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 杨德昌昌为什么反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分类

大面积剧透,慎入。&br&&br&(一)&br&电影的最后,洋洋对着逝去的婆婆说——&br&&blockquote&&i&“就像他们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br&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地方。&br&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br&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br&&b&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b&&/i&&br&&i&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br&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br&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来看你呢?&br&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br&我很想跟他说……我也老了。”&/i&&/blockquote&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杨德昌就是洋洋,《一一》就是洋洋手里相机拍下的后脑勺。&br&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洋洋的小舅子拿着他后脑勺的照片问洋洋,你为什么要拍它呀?&br&洋洋回他&br&&br&&blockquote&&i&“你自己看不到,我给你看啊!”&br&&/i&&/blockquote&&img src=&/ceeb812a3edb4bedc4206e53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ceeb812a3edb4bedc4206e53_r.jpg&&&br&&br&&br&《一一》海报里洋洋背对着我们,把他的后脑勺摆在了我们所有人面前。这大概就是杨德昌想要借《一一》展示的东西,他要给我们看他的背面,告诉我们另一个他看见的而我们没有看见的世界。整部电影叙写的其实是杨德昌对自己人生的窥视和总结,而很多人却从电影里看到了他们自己,这就如同影片中两代人相似的生命轨迹一样,无论人海茫茫,抑或时光翻涌,你我不过如叠浪,循着前面的白沫,找着命途的岸口。&br&&br&就像吴念真饰演的NJ对妻子敏敏讲的。&br&&blockquote&&i&“如果再重来一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i&&/blockquote&&br&&br&婆婆这个形象,在电影中多数时候沉默地躺着,听别人诉说自己循环往复的生活。她好像什么都知道,所以家里的每个人在面对她时都无话可说。婆婆到底是谁呢?在我眼里,她就是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就是人生的实体。&br&&br&洋洋说他要给别人看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说不定哪一天他就能发现婆婆到底去了哪里,让大家一起去看她。杨德昌拍《一一》,给我们看我们的后脑勺,告诉我们过去未来和人生的千丝万缕。那个不说话的婴儿是生命的伊始,没有名字没有过去,洋洋看着它如同婆婆看着自己,又是一次轮回的延续。&br&&br&一一,一天接着一天,一代接着一代,一人看着一人,竟看到了自己。&br&&br&(二)&br&杨德昌在电影里一直传达着一个讯号,&b&那就是我们无法看见他人生活的全貌,暴戾和错手大多源于我们不够了解人,不够了解自己。&/b&&br&&br&比如这几个片段。&br&&br&洋洋带着气球到学校,被人污蔑打小报告说是安全套,秃头老师没有看见就轻易相信别人,居然当着全班的面说洋洋不是好东西。&br&婷婷因为自己没倒垃圾间接导致婆婆中风而内疚地彻夜无眠,第二天在课堂打起瞌睡,被老师嘲讽,全班哄笑。&br&莉莉不懂自己母亲的渴爱与孤独,只看见她一个接一个的换着男友,终于在眼见她与英语老师偷情的一刻爆发了所有的郁愤。&br&悲观的胖子凭着自己的臆想,以为莉莉对他的放弃是因为英语老师的侵犯,他就像“牯岭街”的小四一样,把刀口捅到了另一个弱者的胸膛……&br&&br&电影里杨德昌借日本人大田的口诉说了这个道理。&br&&img src=&/5f2f222a9f13aa5d435b96d0b01a861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0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f2f222a9f13aa5d435b96d0b01a861c_r.jpg&&&br&&br&&br&人们为什么痴迷于暴力,武断而轻易地伤人,把自己和别人逼进死角斩绝后路?&br&&br&杨德昌给的答案是。&br&&b&并不是我们不够了解世界,而是我们还不够了解“人”:我们自己。&/b&&br&&br&&br&这是杨德昌想通过《一一》传达的另一层意义,他企图让我们愈加了解“人”,愈加明了我们的无知,用更平和和谨慎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用更开放的包容的姿态去传递自己。&br&&br&(三)&br&李宗盛在《给自己的歌》里唱。&br&&br&“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br&&br&《一一》大概也是杨德昌的一部“给自己的电影”,满目写着无可奈何。&br&&br&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让杨德昌名声大震,电影里那个怀抱正义和理想主义的少年“小四”,一步一步感受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最终把报复的尖刀刺在他所以为的根源——少女“小明”身上。杨德昌觉得牯岭街的这场悲剧,是扭曲的现实对理想的屠戮,是青春稚嫩的眼错看了世界的本来面目。&br&&br&那时候的他的镜头和情绪,要比《一一》里尖锐和绝望得多。如果“牯岭街”是在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暗潮汹涌和无理取闹,那么《一一》就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敬给少年的那杯释然的杜康。&br&&br&人生这条浪,本就是被推着走的呀。&br&&br&杨德昌在NJ,胖子和大田的身上,把他曾经讲过的那个关于世界的故事,在某个路口衍生了三个分叉。&br&NJ是屈服于现实,知道自己要什么,却没有勇气追求的版本。他学琴半途而废,抓不住自己的梦想,没有对爱情孤注一掷的勇气,没有对意见坚持到底的魄力,他在生活琐碎里磨平了棱角,在音乐里逃避,沉湎于过去,不敢想未来。&br&胖子是又一个版本的“小四”,无法接受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悲观厌世又高估自己。&br&大田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你可以感受到NJ对大田毫无保留的赞赏和向往。这个日本人对人与世界洞察透彻,对生活饱含热情,有好几处台词我都特别喜欢。&br&&img src=&/20b1f33cdff635d5baca90672eece85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0b1f33cdff635d5baca90672eece853_r.jpg&&&br&&br&我们不惧怕新的一天来临,却害怕面对可能发生在新的一天里的新的尝试。原来我们不害怕未来,我们只是害怕未知,但却忘了未来即是未知,所以那些失去的勇气,毫无意义。&br&&br&&img src=&/5d8e04c2d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d8e04c2d3_r.jpg&&关于音乐的这段台词,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惺惺相惜的两人,却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br&大田说,他喜欢音乐,因为音乐让他相信人生的美好。而NJ喜欢音乐却是因为歌词触到了痛点,让他同病相怜。一个把音乐当做对抗痛苦的同伴,一个却选择沉迷和逃避,一个活在未来,一个活在过去。勇者和懦夫,往往就是这么一线之差。&br&&br&我不喜欢那些讲了通篇怨言却不能破涕为笑的故事。《一一》不是这样的,它在人生无奈里,告诉你还有另一种逆水而行的办法。生活没你想象的完美,也不见得有那么糟糕。&br&&br&这三个人可能都有杨德昌对自己的概括。NJ像是他活了大半生的自己,拍出来是自省是调侃也是告诫;“胖子”是曾经一念之间的冲动,祭奠过去的无知和莽撞;大田则是他的想往,也是他所推崇的人生态度,不放弃不怯懦不强求。&br&&br&胖子没有看懂这个世界,也不懂如何与它相处。NJ懂,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去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大田则比他们都要成熟。&br&&br&&br&影片的最后,NJ与同侪说这番话时,我想他也是终于看开了。&br&&img src=&/57a91f0b59cc660752b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2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7a91f0b59cc660752bc_r.jpg&&&br&&br&你可能真的没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无需钻牛角尖,在完全顺从和绝地反击之间,并不是无路可走的。这是我从电影里看出的一点救赎,不嫌弃的话,咱们就共勉吧。&br&&br&(四)&br&杨德昌用《一一》告诉你,生命循环往复的道理,就像敏敏哭着说的那样,这一天一天重复着前一天,又有什么意义?&br&&br&当然有意义,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让相似的生活也有了行进的动力。&br&&br&比如,爱情。&br&&br&&img src=&/9d9a3afe936a37d0069bde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d9a3afe936a37d0069bde1_r.jpg&&&img src=&/28b769ccd507f5ba0022c0eff5d58df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8b769ccd507f5ba0022c0eff5d58dff_r.jpg&&&br&&br&这一段对雷电的解说词,说得其实是爱情,里面还带些性暗示,是电影里很有意思的一段。&br&&br&杨德昌在这里就告诉了你,这一场又一场轮回的开始,就是那被雷劈过的爱情,是空气中拼杀的荷尔蒙,是灵魂碰面时的相互作用,是精子与卵子的化学反应。它是如此不可抗拒,澎湃汹涌又教人着迷。&br&&br&因为裙底的一片风光,可能人生就此不虚此行。&br&&br&&img src=&/cb6fb0487c17fdc2b1fec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b6fb0487c17fdc2b1fecd_r.jpg&&&br&胖子的小舅说的这段话,也是在告诉你活着的意义。&br&&br&&br&因为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是不美丽的,即便光看着也亏待不了你。可惜胖子没有珍惜。&br&&br&(五)&br&《一一》其实讲得不光是人生,也是杨德昌自己对电影的理解。&br&&br&电影里胖子的小舅除了说了上面那句,还有一句,他说&br&&br&&br&&i&“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双倍。”&/i&&br&&br&洋洋说他要给大家看一个大家看不到的世界。&br&&br&我想电影之于杨德昌,如同音乐之于大田,相机之于洋洋。&br&&br&他想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展现给我们自己无法看见的世界,去认识人了解人,发现生活琐碎中孕育的美好,在基于现实的虚构里获得一些支撑的勇气,让短促而无限循环的生命延展出超过本身的意义。&br&&br&(六)&br&&br&看完,我很感激。
