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功夫夫劲力练法

形意五行拳劲力之练法
 本门所传形意五行拳劲力之练法
本门所传之形意拳以五行拳练气、练劲、练步、练身法。具体分四个阶段来练习。限于篇幅,此处仅以五行拳中的劈拳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步是练死步(定步),
要求慢练、不发力。主要是规范拳架,循规蹈矩,进而练调息运气(练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术等),摸劲(练内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领悟劲)。劈拳的动作极其简单,严格地讲劈拳就两个动作,上一步钻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如果复杂点说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动作。但我们不能小瞧了这两个动作,它代表的是两个劲路(若细论它又内涵着若干种劲道)。实践证明,初学者对劈拳劲路的认知,越简单越好,不要太复杂了,搞复杂了一个劲也练不出来。相对来讲,在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比较刚硬的拳种。但本门的练法,第一步功是慢练、练柔、不发力。说是打拳不如说是“摆拳”,老师一个势子一个势子地“摆弄”你。慢得程度近似打太极拳,又像站“活桩”,极其枯燥,但很吃功夫。这种练法要求架子很大,很舒展,呼吸要求顺畅自然。这个阶段主要是练规范拳架,达到抻筋拔骨,通顺经络之目的。
  有了形体的规范,下一步就是“摸劲”。
这又有点像打太极了,不是外形的发力,主要是用意。有句话叫“有的放矢”,形意拳就是这样,为了这一拳一脚的目的,发招迅捷明快,不拖泥带水。形意拳的拳劲是要求把全身三盘九节之劲路,把五脏六腑之内气,综合一体形成一个整劲发出去。这个劲不是一蹴而就能得到的(是要经过一定时目的系统训练)。五行拳以极其简练的招式,千万次有意识的操练,其目的就是要摸准这个劲。“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其实运劲就是运气。所谓拳劲,应当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人体培养生成的一种内劲。它是有别于人体自身本力的一种活劲。本门所传形意拳的练法是讲究以身运气,以气催力,通过身体的强化训练而产生充盈的内气。需要时靠丹田鼓荡迸发出内力。内气越足,发力越大越猛,而且是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游刃自如。
  不要小瞧了劈拳的一钻一劈,就是用这两个式子,本门的传人一代一代练出了拳家梦寐以求的丹田内功。有了这个内功(内气),既强壮了体魄,也增加了技击和抗击打能力,很是宝贵。
从某种程度上讲本门所传形意拳之拳劲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摸”出来的。初步练拳就是练这个“摸”劲。说明白一点,就是打拳时用手、脚、身体去感悟这个拳劲。当然具体练法很多,比如说一拳打出去,老师说你的肩要放开。再如一掌劈出去,老师说气要踩在前脚底下,这样讲对初习者可能不明头理,只有经过实际练习了一定程度,慢慢才会有所悟。初习劈拳的练法记住一句话,“劈拳如推山”。不是一下子把掌推出去,而是慢慢地推出去,在推得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劲。
  练形意拳的都知道形意拳有鸡腿一说,其实形意的鸡腿,绝不是仅指其单腿负重而言。本门所传的鸡腿秘传之法是“拿着”腿行步,只有“拿着”腿走步,才能走出形意拳特有的行犁步,才能前进后退收发自如。这种步法对日后练习散打实作非常有用。关于这“拿着”脚走步,有兴趣者可以细心观察农家散养的大公鸡走步,或有所悟。
& 第二步功法是跟步练法。  
所谓跟步就是行拳时前脚向前趟一大步,后脚随之跟进半步。有了第一步功法的基础(精气充沛),此时可以试着发力。形意拳发的是整体劲,要求四肢百骸内外合一整体发劲,不能胳膊是胳膊腿是腿,谁也不管谁。对于形意拳的发劲,形意门各派练者各有所得。本门的传法是:后脚蹬劲、前脚前趟;梢节领、中节随、根节追;丹田抖动,脊背发力。要求发力瞬间,内气下沉,气要踩在前脚底下,丹田鼓荡(小腹凸起),劲力突发。
  要想得到形意拳的惊炸弹崩之劲,跟步发劲这步功夫必不可少。但前提是要通过站桩聚力(浑元力)、定步行拳练气,摸劲之练功程序,得到充盈的丹田内气功夫。其次是要多练单操发力,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单式经常反复地操练,如操练:五行手、蛇形手、虎形手、马形手、刀削手、掸手、立桩肘、双开弓、抖绝等。单操发力之要领是:全身放松,头顶项竖,松肩坠肘,直背塌腰,松胯屈膝,气沉丹田,降至涌泉。做到腰裆下去,问地要力。丹田抖动,脊背发力。发力要短促,发力前全身放松,先蓄后发,发力只在瞬间。发力时做到:脚蹬地(踏实)、梢打(力点),气沉(小腹凸起),意气力同时到位,瞬间发出一个短促迅猛的爆炸力。
  跟步发力是锻炼形意拳发力的关键一步。但一定要有充盈的内气才可练此步功法,不然盲目操练极易震伤大脑、损害内脏,习者务要切记。
  第三步是练活步发力。
这是在前面跟步发力的基础上练习活步发力。操练时以左三体式起式,后脚(右)向前上一步,然后左脚向前上一步,最后是左脚蹬劲,后脚(右)再向前趟一大步,同时左脚跟进半步,右掌前劈发力。此步功法与跟步发力相比,增加了步子也增加了发力难度。练得是行进中的劲力平衡,身体的松紧适度,步法沉稳,呼吸有序,身法轻灵,行进中身体切忌忽高忽低,一定要在平行中前进,特别是最后一步发力,一定要保持身体的高度协调,这样才能在发力之瞬间,打出浑厚沉实的形意拳特有爆发力。
  活步发力的要点与跟步发力的要求大致相同,关键要注意在行进中一定要精神专注,六合一体,劲力顺达。
  第四步是练行步拳。
这是有了跟步发力,活步发力基础后,内气更加充盈,劲力愈加饱满,可以进一步练习行步拳,这一步是练暗劲功夫。主要是练气血畅通,身法轻灵,步法稳健。其特点是步不停拳不停,行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谓行步拳就是“脚踏七星步,手运乾坤转”。练到这步功夫,行拳时要求劲力含蓄,由明转暗,亦刚亦柔,不着意于力,由内而外,顺势而发,劲力顺达,进而向无形无象的化劲阶段转化。
  以上是我们这一支锻炼形意五行拳劲力的主要练功方法程序。
通过这几步科学规范的锻炼步骤,习者可以少走弯路,能较快地学习掌握五行拳之拳劲基本功。当然严格地讲,这些还都属于形意拳基本功夫范畴(即有规矩的练法)。得到的东西除了养生效能外,一切拳脚及内在功夫只能间接为散打交手服务,
若要用于散打实战,还要进一步练习散练五行拳(即盘身掌功夫),
就是把前面所练五行拳的东西串起来,无规矩地自由随意演练。形意拳练到这一步,已经是无形无象(忘形忘象),完全是脱胎换骨,什么定步、跟步、活步、行步,都已是明日黄花,此时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方圆数丈可练,卧牛之地亦可练。此时走出的东西已不是昨天的架势,可细细品味又都有往日的痕迹。什么鸡腿龙身熊取物,虎扑鹰捉龙探爪,猴窜马奔蛇吐信,劈拳炮打双换影,全是在不经意之中走出来。一切都是随心所欲,随招就势,随意而作。形意拳如练到这一步,已入化境,日久功深而定会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深境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形意拳练法
形意拳练法
形意拳主要动作三体式好练吗?
