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有没有考过研的,谁能告诉我峰研教育好不好?

南方都市报消息,“县城人才引进”相关的话题这两年逐渐升温。“人才引进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才们,有多少人后悔了”这一提问,在知乎上有669万浏览量,前几条高赞留言下差不多都有一千多条回复;另一条“县城人才引进发现是坑,要不要走”的提问,也有近90万的浏览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名校硕博生挤进县城,在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下,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人尽其才、给基层带来变化?南都记者采访了多位选择到县城工作的博士和硕士,聊聊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

多位采访对象告诉南都,到县城后,他们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如何落地。有人原本以为回到县城,就能摆脱“996”的命运,没想到进来后也自行“卷”入其中;有人发现,要融入县城,“首先你要忘记你是一个博士”,而在基层真正推动一件事,关键时刻还需要捡起来博士这个身份;有人遭遇不顺心,县城晋升之路困难重重,想拿到最初承诺的待遇也并不那么容易。

还有的人最终还离开了县城。从大城市回到县城的一位名校生发现,在县城里,没有人跟他讨论罗永浩以及互联网上的新词;他参加了多次相亲,相亲对象来来回回也是县城体制内的那些人。最终,他决定向一个南方的城市出发,重新开拓自己的人生。

5月28日,50多名高素质人才候选人来到宁乡,近距离感受多家企业。

和父母隔着一碗汤的距离

如果不是穿梭在县城的政府大楼,张卉宇和你在任何一线城市看到的都市丽人并无两样,穿着精致,行色匆匆。在海外读完国际传播硕士后,她曾一心想留在英国,并且已在伦敦获得了一家传媒公司的offer。

“回到老家宁乡是我最没有想到过的选择,我也从没想过进入体制内。”她告诉南都记者,她的闺蜜们有的在奔驰公司工作,还有人已经定居巴黎,和身边人相比,自己选择回到中部县城工作生活实在是“非主流”。

同样做出非主流选择的,还有北大光华学院管理学博士姜海纳。他从一开始就选择去基层。他告诉南都记者,和自己同批毕业的博士近七成去了高校,剩下的去了中央部委、国企等大平台。

更多引领姜海纳来到乡镇工作的动因,是名校生下沉到基层的公共服务理想。他主动向南都记者提起,在北大念书时,一位老师对他影响很深,那是位在体制内工作了多年的退休领导,来到北大当兼职教授。

“他说为什么选择来北大上课,其中一点是看到这么多人才都选择出国,或都选择去金融机构。而他很清楚我们的国家在做什么事,基层需要什么样的人,他希望在课堂上影响一批哪怕一两个人,愿意去基层服务社会。”姜海纳回忆说。

在不少采访对象看来,县城启动人才引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本地高学历人才回流,家乡、家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看到湖南省长沙县人才引进招聘公告的时候,在深圳工作的肖鹏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回到家乡的一个机会。他经过了一番理性分析: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在一线城市企业工作多年,定向选调的渠道接触不到,如果考公进入体制,从普通科员一步步做起,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接触到的信息面和晋升空间都很有限,这样意义不是很大,而人才引进能让他一进来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今年3月,肖鹏如愿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成为县城体制内的一员。

张卉宇也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动心了,老家宁乡县城人才引进口碑历来不错,“民间的说法就是你会很受重视,会有一个好的平台和发展。”

未来到底去哪儿发展,越来越多人在大城市和小县城之间纠结。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汤森告诉南都记者,和他同一批参加县城人才引进的硕博生中,有人已经拿到了腾讯、华为等offer。对方告诉他,大厂虽然挣得多,但同时也要面临残酷的“中年职场危机”。

汤森称,相比本科和硕士生,博士们看待第一份工作往往更加慎重。“我们大部分博士毕业都快30了,没有那么多冲动跳来跳去,还是想找个有前景的地方长期发展。”

而回到县城,还意味着拥抱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多位采访对象向记者展示了周围人普遍的生活状态:能在同龄人在和别人在一线城市合租的时候,自己很快住上县城的大房子。和父母虽然在一个小区,但又不住在一起,最好只隔一条街,忙的时候可以不开伙,直接去父母家吃,忙的时候孩子有父母带。

“等你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知道和父母隔着一碗汤的距离,彼此能够相互照顾这件事有多么重要了。”张卉宇说。

今年2月,30名博士签约长沙县。

硕博生来到县城,“如何落地”是很大的考验。扑面而来的县城生活,把很多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人原本以为回到县城,就能摆脱“996”的命运。但真正来到体制内后,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基层干部总被问同一个问题,“每天这么忙,到底在忙些什么?”

