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粮道怎么修位的三个条件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随念三宝经讲义-14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随念三宝经讲义-14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8:10: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随念三宝经讲义-14
官方公共微信《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索达吉堪布
查看 (800)
积分60618 等级12 香主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我们今天开始给大家讲解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也叫做《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按照藏传佛教来讲,《现观庄严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般来讲,在很多格鲁派寺院,本论专门要学四到五年的时间,五明佛学院五部大论班中专门有一个学习《现观庄严论》的班,一般男众学一年,女众学两年,也有极个别的学人在两三年当中一直学习此论。各位道友应该清楚,本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经过十二年苦行以后,以幻化身到兜率天,然后得到《弥勒五论》的教授。《弥勒五论》中的《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还有《经庄严论》和《宝性论》,我们以前都曾学习过,而《现观庄严论》对很多道友来讲可以说是第一次。对汉传佛教来讲,以前虽然法尊法师翻译过颂词和一些略释,但是据历史记载,当时传授的时候听闻者并不是很多。后来任杰老师等人也讲过,但范围也不是很广,所以,我们这次传讲应该算是人数比较多的。有人经常提到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学过,因此对本论的法义比较陌生,其实本论与中观同属于释迦牟尼佛第二转***体系:中观主要解释第二转***中的显义——空性方面的教义;《现观庄严论》主要解释第二转***的隐义——现证方面的教义。一个是对境空性,一个是有境现证。本论对于诸佛菩萨能证的智慧、修证的次第和智慧的境界及其差别解释的非常清楚,所以本论不像因明和《俱舍论》一样主要抉择名言,学起来有一种深奥感,从字面上解释《现观庄严论》不是特别难,但真正要了达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都是圣者的境界。首先简单的讲一下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略义》,此略义主要将《现观庄严论》从头到尾的意义进行摄略,本来是以零散方式存在于华智仁波切的著作当中,后来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把它收集起来,整理成这个略义。《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非常多,仅在印度就有二十一大讲义,在藏地各教派中本论的注释也是最多的。如果按照各大教派和各上师解释方法来解释,内容会相当广,初学者不一定能掌握,所以我首先简单地在字面上给大家解释略义,希望各位道友通过学习略义,从总体上把握《现观庄严论》的意义。【顶礼文殊师利上师!】【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 首先讲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度,意为智慧到达彼岸。为什么这里说“般若”呢?因为《现观庄严论》其实是般若的异名,释迦牟尼佛的广、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义,通过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来解释,所以可将本论称为般若。在藏地,一说般若,大家都知道是《现观庄严论》,比如说现观班,藏语就叫做“协钦”,意为智度(智度引申出来也叫做般若)。因此这里般若的法相:已经到达或者将来能够到达现证诸法离戏的智慧的无住涅槃。其中已经到达的是佛的境界,还没有到达的是从声闻缘觉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境界,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做般若。一般初学者也可有相似的般若,因为智慧波罗蜜多的本来含义就是从此岸到彼岸。【般若的事相,就是证悟大乘三圣道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部分。】&&&&&&&& 证悟大乘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如果通达了这一点就称为般若的事相。大家已经学了因明,应该会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如果按照名称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自性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四种。自性般若:是指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它与基般若是一个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圣道;】&&&&&&&& 所谓自性般若,就是现量证悟一切诸法离一切戏论的智慧的对境,也就是基般若。自性般若只有圣者的相续中才有,所以它的界限为大乘三圣道,资粮道和加行道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般若。学习《现观庄严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了解所讲的每一个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学习《现观庄严论》时,对于他所讲的每个法的法相、事相、界限(这个法在哪个菩萨的相续中存在)都要背诵。所以本论的每个法,首先要讲它的法相,然后要讲它的事相以及界限,这很关键。第二是经典般若。【经典般若:以诠释基道果般若为主的经论,也即以所宣说的名称、词句以及文字而显现的种种有表色,就是经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 由能诠释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义的种种词句、文字以及名称所组成的有表色,称为经典般若或者文字般若。广义来说,佛陀所宣讲的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这三大般若或者母子十七种般若,都可包括于经典般若当中。论典般若是印藏诸大论师们所造的对般若经典的解释 。它的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后有际之前。第三是道般若。【道般若: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即为道般若的法相;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道为主的五道,即为道般若的事相。】道般若的法相是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无住涅槃之法。见道修道无学道是真正的道,如果加上相似的道,那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可以算是道。这即为道般若的事相。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法相就是定义,事相指具体是什么 。比如说,人的法相是知言解义,人的事相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那个人……你可以具体举几个人表示人的事相。【其界限,从真实的角度而言,是从大乘圣道开始;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这是从大乘圣道——见道开始的,因为真实的道是从见道开始的,而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直到无学道之间。【果般若:彻底现证一切万法离戏的究竟无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仅为佛地。】&&&&&&&& 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的时候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在显现中有这样如幻的智慧,这叫做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仅仅限于佛地,而初学者和菩萨不可能有果般若。那么这四种般若在真假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真伪的差别:基般若与果般若二者,为真实般若;而经典般若,则只不过是假立般若而已;至于道般若,则真假二者兼备。】&&&&&&& 基般若或者自性般若和果般若叫真实般若;经典般若是假立般若;道般若具有真伪两种,因为无学道的般若是真般若,资粮道的般若是相似的般若,不是真实的般若。【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陈那论师说,智慧度是无有分别的,这种智慧就是善逝如来正等觉,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就是佛陀的境界。修持它的意义之故,论般若(经典般若)和道般若就“立彼名”,假立为般若的名称。实际上真正的般若是自性般若和果般若,这才真正的般若无二慧。至于论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说两者都是假立的,或者说道般若中有真假两种。