大面积剧透,慎入。(一)电影的最后,洋洋对着逝去的婆婆说——“就像他们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给别人看…
《一一》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所拥有的是怎样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生活。&br&&br&杨德昌,似乎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描述了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恰如贾樟柯所说的那句。好像一部电影便可以解释全世界。&br&&br&虽然我这个答案,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剧透。但是我向各位保证,即便是有一些剧透,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仍然不会影响太多的观感。如果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只需要打开电脑或者电视,播放它,然后静静地坐三个小时,就够了。&br&&br&&br&这部电影,我不敢说是去评价它。因为我看完之后,只是觉得太过沉重,所以想来找找看各位的评价。然而看了那么多答案,多数都是一句话说好与不好,所以我才在这里和各位啰嗦了几句。&br&&br&对于电影的结构性与部分解读,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太过于解读了。比如一开始电影以一个婚礼开始。然后以一个葬礼结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整整一生。在NJ和初恋情人在东京时,女儿和胖子也在牵手恋爱。NJ是在尝试找回初恋的感觉。放荡不羁的胖子新郎,在看到自己的新生baby时竟然哭了出来。NJ出去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其实生活不可能再回去了。NJ的妻子每天和婆婆说话说到崩溃,去了一趟山里才发现,其实自己所面对的,只是说话的对象变了罢了。&br&&br&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解读好久好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说,这部电影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你所拥有的是怎样的人生,你看到的便是怎样的生活。很多人觉得它琐碎,它足够琐碎,所以足够全面。&br&&br&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句台词。也是上边已经有知友提到的,一句是洋洋的那句:「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给你看啊。」 另外一句是婷婷和胖子在酒馆里所说的那句:「电影让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br&&br&&br&这,就是杨德昌要告诉所有观众的。正因为你看不到背面,你看不到生活的另外一面。所以,我才要拍给你看啊。因为你奔跑的太快,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一面。所以,我才让你琐碎起来。我让你记得,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片段所拼接而成的。&br&&br&洋洋手中的那个照相机,便是杨德昌手里的摄影机。外人来看看不懂,有些人评价这部电影,恰如教务主任评价洋洋一般。说这拍的是什么东西。而有些人,看的越明白,越震撼。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是,看完电影,觉得走过了整个人生一般。&br&&br&有的电影,是宣扬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的电影,在探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比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然而最难得的,却是重新反映生活。这就是杨德昌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br&&br&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我真的不敢评价。也许正如 &a data-hash=&28bb2b6ff09a4ab2efff& href=&///people/28bb2b6ff09a4ab2eff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28bb2b6ff09a4ab2efff&&@yolfilm&/a&叔所说,一个好字足矣。好到无可评说。&br&&br&至于其他的,还请诸位自行解读。只是静静的看完它,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一一》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所拥有的是怎样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生活。杨德昌,似乎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描述了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恰如贾樟柯所说的那句。好像一部电影便可以解释全世界。虽然我这个答案,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剧透。但是我向各位保证,…
&p&一&/p&&p&谈及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电影新电影运动,这一观点常会被提及,这也是很多台湾人,甚至电影界人士的看法(如学者孙慰川)。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p&&br&&p&先来简短了解一下台湾的新电影运动。&/p&&br&&p&所谓台湾新电影,指年发生在台湾的一次电影现代化运动。1982年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合导的集锦片《光阴的故事》为其开山作。题材上求新求变,基本上从个人成长、历史回忆的角度出发,偏爱采用意识流手法和倒叙、插叙的手法来结构故事和刻画人物;故事编排不注重戏剧性,多采用散文化的结构;受台湾乡土文学影响,风格清新忧郁;多运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另外文学改编居多,三分之二是现代台湾作家作品改编。如黄春明、朱天文、白先勇等。&/p&&br&&p&主要代表导演有:侯孝贤、杨德昌、张毅、陈坤厚、万仁、王童等。&/p&&br&&p&他们主要以电影进行思考,而非娱乐。杨德昌探讨现代都市转型以及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作品深刻、理性;侯孝贤以电影为台湾社会寻根,回顾历史,反思政治;再如张毅的“女性三部曲”思考女性命运;王童的《稻草人》描写日据时期底层人民的无奈……&/p&&br&&p&这些都是典型的艺术电影。&/p&&br&&p&也就是说,在我们大陆,平常院线根本都不给排片的艺术片,反而成了市场主流。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p&&br&&p&台湾的电影辅助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p&&br&&p&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可谓台湾电影业的寒冬,1987年,台湾电影从黄金时期的平均年产120部左右锐减至85部。在这种背景下,1989年台湾“行政院新闻局”设立了台湾电影辅导金,补助额度由800万到3000万不等。&/p&&br&&p&但并非仅仅补助扶助电影这么简单,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与国际接轨。而这种意愿结合台湾发展史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无疑暗藏着深刻的政治动机。&/p&&br&&p&台湾自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后,先后经历了1945年以前的日据时期,1945年到1988年的两蒋戒严时期,以及1989年之后的解严时期。因此不同于香港的商业化和去政治化,台湾复杂的历史脉络决定了台湾社会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而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种,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这在各个时期均有显著的表现:&/p&&br&&p&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迎合官方话语的“去殖民化”的历史叙述,到六十年代龚弘所提倡的“健康写实主义”,再到七十年代联大驱蒋、日台断交的外交危机所造成的抗战电影的一时繁盛(实是以之来强化国民党当局统治的合法性及正统性)。&/p&&br&&p&再看辅导金设立的年份,1989年,正是蒋经国宣布解严,李登辉就任之际。随后则是李登辉、陈水扁长达二十余年的「去中国化」教育。自72年联大驱蒋,台湾上层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既然无法保证建立一个有国家公信力的政治实体,那就去打造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和文化体。体现在电影上,获得西方三大电影节的认可无疑成为其最上策。而柏林、戛纳、威尼斯乃至奥斯卡都是以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而非票房作为评判准则的。因此,初期的辅导金所“辅导”的全部都是艺术片,并且对于要参加国际影展的艺术电影更是大力支持。&/p&&br&&p&其实仅就扶助艺术电影而言,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一直以来艺术片相对于商业片在市场上就较为弱势。许多国家政策保护,资金支持的也大多是艺术电影,&/p&&br&&p&但坏就坏矫枉过正,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p&&br&&p&80年代前的台湾导演们多参加的是地区联谊性质的影展,虽然也有得奖,但受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到新电影这一代他们主张必须参加“有实效的国际影展”。所谓有实效,即是受认可度最高的,最能带来声望以及投资回报的,那无疑就是欧洲的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影展,以及美国的奥斯卡。&/p&&br&&p&但是世界影展是分等级的,想要受邀参加这四大影展,必得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否则一般资浅或尚未有高声望的导演,作品不大会被邀请参赛。&/p&&br&&p&因此侯孝贤、杨德昌他们先去参加中级影展——如《风柜来的人》就曾“一口气参加了15个中级影展”——逐渐积累到一定的知名度,从而受邀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再对这一棕榈、一只狮子、一头熊发起冲击。这波冲击在1988年达到高潮——《悲情城市》从威尼斯抱回来了一只小狮子。&/p&&br&&p&有了小狮子的魔法加持,《悲情城市》在台湾本土罕见地收获了一亿元的高票房。而且辅导金对于在国际影展中得奖的影片还会给予不同额度的奖金支持。&/p&&br&&p&这样,又有奖杯,既有钱拿,而且似乎观众也买账。那么何乐而不为?于是很多后辈都开始仿效这些新电影的前辈们,拍出了很多观众觉得闷,看不懂的文艺片,而且开始更多地迎合西方评审而不顾主流观众。