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校区总承包单位属于中风险地区吗

原标题:盘活技术、人才、资源,南京农业大学用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一棵草,曾让昔日的“”变成“江南绿洲”。但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让它遭遇时代发展的天花板;

一座牧场,虽然以源源不断的牛奶供应四方,但粪污却让周边农户苦不堪言;

一座苹果园,在干燥的北方枝繁叶茂,果树能健康生长,但到了南方却多遭病虫害……

在广袤的乡野农田,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产业、生态、技术问题并不鲜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

11月下旬,记者赴江苏镇江、泰州、宿迁采访发现,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设立在各地的新农村服务基地,用新技术新品种为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带来新生机;盘活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打造生态农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让农业有活力、农民有奔头。

截至2021年10月,南农有新农村服务基地50个。学校30余个学科106名教师在新农村服务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等活动。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我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成果,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用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赶考成绩,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南京农业大学句容草坪试验站,金凤摄

注入硬核科技,用新品种新技术扮靓“江南绿洲”

虽然渐入深冬,但行走在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大片的草地依然生机勃勃。这里有长三角面积最大的草坪草和生态草种植基地。

“后白镇是丘陵岗坡地,地势不平,不适合种庄稼。90年代初,村里抛荒严重,最穷的时候负债几十万。从1999年起,村里开始种草,从最初不足3分地,一直开拓到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后白镇西冯村原党总支书记李治顺清楚地知道这片草的来之不易。

近年来,种植规模扩大,也迎来新挑战:草种单一、退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优质草坪草的育种、扩繁和基质替代,成为决定后白镇如今草坪产业生死的关键技术。”后白镇党委书记张明飞用“生死”二字表达对技术创新的急切需求。

2018年,探索草坪产业提档升级的后白镇人民政府与谋求草坪技术成果转化的南京农业大学一拍即合,合作共建草坪专业研究院。

南京农业大学草坪研究院育种基地,金凤摄

“神队友”南农草坪研究院没有让后白镇失望。

“南农近20年从国内外搜集引进各类草坪草品种及野生种质资源2.1万余份。这三年,我们根据后白镇的特点,选择了抗性强、无病虫害、低养护、不需肥的300多个品系在这里中试。”在后白镇腹地的草坪研究院试验站草坪草中试基地,南农句容草坪研究院院长杨志民蹲在草坪上如数家珍:“马上到深冬了,我们用交播技术种了两层不同的草种,上面种黑麦草,下面种自主选育的杂交狗牙根,两种草交替生长、四季常绿,还耐践踏,很适合用在足球场。”

“坚强”而有市场前景的“种子选手”有了,又该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草坪产量,减少对地力的破坏?

杨志民掀开一块草皮,现出地下乾坤。“我们在原生土壤上搭一层网,再将稻草铺在网上、撒上基质和种子,进行灌溉。成坪后,可以将网和草一起卷走,既不伤害原生土壤,也能增强草的抗拉强度。”他说,这种由秸秆、砂子、硅酸盐矿粉等原料配制的基质保湿、透水,轻盈,能让草种“深呼吸”,26-45天便可成坪。

如今,该技术已推广到后白镇三分之一的草坪,草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我们还将为2022年的亚运会提供部分草坪,目前已经铺好了5块。”杨志民说。

让张明飞自豪的是,草坪产业的提档升级让农户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后白镇草坪销售收入5亿元,草坪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66万元,高出句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

江苏宝源生态有限公司内的犊牛舍,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发展提质升级是泰州众多涉农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其中,畜禽粪污量大、面广、难处理,一度是横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间的障碍。

绿色循环发展,正在让江苏宝源生态有限公司迎来生机。

“以前,这里粪污排放超标,村民怨声载道。2018年,南农泰州研究院成立后,与企业和社会资本方合作成立一家肥料公司,研发全自动的牛粪处理设备,引入南农及相关研究团队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将牛粪集中收集处理后,干料运回牛房用作垫料,剩余的湿粪、废水经过发酵后,加入活性微生物酶制剂,加工为液态酶肥,通过管道免费送给附近种植户。”站在宝源智慧牧场的牛舍前,顺着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泰州研究院院长姜小三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牧场的对面,已经搭建起一片片长势喜人的蔬菜大棚。

