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问题

攀枝花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3版:时事快递
&&&&&&&&&&
商务部、国开行出台政策引导和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专电(记者&张毅&&罗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2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  王新培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加工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中西部21个省区市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8%。因此,国务院提出了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带动中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  《意见》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中西部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承接地主要是指中西部具有明显区域优势、具备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技术、低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地区。目前,第一批已确定9家。对承接地的申报条件和程序,《意见》作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对承接地和实施梯度转移企业的重点加工贸易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包括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债券承销等其他金融服务。  《意见》在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强调要抓好统筹协调。一是坚持原则,注重可持续发展,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严格把握产业导向,着重引导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加工贸易企业到中西部发展。
Copyright 攀枝花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基于对重庆市的调研分析(中国中小城市网)
&中国中小城市网:决策参考 & 论坛 >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基于对重庆市的调研分析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基于对重庆市的调研分析
本网:中国中小城市网 | 时间: | 来源:中国中小城市网
&摘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仍是未来一定时期我国贸易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优势,但在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上仍需进一步提升。基于对重庆市的调研分析,本文建议加工贸易领域应实现企业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发展,从单一外贸型向内外贸一体型转变。同时,应注重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确保相关政策的制度化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区域金融中心 财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由于贸易额大而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并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自2003年以来,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并克服加工贸易的负面效应,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贸易经济、产业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一次提出了&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
&&&&2012年5月,课题组赴重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重庆市已基本形成了开展加工贸易的操作平台,发展势头较好。我们认为,重庆具有便利的交通物流、宽松的政策环境、相对低廉的成本要素以及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等四大优势;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表现出四个特点,即活跃的经济现状、齐备的开放平台、初见成效的金融结算中心以及趋近完善的人才资源保障。可以说,重庆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出了示范。但是,重庆在开展加工贸易中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水平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东部沿海发展加工贸易的特点不同。东部沿海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运输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吸引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向东部沿海聚集,由此形成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基础。相比之下,重庆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来发展加工贸易,属于后天培育。随着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涨,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将会相当脆弱,继续夯实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迫在眉睫。重庆应注重引导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合理化,全面提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水平。
&&&&1.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主体从以外资企业为主向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避免外资独大,鼓励其他类型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调研发现,与全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征相似,重庆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也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且出口比重呈日渐上升态势,目前已经达到了90%以上;与此对应的是,国有企业的比重快速下降,已经接近2%,集体、民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意味着重庆加工贸易的主体基础比较脆弱。一旦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有所变化,外资企业势必会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寻找投资机会。近些年,在东南沿海地区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在那里开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已经陆续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政策环境。因此,重庆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均衡不同性质企业的比重,特别是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加工贸易发展的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
&&&&2.引导加工贸易从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加工贸易企业不应集中在某一类行业(如机电类或IT类),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入更多行业,避免因某一行业不景气导致加工贸易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在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重庆也在尽量避免走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路径。从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来看,重庆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电子产业,包括软件和电子产品的制造,最终选定笔记本电脑作为核心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打造笔记本产业基地,引进品牌厂商,吸引代工厂商,并形成配套的产业链。重庆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达到两方面目的:一是通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承接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外销和内销并重。在此基础上,重庆希望将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因为笔记本电脑制造不仅包括生产环节,还包括研发。但调研中发现,实际上研发环节并没有真正&引进来&,在当地还没有看到像苏州等地的科技研发中心。从重庆海关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中也可以发现,虽然集成电路、蓄电池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机电产品是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但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机电产品。也就是说,虽然统计中这些商品可以算作高新技术出口,但实际中仍是以组装为主。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和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引导加工贸易从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发展,避免产业(行业)结构的单一性,并推动产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过渡。