&/p&&br&&p&很类似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没落,后辈们没有前辈的创造力,只会生硬的模仿那种格调。&br&&/p&&br&&p&艺术片大热的同时,台湾的商业制作也在逐渐走向没落,不少商业导演都陆续出走香港。&/p&&br&&p&这样的后果就是艺术片成了台湾电影市场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和大多数的主流观众逐渐脱轨。后来台湾的影院里都没有人。&/p&&br&&p&2000年的时候,杨德昌拍完了《一一》,影片最终只能在香港上映。直到九年后,《一一》才终于在台湾发行,期间台湾流传的都是香港的DVD。&/p&&br&&p&放映蔡明亮的电影,偌大的放映厅,只有几个人,观众会中途退场、嘘声、哄笑。到静止长镜头的时候,观众都会在下面喊着是不是卡机了,怎么人都不动。尽管得过许多大奖,蔡明亮从一线电影观众那里得到的通常是冷遇。&/p&&br&&p&台湾人抵制这些艺术片。&/p&&br&&p&台湾人不看台湾电影。&/p&&br&&p&不可否认,辅导金初期确实为台湾电影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现在看到的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侯孝贤的《戏梦人生》;以及随后「新新电影」时期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这些优秀的影片都受过辅导金的资助,甚至可以说,没有辅导金也就没有这些杰作的诞生。&/p&&br&&p&但这同时也是其电影产量每况愈下的几年——全年发行的台湾电影数量从1989年的103部,下降到1990年的82部,再跌至1991年的33部。到1994年,在台湾发行上映的本土制作只有29部,与之竞争的港片则多达137部。&/p&&br&&p&到了1996,辅导金的评选开始改掉以往偏重艺术片的做法,而区分为商业和艺术两类。1999年,其补助额度更是从3000万元增至1.2亿元。&/p&&br&&p&但本土电影制作依然乏力。2003年,本土电影仅出产15部,票房加在一起只有1500万元,不及总票房的1%。&/p&&br&&p&所以常有辅导金“越辅越倒”的说法。&/p&&br&&p&台湾新电影的结果就是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因为忽视了大部分的主流观众,在专业电影人士的电影节频频得奖的同时,也一度被批为“只给少数精英看的小众电影”。这样,艺术片反而成为票房毒药。&/p&&br&&p&但这似乎并不能全都怪在侯孝贤、杨德昌他们身上。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拍了他们该拍的电影。即使政策、舆论统统都不支持,他们也是注定要完成《悲情城市》《一一》这些作品的拍摄的,就像现在的蔡明亮一样。只是那时候的新电影赶上了一个好时候。&/p&&br&&p&而其背后辅导金的推波助澜与蜂拥而起的后辈们的刻意模仿恐怕才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p&&br&&p&辅导金潜藏的政治形态与极强的目的性可以说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其官方的卓越地位与政策的不恰当引导又引起了后辈们对侯杨们的刻意模仿,并希望借此重现他们当年的辉煌——既有国内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又有国际专业影评界的赞赏。但更多人终于离其目标愈行愈远。&/p&&br&&p&侯孝贤后来感叹,“台湾现在连商业片都拍不出来了,大家还拼命在拍参展片,《悲情城市》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因为大家被误导以为那是一个常态。”&/p&&br&&p&电影政策是电影业发展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电影政策,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业。而一种电影政策一旦实施,它对电影业所造成的影响(或伤害)往往是短时间内难以逆转的。&/p&&br&&p&应该说,台湾电影辅导金的政策问题是其电影产业崩溃的主因,而辅导金对艺术片的倾向性是与其政治上层建筑分不开的,即与李登辉、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打造独立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文化体”的政治倾向性密切相关。&br&&br&因此,台湾电影产业崩溃这个锅,艺术片不能背。&/p&&br&&br&&p&二&/p&&p&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论》里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电影因其巨额成本,决定了其大众文化的属性,虽然被称为第七艺术,但和传统艺术绝不一样,也就是说:&/p&&br&&p&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p&&br&&p&电影因其巨额成本必须考虑观众,而大多数观众走进电影院只是图个乐,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一场符合自己喜好的梦,显然比苦逼地思考人生哲理更具吸引力。因此正常情况都是商业电影占大头,艺术电影占小头。&/p&&br&&p&这么看来,台湾新电影确实剑走偏锋,走了一条不那么正规的路。但是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台湾新电影无疑是彪炳史册的。&/p&&br&&p&而且新电影时期这种有利于艺术创作的理想氛围对于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导演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p&&br&&p&1987年杨德昌起草的《台湾电影宣言》是首发在香港的《电影双周刊》上的,编者在前面写道:“我们虽然不是每句话都同意,但希望香港也能有这样的精神,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p&&br&&p&不仅香港电影人,也包括大陆,许多有艺术抱负的创作者都在暗自羡慕台湾的创作氛围。&/p&&br&&p&侯孝贤其实并不反对商业电影和好莱坞,并且认为建立起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台湾市场太小了,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陆。&br&&/p&&br&&p&大陆近年来的电影业似乎异常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又是什么?&/p&&br&&p&戴锦华老师说,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由非电影开始统治了。非电影是什么?是像《爸爸去哪儿》这样速成的「综艺电影」,是像《小时代》、《栀子花开》、《恶棍天使》这样的「圈钱电影」……她不认为这些可以被看做是电影。&/p&&br&&p&台湾人或许可以骂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他们毁了台湾的电影产业,但这轮不到我们。&/p&&br&&p&我们很清楚,在我们大陆,毁了电影的只能说是审查制度,是商业浮躁,是当前兴盛的这些非电影,但绝对轮不到艺术片。&/p&&br&&p&我们大陆所需要的恰恰就是台湾人所曾抵制的艺术片。&/p&&br&&p&商业片和艺术片无分好坏,一般来说,市场上商业片的比例比较多,艺术片较少,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在当下的中国,却发展出了一些只知道圈钱吸金、把观众当傻瓜的非电影,完完全全的文化垃圾。&/p&&br&&p&他们已经快要把艺术片赶尽杀绝了。&/p&&br&&p&即使艺术片真毁了台湾的电影产业,但依然能留下足够多的足以流传影史的杰作,而换到我们的大陆来,毁了我们的电影产业,还能留下什么?&/p&&br&&p&如果电影产业必须毁灭,那我宁愿像台湾那样,把它交到艺术片手里,而不是当下的这些非电影。&/p&&p&&strong&参考及引用资料:&/strong&&/p&&ol&&li&&p&孙慰川,论蔡明亮的写意电影及其美学观[M],北京电影学院院报,2003.3&/p&&/li&&li&&p&李少白,中国电影史&/p&&/li&&li&&p&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p&&/li&&li&&p&费丽婷,时代周报,《金马之后:台湾电影辅导金跌宕记》&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金马之后:台湾电影辅导金跌宕记&i class=&icon-external&&&/i&&/a&&/p&&/li&&li&&p&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p&&/li&&li&&p&配图来自微博@蔡明亮工作室&/p&&/li&&/ol&&br&&p&一稿于2015年8月末&br&本次修改稿于2016年1月末&br&&/p&&br&&p&-&br&有一些变化,一稿只能算一篇极其粗糙的回答,语句逻辑间很不严密;这次勉强可以称之为一篇文章了。当然最显著的还是基本观点的变化。&br&&br&初次接触到这种对台湾艺术电影的批评是在孙慰川老师的论文里。因我当时打算写蔡明亮,写之前准备了很多资料,下载了一些论文,其中就有孙慰川老师的这篇(见注释1),他在文中对蔡明亮讽刺很多,说蔡一味迎合西方评审口味,不顾观众,蔡明亮的这种”故弄玄虚“的艺术片对台湾电影产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当然也顺带批评了台湾的电影政策,并要我们大陆以台湾的这段弯路为鉴)。这我首先在个人情感上很难接受,但当时准备并不充足,也尚未形成自己的观点予以反驳,随后见到当时那个问题,写得时候思路又不知觉被孙慰川老师带偏。&br&&br&后半年系统学习了中外电影史,也阅读了其他电影著作,这次修改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基本观点的变化,即台湾电影产业的崩溃主要是电影辅导金的政策问题,而非艺术片。&/p&&br&&p&借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为方法论,认为辅导金于艺术片的倾向性是与其政治上层建筑分不开的,与李登辉、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打造独立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文化体”的政治倾向性紧密相关。&/p&&br&&p&如前文所言,电影政策是电影业发展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电影政策,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业。而台湾电影辅导金的政策问题才是其电影产业的崩溃的主因。&/p&&br&&p&艺术片可不能背这个锅。&/p&
一谈及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电影新电影运动,这一观点常会被提及,这也是很多台湾人,甚至电影界人士的看法(如学者孙慰川)。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先来简短了解一下台湾的新电影运动。所谓台湾新电影,指年发生在台湾的一次电影现代…