陈那论师在这里所说的密意也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这是总体上对《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般若”的作了简单的解释,下面进入《现观庄严论》的真正论义。【作为经典般若的《现观庄严论》,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细的七十义来阐释般若的。】&&&&&&& 《现观庄严论》的所有的内容可摄于八事、七十义中,七十义是从八事分出来的,它可以包括在八事中。般若要分的话,就是三智、四加行,加上法身,总体来讲只有八种事。这八种事以七十种意义阐述,在七十种意义中,有些是用因来表示的,有些是用对境来表示的。所以,要完全了知这八事,一定要通达七十义。表面上看来,华智仁波切的这个略义很简单,可能用几堂课就能讲完,但大家如果通过这个略义完全通达了八事、七十义的法相、界限,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的时候就很方便,如果现在没有搞懂,到时候也可能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到底在阐述什么样的道理,会有这种怀疑。我们这里的道友智慧是很不错的,希望大家一开始就应该将八种事和七十义的每一个意义尽量背下来,如果实在不能背下来,也要基本上能记得下来它的内容。这样学习《现观庄严论》就非常方便,否则有时候会感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我以前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法王要求我们把八事、七十义的法相、界限全部背诵,这样学习起来就非常方便。下面讲八事中的第一事。【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 什么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佛智对于整个世间一切如所有的法和尽所有的法,也就是说胜义的法和世俗的法,在一瞬间中能完全了如指掌。【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 一切相智可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它的界限仅限于佛地,在别的地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这是唯有佛陀才具有的,其他众生都不可能有,这就叫做一切相智。以后我们广讲的时候会知道,《现观庄严论》第一品都是在讲一切相智,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想获得佛果,所以我们所求的目标就是遍智。第二个事叫做道智。【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其实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智慧能了知见道、修道、无学道三道无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现证空性。【可分为三种。】道智可分为声闻的道智、缘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因为在获得菩萨的果位时,菩萨完全能了解声闻缘觉的智慧,菩萨也需要通达声闻缘觉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类有三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相似地讲,在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也有道智,真正的道智则从大乘见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中主要讲道智,道智以十一种法来表示,而前面的遍知则以发心等十种法来表示。大家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做道智、什么叫遍智,简单地讲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遍智就是佛的智慧。很多人可能第一次遇到《现观庄严论》,这些基本的名词现在一定要记住,如果没能记住,以后遇到这些名词就可能“坐飞机”。第三个事是基智。【基智[一切智]: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小乘五道。】证悟人我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它可以分为大乘的智慧和小乘的智慧这两种,或者分为声闻和缘觉的智慧。以后我们要讲到,基智也可分所取的基智和所舍的基智这两种。所谓“所取”是指在菩萨相续中有人无我的智慧,这叫基智;“所舍”是指到了菩萨境界时,不需要声闻缘觉的境界,需要将二乘的境界舍掉,这也叫做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在七十义中有九种法来表示基智。遍智道智基智这三种智慧叫做三智,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这三智就是我们所去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所获得的果。我们为什么要修《现观庄严论》呢?就是要获得遍智的佛果,要获得遍智的佛果,中间必须经过道智和基智,如果没有这两种智慧就不能摄受声闻缘觉和菩萨,这是一个过程,就比如说我从色达前往拉萨,首先到甘孜,然后到昌都,最后到拉萨,相当于这样的过程。这三种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呢?就是下面讲的四种加行。比如说你去拉萨,要么乘飞机,要么坐火车,或者坐拖拉机……我看到公路上有些人磕头到拉萨,觉得他们的精神真是非常可嘉,就是走几千公里路可能也很困难,所以磕头去拉萨确实很不可思议。下面讲八事中的四种加行,四种加行中的第一个叫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正等加行是什么呢?凡夫人对遍智道智基智这三种智慧没有获得自在,为了这三种智慧获得自在,开始总摄三无生智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我们对于三智应该次第修行,这个修行的过程叫做正等加行。【可分为二十种加行。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有际之间。】下面会讲到,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种。它有十一种法来表示。四加行中的第二个叫做顶加行。【顶加行: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是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七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顶加行是什么呢?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为了获得自在而进行修行。四加行中的前两个加行中,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正等加行是作为因的方面来安立的,顶加行是作为果的方面来安立的。顶加行有八种法来表示。第三种加行叫次第加行。【次第加行: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前面的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为了三种智慧的相获得自在而修持,现在是为了使获得自在的境界再进一步地稳固而修持,这也分为因和果两个方面,因方面的加行叫做次第加行。下面会讲到,这主要是按次第修持六波罗蜜多。【可分为十三种。其界限,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后有际)。】次第加行有十三种法来表示。第四个加行叫做刹那加行。【刹那加行: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次第修行最后到达顶点(有些论典说是到达究竟的修行,因为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刹那间中能够现前。),这样的一种境界叫做刹那加行。【可分为四种,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刹那加行的界限仅在十地最后的原因下面也会广说。其实八事中的每一个在《现观庄严论》中都有一品来宣说。最后一个事叫法身。【法身: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为四种。界限仅在佛地。】通过修行所获得的果已经到达究竟,意思就是说我们为了获得遍智开始修四加行,最后四加行已经圆满的时候就获得法身的果位。所以《现观庄严论》从发心开始,因为表示遍智的十种法中,第一个是发心,最后的法身用四个法来表示,四个法的最后一个叫事业。因此,《现观庄严论》将我们从刚开始发菩提心一直到最后佛的事业之间所有的过程圆满无缺地阐述了。从发菩提心开始,到最后度化众生的事业展现在众生面前,这样的整个过程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次第。有些格鲁派的论师也有这样的说法:《现观庄严论》是见解,《菩提道次第论》是修法。因此大家应该了解《现观庄严论》的整个内容:所得的三智是通过四种加行来进行修持,最后所获得的果是法身果位。这以上的八种事,希望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不然下面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任何一个法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学好,到了后来还是很困难的。我觉得这个《略义》很重要,大家要好好掌握,如果略义都不懂,一开始就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可能大家都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到底是说什么。