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网非常帮助支付困难网怎样帮助农民网非常帮助富起来

第六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座谈会探讨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
第六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座谈会探讨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
  时间:日 地点:农民日报社12层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各位领导、来宾,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又是一年相距时,这几年每到春节过后,一号文件发布不久,大家就相聚在一起,邀请专家、领导解读一号文件精神,到今天这个活动已经是第六届了。这次我们开一个圆桌会议、座谈会,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座论。今天座谈会在两个方面与以往不同,一是邀请到了基层领导来介绍案例,二是请报社中层干部和记者参加,把座谈会变成我社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指导办报的培训会。
  首先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下面我介绍各位领导和嘉宾,介绍完后请大家一并鼓掌,农业部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天佐,中国青
  今天座谈会的主办方致辞之后,各位领导专家将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解读,之后,我们请永业集团的吴总讲一讲永业的发展案例,最后我们请基层的领导介绍地方发展案例。首先我们请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致辞,大家欢迎。
  唐园结(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刚刚过去的2013年,虽然有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部分
  习总书记强调,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这给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明方向:一要建立健全与国情相适应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家力所能及的多给农民一些钱;二要利用价格杠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农民多赚一些钱;三要让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与城镇职工实现同工同酬;四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保障好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的权益,让农民多得一些钱。
  作为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媒体,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全体农民同步实现小康,传递好声音,传递更多利于&三农&发展正能量,是我们使命所在,这也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主办座谈会原因所在,报社也从座谈会中不断汲取营养,强化服务意识,锤炼服务能力,与亿万农民增收步调一致,报社各项事业也在同步成长。
  2013年报社继续发挥&三农&宣传挑大梁和
  另一方面农民日报继续跟进不断发展的&三农&改革形势、媒体环境和农民日报自身优势,我们也将不断创新开拓为农民持续增收服务的平台、载体和形式,与像永业集团一样长期致力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三农&企业加强合作,直接参与到带动农民增收活动当中,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我们为农民增收能力的服务和水平。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首先我们有请国务院研究室黄守宏副主任,大家欢迎。
  黄守宏(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今年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应该说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整个文件、内容、创新、政策等说已经很清楚,这里面我想谈个人的看法,我认为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可能有四个方面事情可能特别需要注意。
  第一点,就是关于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这一条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放第一条里,为什么?大家知道,过去连续十年,粮食生产前所未有实现&十连增&,也恰恰在这十年里面,我们国家粮食进口量、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农产品贸易逆差在扩大。2004年之前,我们国家农产品贸易顺差,2004年之后实现了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而且近几年数量平稳增加,所以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什么?其实一个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受我们资源禀赋所限,依托我们国家现有资源保障所有农产品供给,现在既不可能也不经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提出要构建新时期国家安全粮食体系。
  过去粮食自给率的指标要保持95%以上,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来算,有缺口。如果固守这条标准线,全保的结果是把重点丢掉。基于这样情况,这次中央文件一个重要的一条政策,就是要确保谷物的自给,口粮的绝对安全,而且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整个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实际上现在强调粮食安全概念,我理解很大程度是一个食物安全,特别是口粮是核心最重要的,我们依托自己力量保住了,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国内丰富资源,更多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这两年,去年进口6300多万吨,有关专家测算了一下,大体上进口大豆折算成粮食耕地的话在6亿亩左右,因此从当前需要出发提出了这么一个粮食安全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对我们整个农业生产,包括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布局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点,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今年一号文件整个文件都贯彻了这个思想,这里面有三个方面要重点理解和把握:
  第一条,要创新农业的经营体系。第一个要着重理解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分离。我们国家农业规模在国际上属于超小规模,目前我们国家人均耕地6.5亩,劳均耕地不到11.4亩,是9.6亩,我们要搞农业现代化,在超小规模基础上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出路就在于发展规模经营,只有把规模经营发展起来了,农业技术推广也好,金融支持也好,才有可能可行基础。但是要走农业规模经营,有很多方面的障碍,其中一个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就涉及到承包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第一轮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这是第一次的两权分离,这次从三中全会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来,要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承包权和经营权再次分离,这样就实现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为土地的流转和推动规模经营奠定体制机制方面基础。最近这几年来土地流转应该说速度还是不慢的。去年6月份,我们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了23.9%。要推动规模经营实现三权分离,当前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要搞好土地确权颁证,从这两年实践中来看有的地方由于方式方法不当造成了一些矛盾,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在土地确权颁证过程中要发挥农民自身作用,通过农民协商,采用什么形式可以由农民自己协商。
  三权分离,应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来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面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比如说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方面,国家在一些扶持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包括农业企业,也包括农业合作经营组织等,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这方面有很多政策。
