南渡时,自金华双溪迁来岭头村。<br />  潘氏迁居昆阳后,安居乐业,家族富庶,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世,其分支遍布浙南各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经营,村落充分发育,住宅、田园、宗祠、庙宇、书院、亭阁、石塔、桥梁、道路、水渠之类,凡农耕社会所应有的多类建筑,一应俱全。可惜的是,因时代的变迁,风雨的剥融,人为的变易,古建筑所剩无几了。<br />  惟有昆阳潘氏大宗祠,可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据《昆阳潘氏宗谱》载,昆阳宗祠是九世主潘天立(世称美公),登景福进士弟,后返乡归隐,主持修建宗祠。至明洪武年间改建,其建筑庄严,气势恢宏,造型独特,构筑精致,实属溪山一代风流。<br />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乡土建筑专家陈志华来昆阳调研。一到昆阳村口,看到大片鳞次栉比的灰墙黛瓦的老民宅,惊叹不已。他说,在这样的深山岙底,竟有这样大的村落,若在北方,是县城,最大县城!立即下车拍摄。<br />  他还巡视了潘氏大宗祠,指着东廊的拱斗,举起大拇指,赞道,这是楠溪江流域未见过。又兴致勃勃地观察民居,从西村转到东村,一路称道。他看到老木屋的颓败,现代洋房的侵占,感到十分痛惜他说,我晚来10年了!<br />  2004年陈教授著作《楠溪江上游古村落》出版,书中对昆阳古村有很高的评语:“我于2002年11月底,特地到昆阳去了一趟,那是个交通商贸发达的大镇,很有气派。镇上有潘氏大宗祠,规模宏伟。大批老住宅,规格也相当高。”<br />  翌年,永嘉县政府发文(《永政发[2003]1号文件》)批准昆阳潘氏大宗祠为县第五批文保单位。乡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建立昆阳乡文物保护维修委员会,并筹备维修宗祠。经族人的努力,多方的支持,于2005年冬修建竣工。经修建后的宗祠,原貌依旧,古韵依然。<br />  2、革命老区<br />  昆阳历来是永嘉中西部重镇,清代属清通乡4都,设有“衙门”,驻有清兵,管辖藤桥、仰义(今均属鹿城区)、温溪(今属青田县)、到溪、菰溪、碧莲、四川等地域。民国初年,承袭旧制,设西内区,辖地不变,而“衙门”改为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br />  大革命时期,昆阳各村已普遍成立农会,会员达1000余名。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温州独立支部遭到破坏,党员李振声转到西内区坚持斗争,秘密发展党组织。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贯彻之后,在恢复、健全农会基础上,各村普通建立了农村武装。1927年冬至1928年,先后建立昆阳、赤岭、梅坑、邵山、下陇、吊坑、林山、郑山等村党支部。<br />  1929年11月12日晚,昆阳农民武装捣毁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后,至茗岙聚集,参加西内区84村农民大暴动。在界坑与八保里民团决战,攻打驻上董省保安队。然后于19日到达溪下,参加浙南革命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被编入红军第三中队,昆阳潘孟秋任中队长。24日,红军游击队与前来围剿的敌人作战。潘孟秋不幸被捕牺牲。<br />  1930年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在黄皮寺成立。昆阳红军指战员被编在雷高升为支队长的第一支队。3月19日,红军游击总指挥攻入处州城,后主动撤离。王国桢、雷高升、李振声率领红军队伍,在昆阳大宗祠休整2天。这对昆阳人民极大鼓舞。各村相继建立了红军队伍,全乡约有500多名武装。如邵山、梧山的红军有一连,每天集中在邵氏宗祠进行训练。村里的地主豪绅纷纷携家挈眷逃往温州城里。<br />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建立,昆阳农民武岩成为红十三军指战员,先后参加袭击平阳县城,摧毁第十三地反动民团,攻克缙云县城,打垮殴渠反动堡垒等大小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此时,西内区红军仍坚持斗争。1930年9月中旬,敌浙保四团团长甘清地亲自率兵,伙同县民团300余武装,向西内区昆阳进剿。昆阳红军获悉情报后,由昆阳党支部书记潘统旺带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昆阳岭踞险狙击敌军进犯。<br />  敌人占领昆阳村后,挨家挨户,搜捕红军。抓不到人,便烧、毁红军战士的房屋。潘统旺的4间房屋(杂货店)、潘瑞纣的4间房屋(染布店)被烧掉。有的红军住房与群众杂居,因邻居苦求,敌人便砍屋柱或拆毁。潘进纽的房屋被拆倒烧毁。昆阳的红军战士撤到廿四垄地区,与廿四垄红军联合起来,坚持斗争。<br />  据不完全统计,昆阳乡人民在“二战”时期艰苦奋斗的岁月里,阵亡牺牲33人,被捕杀害25人,被押坐牢24人,被迫逃亡他乡25人,被烧毁房屋79间,被拆毁房屋51间,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后人的颂扬和怀念。<br />  3、西部粮仓<br />  永嘉山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面积5366亩,山塘水库52个,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盛产水稻、蕃薯、马铃薯、田鱼等,素有永嘉西部粮仓之称。近年来,昆阳乡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经济路子。<br />  一是“三农”地位继续提升。昆阳乡始终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效益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利用,现有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型农业基地18个,2001年,实现全乡农业总产值1599万元,年均递增14.5%。“昆阳农业三件宝,田鱼干、粉皮、猕猴桃”,而尤以田鱼干著称,传统焙制田鱼干堪称民间一绝,誉满瓯江南北,全乡年产田鱼干约7万斤,产量为全县之最。永嘉县昆阳名特优果品种植场,占地600多亩,现已投资200多万元,该基地去年产值6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支出达30万元。一年多来,中药材的开发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县绿源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去年雇请约200名农民工采收加工药材,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今年该县成立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就设在昆阳。昆阳楠溪江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真空包装生产的“山底”牌田鱼干,供不应求,该公司去年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还通过基地建设,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农户劳动力从事效益农业,对小楠溪流域的稻田养鱼起推动作用,现公司年加工田鱼干1万公斤,农民年增收16万元。同时两个乌牛早基地150 亩, 三个油桃基地230 亩, 香抛基地800亩,其它零星基地260亩,发展趋势良好。坚持巩固200吨的粮食订单合同, 切实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趋势遂步形成。<br />  二是科技兴农不断深化。昆阳乡属“139富民攻坚计划”内的欠发达乡,扶贫、民政、科技工作是该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该乡的民心工程,为使昆阳乡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乡政府积极组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一是层层部署营造氛围,为富民攻坚提供舆论支撑,将富民攻坚举措部署到村,富民攻坚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为在温州地区打响“昆阳保姆”品牌,举办家政专业培训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昆阳保姆”供不应求,针对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在我们昆阳的有利时机,今年举办了一次为期三天的中药材专业知识培训,并带领药民外出考察,效果良好;三是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制定下山移民规划,有序推进下山移民工作,坚持不通路的自然村下山脱贫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村民,下山脱贫;四是组织实施“万名干部帮万户”活动,现已落实了140户,共计扶贫款7万多元,深受广大干部与群众的欢迎,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五是劳务输出已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天下昆阳人”跑遍全国各地,经商有道,办企有方,好多能人都已成为经济大户,早已是名声在外。<br />  三是乡容城镇化日趋明显。近年来,昆阳乡采用多主体投入,多渠道筹资,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七个交通项目投资1600万元。继白泉至徐岙段公路全线硬化后,乡内的6个康庄工程项目(包括昆阳至茗岙的乡间联网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昆阳是继瓯北之后的永嘉县第二个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这将大大改善该乡的交通条件,优化了该乡的地域环境,对接受城市和旅游中心区的辐射起着重大作用。投资400多万元建成昆阳乡中心学校教学大楼,计划投资150万元建造中心学校附属设施,新建现代远程教育点2个。随着这些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育人环境,为提高全乡人民的总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筹措了300多万元资金,修理了一批山塘水库,加固了几条防洪堤坝,完成了部分溪流改造,建设了部分村的自来水工程。投入300多万元,以村庄整治为载体,以治理环境为抓手,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条件。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了700多万元,完善了通讯、广电、电力网络建设。投资近200多万元的乡卫生门诊大楼,已完成选址及筹备工作,即将开工建造。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变了乡村面貌,增强了乡域经济的发展后劲。