-&br&&br&一、&br&&br&台湾新浪潮那一代的导演,青少年时期,可说是战争不断。&br&&br&1949年是「古宁头战役」,1950年是「韩战」。&br&「韩战」结束两年,1955年,「越战」开打。&br&「越战」开打三年后,1958年,又是「金门炮战」。&br&&br&侯孝贤生於1947年,他的「童年往事」电影中有个情节,阿孝咕听了一整晚坦克的声音,第二天起早,跑到街上,看到了马路的路面都毁损了。(为了表现战争,侯孝贤叫剧组工作人员用铁槌把整个马路,凿出坦克履带压痕。)&br&&br&同样的,杨德昌呢,也是生於1947年,他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如大家所发现的,片中「战争与和平」,「白色恐怖」等相关「物件」,接连不断地出现。&br&&br&战争,是这些导演们,不可或缺的作品元素之一,尤其当题材涉及到他们的「青春时期」 。最好的例子,晚些出道的蔡明亮,年纪小一辈,又在马来西亚长大,他的青春电影「青少年哪吒」,电影中就没有「战争」。&br&&br&二、&br&&br&其实整个「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表述的就是「在战争的阴影下,在高压的政治下」,原本「青春无暇」的人心,原本「皎洁纯濯」的爱情,也会变得污秽又肮脏、极端而暴力。&br&&br&类似的主题,迈克尔 · 摩尔拍的「 黑枪文化 / 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最后的结论也是,为什么科伦拜这学校,会出这么可怕的「学生枪击校园」事件呢?&br&&br&不为什么。&br&&br&只因为科伦拜这地方,是美国重要的导弹(军武)生产基地,整个城市,都是军火武器工人的家庭组成。也是因此,在暴力的阴影下,青少年的人格,的精神面貌,青少年的观念,对待世事的角度,全都发生了质变。&br&&br&用枪击同学,来解决成长期的苦闷。&br&&br&因为生长在50年代的台湾,在高压的战争阴影下,建国中学的优等生,面临爱情,竟然会用「杀害心仪的对象」的手段,来解决成长期的精神苦闷。&br&&br&因为「小四」所看到的成人世界,全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所以,有样学样。&br&战争耳濡,政治的目染,那就是「小四」心灵罪恶的发起,更是他人性扭曲的源头。&br&&br&三、&br&&br&所以,「战争与和平」这书,在这部电影里,自然成了重要的「象徵」。&br&在影视创作的理论中,那本书,几乎就是这部电影的「motif(题旨)」了。&br&&br&「我目睹的青春杀戮,其实正是源於成年人世界的『战争与和平』。」&br&&br&-
-一、台湾新浪潮那一代的导演,青少年时期,可说是战争不断。1949年是「古宁头战役」,1950年是「韩战」。「韩战」结束两年,1955年,「越战」开打。「越战」开打三年后,1958年,又是「金门炮战」。侯孝贤生於1947年,他的「童年往事」电影中有个情节,阿…
电影上映24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课堂上用过的素材,论文的课题,眼中华语电影的No.1,关于其优秀解读与影评自然也是数不胜数。&br&
而我也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不谈电影本身,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这电影。&br&
24年后的今天,尽管推出高清修复版的传闻不断传出,但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依然是分成两段的模糊版本,像是刻在胶片上的简陋字幕,配上不时闪过突显岁月痕迹的白斑,耳机中的唯一立体的就是戚戚促促的噪音。但是就像是模仿黑白电影的《艺术家》一样,这部原汁原味拍摄于20多年前的电影,没有修复和高清,却简朴的让人陈醉。&br&24年前杨德昌找来一群人,演员张国柱及其两个儿子张翰、张震,在影片就扮演父子兄弟,本来打算扮演小猫王的童星谭志刚因为影片开拍太晚,长得太高最后成了小马,赖声川的小女儿成为了那个因为长得太快整天要改裙子的小女儿,身兼编剧、副导、表演指导的杨顺清顺道还扮演了217的老大山东,以及扮演女主小明的杨静怡,滑头陈宏宇,小猫王王启赞……&br&因为冗杂的摄制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影片的拍摄甚至一度停止。&br&历时110个工作日影片最终完成,并获当届金马奖最佳影片。&br&24后年后的今天,小四张震成为了真正的演员张震,而小明杨静怡则在拍完《牯岭街》后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后做了一位定居纽约的会计师。那个洋气的小马谭志刚继续影视事业,然而在电影完成的两年后发生车祸,翻下山谷当场死亡。小猫王启赞之后因同为杨德昌导演的《麻将》获得33届的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最后却退出电影圈,开了一家汽车改装厂。那个小女儿长大后成为了其父赖声川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里的小护士。妈妈金燕玲多次获得最佳女配角,最新的参演作品是仍在上映的《捉妖记》。而像HONEY林鸿铭这样在影片里出色演出的其他演员已经在网上找不到资料。&br&(日更新:&a href=&///?target=https%3A///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林鸿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完美少年&i class=&icon-external&&&/i&&/a&,经知友提醒,林鸿铭因为年轻时骑机车摔断了腿,也没有继续演艺事业,选择和太太在台北开一家只卖咖啡豆的咖啡店。)&br&在戏外,用影片凭吊那起真实事件的杨德昌导演已离世,滑头的原型则成为了建国中学的老师,并写下这篇&a href=&///?target=http%3A///review/14954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牯岭街教育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影评)&i class=&icon-external&&&/i&&/a&,那个与大陆孤立的台湾在今天也实现三通,可以来到大陆开发情怀6。&br&像影片因年代久远的斑驳画面一样,与这部相关的人也随着时间流逝各自变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起点,却发散出了各自不同的或已结束或继续延伸的道路。电影内讲述了台湾的那些年那些事儿,电影外则上演了那群人更为真实,或平凡或精彩的故事。&br&《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反复出现一台小四家坏了的收音机,在影片开头播报大学的录取名单。而在结尾处,因为小妹不小心碰倒了收音机,这台半坏半好的收音机突然又有了声音,此时正是又在播报录取名单,而此时小四(论年纪也还没有到上大学)已经在牢里蹲了很久,家里已经恢复了平静。影片中的妈妈,刚洗完衣服,拿着手里要晒的湿衣服,在一个一个陌生的名字里,在寻找什么,最后愣住了。一个个名字从播音员的字正腔圆里淌过,随着最后出现的演职人员表一起淌过。&br&冷而近的视角,不紧不慢的节奏,细腻的刻画,用了4个小时,把一个少年杀人的真实事件演绎得让人不断回味,仿佛被带回到那个刻意遗忘的年代。&br&另外,影片的英文名是&i&A Brighter Summer Day&/i&,猫王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歌词(经&a href=&/people/he-zheng-78& class=&internal&&连海&/a&提醒更正),大姐帮忙翻译的那首歌,小猫被狱管丢进垃圾桶的那首歌&br&------------------------------&br&日 更新:时隔多年,蓝光版也总算出来了,没想到一个讨巧的不算影评的答案得到这么多赞,诚惶诚恐,也请支持其他优秀答案。&br&&a href=&///?target=http%3A///58915/%3Fmid%3D1067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58915/?&/span&&span class=&invisible&&mid=1067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e625cf1c594a5_b.png& data-rawwidth=&1104&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4& data-original=&/e625cf1c594a5_r.png&&&br&&img src=&/83edb7b6868cdba5f6d59d4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83edb7b6868cdba5f6d59d4_r.jpg&&
电影上映24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课堂上用过的素材,论文的课题,眼中华语电影的No.1,关于其优秀解读与影评自然也是数不胜数。 而我也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不谈电影本身,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这电影。 24年后的今天,尽管推出高清修复版的传闻不…
杨德昌导演是我最喜爱的华人导演之一。抛砖引玉一下,回答的可能不尽客观,我也并非电影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周之处,还望大家指教啦。&br&&br&&br&&b&杨德昌导演是华语影坛中屈指可数的,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导演。&/b&&br&&br&&br&&b&杨德昌导演无疑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帜性人物。&/b&台湾的电影,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宣教片,六七十年代泛滥的武侠功夫片、琼瑶阿姨的爱情文艺片,终于在往民主社会转型的八十年代初,迎来了新电影运动的浪潮,电影人们开始摆脱政府的束缚,追求独立创作的自由,以纪实主义的风格贴近真实的社会现况,描摹普通人的精神状态,而杨德昌同侯孝贤、吴念真等人一起,成为了这场运动最重量级的引领者与最积极的实践者。1982年,首执导筒的杨德昌参与执导了《光阴的故事》,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滥觞。提到杨德昌当然不得不提侯孝贤,同为国际级的大导演,他们在作品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长镜头啦,比如非线性叙事。但是在作品题材上,侯孝贤关注的几乎全部是乡村背景,而杨德昌则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产阶级,或许是个人偏好的原因,我更加欣赏更具世界意识的杨德昌。在国际声誉上,杨德昌却似乎没有侯孝贤那么幸运,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奖无数,捧回了金狮殊荣,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却远不如《悲情城市》受到国际关注。直到《一一》,杨德昌才在西方获得所应享有的知名度,应得的肯定似乎来得太迟了些。&br&&img src=&/4667bec4518079bfa568023eacaab746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4667bec4518079bfa568023eacaab746_r.jpg&&&br&&b&杨德昌导演可以称得上是最「诚实」的导演。&/b&杨德昌执导的七部半长片,无一例外全部是自编自导的作者电影,有着始终如一的鲜明个人风格。「真实」或许是杨德昌电影的最大特点,从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哲人导演对社会极富思想性的洞察,以及导演自身毫无保留的内心的变化,有愤怒,有焦虑,直至绝唱《一一》,流露的是温暖。其中典型的如《独立时代》,在影片中杨德昌导演甚至有些话唠地将他渴望表达的一遍遍讲给你听,关于儒者的困惑,关于日常琐事中人性虚伪的思考。又如在《麻将》中,到了影片的最后部分,杨导还是没能忍住进行「主题大表白」,这也是杨德昌电影最受诟病的一点。但其实,注重「文以载道」算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一种普遍现象了,影评家梁良说过,台湾新电影尽管不强调影片的「主题」,但其创作者却特别重视电影的教化功能。当然,这种「教化」并不是过去台湾电影所宣扬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而是体现出了具有独立思想的台湾知识分子所信仰的人生之道。&br&&img src=&/83caae65bdf0b32d3bfe4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3caae65bdf0b32d3bfe4b_r.png&&&i&杨德昌作品集&/i&&br&&br&&b&杨德昌导演是极少有的将精准的工科思维应用于电影创作的导演。