我们又见面了
实话告诉你 我是武林前辈李存义先生的第三代传人 形意拳专家王青山先生的关门弟子
虽然功夫没练到家 但路子还是知道的
你可以到我的空间看一下 

形意拳 三 体 式 功法 练 法


关于“三体式”诸论多多、让人眼花缭乱无可适从、不知道如何练才对、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武界前辈们亲自言传身教的“三体式”练法技击要决,远没有现在
武术文学理论家们写的那么玄乎深奥。 下面就如何练好 “三体式”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望武道同行斧正: 

形意拳万变不离“三体式”,充分说明了三体式的重要性,所以要想练好三体式
就必须充分了解清楚什么是 “三体式”
然后才说 练与用
功与精。 

简论之:何谓三体?即 头 手 足 曰三体也 曰练其站则为桩 行则为拳 在窍则为 上 中 下 三丹田
又称 “三才式”或“三才桩”即三体式
曰用其审敌在头
取势在足 (三体式要求三节相随、三节即:手为梢节 身为中节 脚为根节 即手起 身随 步催)。 “三体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出手如钢锉 回手如钩杆”就是说:一出手要有三种劲法 即:掀劲 逼劲 按劲 掀在腰腿 逼在肩肘 按在掌胯“回手如钩杆”也有三种劲法 即:按劲 引劲带劲 按在掌胯 引在肩肘 带在腰腿。其技击理念是:“拳去不走空 空回艺不精 手去如钢锉 手回如钩竿 能叫我先动 莫叫他起拳 不钻不翻一寸为先 破中既是打 打破紧相连 远打火箭穿心 近打翻弓断弦”。充分体现了形意拳以我为主 敢打必胜的战略战术思想导向。 

我们既然知道了“三体式”功用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练好它哪?述真 

一、首先我们要知道练好三体式的关键所在。要想练好三体式首先你要把步法站规范。规范步法主要有一下几点: 

(1)根据你本人的身材高低调整好步距
如身高腿长步距适当宽点
否则适当小点
总之个小步小点
个大步大点 成三七步(前三后七)即前腿用三分劲 后腿用七分劲 接着后脚尖外搬 前脚尖微扣(似扣不扣 意扣)后腿尽量弯曲下蹲 前腿随之自然弯曲 双手自然垂放于两侧。 要求:全身能放松的部位尽量放松
身体正直 目光平视、 闭口藏舌 舌顶之字 下巴微收 头上顶
沉肩坠肘 收腹含胸拔背 气上冲百会(头顶正中心)下沉涌泉(脚心) 意守丹田(脐下三寸)。乘下的就是坚持
参照我说的要点坚持练下去 首先是你双腿发战酸麻难忍 继而脚心发热 接着脚如站在火碳上一般 这个时侯千万要坚持住 这一关是关健的关健
你只要一咬牙很快就能过去(多则几十秒 少则十几秒)只要闯过这一关下边的路就好走的多了------不信?你只要按我说的大概要求一试(用不了半个钟头)便知不假。每天最好早晚各一次 最少每天保证一次 具体站多长时间 刚开始站时可根据你的身体素质好坏情况与忍耐程度强弱大小自己设定时间, 以后慢慢增加站桩时间 桩步站顺 站牢固后 再起手如上图------
未完待续(日) 

呵呵请 朋友们 徒弟们放心
。只要照我酒仙说的练就保你成功 。我如果一下子把全部要领 诀窍 写出来


对你们有百害而无一利
。终究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为什么这样做
。好了不说了 照我说的慢慢练吧 。站桩

练功期间身体各个部位有异常变化反应 是非常正常的 不必惊慌害怕 该怎么练 还怎么练就行了 千万不要突然或马上收功
等过去那一阵后 再慢慢全身放松 放松期间同时 以意领气 收气于小腹 慢慢收功即可
。呵呵 出了状况 别忘了及时给我回报
我会根据你的情况及时指导你下一步如何练更好 进步更快------(日) 武圣孙禄堂前辈 早年三体式照片
其他回答 (3)
你怎么好练的撒。三体式桩功:有阴阳两式,任督二脉,上中下三盘,单双重等多种桩功间架练法,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三体式亦称六合势(又叫子午桩,三才桩),是形意拳重要的基本桩功之一。它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入门必经之途径。宋氏形意拳站桩功是以形意拳学为理论基础,以《内功四经》为指导,遵循其脉络、气路、格式、劲诀等要求,内外结合进行练习。同时在站姿上分为高、中、低三势,劲力上分为任脉劲(即手为塌腕)、督脉劲(即手为挺腕),站姿重心上分为单重、双重。现将具体站法简述于下:
以单重、中势、任脉劲三体式桩功为例

1)身体自然挺拔,三尖相对(鼻尖、手尖、脚尖),两手为塌腕(亦称坐腕),手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指端微扣,掌心内含斜向前方,前肘微屈约15度左右(其屈度随姿势高低而易)。
  (2)单重式,身体重心一般为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脚(亦可在前脚);双重式,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后腿膝关节弯曲度一般高势的为160度,中势140度,低势120度。
  (3)前脚里扣约15度,后脚里扣约30度左右,两脚间距离一般约为后脚尖着地,后膝前跪接近前脚跟为度,高势近一点,低势稍远一些。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基本成一直线,两脚趾抓地,脚心空起。
  (4)站高势竖劲较好,暴露面大,重心偏高,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荷轻;中势横、竖劲皆有,暴露面较大,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重较大,重心稍低,适应中,青年;低势横劲较大,暴露面小易于防守,进步幅度较大,重心低,底部较稳,故腿部负重大,灵活度较差,适应于腿部力量较好的青少年。
  (5)在三体式落势时一般以呼气成式。
  (6)在三体式站好后,每次可持续10至20分钟,左右势可以互换,当站到有一定功夫时,可后脚不动,双手与前脚配合做撤伸动作练习,以提高全身的协调能力,即前手,前脚后撤,后手前伸,然后前脚前手复出,恢复三体式原姿。其呼吸宜采用腹式逆呼吸为宜。在运作中以轻松,灵活为好,不可用劲,以免僵滞。

形意拳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修炼之法。功深者只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练习。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 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姬际可所创,传曹继武,曹继武又传山西戴龙邦和河南马学礼,由此形意拳分化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的形意拳,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戴龙邦又传李洛能,李洛能在河北山西广收门徒,使形意拳得到大发展,这一时期其中代表人物是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山西的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的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这八大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所以形意以善打闻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谚语。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练功不练拳。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神拳李洛能超形意拳一步杀改二步,一拳将一武士击飞又将其接住,后有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创形意拳后,形意拳得到不断的发展。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薛颠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形意拳与古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太极、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与少林 太极 八卦 并称为我国武术四大名拳。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武术搏击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查看: 1303|回复: 4