今天讲到这里。回向偈: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第二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继续学习《现观庄严论略义》,昨天已经学习了八种事,八种事可以分为七十义。【在七十义中,首先是表示遍智的十法:】&&&& 首先讲遍智,我们知道,一刹那中能照见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就叫做遍智,遍智可以通过十种法来表示。八事中的每一事都是用不同的法来表示的,为什么不直接宣说遍智、道智或者基智,而要用其他法来表示呢?其原因是这样的,华智仁波切讲过,如果要表示眼识,那么只能通过它的对境——蓝色的物体或者它的因——眼根,这样依靠对境和因来了解或者表示眼识很方便;否则,要直接宣说眼识有一定的困难。同样的道理,要了知佛陀的智慧,必须依靠下面所讲的发心等十种法,否则一般的凡夫人很难了知遍智。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大家应该知道。有些人可能会想:佛陀的遍智能通达一切万法,那为什么这十种法就能表示遍智呢?这是因为,从主要和必要的角度来讲,这十种法完全能表示遍智,故不再需要其他的法,当然也不能再少于这十法。【一、发心:以希求或者想望他利为因而引发,并以相应希求菩提果位为助伴的大乘殊胜意识,是大乘发心的法相。】&&& 我们以前讲过,大乘的发心有两种条件,一个是希求想望利他,利益众生,让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解脱;一个是希求菩提果位,利益众生并不只是给他们一点吃的穿的东西,应该是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大乘殊胜意识叫做大乘的发心。【如果就本体而分,则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 菩提心从本体的角度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或者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 【如果以比喻而分,则可分为二十二种。】现观庄严论》中有大地、黄金、月亮等二十二种比喻。&&& 【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一般而言,发心是从小资粮道开始,一直到佛地之间。当然对这个问题,《现观庄严论》中也有一些辩论。遍智以发心作为因,就像我们要修一间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所以,如果没有发心,成佛的因根本不存在,在一切成佛的因素中,发心是根本,所以弥勒菩萨在七十义中首先讲发心的原因就在于此。发了菩提心以后,如果没有教授(善知识的教言和引导),凡夫人是没办法获得解脱的。宁玛巴有这样的教言:梵天、帝释天或者世间的智者、婆罗门、父母都不能开示解脱的道,唯有具法相的善知识才可以指引解脱的路。因此,光是发一个菩提心,发心之后什么法都不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教授。教授的法相是什么呢?&&& 【二、教授:对于获得大乘发心之义的方法,能够无有错谬地演说的能诠语,便是大乘教授的法相。】&&& 大乘发心的意义要得到实现、要圆满成功,一定需要无有错谬的能诠说的教言,这就是大乘教授。【以对境而分,可分为十种。其界限,相似的(教授),是从未入道(开始,一般的教授,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现观庄严论》里讲,从听受者的角度来讲,从凡夫直至十地末之间都可以听教授,比如没有入道的初学者可以听教言,十地菩萨在佛面前也要听教授。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闻思了几年,现在再不用听法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连七地、八地的菩萨还要以苦行的方式来听受佛法,那凡夫人为什么不用听法?因此,从听受者的角度来讲,界限是从初学者到最后十地之间。从宣说者的角度来讲,相似的教言未入道者也可以讲。相似的“教言”谁都会讲,有些“上师”到处打广告:“要不要我给你灌个顶,你多找一点人都可以……”“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你为什么不通知其他人,不行不行!今天灌顶的缘起还没有成熟,星期天的时候人会多一点,那个时候你多叫一些熟悉的人,最好是大老板,然后我再给你灌顶,这个灌顶是藏传佛教中很难得的……”类似这样的相似的教言谁都会开示,但是真正的教言只有资粮道到佛之间的教言才是真正的教授。然后,从听受教言者的相续的角度来讲,真正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根机者(也就是真正能接受教言者)就是抉择分,抉择分就是加行道。当相续中产生加行道的境界时,才真正算是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器。所以讲完“教授”之后,紧接着讲这种教授要以什么样的身份接受,这就是抉择分。【三、抉择分[大乘加行道]:在大乘资粮道之后生起的,为胜解行地所摄的,具备五种差别法[特征]的现观,即为抉择分的法相。】&&& 加行道是资粮道以后产生的,它是胜解行地所摄,并不是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所摄。如是胜解行地所摄的具有五种特法的现观就叫抉择分。为什么叫“抉择分”呢?有些教言是这样讲的,加行道的时候,修行者的相续与见断的烦恼即将分开——抉择出(加行道者即将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而获得一地时,见断的烦恼会从相续中抉择出),以这个原因而说加行道者为抉择分。&& 【可分为四种。】它分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四种。&& 【其界限唯在加行道。】资粮道时还没有出现抉择分,见道时也不是抉择分,故界限只有加行道。发心之后是教授,教授是以加行道者接受,但是光是有发心、教言、根机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下面讲到的修行,修行大体分四个方面:修行的所依、修行的所缘、修行的所为以及修行的本体。首先讲修行的所依。自相续要获得成熟必须要修行,那以什么样的身份修行呢?这就要涉及到修行的所依,就像要修一条路,没有地方作为所依是不可能的,同样,大乘的现观境界没有下面讲到的种姓作为所依也是不可能现前的。【四、修行所依[修行所依自性住种姓]:某种法界,便是此处所说的修行所依或者种姓的法相。】“此处所说”指简别了小乘的根机,这里的“某种法界”,按唯识宗的说法是指阿赖耶上具有的无漏种子,按照中观宗的说法是指无垢的佛性。这种修行的所依指的是法界。&& 【根据能依之法的差别而分类,则有十三种。此论直接指出,其界限是从小暖位直至最后有际。】因为所依的法界上没办法分类,只有从能依的角度才能分类。接着讲修行所缘,修行者要修法,要断除对所修法的增益,了解所修法的本义。比如做生意,首先要将做生意的身份(商人)固定,然后要掌握所买卖产品的种类或者要掌握所交流的对境。所以下面讲修行所缘,即修行的所知法。【五、修行所缘:大乘修行人遣除增益基础的所知[外境],即是修行所缘的法相。可分为十一种。没有界限。】这里的所知之法中,有些是应该所取的,有些是应该所舍的,一定要有取舍。修行所缘可以分为十一种,但是它没有界限,这是因为它是从所知对境的角度来安立的,既然从对境角度来安立,那就不能说修行所缘是五道中的资粮道、见道等某部分所摄的,这是没办法安立的。然后讲修行的所为,也就是修行最后要达到的目标。&& 【六、修行所为:菩萨依照某种途径而趋入修行所获得的究竟成果,即是修行所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佛地。】菩萨通过发心、行持六度万行等渠道,趋入真正的菩萨道,最后获得的成果就是所谓的三大:大心、大断与大证。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修行,为什么学习《现观庄严论》呢?你应该回答:我要获得大心、大断与大证。凡夫的心很小,有人稍微说两句,就气得要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星落到身体上,都难以忍受,心量十分狭窄。而本师释迦牟尼佛绝非如此,即使将自己的身体一块一块地割下来布施给众生,也不会生起执著与痛苦。所以要获得大心与远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大断,以及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圆满大智。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获得三大,其界限唯一为佛地。上面讲了修行的所依、修行的所缘还有修行的所为这三个修行的支分(条件),接下来讲修行的本体,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所谓披甲修行是自己要披上誓愿的盔甲:我一定要修行!比如说,军兵入战场前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同样的道理,要想获得菩提的果位,自己也要有思想准备,这叫做披甲修行。【七、披甲修行[披甲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在任何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各自摄持了六种波罗蜜多,从而进行修持,即是披甲修行的法相。可分为三十六种。其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发心已经有了,然后到达的目标就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为此而修持两种利益即自利与他利,并且在每一种波罗蜜多中摄持六种波罗蜜多,否则在修行的过程中,今天是单一的布施,明天去持戒、安忍……如此分开修持六波罗蜜多,这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十分困难。所以在每一种波罗蜜多中,其他的波罗蜜多无余含摄,比如说,在布施的时候将六波罗蜜多全部含摄在内,这种方式就是菩萨的方便方法。披甲修行主要是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以一种波罗蜜多中圆满具备六波罗蜜多的方式来进行修持,这就是菩萨修行的特点。