&/b&「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感性的美学主义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杨德昌的全部作品,并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Tony Rayns)。或许得益于杨导的工科背景,他的电影一直以理性的思辨精神和疏离的氛围而独树一帜。他从来都是冷冽地注视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拿着一把手术刀,将台湾社会一点点解剖开来,并将这众生相全景式地呈现在电影中,复杂的叙事结构、开放式的结局,使得杨德昌的电影看上去就像是一台繁复却又精巧的庞大机器,又像是一部浮世绘式的百科全书,例如在《牯岭街》中,有对白的角色就有近100位,光剧本准备就耗费了三年时间。许多人将他和他的作品比作导演中的托尔斯泰,电影里的《人间喜剧》。的确,杨德昌应该算是同时代的导演中最具有文学意识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所达到的文学高度,也是同时代的其他导演难以比肩的。&br&&br&看过杨德昌的电影,你会发现,&b&一部电影,可以囊括整个世界&/b&,这或许是杨导一直的梦想,在《一一》中,杨德昌最终实现了。&b&不用烧钱,同样可以拍出史诗&/b&,开创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电影人们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当然那也是因为那会儿的他们确实没有钱。不过杨德昌一生所拍的所有电影,从没有用过政府资助的一分钱(此处存疑),这或许就应算作一种追求创作自由的「独立精神」了吧。&br&&br&记得吴念真不止一次说过,「这个王八蛋,拍片速度太慢了,不然怎么会只有那几部电影呢」,听完真的很想哭。不过想来,如果杨德昌真是个高产的导演,又怎能保证他的每一部长片都如此丰富,看过不仅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三小时年华老去的感觉呢。或许最令人唏嘘的是,杨德昌导演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殊荣后,开始重拾从儿时便酷爱的漫画,专注于他钟爱的动画长片制作,七年磨一剑,却最终没有能赢得与癌症的时间赛跑。本应成为杨导第一部动画长片的《追风》,终成遗作,只留下了短短几分钟的样片。&br&&img src=&/eed627f73e868628dfa64672cea7f1e1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ed627f73e868628dfa64672cea7f1e1_r.jpg&&&i&杨德昌在为《追风》配音&/i&&br&&br&斯人已随风而逝,台湾新电影的浪潮也已过去,如今「小清新」的青春文艺片经过了市场的大浪淘沙,似乎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代名词。「小清新」的电影或许反映的也是当前台湾社会的另一种「真实」吧。但我们不能忘记杨德昌的存在,而且我有时觉得(神棍开始),当前正经历剧烈变革的大陆,正需要杨德昌式的导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产生杨德昌的土壤。&br&&br&-
杨德昌导演是我最喜爱的华人导演之一。抛砖引玉一下,回答的可能不尽客观,我也并非电影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周之处,还望大家指教啦。杨德昌导演是华语影坛中屈指可数的,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导演。杨德昌导演无疑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台湾的电影…
&blockquote&&p&当你在林中遇到了那个青年,&/p&&br&&p&他的眼中已熄灭了青春的火焰,&/p&&br&&p&你可曾感叹。&/p&&br&&p&
——(俄)普希金&/p&&/blockquote&&br&&br&&br&&p&《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p&&br&&p&电影的名字很不讨喜,几乎让人误以为是部蒙着血污和暗影的悬疑侦探片,兼之背景又放在我们全然陌生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以及望而生畏的236分钟的超级时长,这些都为电影天然设置了一道道高耸的门槛。但是,上述的门槛,应该由是我们后来的观众自己跨过——以这部电影的伟大程度,如果放着他擦肩而过的话,简直可算是人生憾事。&/p&&br&&p&电影很长,但是在我看来,讲的却很简单,就讲了少年,与这个世界。他们彼此遥遥对望,冷眼观照,中间一道鸿沟天堑,就像是摩西分开红海,壁立天渊,无可逾越。&/p&&br&&p&电影的主线,大致是被称作小四的少年(张震饰演,角色名也叫做张震),在一个由学生帮派、「一刀切」管理且压抑人性的学校、温情而惨淡经营的家庭以及其他各色成人所组成的「世界」里,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p&&img src=&/1a6e29b290cafba3c073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a6e29b290cafba3c0730_r.jpg&&&p&小四的话不多,但是倔强,厉烈,宁直不屈。&/p&&br&&p&班里有个人物叫「滑头」,靠着一对拳头恃恶横行。&/p&&br&&p&考试的时候,他盛气凌人:「待会给我抄,我X你妈啊!你不给抄待会试试看!」&/p&&br&&p&小四沉默,却以行动坚拒。&/p&&br&&p&——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倔强,眼前愈是面目狰狞的威胁,愈要锋芒毕露地回以瞪视。&/p&&br&&p&X你妈,你再说一句试试。&/p&&br&&p&抄起球棒,劈头就干。&/p&&p&&em&&img src=&/aeb46249bac8d0c7f71e44_b.jp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aeb46249bac8d0c7f71e44_r.jpg&&▲小四与滑头&/em&&/p&&br&&p&少年人禀赋里自有一股血气,冲破了斗牛,遇着那骑善欺弱的恶人,便要替天行道,除恶务尽。&/p&&br&&p&你看,这是小四,长腿阔步,走路带风,闷着头认准了直道往前。你若是挡了他的去路啊,一抬头,星眸烈火,漏出个一星半点,便要燎天噬地。&/p&&br&&p&便是少年的模样,咬牙切齿。&/p&&br&&p&电影里还有一个人物,我也很喜欢。&/p&&br&&p&他们叫他「哈尼」,是那些学着黑社会混帮派的「小公园」少年们公推的老大。他在电影里甫一登场,海军服,喇叭裤,面目清秀,惊艳四座。&/p&&br&&p&按照旧时评书的说法,那是阵中杀出了一员银袍小将,生的剑眉星目,颧方耳大,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端的品貌非凡,人材出众。&/p&&br&&p&他说了电影中最理想主义的一段台词,简直就是少年版的《独立宣言》。&/p&&br&&p&「有本武侠小说叫做《战争与和平》,里面有个人叫做老包,一个人就敢去堵拿破仑。」&/p&&br&&p&然后,他真的这么做了。&/p&&br&&p&他一个人跑去找死对头「眷村」帮,「眷村」帮的老大叫做「山东」,他被「眷村」帮人围着,反手就给「山东」一记耳光,悍然不惧。&/p&&br&&p&「人多是吧?来呀,一起上啊。」&/p&&br&&p&如果说,小四是典型的少年,哈尼就是完美的少年,他是一群松垮土黄的校服中众星拱月的海军服,怒马鲜衣,光彩耀人。我听说电影导演杨德昌还亲自为这个角色配音,简直是偏爱到有恃无恐。&/p&&br&&p&——可惜哈尼终究没有善终。他与「山东」在暗夜的林荫道下和谈,车灯一闪,背后的黑手一推,他做了血溅街头的轮下鬼。他长得那么帅,却偏偏死得不好看。&/p&&br&&p&电影里还有一个「少年」,那是小四的父亲张国柱。这么说会有些奇怪,但是杨德昌导演说过,年轻从来无关数量,而是一种品质。有些人30岁就躺进了坟墓,但有些人就是可以令人艳羡地葆有着这样的品质,一路穿越嚣扰的岁月人世。&/p&&img src=&/964aa7c2_b.jp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964aa7c2_r.jpg&&&p&他会教育小四:&/p&&br&&p&「如果一个人还为他没有犯过的错误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啊?」&/p&&br&&p&「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的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啊?」&/p&&br&&p&「你要相信,你的未来,是可以由你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p&&br&&p&那是真正的「少年之心」啊,将书上学来的道理奉为进退的圭臬,笃信「事在人为,命由已定」,方枘圆凿,是非分明地跋涉在世事的洪流里,纵历危厄,不改其志。&/p&&br&&p&可惜张国柱后来变了,他被成人世界的政治手腕所玩弄,关在一个空旷破旧的房间里通宵写认罪书,包揽着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天亮的时候有人进来告诉他,你可以走了。&/p&&br&&p&他肉身重获自由,心中的少年却被杀死。&/p&&br&&p&还是说回小四吧。我们说他是典型的少年,但其实他身上有哈尼和张国柱的投影,一个身教,一个言传。所以就算忽略掉电影标题自带的世纪大剧透,从哈尼和张国柱的经历,我们也几乎可以猜到小四的结局。&/p&&br&&p&其实小四很棒了,他差一点就躲过去少年们宿命的覆辙,学校令人窒息的不人道管理,学生帮派的刀光剑影,官二代小马带他去领略的「寻开心」等等,但是他有命定的劫数,他遇到小明,躲不过了。&/p&&p&&img src=&/a60a3d157dafa9d7ff989_b.jp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a60a3d157dafa9d7ff989_r.jpg&&&em&▲小明&/em&&/p&&br&&p&我们现在人看小明,很容易冠上标签:「绿茶婊」,简直量身定造。&/p&&br&&p&但其实她也并非是天性如此啊。她大概自幼丧父,和做佣人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又罹患肺病,时不三五就要辗转流落,寄人篱下。在她很小的时候那个病弱的妈妈就会目光殷殷地跟她说:&/p&&br&&p&「你可要快点长大,妈以后可是全都靠你了。」&/p&&br&&p&她是那个年龄段中的异数,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压,饱尝所谓世态炎凉的滋味。&/p&&br&&p&然后,小四与这样的小明相爱,他们的价值观根本云霄泥壤。&br&&/p&&br&&p&所以,无需再去探讨在电影的结局,本是来找小马约战的小四,究是出于何种动机,会忽然将肋差插进小明的身体。&/p&&br&&p&因为小明是被成人社会的风刀霜剑雕刻而成,她是「那个世界」的代言人,她自己都说「我和这个世界一样」。而小四,他是最纯粹的少年,纯粹得宁为玉碎,他出刀,宣告与这个瓦全的世界彻底决裂。电影并没有在小四杀死小明后就结束,其后,还有警察局冲突、判决甚乃小猫王送磁带等情节。私以为这才真的是令人观之骨冷的部分。&/p&&br&&p&少年人提剑燃烧,以身自殉,呐喊着冲向世界,可是临了却发现世界不是狞厉威猛的巨人,世界不惊不惧,世界只是一台风车,你冲或者不冲,他都只自顾自地转着,转得云淡风轻,转得合节中音。&/p&&br&&p&你看,这就是杨德昌式的残酷青春,这部电影讲了三个少年,不自量力地与世界为敌,而后一个死去,一个低头,还有一个被关进用以驯化不服的机构(监狱)。末了,他还要告诉我们,你不过是一厢情愿,世界从来不曾与少年对抗。&/p&&br&&p&少年那么小,世界看不到。&/p&&br&&p&所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是一剂猛药,他引每一位跋涉过那段与世界为敌少年时光的观者扪心自问:我是否曾经也是那样的愤怒如公牛的少年,又是如何变到了今时今地的模样苟活于世,再回忆起少年时代的那些坚持是否会又自嘲幼稚,又心潮万千……&/p&&br&&p&关于电影本身的部分就到此为止。&/p&&br&&p&我倒是以为电影的结局透露的讯息过分悲观了。&/p&&br&&p&就像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言:&/p&&br&&p&「长大是必经的溃烂。」&br&&/p&&br&&p&但是,在经历溃烂之后,我仍坚信,这个世界上会有一群人,他们散落在芸芸世界的各个角落,混迹于最热闹的人世街头,他们迎来送往,言笑晏晏,他们精力充沛,应对如流。&/p&&br&&p&而在每一个月圆的深夜,他们解开浸汗的领带,撕开拘束的西装,对月长嚎,月光下他们胸口有火蹿耀,就像是一粒鲜嫩澄黄的溏心荷包蛋。&/p&&br&&p&依旧倔强,依旧愤怒,依旧要烈火燎原,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的,他们与世界,壁垒分明,绝不同流合污。&/p&&br&&p&——我以为少年不死,否则这个世界何以改变至今。&/p&&br&&br&&br&&br&&p&最后私心推荐一下我的个人公众号,聊聊电影,讲讲故事。&/p&&br&&img src=&/daf24b33d48c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daf24b33d48c_r.jpg&&