  第二条是关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要试点先行,在试点基础之上来逐步推进。去年年底农村工作会议,包括刚结束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的会议上,一再强调在土地问题上,即使是搞试点也要经过批准,因为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涉及到农村,也涉及整个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推进农村制度改革方面也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关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要改革土地制度,就要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其中有一块就是说要实行三权分离,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研究一个问题,我们强调土地集体所有制,还有很多理论性、基础性的问题不是很清楚,比如现在谁是集体代表,集体经济组织到底设哪一级,这个不光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面临问题,整个经济体质改革也面临着这个最基础问题。再一个,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改革过程里面,土地权利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现在理论界也好,包括一些地方提出,要在现在的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这个权利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权能。对这个观点现在也很明确,改革只能在占有、使用、收益这方面做文章,处分权问题上现在不会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要把处分权放松,基本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就名存实亡了。第二关于宅基地改革问题。去年三中全会文件和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来要完善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稳慎地推进农户的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转让试点。这里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农村农民宅基地,因为农民是集体组织的成员,凭借成员权,所以由集体免费提供一户一宅,而且宅基地的转让只能在本村进行,这是三个基本要素。如果说农民的住房的财产权可以转让可以抵押,住房是跟宅基地连在一起的,住房如果可以转让、抵押、支付,那这个宅基地住房所依附宅基地怎么办?本来农民自住自用,住房宅基地都一起,赋予这项权利之后下一步就要研究,如果购买农民住房,那么宅基地归不归我,按照现有政策
  第三条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问题。一号文件有重大突破,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基础上,与国有土地同价可以入市。这也带来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属性和用途,跟国有土地不一样,国有土地经营权是有期限的,国有土地他还有别的权利保障,既然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是同权享受国有土地一样的权利,是不是也要承担跟国有土地一样相应的责任,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所以强调农村土地改革要进行试点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第四条一号文件里面提出很重大的创新,就是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我们现在农产品里面,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棉花、玉米其他品种做临时收储,这两项政策基本上就是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情况下,通过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来稳定市场,来保证农民的利益。这两条政策出台当时的背景,一个当时前几年我们粮食出现一些紧缺,出现滑坡,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变化,我们国家粮食和很多农产品已经超过国际市场,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国外农产品进来。关键的问题在哪里?由于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提高,我们粮食收储制度也是大体上敞开的,这样导致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手里,形成了国家垄断,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调整作用基本失灵了。再加上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某些地方存在贪污腐败,导致一些地方的储备粮食机构在市场上逆向操作。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探索目标价格制度,目标价格制度基本含义是把我们过去包含在农产品价格里面的政府补贴给他分离出来,实现价格与补贴分离,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候,国家把差价直接补给农民,当市场价格过高的时候,国家给消费者补贴,但是这项制度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目标价格怎么定,定多少,怎么把这个价差补给农民,补给农户等等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价格补贴制度改革涉及国家调控体制一系列问题,所以中央决定今年从新疆的棉花、黑龙江的大豆搞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再向其他农产品进行推广。但是农产品价格机制的价格改革方向就是这个方向。
  第三点,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我们国家这些年农业成就巨大,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很大,所以很多地方农业开发强度过高,农业投入品化肥使用量过大,另外还有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所以对农业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对农产品安全带来很大危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实际上有三条,第一,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实行土地的深松。从今年开始会在全国搞1个亿(1亿亩?要核实)的深松试点,在此基础之上今后几年会继续扩大。从黑龙江深松试点情况来看,好的地方可以增产30%,差一点地方10%左右,这是当前促进农业生产提高措施,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第二,就是减量化,让过高农业开发强度逐步降下来,过多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过渡的污染要降下来。一号文件提出来要建立农业的投入品的监管制度,建立农业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第三,加大保护力度,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出现,对重污染地区和地下谁超采地区,要实行退耕、调整种植结构等试点。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有请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翟惠生书记讲话。
  翟惠生(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农民日报办这个研讨会,一个主题六年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话题有活力,可持续性、活力来自哪,我个人感觉是有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民生背景所决定,特别2020全面实现小康,如何让农民富起来是刚性话题,这不可改变。今天说有什么新意呢?2014年说如果从新闻传播角度,起码有两条,第一条我们现在常说两句话是什么?第一句就是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第二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讲话精神。在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话题的意义不一样的,因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里面,对&三农&问题有很多论述,我们现在认识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传播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之所以强调这个,因为这个话题不止是农民日报这样的农业类媒体的责任,也应该是综合性媒体,或者非农业的专业媒体的共同的责任,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说这个事就是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他是有落点的,&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是重要的落点。第二句话,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什么?按照习近平同志最新讲话,就是治理国家体系建设和治理国家建设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三农&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就有缺陷。