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知一下,有人用过问比心app怎么样里面的闪测吗?感觉怎么样?

一、病史采集
与其他临床各科一样,患者来院后应首先明确诊断,而进行诊断一般采取以下三个步骤:①病史采集:医生要全面、完整且有重点地收集患病资料;②分析综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将收集到的资料有条理性地进行分析综合;③提出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的分析。在进行诊断时,要凭借可靠的病史、仔细的物理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来确立诊断。还需注意:①避免主观片面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②掌握本科和有关学科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诊断正确与否,应根据临床变化,病程演变和治疗效果,做出必要的修正,有时还需要进行随访,以验证诊断的正确性;④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诊断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外的多轴诊断系统也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还要树立跨文化的观点,这样会更全面地考虑诊断。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十分关注循证医学,也应运用这一观点进行检查、诊断与治疗的实践。(一)采集病史须知
医生采取病史时,要取得就诊者的合作,向其讲明采集病史的重要性,耐心倾听他们介绍有关病史。由于就诊者大多缺少专业知识,他们提供的病史可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有的会忽略躯体因素,有的会忽视早期症状,有的会忽视思维和内心的体验。可见,在采集病史时,医生不单单是倾听者,还应善于引导,方可取得较为客观全面的病史材料。
对于首次就诊的,询问时要注意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记录本次来诊前一段时间的临床症状及其对功能的影响,以及起病诱因、发病时间、诊治大致经过。检核并记录就诊者及供史人提供的检查结果。做到既重效率,又无重大遗漏。在采集病史前,应认真阅读门急诊病历及转诊记录,以便掌握重点,但也不应受上述资料的限制而影响独立思考。如系再入院者,应认真复习既往病历,以免过多的重复,并在可能范围内重点询问末次出院后至此次住院前的情况。此外,也可补充既往病历中的不完整部分。在采集病史时,应注意就诊者与供史人的介绍顺序。如就诊者与供史人同时在场,医生应先征求就诊者的意见,由其来决定谁先介绍。对于有隐私想单独和医生交谈的患者,可以让供史人回避。
病史包括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宜先问现病史。“主诉”是指就诊者的主要症状和发病时间,应简洁明了。除口头询问外,还要尽可能收集就诊者在发病前后的有关书写材料(如信件,作品),这往往会反映出就诊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方面的异常以及情感体验等。此外,有些就诊者担心自己讲述不全面,就诊前准备好的一些症状记录材料,医生也可作为参考。对于儿童就诊者,应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变化,必要时请幼儿园或学校老师予以补充病史,或作家庭访问。对于老年就诊者,应关注有无脑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如意识障碍、人格改变或智能障碍等表现。(二)病史内容及记录要点
1.一般资料
(1)姓名。(2)性别。(3)年龄(儿童最好填写出生年月)。(4)籍贯。(5)婚姻(已婚、未婚、分居、离异、丧偶)。(6)民族。(7)职业(工作单位名称、职务或职称、工种)。(8)文化程度。(9)宗教信仰。(10)现在住址或通讯处(邮政编码、电话及联系人)。(11)永久通讯处(邮政编码、家属电话及联系人)。(12)入院日期。(13)病史采取日期。(14)病史报告人(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电话及与就诊者的关系)。(15)医生对病史资料的估价(详细、完整、客观及可靠性的程度)。
2.主诉
疾病的主要表现、起病缓急及病程。
3.现病史
按时间先后描述疾病起始及其发展的临床表现,直至入院时的现状。
(1)起病原因或诱因。如有精神刺激,应说明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从事工作的环境与发病有无关系,注意有无职业性中毒;有无躯体疾病、重大手术或药物过量、过敏等。
(2)起病缓急及早期表现。临床工作中一般按照从精神状态大致正常到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起病,时间在2周之内者为急性起病,2周到3个月为亚急性起病,3个月以上为慢性起病。起病急缓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提示意义。如谵妄多为急性起病,而痴呆多为慢性起病;急性起病较慢性起病者预后好。
(3) 发病过程。根据病程的不同,可按时间先后,逐日、逐月或逐年地描述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描述表现时应客观,注意病程的连贯性。对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症状需详细记载并举例说明。
(4)发病后的一般情况。如学习、工作、饮食起居及睡眠等,可根据不同的病种酌情叙述。此外,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情况、对自身异常的认识态度等都对疾病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不要遗漏对病中有无自伤、伤人、毁物等情况的询问,以便今后护理防范。月经周期及性生活情况也应询问。
(5)诊疗情况。若为复发病例,对既往的诊断、住院次数、治疗及疗效应详细记载,以供诊治的参考。
4.既往史
重点询问就诊者既往的疾病史,如有无脑外伤、抽搐、感染、高烧、昏迷、重大手术、性病、传染病等。若有病史,则应详细询问,包括每次患病的性质和持续时间,有无自伤;接受治疗的日期、地点、方法、持续时间和结果。此外,不可忽略过敏史。
5.个人史
一般系指从母亲妊娠期起,到发病前的整个生活经历。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询问,如对儿童应详问母亲怀孕时的健康状况及分娩史,就诊者自身的身体精神发育情况、学习及家庭教育情况;对成年和老年人则应着重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工作、学习能力有无改变,生活中有无特殊遭遇,是否受过重大精神刺激,婚恋情况等;女性应询问月经史、生育史。对个性特点的了解,要综合多方面的观察方能做出评价,如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心境和情绪、价值标准等,有无特殊爱好及某种嗜好等。具体内容可参考如下。 (1)妊娠与出生。如果患者存在学习能力低下,则可能与妊娠或分娩事件相关,如孕早期感染、早产及难产,是否为低体重儿等。(2)童年发育。极少有人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常地度过发育阶段。如果就诊者是儿童或青少年,这方面的信息尤为重要,此时应与其父母和早年养育者进行晤谈,记录其说话、走路及控制大小便是否如同龄儿童,以及睡眠、饮食习惯的形成,有无挑食、厌食、梦呓、梦游、磨牙、尿床等现象。此外,母子分离对日后的影响差别很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离时患儿的年龄、持续时间和分离的原因。通过询问儿童期情绪发展情况,可以获得早期脾气和人格形成的信息,而此时期的异常表现可能是后来问题的危险因素或早期征象。(3)教育。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以及与小朋友和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相处情况、老师对患儿的评价、擅长的游戏或活动等内容,对于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患者,要询问患者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是否喜欢本专业及有无休学等情况。(4)职业史。患者目前的职业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潜在的应激源。患者与上、下级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人格特征。患者从事过的职业、每个职位工作的时间及离职原因可为人格评估提供参考。如果可胜任的工作难度越来越低,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疾病或酒药滥用。反复变换工作或被解雇提示可能存在人格问题。(5)性生活史。医生应根据常识来决定询问这个问题的深入程度,并根据就诊者对初始提问的反应、人口学背景和当前诉述的性质做出判断。例如,当患者因性功能障碍就诊时,详细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就是必需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只需了解患者性生活是否涉及现有的疾病,是因是果或相互关联。在询问儿童遭受性虐待时,医生需判断提问的最佳时机与详细程度。这样的经历特别是对女性患者需要询问。但是,通常在第一次晤谈就问这些问题是不合适的,除非患者主动提及。(6)婚恋史。婚恋史包括所有较持久的亲密关系。需要询问患者目前或既往的任何持久关系。选词应避免预设伴侣的性别。反复的关系破裂可能反映人格异常。配偶的职业、人格特征、健康状况及是否有酒药依赖可能与患者当前的境况有关。(7)子女。妊娠、分娩、流产以及引产等对母亲而言都是较为重要的事件,有时可引起母亲不良的心理反应。患者子女方面的信息与患者目前的担忧以及家庭生活方式有关,而且因为孩子可能会受到父母病状的影响,所以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严重抑郁的妇女是否有处于哺乳期的婴儿,或暴力倾向的酗酒男子家中是否有未成年子女等等。(8)社会环境。询问住所位置、经济收入及家庭构成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除了可评估患者所面临的问题与应激源,还应评估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9)物质使用。物质的使用,如酒精、毒品,甚至处方药(如联邦止咳露)的误用也应该记录。对于这类问题,就诊者可能闪烁其词或有意误导,因此需要通过知情人或其他信息来源(如尿液检查或血液检查)来核实有关情况。(10)人际关系。重点询问就诊者是害羞怕人还是容易结交朋友、有无异性或同性朋友、朋友多或少、关系疏远或密切、持久还是短暂,与双亲的关系,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与同学、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如何等。业余爱好活动也有助于了解其人格特征,如从喜欢棋类活动还是喜欢球类活动判断其喜静还是喜动;是否喜欢少人或独自参与的项目如看书、游泳,还是多人配合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内外倾向及合作程度。(11)应激事件。指影响个体的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丧亲、离异、升学、重大财产损失、患重病、被殴打、经历地震等,对目前症状的形成和表现,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12)人格评估及应对风格。评估人格的方法有:询问就诊者的自我评价、了解就诊者的其他人对其的看法、晤谈时的行为观察以及人格测验。过于看重就诊者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评价,因为有些人会力图展示好的一面而掩饰其他表现,如反社会人格者掩饰自己的攻击以及不诚实行为。相反,抑郁患者又常常消极和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因此,应尽可能与其他知情人晤谈,并结合人格测验进行判断。此外,让患者就某些特定的情境举例说明,如遇到领导批评、和朋友发生误会、在面对困难任务时的表现,能更好地反映其人格特征。同时,也可根据患者自身的评价或讲述的事例,评估患者的应对风格是面对、接受、自我分散、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等积极的应对,还是否认、逃避、酒药滥用、自我惩罚、迁怒他人等消极应对。
6.家族史
父母两系三代中有无患者,有无个性偏离者,有无近亲婚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石川 董问天)二、 精神状况检查