因为每种波罗蜜多可分六种,所以披甲修行可分为三十六种。刚才是发心修行,下面的趋入修行就是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行持。&& 【八、趋入修行[趣入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主要以修所生慧所摄持的趋入大乘行为,便是趋入修行的法相。可分为九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前面的披甲修行,并不是没有六波罗蜜多的实际行为,但以发心为主。而趋入修行是在实际行动中,以修所生慧为主趋入大乘的行为。接下来讲资粮修行,通过十七种资粮的修行,最后真正的菩提妙果自然而然会出现,从这个角度安立为资粮修行。&& 【九、资粮修行[资粮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能直接产生自果大菩提,即是资粮修行的法相。可分为十七种。】在不离开前面的发心和行为的前提下,通过广大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修行,自果大菩提就自然而然出现。【界限,前面的十五种(资粮)是从世第一法直至最后有际,而地资粮与对治资粮二者则存在于十地。】这里的具体内容比较多,以后我们会一一广说,所以首先大概了解其次第和重要性就可以了。我觉得,前世不具善根、对般若空性没有信心的人学习《现观庄严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现观庄严论》中最低的境界是小资粮道,而很多道友在显现上最高也不过是小资粮道,当然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是不是大菩萨的化身……因此,很多人真正想要了解此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现观庄严论》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弥勒菩萨宣说的,学习此论对大家将来能够值遇弥勒佛出世转***有非常殊胜的缘起。”在《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是最甚深的,它宣说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现观方面的法义,有些人暂时听不懂也不要紧,只要每天坚持听辅导,并且观想即生中能遇到如此殊胜的释迦牟尼佛的空性法门是多么幸运啊!以这样的心态来听受此论有相当大的功德。下面是定生修行。&& 【十、定离修行[决定出生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最终必定会产生遍智,即是定离修行的法相。可分为八种。】这与资粮修行基本相同。&& 【其界限,为十地的殊胜道。】这与资粮修行不相同,因为资粮修行的界限是从世第一法一直到最后有际之间,但是定离修行或者说定生修行只有十地的殊胜道中才有。这以上已经讲了表示遍智的十种法。下面学习道智。昨天也讲了,所谓的道智就是菩萨相续中的无我智慧。遍智一定是依靠道智为因而产生,因为没有不经过菩萨地的佛陀,就象读过中学以后才可以读大学一样。遍智相当于大学的水平,道智相当于中学的水平,而初学者则相当于幼儿园的水平。这个比喻不完全恰当,但也可以相似说明。【表示道智的十一法:一、道智支分:以道智的因、本体以及果法中的任何一种所摄的功德,就是道智支分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这里用十一种法来表示道智,第一个是道智支分。道智支分就是道智能生起的基础,道智的因、体、果中的任何一分功德都能作为生起道智的基础。在《现观庄严论》的颂词中提到,释迦牟尼佛转般若空性***时,很多天人因自己的身体发光而生起傲慢,佛陀了知:如果这些天人不去除傲慢,就不能成为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器。于是佛陀放出无量的光明,而诸天的身光变得暗淡无色,这样,其相续中的傲慢心被无余摧毁之后,他们才成为般若的法器。如果所种的田地是一片荒野,就没办法生长庄稼,同样的道理,要修持菩萨的道智也需要观待根机,一定要适合接受空性法的根机才可以。第二个是弟子声闻道,就是声闻的人无我智慧。为什么在讲菩萨的道智时要提到声闻和缘觉呢?很多高僧大德这样解释:《现观庄严论》自宗不属于小乘,此论所讲的都是菩萨的智慧,但是因为菩萨要摄受声闻和缘觉,因此才涉及二乘。《现观庄严论》自宗并非像《俱舍论》那样,有真正的声闻阿罗汉或者缘觉,虽然自宗也讲了这些小乘的境界,但这是从所舍的角度,即从大乘不应该有这样的境界来讲的。当然,有些内容则是从所取的角度讲的,比如说声闻所证悟的人无我,大乘也承许;同样,大乘也可以接受缘觉证悟的部分法无我。大乘行者为了摄受声闻缘觉种姓的众生,必须懂得他们的道,如果对此一窍不通,就没办法进行摄受。就象要摄受外道,必须懂一点外道的教理。有一个道友特别喜欢钻研气功,有一次被我发现了,我问他:“你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什么要看气功书呢?”“上师,你要理解啊!我以后想调伏那些气功师,所以先看一看……”【二、弟子声闻道[声闻道智之道相智]:以摄受所调化的声闻种姓,而令其证达声闻道之所缘不可得[声闻道所证悟的无我空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弟子声闻道的法相。】目的就是摄受所调化的声闻种姓,为了度化声闻而通达声闻相续中的人我不可得的空性法。&& 【如果以对境而分,则可分为声闻圣道以及加行道的不可得智慧[空性智慧]两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这里是讲大乘的智慧,而不是讲声闻自宗的智慧。第三讲独觉道。&&& 【三、独觉道[独觉道智之道相智]:以摄受所调化的独觉种姓,而令其证达独觉道之所缘不可得[独觉道所证悟的无我空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独觉道的法相。其分类与界限同前。】这也可以如前面弟子声闻道那样理解。【四、大乘见道:尚未产生无漏修道之前的,证悟两种无我的出世间智慧,便是大乘见道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忍智。】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二地以上的无漏修道智慧还没有产生,且得地后肯定具足证悟两种无我的出世间智慧,这就是大乘见道。&&& 【其界限,是从获得见道果位的当下直至修道即将生起之际。】修道生起以后就变成修道的智慧了,所以只有一瞬间的智慧叫做大乘见道。第五个叫修道功用。&& 【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作用]:修道成果的功德,即是修道功用的法相。可分为六种。】从二地菩萨以上的修道成果的功德叫做修道功用。&& 【其界限,是从获得修道的第二刹那,直至最后有际之间。】因为第一刹那还是属于见道,还没有真实得。所以它的界限是从获得修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直至最后有际,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好,今天讲到这里。回向偈: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第三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接着讲《现观庄严论》的七十义。前面已经讲了表示遍智的十种法,现在讲表示道智的十一法,十一法中道智支分、弟子声闻道、独觉道、大乘见道和修行功用已经讲完了,今天讲胜解修道。修道可分为有漏修道与无漏修道两类,有漏修道是以后得位为主,而无漏修道是从入定的角度安立的。有漏修道又可分为胜解修道、胜解修道功德、回向修道与随喜修道,无漏修道又可分为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下面次第宣讲。【六、胜解修道:坚定不移地深信母般若是三利[自利、他利、俱利]之源泉的有漏修道,即是胜解修道的法相。】&&& 坚定不移地深信或了知母般若(般若空性)是自利、他利、俱利(自他二利)的源泉,对此完全了知或者深信不疑的有漏修道就是胜解修道的法相。凡夫虽然对般若空性会有相似的胜解心或信心,但并非坚定不移,正在听受上师讲述空性或者对空性稍微生起觉受时,会觉得空性法门非常殊胜:我一观想空性,烦恼荡然无存,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空性法门。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一定还有这么好的信心,所以凡夫的胜解心并不是真正的信心。只有在修道位(二地到十地末),才会明白母般若是自利、他利及俱利的源泉。&& 【可分为二十七种。】自利、他利及俱利都可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样共分二十七种。&& 【其界限,自利胜解,是从二地直至七地之间;】因烦恼障直至八地才断掉,所以二地到七地的后得还会有细微的我慢烦恼,故称为自利胜解。&& 【俱利胜解,是在八地与九地;】因为此时现前自他平等性,完全通达了自他平等,故称为俱利胜解。&& 【他利胜解,是在十地的后得之位。】此时利他的心完全超胜自利而称为他利胜解。有人说:“我现在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这完全是说大话,因为七地菩萨还有自利的种子或习气,只有十地菩萨才称得上利他。学习《现观庄严论》不像《入行论》前八品那样,每天都是听一些故事,讲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此论所讲的全是圣者智慧的现观,所以不一定人人都能听懂。但暂时听不懂也不要紧,世间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即便在生活中能用上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用不上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而般若现观法门则完全不同,即使内容一点都听不懂,但只要一历耳根,在弥勒佛转***时都可以成为他的首座眷属,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来听受此法。