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人口一半 e租宝会不会跑路人人都开豪车住别墅

如果人口停止增长,地产开发行业会不会萎缩直至消失?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近期因为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的关系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想知道地产 开发 ,请注意不是 房地产行业 ,会不会消失?这个行业的存续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 ~~~~~~~~~~~~~~~~~~~~~~~~~~~~ 网友回复: ~~~~~~~~~~~~~~~~~~~~~~~~~~~~ 网友回复: 这是一个非常
【如果人口停止增长,地产开发行业会不会萎缩直至消失?】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隔线----------------------------我国人口在可预计的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呢,还是继续向大型城市迁移集中?
【曾大维的回答(725票)】:
一、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
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是客观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例如,鹰一窝可以生数个小鹰,那么其中强壮的抢食能力强,强壮的小鹰得到食物更多,那么它将更加强壮,更加强壮的小鸟抢食能力进一步增强,由此,一个正反馈形成。到最后,强壮的小鹰展翅高飞,而其它弱小的小鹰将会饿死和淘汰。这看上去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强壮的小鹰是否是罪恶的?弱小的小鹰是否是应该得到照顾呢?真实答案是:一群不够强壮的小鹰可能都无法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而马太效应则保证一只或几只强壮的小鹰能在自然的考验下生存延续下去。
我举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恰当,这个故事太残酷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套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上,情景是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已经强壮的小鹰,而中小城市就是弱小的小鹰,大城市本身由于众多,经济和社会自然更加发达,所以吸引力强,而中小城市人口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所以吸引力低,不断的被大城市抢走它的食物:人口和其它资源。这反过来导致中小城市进一步萎缩,吸引力进一步下降的负反馈。
最后的结局是大城市展翅高飞,中小城市被淘汰。
这个故事的结局比小鹰成长的故事容易接受多了,因为这个故事中,最后人们都快乐幸福的居住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衰退和被淘汰并非是一件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
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3700万,占全国人口的28%
俄国首都莫斯科,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8%
法国首都巴黎都会区,人口1200万,占全国人口18%
英国首都伦敦都市区,人口1400万,占全国人口22%
美国纽约都市圈,人口2000万,占全国人口6%,广义纽约都市圈人口6500万,占美国人口的20%
德国鲁尔城市群,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13%
我们看到,几个充分发展的国际发达城市中,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像日本有超过四分之一都人口都住在东京都市圈,美国纽约也占了至少6%的全国人口比例。
我们再看看北上广:
北京人口2000万,占全国的1.5%
上海人口2400万,占全国人口的1.7%
广州人口1300万,占全国人口的1%
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 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
I、有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劳动力数量,如果合理居住在大城市,其产值将增加30%,这是非常惊人的效益。我们拿快递业举例,如果大部分人口都聚居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那么将显著的降低物流成本,电信、工商业、文体等产业同样如此。
II、大城市增加了民众生活的品质,因为许多城市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国际机场、大型体育馆和体验设施、剧院、大型购物商城等等。
III、大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城市人口众多,所以消费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大城市,人们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IV、大城市更利于企业发展。大城市更容易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工人和雇员,科技企业扎堆北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大城市消费需求庞大,更利于企业行销和推广产品。
V、大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彩。大城市人口足够多,文娱需求庞大,所以有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我们在大城市能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生活比小城市会更丰富多彩。
三、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
谈到大城市的优势,有人会反驳,中国的北上广已经人满为患,污染严重,城市拥挤不堪,你还鼓吹发展大城市,你是不是有病?
我来解释这个问题:
I、中国大城市确实人满为患、污染严重、拥挤不堪,城市超负荷运行,那么罪魁祸首是城市人口太多,规模太大了吗?
我们先对比下国外的大城市:
我们拿日本首都东京和中国首都北京来对比,
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3700万,北京2000万,东京人口比北京多85%;
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北京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东京面积只有北京的83%;
东京人口密度2761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1250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东京的45%。
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北京虽然有1.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居住了1300万人,密度5900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1400公里的城区居住了2000万人,密度1.42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2.4倍!