我们今天讲就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按照习近平同志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人说问题是倒逼出来的,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些问题,正视问题,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直面&三农&工作当中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的问题,把问题提出来。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引导民众进行思考,最后能够达到解决或者逐步解决这样目的。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一定要有恰当落点,解决这些问题目的干什么,就是为了完善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为这个制度还有不完善地方,小平同志讲一套成型的制度需要30年,为什么要30年,因为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完善,而并非其他的目的,如果最后改变我们制度那就南辕北辙了。这就是核心,必须共同努力完善,把问题解决了才能不动摇,要不然光说不动摇,不解决问题,怎么能够不动摇呢,所以新闻媒体对&三农&问题认识,对农民增收问题认识要这样考虑,这就是最大的讲政治,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话要常说常新,新闻关键在新,新在哪?就是要突出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民生背景、经济背景。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有请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刘振伟副主任委员做报告大家欢迎。
  刘振伟(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依法规范农村金融服务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
  农村金融法制化是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体制机制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等因素影响,也有商业银行效益考核压力、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农村合作金融萎缩、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慢、农业保险发展不快等因素影响。但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组织创新、功能定位、扶持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通过立法,可以推动这些体制机制问题逐步理顺。
  农村金融立法,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一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国有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等,在金融支农功能定位方面,需要有相对合理的分工。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不只是
  总之,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应当通过立法和政策共同推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必然选择。国外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立法先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谢谢刘主任对农村金融难点进行深入解读,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做报告大家欢迎。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特别是让农民富起来,这是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利益高远,内涵十分丰富的宏大命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农&中国梦能不能实现。&三农&中国梦,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村富起来,这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梦想。怎么让农民富起来,这是我们研究&三农&所有的人,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我们必须回答最重大的课题。
  这几年惠农政策力度非常大,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非常大,2003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三农&支出超过6万亿,2007年到2012年超出4.9万亿,那么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现在高达19.2%。总趋势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力度越来越大,现在中央财政每花5块钱就有1块钱花在&三农&方面,或者&三农&有关方面。
  对农民直接补贴增长速度也是很快,有人说现在生产1万多亿斤粮食,&三农&支持也1万多亿,一斤粮食补一块钱,这个说法不对。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在
  那么这些年农产品价格在涨,农民工工资年年在涨,农民外出就业规模年年扩大,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现在还是3比1以上,差距应该是非常大的,就是说我们最近对全国205个村庄做调查,1000多位大学生,入户5000多户以上,基本上格局60%家庭有人外出打工。现在农民收入里面,2012年来自种植业的比重26.6%,工资性收入占43.6%,虽然家庭经营收入超过工资性收入,但是纯务农收入比工资性收入低了,城市化趋势不可阻挡。农村未富先老,目前留守老人5000万,留守儿童6000万,留守妇女4700万,现在搞现代农业需要有更多农民留在农村。调查表明务农年龄47.6岁,在很多地区沿海务农的平均年龄都超过50岁,这么下去也不是问题。如果务农不赚钱,当农民不体面,谁还愿意留在农村,所以说大家担心农村会越来越成为荒芜农村,留守的农村,所以说农村发展说到底就是怎么样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民富不起来农业也强不起来,农村也美不起来。我们讲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当然我们一定要跳出农业解决问题,不能就农业谈农业,我们现在农民人数,农村常住人口6.5亿,真正有户口农民有8亿人,这些人怎么致富,这确实是一个我们破解&三农&的难题,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难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讲几个观点:
  第一点就是要以&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们现在户均规模大约在7.15亩,经营10亩以下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的比重在85%,周边日本
  但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件事还不能急。在中国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我们最近在滑县调研发现,规模经营这些主体的单产低于小规模农户,大户的单产比小户、散户要低,不但是河南,在吉林、黑龙江,包括在浙江组织大规模调查,发现大规模农场单产比小规模农户还要低,我们查大量文献,从国际上来看,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大农场单产比小农场都普遍低。中国今后我们土地流转,如果说土地流转大户里面去,单产下来,恐怕不是一个方向。如果说土地流转都不种粮食,这也不是一个方向。最近在江苏一个大市调研,这个市的土地流转是最高的,对一个大农场流转的100多家农户一个个调查,比较土地流转以后种水稻多少,发现种水稻的土地比例占1%,很显然,当一亩地的租金高到种粮已经无利可图,土地流转只能非农化,这个挡不住。
  我们在河南调研,说为什么大户的粮食单产要低于小规模农场,农民告诉我们关键是农时管理跟不上,务工出工劳动监督比较困难,农民自己地里拔草一次拔干净,在农场里四次五次也拔不干净,农民自己晒谷子一次能晒干,雇农民给农场晒谷子,五次六次也晒不干。一位种粮大户告诉我们,雇来的农民打药不经心,种粮不经心,除草不经心。我们调查发现了一家农场他的单位亩产最高,但是规模不是最大,农场主讲他的管理经验很简单,就是和雇工一块干,同时劳作,实行严格现场监督,但这种管理方法很难再扩大规模。河南省对150个种粮大户做调查,从单产来看,平均种植面积低于200亩的大户单产最高,主要原因是种200亩左右靠家庭自己两到三个劳动可以基本满足生产需要,基本上不需要雇工。当雇不到工和雇工不得力的时候,生产就受影响。河南的调研也表明,在现有机械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下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率越好,并不是最大的农场收入就最高,有3000亩还不如500亩挣钱多。我们大体算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平均规模,北方达到120亩,南方达到50-60亩,我们农业上还需要释放1亿劳动力,才能达成这么一个规模。所以土地流转这件事,这件事千万急不得,不能够拔苗助长,不能把土地流转的快慢、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作为我们衡量农村改革的标准,千万不要有这样标准,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够搞大跃进,不能人为的垒大户。我们需要做就是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让农民唱主角,扶持但不包办,引导但不替代,真正做到土地流转能够惠民、利民、富民,而不是富了个别的老板。