即使不能完全明白论义,但只要想到此论所描述的诸佛菩萨的智慧境界,是《般若经》的精华,学习《现观庄严论》之后对《般若经》的内容,能既不重复又不缺漏地通达,也应该生起信心。所以,藏地有种说法:学习《现观庄严论》会对通达般若空性起非常大的作用。【七、胜解修道功德[胜解修道胜利]:佛陀以及上地菩萨,对获得胜解修道果位的菩萨生起欢喜,以及宣说住于其位之功德方面的任何一种赞美、承事和称扬,即是胜解修道功德的法相。】&&& 佛陀或上地菩萨对于获得胜解修道位(二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生起欢喜心,并对其进行赞美、承事和称扬——对自利的菩萨作赞美,对自他二利的承事,对利他的作称扬,就是胜解修道功德。&&& 【其分类与界限同前。】界限与胜解修道一样,只不过胜解修道是从对母般若的认识方面来安立的,而此处则是从诸佛菩萨对菩萨的评价的角度来安立的。【八、回向修道:为了利他,而将善业转为圆满菩提支分的有漏修道,即是回向修道的法相。】回向修道就是,在世俗中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将菩萨的善根圆满回向给一切众生;在入定或胜义中回向者、所回向的善根和回向的对境都了不可得。&&& 【可分为十二种。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回向修道的界限是二地至十地之间,因为讲的都是修道,而非见道。【九、随喜修道:对于自他所作善业生起欢喜的有漏修道,即是随喜修道的法相。可分为世俗与胜义两种有境。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随喜修道是对自他所作的善行生起欢喜心,可以分为胜义和世俗,胜义中安住于了不可得的境界,世俗中对善根进行随喜(这就是平时所说的随喜功德)。回向修道是从不失坏善根的角度而言,而随喜修道是从增长善根的角度安立的,二者角度有所不同。【十、修行修道[引发修道]:成为究竟证悟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修行修道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从究竟证悟之因的角度来讲,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所有入定境界等无漏修道都是究竟证悟的因。【十一、清净修道:成为究竟所断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清净修道的法相。针对九种修断,而可分为九种。其界限同前。】修行修道是从所证的角度来讲的,清净修道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讲的。清净修道的界限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这以上已经讲完了道智,总而言之,道智就是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可通过十一种法来表示。总的从因、本体及果所摄的功德为道智支分,可分为了知声闻弟子的无我的境界、了知缘觉的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境界、了知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又可分为见道和修道,修道又分修道功用、胜解修道、胜解修道功德、回向修道、随喜修道、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下面讲基智,按照狮子贤论师的观点,基智主要是从对治的角度安立的,佛智论师认为基智全是从了知对方的境界的角度来讲的,也有一些论师认为基智是从对治和了知对方的境界两方面来安立的,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应该知道,道智跟基智有点不同,道智完全是菩萨的境界,而基智可以说是二乘的境界。大家学习《现观庄严论》后会知道,虽然本论没有直接讲声闻缘觉的境界,但是间接也有宣讲,有时候是作为菩萨的所知来讲,有时候是作为菩萨的所断来宣讲。【表示基智的九法:一、智不住生死基智[由智不住三有之道智]:以证悟三世为无有自性的平等性之智慧,而灭除生死有边的菩萨智慧,便是智不住生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大家应该清楚,智不住生死基智是菩萨的智慧。它是什么呢?是证悟三世没有任何自性、全是平等的智慧,当证悟了这样的平等智慧以后就灭除了生死。凡夫人没有证悟空性,因此对世间一直有种种贪执:我看见什么好吃的东西,我遇到了什么样的对境……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执著。而菩萨对整个三有完全了知为空性,这样就能灭除生死轮回的边。所以依靠这种智慧不会住于生死,也就是说不会像凡夫人一样辗转漂流在轮回中。它的界限为大乘五道,资粮道有相似的智不住生死基智,比如我们闻思了中观以后,对包括自己的父母亲在内的任何世间法都不贪执。虽然对世间法断除一切贪执从小资粮道开始就有了,但是真正的智不住生死基智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二、悲不住涅槃基智[由悲不住涅槃之道智]:以殊胜发心之力而能灭除寂灭边的智慧,便是悲不住涅槃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大家应该清楚,因为大乘菩萨有殊胜的菩提心,所以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获得自我寂灭的果位,不会安住于这种境界中。这种灭除寂灭边的道智就叫做悲不住涅槃基智。【三、远基智[于果般若遥远之一切智]:被对基道果三者的相执所束缚,而无力对治这些执著的基智,即是远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小乘五道。】基道果所摄的任何一法,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被对这些法的相执一直束缚着而无法对治这些执著,这样的基智叫做远基智。远基智的界限为小乘五道,也就是说这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说,如果像个别宗派所认为的那样,声闻缘觉和佛菩萨的智慧完全一样,那么《般若经》中就不应该有近基智和远基智的差别。确实有这个过失,如果声闻缘觉的智慧跟菩萨的智慧完全是一样的,那么声闻缘觉的智慧也应该跟菩萨一样与果般若靠得很近。但是如果这样承认,那为什么很多般若经典中都说声闻缘觉的智慧与果般若很遥远(所以叫远基智)、二乘的智慧对菩萨来讲是应该舍弃的呢?这明显不合理。【四、近基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证达具备殊胜之方便智慧的基位[诸法]无自性智慧,即是近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近基智是菩萨的智慧,菩萨已经证达了具备最殊胜方便智慧的诸法无自性智慧,菩萨虽然没有像佛陀那样完全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空性,但是菩萨的智慧对果般若极为接近。它的界限是大乘五道,虽然资粮道的菩萨对果般若的距离与十地菩萨对果般若的距离也有远近的差别,但是总体来讲,菩萨比声闻缘觉对母般若了知得更多,所以菩萨的智慧观待二乘都可称为近基智。【五、所治基智[所治品之一切智]:因颠倒执著于基位[诸法]实相而被束缚,从而成为菩萨之所断的基智,即为所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小乘五道。】因为一些颠倒执著的原因,所以被对基道果所摄的法的颠倒执著束缚着,作为一个大乘菩萨应该断掉像这样的凡夫和小乘的执著。它的界限为小乘五道。为什么小乘五道的境界是大乘五道的所断呢?因为小乘五道的境界有执著相,如果翻阅大乘般若经就会明白,小乘的执著相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应该通过大乘的修道将小乘的境界断掉。【六、能治基智[能治品一切智]:因证悟基位[诸法]无有自性,从而能够对治于基位[诸法]之相执的智慧,便是能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这跟上面的执著(所治基智)完全是相反的,菩萨的智慧对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没有任何相执,所以它完全能对治小乘的执著。【七、基智加行[一切智加行]:通过断除对于色法等等的耽执,而能间接引发声闻、独觉加行的修道,便是基智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种。其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十地之间。】通过将对色法等等的耽执全部断除,然后间接引发声闻缘觉的修道,这就是基智加行。【八、菩萨加行平等性[一切智加行平等性]:因修持基智加行,从而能断除对各种外境以及有境的安立,便是菩萨加行平等性的法相。其分类为,十种加行各有四种,总共为四十种。其界限同前。】有些讲义说,对色法的本体、相状、特性以及有境心识的执著全部断掉,这样的境界就叫做菩萨加行平等性。【九、基智见道[通达声闻住种类之见道]:彻见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之真谛,并能间接引发小乘见道,便是基智见道的法相。其界限同前。】三十二种增益在《现观庄严论》中会讲到,即四谛十六行相及其违品。以上讲了表示基智的九种法,通过学习这九种法,大家应该懂得菩萨所了知或者所断的基智。有的观点认为基智主要是从人无我的角度安立的,关于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在正式学习《现观庄严论》时应该会有所了解。总而言之,遍智、道智、基智分别是佛陀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空性的不可思议的智慧、菩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以及声闻缘觉的智慧。这三种智慧是每一个修行人所求的目标。这三智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呢?通过四种加行。在四种加行中,阐述正等加行的篇幅比较大,顶加行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多,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内容也比较少。