精神状况检查(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是指检查者通过与就诊者面对面的访谈,直接观察了解其言行和情绪变化,进而全面评估精神活动各方面情况的检查方法。精神检查是精神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基本手段,精神检查的成功与否对确定诊断极为重要。通过系统的精神检查,掌握就诊者目前的精神状况,弄清楚哪些心理过程发生了异常,异常的程度如何,哪些心理过程尚保持完好,为诊断提供依据。常规的精神检查包括与就诊者的谈话和对其进行观察两种方式,交谈注重就诊者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观察注重医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两种检查方法通常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同等重要,但针对处于不同疾病状态的患者当有所侧重。有时,还可以借助被检查者书写的信件、文稿等资料信息。此外,在进行系统的精神检查之前,应熟悉病史,以便有目的地根据病史资料进行检查,要一一确定病史中可疑精神症状的具体种类与性质,通过精神检查进一步了解与证实。总之,应该设法从不同角度来全面地评估就诊者的精神状况。精神检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与检查者对被检查者的细致观察及翔实记录有关,还依赖于检查者丰富的医学、心理、社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精神检查除了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外,精神病学基础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精神病学知识、清晰全面的信息收集,有助于澄清和核实具体的症状,进而为诊断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精神检查是最重要的“理论到实践的平台”。另外,良好的精神检查还与被检查者的合作程度相关。因此,在进行精神检查时,检查者应以亲切、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被检查者,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检查者的配合。(一)基本步骤
1.三个阶段
(1)开始阶段。也称为一般性交谈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发现有意义的症状线索,决定有效的谈话方式,及时处理被检查者的情绪,并对临床风险做出最初的评估等。大多数情况下,被检查者的开头几句话及开始几分钟的表现,包含了大部分症状线索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应采取“多看、多听、少问”的方式认真观察和倾听,了解患者主要的问题,从而准确发现继续深入交谈的方向和主题。
(2)深入阶段。是检查的主要阶段,基本任务是全面运用各种沟通方法及提问、引导、控制等技巧,澄清和核实有关诊断、治疗、预后、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开放式和询问式两种交谈方式。
(3)结束阶段。本阶段基本任务包括总结和核实、必要的解释和鼓励、提供今后的交流途径等。有的检查者忽视结束阶段的重要性,导致之前建立起来的医患关系前功尽弃,这是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注意的。
2.方法分类
检查主要包括定式检查、半定式检查和不定式检查3种方式。临床工作中,检查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被检查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精神检查的内容与顺序,但往往会因检查者的学术风格与人格特点而导致检查结论的差异。为了避免检查者的主观原因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些将精神检查的过程、症状提问方式、必须涉及的症状内容、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意义等要素作了统一规定的诊断量表应运而生。定式和半定式检查是研究中常用的精神检查方式。
(1)定式检查(structured interview)。检查规定了检查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规定了明确的检查顺序,甚至对提问用语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检查者完全遵照执行,采用这类方式所进行的精神检查,被称为“定式精神检查”。定式精神检查又称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复合性国际诊断用交谈检查表(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CIDI),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CIDI是在原编著者(1979)的“诊断用交谈检查提纲”(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DIS)的基础上发展而成。CIDI及DIS不仅规定了检查范围、方法、顺序,连提问词也做了统一规定,并对每一个阳性回答设定了追问句式,以厘清重要的相关因素,提高评定的信息可靠性。CIDI不仅是比较严格的定式精神检查,同时也是适用于现行的ICD-10及DSM-IV两类诊断系统的定式检查量表。定式临床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Ⅰ,SCID)是常用的与现行DSM-IV轴Ⅰ的分类诊断标准配套的精神检查量表,重点针对一些主要的精神病性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以及物质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障碍、进食障碍及适应障碍等。
(2)半定式检查。有些检查或量表对以上要素虽然做了相应的规定,但也给检查者留下了一定的发挥空间。采用这种检查方式所进行的精神检查则称为“半定式精神检查”。目前使用较多的有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SADS)以及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量表(schedules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in neuropsychiatry,SCAN)。
(3)不定式检查。指以精神活动主要内容为基础,围绕被检查者的主诉和病史发展变化,而开展的没有固定程序和具体内容要求的精神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大多属于不定式检查。(二)合作者的精神状况检查提纲
人的精神活动是统一的整体,但为了理解和分析方便,考虑到疾病诊断的分层分类系统,精神检查及其记录通常将其分为一般表现、认识过程、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四个部分。
1.一般表现
(1)意识状况。主要检查被检查者意识是否清楚,清晰度如何,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其范围、程度、内容如何,意识障碍的程度有无波动。
(2)定向力。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及自我定向,有无双重或多重定向等。
(3)仪态及外表。首先,观察面色和身材、体质状况,还要注意被检查者的体型,这些反映其一般健康状况及精神状态。有躯体病容,应在诊断时排除躯体疾病,如明显消瘦,应考虑各种导致代谢异常的躯体疾病,还应排除神经性厌食、抑郁症或慢性焦虑症等疾病。其次,要注意被检查者是怎样前来就诊的,是步行、被约束还是担架抬入;发型、装束情况;服饰是否整洁,是不修边幅还是过分修饰;举止、姿势、步态如何,是自然还是紧张,对人友好还是淡漠、拘谨、警惕、愤怒;对医生是纠缠不清还是置之不理;外貌是否与实际年龄相称。衣着不整、外表邋遢提示行为衰退、自我忽略,要考虑痴呆和精神分裂症的可能,也可能是情绪抑郁不顾修饰之故;强迫症患者往往会有过分修饰的表现;穿着古怪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特定的妄想内容,也有可能是情感高涨导致的意志活动增强。体态和动作也可反映患者的心境状态:典型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是坐下时两肩耸起、头下垂、双眼凝视地面;焦虑患者常坐在椅子边缘,两手紧握扶手;焦虑或激越的患者常显得不安、身体发抖,有的不时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整理衣服或抠指甲。刻板行为、违拗、怪异行为则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型运动障碍的患者有口面部不自主的运动,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如抽动、舞蹈样动作等。面部表情常反映患者的心境:愁眉苦脸常提示焦虑或抑郁;恐惧紧张的表情可能与幻觉妄想或急性惊恐发作有关;自得其乐的表情可能是器质性痴呆;神采飞扬的表情可能是躁狂症;表情平淡可能是慢性分裂症;表情呆板(假面具样面容)可能是精神药物引起的反应(震颤麻痹综合征)。某些常引起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也可以有特殊面容,如突眼性甲状腺肿、黏液水肿、肾上腺功能亢进等。
(4)接触情况。注意接触主动性、合作程度、对周围环境态度、是否关心周围的事物。接触中注意观察其注意力是否集中,主动注意、被动注意的情况。待人接物的表现也很重要,社交行为往往可以提供诊断线索:躁狂患者可能显得过于与人熟络;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过于活跃、兴奋,也可能退缩、心不在焉。记录这些异常行为时应给予具体描述,避免含糊使用“古怪”“异常”等词语。
(5)日常生活。患者的饮食、起居、洗漱、衣着、大小便、个人卫生能否自理,对新环境能否很快适应,对周围事物是否关心,愿意与其他人接触还是孤僻离群,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否参加病房集体活动及康复治疗,饮食、睡眠状况如何等等。女性要注意其经期个人卫生的情况。
2.认识过程
(1)感觉:通过询问及检查了解被检查者有无感觉障碍,如感觉增强(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等,以及感觉障碍出现时间及频度、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及影响等。
(2)知觉:首先要评估错觉及幻觉是否存在,如有,则要关注错觉及幻觉的种类、性质、强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以及被检查者对错觉、幻觉的认识及态度。在幻觉检查时应注意:①幻觉的种类,是幻听、幻视、幻味、幻嗅还是幻触,对诊断意义较大的幻觉种类要重点检查。②幻觉的内容,是单调的还是丰富复杂的,幻觉内容与思维内容有无关系。③幻觉的结构是否完整,完整的程度和性质,是真性幻觉还是假性幻觉,幻觉的清晰程度如何,是鲜明生动还是模糊不清。④幻觉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是白天出现还是晚上或睡前出现,或是随时出现;是偶然、断续的,还是持久存在的。⑤幻觉出现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时的意识状态如何,有无意识障碍。另外,与焦虑抑郁等症状不同,幻觉不是正常的感知,检查者难以有同样程度的感情性理解,同时被检查者常常担心把症状暴露给他人以后的反应,故隐瞒症状的非常常见,因此在询问此类症状时应该坦诚的进行沟通和解释后再进行。
(3)感知觉综合障碍:有无感知觉综合障碍,如视物变形、体形感知障碍等,如果存在感知觉综合障碍,还应详细了解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被检查者当时的情绪反应及与之的关系等等。
