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还俗有什么后果的话是不是要出国之后才能办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您好,既然你已经出家了,还是听我一言,审慎深思,三思而行,才是智者,我仅把我的上师经常教导给我教的教言,说给你听听。听到后能否入心,就看你的福报和慧根吧。世人的生活,有一个比喻,叫做刀锋上的蜜,为什么,蜜多甜啊,可是你如果只被甜味迷惑住,而忘记了它是在刀锋上,那么舔一口,必将嘴被划破鲜血直流,也比喻世俗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造恶业的机缘太多,你既然辩论很好,应该知道我说的这个道理的言外之意。你说你学的好,可问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你法没入心啊。法不入心就是我的上师经常在我们耳边念叨的,劝我们的,讲过的法要入心,听到是一码事,听的进去是一码事,听到后听得进去,听进去后能入心又是另一码事。修行人着急不得,骄傲不得,当年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善星比丘,出家后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已获四禅的境界,但后来因为对佛陀生不起信心,反亲近提婆达多,对佛生起邪见,不仅退失了四禅的境界,而且还堕入恶趣。我想说你虽然觉得自己经念的好,辩经也辩的好,可是恐怕比善星比丘没生起恶念前的境界还比不了,四禅是什么境界,那样的境界最后也因为邪见退失了,而且还是在佛陀身边,你若真的还俗,你觉得你的正见能当得住外境的变幻吗,你身边没有善知识,没有僧众同行道友的互相劝勉,你的正见很容易被摧毁,文殊菩萨说,在世俗中生活,很少有不造恶业的工作。想想看,杀,盗(不予取),淫(婚外恋),妄(居士戒是说不说上人法妄语)但十不善业中的恶口,歧语,离间语是很容易犯的,酒(还俗后喝酒的地方太多,你不明白被逼着喝酒,不得不喝的那种那种无奈和痛苦,当然爱喝酒的人不会觉得不好,也不觉得过分)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的一位上师打过这么一个比喻,是说人们痛苦,是因为他们过分的预期,就像两个人结婚,婚后吵架,矛盾纷纷,最后不欢而散,这很现实,上师说,这是因为在开始,他们都犯了一个预期的问题,那就是认为在一起后会过的很幸福,由这个期待而造成的后来的后悔,如果两个人在踏进门的那一刻,就想清楚,谁结婚不吵架呢,谁不会有矛盾呢,都会有的,能不能接受它们的到来,能不能很好的面对,克服,想想自己的能力,如果开始大家都做好了准备,后面就不会因为期待落空而悔恨,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同理,你如果认为世界那么发达,你没见过,你对世俗充满了期待,很美好的期待,你如果这么认为,那么当你决定了,真正迈出那一步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后面的痛苦你受的住吗,如果你接受不了,后悔可来不及了,你既失去了出家的身份,也没有过的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你会怎么办,这些你都要想清楚,而不是我吓唬谁。我一个俗人,深知现代社会生存的艰难,为什么,因为现在生活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现代人拼命想拥有一切来给自己安全感,但佛陀说的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所以没有永久的事情,所以一切本就是变化不定的,所以安全感基本上是得不到的。你学辩经,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我的另一位上师也经常劝我和师兄们说,学佛的人,修行的人要多观修无常想,对佛法要生希求想,观寿命无常是要对治对今生今世的贪执,明天与死亡哪个先来,谁都无法预知,我们也没有理由说自己一定可以活到明天太阳升起,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合和的,故没有恒常的事,因此一切法是无常的。汉地过去的大德印光大师,屋中长挂一个匾额,上写大大的一个“死”字。小字部分说,学道之人
念念不忘此字
则道业自成.上师也经常说,要观暇满人身难得,得一次人身不容易,如果你有宿命通,或者多读经论,就能知道,得一次人身,就像无尽的大海中,有一个瞎了眼的盲龟,同时海上浮着一个有孔的木板,盲龟浮浮沉沉,木板也飘飘乎乎,什么时候,盲龟的头能遇到木板,并且能钻进孔里,这个几率有多么渺茫,时间是多么漫长,可以想象一下,而得一次人身,就像海上盲龟的头钻进孔里那么的难。人身得之不易,而暇满人身,更是得之不易,难得的人身已经得到,难闻的佛法已经闻到,难遇的善知识已经遇到,因此务必要踏实修行,若此生没有好好修行,后世随业风流转,若断于三恶处,以业力所召感,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佛菩萨想救也救不了。还有对于僧人这个身份,这个身体,很多人认为是和平常人一样的,其实不是,我们千百万劫中什么身份都做过来了,却还在轮回里痴迷,国王,富翁,乞丐,农民,天人,饿鬼,等等的身份,我们都做过,但唯独什么身份没做,唯独出家的身份没做,不愿做出家的身份,所以你要知道,你的出家身份也许是因为年幼时的一个不成熟的决定决定的,但这不是偶然的,你能出家,是有你的因缘的,而出家的功德非常大,未来必定能成佛。