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爱吃吗?

2018-09-12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潘绮彤
一、小孩可以不可以吃皮蛋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包蛋等,是一种中国传统风味蛋制品。主要原材料是鸭蛋,口感鲜滑爽口,微咸,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松花蛋不仅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名。  经过特殊的加工方式后,松花蛋会变得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则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是人民群众喜欢的美食之一。那么小孩可以不可以吃皮蛋?  宝宝可以吃皮蛋,但是不可以过量食用皮蛋。  中医认为,儿童的身体是“稚阴稚阳”之体,代谢极其旺盛。皮蛋中的微量铅被儿童吸收后,会存留在肝、肺、肾、脑等组织及红细胞中,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还会使骨骼与牙齿中的钙流失。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经常食用“无铅皮蛋”会引起儿童出现骨骼和牙齿发育不良、食欲减退、胃肠炎等病症,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智力发育。所以说宝宝可以食用皮蛋,但是只能尝鲜,不可以过度食用。  一般而言,不建议宝宝食用凉拌皮蛋,因为食用凉拌皮蛋更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疾病。二、皮蛋的功效有什么呢  皮蛋的功效与作用  皮蛋味辛、涩、甘、咸、性寒,入胃经;有润喉、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等功效。若加醋拌食,能清热消炎、养心养神、滋补健身;用于治疗牙周病、口疮、咽干口渴等。  皮蛋味辛、涩、甘、咸、性寒,入胃经;有润喉、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等功效。  若加醋拌食,能清热消炎、养心养神、滋补健身;用于治疗牙周病、口疮、咽干口渴等。  《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  皮蛋较鸭蛋含更多矿物质,脂肪和总热量却稍有下降,蛋白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氨和硫化氢松花蛋有独特风味,能刺激消化器官,增进食欲,使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并有中和胃酸、清凉、降压的作用。  皮蛋含矿物质  皮蛋具有润肺、养阴止血、凉肠、止泻、降压之功效。  皮蛋还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同时还有提高智商,保护大脑的功能。  说到皮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能去火。秋冬季天干物燥,很容易就“上火”,不时地我们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牙龈肿痛等症状,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上火”。医学上认为因皮蛋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并且其性凉,有清热止渴、滋阴润燥的作用,对于缓解“上火”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皮蛋也被加工成各种菜肴端上了餐桌。三、孕妇可以不可以吃皮蛋  很多人都爱吃皮蛋廋肉粥,但皮蛋这种食物其实不适合孕妇食用,原因如下:  1.因为皮蛋是透过混合纯碱、石灰、盐和氧化铅,将鸭蛋包裹而腌制的,当中含有铅,所以如果经常食用,有机会引起铅中毒。这会导致失眠、不能集中注意力、贫血、关节痛、思维缓慢、脑功能受影响等症状。此外,铅更会取代钙质,影响钙的摄取,可能造成缺钙。  2.皮蛋含铅过多,传统的皮蛋为促使蛋白质凝固,在腌制过程中要加些氧化铅或铜等重金属,若长期食用,其中的铅或铜会慢性积累而不利健康。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吃皮蛋的话会影响更大。  3.皮蛋的含的铅如果穿透脑,还会直接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引起孩子矮身材、性早熟、肥胖等。为了宝宝的健康,最好在怀孕期间不要吃皮蛋。  4.皮蛋,腌制过后,各种营养素也有一定变化。蛋白质含量,鲜鸡蛋每百克为8.7克,而松花皮蛋则为13.1克,增加了4.4克;在肮脏含量上,鲜鸭蛋每百克含9.8克,而松花皮蛋则为10.7克,上升0.9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下降较大,由鲜鸭蛋每百克的10.3克降低为2.2克,下降8.1克;在维生素含量上,维生素A由鲜鸭蛋的1380国际单位,降低为940国际单位,下降440国际单位。所以在营养上也有所下降。四、小孩吃皮蛋的注意事项  1.在我国传统的皮蛋加工配方中,都加入了氧化铅,去皮后的皮蛋(黄丹粉),因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有些国家作出了禁销规定,而影响了我国出口皮蛋的销路。为此,有关科研部门研究了氧化铅的代用物质,其中EDTA和FWD的使用效果较好。  2.使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时,其它辅料配方和加工工艺不变,只要剔除氧化铅,继而用EDTA代替即可。一般加工1000只鸭蛋,其用量为0.12~0.13公斤。FWD是以微量元素镁、锰等合成的一种物质,其用法是将0.5公斤的FWD溶于75公斤冷开水中,浸制1500只鸭蛋,其它辅料配方与加工方法,均与使用氧化铅时相同。  3.皮蛋的腌制虽已改进工艺,有了无铅皮蛋。其实,无铅皮蛋并不是一点都不含铅,只是铅的含量比传统腌制的皮蛋含量要低得多。根据国家规定,每1000克松花蛋铅含量不得超过3毫克,符合这一标准的松花蛋又叫无铅松花蛋。  4.所以说,无铅松花蛋并不是说不含铅,而是指含铅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由此可见孕妇吃皮蛋对自身和胎儿都是不利的,而且即使是平常,在吃皮蛋时最好要加醋、生姜、大蒜等调味品,可以除去皮蛋的碱味,同时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发布养生资讯