(4)思维活动:主要了解被检查者的思维联想过程、思维逻辑推理过程和思维内容有无异常,除了检查中的言语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其书信、文稿、图画等进行分析。1)思维联想障碍:主要了解思维联想的速度和过程特点,需观察语速、语量、言语流畅性、连贯性以及应答是否切题等。可以让被检查者自由漫谈,观察有无联想加速(说话滔滔不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语速缓慢)、思维贫乏(内容空洞、沉默少语)、联想过程中断(说话突然中断),同时要注意有无重复言语、刻板言语、持续言语等。如有思维形式障碍,应该收集具体表现并用专业术语加以记录。要注意思维联想结构的严谨性如何,如患者说话是否有条理、有无中心内容与主题、句与句之间有无联系、说话是否琐碎、重点是否突出、回答问题是否中肯、言语结构是否正确,有无音联、意联等。还要询问被检查者的思维是否受自己主观控制,有无不自主涌现的思维。2)思维逻辑障碍:检查时要注意被检查者是否存在混乱的概念(患者使用的概念能否正确反映现实),有无概念混淆、自相矛盾或不可理解,有无语词新作。同时,应注意有无逻辑推理障碍,患者的推理有无根据、理由是否充足,有无因果倒错、逻辑倒错等。3)思维内容:重点检查有无妄想。在询问思维内容障碍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因为被检查者大多并不认为他的妄想是异常的,因此检查者应该耐心地询问。如果不注意询问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对立情绪,影响整个检查的进行。对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被检查者,交谈时应该把妄想放在最后询问,可以采用抓住前面的谈话内容中的一些线索进行“旁敲侧击”的方式,也可以从其他知情人的叙述及病史来发现被检查者有无妄想的存在。例如,患者说自己不想活了,经过了解发现他总觉得有人想要害死自己、威胁家人安全。当发现可能是妄想的时候,检查者须确定其对异常思维内容坚信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检查者不要为了取得合作而随便附和其妄想内容。妄想确认以后,要注意询问妄想的具体内容,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是一过性还是持续性,是系统性还是片段性,涉及的范围和广度如何,荒谬性与泛化倾向,与精神因素有无关联。另外,还需评估妄想内容对被检查者情感、行为有多大影响,以及妄想出现时被检查者的情感、意识状态等。首先要确定患者的信念与其文化背景是否有关。当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时,检查者应向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了解此种信念是否他们共有。除了妄想之外,还应该检查患者有无超价观念、强迫观念等。对于强迫观念,有时患者亦不愿提及,需要医生以耐心的态度反复询问。在确定为强迫思维之前,要明确患者是否认为这些想法是属于自己而非他人植入。如确定为强迫观念,应详细询问其种类、内容、发展动态与情感意向活动的关系。同时注意避免将妄想与迷信观念、一般的敏感多疑及幻想等内容混淆。
(5)注意力: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反映集中于手头事物的能力。一般在和患者交谈过程中,医生就能注意到患者的注意力情况。注意力应从程度、稳定性及集中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谈话、观察,了解患者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否主动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外界事物变化时能否引起患者的注意,是否存在注意范围的缩小或增强。正式的检查可以对患者的注意力情况进行半定量评估,通常以“递减7测验”开始,即要求被检查者计算从100连续减7,在所得余数继续减下去直到得数小于7为止,记录被检查者所花费的时间及错误的次数。
(6)记忆力:在采集病史时,检查者可以将被检查者对既往事件的叙述同知情人的叙述内容比较,根据两者之间有无差异或矛盾来判断被检查者有无记忆力损害。如果被检查者存在记忆损害,应留意是否存在记忆的虚构或错构。对瞬时记忆、近记忆、远记忆进行检查及描述,可通过客观观察和询问两种方式来了解。检查瞬时记忆可采取多种方法,最简便的方法是告诉其周围工作人员的姓名或一串数字,让其复述;检查近记忆可以请患者回忆当天或近几天发生的事情;远记忆的检查依靠询问被检查者早年的事情,如生日、几岁上学等。如发现记忆力减退,应进一步检查记忆减退是全面的还是选择性的,属于哪一类记忆损害及其程度、发展状态,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以及被检查者对自己记忆障碍是否有自知力等。为了进一步了解记忆力减退的程度和性质,必要时可进行记忆量表测查。个别被检查者显示记忆力增强,对某些事物的细节都能清楚回忆,也要予以检查与记录。
(7)智能:根据被检查者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时应注意智能障碍与知识贫乏的区别。此外,严重的记忆障碍往往伴有智能障碍,因此在判定智能程度时,一般还要检查记忆和知识程度。智能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一般常识:了解一般时事、自然知识或专业知识等的情况,应根据被检查者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性质提问,所提问题应该恰如其分,太深或太浅都不能正确反映常识掌握水平。2)理解与判断力:通过提问了解对事物分析、比较、归纳的综合能力,判定患者理解判断能力。3)计算力:心算和笔算两种方式测量,心算更佳,因为心算不仅能反映患者的计算力,还反映其记忆和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般可用100连续减7或13测试,也可用其他加减乘除、简单应用题进行测查,测查时要记录其计算速度和错误次数。
(8)自知力:自知力判定不只是简单的“有”或“无”,还应包含完整程度等内容。一般应检查以下内容:①被检查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目前的这些变化;②是否承认这些表现是异常的、病态的;③是否愿意接受医生、家人等对他的处理方式;④是否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提问如“对过去的某些体验或精神异常怎么看待”“现在是否需要医生帮助”等。检查自知力时应注意,有的被检查者为了出院而对自身症状作的“假批判”。
3.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检查是精神检查的难点,主要依靠观察被检查者的外在表现,如表情、姿态、声调、行为等,结合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信息来了解其内心体验,还可以直接提问“你的心情怎么样?”等问题,重点评估精神活动中居于优势地位的情感反应的性质、强度、稳定性、协调性以及持续时间。情感活动通常从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两个方面评估。占优势的情感常可以从被检查者的表情、姿势、动作等方面显露出来,如情感淡漠的患者面部表情缺少变化,情感高涨者通常面部表情丰富,且喜悦、高兴表情增多。评估内心体验时常需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设法让其讲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对情感活动检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的性质与强度。确定占优势的情感活动是什么,情感表现是高涨、低落、欣快、淡漠、忧郁、绝望或愤怒等,这些情感反应出现的原因。对情感强度的估计要与病前性格加以比较。
(2)情感的协调性与稳定性。观察情感活动与周围环境和精神因素是否相适应、面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是否一致、情感活动与思维内容是否配合,情感活动稳定性如何,有无突然出现的病理性激情、强制哭笑等。通常人们情绪变化与交谈的主题是相一致的,如谈及不幸的遭遇时会显得悲哀,提到烦恼的事情会感到生气。情感反应不协调者往往会有情绪与交谈内容不一致的表现,如提到有人伤害自己的事却表现得十分开心。不协调的情感反应不一定是病态,人们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也可能表现出不协调的情感,所以在判断是否存在病态情感时需全面考虑。
4.意志和行为
检查时应注意行为障碍的种类、性质、强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出现频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协调程度等,还要注意意志活动的指向性、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等方面的障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记录:
(1)意志活动及本能。意向活动有无意志活动增强或减退,有无本能意向的增强或减退,如食欲亢进或减退、性欲增强或减退,有无意向倒错等。意志减退者往往生活懒散、工作不负责任、终日无所事事、对未来无任何计划。受妄想支配者可出现病理性意志增强。
(2)动作行为。观察动作行为增多还是减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他人是否合作、有无古怪动作或离奇行为,有无违拗、被动服从、作态等行为,有无模仿动作、刻板动作、强迫动作或冲动攻击行为,姿势是否自然,有无蜡样屈曲、木僵等表现。
(3)自杀自伤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应得到更多关注。很多年轻精神科医师怕问及自杀问题,担心给被检查者暗示或触犯他们。实际上对于一些被检查者来说,这是非问不可的问题,询问时应逐步加深,如“你是否有时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你如何看待死亡?”等等。(三)不合作者的检查提纲
兴奋躁动、木僵或敌对状态的不合作者多由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引起,也可能是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对这类患者,首先要尽可能收集详细的病史,并将检查的重点放在全面的躯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上。如果无法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缺乏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可能认为不合作的患者无法进行精神检查,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患者不合作正是精神症状充分发展的临床表象。对于不合作的患者,主要依靠仔细观察和侧面了解来掌握其精神状况,重点观察一般生活情况、意识状态、情感活动及行为表现等。可以按意识、仪态、动作行为、面部表情、言语、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记录。
1.一般表现
(1)意识状态不合作:患者意识状态的检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一般可依据患者的自发言语、面部表情、生活自理能力及行为表现进行判断。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抓住患者有言语的时机,即刻检查来确定。注意,对于兴奋躁动者,特别是言语运动性兴奋时要检查是否存在意识障碍。
(2)定向力:可通过自我和环境定向、自发言语、生活起居及对经常接触人员的反应情况大致分析定向力有无障碍。定向力障碍往往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3)姿态:主要检查姿态是否自然、姿势是否长时间不变或多动不定,肢体被动活动时有何反应,肌张力情况等。
(4)日常生活:是主动进食还是拒食,对鼻饲、输液的态度如何,大小便能否如厕,有无大小便潴留,睡眠情况如何。对于女性,还要观察其能否主动料理经期卫生。
2.言语表现
观察是否存在缄默不语、欲言又止等。缄默不语者是否可用文字表达其内心体验与要求,字迹是否清楚,文字是否通顺,回答问题是否中肯。也可任其书写和涂画,观察其内容。兴奋者言语的连贯性及其内容如何,有无模仿性言语,吐字是否清晰,音调高低,是否用手势或表情示意。
3.面部表情与情感反应
面部表情是否呆板、欣快、愉快、忧愁、焦虑等,有无变化,这些表情与周围环境有无联系,对工作人员及家属亲友等有何反应。应特别注意无人关注时被检查者是否闭眼、凝视或警惕周围事物的变动,当询问有关内容时有无情感流露,观察有无精神恍惚、茫然及伴有无目的的动作。木僵者受到刺激(如强光、鼓掌等)时,注意其呼吸、脉搏、血压有无变化,有无颤抖、出汗、流泪表现,这些表现对于判断不合作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也有重要意义。检查中,还要注意情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无不可理解的情绪爆发,如哭笑无常、病理性激情等。
4.动作和行为
动作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本能活动亢进现象,有无蜡样屈曲、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及重复动作,有无冲动自伤、自杀行为,对命令的行为(如张嘴)是否服从等。还要注意被检查者对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员的态度有无不同。
总之,不合作者的精神检查较为困难,必须耐心、细心、细致,反复观察言行和表情,特别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是否相同。医护人员对不合作者要态度亲切和善,言语温和委婉,处理细致周到。(四)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检查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检查更为复杂困难,要重点关注意识、记忆、智力等方面的问题。
1.意识状况。应仔细观察有无意识清晰度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表情茫然恍惚,整体精神活动迟钝等。同时注意意识障碍的深度,意识状况对被检查者的影响程度等。