“其实没想到政府机关也可以这么累。”初到县城几个月,肖鹏正处于和体制内的磨合期。在此之前,他在大城市过着一种高效且自律的生活。因为一进来就被单位委以重任,他这些天几乎都要工作到晚上10点11点,过去雷打不动的健身习惯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对内蒙古人张凤超来说,方言是他来到县城工作的一道坎。宁乡话被网友誉为“湖南最搞笑的方言”,听懂需要颇费一番功夫。2008年人才引进到这里后,这位中南大学高材生被派到街道和乡镇,先后负责过政法、征地拆迁、城建城管多项工作,“跟老百姓交流,他讲一句宁乡话你讲一句普通话,你自己就会觉得别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通过人才引进到县城之前,冯杰曾在北京金融机构工作过三年。第一站来到乡镇党政办后,他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很多村民直接冲到办公室,来了以后就一句话,“我要找你们书记和镇长!”哪怕仅仅是两口子吵架这种小事。他告诉南都记者,村民有个朴素的理念,反正有事就找政府,不会考虑职能分工。

他清楚地记得,有位老人家来到办公室找到他,说郎崽子(湖南方言中的女婿)对自己不好,一定要郎崽子给他写一封道歉信。冯杰一边安抚,一边联系村干部一起上门协调。事情解决了,眼看着老人把身上皮带取下来,里面有个拉链。“他居然把折在皮带缝里的钱要拿出来给我,我当然没有要,但我觉得他们很朴实。”

顶着名校光环,姜海纳融入县城的速度很快。来到县城后,几乎所有人介绍他的时候都会加上一个前缀“北大博士”,如果不够,那就再加上几个字“光华学院的。”

姜海纳笑称,融入环境的秘诀就是“首先你要忘记自己北大博士的这个身份。老想着这个事儿,你很难跟别人融合到一起去。所以别人说你是博士怎样怎样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含糊过去。”就像他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取的网名——“姜还是老的纳”,一下子把“海纳百川”的意境瞬间拉到地面。

在宁乡市民之家人才服务窗口,前来申请租房和生活补贴的年轻人。

既要能适应环境,也要保留自己独有的想法

从作为宁乡首批引进人才到现在,外地人张凤超在这个县城已经扎根14年之久。在金洲镇镇长办公室初次见到张凤超时,他一口纯熟的宁乡话让本地人都深感惊讶。每次看到别人露出这种表情,他都颇为得意地说“我现在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了,不过宁乡话讲得非常好。”

来到县城前,肖鹏已经是央企高管。在他看来,当博士们来到县城政府机关,既要能落地,适应环境,但也要保留自己独有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完全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就没有价值,也偏离了政府招博士的初衷。”

因为深知大城市在前沿信息的获取方面的优势不可比拟,即使来到了县城,肖鹏也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与时俱进。“要是大家都过来吃吃喝喝打成一片,没什么意思是吧?”

试着摘下北大博士标签的姜海纳也发现,要在基层真正推动一件事,关键时刻还需要捡起来博士这个身份。

之所以经历这个过程,主要源于他对基层的观察。“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在全国,省、市甚至到县域,区域发展需要依靠经济学的指导,但到了乡镇这个层面,免不了学好‘政治经济学’,基层指战员需要整合相应的资源,这个地方才会有发展。”他说。

他所在的镇老龄化高达40%,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这也是很多临近大都市圈的小县城近年来的普遍现象,“人口的虹吸太明显了。”在姜海纳的带领下,镇上新建了敬老院,今年还把全省唯一具有国资背景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引入了这里。

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告诉南都,基层的事情琐碎、工作压力大,但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能实实在在做成事,工作成就感也更强。

“博士是在越小的领域知道越多的人。”湖南师大法学博士杨志仁告诉南都记者,来到基层后他发现,很多事情都需要灵活处理,什么都按书本上的条文来很可能寸步难行,这是博士硕士来到县城后需要习得的政治智慧。

在所有选择来县城的人中,杨志仁算得上是一个特例。他曾在市纪委工作,后来主动来到乡镇,现在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担任党委书记。

杨志仁告诉南都记者,恰好当时有去乡镇交流的机会,他主动报了名。虽然是乡镇基层干部,但基层干事创业的氛围很好,想做的事情还能做成。“我现在感觉比原来的成就感要更多一些。”

