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贸易的主要形式目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唐朝和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唐朝和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唐宋对外贸易的特点:①以海路为主;②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③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④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司等。原因:①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②海运贸易的发展和南方发达的水运;③封建王朝的外商优待政策,招徕商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如市舶司等:①以海路为主。原因;④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唐宋对外贸易的特点;③封建王朝的外商优待政策;②海运贸易的发展和南方发达的水运:①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③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②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招徕商贩
采纳率100%
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690套总数:5370689套专访:3055部会员:2367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点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点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7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8.85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念阐释]
1.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2.土地兼并
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的农业
[辨析比较]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①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②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
[概念阐释]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①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③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根据所给史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
[史论形成]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主题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所给史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史论形成]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影响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④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
主题三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各有何特点?
[史论形成]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题源材料] 摘自2013年浙江高考T38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问题设置]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提示] 
[归纳升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美。
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⑤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3年北京高考T41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
(单位:座)
[问题设置] 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答案提示] ①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②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归纳升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观解读]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关注、对“美丽中国”的向往,生态史观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在开放课堂中各抒己见,适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考命题趋向。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史观运用]
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彰显了人类的进步。
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典题印证]
(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②错误。
[五年考情统计]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年24考)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0)
手工业的发展(5年17考)
手工业的成就(13) 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例1] (2013·)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汉唐间安徽境内。
抓关键:水利兴修的数量变化。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项 错误选项
B 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 正确选项
C 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 干扰选项
D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说明;②抓题眼:“战国时期”“整套铁农具”。
2.(2013·海南高考)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反映了;②抓题眼:“甲骨卜辞”“当时”;③关键信息:“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不抑兼并;②关键信息:由“限制私有大土地”到“不抑兼并”,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合法化,这使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地主官僚手中。
答案:D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例2] (2013·)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抓关键: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结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可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北宋中期没有青花瓷 错误选项
B 元末明初,东印度公司没有成立 错误选项
C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正确选项
D 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限制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福建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表明”;②关键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教作者传家技”。
2.(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支持这一判断;②关键信息:商代,纺织业。
3.(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前提条件;②关键信息:棉纺织业在纺织业中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上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解析:选B “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可排除。
★2.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第五方地上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和一个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这直接可以佐证(  )
A.东汉岭南地区水稻一年两熟
B.当时已经有育秧田,并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C.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和向南转移
D.岭南当地水稻田已经普遍施用基肥
解析:选B 材料“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说明当时已经使用育秧、插秧技术种植水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3.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下列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
C.体现唐代丝织业发展艰难
D.说明小农经济的富足情况
解析:选A 材料信息“东家采桑妇”“西家荷锄叟”,体现了唐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D项说法错误,B、C两项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4.(2014·联考)观察下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解析:选C 图片展示的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二牛一人犁耕法,显示了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提高,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表明农业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A项;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便于调节耕作的深度,排除B项;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
5.(2014·调研)《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而A、C、D选项不符合题意。A项,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两项则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
6.《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____”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解析选B “争田”“夺田”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的情景。
★7.据历史记载,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由于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如右图所示。关于“鱼鳞图册”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土地证,主要规定了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B.它成为古代封建政府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C.它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鱼鳞图册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选B 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这些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以此方式来确认人们对土地的所有权,并非规定最高限额,也未对拥有的土地亩数或赋税多少作调整 ,故A、D两项理解有误。C项明显错误。B项符合题意。
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生产、生活及军事领域广泛使用,社会需求量增大,因此出现了许多从事炼铁行业的富豪。
9.(2014·太原诊断)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解析:选A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10.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解析:选D 本题属最佳型选择题。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艺先进,却没有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其原因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的影响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11.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解析:选C 瓷器注重图案的丰富性,并体现出国外风情,且数量巨大,说明此时瓷器生产注重市场的需要。
12.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②④,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三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解析:第(1)问,表格中涉及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中国古代占主导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影响可以从发展道路和社会性质改变加以分析。
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2014·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轻巧识记]
1.商业的发展
2.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②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
④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轻巧识记]
1.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
2.资本主义萌芽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辨析比较]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①“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古代商业有何发展变化趋势?