2注意障碍。除在交谈中观察其注意状况外,还可给予一些突然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刺激等),观察其反应。
3.思维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正常思维特征被破坏,常表现为:①思维缺乏自觉主动性,患者虽有问必答,但不问时缺乏主动性言语,显示思维停顿。②思维缺乏预见性,患者表现被动,缺乏对交谈进程的预见性。③抽象思维障碍,患者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归纳和辨析能力受损,不能恰当运用概念,表现为对抽象名词如和平、正义等不能解释,不能区分意义相近的名词如男孩——女孩、梯子——楼梯等,不能解释成语,不能完成图片或物体分类试验等。④出现持续言语、刻板言语、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等;⑤严重意识障碍者可见思维不连贯、词的杂拌等表现。
4.记忆和智能障碍。记忆的有效运用障碍常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前奏,即刻记忆是必查项目,如数字顺向和逆向累加、即刻重复和短时回忆物体名称等均应检查。对此类患者应做进一步的专项记忆功能测定。
5.情感障碍。患者常因情感控制能力受损而出现情感脆弱、不稳、激动和易激惹,甚至情感爆发,情感平淡或欣快也很常见。(五)检查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1.以被检查者为中心的交流方式。检查时应尽量围绕被检查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应采用被检查者主导的病史报告方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个人经历和体验,并在适当的时机将话题引导至对关键症状的描述上。检查中,应避免不顾被检查者的关注点而直接就医生所关注的症状进行询问,切记不要像询问犯罪嫌疑人的警察那样向被检查者提问。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生硬的按照“知、情、意”的顺序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顺序进行检查。初学者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书本上有关症状学的记录顺序进行询问,这是为了熟悉有关知识和检查内容而采取的权宜之计。需要强调的是,住院医师应该在精神检查前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便建立基本的检查提纲和操作框架,这些知识对于精神检查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检查内容清单,不要生搬硬套。分析收集的临床资料时,则提倡围绕精神检查提纲的内容来进行,这样可以使分析过程明了清楚、富有逻辑性。
2.尊重和关注患者。检查者在精神检查过程中的行为及言语中表达,应该体现出对被检查者的尊重和关注。但需要检查者注意的是,用言语直接表达的尊重和关注往往作用有限。
3.运用沟通技巧。沟通的效果如何主要靠被检查者的感受和评价,如果被检查者认为医生没有理解他,没有让他充分表达或检查过程因为沟通的原因而中断,均属于沟通技巧问题。观察、倾听、提问是常用的沟通技巧。
4.坚持“三不”原则。“三不”原则是指“不陷入争辩、不轻易打断、不对患者进行法律和道德评判”。在精神检查过程中,被检查者的症状会影响其语言、情绪、行为方式甚至生活习惯,作为检查者应该理解这些病态表现,不要与被检查发生争执,或训斥、歧视他们,要保持中立和情绪的稳定。
5.检查的时间限定。检查的时间没有固定要求,主要取决于检查者的经验、问诊的技巧及被检查者的合作程度,一般20~40分钟为宜,最长不应超过1个小时。对于初次接受检查的被检查者,交流时间相对长一些。对配合程度不高的被检查者,精神检查的时间不宜过长。
6.灵活交谈方式。检查过程中,鼓励患者自由阐述,适当引导。谈话内容与询问要因人而异,提问要注意时机,善于因势利导。例如,对于神经症及文化水平较高的被检查者大多采取非定式检查方式,询问“你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对于重性精神疾病、谵妄、痴呆患者,多采用定式询问,只要患者回答“是”“否”即可。检查中,最好多问开放性问题,如“最近一段时间,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避免诱导式或有暗示性的提问,如“你最近的情绪很差吧?”另外,不要让被检查者感到命令或被审问,如“你为什么骂人!”凡是可能引起被检查者疑虑不安的问题,一般放在最后提问,在没有与被检查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前,不应冒昧的提出。
7.自我保护。在实践中,尽管只有少数被检查者存在暴力危险,但在精神检查时,检查者应保持足够的警惕性,防范可能出现的暴力行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保证检查者与检查室出口间无阻碍;检查室没有可以做武器的物品;在单独进行精神检查时,确保其他人知道检查正在进行及大致结束的时间。如果被检查者危险性较大,可以请其他人员在场以保证安全。(六)影响检查效果的主要因素
1.医患关系。检查者对被检查者平等、亲切、关注的态度,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人格、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2.环境因素。精神检查需要有安静、安全的环境,同时也需要较为充足的交谈时间。
3.检查者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技巧。专业理论知识是精神检查的基础,同时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引导、认真观察特别是观察患者的非言语信息都会对成功的精神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对病史的了解程度。做检查之前,检查者应充分了解被检查者的病史,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应以病史中提供的异常现象和可能的病因为线索,有重点地进行检查,从而提高精神检查的效率,使检查能顺利完成。
5.患者的人格特点、合作程度。对性格外向、开朗、健谈、合作的被检查者,检查比较容易进行。反之,对平素性格内向、沉闷、话少、怀有敌意患者检查较困难,因此需要耐心及更多的时间。(陈科 陈大春 杨甫德)三、躯体检查(一)高级智能检查
1.记忆障碍
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常发生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减退、遗忘、错构和虚构。
(1)检查方法。1)数字识记法:给出3至12位随机、无规律可循的数字,检查者以每秒1个数字的速度念出,让受试者以相同顺序重复(顺行性数字广度测验)或反向重复(逆行性数字广度测验)。数字广度记忆测验是用于检测注意力和瞬时记忆的有效手段,正常成人能够顺向复述5到9位数字。大脑额叶及枕叶功能对数字的空间定位有影响。2)关联词组法:给出10对相关词和10对无关词,每一对词读过后,受试者复述并记住,检查者说出对词中的一个,受试者说出另一个,最后统计正确回答数、错答数和忘记数。正常成人的正确回答相关词8对以上,无关词7对以上。3)故事记忆法:叙述简短故事,确定受试者听清楚后再继续进行其他测试,5分钟后受试者复述。4)经历事件记忆测验:请受试者回忆近期和远期经历过的事情或众所周知的国家社会大事。
(2)成套测验。临床记忆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可用于评价患者记忆。
2.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包括发育迟滞和痴呆,大脑弥漫性损害时多伴有智能障碍。儿童及成人的智能检查有所不同。对小儿发育筛查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 test,DDST),主要包括个人-社交能区、精细动作-适应性能区、语言能区、大运动能区四个能区。婴幼儿发育测定量表是盖塞尔发展量表在我国的修订本,用于0~3岁婴幼儿,是发育诊断法,检查内容包括适应性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交行为。绘人测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测验方法,只令儿童画一个人像,指导语简单明了,适用于5~12岁儿童,它只反映儿童的一种特殊能力。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用于5岁半至成人,可个别进行也可团体进行。中国比奈智力测验适用于3~18岁,最适合年龄是6~14岁。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成人量表、学龄儿童量表和学前儿童量表,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衔接,目前国内广泛适用于心理、教育、医学等领域。老年期智能低下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包括记忆障碍、思维能力低下、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
3.思维障碍
大脑弥漫性损害可以导致思维障碍。常见的思维障碍如下。(1)缺乏主动性思维:当与患者谈话时,表现言语流利,接触良好;将患者置于一旁时,思维停滞。(2)持续言语极为常见:一般交谈即可发现。常于患者转换话题时出现,特别是从谈论一个熟悉的事物转换到另一个不熟悉的事物时,表现程度不一,从个别词、短句甚至整句均可受累。常伴发持续动作、失语、失用,也可单独发生。(3)思维缺乏预见性:推理过程发生障碍,对事情和行为缺乏预见性,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下降。(4)联想加快:联想增速,任何微小的刺激都可引发联想,类似躁狂症,但缺乏相应的情感高涨和精神兴奋状态。(5)抽象思维障碍:对事物缺乏分析、综合、归纳和区分的能力,不能恰当地应用概念。
4.意识障碍
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两方面。觉醒度改变为主的包括嗜睡、昏睡和昏迷,脑和脑干功能活动的不同抑制程度决定了不同的意识障碍水平。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包括意识模糊、谵妄状态,此外还存在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和植物状态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体格检查应当强调迅速、准确,重点注意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并观察是否有发热、呼气异味、皮疹或皮肤发绀、皮下血肿、鼻腔及外耳道出血或脑脊液溢出,腹部是否膨隆或存在肌紧张。神经系统检查应重点包括昏迷程度、眼部体征、运动功能和呼吸形式。国际通用Glasgow昏迷评分对昏迷程度进行量化。(二)失语、失用、失认的检查
失语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言语障碍形式,常与失用、失认伴发出现。
1.失语。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优势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病变导致言语表达或理解障碍。主要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1.言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是否费力,有无实质词或错语、找词困难、刻板语言,能否达义,是否能对常用物品进行命名,复述检查者所说词汇或短语是否存在障碍,书写姓名、地址,进行听写或抄写等。2.言语理解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包括听理解和阅读能力。听理解力检查即要求患者执行简单口头指令、是非选择、左右定向及含语法的复合句;阅读能力检查是要求被检查者执行书面指令,朗读书报的文字等。
2.失用。通常很难被察觉,也常被医生忽视。包括肢体运动失用、观念性反作用、结构性反作用、穿衣失用等。肢体运动性失用即检查能否完成目的性的简单动作,执行指令、模仿及自发动作是否受影响;观念性失用即令患者先做简单动作,再做复杂动作;结构性失用即执行涉及空间结构关系的复杂行为能力;穿衣失用即观察患者穿衣是否正确,是否有内外不分等。
3.失认。是指意识清楚、感觉通路正常前提下,患者不能经由某种感觉辨别熟识的物体。包括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和体象障碍。视觉失认检查:给患者辨认一些常用物品,如照片、风景画、线条图和其他实物,并用语言或书写表达。听觉失认检查:辨识熟悉的声音,如铃声、闹钟、敲击茶杯和乐曲声等。触觉失认检查:令患者闭目后触摸手中熟悉的物体加以辨认。体象障碍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病觉缺失和幻肢症等。(三)一般内科检查