感觉落差挺大的,有想逃离的冲动

这两年,“县城人才引进”相关的话题逐渐变得火爆。在知乎上,“人才引进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才们,有多少人后悔了”提问下面,有669万浏览量,前面几条高赞留言下,平均有一千多条回复;另一条“县城人才引进发现是坑,要不要走”的提问,也有近90万的浏览量。

在北方某县城工作的周伟注意到,这几年,来到家乡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不乏人大、厦大等名校硕士。和很多北方小城市一样,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转型的迷茫期,面对新来到县城高学历人才的踌躇满志,周伟则给出善意的忠告,“小心被‘画饼’。”

“刚上班,很多人通过人才引进到单位,感觉特别受重视,什么活都给你干。但是你干两三年,尤其是等提过一波干部之后,你就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体制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事业编就决定了他们的晋升之路困难重重。不少县城都会在招聘公告中称“表现优秀者有机会调任公务员”。但实际上,从事业编制转到公务员条件很复杂,在县城很多人在排队还排不上,对于外地人来说更加困难。

“地方小,资源少,择偶很受限制。”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告诉南都记者,不少硕士博士因此有想逃离县城的冲动。

“感觉落差挺大的,”陈明(化名)告诉南都记者,现在想来,她曾经一度陷入过对体制的“盲目迷恋”。她说,周围人都在考编制,研究生毕业后自己感觉没有着落,很焦虑,于是“天南海北地去考试”,最后选择了离家车程一个半小时的县城,“当时想的就是先随便选个单位先进去,‘曲线救国’,没想到一进去就很难出来。”

她所在的县城曾是国家贫困县,才摘帽没多久。“我感觉这里还停留在我小学时候,一直没怎么变,大家的思想观念不很开放,身边同事也比较老派。”

陈明感觉,自毕业后到了县城,自己似乎在无形中被束缚。一方面,观念慢慢被同化,自己的世界似乎越来越狭隘;另一方面,工资到手4000块,“钱又限制了你的活动半径”,导致整个人越来越封闭。

当然,还有县域体制内大龄未婚青年最苦恼的,婚恋问题。“找对象很难,相亲了很多次,没有合适的,身边不少女孩顶不住催婚压力就嫁了。”她说。

县城的生活同样让周伟感到苦闷。

比如,他发现,当时自己班里学习比较差的几位同学回县里当老师了,一想到未来自己的孩子可能交给他们教育,这让他难以忍受。

让他不能忍受的还有县城文化生活的匮乏。小县城没有图书馆,没有展览,没有夜生活。小县城老龄化严重,“你走在路上,碰到的年轻人很少,还基本都是在体制内工作。”

有段时间,周伟下班后没别的事,就和同事们吃饭喝酒聊天打发时间。他发现,身边的人不关心国家大事,甚至不关心省内的事,“聊的话题出不了这个县城。”周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沉默。

有一天在办公室,不知道谁突然提起来罗永浩,办公室一个80后同事说,“我知道,说法律的那个。”周伟认真解释,罗永浩是做锤子手机的,有同事接着问“锤子手机是什么?”

还在单位同事的热情推荐下,周伟也参加了多次相亲,发现未婚男女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人。遇到心动女嘉宾,一想到这意味着可能要彻底留下来,他退却了。

当初回到县城,周伟本来是为了和家人更近,但他发现,“我的爸妈、姐姐,几乎所有人都想在我的婚姻上做一下主,我感觉我的人生被控制住了。”周伟说。

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县城,多名硕博生都对南都记者表达了同一个想法: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来到县城短短几个月时间,肖鹏每天会思考很多。“我的家乡产业结构还是以重工业为主,高端的服务业还很缺少,大家很辛苦赚不到可观的收入。”

肖鹏对市场的变化敏感,此前及早从房地产撤身离开,也是因为提前看到行业风向的变化。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比如解决很多企业的融资问题,企业就代表着就业;比如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当地倚重的工程机械还是汽车零部件,周期性都太强,需要提早想好下一步依靠什么发展,怎样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告诉南都记者。

回到县城之前,肖鹏已经是企业高管,曾有人羡慕他在大城市从事金融工作,但他并不留恋这些。

“那些高高在上的甲级写字楼,后面是很好的海景,这些就是你想要的全部东西吗?实际上你在里面就知道上楼要挤很久的电梯,也不透气,这些都是给外面的人看的。人要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在很光鲜的地方。”肖鹏说。

姜海纳告诉南都,他很清楚,对于博士来到基层这件事,太多人会对他说:“小伙子不错,有胆量有魄力!”但这是否真的是对自己的认可?不一定。但对此姜海纳觉得无所谓,“我从来不避讳在任何情况提及自己是一名乡镇干部。”他称。