这能不拥挤吗?能不污染严重吗?能不塞车吗?地铁能不挤破头吗?(何况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远小于东京)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
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
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城市建设主导权是自上而下有政府来实施的,无论是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以及土地的供应和土地规划也都是政府来决定的,而且在土地供应上,还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地方城市的政府对土地也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市移居到大城市居住的时候,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城市建设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土地审批机制,很难满足地方城市的实际需求。
其次,城市建设缓慢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内心对城市规模的恐惧和错误认识。
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
这说起来甚至有些荒唐,我们为何要对城市人口和规模如此恐惧?我们为何要限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发展?总结起来,无法是下面几个论调:
1、城市人口爆炸论。到处都很拥挤了,再允许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我们这里房价要上天、公交、学校要挤爆了。
2、环境崩溃论。大城市人口太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
3、均衡发展论,中小城市持续衰落,所以要把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保持“均衡发展”。
4、耕地保护论。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必须加以阻止,否则我们就闹饥荒。
我们来逐条分析造成大城市恐惧症的这几个流行论调。
I、城市人口爆炸论。
近10年来,大城市房价飞涨、公交拥挤、堵车、小孩入学难、就医难、城市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我们轻而易举的将这些问题归罪与人口太多,城市规模太大,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人口是负担,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我们又亲身经历了种种令我们生活品质严重受到影响的大城市病,对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上限这种论调我们坚信不疑。
但是事实如此吗?
我们仍然以北京举例,我们假设如果北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那么你确实有理由对城市拥挤感到忧虑,但是实际上北京只是一个城市,市区辖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而且只要我们愿意,把北京辖区扩展到16万平方公里都没有问题,一条法律和决议就可以了,即使如此这也不及中国国土的一个零头。我们1400平方公里市区里住了2000万人,这太拥挤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市区扩大?为什么不把市区周围的农田和空地买来下用来扩大市区,我们可以把市区面积扩大3倍,这样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东京差不多了,如果我们把市区面积扩大4倍,那么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美国低密度城市洛杉矶差不多了,那么北京人民大部分都可以住别墅了。即使把北京市区面积扩大4倍到5600平方公里,也不及北京现在辖区面积的零头。是什么理由阻止了城市的大面积扩展?你猜对了“耕地保护”,也就是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
针对这个理由,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
耕地红线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中国却很有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饥荒的噩梦离开我们并没有多久,归根结缔我们还是小农思想。我们忽略了经过50~70年代的人类大发展,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5%左右,也就是说只要5%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我们看一下粮食亩产量和人口数量直接的关系:
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10年小麦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人口70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10倍,而人口仅增加了4.2倍。虽然现在70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
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
2、哪里种地不可以?大城市郊区的耕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
可以看到,一边是大城市市民在拥挤的城市里艰难的生活着,一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城市郊区土地种植玉米和小米,另一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衰退,农村、乡村大量的土地由于城市化和计生导致的人口骤减,土地无人耕种在抛荒野草从生,这难道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荒唐困境吗?
中国每年消失6万个自然村,这些人很多是移居到城市里居住了,这本是一件好事:在农村散落居住不仅生活水平差,而且资源利用率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但是人已经移居到城市里了,为何不允许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自由扩展?!我们为何要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
ii、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问题
许多人把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归咎于城市人口太多,抢了孩子的学位和医院的床位,那么,难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不应该同步的扩大学校和医院的规模吗?对于教育和医疗来说,它是服务于城市的附属服务机构,如果用脚和鞋子的比喻来说,脚是人口,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是鞋子,只有鞋子来适应脚的道理,绝对没有让脚来适应鞋子的道理,把教育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困难归咎于是城市人口太多是削足适履的荒唐道理。
退一步说,我们诚然可以把新市民都赶跑,但是我们的教育和医疗状况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因为我们赶走了人口也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城市能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从而使得城市生活水平的下降。
iii、城市环境崩溃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某某城市已经达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不能再允许更多的人进入了,听上去似乎冠冕堂皇,但是我们分析下这样的论调里面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1. 如果城市市区的面积是定死的,假设北京只有1400公里面积,无法做任何扩展,那么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居住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之后,在现在中国的科技条件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下,堵车、汽车尾气污染、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将会显得较为严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宜居土地500万平方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如果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宽松居住密度,13亿人全部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宜居面积的5% 。
而北京上海实际的居住密度达到了1.4~2万人/平方公里,如果全国13亿人按照北京上海居住密度居住,仅仅需要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住完,仅仅比重庆市大一点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宜居面积的2%,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拥挤的居住。
北京如果把其中1万平方公里辖区全部建设成市区,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宽松居住密度可以住5000万人。
2.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水危机是近年来炒作最严重的话题,但是实际上水资源也是无限循环的,只是我们污染了太多的水资源,以至于能利用的水资源减少了,即使如此,水仍然不是一个问题。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6~7元左右,加上运输及污水处理成本,送到城市手中,售价也不会超过超20元人民币,按照城市人均年用水50吨计算,每人的水费支出为1000元,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他还有什么资源问题?难道地壳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崩溃吗?