全面系统的内科系统查体对鉴别由内科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应注意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育、营养、面容表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还要注意意识状态、体位、姿势步态、皮肤黏膜、头面部、胸腹部和脊柱四肢等检查,以及患者服饰仪容、个人卫生、呼吸或身体气味等。(四)其他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获得的神经系统体征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1.颅神经。颅神经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对颅神经进行检查时,应确定是否有异常、异常的范围及其关联情况。尤其应当注意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光反射。2.运动系统。包括观察肌容积、肌张力、肌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姿势步态等。检测患者主动运动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观察肌肉的运动幅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观察共济运动是否困难。 3.感觉系统。主观性强,应在患者情绪稳定情况下,耐心细致检查。检查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检查,注意左右、远近端对比,必要时重复。4.反射。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等。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检查,应使患者保持安静和放松状态,注意改变程度及两侧是否对称,是否对称尤为重要。根据反射分为亢进、活跃(或增强)、正常、减弱和消失。5.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6.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检查包括皮肤黏膜和毛发指甲的外观和营养状态、排汗情况等一般检查以及内脏和括约肌功能、自主神经反射等。(武剑)四、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可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除了血、尿、便常规,血液生化、胸片等检查外,应根据病史和临床体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为某些症状性精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提供证据支持,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一)常用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为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的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Aβ42下降,总Tau蛋白、P-Tau181升高,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有相应器官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证据,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等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脑脊液可找到相应的病原体感染证据,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尿液精神活性物质成分检测阳性。近几年在精神疾病遗传领域开展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为精神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证据。在精神分裂症GWAS研究中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平的基因 有 ZNF804A、TCF4、NRGN、Extendedregion MHC、CACNA1C和PBRM1,拷贝数变异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显著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包括1q21.1,15q11.2,15q13.3,16p11.2,16p13.1 和 22q11.2。这些研究成果和将来的进步将有助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DNA序列变异和环境因素外,表观遗传可能在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神经电生理检查(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无创性生物物理检查方法。在安静无外界刺激时,将引导电极置于头皮上进行描记,可得到大脑持续性、节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既可反映脑的生理功能,也可反映脑的病理变化,通过分析其波形、波幅、节律,有助于了解大脑皮层的活动和病变情况。脑电图已被广泛应用于癫痫、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脑部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方法逐渐应用于脑电图的研究中,如基于脑电图数据进行大脑功能网络分析,度量大脑的复杂网络特征,尝试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依据。(2)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是指同时记录、分析多项睡眠生理学指标,进行睡眠医学研究和睡眠疾病诊断的一种技术。监测的内容包括睡眠结构、呼吸事件、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睡眠进程,包括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醒起时间、醒起次数、觉醒比等。2)睡眠结构:非快动眼睡眠相(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有 S1、S2、S3、S4 四期,通过分析四期百分比、快动眼睡眠相(rapid eye movement,REM)百分比等指标了解睡眠结构。整夜8小时睡眠中各期睡眠所占比例为S1占5%~10%,S2占50%,S3+S4占20%,REM占20%~50%。3)REM期的观察指标为REM睡眠周期数、潜伏期、强度、密度、时间等。正常成人每夜睡眠过程中NREM睡眠和REM睡眠时相交替出现4~6次。抑郁症患者特有的REM睡眠障碍表现为REM潜伏期缩短至40~50分钟,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3)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s,BEPS):给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以适当的刺激后,可以从神经系统及其效应器记录到一系列与刺激有固定时相关系的电活动,称为诱发电位。按刺激形式可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嗅觉诱发电位(OEP)、味觉诱发电位(GEP)。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波形、潜伏期和波幅。诱发电位潜伏期的长短可反映神经活动的速度,波幅的高低可反映大脑兴奋性的高低。随着电生理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脑诱发电位已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神经感知觉活动过程的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现已有研究将脑诱发电位与脑神经影像技术同步结合起来进行数据记录,可以弥补ERP空间分辨率的不足,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更全面理解精神疾病的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3.脑影像检查(1)结构性脑影像:常用结构性脑影像检查主要包括计算机X线扫描断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技术。1)计算机X线扫描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是临床上常用的结构性影像技术,根据不同层次各种组织的衰减系数差异,显示人体有关组织、器官的解剖学横断面图像,可显示脑室的大小、脑沟宽度、脑实质密度的改变及局灶性异常。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CT检查中可发现脑萎缩,以颞叶的内侧和海马萎缩显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CT检查中可有脑室扩大。2)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白质和灰质的分辨能力优于CT,可清晰显示脑白质、灰质图像。早期结构磁共振影像的研究多采用手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方法计算局部脑结构的体积,近年多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通过比较成组受试者高分辨力T1WI结构影像,获得全脑组织密度或者体积改变的信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评估水分子的弥散情况,间接评价脑白质的结构完整性,无创显示脑组织深部白质纤维束的走行。MRI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某些脑区的体积下降,如颞上回、颞叶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和海马回)、前额叶、丘脑等。DTI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白质异常,包括额叶、颞叶、海马等脑区,及胼胝体、弓形束、带状束和小脑脚等连接各个脑区的纤维束存。然而,无论是在T1WI结构影像或DTI方面的探索,不同的研究所报道的损害区域并不完全一致。(2)功能性脑影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通过检测能发射单光子同位素标记的显像剂在体内的立体分布而定量、定性地检测脑血流及其变化,也可以通过检测受体的放射性配体以了解神经受体的占有率和功能情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通过导入人体的不稳定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体内的各种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研究活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功能性影像成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可以通过探测脱氧血红蛋白磁场的变化来推断神经元的活动性,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fMRI相对于SPECT和PET而言,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已成为精神疾病研究的热点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fMRI包括基于任务的fMRI和静息态fMRI。基于任务的fMRI的脑功能研究通过合适的实验任务刺激受试者,进而检测参与任务的脑区激活状态;研究者可通过任务刺激时扫描所得的激活脑区来进一步评价患者脑功能状态是否存在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近年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科研,分析方法包括局部脑区活动分析和脑区间功能连接分析。局部脑区活动分析有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功能连接分析包括:基于种子的相关分析(seedbased correlation analysis)、Granger 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GCA)、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方法、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analysis,ICA)及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等。脑影像技术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突飞猛进,各国的科学家均在共同努力,期望可建立用于精神疾病诊断的客观的脑影像技术指标。(二)近红外光学脑成像介绍