每天,从牧场里加工好的65吨液态酶肥,被管道传输到大棚里,由于化肥使用减量,平均一亩地能节约成本80元,增产20%左右。其余的15吨肥料,则销往泰州周边。

液态粪污处理技术的引入,既可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能农户受益,还能让农业科研成果实现价值。

“目前研究院在肥料公司占股30%,返还给研究院的收益,将有2/3分配给科研团队,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姜小三认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要以解决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痛点等问题为导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要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惠及的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多少、农业环境改善多少、农民增收多少等来开展。

如果说科技支撑让农业发展更加生态高效,打造产业联盟,让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则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姜小三介绍,2020年,泰州研究院发起成立了“泰州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联盟”,以泰州畜禽粪污综合处置与农业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将养殖企业、生态的种植户和消费者凝聚在一起,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我们将畜禽粪污、秸秆、菇渣、中药渣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加工成基质、饲料、新型微生物肥料,供给农户用于水稻育秧、花卉和蔬菜的培养,或者用作水产、畜禽饲料,再为农户牵线搭桥,嫁接江苏周边的超市。同时引入农业保险,尽量降低生产风险。”姜小三说,该联盟成立以来,创建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科技示范基地10个,牵线泰州地方农业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销售签订购销合同3200万元。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渠慎春正在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的果园里交农户修剪树枝,金凤摄

科技服务助推产业振兴,用专家智囊培育高素质农民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受益者,如何让农民从先进科学的农业知识里淘金?在南农宿迁研究院,答案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

最近正值苹果采摘期,记者见到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渠慎春时,他正站在田埂上,握着剪刀,示范如何在采收后给果树剪枝,几十个农妇背着背篓围在他身旁目光专注。

“你看,这一根枝条上挂果太多了,今年疏花疏果没有做好,明年估计就不结了。再看这几根枝条,卡脖太严重,就可以把其中一两个‘咔嚓’掉。”每到苹果树生长的关键期,渠慎春都会来进行技术培训。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宿迁研究院重点打造三支高水平的专家服务队伍,开展产业科技前沿知识普及、基础应用研究与技术培训、新成果、新技术等推广应用。

“专家们对苏北的苹果树生长更了解,例如这里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前几年,果园约13%的苹果果实患上炭疽病、轮纹病,发生腐烂。南农大宿迁研究院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后,发病率降低到5%左右。”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晏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农大宿迁研究院院长、园艺学院副教授束胜介绍,研究院通过种质资源圃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方式,助力宿迁市的设施蔬菜和生态林果产业“瓜果飘香”。其中,示范推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黄瓜、番茄、萝卜、小白菜、芹菜、葡萄等新品种与栽培技术20个,示范区新技术推广率达96%,辐射达10余万亩次,蔬菜增产8%-10%、果树增产10%-12%,亩均增值220元以上。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新蔡村,农户正在收割芹菜,金凤摄

同时,研究院牵头组建江苏省芹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宿迁市设施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将从事种子研发、种苗繁育、栽培生产、采收加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相关的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联盟,涉及的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近130家。

科技的加持,也让农户的获得感倍增。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新蔡村是远近闻名的芹菜种植基地,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种植有2000多亩芹菜大棚。近几年,南农大宿迁研究院经常组织专家团队到村里指导大家种植,选育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自从专家们来了,我们的亩收益可以提高1000元。”村支部书记母长才说。

看着大家干得红红火火,村民汤凯今年也不再外出打工,承包了村里9个温室大棚种植芹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雇佣的6个村民在收割芹菜,“第一次种芹菜,不知道该怎么种,专家到棚里看过后,告诉我要拉上防倒网,平时有问题我们也在微信群里问他。”看着满棚的芹菜,汤凯乐得合不拢嘴,他预计,一个棚就可以收割1.2万斤,预计能赚1.5万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刘某承,苏伯儒,闵庆文,李文华;551-558

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现实基础、主要困境与路径选择

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面向农业4.0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逻辑、实践场景与推广建议

粮食增产千亿斤:压力抑或潜力?——基于技术进步方向和关键要素的判断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是否缓解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机施肥服务的效果研究