[史论形成]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主题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根据史料总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史论形成]
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主题三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根据所给史料总结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特征、规律
[题源材料] 摘自2010年江苏高考T21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设置] 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答案提示] 。
[归纳升华]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二、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的异同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海南高考T26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提示] 。
[归纳升华]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四)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学前沿]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的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
[典题印证]
(2013·浙江高考,节选)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思考感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五年考情统计]
古代商业的发展(5年22考)
商业发展概况(16) 城市的发展(6)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年19考)
资本主义萌芽(3) “重农抑商”(9) “海禁”政策(7)
考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例1] (2013·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①定时空:明朝,广东大庾岭。
②抓关键:“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中未体现 错误选项
B 材料中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但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错误选项
C 材料中未体现 错误选项
D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正确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清前期”;②关键信息:“半官场”“仕而商”说明在扬州商人经营致富,购置房产,不再回归家乡。
2.(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隋都城;②关键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3.(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北宋东京;②关键信息:“通晓不绝”“夜市”“ 瓦子”和“市民”。
答案:A考点二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例2] (20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东汉初年。
抓关键:“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的经济收入与封君相当。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 错误选项
B 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 错误选项
C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说明东汉初商人实力强,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正确选项
D 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主要目的;②关键信息:“贾人”“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2.(2013·浙江高考)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雕鞍银镫,装饰焕烂”、 “僭越”、且为“前代所禁”。
3.(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原因;②抓关键:商人长斯处于社会底层;③思维切入:原因类试题,在有限定词的情况下,按照限定词要求进行探寻;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①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
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 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④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从图左上角的东、西市,可知①②正确。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④正确。图中文字并没有管理城市商业活动的专职机构,故③错误。因此C正确。
2.(2014·一模)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可知,A、B、C三项皆符合题意,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之处因商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市,与“长安”明显不符,故选D项。
★3.清《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右图)……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
解析:选C 交子最初是为解决铁钱等笨重而产生的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排除A项。“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可知是在政府许可之下的,并非垄断,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宋仁宗时发行“官交子”成为官方货币,但没有“彻底避免民间纠纷”的信息,排除D项。综合材料,可知交子由民间使用纸券到政府发行货币,反映了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
4.(2014·联考)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C.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
D.出现晓市、夜市
解析:选C 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徽商、晋商为代表。
5.《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解析:选D 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由出土情况可以判断《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正确。①与史实不符。
6.(2014·二模)“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 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读书对徽商的影响主要是使他们成为儒商,故排除②。
★7.对下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 ②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 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
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从图中反映内地的粮食远销至江浙一带,说明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①正确;从整体国内市场路线可知,②正确;明代是大一统,为国内统一市场提供政治保障,③正确;④“主流”说法错误。
8.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解析:选D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笫士子做女婿,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选D。
9.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选C 根据题中材料信息“江南市镇”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可知,农村中的生产活动商品化趋势明显。
10.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的30 000余居民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被废除。对这一做法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效加强了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D.有限地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解析:选D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是指明初实行的“海禁”政策。强迫海岛居民迁回大陆,使岛屿荒废,反而使其成为海盗与走私的聚集地,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与外国仍有交往,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推行没有具体的中心,可排除C项。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国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的统治,故答案是D。
★11.(2014·宁波二模)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解析:选C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两只鞋的颜色一黑一白,体现了对商人的羞辱。
12.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解析:选D A项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B、C两项只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的原因,不能解释“中国未能……与世界正常接轨”,均排除。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料记载:唐朝王处存的父亲王宗历任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唐高宗时,安州人彭志筠,献出绢布三万缎助军费,被赐奉议郎名号。到唐代中期,“富商豪买,尽居缨冕之流”。宋初丞相赵普,“广殖资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商人加官势,赚钱更容易。然而,这种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在古代中国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最稳妥,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是站不住脚的。
材料二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 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1)结合材料一中现象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 (8分)
(2)材料二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6分)
(3)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6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反映的官商合流、商人出资得官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只是针对百姓而言;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3)问原因从商品经济发展、交通、农业手工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1)材料一揭示了官商合流、商人出资得官入仕途的现象。中国古代主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严加管理,以对百姓加以控制。官商合流谋取利益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窒息商品经济的活力,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2)具有区域性、专门化;商品种类繁多,商人云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相对集中;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水平提高,政府对商业的有效管理。