近红外光学脑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新型脑功能成像技术。该技术使用波长为650~950nm的近红外光可以穿透皮下组织、颅骨和进入脑皮层1.5~2cm的特性进行光学成像。该技术主要利用两种波长的(780nm、830nm)近红外光与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 hemoglobin,Oxy-Hb))和脱氧血红蛋白(deoxygenate hemoglobin,Deoxy-Hb)之间的吸收和散射关系,观察特定状态下脑皮层组织中Deoxy-Hb和Oxy-Hb的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进而间接反映大脑功能活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分为静息状态与认知任务状态图谱。静息状态图谱一般作为认知任务的基线校正。认知任务有情绪图片任务、语言流畅任务、对指运动任务、症状刺激任务等。任务刺激模式更是多样,临床研究发现持续30秒,间隔30秒的3~5次等效认知任务的氧合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连续双曲线图谱,能提供有临床意义的与认知过程相关的症状图谱。例如,基于中性名词的语言流畅任务(蔬菜、电器,动物和水果名称的30秒归纳,间隔30秒,任务总时长240秒)的典型病例的观察,发现近红外前额脑成像认知任务连续趋势图谱的波形特征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的症状综合征相关。比如,负相低平波形与抑郁迟滞症状相关、负相交叉分离波形与抑郁焦虑症状相关、负相开口状波形图谱与抑郁强迫症状相关、正相高波幅波形与广泛焦虑症状相关,正相开口状波形与焦虑强迫症状相关,正相双曲线类似正弦波形与正常状态相关。距离NIRS技术首次被提出已经过去了35年(Jǒbsis,1977),该技术在临床基础应用研究领域一直未能普遍得到应用。制约NIRS技术临床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近红外光的物理特性。近红外光传播深度为1.5~2cm,不能涉及脑深部组织;空间分辨率低;在精神疾病的研究领域,该技术与fMRI、PET等相比无明显优势;除了在皮层的功能成像研究中与fMRI、PET相似,对于皮层下核团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则受限于其传播深度。
2.测量的精确度有限。不能测量绝对浓度,但是NIRS可以测量氧合血红蛋白浓度、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对浓度变化,可能反映皮层神经功能连接状态。
3.图谱分析方法缺陷与进展。传统的研究多是比较平均后的任务期与静息期的oxy-Hb浓度差或使用地形图(topographic map),来间接反映区域皮层的激活情况,虽然得到一些发现,但是平均后掩盖了一些信息,未能反映oxy-Hb、deoxy-Hb随时间的变化(生态效应),而NIRS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如果沿用fMRI的数据解读方式,则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时测量被试者完成心理任务时脑皮层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变化的特点。目前已有一款基于中性名词的语言流畅任务的连续趋势图谱的分析软件应用于临床研究,它的原理是对具有氧合与脱氧血红蛋白相对浓度的时间依赖双曲线的位相与波形特征,进行自动识别和症状波形构成比分类,它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理解在实验条件下患者的焦虑、抑郁与强迫症状波形特征和症状波形构成比的临床意义,具有协助临床医师进行症状识别、辅助诊断和疗效的评估等临床应用的前景。
此外,应用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研究精神疾病诊断的差异,如抑郁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孤独症等也有些发现,但还有待深入研究。(宁玉萍 申晟煜 刘破资)五 心理测量(一)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1.国内心理测量发展史
心理测量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孔子就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曾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心为甚。”这就明确指出了对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2.西方心理测量的产生
在西方一些国家,工业革命成功后,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且分工日益精细,因而有了专门人才的训练、人员选拔与职业指导的需要,这是促使测量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开设了一些护理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别医院,因而急需确定收护标准和客观化的分类方法,这是促使测量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倡导心理测量运动的是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爵士(Francis Galton)。他在研究遗传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有必要测量那些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特性,以确定其相似程度。他设计了许多简单的测量,如判断线条长短与物体轻重等,企图由各种感觉辨别力的测量结果来推估个人智力的高低。高尔顿还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在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占据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于德国,从师冯特(W.Wundt)。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过从甚密,深受其影响。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比奈(Binet.Alfred),1875年生于法国尼斯市。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中低能班的管理方法,比奈亦是委员之一。他极力主张用测验法去辨别有心理缺陷的儿童,经过细心研究,次年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发表一篇论文,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目前世界上的智力测验为数众多,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都是由比奈奠定的,在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上,比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二)心理测量的相关概念
1.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或心理测查(psychological testing)是指应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体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按数量或类别的形式对个体内在心理特征加以描述的过程,是心理评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还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2.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和心理量表(mental scale)这两个词可以通用,泛指心理测量的工具,但某些场合两者含义有些差别。严格地讲,心理测验是按一定规则和心理学原理,抽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构成的项目集;心理量表则是将具有代表性行为样本构成的项目集,通过代表性人群的测试,并加以标准化后的数量化系统。
3.心理评估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和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心理现象都可以用一些手段和技术来做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包括临床晤谈、行为观察和心理测查等。这些手段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手段联合使用,取决于使用目的和评估对象。运用各种手段从多个侧面收集某一心理现象或某一个体的信息,对其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这便是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心理评估主要对个体心理特征做出客观描述,心理过程主要用实验手段来研究和描述,但个体在每一心理过程中还存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用心理评估技术来描述。
4.心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选用或编制某种心理测量工具之前,应对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进行测试和评价。信度和效度是优良测量工具所必备的两项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指标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尽量使测量指标可信有效,但由于测量对象的原因,可能形成无效的测量。(1)信度(reliability)。即测量到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consisitency)和稳定性(stability)的程度。一个具有良好信度的测验,使用在不同的主试者、评分者、时间、情境或使用类似的问题,其所得的分数应该接近相同或一致。所谓信度是衡量没有误差的程度。一般而言分数越一致,受误差的影响越小。信度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信度越高。(2)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量工具能真正测量到研究者想要测量的特质或属性的程度。测量的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的结果越能显示其所欲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三)心理测量的特点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的测量。这是与某些物理现象的直接测量大不相同的。以今日之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人们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所谓特质是描述一组内部相关或有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在遗传与环境影响下,个体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例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机械杂志,喜欢观看各种机器运转,热心为别人修理钟表、自行车,由此我们便可推论此人具有机械兴趣特质。可见,特质乃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可辨别的特征。但它又是一个抽象的产物,一个构想,而不是可被直接测量到的、有实体的个人特点。由于特质是从行为模式中推论出来的,所以心理测量永远是间接的。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四)心理测量的应用1.了解个体差异