环境规制对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影响——基于10省份调研数据

基于TVP-VAR-SV模型的能繁母猪时变供给反应研究

农户主动选择、政府多元介入与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研究

经营规模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提升途径与效应估计——来自黑龙江省的证据

多维感官视阈下乡村旅游体验:价值重构与情境创设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

郭子钰,谢双玉,乔花芳,许建波,贾垚焱;668-678

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演变及其成因类型划分研究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与技术研究进展

黄河流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估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吴欣,刘仕鑫,赵立燕,高洪涛,李敬锁;702-714

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

基于适宜概率模型的柑橘生产空间模拟变化

林正雨,陈春燕,刘远利,高文波,曹杰,刘光辉,廖桂堂,何鹏;726-737

翻耕扰动下喀斯特耕地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肖霜霜,叶莹莹,陈武荣,肖丹,毛兵,张伟,王克林;738-746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刘某承1 苏伯儒1,2 闵庆文1,2 李文华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要: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现实基础、主要困境与路径选择

翁贞林1 鄢朝辉2 谌洁1

1.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抓手。本文利用十八大以来的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立足于农民农村发展的现实基础,重点分析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境,探讨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升,为推进农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认识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农业部门比较效益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收入地区差距扩大等困境。因此,提出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建议,以期各种政策工具相互衔接、协同发力,拓宽农民增收来源和提升农民增收能力,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高鸣1 李祯然2 雷泽1

1.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2.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构成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现实背景和政策要求出发,探究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不同模式,阐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当前部分地区对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从人才吸引、人才选派、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等方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使农村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仍面临质量落后、发展与培养机制不完善、相关保障不充分等现实困境。因此,本文提出完善本土人才引入机制、抓好急需紧缺人才引入工作、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分类培养制度、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等优化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并从规划、资金、师资和科技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面向农业4.0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逻辑、实践场景与推广建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农机转型升级是农业形态变革的重要标志,数字革命背景下,智能农机装备引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过渡,走向农业4.0。聚焦农业技术和产业竞争前沿,从发展经济学视角解释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逻辑,并将国内外实践纳入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的具体场景中。研究表明,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逻辑内嵌于破除规模约束、兼容技术进步、多元要素替代、承载产业融合等功能的实现中,其实践场景集中在自动导航、投入控制、数据采集、无人作业等领域,体现出技术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多维综合,并呈现场景交互性。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趋势是面向应用创新,兼顾用户需求、技术进步和功能优化等,以奠定未来农业智能化的坚实基础。因此,加快智能农机装备推广,要结合需求分类推进,强化高端制造业支撑,优化资金支持与补贴方式,完善行业配套服务,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和安排试点示范等,尽快发挥中国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潜力,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面向广大农户释放技术红利。

粮食增产千亿斤:压力抑或潜力?——基于技术进步方向和关键要素的判断

高芸1 钟钰1 刘晓雪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粮食连年丰产但中央政府并没有降低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度,持续夯实粮食产能,立足自身应对需求刚性增长。文章对近年粮食生产结构调整走向,要素配置变化进行了归纳,并对粮食生产技术演变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水资源以及成本收益情况是粮食增产的强约束,必须依靠技术路径突破,服务规模化和经营规模化,提高生产要素边际收益。即使在技术突破时间表不确定的前提下,三大主粮特别是玉米单产增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最近3次千亿斤(0.5亿t)产能增加单产增长趋势、各品种增产贡献率以及生产形势,对下一个千亿斤增产进行了3种情境预测: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年均单产增长率分别为0.7%、1.0%和0.8%,可在2026年实现7.0亿t产能,并减少约50万hm2播种面积;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为0.2%、0.3%和0.4%的低增速并减少播种面积141万hm2的情境下,可在2035年提升至7.0亿t产能。当前,粮食产能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生产(生产环节)规模化、种业攻关和农田质量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推进。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是否缓解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宋长鸣 赵方潇 韩梦娟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有涉及深化农业保险发展的内容,在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前,探究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是否有效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有显著的政策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首批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农产品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为例,首先利用Chow检验判断中央财政出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是否为大宗农产品价格变化的一个间断点,之后利用GARCH模型探究中央财政施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是否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价格的变异系数明显下降;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这5类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一个间断点。GARCH模型证实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降低了这5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程度,即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缓解了大宗粮棉油农产品市场风险。研究表明,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的政策,实际上是利用市场化手段间接管控农业风险,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夯实了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必要性。