当你在林中遇到了那个青年,他的眼中已熄灭了青春的火焰,你可曾感叹。 ——(俄)普希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的名字很不讨喜,几乎让人误以为是部蒙着血污和暗影的悬疑侦探片,兼之背景又放在我们全然陌生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以及望而生畏的236…
我记得自己看完《一一》的时候,感觉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也不是特别惆怅,也不是特别难受,但就感觉空落落的,好像从地底升起的夕阳。
我记得自己看完《一一》的时候,感觉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也不是特别惆怅,也不是特别难受,但就感觉空落落的,好像从地底升起的夕阳。
我不是学中文的,也不是什么影评家,但一一我看了好些遍,肖申克的救赎也看了很多遍。电影本来就没有最好之说,但可以分档次,一一绝对是最好的那一个档次里面的。看一个电影我想先看的是画面、音乐、剪辑、演员的表演什么的,然后看逻辑、叙述、流畅度、有没有bug,最后看核心。反观近期大陆的一些电影,单单就核心上弱了一点,要么是导演想说的东西很多核心变得不纯粹,要么是有所顾忌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一一就是一部核心纯粹,但又被人间普通小事包裹起来保护得很好的电影。为什么导演很优秀,因为他在茫茫多的人生故事里面挑出了这么几个,不着痕迹的讲给你听,没有传奇,没有奇迹,没有救世主,就是把人生大体的脉络描述下来了。或许你看电影就图一个梦,让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带你做这个梦,但杨德昌没这么奢望,他就跟你一个很睿智的老邻居一样,在你失落的事情讲讲他当年的故事,说完了该吃饭的吃饭,该睡觉的睡觉。
我不是学中文的,也不是什么影评家,但一一我看了好些遍,肖申克的救赎也看了很多遍。电影本来就没有最好之说,但可以分档次,一一绝对是最好的那一个档次里面的。看一个电影我想先看的是画面、音乐、剪辑、演员的表演什么的,然后看逻辑、叙述、流畅度、有…
我是杨德昌主义者。因为太欣赏,故不直接评价,容易失去判断标准,失去真实,我那控制不住的过多的溢美,会让我觉得:这背离杨德昌精神。&br&&br&我想说,电影的解读方式有很多种,故事主题、画面调度、镜头语言、影调灯光、音乐音效、剪辑技法等等。但最后体现出来的都是从电影投射到观者眼球顺延的大脑的以上综合、笼统、直观的感受。&strong&好电影是面子镜子,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故事。&/strong&&br&&br&我一直不明白也不理解:为什么会很多人把杨德昌归为小众?我觉得老杨作品其实是对于我们当下中国人最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后来慢慢与同龄人,与比我年长、年幼者中电影爱好或从业的人接触、沟通,终于隐隐有所体会:&strong&我们的人群里,精英们、老人们都不大愿意诚实面对最初的自己&/strong&,因为他们费了那么大劲、好不容易适应的这套东西,你杨德昌把他们的后脑勺拍出来,等于在打他们脸;而更多被导向的人群,是我们年轻的人,甚至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杨德昌,就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里。&br&&br&我一直以为现在的大陆的现状,特别像80、90年代的台湾。经济空前的繁荣,又好像到民主觉醒的前夜,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东方。以前都往外跑,不想回来,现在所有人都往内跑,不想走。但这时代下,这土地上小人物们,包括即将形成的中产们,都被这股洪流推着向前,可我们不知道这驾马车去向哪里?也没有考虑过它是否超速?当所有人看起来好像士气高涨,但转过身来对自己还没有信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人愿意把这归为:经济超速,精神空洞,文化缺失,教育坏死,体制僵硬。&strong&这是变革时代赋予的焦虑,我们“很幸运地不幸”着&/strong&。我也相信这片土地一定会有老杨电影思想的继承者和践行者。&strong&“因为当前正经历剧烈变革的大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产生杨德昌的土壤。”(此句引用@溏依木子 的话,感谢分享)&/strong&&br&&br& 最后补充一句:杨德昌是台湾的,也是中国的,而“杨德昌精神”贵在电影品格的“独立,不苟同“。
我是杨德昌主义者。因为太欣赏,故不直接评价,容易失去判断标准,失去真实,我那控制不住的过多的溢美,会让我觉得:这背离杨德昌精神。我想说,电影的解读方式有很多种,故事主题、画面调度、镜头语言、影调灯光、音乐音效、剪辑技法等等。但最后体现出来…
两人都是台湾新电影的主将,年轻时关系应当不错。&br&&img src=&/dc1c9e5a74abcce108d8ac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c1c9e5a74abcce108d8acd_r.jpg&&&br&两人曾在电影《&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3053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青梅竹马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中有过合作,杨德昌是导演和编剧,侯孝贤是编剧和演员。&br&也是本片编剧的朱天文在《&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01700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好的時光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一书中,有一篇题为《杨德昌与侯孝贤》的文章,摘录如下。&blockquote&&p&焦雄屏感叹道,香港电影已无电影,所以她的那些香港影评界朋友皆无事可做,寂寞得很。&b&这让我醒悟到一件事情,人们,还是要看“成品”的。&/b&&/p&&p&&b&记得七年前游东京法隆寺,此寺是奈良朝圣德太子所建,当时中国魏晋南北朝,日本开始显著接受中国文明的影响。圣德太子兴建佛寺,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和意志,大家共同来做一样东西。当他尚未完成之前,没有人知道也无从想象,它会是什么。等到有一天,看哪,在那晴空丽日的大和平原上,造起了一座巍巍大寺,连朝野,连万民,所有人来到它面前的时候,都呆了。它带给人们多么大的感动和鼓舞,够人们去做任何事情,而这一切,不落一字言诠。“成品”永远在理论之先,创造理论。&/b&&/p&&p&&b&当电影也成为著述的时候,电影作者就很少、很少了。电影工业的体制永远是电影的主流,但如果每一段时期,总有那么一些不安于室的人,他们不爱依循天经地义的轨道行走,反逆主流,体制才不会僵腐,他们是体制的活水源头。有时我觉得,具备这种气质的人,几乎是天生如此,可遇不可求的。&/b&香港电影已无电影,是因为无反体制、反主流的人。电影导演可以是那么多,电影作者却是那么少&b&,而他们,才是创造“成品”的人。&/b&&/p&&p&我很高兴看见,台湾电影中,至少有两位作者是这样的,杨德昌和侯孝贤。两个完全不同个性的作者,作品风格迥异,可两人交情好得呢,蔡琴都说了:“他们简直是在谈恋爱!”&/p&&p&杨德昌原来读控制工程学,交大毕业后,在美国拿到电脑硕士,结了婚,有两栋房子,32岁那年,抛弃了这些到南加大念电影,一年后,发觉电影科不能教给他什么,发觉学费太贵,自己太穷,便行囊一收,回台湾了。先替余为政执导的《一九○五年的冬天》写剧本,然后导了一部电影单元剧《浮萍》,再是《光阴的故事》里第二段《指望》。1983年拍了长达两小时四十五分的《海滩的一天》,&br&一年半后才拍了《青梅竹马》,眼看着又一年半之后,才筹拍《&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3052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恐怖分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杨德昌曾经自我嘲笑说:“我是每况愈下。第一次回台在中央研究院演出,第二次回母校也讲电脑,第三次,却是在学苑影展上跟大学生为台片吵架。”&br&杨德昌的电影,就像他学电脑一样,细密精准,要求形式的绝对完美。此与他的性情倒是一致,敏感而诚实。太诚实了,不能容忍一点点的作伪虚假,所以常常得罪了人而自己尚不知道。侯孝贤说他:“你就是水太清了,养不了鱼。”这句话原文该是:“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br&杨德昌又很善良,心地光明。他跟侯孝贤开始来往,是在两人做《风柜来的人》与《海滩的一天》时期。有一晚他们在中影厂录音间门口遇见聊起,侯孝贤对杨德昌说:“如果我先看了你的海滩,我相信风柜会比你的海滩拍得更好。”杨德昌听了很感动,照他一贯讷于表达情感的处世态度,他大约会是嘴上不说什么,眼睛眯眯笑成一条缝。岂知他心底已经决定一件事:“这个朋友交定了。”杨德昌一直很怀念那年,台片从以前的恶性竞争进步到良性竞争的那年。&br&但是后来,台湾的制片空气和环境又坏了,杨德昌的愤懑,使得他更像一个易怒易喜的大男孩。平常骂归骂,生活上也尽管可以妥协、随便,碰到电影,他仍然是那样刺猬般的永不妥协。&br&相形之下,侯孝贤的电影就显得疏旷原始,任何时候看来总像未完工的。他为蔡琴的专辑拍了三条歌,朋友们看了,笑他的拍法是“反MTV”。依我看,恐怕他原本就弄不清什么是MTV,推到电影上,早两年恐怕他还弄不清谁是戈达尔呢。饶是这样,反而他能不用别人的语言,一无挂碍的用他自己的语言讲他自己的故事。侯孝贤的混沌与直觉,形成他的电影的特质。&br&有一次座谈会上,陈国富谈他们二人,提及日本两位导演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说沟口的画面是四十五度角切入,小津的画面是垂直和平行。沟口的画面强烈深刻,意念突出;小津的画面平淡无奇,直到电影结束时,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陈国富认为侯孝贤近于小津安二郎,杨德昌近于沟口健二。&br&昔人形容曹操妩媚,我始终不懂得,比较了解侯孝贤之后,明白了妩媚二字。然而我又同时看到了杨德昌的清严。难免,我会想要从中分出一个高下来,竟是不能。李延年诗“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我只是感到他们难得,所以逢人便讲,也不知干自己哪门子的事。&/p&&/blockquote&&br&同书,还有一篇《金沙的日子》也提到侯孝贤与杨德昌的交情。&br&&blockquote&……&br&吃过饭等打光,蔡琴睡着了,整个人埋进被子里,露在外面的头脸,呆着杨德昌那顶商标鸭舌帽,帽檐遮住脸,熟睡的她像个小女孩子。孝贤也睡死了,半截身子在床上,半截吊地上。屋里只有一盏台灯,我就着不够亮的灯光看书,杨德昌静静靠墙坐在房间一角。我偶然抬头看见他,他坐在那里的神情,好像一尊守门神,守着此刻屋中所有,而不管是爱情或友情,他都执意要守一辈子。&br&许多事件飞过我眼前。曾经中午接到他的电话,大叫“我写完啦!”弄了几个月弄不出的《青梅竹马》剧本,一天一夜之间竟就下笔如有神助的完成了。编剧几人在他济南路家里做功课,研读录影带大岛渚的《少年》,他且把《少年》的分场细细列出一张长单,影印了分送给大家品阅。星期天中影厂剪接室外边,赖声川抱了一只橄榄球来探望他,跟孝贤三个人,在停车场上抛橄榄球,明明是三个大男孩,越抛越跑开去了,混进游人杂众中。烟尘尘的午后阳光,回荡着文化村播送出来的流行歌,俗滥的歌声,却唱得秋日长空秋阳豁达。我坐在阶梯上捧读剧本手稿,并不为剧情,哭了。&br&想要说,二十年后,但愿朋友都健康&br&&br&