3. 辖区面积小,人口密度真的不低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比如说深圳,深圳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而常驻人口达到了1200万,加上有大量的工厂,所以深圳人口密度高居中国第一,为6000人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的4倍以上,即使如此,深圳的大城市病并不比北京上海更糟糕,因为深圳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程度较高,真正的市区面积甚至超过了北京。
过小的行政区域面积已经成为深圳发展最大的瓶颈,高昂的房价和物价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在2012年,深圳常驻人口净减少了20万人,随着城市人口的衰退,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综上所述,如果限定城市的面积,不允许城市扩展,那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大城市病将变得严重,现有科技和城市管理水平下,市民的生活品质确实可能下降,但是如果允许城市按需自由的扩展和建设,那么将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城市规模将得到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将会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允许大城市不受耕地保护、土地审批的制约,给城市扩展自由的空间。
六、除去我们的心魔:我们为何以不和逻辑和常理方式敌视城市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原本应该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景象,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进一步坚定了城市人口太多规模过大是灾难的想法,由此我们在限制大城市发展的错误上有去无回,越陷越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合常理的思考问题?
究其根源,我们从小从教科书上就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宣传的影响,这些思想反复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入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无需思考就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人多底子薄” — 意思是,人多是一个问题。
“人均资源少” — 意思是,资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不是人的劳动成果。
“少生快富” — 人少会更富裕 —实际上这完全违反最基本的常识。
“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
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我们对上述理论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完全失去了再反思的能力,如果谁提出与此相反的意见,我们肯定会先反驳,而不是反思,因为人类从来都是习惯主导理性的动物。
近些年来,欧洲极左环保思想的兴起以及被左翼控制的美国好莱坞,也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我们传输类似的思想,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台词:人类是病毒,他们在不断的蚕食地球母体,直到毁灭。
这些极左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宗教信仰在西方和东亚地区的衰落,西方和东亚都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无知的理解,自我膨胀的结果—他们开始以上帝的角度来判断这个世界,他们自认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来决定地球的未来。对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讲到这里,如果深入讨论下去,那将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
中国城市若想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心魔,除去城市规模增加是灾难的错误想法,这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否则我们就是自我设限的跳蚤,我们自己会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如果内心是侏儒,那么我们不可能变成巨人。
【chenqin的回答(373票)】:
一,城市人口分布有何规律?
Zipf法则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它横跨众多学科,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描述城市间的人口分布情况。在区域经济学中,Zipf法则描述的是在一个国家,其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排名第一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在一个国家内,
的城镇人口占该国家总城镇人口的比例,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城市,其比例大于一个给定
的概率为:
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如果规模在
以上的城市有1个,那么规模在
以上的城市就应该有两个,以此类推。再进一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的人口排名和该城市的人口总数的成绩应该等于一个固定值。于是,各个城市人口排名的对数就应当与人口规模的对数成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即:
将美国的城市人口排序和每城市人口画成散点图,可以发现,Zipf法则拟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上图来自文献上图来自文献,横坐标指每个城市的人口对数,纵坐标指的是人口的排序,在图中共有135个散点,他们几乎落在一条
直线上,拟合优度达到0.986。
只有美国是这样吗?不。城市人口分布的Zipf法则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比如下图显示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来自
事实上,在事实上,在,作者对1970年代的44个国家做了类似的检验,结果显示Zipf法则全部成立——用城市人口对数来拟合城市排名对数,绝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大于0.98,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拟合优度低于0.95。
二,为什么Zipf法则会自发产生?