下面次第宣讲。【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一、加行相[圆加行所修之行相]:加行所修的对境或者智慧差别,便是加行相的法相。】所谓的加行相,因为抉择完三智后要了知修行,而要了知修行首先必须要知道所修的对境到底是什么。比如要观修文殊本尊,首先必须清楚文殊菩萨是什么样。这里的加行相有对境的差别和有境智慧的差别。&& 【可分为一百七十三种。】所谓的一百七十三种,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会了知,包括一百一十种遍智的相、三十六种道智的相、二十七种基智的相,这样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相。这一百七十三相是加行要修的法,这里的加行并不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说的五加行(不共前行)和四加行(共同前行),希望大家清楚这些名词的真正意义,不要把对某个名词的一种解释方法套用到一切显宗密宗的场合,否则不太合理。在一百七十三相中具足了对境的差别和有境智慧的差别,总之,一百七十三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所修内容。&&& 【其界限,以识相的角度而言,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界限是从识相(有境)的角度而言的,不是从所知(对境)的角度而言的。【二、加行[能修诸加行]:为了获得自在,而总摄三智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二十种。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之间。】为了使一百七十三相在自相续中获得自在,而把它们摄在三智中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修行)叫做加行的法相。加行可分为二十种,这二十种是具体的修法,很重要,也比较难懂。今天讲到这里。回向偈: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第四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继续学习《现观庄严论略义》,前面已经讲了七十义中表示三智的法,现在讲表示四加行的法,首先是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其中的加行相和加行已经讲完了,下面是加行功德。【三、加行功德:因修习加行而获得的暂时与究竟功德,即是加行功德的法相。可分为十四种。其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加行功德就是因为修行加行而获得的暂时和究竟的功德,如摧伏魔障之力等总共有十四种功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有非常大的功德,暂时可遣除即生中的违缘,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归纳起来有十四种。为什么要宣说加行功德呢?知道加行功德之后,就会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就像一个人知道了如意宝珠有种种功德后(比如带在身上不会得传染病与龙病,且可使即生中的一切所作所为如愿以偿),就愿意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得到它。同样的道理,对加行功德有所了解,就会对般若法门有希求心,否则就不会有希求心。现在很多世间人不知道学佛的功德,因而对佛法没有兴趣。如果他们真正懂得了学佛对今世来世的种种利益,一定会学佛的。加行功德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一直到佛地之间,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般若不用生起信心,一直到佛地之间都应对般若生起欢喜和希求心。【四、加行过失:对加行的生起以及增上作阻碍的魔业,便是加行过失的法相。可分为四十六种。其界限,在七地以下。】对加行的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或增上起阻碍作用,就叫做加行过失(魔业)。共有四十六种魔业,可分为依靠自身的二十种、依靠自他二者任何一方的二十三种以及依靠他身的三种。如果在修习加行过程中能明了哪些是魔业、哪些不是魔业,就能远离歧途。比如传讲者和听闻者的意见不合就是一种魔业:法师想略说,而听法者想广说;有时法师想广说,而听法者却想早一点结束,一直看表。如果听闻者能觉知这是魔业,就不会误入歧途。因此,如果能明了四十六种魔业,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的过程中就会避免这些错误,否则就无法顺利修持。【五、加行性相[加行定相]:表示大乘加行本体或者功能的智慧便是加行性相的法相。可分为九十一种。其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之间。】加行性相是表示大乘加行的本体或者功能的智慧。七十义中有些是从对境来讲的,有些是从本体方面来讲的,有些是从作用方面来讲的,还有些则是从补特伽罗修行者的身份方面来讲的,加行性相是从本体智慧方面来安立的。虽然《现观庄严论》的很多道理对凡夫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前世种下般若的善根与习气,今生就会特别喜欢闻思修持般若法门,因此,能否通达本论主要跟自己的福缘有关。有些堪布对《现观庄严论》非常有信心,每天不间断地念一遍此论颂词。藏地的《般若经》有十二函之多,每天都诵一遍可能十分困难,而此论是释迦牟尼佛般若法门的总集,只有两百多颂,念一遍并不是很困难。所以大家背诵《现观庄严论》时要有欢喜心,不要总是想:背这背那,多么困难啊,连舌头都磨烂了,多痛苦啊。不要这么想,即生中能背诵摄集一切般若教义的论典,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加行性相可分九十一种,大体分为智相、作用相、胜相和自性相。这九十一相主要宣说佛陀所具足的三种智慧(道智、基智、遍智)的相。加行性相中,有些是从性相的角度来讲的,有些是从法相、事相、名相的角度来讲的。如果知道了加行性相,就会明白修学般若的目标是遣除四十六种魔业、具足十四种功德的三智功德性相,就会对这样的果法生起欢喜心。就像知道去拉萨有什么功德,自己就会有一种动力。它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一直到十地末。【六、大乘顺解脱分:能够利益远离(痛苦)之殊胜法,但其体性尚不属于清净善根位阶段的道,即是大乘顺解脱分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入道直至获得加行道果位之间。】大乘顺解脱分就是能够远离痛苦的殊胜方法,它属于资粮道,可分五种,分别是信、精进、念、定和慧。大家知道,善根分顺福德分、顺解脱分和顺抉择分三种(“顺”指随顺)。顺福德分善是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摄持的善法。一般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更不用说空性见解,只是为了身体健康、发财等即生中的目的而念诵佛号、行持善法,这样只能造一些有漏的福业;顺解脱分善根有两种:一种是以远离一切轮回的厌离心而希求获得寂灭的果位,以这样的心态行持善法是小乘顺解脱分的善根;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等善法,这就是大乘顺解脱分的善根。我们所作的善根一定要成为顺解脱分,要直接成为解脱的因;如果是顺福德分善根,那只是积累一点有漏福报,只能获得人天果报。因此大家行持善法时一定要注意,哪怕念一遍观音心咒或放生、转绕佛塔,或者打字,都应首先观察有没有发菩提心,如果发了菩提心,虽然从表面上看好像每天都是做一些平凡的小事,但实际上都成了随解脱分的善根。【七、大乘顺抉择分:具有缘众生为对境的殊胜之相,并以修所生慧为主体的胜解行智慧,便是大乘顺抉择分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其界限,在暖等四位。】顺解脱分的善根成熟后,以众生为对境,不以闻思为主而是以修行为主体的凡夫智慧就是大乘顺抉择分。大乘顺抉择分不同于顺解脱分,它直接趋往见道。【八、有学不还[有学不退转相]:具备不堕有寂任一边际确定标志的菩萨,便是有学不还的法相。可分为分别住于加行道、见道、修道三道的三种。其界限,是从大乘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有学不还就是具备既不堕三有也不堕寂灭的标志的菩萨。前面的加行道主要是从智慧的角度讲的,而这里的有学不还是从补特伽罗的角度讲的。它可分为住于加行道者、住于见道者、住于修道者三种。这三种行人可称为不退转者,为什么称为不退转呢?因为利根者在获得加行道的时候会获得不退转的授记,中根者在见道位会获得不退转的授记,钝根者最迟在八地会获得不退转的授记。加行道、见道、八地不同程度地获得不退转的授记。下面的生死涅槃平等加行、清净刹土加行和方便善巧加行分别是为了获得法身、报身、化身的三种修法,这都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相似的三种修法在凡夫位也有,但是真正的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三有涅槃平等加行]:以证悟轮涅二者无有自性而进行修习的加行,即是生死涅槃平等加行的法相。】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完全通达了轮回和涅槃无有自性、不生不灭的本性,这种修行叫做生死涅槃平等加行。这是指获得八地时,菩萨知道自己即将获得佛果,为了现前这种法身 果位而修持无生空性。【其界限,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道开始;而真实的,则在(三)清净地。】现在大家学习中观法门,为了获得法身智慧,对于“轮回与涅槃,无有少分别”这样的见解不断修持,这也可以叫相似的生死涅槃平等加行,但真实的生死涅槃平等加行则从八地菩萨开始。【十、清净刹土加行:能使自己将来成佛的刹土之器情二世间都远离过患,即是清净刹土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道开始;而殊胜的,则在(三)清净地。】