&&&&3.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劳动力从数量多向素质高转变。劳动力结构合理化是稳定加工贸易企业的基础。加工贸易企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重庆等西部地区,主要看中的是重庆的劳动力低成本,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一线劳动工人以满足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需要。与重庆相似,我国其他中西部地区也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人力资源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们认为,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依靠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时,要培育一支业务精良的技术工人队伍,政府应在企业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方面给予指导与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研发机构和高校也应与企业联合培训,以形成就业、培训的良性机制,引导劳动力从数量多向素质高转变。
&&&&4.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发展。调研发现,重庆市承接的加工贸易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具有共性。我们认为,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认真总结东部沿海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切实认识到培育自主品牌的重要性,避免走东部沿海的老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加工贸易异军突起,对当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加工贸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基础,尤其表现为政策支持的丧失和劳动力成本的高企。加工贸易多属于制造业,销售市场基础薄弱,如果不能形成自主品牌,就难以形成溢价能力以对冲高企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有意识地对企业在自主品牌上予以引导和支持。对当地政府而言,应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要时可以设立奖项对自主品牌企业进行奖励。
&&&&5.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单一外贸型向内外贸一体型转变。重庆发展加工贸易受到约束较多的是物流问题。尽管重庆采取了各种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有更多货物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国家,这必然会使物流通道变得相对狭窄。此外,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源价格将逐渐升高,势必会增加物流成本。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因此,中西部地区要立足自身,努力扩大当地加工贸易企业内采的比重,并不断扩大内销的比重,以缓解物流的制约。也就是说,从市场需求看,加工贸易企业应从单一外贸型向内外贸一体型转变,即按照内外需的市场导向发展加工贸易,其产品既可满足外需,又可销往内地,使企业真正以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的内外贸走向。当然,这有赖于加工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
&&&&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能力
&&&&按照相关说法,重庆金融业的定位是以结算为主体的金融中心,即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在体现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同时,构建结算型金融中心。确定这一定位的基础是对金融中心的分类。有观点认为,金融中心有三种分类:一是行政总部集中的金融中心,如北京;二是要素市场集聚的金融中心,如上海;三是结算类金融中心,如新加坡。我们认为,重庆市要参照的对象,是新加坡式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在国际金融、贸易融资、海事金融、保险、财务运作方面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在资产及财富管理方面属于佼佼者,同时还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是亚洲地区第一个设立金融期货市场的金融中心,还拥有活跃的短期资金市场。来自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5%提升至12%以上。另据统计,新加坡现在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近120家、投资银行50多家、保险公司130多家、保险中介公司6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100家、证券行60多家、期货公司30多家、财务顾问50多家。在面积仅为7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其密集度和多样化足以覆盖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巨大需求。新加坡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大支撑因素,即政府鼎力支持、创新提升地位和符合国情的监管。
&&&&要学习新加坡,重庆尚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从实践来看,重庆市目前围绕结算的实践还多以单一项目试水为主,依赖政策特批和先行试点得以成行。新加坡的经验表明,要建成一个&中心&的规模,必须先有数量的积累。这一点,不论是从政策法规、还是从重庆金融企业数量和规模来看,都还不完全具备。即便横向比较的话,重庆上市融资的企业也还不够多。比如从A股上市公司数量来看,在西部12省市中,重庆还排在四川、陕西、新疆之后。从上市公司数量和证券化率等指标来看,重庆在西部地区并无明显优势,要实现100%证券化率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建立结算中心的基础来自于银、证、保主流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区域要素市场三方面的协同发展。目前,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与金融中心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除了人才的挑战之外,重庆还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西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乏金融驻地的强力支撑,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容易造成金融发展结构失衡;二是目前的金融产业发育程度不高,开放度不够;三是金融创新能力较弱,投入有待提高。
&&&&同时,重庆市金融业自身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融资结构不均衡,过度依靠银行融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强;部分区县和企业贷款期限和使用期限不匹配,存在流动性问题;对外辐射力不强,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政策环境、人才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这些问题,为配合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三类主要金融行业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保险稳健运行,提高银行融资能力,做大信贷总量;提升保险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重点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积极发展券商、投行及各类证券中介机构;依托股份转让中心,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加强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合作,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
&&&&2.稳步发展创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类企业,以境外人民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为抓手,积极引进外资股权投资基金,探索设立股权引导基金。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运行质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做好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完善担保征信体系,更好地发挥担保服务功能。鼓励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服务。
&&&&3.加快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按照国务院清理整顿交易所的要求,提升现有交易所的运行质量和规范性。充分发挥现有市场在聚集要素、发现价格、配置资源、服务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市场交易功能和定价能力。
&&&&4.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地方金融机构通过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实力、壮大规模,加快推进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上市,适时开展重庆农商行回归A股工作,支持西南证券通过对外兼并收购打造千亿市值的全国一流券商,鼓励法人保险公司增资扩股。推动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全国拓展业务,增强对外辐射力;提高经营管