如果所有国家的城市人口分布最后都符合Zipf法则,那么我们要问的下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Zipf法则的自发产生?
Xavier在他的论文中给出了一种简单而又美妙的答案: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那么最后的城市人口就会符合Zipf法则。这个简单的条件也是Zipf分布横跨语言、经济、地理数界的原因之一。
如果答案果真如此,那么所有国家都适用Zipf分布的事实便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真相:在一个经济体内,不管城市多大,他的随机增长速度都来自同一个分布。也就是说,一个1000万人的大城市,和一个50万人的小城镇,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
反过来,我们同样能说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不会比小城市快。这也为一种常见的判断「放开户籍,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给出了反诘:如果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只是回到和小城镇一样的水平而已。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吃饱了。
三,Zipf法则能描述中国吗?
我们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拿来,计算每一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镇人口数量,并且排序,可得下图:
如果用一条如果用一条
直线来拟合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300万的城市中,Zipf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
上图来自上图来自,它显示了同样有着严格人口迁徙限制的苏联的情况,竟然也与2010年的中国如此相似。
而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对Zipf法则的偏离更严重。苏联较大的几个城市虽然在预测线下方,但在最大前两个城市的散点又回到了预测线附近;而中国在300万以上大城市的散点则是越偏越远。
四,为什么Zipf法则不能像拟合其他国家那样拟合中国?
中国越大的城市会更多地偏离Zipf法则的预测,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而回到Zipf法则的成立条件:世界各国之所以能用Zipf法则拟合,是因为其国内所有的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中国大城市增长速度更慢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
1,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阻碍了劳动力迁徙。
2,土地供给在全国层面下进行统筹,大城市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建设用地。
3,其他各种阻碍人口增加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比如最近的。
五,限制城市规模,我们为此付出了什么?
一些答案提到了特大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拥堵等代价。我在这里则想谈谈,限制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我们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1,更无效率的生产
Au和Henderson的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和城市规模间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即每个城市按照其禀赋,存在一个“最优规模”。以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计算,中国有51%到62%的城市都规模过小,其结果是损失了平均产出的17%。有四分之一的城市损失了25%到70%的平均产出。
2,更多失业
陆铭等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限制低技能劳动力来到大城市,将他们留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会造成更多失业。
3,更多污染
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提到了这幅图
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
限制大城市规模,还有数不胜数的代价。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小城市更高,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等于限制了一部分的教育发挥其效用;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更快,从而能够代替工业来进一步减少污染;大城市的人口集聚不仅减少了移民的收入不平等,还降低了全国的收入不平等……
六,未来会如何?
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努力存在了几十年,从最近的一些政策来看,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几年。这种努力成功了吗?也许算成功了,毕竟中国的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变慢了,他们成功地偏离了Zipf法则,且越大的城市偏离越远;也许不算成功——许多人仍然在抱怨城市规模扩大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们认为流动人口让大城市变成了大农村,或者抒发这样那样的情感「我的城市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阻止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好的手段就是阻止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什么时候人口才会停止向大城市流动?当迁移到大城市的收益,和自身要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同时,迁移便停止。而当前的许多政策,正在人为地为迁移增加政策成本。
如果人口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由于在人口迁移与否的决策中存在着政策成本的鸿沟,其结果就是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远高于小城镇。政策成本越高,均衡时的福利差距越大。
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到这一个选择上:是继续提高迁移成本,保护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还是在全国层面上通盘考虑,减少大城市在人口增长方面的限制,享受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就业和减少人均污染上带来的好处?