传统武术的下盘功夫(桩功)
传统武术的下盘功夫(桩功)
我认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在于对下盘的锻炼。
综观所有门派的武术,无论是内家还是外家,站桩是基本功。
而且,越注重站桩的门派,功夫越好。
太极、八卦、形意、自然门都特别注重下盘的锻炼,要求把气沉丹田甚至灌入脚下三分。
根深才能也茂。但并不是一定要站桩,太极拳里要求下盘和地“对中”,不站桩也能作到,
练下盘是对的,但不能往死里练,要练得柔软灵便,柔韧先要过关,然后练动态的平衡,最后才是静力练习。
外家也有马步站桩。
少林、武当的武学,最基本的都是站桩练气沉下去,待有成后在练运使。
练下盘首先是气能沉得下去,然后是灵活性稳定和灵活要兼备。
武当绝技和少林绝技,站桩\养气\练气\运使。
传统武术在技术上要求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表现型,反映中国人“巧的追求”,而不同于西方人“力的崇拜”。练武注重基本功的扎实,便是突出下盘功夫。
  心意门桩功篇
  所谓桩功者,即立身如桩之深埋地中意也。桩功其实是一种积蓄内在功力能量的功法,桩功即是心意六合拳中的最基本功法,又是此拳永不可丢弃的功法。桩功在心意门列诸法练习次第之首,向无文字记述法要,屈日传身授之艺,非心意门入室弟子鲜窥其径,据已故心意六合拳大师吕瑞芳所讲,过去的年代对外人来讲别说桩功了,就连拳势是什么样都很难见到、可以说是开门说话、关窗户练拳。由此可见过去先辈们对拳的珍爱与极度的保守。自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至世代拳家前辈,均视心意六合拳桩功为看家之宝。在过去的年代此拳只在我国回族之间相传。桩功是以锻炼和培养内功为主的功法,恩师于化龙先生也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桩功: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强大内功主要锻炼途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站桩功。桩功是拳的生命,此拳的每一形。每一势,都是桩功。心意六合拳主要以鸡形桩功为主。一生习拳,只要能够认真地抓住桩功中两三个势子,就可以足够对付一些千变万化强悍的高手。心意六合拳先辈们一有空闲之时就习练功法及桩功,可以说几乎行走坐卧不离桩功。所以先辈的功夫是来之不易的。只要练桩功方法正确、得到真传,长久习练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增强自身内在功力与内在机能的转换,也可以达到舒筋活络、伸筋拔力、通畅气血,以求得内外兼修的目的。所以得法而长久习练心意六合拳桩功,可以增加周身上下的相互矛盾支撑劲力,可以增加周身上下的肌肉、骨骼、韧带、筋腱的柔韧性及承受能力,可以增加腰脊腿部的劲力;可以有助于内五脏六腑及两肋的开扩舒展,可以通行周身的气,贯穿周身奇经八脉及十二条经络,可以储气增强自身功力,从而达到内壮且外坚、洁内而华其荣表的目的。下面将心意六合拳大师平日里的所授及本人的一点儿心得体会略谈一二,与有志者共之。
  擎天一柱,屹立万古,止定静虑,六合玄机。
  每日不拘时间,择空气清新之地,静心敛气,束身侧拧蹲踞,鼻尖、膀尖、足尖三尖相照,成龙身之式。谷道上提,舌顶上颚,目光随头部方向平视,身须中正,两臂分置身之两侧,两肘前后相撑,十指撑开,掌心内涵,前手置于膝上,指尖朝下,后手附于后跨际,不可耸肩弯脊。两足前后立于一直线上,后膝顶与前腿膝弯处,前腿虚压在后腿上侧,前足踵与后足尖相距约两拳之隔,两胯内裹,重心以落于后腿为主,前腿辅之,周身合力,如建筑物之框架互相支撑,此即五行之木力意也。初练时架式稍高,可心中默数呼吸或数字,渐次增之,俟支撑腿力尽则双腿前后互易,保证双腿锻炼均衡,如此循序渐进。若至膝胯相平,而上身立如水中浮图无俯仰参差,呼息绵绵心神不乱而立上半个小时,则妙不可言。
  呼吸之法,鼻微微纳清气,口微微吐浊气,一在神气绵绵出入,以意引之循环脏腑之内,驭呼吸以上,欠习之后则神自明,而气自,明照五脏,通于四肢现于面,筋强骨健,血脉调畅,则身泰寿延矣。
  劲意与作用
  1.充实内力
  谱云:“充实如太仓”,习心意拳者以养浩然正气,心神宁一,沛然充塞天地之间为第一要义。人只有元气充盈,方能百邪不浸,卒然临之而不惊;只有得中正元和,周身真气才能鼓荡,承受巨大的外力击打,达到先贤创拳之“倘遇不测,顾身家性命之旨。”
  2.坚固定力
  盖人心散乱妄想纷飞,自古皆然,若不能制心于一处,卒遭大乱,心浮气躁,临(敌)之际鲜有不败者。故拳谚云:一胆二力三急四快,没有胆力就没有技术可言。胆力即定力,心意拳推崇练心至上,故以桩功妙法而达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猛虎啸于后面不惊之境界,即所谓独立不渐于影,静中养出端倪意也。
  3.增长腿力
  打法定要先上身,心意拳为保身性命而创,故多巾身靠打之技,应敌时距离之近有如婴儿食乳,如腿无行程之功,所有技法均难奏效,久练桩功不但可免气血上浮和呼吸短促之弊,且无颠蹶之虞,又能步稳气沉,发腿迅捷,故应痛下功夫,方不负前贤妙艺。
  心意六合拳大师于化龙先生,为当今心意门硕果仅存的前辈,浸淫斯道七十余栽,妙得古贤遗旨,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常见其催动五行,内劲灌注脊椎,敛劲示范此艺时,但闻其周身骨节铮鸣,颇难理解。后向骨科名医主教,医云:“此乃长久锻炼所致,因气行无阴故有响声”。另外,卢嵩高大师再传弟子中,此功修炼有成者亦不乏人。心意六合拳前贤杨殿卿先生寓桩功与作息之中,非精守洞尘技之辈可比也。所以桩功是统一内外如一、身心同时一致的最好途径。但习练桩功不可操之过急,应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提高。
  孙式太极拳的站桩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三体式是形意之基础,先贤有言:万法不离三体式.至于不少人不站三体式,热衷于这个桩那个桩的,主要是因为三体式需要相当的毅力,以及这些拳友们对三体式站得少而无感悟罢了。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朱国福先生传授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分三大支派:山西、河北、河南。各形意支派在上百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和体系,笔者现把河北形意大家朱国福先生传授的练功桩法程序公布于世。
  形意拳的功法分为三部:一是桩功,二是行功,三是静功。桩功是形意拳的第一部功法,通过桩功修炼“武心”,并可体验力的产生和运行。练习此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身体自然放松,思想入静,沉肩坠肘;
  2.头顶项领,下颏内收,舌顶上腭,目视前方;
  3.自然呼吸,面部放松,提肛塌胯。
  一、混元桩①: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宽,脚尖略内扣;两臂慢慢上抬至与肩高,十指向上,掌心向前,五指自然分开,虎口张圆,两肘下垂;两腿微曲,足跟稍提起。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要有“武心”之威。“武心”起于两足,发于四肢,意思是以意念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由两手到十指。这时的感觉是:脚心发热。然后从脚顺两腿往上到两肩,慢慢行至小臂,发胀发热,好像一股热气从两手十指发出。
  二、混元桩②:预备动作同图1,十指向下、向后自然合拢变为勾手,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由两手到十指发出。