谈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名校生来到基层,姜海纳觉得,“高学历劳动力大量增加,从人才供给角度,我觉得不是内卷,而是外溢,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也符合发展的整体需要。”

姜海纳参加工作后发现,这些年来,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都和过去的脏乱差的形象有了很大不同,这一批回到基层的人已经站在了前面发展的基础上。过去农村地区支撑了城市的发展,接下来乡村振兴或者城乡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县城、农村地区需要一波变化,也需要一批人才涌入。

眼看着越来越多年轻高学历人才下沉到县城,周伟也觉得,回县城不一定是件坏事,到县城体制内工作,心理上没有什么压力。不过他还是建议想要回到县城的年轻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决定,对即将面临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有所准备和规划。

陈明告诉南都记者,工作几年后,身边已经有不少人准备或已经“跑路”。而她自己也准备遴选考试,如果遴选不成功,她想辞职离开体制内。

周伟开始了一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抗争”:他决定卖掉在县城的房子,每天逼着自己下班看书,憧憬向南方的一个二线城市出发。“这样我才有种接下来人生能由自己来掌控的感觉。”他说。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汤森、肖鹏、陈明、周伟为化名)

原标题:硕博生在县城:以为能摆脱996,没想到也被“卷”入其中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考试过后,总有孩子情绪激动地说:“我不学了!反正我多努力都考不好!” 许多家长听后陷入了沉思……

在这个时候,家长先别着急批评孩子,从这句话中,孩子其实透露出了他对学习的不自信,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此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和孩子沟通,看看导致孩子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学习也越来越不自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尚未成年的孩子由于人生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几次考试受挫、在学习中获得不了乐趣后就容易轻易言弃。 其实,孩子厌学是有多种表现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孩子退学了才算 有了厌学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要表现为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抵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抄作业或者应付作业等,轻度厌学,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抵触。

将思想上的抵触,付诸行动,出现上课不听讲,经常出现迟到甚至旷课等违纪现象,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出现问题,不再是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好学生了。

有思想和行动,发展到了心理问题,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心理上十分自卑,不愿再回到学校,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这类学生往往会休学或者退学。

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会对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又该如何帮孩子们悬崖勒马,让他们能够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呢?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原因】:不了解自身优势

在高中的时候,班里的一位同学早早就辍学回家了。跟他接触的不多,只记得平日里大家学习的时候,看他埋头写字也很认真,可以感觉到他学得很吃力,只是考试每次都在班级后面。

他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整日的埋头学习,让他没有功夫思考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潜能。后来,他总是给其他同学说自己不是块念书的料,开始混日子了。

每个学校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他们看不到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 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够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

在中学阶段,发现并实现潜能,需要和家长的帮助,根据自己的丰富的人生经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跟着兴趣走,通常兴趣所在就是优势潜能所在。但这里有个问题,要看兴趣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你又没有条件去换环境,就要考虑发展自己的次优潜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想知道自己的开放度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时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喜欢的事,越多越好,然后分析,看它们中哪些属于原则问题,哪些不属于原则问题?

在那些非原则问题上的坚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视野?是否影响了你对自己潜能的发现和开发?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就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不知道为什么学

都是从中学走过来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要说真正的学习目的,中学阶段的我们有几个能够说清?每个人都不同,为这个问题困惑很正常,可是因不了解这个问题而产生厌学或者说读书无用的想法就不对了。

正确的目标设定,乃是先决定你要过一个怎么样的一生,之后再去选取能够让你达成这个目标的工具,如此你的人生才不会有所偏差。譬如说你的人生目标是希望做一个快乐而且有贡献的人,明确这个终极目标后,再来选取你的工具。

家长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跟孩子交流探讨一下,帮助孩子明确目标,帮助其进行自我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这一类学生从学习时间上来说,付出完全不输于班级里面的第一二名。然而,无尽的学习压力却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周围的学霸轻轻松松考到班上乃至年级前几,自己累死累活结果仍然一团糟,心累。

这种情况的学生,是典型的“低品质勤奋者”,他们的勤奋是表演出来的,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也许是为了老师和家长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扬,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回顾一天的时候不觉得后悔,成绩不好的时候安慰自己,“不是因为我不努力,只是脑子太笨”。

但这样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向好学生转变的一类学生,因为他们欠缺的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学习方法,和一段时间安安心心地将自己之前刻苦学习学到的东西管理归类。