道理全部说完了,该做出选择了。
【刘新征的回答(80票)】:
未来15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
除非战争,城市的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
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
主要原因我想大概是,规模经济性。城市越大,人均成本越低。
按照现在的趋势,北上广将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地球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超级城市,相应的,成都武汉这种区域中心,也会逐步发展成如今北上广的规模。
期待专家的答案。
【知乎用户的回答(32票)】:
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22个城市群。
未来中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22个主要城市群。集中,集中,13亿人口高度集中。
【高高的回答(29票)】:
个人觉得题主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不平均的资源分配带来不平均的人口分布。
抛砖引玉,尝试从几个角度说一下吧。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城市较中小城市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
有更多的三甲医院集中在大城市,有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在大城市,有更多的专家医生在大城市
。所以你如果不相信小镇医生对你身体的把控能力的,你还真的往大城市跑跑。
这倒不是玩笑话,身边就有个朋友在当地医院被判了绝症,想好遗言郁郁寡欢的跑到帝都就诊。大
夫对他说,你这病,吃两副药就好了。结果过了两个月,还真就好了。
不单单是小学、初高中教育水平上的差别。某些大城市教育层面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偏低的高考分
数和更多的保送资格。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女留下来的呢?不在少数吧。
3.工作机会
更多的机关企业,更多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能让你找到中小城市没有的岗位和更适合你的位置。
个人为例,从一个二线省会城市到北京,收入翻了一番。
5.人生理想
理想可以让人啃着方便面住地下室也要留在这里,因为别的地方给不了。
无论是市内还是出市,无论是公交地铁、火车飞机,出行都要方便许多。
7.文明程度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车不让人人不让车这种现象会更少,生活更简单也更舒心。
你说在北上广工作,家人朋友陌生人甚至路边的狗都会觉得你特牛逼。
所以为了这份面子,很多人还是要削尖脑袋往里面挤,或是死挨着也不愿意离开。
房价应该是阻碍大城市人口扩张的最最重大的一个因素,大到几乎为一个唯一因素。以至于其他的
如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成本、买车摇号、归属感啊,都显得太弱。
如果未来十五年,在某些资源的分配上,中小城市能获得更多,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人口的分布也会再平均一些。
【茉茉的回答(8票)】:
嗯,對這類問題不很有發言權,只是希望可以拓寬下題主思路。
題主關注這個問題的話,可以參考一些有關中國人口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報告。先幫你找了如下三篇:
【聿几的回答(26票)】:
这排名第一的答案说了那么多,只是一味的论证鼓吹自己所为的大城市理论,并没有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这种答案都能排第一,真是惊了个呆。
而且有些论据根本就是荒唐可笑。好几个答案都喜欢拿国外来对比,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中国特色“户籍制度”。未来15年户籍制度也不会有大的改观,所以拿国外来对比中国城市发展真是滑稽。
知乎越来越流行这种文不对题的答案排第一了,长篇大论灌蒙你,让你不明觉厉爽一下,点个赞完事。(3-24更)
北上广这些城市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首先带来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包括雾霾,拥堵,高房价,高生活成本,15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常年在2000万以上,再有大规模的增长可能性很小,并且政府也不会放任其无限制扩张。
(前几天刚出的把保定作为政治副中心也是政府解决北京当前种种大城市病的一个姿态)
判断未来15年的人口流向我觉得可以将流动人口劈分为两个群体。
即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外出务工人员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第一需求的是赚钱,未来的15年内他们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而转移。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谋求可以在一线大城市定居,他们更倾向于离家乡更近的城镇和县城。