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机施肥服务的效果研究

刘艳1 马贤磊1 石晓平2

1.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约束,本文从农机服务的视角出发研究化肥过量投入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农户采用农机施肥服务能够通过“农机效应”带来的施肥技术与作业效率的提升,以及“服务效应”带来的专业化、组织化服务以及技术信息的推广,从而减少化肥投入。实证中,文章利用1 758份小农户调研数据,使用内生转换模型解决自选择偏差,估计农机施肥服务对化肥投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发现,农机施肥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小农户的化肥投入,其中由专业服务组织提供的农机施肥服务,相较于个体农机户而言,能够进一步减少化肥投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施肥服务对化肥投入的减量效应具有规模效应,并且在底肥阶段的影响大于追肥阶段。建议继续推广农机施肥服务,并积极提升施肥服务主体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通过减少小农户的化肥投入带动我国化肥投入零增长,推动我国农业从数量增长步入到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环境规制对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影响——基于10省份调研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畜禽养殖兽药减量化对保障肉源性食品安全和减少养殖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0省份1 078户肉鸭养殖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约束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引导型环境规制对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对引导型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约束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引导型环境规制均促进肉鸭养殖户实施兽药减量行为,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促进作用最强,约束型环境规制次之,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最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导型环境规制在约束型环境规制对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肉鸭养殖户兽药减量行为的激励机制,探索多渠道宣传引导肉鸭养殖户实施兽药减量行为,并充分发挥引导型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畜禽养殖业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基于TVP-VAR-SV模型的能繁母猪时变供给反应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探求能繁母猪供给波动的原因对实现生猪稳定保供的政策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文构建能繁母猪供给反应模型,应用TVP-VAR-SV方法研究能繁母猪供给反应的时变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短期生猪和猪仔价格(活鸡价格)冲击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负向)影响,且生猪价格冲击影响效应最大;玉米价格冲击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短期波动的原因,而生猪疫情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中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相符;生猪疫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负向(正向)影响程度较大,且生猪疫情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较高时,会对能繁母猪存栏量产生更大的冲击。建议提升养殖户的生猪疫情防范和应对能力;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提升养殖户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充分应用保险和期货等经济手段稳定玉米和生猪价格,采用多种方式降低玉米价格、生猪疫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冲击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影响。

农户主动选择、政府多元介入与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研究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亲环境农业技术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绿色生产要素。本文以特色林果种植的新型节肥、减药技术为例,利用研究区609份农户调研数据,应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主动选择和政府多元介入对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37.6%的农户主动选择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政府管制型介入、推广型介入、补贴型介入水平分别为48.3%、86.5%和63.1%,农户对新型节肥、减药技术采纳率分别为31.0%和33.3%。农户主动选择和政府多元介入对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管制和政府补贴等政府多元介入在农户主动选择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不同亲环境农业技术的农户主动选择与政府多元介入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下农户主动选择与政府多元介入对节肥减药技术采纳边际效应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等农户异质性将导致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差异。因此,提出应着力于培育农户技术选择的内生动力,强化政府多元介入的外部推力,精准开展特色林果亲环境农业技术推广等政策建议。

经营规模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提升途径与效应估计——来自黑龙江省的证据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经营规模的扩大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创造了有力条件。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是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重难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讨其提升途径及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秸秆还田率较低,农户、地块采纳率分别仅为20.59%和17.74%,但呈现出随经营规模增加而提高的态势,且不同规模的农户未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原因有所差异。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且秸秆还田补贴、机械设备供给、机械作业质量在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各途径的提升效应随样本采纳秸秆还田概率的提高呈不同变化。研究表明,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进行政策动态干预是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因此,提出持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作业补贴标准和瞄准性、加大秸秆还田研发投入与技术培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多维感官视阈下乡村旅游体验:价值重构与情境创设