  三、圆抱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步(大约一脚长),呈虚步,两腿稍曲,重心在两腿之间略偏后。同时,两手臂由身体两侧向上抬起,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虎口要圆,停于胸前,呈抱球状,两肘不能抬起,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经两手到十指发出。此为左式,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四、卧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上迈一大步,全脚掌落地,重心在两脚间。左手从腹前由掌变拳,外旋向前钻出,拳心向上;右手停于腹前,拳心向下,两腿略曲,两膝内扣,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经后背到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此为左式,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五、困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大步,顺脚尖方向弓出(呈弓步)。同时,将身体前扑,右腿蹬直,塌腰。左手半握拳,拳心向上,收至左胯侧;右手半握拳向前划出,回小臂,将拳收至右耳根部。右肘前顶,头左转并前顶,目视左后方。意守丹田,意想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至两胯,再向上经后背、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六、盘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步(约一脚半),脚尖外撇呈横步,右膝放在左膝后,身体下坐并慢慢左转。右手前按,掌缘向前,虎口向后;左手向左胯后按出,掌缘向后,虎口向前探出。两眼顺右手方向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至两胯,再向上经后背、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七、三才式(即三体式):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目视前方。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右转,两腿慢慢向下弯曲,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曲,目视前方。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半长,两腿屈膝。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跟节紧靠肚脐,手腕下塌,目视左掌食指尖。意守丹田,意想将丹田所产生的热气,经小腹下到两腿再至涌泉;呼气时,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经后背到两肩,由两手到十指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在站三才桩时,应注意两腿的重心分配:前腿四分力,后腿六分力。
  练以上桩功,可根据个人体力来决定站桩的时间长短。每练完一个桩功,可适当地来回走动,以放松肌肉。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就可以进行行功锻炼。行功包括五行拳、十二形和其它派生出来的拳路。通过各种拳路的演练,将修炼的“武火”发出去,既可健身,又有技击功能。
  这就是朱国福先生传下的桩功大要细则。朱国福先生的功夫在当时的武林界有口皆碑,恐怕在他那个时代无有出其右者。但是,他却得益于这一系统桩功打下的根基。望习者珍之。
  八卦掌桩功
  初习八卦掌。为以后的练功,实战,必须苦练桩功,桩功是每一个武术门派中必不可少的入门基本功。
  八卦掌经过桩功的修练,可达到血液流畅,呼吸自然,筋骨舒活,培养劲力,使浑身上下内外都得到充实锻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卦掌桩功分静桩(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动桩(单重力,双重力)等,动静兼修,刚柔并练.
  在未介绍各项桩功的练法之前,在此着重地阐述桩功最紧要的要义,即站桩的放松法和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
  初习站桩,无论是静桩,动桩,。必须先从“松”字着手。所谓松,并不是松懈无力,乃是周身内外放松,不能有丝毫的僵滞之力。站桩锻炼一个人从精神到身躯的松与紧,它是肌肉的松紧,而肌肉的活动又是靠神经来支配的,所以肌肉的松紧是由精神的松紧所决定的。精神有效地支配肌肉的收缩运动,达到松紧协调,才能使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在实战应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站桩,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浑身上下内外相应的放松,呼吸要求口微张,尽量用鼻呼吸,一改平常的本体呼吸为自然腹式呼吸,经过长期的锻炼逐步达到深、长、细、匀、慢等要求。但绝不能故意延长呼吸或憋气,更不可下意识地气入丹田,要日久从自然而然中所得。将自身从精神上放大,有顶天立地之慨,设想身体周围有强敌进攻,而我周身则有云彩飞绕,使敌无隙可入,头正身直,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谷道缩提。尾闾中正,裹裆抿胯,屈膝扣趾,虚领顶劲,气定神闲。这便是桩功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习之日久,八卦掌法中的自然整体力会不求自至。
  一、静桩 (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
  浑元桩练法:
  浑元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跟照齐,全身先舒展挺拔一下。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腿的脚前掌和脚后根,脚心涵空,两腿略微弯曲,腹部松圆,腋下半虚,若能容球,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头部意被绳子系着,下颌微后收,同时将两手抬起至胸前、高与肩平,两手与自身之距离约为三拳许,十指分开,虎口稍撑成龙扑爪掌,两手掌心内吸如抱一大汽球,两掌心相距基本与肩同宽。撑抱互相作用,比例为撑三抱七,浑身上下大小关节无处不曲。目似垂帘,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之意,要求全身筋肉放松,要似松非松,头似顶非顶,背似靠非靠,胯似坐非坐,面目表情似笑非笑,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万念;身心应有舒适无比之意,(以下两桩均与此段要求一致)。以上意念均要求用意不用力,功成自会意力成为一体,日久功深可通过意念活动加强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联系,使之互相建立争力,练成。“浑元力”。
  扣步桩练法:
  扣步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两脚分开脚尖里扣,脚后跟外摆,两脚尖并齐相距一横脚。身体的重心入在两腿的脚前掌和脚后跟。脚心涵空,两腿略为弯曲,膝盖似挨非挨,腹部松圆,腋下若能容球,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头部意被绳子系着,似顶非顶,下颌微后收,同时将两手抬起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左掌心向下,左手臂上撑下按,有滚钻之力。右掌心向上,与左掌心相对,指穿掌托。有争裹之力,虎口撑圆,两手向外不过尺,向内须有二三拳之距,而两腿扣步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而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同时两脚有如大树向下生根,其余要领均与浑元桩相同,此桩可左右手上下互换练习。
  摆步桩练法:
  摆步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左腿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微向外摆成摆步,膝部略曲而前顶,步子之大小,以前脚提起身体不前俯后仰最为合适,(左脚用力以脚前掌七分,脚后跟三分为准)。右腿略微弯曲,劲坐右腿(即两脚前三后七),右胯向后稍靠,与左膝关节前顶方向互为争力,同时左手上抬向左外侧摆出,高不过肩,低不过脐,掌背向上,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距腹部一拳许,两手掌心涵空,虎口撑圆,腹部松圆,腋下涵虚若能容球,头顶项竖,松肩横肘,前手有抓、捋、领、带之意,后手似待发之箭,与前手互为呼应,其余要领均与浑元桩相同,此桩可左右式互换练习。