&&&&理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5.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现有税收政策、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优化政策环境,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优化法治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引进和使用力度,优化人才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三、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制度化保障和可持续性
&&&&从调研情况来看,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方面,目前重庆政策优惠预期不稳,特别是在财税政策和相关扶持措施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一,税收政策的制定权主要在国家层面,如全国人大、财政部等,中央并不提倡地方搞规范性文件,地方权限很有限。
&&&&第二,税收政策的好坏影响加工贸易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一是进料加工,生产企业实行年底退税,一般来说是按增值税征收,对进口部分免税或者实行抵扣;二是来料加工,进口的原材料实行免税,只是最后增值部分免税而不是出口退税(国内的部分不退税),这一政策20多年来没有变动,这对于采购国内原料较多的企业不公平,导致许多原本可以从国内采购的原料转而从国外进口,降低了国内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如不修改,重庆乃至全国的加工贸易就可能会向别的地区或国家转移。因此,应对来料加工也实行年底退税而不是免税。重庆现有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是&一头在内&,其优势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辐射地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加工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但由于受税收政策规定所限,未来在重庆加工贸易大发展阶段,这一矛盾对行业发展的制约将凸显出来。如果税收政策的优惠消失或相应的税收规定不及时修订,重庆又没有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的相应权限,那么,当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将受到制约。
&&&&第三,加工贸易有其行业特殊性,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取消。一旦这些优惠政策取消或做出重大变更,相关产业就可能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转移。重庆作为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行业转型升级的第二梯队,在区位优势上不如沿海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城市,只有周边地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重庆同样也存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制约。重庆发展加工贸易需要产业链支撑,需要集群式发展,需要大企业引领。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之后,政策措施的优惠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引进产业所需高端人才方面,针对人力资本的相关税收优惠,如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措施,就具有特殊意义。
&&&&第四,税收优惠措施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两江新区对于投资制造业项目的外资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对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有较大幅度优惠外,管理团队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40%返还,这一幅度也是比较大的,对稳定大企业在重庆持续发展具有吸引力。这类措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布局,其可持续性究竟如何值得关注。
&&&&第五,重庆地处内陆,与沿海地区相比,加工贸易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但从2005年以来,重庆加工贸易发展迅猛,这与中央政策的倾斜和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不无关系。目前,重庆集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等于一体,中央政府批给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港区,使之成为内陆惟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和全国政策最优惠的地区,这是吸引外商进入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政策扶持,中央对重庆还有直接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重庆共获得中央财政直接支持超过1500亿元,2011年再获中央财政直接支持1100亿元。这些资金的落实,也为重庆推进公租房建设和户籍改革创造了条件,而这二者正是重庆加工贸易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充分保证。从未来看,这些政策与扶持措施能否维系较长时期,并不是一个确定数。如果对这些优惠政策善加运用并继续努力争取,应该会有更好的前景。
&&&&总体上,重庆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带动效应。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如果能逐步调整其发展路径,克服约束条件,发挥已有优势,其前景应较为乐观。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政策或制度创新入手,寻求突破之策,以推动加工贸易更好更快发展。1.借助直辖市这一优势,努力争取中央在重庆先行试点一些政策性改革措施。当前,&营改增&扩大试点正如火如荼进行,如果能够借助这一时机争取税收领域较长时期的政策优惠,无疑可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2.着眼于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努力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尤其是对当地税务部门来说,应尽可能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来料加工、进料加工采取同等税收政策;在增值税征收和出口退税环节加强协调,便利税务与商务、海关、外汇等部门在加工贸易审批、备案、联网核查等方面的数据传输和信息资源共享。
&&&&3.对一些重点扶持的内资企业,努力争取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和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一些试验区当前对内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增值税减免部分,仍实施差别税率的做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调整,以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4.通过向中央申请更大力度的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使财政资金更好地为重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目前,中央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既有政策优惠,又有新区试点,如果重庆等地能够较好地选准加工贸易新的增长点,加大培育力度,并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政策扶助申请并获得批准,将为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动力。
&&&&作者简介:王迎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朝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范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锦权, 中粮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
&&&&来源:《全球化》
【中国中小城市网】
百强城市推荐
中国中小城市网专注中小城市领域,始终以服务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小城市网络宣传平台。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中小城市网 版权所有
热线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zxfzw@ 京ICP备号-1&&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22:28:20|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此文发表于《开发研究》2011(04)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自从19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1万亿美元,增长了约660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9年的50%,占据外贸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解决人口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90%左右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分布极少。但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经遇到土地、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等一系列制约,加之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启动,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1.成本大幅提高推动东部加工贸易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多数加工贸易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比如劳动力成本,2010年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030元/月,在广州就算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有时也很难招到工人,但在西安,201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1000元以上工资即可招到工人;土地费用方面,在西部一亩工业用地只要几万元左右,而在沿海地区的温州却高达150-200万元,花在土地上的钱在中西部可以连土地、厂房、设备都买齐。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过度发展,使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逐年减弱。在经济上行期,甚至会出现“电荒”、“水荒”,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而且,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东部加工贸易企业还被要求进行污染治理,生产成本中又增加一项环保治理成本。可见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东部加工贸易企业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取得有利地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向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2.中西部地区已具备接纳加工贸易的条件