  第二问题就是以解决农民财产权益为导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也就是农民要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台湾公共土地征收大约有1万公顷,补偿完全按照市场价,台湾过去10年工业化、城镇化还有一种增收叫做区段征收。区段征收就是公共用途和商业用途混在一块,这种区段征收对农民补偿力度比大陆大得多。台湾6万公顷区段征收,当局把生地变成熟地,再把45%地还给农民,农民自己可以开发,也可以卖掉,另外他里面6万公顷43%左右用来建各种基础设施,比如车站、道路、学校,只拿出12、13%,不到15%的土地来去出售,也就是台湾用卖12、13%商业性土地的收入,做出了台湾城市化过程中这么好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土地财政,但是给农民补偿占45%。所以说我们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要给土地确权,要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在确权赋权的基础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在符合规划管理情况下,要允许农民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搞一些开发出租,农民可以实现入股分红。这个题不破解,我们大城市郊区的农民不可能迅速富裕起来。
  第三个问题要以解决&钱从哪里来&为导向提高农民公共服务水平,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让农民富裕起来,你必须要给农民提供像样的公共服务,比如说说现在让农民喝上干净水,让农民走上平坦的路,让农民烧上清洁的气,都需要花钱。
  第四点要以解决&人往哪里去&为导向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现在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有1亿农民工城市落户,转为城市居民,这是一个很艰巨任务。现在最难问题是住房,比如我们在浙江一个地级县级市嘉善调研,外来农民工40、50万,本地人40、50万,在本地买房子的农民工占0.3%,本地房子贵买不地,另外本地买房子没有用,农民工孩子不能在这儿上高中考大学,因此农民回老家建房买房有合理性。1亿农民工城市落户只有7年,落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城镇化不是简单给农民户口,户口背后是什么?得有就业,得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得有立足之地,如果没有就业,没有均等化公公服务,没有立足之地就是让农民当市民也没有用,所以说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这是大难题,不要把它简单看成落户。&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绿色低碳,最重要的是要产业发展,就业创造,公共服务提供和人口聚集这四项要统一起来,这四点统一起来,才是我们所讲的&新型城镇化&。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有请中国农业大学柯柄生校长做报告,大家欢迎。
  柯柄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我就讲一个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十年粮食增收,这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粮食供求关系依然紧张,将来挑战更大。
  首先是粮食等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被大大低估,现在流行官方判断是每年粮食增长100亿斤左右,我估计实际每年增长是200多亿斤。粮食增长原因,一个是人口增加,另外一个是收入会拉动需求,第三个原因是工业生产对粮食的需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农民工的消费。现在我们的食品消费的统计,2.7亿农民工是没有被统计在内的,后来去年我们做一个调查,6个城市4000个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当然是很初步的,农民工粮食消费水平,包括原粮包括转化产品的,比城镇居民高50公斤,比农村居民高120公斤。这个结果与我们的逻辑题干是相当一致的。农民工每年增加1000万人,这一部分对粮食增长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新增粮食需求主要不是口粮,口粮是有限的,我们的人均消费,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是逐渐下降的,但是转化产品是不断增加的。有一个观点,认为口粮重要其他转化产品不重要,但是只要粮食短缺,即使是转化产品短缺,结果是粮油蛋奶的价格立刻调整。不是只有口粮影响大,加工产品影响不大,这个观点一定要批评,饲料粮作用,转化产品作用非常重要,几乎和口粮一样重要。
  这是需求方面,生产方面挑战也越来越严厉,我们挑战是什么?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越来越高的劳动力价格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认识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我们粮食十连增,但是我们粮食供求平衡的挑战现在就已经很突出,将来会更加严峻。
  那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保护耕地。另外一个是农民组织问题,规模化问题等。规模化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人为推动,靠市场形成规模越大一定效率越高,包括土地生产率。关键是科技,要解决我国长远问题,关键要科技,为什么呢?土地越来越少,单产量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技术的改善,规模越大的话单产还低。河北小麦深耕技术,农民一看很好,增产15%-20%,深耕技术很简单,但是农民每户10-20亩地没有办法深耕,农民要求这个技术,我们就让他们自己组织规模化土地,100亩、200亩进行深耕,后来我把这个跟我们报社领导说之后,报社派一个记者专门写了一篇《土地不流转也能规模化》,也就是土地还是各家的,但是通过技术联合起来,说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真正的科技,没有技术突破的话,仅仅靠归集在一块形成规模化不可能的。
  我们这些年来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应当是在增加的,但是远远不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涉及到很多各个方面的原因,包括管理体制问题、机制问题、队伍问题、条件问题等等,当然最基础是经济投入。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较大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也就是科技投入占农业净产值比例不到0.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占2%到3%,也低于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我们请农业部总经济师孙中华做报告。
  孙中华(农业部总经济师):刚才听了几位领导发言很受启发,我们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其实途径是比较清楚的,我们分析一下农民收入的构成就知道这个劲应该往哪使。大概念是这么三个,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务农收入,或者家庭经营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在不断降低,好像2012年的
  我想说的就是务农收入这一块怎么办?科技可以提高产量,提高品质,靠提高价格能够增加收入,但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我认为更多要靠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来提高规模效应,这一块潜力巨大,目前也是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感觉就是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务农效应,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对此三中全会是这样讲的,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近些年来与我们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特别是与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就业相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了一个加快的趋势。到2013年底,(农业部最新预计统计的数据),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面积达到了3.4亿,是2008年的3.1倍,流转的比例达到26%,,这里的比例就是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比重,我们用农业系统统计的家庭承包面积而不是实际上的
  三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采取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片面追求土地流转的速度、比例,从而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象我看面并不少,可以看到一些党委政府下发文件里面都把土地流转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有些地方到村里看,整村土地流转给大户企业了,因为很多像50多岁,特别60多岁农民,外出打工没人要,但是还是有劳动能力,种地是可以的,但是上级要求这个村都要流转出去,人家不同意,不愿意签流转合同,然后基层干部发动干部逐家逐户做工作,逼这个户签流转合同,这种现象很多。那么这不是违背农民意愿吗,侵犯人家合法权益吗?