这是心理测量的最基本功能,心理测量的其他功能都是由此衍生而来。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显示出的各不相同的特点。从心理与教育的观点来看,人的个别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认知方面,如智力、记忆等;其次是人格方面,即非认知心理特质,如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与自我概念等;第三是社会背景方面,如同伴关系及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本人的职业类别和经济收入、婚姻关系等。前两个方面的差异现象都属于心理特质的层面,我们借助测量的实施,发现一个人在认知和人格方面的特点,从而了解个别差异。了解一个人的个别差异,尤其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就能根据他(她)的特点给予最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向他们或使他们自己提出适合的努力目标,促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理想的目标。2.诊断、预测和评价
对于智力落后者的鉴别和诊断是促使心理测量产生的最初原因。时至今日,在临床上对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和脑功能障碍的诊断仍是心理测量的主要用途。心理测量的诊断功能不仅限于临床。在教育实践中,还可用来发现学生适应不良(困扰或挫折、高压力或焦虑)和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了解这些不良适应和学习困难到底是智力上的原因还是由于知识掌握的缺陷,或者是由于其他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等,从而为采取适当的帮助和补救措施提供依据。心理测量还有预测的功能。例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常被用于推测某人在某方面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心理测量结果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在能力和性格上的相对长处和短处,评价儿童已达到到发展阶段等。作为评价手段,测量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群体(如一个班级或学校)。3.甄选、分类和安置
“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两个最主要原则。这里所谓的“材”也即指人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特质,特别指人的心理特质,例如智力、能力倾向、兴趣和性格特质等。根据对这些特质的测量结果而不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可在众多等候选人中确定有最大可能成功者。以此选拔和培养人才,可以大大节省财力和物力。也可将人的“材”加以分门别类,筛选出最适当的人员,安排至最适当的位置。例如,学校可按学生能力分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工厂和部队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工作和兵种,以达到人员和工作之间的最佳匹配。这也可称之为职业指导。众所周知,职业上成功的条件之一,是一个人从事的职业适合自己的能力。各种职业需要不同的职能,所以在指导就业时,除了依照其兴趣、志愿等条件外,还需要进行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可以作为职业指导的工具。心理测量在这方面的应用可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有助于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4.为心理咨询服务
在目前广泛开展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使用心理测量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程序。如能适当地利用标准化的测验与量表的量化结果资料,可以有助于当事人发现自己未知的潜能以及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的问题所在,从而为其升学和择校、课程和职业选定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消息。这既有利于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使当事人的自我决策和行为矫正奠基于科学的依据之上。
5.心理学科研的辅助手段
在现今的心理学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心理测量已经成为研究者搜集资料的有力工具,如对智力发展环境和遗传因素问题的调查中。另外,在精神科和心理学中,常用心理测量对被试进行分组以达到等组化的要求。对即将进行实验干预的班级和对照班分别施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就可了解各班的平均智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实验干预的作用做出评价。(五)心理测量分类
1.按测量内容分类
(1)认知测验又可称为能力测验,这类测验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教育测验(又称成就测验)及创造力测验等。
(2)人格测验它测量的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亦可看作是非能力测验。主要测量性格、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焦虑、气质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相关行为。
2.按测量对象数量分类
(1)个别测验。由一名主试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名被试。在个别测验中,主试可以近距离观察被试的言语、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并且可通过与被试合作激发被试的积极性,测验结果比较可靠,适用于一些特殊对象如幼儿和文盲。但它但缺点是时间长,施测程序复杂,对主试要求高,主试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因而一般人不易掌握。所以个别测验仅在有特殊目时才使用。
(2)团体测验。在一段时间内由一位主试同时测量多名被试。这种测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主试只需事先熟悉测试题和指导语,在施测时能掌握测试时间并能控制测量现场即可。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无法对被试详细观察,不易控制被试的行为,容易产生误差,难以发现被试的特殊反应,主试和被试之间无法建立和谐关系等。
3.按测量形式分类
(1)语言或文字测验。这类测量的题目是以语言或文字呈现的,受试者也要用语言或文字作答。它可以测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其编制和实施也较容易,因而应用范围较广。团体测验多数采用文字测验形式。语言或文字测验不能应用于有语言困难的人,而且对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被试加以比较时,此类测验也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被试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也会对测验结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2)非语言测验。也称为操作性测验。此类测验题目不用文字来呈现,而是以图画(图形)、符号或实物(方块、积木、仪器和工具等)为测验材料。被试的作答无须使用语言或文字,常以操作表达或回应。因为不受文化背景限制,可方便地应用于学龄前儿童和不识字的成人,也可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操作性测验的缺点是费时太多,不易团体施测等。
4.按测量目的分类
(1)能力测验。能力测验是心理测量中的一大类别,包括一般的智力测验、儿童心理发展量表和特殊能力测试。
(2)人格测验。人格测验是根据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和看法编制的,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病理个性特征,包括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
(3)记忆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的记忆能力,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可以进行测量评估。记忆测验对于外伤引起的记忆损害及老年性记忆衰退有很重要的价值。
(4)神经心理学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主要依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探测大脑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既可用于评估正常人脑神经功能、脑与行为的关系,也可用于评定神经功能,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价值,在神经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霍尔斯特德-雷坦的成套神经心理学测验(Halstead-Reitan,HR)。
(5)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适应是指个体有效地应对和顺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能力。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人的社会适应技能,是从心理测量学中衍生出来的具有心理测验基本特征的一种方法,其内容以智力评定为主,并且与社会适应能力相联系。因为智力发育迟滞的定义是智商低下和适应行为受损,临床上在诊断智力发育迟滞和确定其等级时,除了依靠智力测验外,另一重要的工具便是适应行为量表。目前,此类量表的用途较广,包括主要用于评定正常社会适应技能的由Vineland编制的社会成就量表(VSMS)、美国智力发育迟滞协会编制的适应行为量表、用于评定异常社会适应能力的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BCL),我国编制的主要有成人智残评定量表等。
(6)临床评定量表。临床评定量表(clinical rating scale)是随着心理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心理测量方法,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了解被检查者目前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特殊的“靶”症状,为精神科临床医生、临床心理学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所使用。目前较常用的有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90项症状量表(SCL-90)等。 临床评定量表最先始于精神科临床,之后其他各科也用于严重程度、疗效等方面的评定,亦有用于心理护理的评定量表。
(7)职业咨询测验。职业咨询测验(occupation counseling test)是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心理测量种类之一。许多人希望自己的职业既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气质,因此在择业前求助于职业咨询人员。职业咨询中常用的有职业兴趣问卷、性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等,也常用到个性和智力测验。(六)临床心理测量常用工具