<br />  4、文化之乡<br />  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大师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br />  唐<br />  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92-89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br />  北宋<br />  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br />  南宋<br />  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br />  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br />  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br />  潘庭翼,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br />  潘 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br />  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br />  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br />  潘 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br />  潘 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br />  元<br />  潘 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br />  明<br />  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br />  清<br />  潘 海,乾隆五十年(1785) 贡,著《守耕堂集》。<br />  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br />  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br />  潘 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br />  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br />  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br />  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br />  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br />  现当代<br />  潘怀素<br />  潘怀素(),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民国10年(192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国务院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学生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访民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夫人被迫自杀,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病不起。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br />  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下属单位。“文革”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文化部两届学术委员,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西游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br />  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br />  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气功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1989年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昆阳镇座落在美丽的滇池南岸,属县城所在乡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接上蒜乡和滇池,南邻宝峰镇,西与二街乡接壤,北为西山区的海口镇。昆洛公路、安晋公路、昆玉公路、昆玉铁路越境而过。昆玉铁路在境内的中谊村、储英村设火车站2个,交通通讯便捷。全镇滇池沿湖线28.9公里,滇池沿岸有水产养殖2000余亩。全镇有林地4613公顷,森林覆盖率38.5%。 <br />  全镇总面积119.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94.1亩,人均耕地0.74亩(把居民计算在内,人均耕地仅有0.37亩)。辖27个村(居)委会,82个自然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178人,其中农业人口44942人,居民39236人。全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17所,在校中学生 1552人,小学生6282人,教职工435人。 <br />  全镇现有企业2429家,其中股份制企业3家,有限责任分司21家,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115家,个体企业2287家,基本形成了以光学、磷化工、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加工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 <br />  2007年1—5月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158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56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5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50万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6个,投资总额63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500万元。 <br />  光学工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评审组”的评估论证,被列为晋宁县的4个优先发展项目,争取到省级贷款贴息20万元,“控详规”设计基本完成,主要由云光、宜兴、远达等光学公司组成。青山机械制造工业生产基地项目,现已进入“控详规”设计、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阶段,地理位置主体位于昆阳镇环古城青山,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现有规模200亩;主要由台成、技恩西、西莱科等7家企业组成;产品结构主要有数控机床等精密机械。产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外,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光学工业基地和青山工业基地被列为县一主、四附的发展规划。 <br />  昆阳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面务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全镇有农业人口41972人,有种植面积38191.5亩,其中粮食 17714亩。发展蔬菜种植5882亩。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0620亩,年产鲜切花近5亿枝,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是昆明地区继呈贡之后发展最大的花卉种植区域,在花卉业中享有“玫瑰之乡”的盛誉,鲜切花销售在斗南市场上占有很高份额。昆阳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其特色是2600亩的白萝卜及1500亩的鱼腥草规模连片化种植,优质、无污染,极具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镇已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以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经济果林、粮食生产为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了以加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这些产业支撑了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大部份农(居)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依托特色产业,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二、三产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br />  昆阳镇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花卉协会。花卉协会现有会员250人,下设分会13个。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起到了良好的产业典型示范作用。<br /><br>
}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另有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等郡望。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其他堂号:豢龙堂、正谊堂、三策堂、敦本堂、霞蔚堂、修书堂、永思堂、敦睦堂、江都堂、卧虎堂、芙蓉堂等。福建董氏堂号多为“三策堂”、“正谊堂”。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黄冈红安董氏一支字辈:“贤良绍德,方正希昌”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鬷夷堂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东海董氏字辈:“文武建学,忠志传国,家书敬佩,穆肃清远。”河南邓县董氏是由东海迁出,辈排行仍然使用前者的。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南宫董氏字辈:“连延建鸿印忠诚敬友贤天惠龙昭穆昌君万世传”。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定陶河西董董氏字辈:早在民国二十年从二十一世起字排辈二十代,立字为:《传世从金起,忠厚庆永长,仁义生道德,礼智保存昌》2006年从四十一世又排二十代,立字为《锦秀增光耀,家和兴荣盛,乾坤迎春茂,孝敬继福祥》。盼从河西董迁出的爷们联系,愿天下董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聊城东昌府于集董氏字辈:“邦廷淑丙存永天恩思洪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文登董氏字辈:“文人澧和德武程林勇日松孝志军海若仁本赟奉贤毅潢义廉珀稳秉学宪敦储京闰。”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山东平原洼董董氏字辈:“维学曰鸿儒(秀),光明正大洋,春朝万宝贵,世代永吉