  首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而这近2亿人中,四分之三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还拥有大量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简单劳动力后备军。发展加工贸易,大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既可以避免大量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而引起的诸多不利影响,还可以由此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中西部地区有丰富廉价的能源。据统计,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而东部地区人均在80吨以下。一般工业用电,2008年东部发达地区约为每度0.8元左右,而西部地区为0.50元左右,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后,中西部地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发展到今天,即使相对于东部地区,一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采矿、航空航天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四川的电子工业、重庆的摩托车、汽车工业、陕西的机械工业、河南的食品加工业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利用这些相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差异化的加工贸易。
  3.国家政策支持东部向中西部加工贸易转移
  考虑到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结合东西部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多次通过调整加工贸易有关管理制度,实现对加工贸易的宏观调控,促使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号,海关总署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44号文件,对东部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共1853个品种列入限制类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此举增加了很多原来在东部投资的港、台、外资企业的成本,它们为降低成本,也正积极寻求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机会。与此同时,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旨在金融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推行加工贸易有序向西部梯度转移,2009年1月,海关总署下发《关于明确加工贸易企业搬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不同情况的企业搬迁采取不同的便捷方式,缩短了办理海关手续的作业时间,降低了企业搬迁成本。目前,为引导加工贸易产业有序转移,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通过市场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扶持,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培育若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综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一种政策行为,更是一种历史趋势,是转移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市场化选择,也是承接地积极创造条件的结果[1]。通过实施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既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
  1.物流成本高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第一个关键瓶颈就是物流,由于中西部远离出海口,这直接导致运输成本高、交货周期长。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国内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表1为西部地区三大代表性城市到沿海两个代表性港口深圳、上海的集装箱平均铁路运价和水运运价(仅重庆—上海)。
陕川渝省会到深圳、上海集装箱平均运价(单位:元) 起止地 深圳 上海 深沪综合 20尺箱 40尺箱
20尺箱 40尺箱 20尺箱 40尺箱 西安 3.94 5.19
(数据来源:根据铁道部运费标准等计算整理)
  表中显示,以20尺集装箱计,西部最具承接加工贸易优势的三个城市最低到出海口岸运费也接近2000元,最高5000多元,而这仅是一个单趟,如果考虑到加工贸易两头在外需来回运输,运费还要翻倍。可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仅国内物流成本就占据了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这还没考虑国内运输对交货时间的影响。调研表明,一个集装箱的彩电从四川绵阳经上海运抵美国西海岸需要运费1200美元以上,而同样的货物从青岛运至美国西海岸,运费仅需500多美元。同时,后者在途时间比前者要短15天左右。因此,中西部地区要承接加工贸易,必须在物流环节上有所突破,必须让国内物流成本在总物流成本中的比例明显降下来。
  2.产业配套差
  产业配套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对加工贸易尤为重要。因为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物流进项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生产、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总成本。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但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还达不到30%。有学者研究,2005年,全国产业集群748个,东部地区为563个,占全国总量的75.26%,而中部只有
109,西部只有7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24.74%。如果以美国经济学家哈盖特(P.Haggett)提出的区位商分析法来衡量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可以得出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差的结论。本文选取了豫、陕、川、粤四地11个加工贸易相关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利用2009年统计数据,得出了三地加工贸易产业区位商分布表,如表2所示。
豫、陕、川加工贸易产业区位商分布与广东的比较 加工贸易相关行业
河南 陕西 四川
广东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4 0.11 0.28 0.8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23
0.03 0.05 2.29 通用设备制造业 0.98 0.58 1.27 0.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5 1.14 1.17
0.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38 0.66 0.59 1.8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06 0.24
0.66 3.8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69 0.94 0.46 2.27 家具制造业 0.97 0.1 1.41
1.3 塑料及橡胶制品业 0.76 0.28 0.84 0.93 金属制品业 0.63 0.29 0.87 0.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38 0.19 0.27 1.62 以上行业综合 0.57 0.47 0.79 1.97
(数据来源:根据三地2010统计年鉴数据,按区位商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豫、陕、川三地加工贸易综合区位商都小于1,远低于广东的1.97。说明三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专业化程度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加工贸易进口导向型经济。
  3.通关效率低
  加工贸易产品具有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率高,交货周期短,客户需求紧的特点,因此对通关效率要求较高。中西部地区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另外,由于加工贸易起步晚,通关专业人才缺乏,加上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缺乏通关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使得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大大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这项对家中国企业进行的面对面调查发现,东南沿海的东莞、惠州、汕头、江门、深圳、青岛、绍兴和珠海,企业进出口通关时间最短,为3-4天,但是排在最后24位的城市例如东北和西北的城市,平均通关时间在20天左右。报告分析说,象长沙、太原、运城、本溪等中西部城市如果能把通关时间缩短到5天,外资企业数量将可以提高17%[2]。