未来15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会出现最高峰并出现下降趋势,这部分群体大多向往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有非常大的在一线城市定居的诉求。但是,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提高了他们定居大城市的难度,他们大多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后返回家乡。但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家乡的县城和地级市的城市建设多半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
因此我相信未来15年内,县城,省会城市和一些大的二线城市会急剧扩张,而普通地级市不会出现大的人口扩张,北上广这些超级城市最多是维持现在的规模缓慢增长,甚至是15年后当二线城市人口出现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下降趋势。
以上找不到数据支持,暂时只是代表个人观点
【冯小昌的回答(12票)】:
我倒有一个想法
现在人之所以集中在城市,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工作。
假如有一天,科技发展到足以让分落在各地的人仅靠一个装置就能实现远程工作的可能,
那么我想那一天交通将不再拥堵,空气将不再浑浊,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羊太守的回答(5票)】:
如果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购物、网上卖货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均衡,会不会去城市中心化,大家住在小而美的小城市也可以。
【知乎用户的回答(6票)】:
国家从政策方面也会继续倾向提高城市化率,原因很简单。。房价,再过十五年80-85这批人的父母基本已经步入暮年,很多已经不在人世,80后的小夫妻,婚房一套,两边父母两人各一套,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呈现很多家庭两个大人,一到两个孩子这样的3-4口之家,拥有至少三套房产。。。刚性需求大量降低,租赁市场也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估计到时候国家会适度开放户籍类制度(例如天津的蓝印户口)来吸引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一定的刚需,来使房地产的价格相对稳定的下调,我觉得到时候继续上涨或者完全不跌是不大可能的,国家要控制的就是不要大跌,导致银行业的过多坏账。。。然后这个时期持续十来年,加上工资水平的不断上调,中国的劳动人民才能真正迎来相对合理的房价
【郑三强的回答(6票)】:
看了这么多牛人出数据出图,我想作为学生就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供参考
先给个答案:K较小
这个答案是来自论文《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研究》By 施华萍 柯见洪 孙策 林振权
用最简单的让普通人能懂的描述分方法说,就是当K较小时,(市)县人口人口分布在各年的曲线斜率很接近。当K较大时,(市)县人口分布满足齐普夫定律。
接下来我一步一步讲在结论里每个单词的意思。。。。
先上图,说明各年的曲线斜率是什么
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
什么是齐普夫定律?一开始这个定律其实就是在自己和自己玩,一个闲的无聊的教授,突然在想当一个人写了一大坨英文,他的用词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在他用了一大堆一般人看不懂的计算后,没错,我们万能的自然界又给了我们一个伟大自然规律-齐普夫定律:在自然语言的语言库里,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在频率表里的排名成反比。所以,频率最高的单词出现的频率大约是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的2倍,而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则是出现频率第四位的单词的2倍。BY 维基百科
当然我知道这个还是有点搞不懂是不是,那我说个最简单的认识,那就是,次高频率的词出现的次数是最高频率词的2倍,第三高频的词是最高的3分之一,第四是最高的4分之一,and on forth. I am rock and do you roll?(好吧,你就当我在范二)
那么这个定律和我们说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个人认为,在纯理论界,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地域经济不统一,没有我喜欢甜豆腐脑而你穿秋裤,也没有你从小就欣欣记挂的邻家女孩的情况下,自然城市人口分布也Follow这个齐普夫定律。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每次讲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直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数啊,我们存在的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世界。
然后我作为一个读者,来解读这两个超大牛的公式:
K不是斜率,而是叫迁徙速率核
U是影响K的值,叫聚集体大小有关指数,具体的解释就是:U大时,聚集体中的单位容易迁出,U小时,帕拉帕拉帕拉,大家都不是笨蛋对不对?
大家跟我念一遍,他叫zeta高达上的字母啊,查了下它的历史各种牛逼的公式看啊看不懂有么有。当然,我可以简单解释下,也非常欢迎真正的大牛来具体解释,
是一个乘积,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意思
没错,你也发现了它和齐普夫定律 有那么一点联系,具体怎么样,我真心解释不了,求放过。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联系,对吧?