  二、动桩 (单重力,双重力)
  八卦掌是以走桩转掌为主的拳种,转走时间越长,步法稳重方为初步功夫,单重力和双重力桩功是锻炼人体单脚支撑重心稳固和双脚支撑重心稳固的动桩步法,经过此二桩的锻炼,不致因为操练时出现身体前俯后仰精神紧张的现象及各种发力的要领。动桩与静桩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基本相同。
单重力练法:
  1 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于大腿两侧,两手食指与裤线并齐,须松肩畅胸,头直项竖,浑身内外上下自然放松,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呼吸均匀,守静待动,静松稳匀。如此站立约一分钟。
  2 接上式,左脚不动,两腿弯曲,大腿蹲平,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指地成丁字步,同时右掌由下向上向外拧旋伸直,左掌旋转掌心向外,指尖指地,右手向上托,左手向下按,气贯指尖,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3 接上式,右脚丁字步脚后跟落地站实,同时左脚向前一步,脚跟点地,脚尖上抬,两脚均伸直,左手向后,掌心向上,背于腰部,右手抓住左脚尖,伸头欲吻,目视左脚尖约三分钟。
  4 接上式,左脚收回站实,同时右脚提膝抬起,两臂伸直,两掌心向上平托,高不过肩,两掌心有向上托千斤重物之意,只能用意不可用力,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5 接上式,两脚动作不变,同时左手向前下方下插,掌心朝外指尖向下,而右手向上穿,掌心向左,两手上下互为争力,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6 接上式,两手收回叉腰,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平伸蹬出,,脚尖向上,高与胯平,须头正身直,尾闾中正,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7 接上式,上身略往前俯,两手下按于左脚背,同时右脚向后伸直,脚尖向下蹬出,此时头须向上抬起,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8 接上式,左腿下蹲,大腿蹲平,同时右脚脚背朝下搭在左膝盖上面,两手由下向上托起至胸前如抱球状,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9 接上式,左脚不变,右脚落下经左腿后向左下插,如同倒插步,唯右脚不可站地也,同时两手成五雷诀上抱与两耳齐,目视右脚约三分钟。
  10 接上式,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落地,同时两手变掌,掌心向上,向左右平伸继续向上经面前向下按,至两臂伸直,此时身体并步自然而立,目视前方。
  双重力练法:
  1 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于大腿两侧,两手食指与裤线并齐,须松肩畅胸,头直项竖,浑身内外上下自然放松,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呼吸均匀,守静待动,静松稳匀,如此站立约一分钟。
  2 接上式右脚向前一步,身体下蹲成虚步,同时两手掌心向上成仰掌,由下向前上方托起,右掌在前与鼻齐,左掌在下护住右肘,目视右掌约三分钟。
  3 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向前一步往左迈,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手收至胸前翻转掌心向外向前撑推,掌指相对,目视两掌约三分钟。
  4 接上式左脚不动,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字步,两腿弯曲,大腿蹲平,同时两手收至胸前右掌向上向外拧旋伸直,左掌旋转掌心向外指尖指地,右手向上托,左手向下按,气贯指尖,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5 接上式,右脚后跟落地,左脚向左迈一步成马步,同时右手经左肩外侧向下划弧下按于右腿膝盖上方,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下按于左膝外侧,两虎口相对,要求内动不见形,争力贯掌根,外撑内裹,目视左掌约三分钟。
  6 接上式,左脚跟外展,身体向左转,右膝盖顶住左腿弯,同时左手上托收至左腮外侧,掌心向上,右手由下向前穿掌,掌心向上高不过肩,须漏口撑圆,溜臀收肛,目视右手约三分钟。
7 接上式,左脚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收至胸前各向左右两侧推掌,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8 接上式,身体重心向后移,左腿伸直,右腿下蹲成仆步,同时左掌收至肋间沿左眼向前下方穿掌,翻转手腕掌心向上,右手随之翻转手腕掌心向上往后撑,目视左掌约三分钟。
  9 接上式,身体向上起,左脚略往前迈,右脚跟进半步成半马步,同时两手收至左肋间两腕相对向左侧推出,虎口撑圆,掌心涵空,目视两掌约三分钟。
  10 接上式,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落地,身体直立,同时两手收至胸前,掌心向上向左右平伸继续向上经面前向下按,至两臂自然伸直,目视前方。
  单重力,双重力桩功均要左右式互换练习。在练毕各种桩法收式之后,不要立即坐下休息,要心定神闲地漫步三五分钟再休息。
  李雅轩先生&&
  李师椿年,号雅轩,河北人交县人,生于 1894 年。家贫,仅读过几年私塾。从小酷爱武术,稍长,从陈殿福老师学少林拳。 1914 年,经由傅海田先生引荐,从上海上北京,正式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朝夕追随,口传心授,前后历十余年之久,对杨式太极拳悟解精辟不同凡响。
  李师学习太极拳,刻苦耐劳、好学钻。每练一动作,总要练上百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常于 吃饭 、走路、睡 觉 都在比划打拳;也常半夜披起衣服,把新的体会记下来,再反复比画琢磨,直到完全领悟为止。继随其师在上海、杭州、南京教拳 , 教拳严谨有法,善于抓纲领,识大体,与海内武术名家广为观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抗战以后,寄居四川,继续教授和推广太极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四十年如一日,誉满西南。对继承祖国宝贵遗产,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师为人耿直心思细腻,专心一意。练拳架式,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推手、散手,来之不知,去之不觉。发劲充实、变化奇特,灵妙无比。 李雅轩宗师十分强调要随时保持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 ── “要经常想杨老师(澄甫)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进步。”
  有学生问李雅轩先生:“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他回答:“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此话言简意赅,天下很多道理就是这样,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深奥的。‘大松大软'的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灵机,才能符合太极拳的真正拳味。
  近代太极拳界,“李雅轩风格”的太极拳,是极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观李雅轩宗师的拳照,舒展大方、气势磅礡,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正是他所强调“大松大软”练法的最佳写照。