★14.(2014·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逻辑关系。(4分)
(3)材料三提出了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这一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从生产关系角度归纳生产方式的特点;时代特征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从清政府抑商的角度说明社会现象及关系。第(3)问从材料三中提取观点,并从材料三中反映的历史史实寻找依据;原因从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特点: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
(2)现象: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关系:因果关系。
(3)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共性原因
1.一种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2.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两种经济思想
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
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大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地区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
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发展环境 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
结果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编写缘由] 一、中国古代最初的货币
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最初,人们使用珠、玉、龟、贝等充当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其中,尤以贝的使用广泛,流通时间长。
请写出几个带有“贝”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字的含义有哪些相通之处。
字 含义 字 含义 字 含义
赎 把贝卖回来 
二、先秦铜铸币
由于自然界中珠、玉、龟、贝数量不多且难自由切割,使其支付和流通职能非常有限,随着商品生产的逐步发展,2 000多年货币流通史中真正的主角——铜铸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先秦时期流通的铜铸币大致分为三大体系,即刀币、布币和蚁鼻钱(一说圜钱)。
三、秦朝圆形方孔钱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货币定为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但多为赏赐之用,只有作为下币的铜钱才真正在社会上广为使用。秦钱为圆形方孔,重半两。这种圆形定量钱币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新纪元。此后,圆形方孔钱在中国通行了约2 000年。
四、我国历代圆形方孔钱
五、宋代纸币交子
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六、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白银自东汉以来,因其便于切割、铸造和携带,逐渐取代黄金在货币上的作用,到了明朝中叶以后,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流通领域。明朝白银以锭为主,铸成元宝形,重量从5两到50两不等。这种元宝银两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二模)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解析:选C 材料中反映了对牛的自然崇拜,这反映出牛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选择C项。
2.“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解析:选D 材料“机梭”“牛驴”“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展示了朱陈村的乡土田园气息和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景,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3.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4.(2014·高三联考)《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解析:选C 编户齐民制度目的在于政府征收赋役,方便管理。
5.明万历年间,江苏巡抚曹时聘奏疏道:“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据此可知(  )
①吴地人多地少 ②那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③曹时聘对机户与机工持认可态度 ④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
6.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朝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
B.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加强
C.为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D.体现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瓷器上的阿拉伯文和梵文是为了适应对阿拉伯和印度出口的需要。故选 A。
7.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此应为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
8.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理解能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选B。
9.(2014·湖北咸宁四校联考)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A项“取代”说法错误;B项“最早”说法错误;C项“开始出现”说法错误;题干述及了纸币从北宋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富商联合发行——初命临安府印造,D项正确。
10.《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的重要特点,即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因此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不符。
11.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 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
中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英国 日本
28.7% 5.2% 3.1% 29.8% 9.5% 2.8%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封建经济的世界地位的理解能力。表格看,中国年间无论是GDP还是制造业其总量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说明中国的封建经济仍在发展。故选A。
12.(2014·烟台期末)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选B 关键信息: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题干论述的是海禁政策的后果,排除A项,B项正确;本题易因“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而误选C项,其因是没有抓住题干的主旨;D项在材料中未能反映。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山东泰安高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6分)
(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5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认识,解题关键是必须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第(2)问,“图中信息”可从国家税收总体变化趋势、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及其主次变化来回答;“特征”从图中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题意,要分别归纳中英两国的历史状况来说明中国未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可从两国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来分析。第(4)问属开放题,无论同意与否,都要全面论述理由,言之成理。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或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注: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14.(2013·一模)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
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教你读史]
史料中的关键词对解题很重要。
史料一中“畎亩之勤”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
史料二中“整地”等信息说明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
史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史料三表明农具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头白不出门”反映了封闭性。
史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史料二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特点。
史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三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手工业由官府控制,对制造、管理有严格制度规定。
史料二说明明代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史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史料二 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三表明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史料四反映明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大量资本投向土地,影响资本积累。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史料二反映海禁政策的恶果,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史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三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直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
史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史料二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打击商人。
史料三表明清政府严格管理手工业,限制出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010-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外开放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