  第二就是非粮化,非农化,凡是大规模流转的,尤其流转给一些大户,或者是企业,种粮食比重很低。因为一亩地要付给农民租金,一般达到1亩地一千斤小麦,也就是就块钱,要让农民种地,一亩地要有正收益,只能是种高价值的,现在比较多的就是蔬菜、花卉、水果。当然对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价值规律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但是从宏观上来讲确确实实有一个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非农化,非农建设,而且目前有不少的地方已经搞非农建设,我看过的地方凡是整片流转,不少都搞了农家乐,盖了餐馆,建了旅馆挖了鱼塘,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这一块收益很高,那么非粮化,非农化目前土地流转第二突出问题。
  第三突出问题就是目前流转市场不健全。有些农民愿意流,他流不出去,找不着市场。现在从乡、县两级建立服务平台的,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然后流转管理滞后,还不适应目前经济需要。那么这次总书记所说要提高治理能力,农地到底怎么管,我们法规滞后,尤其我们的执行力还比较差,的这是对我们农业工作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所以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们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那么要使我们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能够健康的发展,我认为有六个问题要解决好:
  第一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总基调,要严守底线,防止走偏。发展规模经营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要有一个过程,发展规模经营,不能够脱离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这样一个国情,农情,要与林地关系相匹配。要算帐很简单,一个北方农户种到100-120亩,南方种茶种到50、60亩,这个农户获得收入大体不低于外出务农收入,一年家庭年均收入可以达到4万以上,大体上跟外出务工差不多,使得务农获得一个体面的收入。假定我们一个农户要达到100亩来算,那么这样只需要2000万的农户,我们现在总共农户2.3亿户,里面有搞农业大概是1.89亿户,那么扣除了2000万户,那剩1.6亿农户干什么去?所以道理很简单,方向是个方向,但是这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方向的必然性,过程的渐进性,千万不要着急,要对中国农业化现代化要有点耐心,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一着急就出偏差,这个偏差就是会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个方向的必然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示范引导,不断创新,又要看到过程的长期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衡量这个事的标准有三点,就是要使我们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跟城镇化的进程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要跟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改进相适应,要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能够做到这三个相适应,就比较好把握了这个规模经营发展的比较正确的一个基调。
  第二条土地流转一定依法有序进行。我国家有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在这部法律有明确法律规定,一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价格,流转方式均由承包农户来决定,严禁以定任务下指标方式推动,严格以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同时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方针,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承包农户能够放心的流转土地,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合同管理,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通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来放活土地经营权。
  第三就是要引导规模经营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要从我国人多地少国情出法,把握好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要依据当地已有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因素,提出本地不同产业、品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然后对于符合适宜标准的,政府的优惠政策优先倾斜,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不能享受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来调控,防止大规模的流转,从国情出发,从农情出发,目前不适合超大规模经营主体去耕种那么多地,超大规模虽然劳动生产力上去了,整个农场的效益高了,但是他排斥了农民的就业,对其他农民不公平,另外超大规模的土地产出率,单产水平多数是低的,单位面积产出也不符合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的国情,这就要处理好劳动生产率跟土地产出率的关系。
  第四观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我在这里就土地而言,我认为应该引导的方向就是加大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农场,就是家庭农场基本特征就是劳动力是家庭的成员,而主要不是靠雇工;他是专业务农,整个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的收入,那么这样一个家庭经营规模,既充分利用了家庭劳动力,又克服了超小规模用户的意识不足,这应该是重点关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但是要防止归大堆。对于企业我们应该重点引导,企业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运以及一些粮种的繁育等这些领域,尽可能要把地留给农民种,而不是盲目的引进工商资本大老板。三中全会讲可以引导企业参与土地流转,但是中央又有一个规定,对于工商资本承租农民地,要建立严格准入监管制度,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政策导向的要加以限制。另外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他要租赁,一定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押在第三方,万一经营亏损了,就要用风险保障金加以弥补,弥补农业损失,这两条都是明确提出来的,现在农业部正在制定这两个制度。
  第五条发展社会化服务,我们虽然通过扩大土地规模会提高务农效应,但是毕竟有限,再一个即使规模比较大农户,也包括合作社,也仍然需要外部提供服务,通过做好深化服务弥补我们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也能够实现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所以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化服务也非常重视。
  最后一条就是要完善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这方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要把政策要落实好,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特别是要落实好新增的农业补贴要优先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的政策,在土地流转方面,要落实好对流出农户进行补贴,要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等等。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请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张天佐司长做报告。