  李师于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一日,逝世于成都,享年八十三岁
  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追随杨师十余年,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武德高尚,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堪为后人楷模。
  李师名椿年,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家贫,未进过公办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李师家乡武风盛行,从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响,性格酷好武术,每遇逢场庙会,不计道路远近,总是不辞辛苦地赶去观看武术,回来后就爱手舞足蹈,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家乡当时有位练少拳的武师陈殿福,很有名气,李师父亲见李师好武,就带他到陈老师那里去学少林拳。陈老师见李师天资聪慧,性格刚强,欣然收他为徒。李师勤学苦练,数年之后,功夫很有长进。一日逢篇庙会,遇恶少十数人,欺辱一做小买卖的老人中,李师生性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出面干涉,众恶少欺李师孤身一人,围而攻之,李师大怒,奋拳还未当者跌出丈外,其余头破血流,狼狈而去。从此,李师武技已闻于乡里。
  筵前比武,粗识太极
  1914年,李师20岁。从这一年起,李师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专攻太极拳的道路。一天,李师的邻居好友张彬如家里来了客人,请李师作陪。客人名傅海田,长袍马褂,文人打扮;李师年方二十,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席间谈及庙会一事,傅君说:“你真是侠义人物,但不知你所习何家拳法 ? ”李师回答说:“少林拳。”傅君说 : “好!”张彬如说:“傅兄也是爱好此术的。”李师忙问:“傅兄练的是哪派拳法呢 ? ”傅海田说:“太极拳。”李师想起师傅临别之言,然数年来从未见人练过,不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坚持要傅海田表演。傅见推辞不过,只得下堂练了一段。李师一见,大失所望,见其出手松软无力,步法缓慢,如半睡状,心想此种拳有什么作用呢 ? 为何师傅说他厉害。李师年轻气盛,心直口快,问傅君说:“太极拳也能作技击之事吗 ? ”傅君说:“练好后亦可防身。”张彬如在旁怂恿说:“我们都不是外人,你们作一番友谊比试,也让我见识见识。”李师心想:此种拳法何能当我一击,欣然答应。傅君谦让再三,最后见推脱不过,就说:“我学艺不精,怎当李兄猛力 ? ”说罢二人就在堂前比试起来。李师年轻力壮,连连攻击,傅君顺势推挽。李师只觉得如捕风捉影,脚下站立不稳,初以为偶尔失手,谁知连连跌倒,不知究竟。张彬如怕伤了和气,忙说:“算了,算了,不必再比 ! ”傅君把李师搀起来,连说:“得罪,得罪 ! ”李师佩服已极,问傅君说:“我今天算是服了太极拳,但不知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为何我的招式不管用,处处感到不得劲,请你指教 ! ”傅海田说:“君以力胜 , 我以巧取,以静御动,后发先至,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此正是太极拳的妙用。”李师心服口服,第二天亲自上门向傅海田学习太极拳。傅海田向李师讲述太极拳原理,李师从学数月,颇服其太极理论高深,便正式提出拜傅海田为师。傅海田对李师说:“你天份极高,领悟能力颇强,我这点本事确实不能给你当老师,我的老师广平杨澄甫,家学渊源,海内独步,我现在介绍你到我老师那里去重新学习,成全你的志向,你将来也就不可限量。”李闻言大喜,第二天收拾行李,带上傅海田的介绍函上北京,正式拜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为师。这是1914年的事情。从此,李师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技艺的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太极拳名师。
  得列杨氏门墙,潜心苦练
  1914年,李师正式拜杨澄甫为师,专攻太极拳术。杨师对李师的人品极为器重,希望最深,关系最密,亲如父子。在教拳方面,对李师要求极为严格,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李师领悟最快,功夫日进,对于杨师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每练一动作,总要练上百遍、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为了锻炼下盘功夫,增强腿力,李师练习太极行步,为使不至有起伏,请师兄弟在用力把胯向下压的情况下迈步行走,一走即是数小时,汗水顺着行走的路线往下淌个不停。杨师教推手时,两臂如棉裹铁,十分沉重,其他人一上手一两分钟就感觉两臂、两腿酸麻,难以忍受;李师每次总能坚持几十分钟,虽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杨师不喊停止决不停止,常常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比划打拳。经常半夜披衣起来,不管天寒地冻,总先把想到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然后比划杨师推手、发劲的神态动作,直到完全领悟为止。师兄弟们都说:“雅轩练拳,就好象着魔一样。”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不及他。”
  寻师南下,投考南京中央国术馆
  1928年,澄蒲师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聘,赴南京任教务长。李师当时因家事羁绊,未能随行,心中非常焦急。这一年冬天,李师将家微薄的家产变卖,凑足了路费,决心到南京寻师。谁知到南京后,才知澄蒲师已经在前一月辞掉了南京国术馆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去了。李师盘缠将尽,举目无亲,而且人地两疏,进退两难。正在此时,适逢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李师心想何不暂时报考,如能录取,一来可以暂安羁旅之身,二来可以广天下名手,慢慢再打听老师去处。于是李师报名投考,表演的项目是一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大枪。李师气魄雄壮,打起太极拳来气势磅礴,舒展优美,静如山岳,动若山河,特别是太极大枪更惹人注目。考试结果。李师本该名列第一,因为有一位参加报考的是张之江的学生,所以,就将他取为第一名,李师名列第二,成绩优异,录取入学,从此李师暂留南京国术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太极散手,惊心动魄
  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雅轩师前往襄助。馆中少林拳师周声洪,手掌能开砖碎石,素有铁臂膊之称,与雅轩师闭门切磋,雅轩师右手虚扬,周某举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师立即乘势翻掌向其肋部发放寸劲,周某双臂抱胸蹲伏于地,不能出声;'雅轩师搀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养伤。事后周某赞曰:“杨门太极散手,神出鬼没先生的太极散手 ,神出鬼没,使人惊心动魄, ”从此周某某对李师非常敬重。1933年,杨澄甫师受广东省府专程礼聘,到广东传播太极拳,浙江省国术馆太极挚由李师全权负责。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赴南京就任社长之职,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同上校(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设计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入川传拳,技服猛张飞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同年阴历 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州到汉口、武昌。