一九八五年三月&/blockquote&&br&《金沙的日子》似乎没有收录在大陆发行版本的&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94906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好的时光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但是在台版&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01700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好的時光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可见。&br&网上找不到原文,我又时间有限,故只是手打了一段。&br&&br&此外,这个视频中,也有侯孝贤谈到杨德昌的镜头(其中也有吴念真的谈话,值得一看)。&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jAxOTU4MTg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恐怖分子》花絮&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br&刚发现网上找到的《杨德昌与侯孝贤》一文,与书中收录的不同。原书中第一二段,后手打加入标黑。&br&&br&-----------------------&br&&br&奇怪,也不知道刚照着书打完的一部分有什么地方不对需要审核。&br&&br&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
两人都是台湾新电影的主将,年轻时关系应当不错。两人曾在电影《》中有过合作,杨德昌是导演和编剧,侯孝贤是编剧和演员。也是本片编剧的朱天文在《》一书中,有一篇题为《杨德昌与侯孝贤》的文章,摘录如下。焦雄屏感叹道…
以下节选自《光影言语 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58页&br&杨德昌篇 《幸运与不幸》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著&br&&br&&blockquote&问:《一一》在海外市场非常成功,在纽约也放映了大概有半年,但在台湾却一直没有上映,是什么原因》&br&&br&答:是台湾的发行问题。如果现在问我,做过那么多电影,现在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尤其是做完《一一》以后,我更加肯定:“我们相当幸运的不幸”(笑)。因为我们这个环境相当不好,所以我们必须接触很多事情。作为一个导演,在另一个环境的话,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做的,很多基础建设会帮他做好。在台湾,你除了要编剧,要教演员怎么演戏,还要做所有的事情,你要去租摄影器材,很多很多工作,包括发行。《一一》是否上映,现在还是没有做最后的决定,因为版权一开始并不在我手上。最近版权才到我手上,而所有的时机都已经过了。拥有者也知道他在这里得不到什么好处,我就说,如果你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么把台湾的版权给我,起码我可以让我的朋友看到。&br&&br&
发行其实是台湾电影最糟糕的一环。所以我刚刚提到,最不幸的即使有这么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台湾新电影,做了这么多建设性的事情,可是因为发行上有很多不合理的规定,然我们的电影很难在台湾得到很好的利润。即使我们的电影很受欢迎,也仍然难以生存。这是很扭曲的生态。所以后来台湾电影在台湾整个发行的结构垮掉,并不是因为好莱坞的片子来了,我们没办法竞争,而是原来的架构有很多很多问题,而主管机关并没有敏感度去及时改正。甚至到今天还觉得是我们的片子拍得不好。比如很简单,《一一》获得戛纳提名的时候,我的助理打电话去“新闻局”申请旅费补助。“新闻局”第一个回答就是“你们这个不是台湾电影(注)。真的很令人会心。我拍电影最沮丧的时刻都不是遇到什么困难,而是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做这个工作已经二十年了,却得到这样的响应,我还能说什么?&br&&br&注:指《一一》的资金来自日本的Y2K计划,Y2K计划邀请台湾、日本、香港的导演拍摄自己所生活的都市的故事,关锦鹏导演的《有时跳舞》也是其中之一。&/blockquote&&br&数年后,《一一》版权由日本片商开放洽购,后被台湾艺术片商联影购入。日,影片终于在问世近十年后在台湾上映。当天亦是导演杨德昌的生日。
以下节选自《光影言语 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58页杨德昌篇 《幸运与不幸》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著问:《一一》在海外市场非常成功,在纽约也放映了大概有半年,但在台湾却一直没有上映,是什么原因》答:是台湾的发行问题。…
&p&要想明白洋洋的这句话,从根本上要从这个电影的最想表达的观点寻找&/p&&p&这个电影其实最想向我们表达的是:&b&人,生而迷茫&/b&&/p&&br&&p&剧中的每个人都是迷茫的,迷茫这个词比较大,但是对不同人而言,迷茫的含义也不同!这部电影很多人会评论说,它将人生的长度放大了三倍~其实它只不过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迷茫和对生活的怀疑放大了&/p&&br&&p&&b&NJ的迷茫是,人的本心到底应该如何归属&/b&&br&此刻的本心,即代表对爱情的初心,也有对事业,以及做人的本心&br&NJ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一直不想忘记自己的本心。但现实却告诉他,一切都不回去了,他想改变,也无能为力,最后只好接受现实&br&&/p&&br&&p&&b&洋洋母亲的迷茫,是为人生而为人的意义所产生的迷茫&br&&/b&为什么我们看这部电影能产生共鸣,因为它给你的感受就好像你曾经经历过与主人公相同的苦恼似的&br&我们也曾经像洋洋母亲似的,近乎于偏执的在想,每天生活甚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挣扎到最后,只能接受现实。&/p&&br&&p&&b&婷婷的迷茫,是对美好期望为何破碎的迷茫&/b&&br&&/p&&p&婷婷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胖子与莉莉的爱情为何破灭&br&更不知道自己与胖子之间的爱情是如何萌芽的&br&不知道自己怎么面对婷婷的逼问&br&更想不通为何自己与胖子之间最后有如此大的隔阂。&br&在什么都没搞清的时候却涉足其中,纵然会迷茫不已&br&她想原谅任何人,却好像得不到任何人的原谅。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却好像与自己都有关联。&br&她的迷茫,也正如我们每个人的迷茫,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婷婷的感觉。明明最终事情的结局不是因自己而起。但很多事情自己却又逃脱不了干系。&br&它就发生在你身边,就在你眼前,如何去告诉自己与自己无关呢~&br&婷婷最后迷茫结束于勇敢面对,结束于正视不美好事物的存在。敢于接受了爱情的背叛,友情的背离,以及亲情中自己应担的责任&br&最后梦境中婆婆对婷婷的原谅,也是婷婷得已释怀的体现,她踏踏实实睡了一个好觉,接受了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的现实&br&释怀之后花苞的开放也象征着万事不必强求,自有因果的含义&/p&&br&&p&剧中的其他人,也是有迷茫存在&/p&&p&&b&小舅迷醉于金钱与女人,&/b&他是很多成年世界男性的象征人物,最后把自己搞的狼狈不堪,迷醉于,一个贪字~&br&&br&&b&阿瑞也是迷醉于,痴字,她太痴迷于初心&/b&,以至于郁郁寡欢了这么多年……最后的离开,未尝不是新生活的开始&br&&/p&&br&&p&最后我们说一下&b&洋洋&/b&:&/p&&p&&b&洋洋是这个影片中最小,但仿佛却是最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b&&/p&&p&影片开场婚礼那场戏&/p&&p&洋洋被几个女生欺负,他只是报复性的用气球来吓唬她们。反而受到了大人的呵斥。&/p&&p&他不理解大人世界的思维逻辑。这是他第一次觉得,他们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只凭事情的表面去判断是非&/p&&p&接下来,老师冤枉他带避孕套的场景,更为他认为大人世界的复杂与污秽做了铺垫&/p&&p&电影中,他像个小大人,丝毫不畏惧主任的呵斥与主任进行“谈判”&/p&&p&“不是我啊,是谁跟你乱说……”“你只是听别人乱说,又没有自己看见……”&/p&&p&这更让洋洋觉得,&b&大人并不是无所不知的,而是他们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事情的全面。&/b&&/p&&p&所以他按照父亲的办法,想试图用照相机记录这一切,帮助他们看他们看不到的一面。&/p&&p&但是拍出来的东西,却被主任嘲笑。家人也无法理解。&/p&&p&最终NJ了解到洋洋的心思后,才恍然大悟。&/p&&p&&b&明白了我们很多人都看不到事情的全面,也正因如此,我们没办法预知事情的发展,所以才会产生迷茫。&/b&&/p&&br&&p&洋洋的本心是难能可贵的:&b&不功利、不世俗、最本真最原始的纯净&/b&。&/p&&p&也正因如此,&b&他做的事情,都有很明确的目的。&/b&&/p&&p&它报复欺负自己的人,勇于为自己争辩,觉得游泳的姿势很酷,自己在浴室里学游泳憋气、将大人们看不到的一面拍下来给他们看……&br&&/p&&p&&br&他的世界有很清楚的是非,有很美好单纯的感情&br&&b&那么他迷茫什么呢?&/b&&/p&&p&他的迷茫也最值得深思,人为何要长大,成年人世界是怎样的&br&&b&他的迷茫是对于成人世界的否定,但他最终也是接受了现实,悲哀的将自己说成:老人……&/b&&/p&&p&&br&&b&他相对于刚出生的小表弟看到的成人世界的复杂太多了,知道的也太多了&br&大人的世界有太多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但每个人却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什么都看得很清楚,其实每个人都是迷茫的个体,都被世俗化了。&/b&&br&&br&影片的片名:《一一》也很有深意,源于一个英文的谚语,one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br&它喻指的是&b&生命的循环往复,一种轮回宿命观&/b&&br&婆婆的去世,小表弟的出生…&/p&&p&&b&每个人的人生,因迷茫而不完美……&/b&&b&每个人的一生却又离不开迷茫&/b&……&br&&/p&&br&&p&&b&找寻自己!认清自己!才是最好的归宿&/b&&/p&
要想明白洋洋的这句话,从根本上要从这个电影的最想表达的观点寻找这个电影其实最想向我们表达的是:人,生而迷茫剧中的每个人都是迷茫的,迷茫这个词比较大,但是对不同人而言,迷茫的含义也不同!这部电影很多人会评论说,它将人生的长度放大了三倍~其实…
中文诠释神意自现,&img src=&/1d5d8ee99879d2ccfcd8240_b.jpg& data-rawwidth=&100& data-rawheight=&1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0&&&br&(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r&英文名叫&a one and a two&,取之英语谚语,a one and a two and a three......无限循环,人生漫漫,电影延长我们多倍生命的意味。&br&&br&因此完美彰显中国风同时,兼顾西方文化因素。