  张天佐(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农民收入是永恒主题,我想今天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多重并举,多管齐下谈一下观点性的意见。2004年以来在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宏观背景下,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首次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十连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现一个逐步缩小的良好态势,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但是从农民收入基本发展基本趋势和内部构成来看,我们感觉到增长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我们从外部的增长的环境看,一方面我们农业生产的成本快速上升,而农产品销售的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面临相当大的难度,这直接影响到家庭收入增长。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领域转型升级,这几年GDP增速在下滑,我们很多的领域过剩的产能在进行调整,所以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空间和工资收入大幅度增长的这种幅度都会受到一定制约。最近据我们一些调查,我们认为当前从招工来说,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并存的。媒体可能更多地报道是沿海和一些大城市周边招工难,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多种因素,就业难是并存的。有的是农民工工资收入期望比较高找不到相应的职位,有的是就业岗位要求,技术性比较强,所以这种招工难,就业难并存。这几年企业用工成本快速上升,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认为农民工转移经济空间和工资增长幅度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受到一定制约。
  第三,农民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例非常低,大幅度增长需要制度层面有一个大突破,这是一个方面,我们从外部增长空间来看。一方面从内部结构来看,三个方面差距继续拉大,一个城乡之间绝对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从全国来看,我们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元,人均年收入差距扩大到我们2013年的18058元,这种扩大趋势仍然继续,比如年相比,这种收入差距又扩大了1410元。第二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差距继续拉大,我们一些发达省市,比如浙江、上海、北京、江苏这些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已经降到了2.5比以下,而比较经济欠发达甘肃、贵州这些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3.5比以上,有的接近4比1。第三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如果我们把农村人均纯收入按照5个等级进行分组,2003年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两个等级差距为5481元,到了2010年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这两个等级的收入差距达到了12180元。那么据我们分析,2010年为例,大约近60%的农户收入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平均数掩盖了我们农民内部的巨大收入差距,要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要让他收入不断增长,必须多筹并举,那么刚才很多领导讲很多观点,很多途径,我想从四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观点:
  第一,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体系,稳步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实际近年来农民收入过程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不断降低,我们现在占比从2009年49%已经下降到%,这几年下降6.4百分点,特别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已经下降到30%左右,今后发展下去我们认为这个比例还会降低,虽然占比下降,但是我们认为家庭经营收入是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我们很多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民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是影响最广一个领域。因此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稳定发展需要,也是保障广大低收入农民基本生存需要,所以在这个方面从国家财力安排,政策改善上应该更多倾斜,我认为重点四个方面。第一建立科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获得合理收益,今年开始国家在大豆和棉花两个产品和部分地区做目标价格进行试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第二就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稳产高产;第三风险防范角度来说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第四方面就是要创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产销经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和营销成本。这四个方面实际上相辅相成的。提高生产能力能够保障产出,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取得合理的收益,创新生产资料的经营模式和农产品产销模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费用,能够及时进行销售获得合理收益,当然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化解自然风险。
  第二个方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已经有2009年40%提高去年45.2%,成为我们农民收入过程中的最重要一个方面,那么在去年农民收入绝对量增加中,工资性收入对增收贡献达到59%,所以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最大方面。 我认为这个方面的着重点是要创造制度公平的环境,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重点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应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要完善劳动就业的市场,推进劳动的合同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劳资双方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制度化建设保障合法权益。第二方面我认为应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主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医疗、养老、工商等这些保险制度建设,而且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三方面应该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农民收入第三个方面我认为应该激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资源方面农村的&三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该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最有潜力的方面。从现在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农村改革的推行,激活这些资源应该说具备了良好条件,但是激活资源需要一套制度保障,主要是五个方面制度,第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三地&的登记,明确权属,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第二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资产公开透明市场交易体系;第三个方面应该加快制定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转让的有关方法,盘活资产;第四推进产权改革,制定集体收益的分配管理办法,保障广大农民能够合理的享受到集体资产的这种分配权益;第五方面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对农民合理补偿和安置。
  最后一个方面我认为从农民增收角度,还应该加快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功能,这样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实际农业效率低,除了农业自身规模以外,还有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业功能扩展不够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很重要,第一方面就是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把农业生产从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第二方面在适应地区适当拓展农业的功能,把农业从单一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功能、休闲功能、观光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多方面延伸,从单一效应向多效应拓展,通过这些举措增加农民收入。谢谢大家。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有请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总监赵忠世。