  4.竞争对手多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不仅面临与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还面临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对手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首先,东南亚国家具有较低的物流成本优势。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的海港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可以通过海洋运输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其次,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厚的政策优势。如泰国对有些区域的企业可以免缴机械进口税,免缴所得税8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进口原材料可免缴进口税5年。再如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该国明确规定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口产品,以及向完全出口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免除全部关税和附加税,并采取了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制度安排。最后,东南亚国家还具有较强的人力成本优势。2006年,中国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1.07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3l美元,中西部地区是0.91美元,而印度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0.8美元,越南是0.4美元。加上人民币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升值压力,以及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我国中西部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还在减少[3]。
  三、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对策
  1.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
  中西部发展加工贸易的物流瓶颈主要表现为效率低、费用高,因此,中西部地区除了继续加大投资改善物流网络与设施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由它们对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缩短交货周期,使制造商和国外分销商实现零库存,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和仓储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商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根据中西部自身条件积极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类似电子信息产品等运输量不大,适于利用航空运输的加工贸易。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如重庆市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2天,而运费相当[4]。三是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欧亚大陆桥是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商品出境的最佳方式,因此,要通过与铁道部和海关总署协商,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运输,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
  2.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
  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能否在转移后“扎根”的土壤。为了能引来并留住东部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必须重视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其一,要加强现有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集群建设。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要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和新上项目,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形成大中小项目配套、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要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它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要积极围绕加工贸易引进配套产业链。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与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相当甚至更低的效果。
  3.必须大力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
  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和通关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产品的通关时间以小时计算,有“订单电子化、通关快速化、物流即时化”的特点。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必须对加工贸易管理进一步创新和简化。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要尽快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转变为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在管理重点上,要尽快从以纸质手册管理为重点转变为以电子账册管理为重点。推进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化,使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其它方式,向海关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备案、进出口、核销及物流等数据和相关单证,海关对电子数据及单证进行核对、核算,并结合实物进行核查。二是创新通关模式。要争取开通与沿海口岸公路运输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切实提高出口企业通关效率,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推行内地海关关区内“属地申报、快速验放”通关模式。整合并共享监管资源,在关区内推行“属地申报,快速验放”新型通关模式,实现货物在关区内任何现场申报和货物放行的便利化。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如通过简化手续、提前报关、网上支付、上门核查、担保验放、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使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得以提高。
  4.必须争取国家加工贸易的政策倾斜
  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已连续数年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一半。可见外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控制程度。如果国家不给与优于东部或国外的政策倾斜,这些源于国外订单的加工贸易将会流向东南亚国家。为此,国家要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出口加工区制订倾斜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吸引东部加工贸易增量的转移。一是建立与东部有差别的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实行东西部地区差别管理。即在东部属于限制的,在西部不在限制之列。二是鼓励国内采购与销售。要积极鼓励与引导西部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国内采购力度,降低进项成本,对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均实行“足额退税”。区内企业产品内销时,按照原材料、零部件入区时的原始状态及退税税率,补缴未缴或已退的增值税和成品应缴增值税,而不是按制成品征税[5]。三是国家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保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对发展加工贸易的铁路运输,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降低其运费,对发展加工贸易的公路运输,可给与免收普通路桥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等[6]。四是国家要积极支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功能和加工功能的园区,在中西部加工贸易的集中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货物的无效搬运,就地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李鹏,王红 .物流成本加贸转移绕不过去的坎[N].国际商报,.
  [2]章苒.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出炉
中西部地区全面落后[EB/OL],[],/
  system//00.shtml.
  [3]曲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6(10):9-11.
  [4]黄奇帆.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N].经济日报,.
  [5]杨志芳,闫奕荣.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17.
  [6]艾民.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选择[J].北方经济,2008(02):60-6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梯度转移政策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