这是为了获得圆满受用报身的果位,在因地发愿、积累资粮。相似的清净刹土加行凡夫也有,比如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念佛号、积累资粮,这些也可以说是一种清净刹土加行,但真实的清净刹土加行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十一、方便善巧加行:能了知行持方便善巧的十种对境[十种方便善巧]是应时还是非时的加行,即是方便善巧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种。其界限,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道开始;而主要的,则在(三)清净地。】方便善巧加行主要是为了获得种种事业化身。依靠方便善巧加行可以成就在不同缘分的众生前示现化身的种种事业,能明白在什么条件和什么因缘下,何时、何地示现什么样的事业。佛陀完全知道示现利生的事业在哪些时候是应时的、哪些时候是非时的,而一般人对因缘成熟与否则往往把握不准。有些法师认为因缘已经成熟了,在五明佛学院听了两三天课就到汉地去弘法,结果因为对于时非时没有通达,最后落入在家的网罟,再也不能回来了。而如果是佛陀,对于什么时候可以入城市、什么时候不能入城市,什么时候能够度化某个众生、什么时候不能度化,有彻底通达的智慧和善巧方便。【表示顶加行的八种法:一、暖顶加行[具足十二相状之顶加行]:暖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标志殊胜者,即是标志(顶加行)[暖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二种。其界限在暖位。】加行道分四位,首先是暖位。所谓“暖位”是,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得到一定的成就时,会出现一地菩萨果位之前的十二种征相(暖相),比如在做梦的时候也不离观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暖位跟资粮道不相同,已经很接近一地了,不管是白天还是睡梦中,这方面的种种征相已经有了。【二、顶顶加行[福德增长之顶加行]:加行道顶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殊胜增长阶段,即是相增长(加行)[顶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其界限,在大乘加行道顶位。】顶顶加行(在加行道顶位)时,暖位的种种的征相、善根会极大地增长。在《大般若经》里讲了许多获得顶位者对别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其具体内容有降服魔众等十六种。顶顶加行主要是从善根增长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它也叫“相增长”。【三、忍顶加行[坚固顶加行]:为忍位所摄的,对于三智的任何一种证悟以及不舍众生之利都已获得坚固的顶位,即是坚固(加行)[忍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坚固。】在暖位时获得种种善根,在顶位时善根极大增长,在忍位时善根会获得稳固:一个是证悟方面非常稳固,一个是利益众生方面永远也不退转。凡夫人是这样的,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修行很不错,不管是梦境还是白天的修法,感觉都很不错,两三天当中很有把握,可是因为还没有获得忍位,两三天以后这些境界全都消失了;有时候利益众生的心很切,尤其是学《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的时候,上师刚讲了发菩提心的功德,但是过了两三天这些善心就销声匿迹了。这就说明善根没有获得稳固,而获得忍位时不是这样的,不管是证悟的境界还是利益众生的心都很坚固,不容易被违品摧毁。【四、世第一法顶加行[心遍住顶加行]:对于四种菩萨随喜发心之义能够一心专注而安住的顶位,为世第一法所摄,即是心遍住加行[世第一法顶加行]的法相。】这主要讲的是禅定,有一百二十一种禅定在此时开始出现。世第一法顶加行跟前面的加行有些不同,此时不管你专注在哪一个境界中,心完全都能专注。如果在修行的时候,或者是睡着了或者是打妄想,有这些沉掉就说明还没有获得世第一法。如果获得了世第一法,就可以安住于所专注的境界中如如不动。【五、见道顶加行:对于见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是见道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针对四种妄念的四种对治。】见道所断 之对治的三智的修行叫做见道顶加行。在《现观庄严论》中讲到,分别妄念有所取分别和能取分别,所取分别又分趋入所取分别和退还所取分别,能取分别也分执实能取分别和执假能取分别。【六、修道顶加行:对于修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为修道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针对四种妄念的四种对治。】修道顶加行跟见道顶加行一样,只不过前面是对治见断,这里对治修断。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有不同的修断,这些修断也可分为四种分别妄念,四种分别妄念以四种对治摧毁。【七、无间顶加行[无间道之顶加行]:成为遍智亲因 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为无间顶加行的法相。其界限,仅为最后有际。】无间顶加行就是十地末位,因为十地末(金刚喻定)之后一瞬间就会成佛,所以这种加行称为成佛的亲因。所谓“无间”是从没有任何违缘的角度来讲的。【八、应遣邪行:颠倒执著二谛之无知,即是应遣邪行的法相。】应遣邪行也叫所断邪分别念。凡是对二谛的颠倒妄想分别都可以包括于应遣邪行中。诸如对人的执著、对法的执著,乃至七地之前的菩萨都有不同的执著,这些执著都可以包括在应遣邪行中。【可分为十六种。其界限,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直至七地之间。】从所知障的角度来讲,从未入道一直到十地末都有应遣邪行,从烦恼障的角度来讲,则从未入道一直到七地都有应遣邪行。好!今天讲到这里。回向偈: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第五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继续学习《&现观庄严论&略义》,《现观庄严论》不像《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那样易懂,它阐述的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学起来可能比较吃力。但无论是在座的还是电视屏幕前的道友,大家都应以欢喜心来谛听。我能够将甚深的佛法传给大家,大家有因缘听受此般若法门,这的确非常难得。表面上看这是在一所普通佛学院里听受的法,但是它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清华、北大或者哈佛大学等海内外名校中所学的内容,这些名校虽然在世间非常有名,但在这些学校所学的内容仅限于世间法,即使学了,贪嗔痴还是会不断增长。而能够息灭贪嗔痴、对即生来世有利的学问在何处?大家应该观察。能将弥勒菩萨所造的甚深论典奉献给大家,我内心非常欢喜,因为《现观庄严论》所缘的是般若空性,且此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传下来的,依靠它可铲除相续中的实执并播下殊胜的解脱种子。现在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学习佛法的方便,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世间人都能为了生活、感情付出一切,我们只要有他们的一半精进,就可以圆满获得此法的传承和要诀。虽然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但一定不能丧失对本法的恭敬心和欢喜心。我本人对《现观庄严论》的希求心和信心非常大,与对大圆满的信心没什么差别。有时我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回忆二十年前闻思般若法门时的欢喜心,自己对自己都很随喜。那时我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非常强烈,道友们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心态。如果对此法没有珍视之心,就不会去努力希求,也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大家应以不共的信心来听受此法,听闻后应反复思维,而且要发愿将来无余获得三智四加行法身果所摄的一切功德。下面讲次第加行。四加行中,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从三智的修行得以获得自在的角度来讲的,二者分别为因和果;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则是从三智获得自在后稳固的角度来讲的,二者分别为因和果。仅仅获得三智的功德还不够,还需要得以稳固。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长期串习,否则,虽然在上师面前听受了一些教言或看了一些法本之后已经了悟了某些法理,可是一旦遇到某些外缘或者心里产生邪分别念,原来的境界就会烟消云散,所以任何境界都需要得以稳固。前面所讲的正等加行是无次第的,而次第加行与之不同,比如六波罗蜜多是从布施波罗蜜多开始一直到般若波罗蜜多,都有严格的次第,以一种波罗蜜多含摄六波罗蜜多的方式修持,就是所谓的次第加行。【表示次第加行的十三种法:一、布施次第加行: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所摄持的,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便是布施次第加行的法相。】布施次第加行就是为了三智之相得以稳固,以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所摄持的,并非无次第而是有次第地修持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其余五种波罗蜜多也可包括于其中。