告诉孩子:首先,对自己喊停。在你觉得太忙或者太盲目的时候,不如不时地停下来,会使自己更清醒,少做无用功”。

然后,对基础知识做深度思考,跟紧老师的复习计划,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好,把基础的题目弄懂弄透,能把课堂吃透,就成为课堂之王,效率之王。事实证明,动脑子把基础知识想清想透,比圂囵吞枣地学很多知识要好的多。

最后,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式,每次考试后,主动进行试卷分析,剖析每道题的失分点,即便是考了满分,也要认真总结经验。哪个同学得分比自己高、哪个同学错题整理的好,他都要从别人的长处中虚心吸取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进步。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这一类学生,与之前所谓不会学的学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采取相同的手段,因为“学不会”是“不会学”的结果,“不会学”是“学不会”的原因。当你在不会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精神疲惫而又亢奋,呈现出一种“回光返照”式的状态。恭喜你,你已经从“不会学”成功过渡到了“学不会”。

“学不会”的根源是认知能力差,研究表明,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均等化的提升,认知能力高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比认知能力低的孩子表面明显突出。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父母的关系,家庭氛围,小时候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学不会”的同学在简单休整、改善学习方法之后,很快就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而受认知水平所限“不会学”的同学则需要抽出一点时间,放松一下身心,彻底调整好状态,把心放宽。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有的同学对成绩排名以及别人的看法太过看重,导致在每场考试之前都焦虑异常,影响考试时的发挥和后续的学习热情。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好的情绪包括好奇、愉快、乐观自信等;坏的情绪则包括忧愁、焦虑、抑郁等。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坏很快,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适时的疏导和调节,就会形成情感交流障碍,表现出焦虑、愤怒,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老师和家长除了及时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开导和安慰外,还要教会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包括自我激励法、语言暗示法、环境调节法、转移调节法、音乐调节法等。

如果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失望焦虑的情绪,千万不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告诉孩子,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成绩都会有起伏,要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听听舒缓的音乐、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放松一下,或者做一场运动,直到大汗淋漓,坏情绪自然不告而退。

总之,如果孩子能说出“不是我不想学,而是……”那么,恭喜您,这其实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呵护孩子对学习尚存的热情,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厌学,除了自身原因,不排除外部原因,毕竟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孩子出现厌学,有时候和老师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初一、高一阶段,后者更换老师之后。

因为这一阶段,师生熟悉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学生,尤其以往是老师的“红人”的学生,在新老师接手后就会感觉被冷落,变得不喜欢老师,继而发展到不喜欢学习。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评价方式单一,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让孩子觉着自己是在为家长学习,如果几次成绩达不到理想的结果,就会受到训斥,产生挫败感,最终产生厌学。

有的学生的厌学,原因是单方面的,有的则是多方面导致的。

1、多一点鼓励: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学习倒数第一,但是非常喜欢我的课,原因就是我尊重他,我鼓励他。我喜欢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提问,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会绕开他提问的老师吧,但是我会给抛给他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就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喜爱。

2、少一点期望:适度期望才能给孩子动力,期望过大,孩子就像托驮着壳的蜗牛,艰难前行。父母要学会夸孩子,就像小时候,孩子每学会一样新的本领,都会让你感到惊讶,都会让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而现在你之所以不断打击孩子,是因为你的期望值太高了,孩子怎么努力,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当然,少一点期望,不是没有期望,更不是“破罐子破摔”,没有期望的家长,孩子同样没有学习的动力。

3、树一个目标:上初中是为了考大学,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这个目标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目标过大,过空、过长,都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多激励,只有树立一个个的小目标,比如超过某个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不断实现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带来成功感和成就感,才能不断激励向最好的大目标前行。

那些网络游戏为什么能让孩子如此迷恋,就是因为他们会给游戏设置一个个的小目标,让孩子一旦接触,就会无法自拔,如果这种方式,用在学习上,会是什么样的呢?

4、多一些改变:出现厌学情况,最重要的还是孩子自身的改变,一定要分析出自己是因为不想学还是因为不会学产生厌学,根据不同的原因,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不想学的要树立目标,对于不会学的,则要多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尤其是水平和自己差不多,但是又进步较快的学生,他们的成功经验,都会给你提供直接有效帮助。

要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不要空谈,要具体,可以拿着自己的作业,自己的试卷,自己的错题本,让老师帮忙分析,分析过程中,老师就能找到你的问题, 就会给你提供建议,这种效果是最好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敏学考研靠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