我的投稿
}
一、婴儿能吃草莓吗  宝宝当然可以吃草莓。草莓的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然而维生素C营养素对宝宝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宝宝的大脑和智力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妈妈想要宝宝变聪明,就少不了草莓这种健脑果了。  草莓中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这些营养素对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大有裨益,而且草莓中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多吃也不会上火。  宝宝吃草莓的好处如下:  1、草莓营养配比合理,对宝宝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营养物质。此外,草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其中,草莓的磷含量是苹果的5倍,钙的含量是鸭梨、苹果的3~5倍:而且,草莓还是人体必需的纤维素和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常吃草莓对人体骨骼、皮肤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2、常吃草莓能使脑细胞结构坚固,对脑和智力的发育很有帮助,每百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科学研究现已证实,维生素C能消除细胞间的松弛与紧张状态,使脑细胞结构坚固,对孩子的脑和智力发育有重要帮助。  3、常吃草莓明目养肝。草莓中还富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又名维生素A,被人体吸收后可在体内转变为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有助于补肝明目,缓解孩子眼睛疲劳。  4、草莓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草莓含有多种有机酸、果酸和果胶类物质,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排除多余的胆固醇和有害的重金属,帮助人体排毒,提高免疫力。二、宝宝吃草莓有哪些禁忌  到了市面上的草莓上市,那酸甜的味道,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食指大动。草莓营养价值高,又是开胃的水果,不过对于宝宝来说,草莓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因此给宝宝吃用草莓时,妈妈应该留心。  早春吃草莓要适量  1、草莓虽然好吃又健康,是很好的开胃水果,但是其性凉,吃的时候也要控制食用量。特别是在早春,一次不能吃太多,尤其是宝宝这些肠胃功能还没完善的,吃草莓更要控制量。一般来说,每次食用10~15颗即可。另外,草莓保鲜期较短,建议不要一次购买过多。  2、容易过敏的宝宝应该避免吃红色草莓。瑞典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显示,容易过敏的人应该避免吃红色草莓。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那种被认为可导致食用草莓过敏且与草莓表皮的红颜色有一定联系的蛋白质(该蛋白质是由草莓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中的一种,它被认为与已知的存在于桦树花粉中的过敏原相类似),发现该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与草莓表皮的红颜色有关,而且身体容易过敏的人在与草莓接触时,其口腔和咽喉会感到因此,家长们要在确定孩子没过敏史的情况下才让孩子吃红色草莓。三、宝宝怎样吃草莓才安全呢  香甜欲滴,红似玛瑙的草莓摆在你的面前,相信无人能受得住这一份诱惑,更何况是天真的宝宝。那宝宝怎样吃草莓才安全呢?妈妈看看下面的几点提示吧!  1、彻底清洗草莓,虽然这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光用水冲冲可不行,用毛刷擦洗又容易弄破表皮,反而会把毛刷上附着的脏东西弄到果肉上,怎么办?建议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因为盐水的杀菌效果比很多人想的要强,足以起到清洁草莓的作用。  2、新采摘的草莓应尝试先吃少量,不要一次吃很多,如有过敏,应立即停止。  3、尽量不将草莓和海鲜类食物一起吃。  4、婴幼儿吃草莓时更需谨慎,如果宝宝第一次吃草莓已经引起过敏的话,那么再吃草莓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草莓过敏性反应,所以至少6个月以内不要给他吃草莓,并且要告诉任何会照顾你孩子的人,宝宝对草莓过敏。四、宝宝吃草莓过敏的症状是什么  1、嘴巴刺激痛感  那么,哪些症状说明宝宝吃草莓过敏呢?宝宝吃草莓过敏都有哪些症状?宝宝吃草莓过敏的常见症状之一就是会出现嘴巴、嘴唇、喉咙刺痛的症状,如果宝宝在吃完草莓后有此类症状的话说明很有可能是因为吃草莓过敏引起的。  2、喉咙肿胀  宝宝吃草莓过敏症状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伴随喉咙肿胀的现象,尤其是一次性吃草莓过多的宝宝更容易发生嘴巴、喉咙发痒甚至肿胀,所以建议家长们一次性不要让宝宝吃太多的草莓以免造成严重过敏反应。  3、皮肤瘙痒  由于每个宝宝身体存在差异性所以吃草莓过敏后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部分宝宝吃草莓过敏后还会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不良反应,这也是宝宝吃草莓过敏的常见症状之一。  4、腹泻  宝宝吃草莓过敏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呕吐甚至腹泻的症状,宝宝吃草莓过敏如果诱发腹泻症状的话说明过敏症状已经十分严重的话建议家长们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