另外,出家的功德你要多多去了解,佛经中,释尊在《贤愚经》中这样赞叹了出家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广;出家能灭除魔的眷属,延续佛的家族(种姓),出生、增上善法,远离垢障,积累无上福报。”《贤愚经》第十五品赞叹出家功德时说:如有人用七宝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还不如出家功德大,因为外境上的七宝塔会被烦恼之人摧毁掉,但出家的功德却是他人无法摧毁的;又说内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间都不会灭尽。所以出家人的功德很大,而且身份难得,还望多多思维,多看世尊传记,妙祥法师开示过说,当年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比较特殊,他父母也不同意,他妻子也不同意。国王连全国人民都不同意,拿着刀枪都看着,城门紧闭,都不同意。后来四天王,捧着四个马卒从空中出现了。这就是佛为什么要那么出家呢?就是说佛知道众生的业力就这么大。如果不这么出家,你永远也出不成。想出家就是与我们往昔的恶业来斗争;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出家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不是出家以后再了脱生死,而出家的过程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而你年纪轻轻就已经出家了,可说是因缘殊胜,如果有什么问题,应该多请教你的老师,你身边的修行好的道友,听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年龄比你大,而且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听听他们的意见,远比你问自己的家人要强百倍。最后祈祷释迦牟尼佛祝愿你能战胜自己的心魔。说你的同时也是说我自己吧。祈祷这个修法其实很容易,也很重要,但经常被年轻人忽视。或者大多数人忽视。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识,就祈祷释迦牟尼佛或你有信心的佛陀菩萨,化现成善知识的形象,或者书本,或者文字相,或者其他的形象,来叫醒自己。祝吉祥。}

编者按:过去这几年中先后有几位方丈或住持级别出家人还俗,还俗之后有人马上举办婚事。对于僧人还俗乃至结婚这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懂佛门戒律,也不了解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讲,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原本就是双向自由,既能自由出家,也能自由还俗。其实不止僧人有此自由,即便居士学佛受戒,也可主动舍戒。不能做一个好出家人,倒不如还俗做一个好居士。(图片来源:资料图片)问:我皈依了××师父,师父能说会道,可以解答我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可两个月前他忽儿还俗了,我们一下子感到心里很空落。师父怎么能这样呢?晓:师父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很正常呀!佛教允许,国法也允许。我们凡夫都有这么一个错觉,认为出家后重又还俗,这样“倒驾慈航”,是见不得人的。当然,做事不能够从一而终不是好现象,但知难而退也未尝不是勇气。不能够做一个好出家人,倒不如还俗做一个好居士。为什么呢?僧团中间有人要出去还俗,同时也还有人要出家来加入僧团,这样形成一个双向流动,才不至于使这僧团变成一潭死水。就像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时,我们只有落后,当我们把国门向美国、向世界打开之后,人才双向流动,反而我们现在国力日益强大。佛教也得这样,要还俗的谁也强求不得,他要从僧团中自然淘汰出去,但同时还会有人来补充,从目前来看,补充量远大于淘汰量。佛教现在可以说是处于一种半开放状态,这才不正常。我有时出门,尤其是到北方,总有人问:“你年轻轻的为什么要出家?”人家都好奇呀!人们不了解佛教呀!其实这很不利于佛教发展。我们居士也这样看待还俗问题,这是佛教的悲哀。我们是佛教徒,然而在皈依三宝时根本就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皈依三宝,你皈依的是佛、法、僧,现在不说佛与法,单说僧。你师父不叫“僧”,“僧”是和合众,是六和敬精神,你皈依的是六和敬精神而不是你师父这个人,这种精神现在还存在呀,你师父他只是一个见证人而已,你绝不能因为你师父不是你理想中的从一而终引导你的师父就退失信心,这是你的正信不具足,你应该回头修皈依三宝。问:假如每一个出家人都还俗,佛教还怎么发展?晓:我刚出家时,沈君骂我,假如所有人都出家,社会还怎么发展?当时我说,你这假设毫无意义,因为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至少沈君你就没有出家,人人出家是不可能的。你现在的假设也是,至少我刚晓现在就没有还俗。文革时也不是个个都还俗,九华山就有一个老师太,我不知道名字(现在知道是香山茅蓬性妙师太),住在凤凰松那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人还俗有什么后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