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加非金属一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根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情境导入 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 分子的根本性质 提出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 步骤 a.在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参加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续表 实验 装置 实验 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 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 解释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 结论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课堂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归纳总结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根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成功之处 本节课前面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后面通过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较好地建立了学生的微粒观 缺乏之处 后面讲解分子的性质可以辅以更多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更真切、直观地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效劳于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 〔2〕学会化学式的读法与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式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语言独特的魅力,增强对化学学的喜爱。 〔2〕通过化学式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化合物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化学式的含义及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读读、写写、比比:请同学们读出以下元素的名称:H、O、Cl,并试着组合成熟悉的一些物质的符号,比一比,谁写得最多、最快。 [点拨]物质符号有:H2、O2、CO2、C、H2O2、H2O、CO等,这些符号就是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是世界通用的根本化学语言。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二、推进新课 化学式 [思考] 元素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式来表示。通过对以上几种物质的

}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考点之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关系,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关系:

  判断物质是由何种微粒构成的是中考的常考点,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利用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作载体,判断物质的过程。

  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2、N2、H2O、CO2、CO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如Fe、Cu、Mg等金属单质,He、Ne、Ar等稀有气体单质以及C(金刚石)等都是直接有原子构成。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主要是由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组合而成的纯净物。如NaCl、KCl等。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和原子,判断构成物质的粒子一般可根据如下方法来确定:

  (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由分子直接构成;

  (2)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3)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由离子构成。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2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由原子构成的非金属固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