——————————————我是超帅的分割线————————————————
接下来有几个比较简单的想法
一个是从资源角度看
大家都知道的“胡线”
我真的不想吐槽,就似乎从黑龙江爱珲向西划一条线至云南的腾冲,为西北部和东南两个部分,东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36﹪,人口占全国的96﹪;西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全国的4﹪。
原因是东南中原地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季候、物产、环境、社会资源)等等。
随着二马大战的愈演愈烈,我觉得因为强大的互联网从社会的一面变成了前台,二三线的城市有机会从北上广深引回一部分的人
另外是从人口结构看
中国在2015年要结束自己的人口红利,那么意味着在未来5年到10年时间,要么推迟我们的退休年龄,要么,就要开始对劳动力进行调整,以此来得到高效率。
整合化后的劳动力,会带动城市人口的变动,比如当年的深圳,现在把深圳称为中国的两个硅谷之一都行,另一个是北京中关- -!我知道你们知道。。。。。那么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会带动人口流动,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深圳的成功帮广州分担了很大的人口负担。(是不是还有东莞- -其实,那也算是整合化的劳动力。。。。。)
未完待续吧- -
【svenshi的回答(5票)】:
对赞最多的答案提出质疑。“未来15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
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
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
其实在欧洲是有反例的。例如欧洲。举例德国。
本质在于基础设施健全和资源的分配上。我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承载了过多的功能,既是教育中心(20多所211大学)又是整个中国北部唯一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承载了政治中心的功能。导致大批企业在北京设置总部,而周边形成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而北京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所谓“棚户区”(直接点说就是贫民区)
在欧洲城市则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潮流。富人,注意是富人。更加愿意住到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备与普及化。
而穷人由于社会保障的健全,保障房的配套也并没有在大城市形成所谓的贫民区。
【RichardShen的回答(6票)】:
人口往大城市涌的现象,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尤其明显
欧美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平均,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总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则和西方文化历史相关,其一是强调个人自由,其二是发达国家经过发展的阵痛之后,对田园乡村的生活空前向往,比如英国二战后重建规划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主张,美国的城市开发也有类似的理论。姑且不论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势,导致相当数量人口分散到了全国的各个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中。就是在中心大城市内部的规划上,也能体现出田园城市的主张。比如街区的概念,强调生活工作等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街区内获得满足,一个大城市由数十个街区组成,每个街区相互独立,并通过城市快速交通干道以及公共交通联结起来。
东方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加上封建大一统专治深入人心,集体主义盛行,对城市规划也产生影响
东西方的不同,在上海很明显,浦西是密密麻麻的马路,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生活区、商业区,而浦东就是块状分割,一个个相对独立成熟的街区,而街区的过渡地带则相对荒芜,地广人稀
【congzhiku的回答(2票)】:
这个问题其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起人口。广深没有呆过,北上都呆过,从个人感觉上来说:大家来一线城市,还是因为利益,机会,个人发展,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北京虽然有很多不好,但是既然留在这里的人绝对是感觉获得比损失的少。所以一线城市如果要限制人口,提高成本,当获得利益大于损失的话,人自然就离开了。那么北京这些年来,为什么能让人口积聚,导致北京各种资源紧张?这十年来,国家通过手段进行的转移支付,北京因为近水楼台,获得不少,这自然能创造需求。北京的城市规划,之前提到发展卫星城,后来规划搞得是,工作机会在城里,大家只能住城外,交通堵。未来15年,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国家也会调整资源规划,相信习总 ,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一线,二线城市都会发展。前十年是政府调控的后果,后十年,通过市场,自然会比某些人的效果强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中国的城市发展规模,牢牢掌握在当局手中,因为我们有全球最为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
所以,当当局觉得一个城市不能再扩大时,它就不能再扩大了,户籍关系到绝大部分的生活成本。
【蔡东儿的回答(3票)】:
把中关村,中科院和清华牵到安徽,把协和迁到甘肃,把国企总部牵到各省……还有把上海自贸区弄在河北秦皇岛,吉林丹东,或者广西海防,总之把给发达城市的政策扶持和生活资源都弄到中西部四线城市……
这样应该会缓解大城市人口集中……
【Likuidcrystal的回答(4票)】:
一线大城市已经基本走到头了。小镇的人选择来大城市生活,无非是为了:1.收入;2.生活便利;3.医疗;4.教育;5.文化生活。然而,北上广发展到今日,这五条优势基本都已经丧失殆尽了。
公司招人,就比较关注师弟师妹们的流向,10年前是几乎全部选择留京,现在是一律优先回省。二三线城市在生活便利上早已完胜北京,选择北京就是选择hard模式,挣多少钱才能舒服的扎根过日子?三甲医院,重点小学你进得去吗?
【王怡茗的回答(1票)】:
我觉得将来很可能居住和生活工作的地方不会在一个城市。
你只需要参考两个基本标准就行了,
第一,工作生活自然是找钱多的舒服的条件好的基础设施
第二,居住肯定是找环境好的地方大的,舒适的,接近自然的。
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我只能说将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会有一堆城市群出现。
城市不再孤立,一个中心城市,一堆卫星城,城市群一定会出现特别多!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会不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