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助力青春梦中国梦

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伏羲画八卦,河图洛书,天人感应,古老神秘的土地,勤劳智慧的人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民族强大的前进定力,来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传承的结晶,《周易》象天法地,是我们认识世界、沟通自然、提升自我的经典准则。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召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立德修德,拼搏进取。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我们的祖先面对逆境灾难,不畏艰险,愈挫愈勇,奋勇向前。新时代青年理应传承中华文化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实干创新,担当奉献。

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影响各国,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国人更应从历史文化中借鉴智慧,汲取力量。四书五经,立德之本,《弟子规》《孝经》修身之基。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二十四史严谨信实,唐诗气势磅礴而委婉含蓄,宋词一唱三叹而雅俗共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实主义的《诗经》流淌着浪漫气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浪漫的《楚辞》洋溢着现实的忧思。昔日的曹雪芹穷困潦倒,今天的《红楼梦》却养活了一大批人,“红学”成为世界性学问。新时代青年应该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不断学习,坚持积累。

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青少年喜爱支持民族文化产品的人减少,折射的是文化认同的缺失。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方能构筑文化认同。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改写了历史,“一带一路”引领着世界,开放、包容、共享、共建,体现的是文化自信。《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是文化自信的创新。风靡一时的李子柒展示了文化的诗意,她的悠闲、从容表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诗意美丽的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我们要理性工作,诗意生活,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里,放慢脚步,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文化支撑梦想起舞,经典引领诗意人生。

认为祖国很快就会引领世界,“万国来朝”的历史即将成为现实,是文化自负。以华人在海外受到歧视为由,认为祖国还不够强大,未来发展前途未卜,是文化自卑。疫情背景下,美欧等国的围堵打压,本质上是文化隔阂、文化歧视。面对逆境,依靠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定能应对挑战,化危为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曙光在望。

文化自信和认同助力青春梦中国梦。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助推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天眼”阅读浩瀚宇宙,“北斗导航”傲视珠峰,5G创新人类生活,“一带一路”沟通欧亚,女排夺冠振奋民族精神,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震惊世界。

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我们铭记历史,融入时代,传承创新,实干拼搏,让青春梦、中国梦的绚烂之花,在美丽迷人的中国文化中绽放。

}

党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接下来看一下有关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应突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

  坚定政治认同,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牢记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几千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因此,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注重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深化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重要根源。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叶。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筑就民族之魂、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当前,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要注重发挥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释放其发展潜力;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鼓励和推动发达地区帮扶民族地区,促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深入开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快改善医疗卫生、住房、入学等条件,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素养内涵的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