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静 简单易行的魔术入静方法?

佛家的坐禅,儒家的坐忘,道家的听息法,都属于静坐法。这里,参照三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体验,作一介绍。静坐法,简单的说,就是在心平气和、全身放松的状态下,闭目养神,以促使周身气血畅通,起到治病健身的作用。静坐有四字真言:松、静、守、息。松,是全身放松;静,让思想平静下来,排除七情六欲的干扰;守,意守丹田(小腹),似守非守;息,调整呼吸,使之逐步达到匀、细、深、长。常人的呼吸,每分钟17次左右。静坐有了功夫的人,可逐渐(并非一开始)减少到七次、三四次,甚至一二次。气息的长短,依其功夫的深浅,会逐渐出现7种状态:①呼吸最短的感觉在喉头;②觉在胸中;③觉在腹部;④觉在下丹田;⑤觉在脚心;⑥觉在全身毛孔;⑦觉似无息,即所谓龟息。古人认为:长息长命,短息短命,“真人之呼吸以踵”。科学检验表明,常人熟睡时,消耗的能量降低到清醒时的16%左右,练静坐有功夫的人,甚至能下降至百分之三、四。人的脑细胞约有140亿个,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在活动。静坐有了功夫的人,约有50%的脑细胞在活动,不仅可增进身体健康,还能提高人的智慧。静坐的具体要求是:①姿势舒适自然。随意入坐,以自然舒适为度,背不要后靠(体弱的人靠也无妨)。可单盘或双盘坐于床上或坐垫上,也可以自由坐在椅子上,最好上身、大腿和小腿都成90 度角。体弱多病的人也可以坐在沙发上,但要脚踏实地,不要双脚悬空。二目微闭,闭口,舌抵上颚,自然呼吸。两手可以自由放在两腿上,也可以结成“定印”或“太极印”。“定印”,即两手重叠,手心向上,两拇指尖接触,放在胸前。佛家右手在上者,叫三昧印。左手在上者,叫弥陀印。道家讲究男性左手在上,女性右手在上。“太极印”,即两手虎口交叉,右手姆指贴在左手劳宫穴,手心朝上(也可以朝内)放于小腹或两脚之间。②身心融为一体。坐好后,体会自身感觉,使意识和整个身体相融合,即“形神相守”,也叫“三家(身、心、意)相见”。但不可着意前、后、左、右、上、下,一分辨即为“著相”。初练静坐,最难的是入静,可采用听息、数息、意守等手段诱导入静。最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会自身的气感。练功中出现的轻、重、胀、麻、热、痒、涩、滑等感觉,是有益气血流通的正常现象。有之不可惊奇,无之亦不需追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要顺其自然。认真练下去,渐渐便可达到“入静态”。此时,身、心、意合一,进入浑浑混混、万念归一的空境。在此基础上,继续修练,便可“内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进入一念不存的“入定态”。正如庄子所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和神是分离的,即人的思维所考虑的多是身外之物,或追逐于个人名利,或留恋于酒色财气,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它,已经得到的怕失掉它,神总是外驰的。故此,自身的元气常向体外耗散,元气耗尽了,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练静坐法,使形与神合,内气凝聚,全身生理机制得到平衡,精满气足,疾病自愈③收功。每次练功时间不拘长短,想练就练,愿停就停。收功时,搓搓手,揉揉脸,慢慢将眼睁开,即可起身。随着功夫的提高,每次练功的时间会自然延长。老年可适当长些,青壮年以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为宜。为了不影响学习和工作,一般可放在午休或晚上临睡之前去练。此功法一般应避开喧闹的环境,寻一幽静之处去练。如无此条件,也可以在办公室利用休息时间,或在乘车、乘船、看电视的间歇时间去练。不过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而转。对周围的喧闹声,勿生讨厌心、恐惧心或躲避心,一生此心,便是随境而转,无法入静,影响功效。对周围的一切,应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佛家言“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指此意。道家说,能在“泥里行船,火中生莲”才是真功。}

声音诱导法:在练功中可以轻声诵读字句或咒语,也可以听钟摆之声,都是入静手段。意守脏器法: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肾脏等,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元气疏通该脏)。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加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意守丹田法: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听息法:就是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数息法: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十或百,周而复始,可以很快入静。上述入静方法,可任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同时进行,同时进行一般不宜超过三个内容,否则会人为地增加了杂念而不利于入静。笔者最倾向于数息法,根据经验,往往到100左右时就比较静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单易行的魔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