中文诠释神意自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英文名叫"a one and a two",取之英语谚语,a one and a two and a three......无限循环,人生漫漫,电影延长我们多倍生命的意味。因此完美彰显中国风同时,兼顾西方文化因素。
&p&《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编剧之一杨顺清说,一部好电影的叙事脉络是:男孩遇上女孩,男孩爱上女孩,男孩杀死女孩,男孩变成男人。普通电影只拍前两条,只有经典电影能拍出后两条。《牯岭街》,自然属于后者。&/p&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编剧之一杨顺清说,一部好电影的叙事脉络是:男孩遇上女孩,男孩爱上女孩,男孩杀死女孩,男孩变成男人。普通电影只拍前两条,只有经典电影能拍出后两条。《牯岭街》,自然属于后者。
-&br&&br&是「电影辅导金」制度,破坏了电影产业。(不是艺术电影)。&br&正是「台湾新电影」的成功,使的「电影产业」扭曲成「公务员的政绩工程」。&br&(影评界也助纣为虐,挟令产业内一切创造力,向他几个辅导金的审核者屈从。)&br&&br&但,这是电影史的大话题,不是几千字能说清。&br&而且会骂到好多好多人,真实的人,都是相识相熟的。&br&&br&所以,只能略去不表。&br&&br&另,我把题目改了,改成中性。&br&这是个好题目,别拴在我身上,那就可惜了。&br&&br&多 ps 一句。&br&&br&当年的澳大利亚电影产业,也有「辅导金」争议。&br&整个中南美洲,都有。&br&&br&真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大问题……。&br&&br&-
-是「电影辅导金」制度,破坏了电影产业。(不是艺术电影)。正是「台湾新电影」的成功,使的「电影产业」扭曲成「公务员的政绩工程」。(影评界也助纣为虐,挟令产业内一切创造力,向他几个辅导金的审核者屈从。)但,这是电影史的大话题,不是几千字能说…
《独立时代》比《一一》更现实,如果《一一》说的是生活,那《独立时代》说的就是社会。&br&&br&这二者看起来一样,前者含义性更多,后者更真实,有力量,社会意识强烈。&br&&br&《独立时代》讲的是四个大学时期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种琐事过程,影片拍摄于1994年,正值整个台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时期,影片中的女主人公Melly的身份就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创业者。&br&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处处都是生活的真理,和现实中的敏感。&br&&br&&br&&br&&br&比如影片中有一幕Melly在送走未婚夫的律师莱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助手小凤跟出去了一下,回来的时候脸上带笑,二话不说就辞退了小凤。&br&&br&&br&开始以为Melly太偏激,回头一看,小凤也不是纯良女助理。&br&&br&忽然鹈鹕灌顶。&br&呀,生活好像也这样。&br&&br&从来不会像电影一样,把每一个因果都表明。&br&生活中没有镜头会跟着每个人,告诉你“小凤跟出去以后跟莱瑞说了什么”,而小凤的笑意就已经明明白白表明了这一切。这是影片超乎寻常的现实。&br&&br&整部电影是一直非常冷静且负面的,表现出来更多的是现实中的不堪,被集中,被放大。像琪琪这种会做人又温和的形象,被集中认定成“虚伪”,而看起来不离不弃的家庭、爱情、友谊,通通都脆弱得不堪一击。&br&&br&现实不也这样么。&br&谁家为了分遗产,子女反目。&br&谁和谁为了升职,兄弟反目。&br&谁和谁为了男人,姐妹反目。&br&&br&直到那个最最攻于心计的律师莱瑞,说出了生活的真相:&br&“&b&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b&。&br&&br&可是,好像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坏。&br&&br&没有烧杀抢掠,没有坑蒙拐骗,只是学会虚情假意,笑脸相送,或谄媚,或摧眉。&br&&br&&br&这就是《独立时代》想说的,&b&人一点都不坏,只是感情变淡薄而已。&/b&&br&&br&超前的结论,放在2015年的今天也绝对适用。&br&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速度超乎想象,好像睡一觉再睁眼,世界上某个角落就又有一座大厦站起,又多了千万个“文化公司”,千万个寻求独立契机的“Melly”。&br&&br&杨德昌是个很用力的导演,一直关注着社会和时代。&br&前几天看贾樟柯的广告,他说自己想为中国电影留住一点人情。&br&那么杨德昌区别于贾樟柯的地方,就在于杨德昌不在乎是否留住,他想让观众直接从电影里看到中国的人情。&br&&br&这是一种精神,在后期的《一一》中全部绽放,是真实可靠的现实,是人生的宏大,是生活的苦甘共存。&br&而在《独立时代》里,需要一点时间和追寻。&br&&br&我更觉得,经过过社会的人,也许更喜欢《独立时代》那种直逼人心的锋利。&br&实在,太真实。
《独立时代》比《一一》更现实,如果《一一》说的是生活,那《独立时代》说的就是社会。这二者看起来一样,前者含义性更多,后者更真实,有力量,社会意识强烈。《独立时代》讲的是四个大学时期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种琐事过程,影片拍摄于1994年,正…
前天第二次看完《牯岭街》,同样注意到了这由《战争与和平》串联起的三个线索,来说下想法。&br&&br&======&br&我先对第一次出现《战争与和平》的场面简单梳理一遍。honey回到台北,召集心腹会面。会后留下了小四,他如是说道:&br&&br&「我在台南,无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翘头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后来还是被条子削到。」honey抬起头看了一眼,「《战争与和平》,其他的武侠小说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br&&br&《战争与和平》的彼埃尔和《牯岭街》的honey,两人在精神世界中相遇,诞生出绝美的浪漫主义情结。他们就好像迎着风车战斗的堂吉诃德一般,凭自己的信念与这个自己不认同的世界战斗。片中honey略带愤怒地说:「怎么去了一趟南部,你们这些台北的都开始流行搞钱了。」混社会的不重情义规矩反而蝇营狗苟地圈钱,这是honey忍无可忍的,旧时代的骑士向新世代的黑商发出刺耳的抗议声,然后无情地被军车所碾过。&br&&br&少年的浪漫主义,终究会被残酷的时代和冰冷的现实,抹杀得干干净净。&br&&br&目睹了honey悲剧下场的小四相对其他小伙伴,显得冷静而沉默。他和honey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相信感情中的付出和回报,对正义和理想有着信条式的坚持。然而两人相会之时,honey从台南逃亡归来,历经世事,散发的气质中蕴含着沧桑和哲理,小四则惑于爱情和黑白之间,更显稚嫩和凶狠。很自然地,honey成为了小四心中精神图腾般的存在,向往着他那悲剧英雄般的形象。&br&&br&所以,honey死后的小四是悲愤的。尤其在眼见另一个精神图腾——傲骨铮铮的父亲在社会的迫害中轰然倒下,并且慢慢看破小明的真面目,人生无寄之后。&br&&br&一个少年人,他所信仰的,所爱的,所愿意用一切去守护的,都被这个时代和社会所肢解了。那么,他该怎么办?&br&&br&这在张震退学以后的片段里,表现的很清晰:&br&一,跟滑头一样,低下头颅,顺从于社会和长辈,乖乖地依循着读书的老路;&br&二,再考间学校,像小猫飞机那样继续如同从前般,无所谓好或不好地活下去;&br&三,跟随二姐,信仰有比自己更高大更崇高的存在,去奉献,去虔诚,而不是战斗。&br&&br&但第二幕表现得很明白,尽管再没人提起《战争与和平》,书的一角也被掩盖,但是它始终摆在桌子上,他是小四未熄灭的悲愤。&br&&br&&img src=&/49c6acebaedc462_b.png& data-rawwidth=&1272& data-rawheight=&6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2& data-original=&/49c6acebaedc462_r.png&&经历了审查后的父亲,变得神经质和懦弱。&br&原先嚣张的滑头,在自己和家庭的变故后,气焰全无,唯唯诺诺。&br&小明在小四退学后再转投小马怀抱,「不要脸,没出息」。&br&小马不顾朋友情义,玩弄起自己的前女友,背叛无疑,却依然生活的趾高气昂,怡然自得。&br&&br&失去了一切的小四囿于门框中,身形极似被迫害钉死的耶稣。&br&他怎么可能会走皈依宗教的路呢?&br&&br&最后一个夜晚。「二姐,你看过《战争与和平》吗?」&br&&br&他就要像honey一样,像彼埃尔一样。所有人都翘头了,他只身一人去堵小马,去向这个无情无义的人讨回公道。可是,他却宿命地遇见了小明。杀人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见深刻影响到小四的烙印:&br&「我不能让别人瞧不起你。」&br&「现在我就是honey。」&br&「不要脸!没有出息啊!」&br&&br&浪漫主义捅死了现实主义,然后被整个社会抹平得一干二净。几年后,也许只有看到他的校服和名字才会有人涌起些许回忆。&br&&br&杨德昌说:「那个年代有很多线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br&很悲观地,小明说:「我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br&&br&正因为《战争与和平》,小四才会如此显眼吧。压抑的社会气氛中,偏执地走着自己所坚信的路,毁灭所有亦在所不惜。&br&&br&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
前天第二次看完《牯岭街》,同样注意到了这由《战争与和平》串联起的三个线索,来说下想法。======我先对第一次出现《战争与和平》的场面简单梳理一遍。honey回到台北,召集心腹会面。会后留下了小四,他如是说道:「我在台南,无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
不评价《一一》,只是针对问题描述说一下,《肖申克的救赎》显然不是国外公认的最好的电影。
不评价《一一》,只是针对问题描述说一下,《肖申克的救赎》显然不是国外公认的最好的电影。
&p&&b&由于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所以孩子对成人世界会天生地表现出仰慕、听从、信任。&/b&&/p&&p&&b&在洋洋的眼里,大人们那么武断那么坚强那么有主见,必定会无所不能,必定会给他一个妥妥的答案,&/b&&b&他以为爸爸、妈妈、奶奶、姐姐会给他一个安稳的人生、解决所有问题的法宝。&/b&&br&&/p&&br&&p&&b&可是喜欢“窥视”的小王子,渐渐还是发现了所有大人的秘密……&/b&&/p&&p&&b&家庭的琐事还有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的事情,让他渐渐发现,大人也是很脆弱的——都是很脆弱的生物。无论表面伪装成怎样成熟怎样光鲜,都掩盖不了幼稚、脆弱、可怜、可悲、无奈和无助。还有人和人之间,都是撕扯关系,都是相互折磨甚至自我折磨……&/b&&/p&&p&&b&当然还有的人根本都不掩饰,这一切让这个弱小的少年渐渐改变了对“大人”看法,就是所谓的成长的伤痛吧。&/b&&/p&&p&&b&他本来想用相机发现一个有趣的世界,但是却发现了一个现实的人生。&/b&&/p&&br&&p&&b&他那个年龄来说,觉得“自己老了”,其实就是开始不相信了,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说话和思考问题了,开始想去自己解决自己的“困惑”了&/b&&/p&&p&&b&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是吗?不堪一击的童心。&/b&&/p&
由于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所以孩子对成人世界会天生地表现出仰慕、听从、信任。在洋洋的眼里,大人们那么武断那么坚强那么有主见,必定会无所不能,必定会给他一个妥妥的答案,他以为爸爸、妈妈、奶奶、姐姐会给他一个安稳的人生、解决所有问题的法宝。可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德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