  赵忠世(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总监):如何让农民富起来,我讲三个观点,第一要帮助农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识,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因为现在一方面农民对银行信贷服务的可获得性特别差;另一方面农民对金融服务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农民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银行贷款,这是一个大问题,在农民致富的路途上,过程中,金融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巨大的,金融的杠杆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农民不了解,不掌握,这是大问题,社会跟有关方面都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帮助农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识。
  第二个观点,要帮助农民找到可以稳步致富有效载体和渠道。社会有关方面,政府,银行都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从农业银行这几年服务三农服务农户的比较有效,比较成功的模式来看,有六种模式可以借鉴:一、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我们希望中国多出现像永业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农业银行这几年支持的永业集团、新
  第三个观点,要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抵押担保难瓶颈制约,这个问题从两个层面化解,第一,金融部门创新产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业银行退出了很多解决抵押担保难的方式和产品,比如林权抵押担保,仓单抵押贷款、水域养殖权抵押贷款,现在我们要按照一号文件要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围绕&三地&来创新产品;第二,从社会政府层面来讲要办好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大力建设信用村,信用乡,信用镇,信用村乡镇建设到位,可以免担保贷款,要大力倡导诚信建设,另一件事就是政府出资组织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风险保障基金,这两个问题解决,农民的担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农业银行在甘肃省的合作特别好,甘肃政府出资建立了60多家担保公司,一个县一个担保公司,每个担保公司大概是万资金,我们农业银行发放贷款,现在已经贷款67个亿,辐射10多万个农户,从事养牛、养羊养殖业。内蒙古财政把用于扶贫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县为单位成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农业银行对建立了风险保障基金的地方进行免担保贷款,这也特别好。
  我就讲这三个观点,一是帮助农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识,善于向银行贷款来经营致富,二要帮助农民找到稳步致富渠道模式,第三要帮助农民解决好贷款抵押担保这个难题,谢谢大家。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接下来请本次座谈会的独家支持单位永业集团董事长吴子申为我们介绍公司助农增收的好做法。
  吴子申(永业集团董事长):非常高兴每年一度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这个话题。每年我们都来这里学习聆听专家、学者解读农业新政策,永业是在我们国家三农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觉得让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企业服务于农民,如果农民不富裕,企业也不会有饭吃有发展。如何让农民富裕?两条路,第一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第二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就是少花钱,多收入。永业到今年从事三农行业已经有13个年头,在全国800多个县35000家科技服务站贴身服务农民,并在这个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过程中取得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永业在过去三年中累计向呼和浩特缴纳近5个亿的税收,应该说永业走出了一个资源增值,用户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循环机制路径。
  永业从一产业进入向二产业发展,向农户提供我们的高科技农业产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携手金融、科研、媒体以及各级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探讨让农民富裕的可能捷径。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农民富裕,需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组织,让农民成为主体的这样一个机制,而不能把农民抛在外面,比如只是简单地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这种形式基本不可行。刚才也有领导提到,为什么种植规模上去,但是单位效益却降下来,中国农业的主体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就是个人,以个人为家庭主体,因为是自己的,所以耕作很认真,为自己地里除草,不计成本一遍两遍直到除干净,但是在规模种植下,按市场经济办事,除一遍草算一遍钱,这样的成本算下来就没有利润没办法生存。永业转变思路,从赚农民的钱转变为带领农民一起赚钱,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放在核心位置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用科技,用服务帮助农民实现富裕。
  去年因为有记者采访,我与几位记者以及金融机构的领导一起,走访了很多农户。在呼和浩特周边有一个100多个塑料大棚的蔬菜基地,其中有一对夫妇俩种植不到两亩地,一年收入15万,扣除成本5万,利润10万,人均5万。
  从记者的视角来看,记者说他们看到一方面现代科技种植,解决了城市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看到了这里的农户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尊重,他们依靠现代种植技术与高科技产品,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增产增收。这对种植户夫妇的人均50000元的收入远远大
  从同行的金融机构领导的视角来看,他们看到这里人均一户10万元,当地100户农民,这里就有1000万的存款额度,每户10万元现金流。因此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一个很少人关注的领域,变成了金融家眼里的投资亮点。
  永业希望用企业自身发展积攒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与各方展开合作,与各级政府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把永业科技服务模式进行推广复制。永业科技服务模式是以100万亩土地建一个科技服务体系,6万亩土地建一个科技服务站,1万亩土地建一个服务网点,通过科技服务体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包括生产资料、金融服务、科技指导等等立体地整合在一起,升级服务包括农业IT互联网信息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还可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开发劳动服务等等,带领农民从一产业走到三产业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这样的一个科技服务体系大致投入10个亿,它能够带来什么?预计可在当地实现1000人左右的就业,一年销售收入约10个亿左右,产生1个亿左右的利税,同时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帮助农民,能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能够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问题。
  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解决一些核心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与农民多方受益,这样的解决路径才是和谐的才能走下去,也是未来的发展之路。谢谢大家。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感谢永业集团多年来对活动支持,下面我们请来自基层三位代表,做简要发言,首先请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右旗讶适榧欠⒀浴