1.智力记忆力测验(1)智力测验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是临床心理评估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类心理测验技术,主要用于评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功能损伤和衰退的程度,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患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对智力及大脑功能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常用的智力量表有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量表、中国比奈智力测验(Standard-BinentTest of Intelligenc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等。(2) 记忆测验。常用的记忆测验有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Memory Seale)简称WMS和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修订韦氏记忆量表使用年龄为16岁以上的人群,按记忆的3个系统编制测量项目,分别为长时记忆测验、短时记忆测验、瞬时记忆测验。临床记忆量表的适应年龄范围为20~89岁,包括五项分测验,即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
2.临床评定量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编制出许多以研究为目的的评定量表(Rating Scale),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评价,为20世纪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及精神药物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用的临床评定量表有90项症状量表(SCL-90)、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临床痴呆量表(CDR)、老年临床评定量表(PAS)等。
3.人格测量量表
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各种病理个性特征。常用的人格测量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人格诊断问卷(PDQ)。
4.与应激有关的心理测量
主要有生活事件量表(LES)、亲属应激量表(RSS)、防御方式问卷(D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七)心理测量的注意事项
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测量结果仅反映个人在进行测试当时的状况特点,因此,过分夸大心理测量的效果是不正确的。
1.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做决策的辅助工具
心理测量采用客观的量化技术将心理现象量化,这无疑是十分科学的,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心理测量都是有效的。使用心理测量时,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工具,同时还要考虑其他方法的可行性,而不应盲目崇拜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患者进行人格测验后,发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使我们更加了解他们,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治疗的起点,我们可以依据测验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心理测量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心理测量发展至今,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它的精确度同物理测量相比远远不够,这是由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主观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对心理测量的结果应持有辩证的态度,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全面分析其症状和心理问题。
3.掌握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异同,避免不当使用(1)雷同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焦虑量表(BA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贝克抑郁量表(BDI)为雷同量表,测查的目的基本相同,在临床心理测量中不应同时使用。(2)相互包含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内容中包含焦虑和抑郁的评定分量表,原则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与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同时使用,但在同时评定时如出现评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应加以注意。(3)功能类似及矛盾的量表。简明智力量表(MMSE)、长谷川智能量表(HDS)以及韦氏智力测查量表都是评价智力或认知功能的量表,简明智力和长谷川智能量表主要用于评定智力认知缺陷,韦氏智力对已知有智力缺陷的患者进行低限评估效果不好,尤其对老年人。所以,在韦氏智力、简明智力、长谷川智能量表同时使用时,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评定结果。(4)量表的适用性。如果患者有冲动毁物行为,或在其他不合作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自评量表和一对一评定量表。(刘洋 刘华清 杨甫德)}
其实网上大部分的心理测试都是小游戏以下这几个不能说神准,只能说靠谱专业
我尽量找免费版
整理不易
…… ……希望你们喜欢…………一.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收费):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地址:http://www.apesk.com/holland2/二.MBTI职业性格测试(免费 ):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就是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哪个端点,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哪方面的偏好。在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有MBTI 的应用经验。地址:http://m.iqeq.com.cn/mbti_01.asp三.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详细评估收费):该问卷可以得到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因素。由于测得的16种人格特质因素各自独立,相关较低,因此,每一种人格因素都能对受测者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说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可以全面理解其人格特点。16项人格因素为: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地址:http://www.cnpsy.net/16pf/index3.asp四.EPQ艾森克人格测试:根据外倾性维度可以把人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情绪稳定性可以把人格分为情绪型和稳定型;根据心理变态倾向可以把人格分为精神失调型和精神整合性地址:https://ww.wjx.top/m/183109.aspx?from=singlemessage五.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智力测验就是对智力的科学测试,它主要测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所谓智力就是指人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智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成功。智力的高低以智商IQ来表示。智商(IQ)一词由德国心理学家W.斯特思首先提出,后为美国心理学家L.特尔曼于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斯坦福修正方案(1915)中予以采用,用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他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正常人的IQ在90到109之间;110到119是中上水平;120到139是优秀水平;140以上是非常优秀水平;而80到89是中下水平;70到79是临界状态水平;69以下是智力缺陷地址 http://www.iqeq.com.cn/ti01.aspx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无在线版,测量需动笔记录六.心理健康测试(娱乐版)地址 http://www.iqeq.com.cn/xinliceshi_m/xinli_app0.html七.心理年龄测试(娱乐版)http://m.iqeq.com.cn/xinlinianlingceshi_m.html八.ECL-90症状自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地址:http://www.ntneuro.org/scale/scl90.asp九.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就是测你多病态):一共十个临床量表——①Hs:疑病(Hypochondriasis)——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②D:抑郁(Depression)——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③Hy:癔病(Hysteria)——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④Pd:精神病态(Psychopathic deviate)——病态人格(反社会、攻击型人格)⑤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高分妇女看做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极端高分考虑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⑥Pa:妄想狂(Paranoia)——偏执、不可动摇的妄想、猜疑⑦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紧张、焦虑、强迫思维⑧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⑨Ma:轻躁狂(Hypomania)——联想过多过快、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激昂、情感多变⑩Si:社会内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者外向、爱交际、富于表现、好攻击、冲动、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四个效度量表——①Q:疑问量表(Question)没有回答的题数和对“是”和“否”都做反应的题数。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566题原始分超过30分,结果不可信。②L:说谎量表(Lie)是追求尽善尽美的回答。超过10分,结果不可信。③F:诈病量表(Frequency)高分表示受测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组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④K:校正量表(Correction)一是判断被试对测验的态度是否隐瞒或防卫;二是修正临床量表的得分。收费版地址(专业性更强题量大):http://www.apesk.com/mmpi/免费版(适合自评题量减少):http://www.qianju.org/plus/view.php?aid=361(以上心理测试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伴心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