直到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师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李师定居四川。自李师人川以后,四川的武术才增加了太极拳这一举种。李师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广为流传,并在四川武林中,使太极挚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原国民党某骑兵师师长徐俊,生得熊腰虎背,练就一身硬功夫。抗战初期,他坐船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因一场误会发生群斗,数十个码头工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到重庆后,听到李雅轩大名。一天,骑着高头大马,带上两名背枪的马弁,找到李雅轩住所,见面便说:“听说你的太极拳能够击人,我不信。今天特来会会你,看看到底如何?”李雅轩见他出言不逊,知道其来头不小。见他如此傲慢地轻视太极功夫,心中不免有些生气。徐俊生性好斗,说干就干,舞动拳头向李雅轩连连猛扑。李雅轩见不能避免,把心一横,顺势退步采捌,徐俊接连被摔几个大跟头,爬起来说:“你的太极功夫很好,明日再见吧!”说罢拱手就走。
  李雅轩心想,这下可闯祸了。谁知徐师长第二天摆了许多酒席,请雅轩公赴宴,还请了很多武术高手作陪,徐俊向李雅轩磕头行拜师礼。徐夫人在敬酒时高兴地说:“老徐今天找到到真正的好老师了。”此后,原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副总司令郭勋棋,仰慕雅轩公武德高尚,也正式拜雅轩公为师。郭副司令后为起义将领,曾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之职。
  李雅轩人川以后,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任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四川省省长王缵绪聘李雅轩为四川省体育会设计员。据我师伯王明伦(他是原“国民党陆大”卢凤阁主任的少尉司书)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44年,李雅轩被陆军大学聘为将官班太极拳教授,官阶少将级。1946年,李雅轩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同上校教官。当时,教授的对象,是国民党将校一级的高级军官,有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卫立煌等。由于李雅轩生性耿直,不愿媚事权贵,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太极艺术,一次在军校教拳时,一国民党中将主任黄某某对他说:“李教官,我今天开会累了,你陪我推推手,消遣消遣!”李雅轩听了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心想:你仗你官大,拿我当你的运动品,我今天要狠狠地教训你一下!于是,在推手时狠狠地发了他几个脆劲,当众摔了他几个筋斗,摔得他鼻青脸肿,弄得狼狈不堪。最后,以“目无长官”的理由,李雅轩被撤职处分。但是,他刚直不阿的精神,受到武林界的称誉。
  解放后,李雅轩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1953年代表西南地区参加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他的精湛技艺,被当时天津报纸誉为“气魄雄伟,舒展大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担任裁判工作。
  1964年,李雅轩先生已70高龄,一场大病使他在成都人民医院作了手术。病愈后,照常练功授拳。有一次,在人民公园内,李雅轩和我师伯赵清溪推手。赵清溪身材魁梧,体重200多斤,功夫学得很好,雅轩公经常夸他有天才。只见李雅轩轻轻一搭手,赵毫无办法,脱离不开,不得已奋力挣扎。只见李雅轩神气一扬,手轻轻往前一送,赵则仰面跌出。事后,赵清溪说:“哎呀,老师的功夫怎么病后越发长了?”
  李雅轩75岁那年,在成都好友查拳名家张英振先生家中作客,与其友山东武林摔跤高手大力士王应亮相遇,王说:“李老师,你用你的太极拳,我用我的摔跤,作一次友谊赛如何?”雅轩公真乃宝刀不老,雄心不息,欣然答应。王上前一把抓住李雅轩,想用“大别子”把他掀翻在地,动作非常之快。此时,张英振先生在场尚未看清李雅轩用何法破解,只见王则扑通一声跌倒在地。
  我师爷李雅轩一生好学不倦,晚年亦不断探讨拳理,他常对我的老师们说,太极拳理论高深,尽平生之精力尚不能明其底蕴。打杨式太极拳,就要保持杨老师教授的纯正风格,推手就要有杨老师推手的味道,不然就不叫杨式太极拳。
  1975年,我师爷已是82岁高龄。据我老师说,当时他老人家两腿红肿疼痛,病情极为严重,不能行走了。此时,阔别18年的北京一拳友盖老师专程来成都和我师爷切搓拳艺。一见他两腿不能行走,叹息:“近些年来,我时时钻研太极拳,想和您交流心得,可惜您……”我师爷说:“不妨事,我坐在椅子上和您推吧。”于是,一上手老师连连被抛倒在床上。蔷老师佩服极至,诚心想拜我师爷为师。我师爷说:“你我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认为师兄弟吧!”于是,盖老师在杨澄甫宗师的遗像前三鞠躬,成为杨门弟子。
  陈龙骧老师说,回首先师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记得1969年时,李雅轩先生已75岁,在讲解劈剑要领时,让他们十来个青年人拿着竹剑围着进击他一人,他们一出手则被我师爷的竹剑击中腕部。其身法之敏捷,步法之轻快,连20多岁的人都赶不上。
  2002年初夏,我在成都陈龙骧老师的父母家中,90多岁的陈爷爷虽然记性不好了,但他偶尔想起,说出我师爷的弹弓绝技,在数十步外,百发百中,能先将一弹射向空中,紧接着发第二弹将空中的第一发弹打碎……
  知道我师爷的人都说他为人耿直,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他教学严格,注重武德教育。在十年浩劫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他的学生没一个去参加武斗。他非常关心疼爱学生,特别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经常给予生活上的援助;学生生病了,他总是亲自去探望,嘘寒问暖。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公园或省市委党校义务授拳。从学者有原四川省副省长童少生、市委书记廖井丹、宣传部长白紫池、市委秘书长金力声、副市长齐鲁豫等领导同志,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1976年,李雅轩先生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于成都,享年83岁。他的逝世,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损失。他在四川近40年,贡献卓著,培养出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名徒甚广。今天,他老人家所传的拳艺已走出四川,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京城“隐士”八卦明师白玉才
  在当今的武林届,还有一位师承名门,年届七旬,习练程式掌法五十余载,身怀传统武功真技,几十年隐居民间辛勤耕耘、传功授徒而不为圈外人所知的八卦掌老前辈。这就是家住京郊、现为北京八卦掌研究会顾问的白玉才先生。白玉才先生,是已故八卦掌四代名家、原北京八卦掌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王文魁先生的大弟子。师承关系如下:董海川—程廷华—刘斌—王文魁—白玉才。