张玲玲1 郭英之1 申军波2

1.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体验经济转向和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乡村旅游体验方式、拓增体验维度、优化体验流程、提升体验效果成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乡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维度为视角,结合典型案例,重构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感官体验价值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为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和乡土人文等视觉资源,自然音律和人文音律构成的听觉资源,清新空气和乡村气息的嗅觉资源,绿色食品和多样饮食的味觉资源,自然、农事和工艺体验等触觉资源,遵循市场的乡村休闲、乡村研学、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等诉求,开发旅游六要素多感官体验产品支撑体系和载体,鼓励利益相关者的体验价值共创行为,推动乡村旅游体验情境创新设计,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品质化和深度化消费体验需求。因此,提出乡村旅游多感官体验的游览、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和交通等产品开发,以及管理者、开发者和体验者三方利益相关者体验价值共创等相关策略。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

郭子钰1 谢双玉1 乔花芳1 许建波1 贾垚焱2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2.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

摘要: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评估农户的总体及不同维度返贫风险,并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农户的内部差异。结果表明,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面临的潜在返贫风险包括自然、消费、教育、收入和健康5个维度;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指数为16.737,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风险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收入风险相对较高,为4.682,教育和自然风险次之,消费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分别为2.614和2.230。不同类型农户返贫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更高,而务农主导型农户的自然风险、补贴依赖型农户的健康风险更高。因此,为“后精准扶贫”时期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农户返贫风险,提出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理性消费理念的建议。

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演变及其成因类型划分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与技术研究进展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黄河流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估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吴欣1 刘仕鑫1 赵立燕2 高洪涛3 李敬锁1

1.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 2.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农业农村局 3.莱西市委党校

摘要: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

李明1 潘子纯2 李崇光3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测算2006—2020年间中国4种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量的基础上,采用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多元化指数、均衡度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趋于多元化,但均衡度水平较弱,两者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特征。2)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具有减弱的风险,且局部空间集聚程度仍处于发展状态。3)双边经济发展水平、进口来源国的水土资源禀赋优势、进口来源国的政府支出水平、双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汇率水平对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进口来源国的森林面积和贸易自由化水平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双重视角,中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虚拟水战略,构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调整和优化粮食进口策略;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安全维护体系。

基于适宜概率模型的柑橘生产空间模拟变化

林正雨1,2 陈春燕3 刘远利3 高文波3 曹杰3 刘光辉4 廖桂堂5 何鹏6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2.成都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是土地科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LUCC变化模拟已逐步深入到农作物空间。开展长时序农作物空间变化模拟有助于揭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类-自然”综合体的复杂关系。然而目前农作物空间模拟研究较少,已有模型在空间映射关系,对象识别等尚存技术局限,模型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本文构建了基于适宜概率的柑橘生产空间分配模型,对四川省柑橘生产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1980—2015年柑橘统计特征,各时期统计面积和模拟面积的相对误差均<25%。在县域尺度上,统计面积和模拟面积的相关系数在0.987 9,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达到了极显著相关。1980—2015年间,四川省柑橘空间快速扩张,柑橘模拟面积的时序变化与统计面积一致。柑橘空间集中在川中丘陵区和成都平原区。空间格局从分散零星向区域集聚转变,大致形成了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3个柑橘集中区。SPAM-Citrus模型误差受空间分辨率、空间分配规则、土地覆被、作物分布点的共同影响。在应用中应尽量选择种植年限较长的采样点,同时面向研究对象和区域,选择合适分辨率和空间分配规则,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翻耕扰动下喀斯特耕地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肖霜霜1 叶莹莹2 陈武荣3 肖丹 1 毛兵3 张伟1 王克林1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南宁师范大学

摘要:农田土壤N2O排放是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土壤氮素的重要损失途径。以往研究发现,耕作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总氮快速损失,但翻耕扰动对N2O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原位控制实验,设置不同频率翻耕处理:分别隔6个月(T1)、4个月(T2)、2个月(T3)、1个月(T4)翻耕一次,以免耕为对照,探讨不同翻耕频率下土壤N2O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比免耕,较高频翻耕(T2、T3和T4)显著降低N2O年累积排放量;N2O排放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处理N2O累积排放量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方程关系。团聚体(>2 SEM)显示,翻耕扰动主要通过调控土壤MBC进而影响N2O年累积排放量。本研究表明土壤MBC是翻耕作用下影响N2O排放的主导因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校区总承包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