  讶剩诿晒抛灾吻漳崽赜移煊移焓榧牵何壹蛞拇尤龇矫娼樯芤幌隆K漳崽赜移煨姓粲谖止彰耍挥谖止彰宋鞑俊⒛诿晒抛灾吻胁俊K漳崽赜移熳苊婊2.24万平方公里,辖4个苏木、3个镇,总人口约7.8万人,由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旗政府所在地为赛汉塔拉镇。苏尼特右旗农牧业生产形态属于牧业旗,牛羊放牧养殖传承至今。苏尼特右旗地处边疆,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8.15公里。这是基本情况。
  第二苏尼特右旗主要资源特征,苏尼特右旗畜牧业以养殖苏尼特羊和黄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为主。苏尼特羊是锡林郭勒草原苏尼特草地特有的原产地品种,于199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地方良种;于2010年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实地验收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正式被列入全国优良畜种名录,编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苏尼特羊肉以其肉质鲜嫩、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等优点而闻名全国,也是国家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优质羊肉产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其中包括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
  天成国际畜产业中心园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牛羊肉加工基地、牛羊肉交易与冷链物流中心、活畜交易中心、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平台、新技术研发中心等。苏尼特羊肉是核心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天成国际畜产业中心园区建设项目分期建设,分期投入运营和发挥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基地将形成四大功能区,即畜产品集散交易功能区、畜产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交易功能区、畜产业标准探索与制定功能区、畜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功能区。项目建成后,将在5~10年内,成为中国最大、最具权威的的畜牧产品集散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畜产业产品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创制中心,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国际市场知名的牛羊肉及制品的交易市场,使牛羊产业成为苏尼特右旗的支柱产业,带动苏尼特右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为锡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畜牧业,进而为我国牛羊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下面请河南西峡县李德成县长进行发言,大家欢迎。
  李德成(河南西峡县县长):我下面简要汇报一下河南省西峡县在让农民富裕起来方面做的探索。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汇处,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是30万人,西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源地,西峡是一个深山地,全县&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人均半亩岗坡地。这些耕地不适宜粮食种植,西峡是非产粮的地区,我们这些年来围绕我们西峡山区特点,根据自然优势,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经过这几年探索取得显著成效。西峡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实验区,中央对我们要求是要保护这一片环境,保证水质安全,这样情况下既要农民富起来,又要保护山清水秀的环境,既要
  总结西峡的做法主要概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根据山区特色,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决胜市场。我们立足山多地少的实际,以农业现代化方向,在特色做文章,用生态理念,工业思维打造农业特色,采取土地流转、企业介入、大幅度承包,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人工猕猴桃面积11万亩,挂果4.8万亩;通过修枝抚育、林木间伐和残次林改造等发展袋料香菇、食用菌;同时根据我们资源丰富,适合种植中药材的特点种植中药材。
  二是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以质量锻造品牌。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求和环境条件等指标,把质量安全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建立&源头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可追溯体系;先后与西北农林大学、中国
  第三是集群发展特色农业,以集群引领产业。具体就是大力发展农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一条龙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增值。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最后请河南省封丘县副县长蒿良万发言。
  蒿良万(河南省封丘县副县长):封丘县是一个贫困县,是革命老区,但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统领,我们这几年在农民增收这一块取得很好的成绩,从2010年到2013年我们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大概是57.4%,GDP增速44%,这来源于农民增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产业扶贫。我们发展了金银花、树莓、畜牧业这三块。金银花我们是原产地,我们有10万多亩;树莓产业,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潜力很大,我们从农民种植、企业加工引导发展,企业加工投了8个亿建了2个企业,加工能力每年15万吨,我们现在才有两三万吨,所以潜力很大;另外产业是畜牧,这一块我们有丰富的饲草、秸秆资源和粮食资源,我们畜产占到农业的50%左右,这一块的农民增收效果也是很好。
  二是搬迁土地,进行滩区整体搬迁,根据国务院扶贫规划,我们从2011年开始,准备把7、8万人搬迁出去,这样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直接成为市民,然后把其中的土地交给经营大户,经营农民主体来做,这样既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改变了生产条件,农民增收速度很快。滩区搬迁我们走在河南省最前列,是全省的试点,我们总共43个村,大概三年可以搬出去18个,搬出去之后效果非常好。
  三是劳务输出,我们每年输出22.5万人,所以这一块效益也是很好,按照这个思路我们2020年实现全国同步小康一点问题也没有,而且我们也很有信心。现在农村,90后这些孩子们不想种地,80后多数不想种地,一亩地多收100多斤粮食他们根本不在乎,由于劳务经济趋势走强,打工一天100多元,而一亩地一年多收100多斤粮食是很费劲的,所以目前劳动劳务收入非常好的。由于趋势,目前粮食这一块只占农业收入三分之一左右,粮食单产增产非常困难,这样农村生产关系实际上有些方面制约粮食生产,这样也就催生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这几年永业在我们这里做的贡献特别大,从2010年销售生命素到今年流转6万亩土地,做得非常好。这有两个模式,一是土地托管,给土地找一个保姆,有的农户是没有技术,有的农户是丧失劳动力,这样的土地托管明显产生效益;另一个是土地进行流转,流转的土地进行粮食生产,实现规模效应,比如农资产品从厂家直接到田间减少很多环节,减少很多费用,另外农产品质量有保证,所以目前势头也是非常好,我们会大力支持这一块。谢谢。
  孙林(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各位来宾,今天的会议议程就到此结束了,今天座谈会各位对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这个核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们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高层宏观到低层实践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对我们今后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作用,再次感谢各位光临,谢谢大家对农民日报社的支持,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频道非常帮助201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