  说起白先生,不能不说他的师爷刘斌和师父王文魁。师爷刘斌当年是程廷华先生的螟蛉义子,从小将他收养在家倾囊相授武艺,使他成为程式掌法最重要的传人之一。白玉才先生与师父相识恰有一段奇缘。一九五零年,白先生那时才十多岁,一次与哥哥进城办事,走在劝业场通往打磨厂的路上,前面一辆满载的马车突然辕马失蹄,危急关头旁有一行人箭步上前,伸手顺劲儿一抬辕木,避免了一场马倒车翻。虽是一瞬间的事,可那个快捷、矫健的身影却深深印在白先生心头。谁知几年之后,白先生到了北京邮政总局当工人,竟与当年那位“救马车之人”同在一个科室。一打听才知此人就是武术圈内有名的八卦掌老师王文魁。而此时他已练了几年功夫,拳术、摔跤都样样在行,年少气盛,心中并不服气。因此,卸邮车时他常常提起二、三百斤邮袋,伸平双手行走如飞,故意在王老面前显摆;进而还主动提出与王老试手。谁想,一搭上手自己却累得两膀生疼,进不得身、使不上劲儿,甚至双手掰不动老人一根指头,终于心悦诚服,从此一心要拜老人为师。王老起初没答应,只是教了他转圈的基本功。白先生却十分刻苦,不论冬夏春秋,每天一、两点钟就起床,光着膀子汗水淋漓一直练到天明。过了很久,王老听到传闻后亲自去查看,这才心中认可了这位学生。一九五七年,王老正式收白玉才为入室弟子。可是,因为他年少资历浅,虽是勤学苦练,要想得到那些年岁大功夫深的老师兄们的真心认可却并不容易。于是他心里憋足了劲儿,几年之中,每天夜半下班都蹲步行走,从前门走到陶然亭公园,天不亮时,文魁老人就到了,师徒俩人几经寒暑,一个严格把关,一个认真苦学,八卦圈走不好、单换掌练不到家,就不学新的继续往更难更深的层次走。早起晚睡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很快走出了下盘功夫,单换掌能够做到:大腿与小腿蹲成90度直角,上身自然挺直,两腿和两胯并住丝毫不能动,而腰以上部位却能左右大幅旋转活活的;师父从旁打来一掌,身子移了位拳架却不散。有时,走圈练到好时,竟觉得整个身子都练没了,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每一掌法掌式更是千锤百炼,练不到位绝不罢休。从单双顺练到八大掌,从武式子练到文式子,刚柔相济,把架式练圆活,把拳劲儿练整了,师父这才让他去天坛公园正式拜见那些老资格的大师兄们。这一去把当年赫赫有名的八卦掌韩武大师给乐坏了,哈哈笑着对师伯王文魁说:“这小师弟没的说,往后您就瞧好吧!”从此,白先生凭借自身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众位同门师叔和师兄们的认可。
  作为名门之徒,你要没有一点真本事,在大伙的心中就永远没有立足之地。就这样,白先生也没有骄傲,仍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继承师父真传之上。别人都是抢着学新的套路,而他却是老师要教新的却不学,总在问:“某某掌式是否还有进一步的要求?”老师一听就乐了,说:“要这么说就差得远了!”于是继续抠功夫,直到他把每一个掌式别人所没有达到的功夫层次都做到了,这才接着往下学。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变化,技击功夫在赛场上没有用武之地,人们在学武功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拳架中的技击涵义,追求学掌式套路的人多,追真功夫的人渐渐少了,而一些老辈拳师也是因人施教,如王文魁老先生对求学者就是:你想多学掌式,我就注重教你套路,并不认真去抠功夫;而你如果想认真去学传统功夫,那我就一个个掌式严格把关,由浅入深一层层拆解、一层层递进,这里面的变化可就大了,功夫、学问也就深得多了,远非学一套表面的拳法套路可比啊!白先生正是后一种人中的姣姣者,不管别人怎么做,继承前辈真功的决心永不移。当年,笔者曾听王文魁师爷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生教过一百多学生,真正的徒弟却没几人,把我东西往下传大徒弟白玉才要多费点心啊!”问为什么?老人说:“他最听话,怎么教他就怎么练;我对他费的心血多,他就得多负点责任。”正是师父的嘱托鞭策着白先生在继承民族传统武功的道路上永不退缩。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王文魁先生也已仙逝二十余年,可师父当年在身旁默默注视他练功的情景却依然刻印在脑海里,总也忘不了。如今,许多老前辈和年岁大的师兄弟们也已不在了,白先生更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为了这些难忘的记忆,他把退休后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传功授徒之上。
  他的教学十分重视八卦掌的基本功,认为走圈和单换掌,是练一辈子的事情,练一层有一层的功夫,永远没有止境。八卦掌也有站桩,但最重要的是走圈。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而八大形、二十四小式为的是把身体练活,打通周身筋脉。王老教的掌法套路虽然还有很多,皆为因人施教,最终目的还是要出功夫。过去有许多老前辈只会走圈和几个掌式,却从无敌手。因此他对每一个来学拳的人,都极为严格,这么多年“抠功夫”被抠跑了的人也不少。圈内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有的人想来学却不敢来,就怕过不了基本功的关。多年隐居在家,不求名利,武术杂志上也少有介绍他的文章和照片,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多。有很多出名的机会也被他拒绝。对此有人不理解,他却不改初衷,每日以修练身心、涵养道德、传功授徒为宗旨,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不论冬夏依旧光着膀子一练几个小时。他选择徒弟首先注重人品,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主动遵照老辈人的规矩,年岁小的求学者就不收了,以免辈分混乱,却一心一意去培养众多的再传弟子们。武术套路有三种功能:健身、技击、表演。而当前流行的追求美观、高难动作而忽视拳架技击涵义的套路表演形式对于原始掌法、套路来说,多数不太适宜。前辈传授的东西主要是为前两项功能服务,有的拳架简单实用、有的练法功夫层次高,但却不一定好看。八卦原始掌式的好看、矫健,是从拳架内涵中渗透出来的,没有多年功夫就练不出来,绝不是当前流行形式可比。白先生认为,自己有生之年如果能完成师父嘱托也就如愿了。因此,他在向徒弟、徒孙们传授武功时,总是按照师父当年要求,掰开揉碎,循序渐进,一丝不苟。每一个套路、掌式和走圈动作,按传统练法都要分成几个层次。相同的套路每一阶段的练法、式子动作、训练难度都不相同。一样的式子,每一层次的动作路线、功夫难度也不一样。而传统练法在动作细节上稍微抠的严格一点、标准一点,内中难度和功夫层次就差得远了。比如王文魁先生当年曾强调“肘掩心”最终要练到底手肘尖儿能与肚脐重合,就为了树立一个“标准”,使你真正把膀子和腰胯松到家,功夫稍差一点也做不到。再如走圈中的“里脚直迈直落,脚尖不能往圈里撇”,虽然就差一点点,可如果中正找不好,你的身子就站不稳。还有“腰往身后旋而两胯丝毫不动”、“大掰大扣360度立桩腿的脚掌不碾地”,这两个要求就更难了。外观上虽然差不多,功夫上却有天壤之别。可是,如你不按老辈人要求去做,就出不了真功夫,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明师的作用就在于:既“抠”了你的功夫,又使你明了练功方法,少走弯路。就这样,在他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都能注重自身修养,扎扎实实练功夫。大家都觉得,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自己终生的义务和责任。
  生活中,白先生也像师父那样,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虽然自己功夫纯正,却从不褒己贬人,同门之中长幼皆愿与之交往。同门师兄铁恩方九十多岁了,他亲自去拜访。还有同门师兄弟扬永利、徐胜利、胡相根等人以及当年八卦掌大师徐振彪和韩武的徒弟、后人都与他亲密往来。与之往来的还有已逝名家、同门师叔刘兴汉、王荣堂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与白先生同为一师之徒的武林名家还有:北京王文魁之子王正亭、徐州张树华和马兴元、内蒙康启龙、涿州寇景瑞。师兄弟们常来常往,互通有无。像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一样,白玉才先生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但在传统武功的传承方面他却与许许多多武林老人们一起,筑就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承前启后,老当益壮。
常话说得好:若要想人前显贵 必须背后多受罪
谢谢楼主分享
感谢分享 学习一下,楼主辛苦了,功德无量。
谢谢楼主无私分享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劲力功夫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