【位于其后的(二、持戒次第加行;三、忍辱次第加行;四、精进次第加行;五、静虑次第加行;六、般若次第加行等)五种波罗蜜多加行也可依此类推;】其余五种波罗蜜多加行也可依此类推,比如,为了三智之相获得稳固,以修持持戒波罗蜜多所摄持的,次第修持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便是持戒次第加行的法相。以上是六波罗蜜多次第加行。【七、随念佛次第加行: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二谛随念佛陀的方式,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随念佛次第加行的法相。】为了三智之相得以稳固,通过二谛的方式来随念佛陀,世俗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忆念佛陀的圆满相好、十八不共法以及智慧、事业、功德等种种功德,对此生起欢喜心进行随念;在胜义中或入定位,安住于一切无所得、无所住、无所取的境界中,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就是随念佛次第加行的法相。【位于其后的(八、随念法次第加行;】同样,为了三智之相获得稳固而以二谛的方式随念正法,胜义中法了不可得,而世俗中教法与证法具有救护和改造等无量无边的功德,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随念就是随念法次第加行。&&&&&&& 【九、随念僧次第加行;】与前面相同,随念大乘僧众和小乘僧众的功德来进行修持,就是随念僧次第加行。【十、随念戒次第加行;】与持戒次第加行有一定的差别,随念戒次第加行是从随念受持清净戒律的功德的角度来讲的,而持戒次第加行是从通过修持持戒波罗蜜多使自相续得以净化的角度来讲的。【十一、随念天次第加行;】作为一个凡夫,如果没有圣尊的帮助,想护持清净戒律乃至恒常不离佛法僧三宝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随念天尊,天尊包括四大天王等世间护法神和出世间的度母等本尊。在龙猛菩萨的有关教言中对六随念讲得比较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十二、随念舍次第加行等)随念次第也可依此类推。】舍指布施,前面的布施次第加行是从修持布施波罗蜜多的角度来讲的,随念舍次第加行是从随念布施功德的角度来讲的。修行的道依靠布施和持戒,如果没有此二者,我们的修行难以成功。【十三、无实性智次第加行[法无性自性渐次加行]: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证达一切万法真实本体无有差别的方式,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无实性智次第加行的法相。】为了三智之相得以稳固,要通达一切万法无有本体的实相,以入定的智慧摄持时,前面所讲的一百七十三相或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都没有任何相可得,就叫做无实性智次第加行。以上是说明次第加行的十三种法。下面讲刹那加行。【刹那加行:在获得稳固之后,而对三智诸相于一刹那间同时进行修习的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刹那加行是对三智诸相于一刹那间全部进行修行的菩萨瑜伽。在此之前于一刹那间不要说对三智的所有相,就是三智的一种相也无法圆满修持;而获得刹那加行时,便可于一刹那间圆满修持三智诸相。它分为四种,其中非异熟刹那加行和异熟刹那加行是从显现功德的角度安立的,无相刹那加行和无二刹那加行是从证悟对境实相的角度安立的。首先讲非异熟刹那加行和异熟刹那加行的差别,“异熟”指成熟,也就是说种种功德法在自相续中通过修持的能力完全成熟;还没有通过修行在自相续中完全成熟叫“非异熟”。关于异熟刹那加行和非异熟刹那加行,在《现观庄严论》第七品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非异熟刹那加行:在行持布施等每一个学处当中,都含摄了一切无漏法,通达以本体聚集的方式而摄持于其中的,彻底圆满之修持,也是刻苦精勤的观修达致究竟的力量所导致的。】在行持布施、持戒每一个波罗蜜多的学处时,在此波罗蜜多中含摄了从凡夫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三十七道品等所有功德法的无漏法。因为这些功德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所以其本体(所有的无漏法)以集聚的方式包括在布施等每一种修行中。因此,这些所有的相在一种修持中就能具足。当然从补特伽罗的相续来讲,有些功德法还没有成熟,因此叫做非异熟刹那加行。哦巴活佛与这里的解释方法有些不同,他认为非异熟刹那加行的本体是广大行相究竟的福德资粮,这是从福德达到究竟的角度安立的;而异熟刹那加行的本体是甚深智慧究竟的智慧资粮的现观。哦巴活佛的解释方法跟印度藏地的很多论师的解释方法不相同。他的《现观庄严论释》有一个特点:文字很少,内容易懂。我觉得他的解释方法也很好,有空的时候大家可以看看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释》,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应该多参考一些论师的观点。【二、异熟刹那加行:就是若从何时起能获证最后有际的无间刹那——以无勤而获的形式成熟或者圆满的,从法性当中所产生的无间道,也即自性中本体原本无垢的诸无漏白净法之自性,或者以与其不可分离的方式而成为其本体的般若波罗蜜多现空双运之空性。】这是从本性中产生的无间道,也就是说这样的无间道与空性无二无别。也可以说,在十地末时,有境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和对境一切万法的空性已到达无二无别的境界,这种六波罗蜜多和空性无二无别的究竟境界就叫做异熟刹那加行。或者按哦巴活佛的解释,甚深智慧的智慧资粮达到究竟的现观就是异熟刹那加行。【三、无相刹那加行:在有学道期间,由具备布施等所有道相的行持,而于轮涅诸法如同梦寐般住于现空双运之境界,当修持达到究竟之际,则能通达清净染污诸法不存在生、灭、一、异等法相的自性。也就是说,所谓最后有际之刹那智慧,也即一刹那能证达上述境界的智慧。】无相刹那加行是在一刹那中证悟到万法的一、多、生、灭等相全部不存在,如是通达万法的真相。无我相、无人相的境界在一刹那间彻底通达,而在此以前并没有像这样通达万法的实相。所以说在有学道时具备布施等道相的行持,故在世俗中对轮涅所摄的万法就像梦幻一样安住于现空双运的境界;而在修持究竟之时,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都远离生、灭、一、异,这种达到究竟的修持叫做无相刹那加行。【四、无二刹那加行:如同假如对梦境中的外境诸现象,与能够现见彼等现象的有境——意识进行观察,则不能见到有什么境与有境是异体的二相。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心性的显现而已一样。轮涅诸法在实相当中,也是无有能所二取,并以平等一体的方式而存在的。以最后有际的一刹那智慧,就能如理如实地按照这些特性的存在方式而现见,故称之为“无二刹那加行”。】通达如梦中的外境和有境心识无二无别一样,一切万法在实相中也是远离二取、以平等的方式存在,在一刹那中通达这种境界的瑜伽称为无二刹那加行。【其界限,仅在最后有际。】四种刹那加行的界限都是在十地相续末际。【表示果法身的四法:一、自性身:法界自性清净,所有客尘也清净的究竟灭谛,即是自性身的法相。】自性身就是所谓的二种清净:一切诸法的本性——法界自性清净,以及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后的清净,也可以说是自性本来清净和现象离垢清净。具备这二种清净就是自性身。【二、报身:于所调诸众当中,唯于菩萨前所显现的色身,并为化身之增上缘,即是报身的法相。】报身也叫做受用圆满身,是具有五种决定 的果位,在所化众生——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显现为五部佛的形相。它是化身的增上缘,就像有了身体才可以显现影子一样,有了报身才可以显现化身,如果没有报身就没办法显现化身。【三、化身:由报身之增上缘所产生的,显现为调服众多清净与不清净众生的色身,即是化身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化身是由报身的增上缘中产生的。清净的众生如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可以见到化身释迦牟尼佛,不清净的世间凡夫如提婆达多等也能看到。化身分四种:种种化身、殊胜化身、工巧化身以及调众化身。【四、法身:成就佛地之究竟智慧,即是法身的法相。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成就佛地的最究竟智慧叫做法身,可以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顺便说一下事业的法相:即由法身增上缘所产生的善法功德。可分为二十七种。其界限,作者具有的部分,唯为佛地;所作之境具有的部分,则是从未入道开始就存在的。】有些讲义把事业放在表示果法的四种法中,但这里将事业的法相单独宣说。从作者(佛陀)的角度来讲,界限为佛地,因为唯有佛陀可以示现二十七种事业。以上讲了七十义的略义,希望大家通达其意义。我看到各班都有很多人踊跃报名参加《现观庄严论》讲考,这是个好现象。现在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希望年轻人尽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般若方面。如果对《现观庄严论》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其他的法就很简单。以前没有学《现观庄严论》时,看见《般若摄颂》、《金刚经》、《心经》时,会感觉比较难懂,如果你把《现观庄严论》学得非常好,那有关般若空性方面的境界或内容就很容易解释。所以学习《现观庄严论》是间接认识佛陀二转般若***的非常好的手段,因此大家一定要精进。好!今天讲到这里。回向偈: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圈最新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粮道怎么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