  山东东明董氏字辈:“木、万、汉、玉、金、国、克、其、仁、文、时、隆、知、奉、本、师、显、肇、朝、勋、光、耀、先、祖、德、传、家、有、良、方、秉、政、善、继、续、永、庆、世、吉、昌”。

  山东肥城董氏字辈:“毓嗣衍传宪广德宜兴正鸿尚序祥允修崇经永绍学治道常存”。

  河南开封董氏字辈:云、金、士、国、顺、永、兴、兆、明、光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苏家楼,明中期迁居五星乡草坡(在清朝光绪年间续写)字辈:

  “守、林、金、开、志, 应、孝、学、华、清;

  宗、广、克、法、乐,敬、宏、明、世、兴;

  文、承、启、先、训,修、德、任、自、彰;

  荣、泽、功、继、远,兰、芳、长、存、香”。

  河南新蔡董氏字辈:“修福效友传家宝”。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辽宁盖州董氏字辈:文、世、廷、裔、启、承、传、国、永、连、毓、秀、鸿、恩、庆、克、昌、家、声、长、丕、振、德、懋、锡、荣、光。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蚌埠怀远前董村董氏字辈:“车马立然儒士学金文怀玉继明长久”。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该村以前是阜阳管辖现在划为亳州管辖。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亳州董氏一支字辈:“天继文大万思全召成运龙兆献景允祥”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四川南江董氏字辈:“卓印洪其知占立光大国长远永孝思”。

  四川广元董氏字辈:“乘法岐祥生,朝庭国太平,仁义礼智信,文武双全能”。

  重庆巫溪董氏一支字辈:“必寿永昌兴”

  重庆彭水、垫江、合川董氏一支:“永延世泽长”。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上饶董氏字辈:“兴广以贵尔-瓒希用继庆-天仕胜显正-文章安国邦-忠孝光前烈-诗书裕厚良”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云南会泽董氏字辈:宏文扬昌廉,本书学世贤,朝廷龙震局,荣华富贵全。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董氏一支字辈:“德玉福发生元学士韩文秀恩科闫永锡”。

  董氏一支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加训”。

  董氏一支字辈:“士卫必志世大长远先祖富发祥代系立刻昌国家传众孝仁义理刚尚”。

  董氏一支字辈:“书友其文昌仕维德永长邦家恒千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建筑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