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盖养老院政府补贴政策占了农民院子,是否有补贴?

问诊养老院的空与挤:明明有床位为何进不来,老人为何不愿住养老院,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坏处,送老人去养老院的缺点,在家养老和在养老院的对比,国家对养老院床位补贴,养老院关于老人外出,不能自理老人养老院
问诊养老院的空与挤:明明有床位为何进不来
时间:日09:06 来源:大河网
原标题:问诊养老院的空与挤:明明有床位为何进不来,老人为何不愿住养老院,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坏处,送老人去养老院的缺点,在家养老和在养老院的对比,国家对养老院床位补贴,养老院关于老人外出,不能自理老人养老院
  资料来源:民政部、新华社  制图:张芳曼开栏的话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已经超过50%。在老龄化社会步步走近的今天,养老院却面临着拥挤与空置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怎样形成?破除两难困境有无办法?养老院之外是否还有新的养老选择?本版今天推出“问诊养老院的空与挤”系列报道,用一线调查和权威解读,分析成因,寻求思路,以期有所借鉴。  一边是一床难求,一边是床位闲置。  这几年,云南在大力扶持养老院的过程中遇到了尴尬:在城市里,这边是简陋的民办养老院越来越难收到老人,那边却是条件优越、服务周到的公办养老院需求不断;在农村里,那边是针对五保户的床位空置,这边是一些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无法入院。  这种养老资源错配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城市养老院冷热不均,有民办养老院一年多没来新老人  11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昆明市寿康老年公寓。这家已经营业了17年多的民办养老院坐落在市区内的一个回迁房小区里。养老院规模并不大,在小区里租了个独栋院子,辅以简单装修,设有40多个床位。  “茨菰肉、小瓜、大白菜汤……”走进养老院的院子,一眼就能看见黑板上写着当日的菜单和值班护工的名字。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楼的大厅里聊天。  养老院并不大,共收住了32位老人。院子的一楼和二楼都被隔成了密密麻麻的小房间,有的房间放下两张床后,就只剩下一条极窄的过道,仅能容纳一个人侧身通过。  “我这儿一方面离城近,老人的子女们探望起来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收费便宜,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所以现在入住率还能勉强维持运营。”说起经营情况,寿康老年公寓负责人桂天钢有些无奈,“但我们已经一年多没有再接收新的老人了。”  据桂天钢了解,昆明民办养老院目前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隔壁区一家120人规模的民办养老院,现在也才只接收了30多个老人,有大量的床位空置。  “我们这儿场地小,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老人们住进来,我们提供的地方也仅够他们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像那边公办的社会福利院,活动的场地很大,还配有专门的医生,想去的老人就很多。”桂天钢说。  桂天钢口中的福利院指的是昆明市社会福利院,下设有福利医院,有专供老人休闲锻炼的花园、操场,条件比普通的民办养老院要好不少。  昆明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李洪有告诉记者,以前,福利院对所有的老人都接收,老年公寓有120张床位对健康老人开放,但这导致福利院的床位非常紧张,排队申请等待的健康老人一度达到400多人。近一两年,为了更好地发挥福利院的托底职能,“我们基本只收生活不能自理和只能半自理的老人”。  标准的收紧,使得普通老人入住公办福利院更加困难。“根据我们对养老市场的分析,健康老人的养老方式还是应该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李洪有说。  农村养老院,五保户住不满,空巢老人想住却住不进  与城市不同,距离昆明378公里的边陲县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又面临着不同的养老困境。  马关县小坝子镇养老院是该县第一家设施配置齐全的养老院,也是文山州唯一的涉边养老院。该养老院实际建有床位24张,现有入住五保老人11人。小坝子镇镇长莫建东说:“农村的居家养老观念很重,让所有的五保户集中供养起来有难度。集中供养和农村居家养老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大不同,让一些农村老人很难适应。我们也去动员过,但一些五保老人除非身体不能自理了,不然就不会到养老院来居住。”  马关县地处边疆,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小坝子镇养老院主要依靠入住人员的五保补助和低保收入以及部分财政资金支持来运转,这就导致了养老院无法向所有老人开放。  在小坝子镇,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外出打工,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成为很严峻的问题。小坝子镇社会事务办主任青代晶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五保的空巢老人来寻求帮助,希望能够住进镇上的养老院。  “我们现在的确有一部分床位空置。”青代晶介绍,“但现在全镇年满60周岁的老人有1000多人,一旦放开标准,养老资源的缺口还很大。”  莫建东说:“农村的养老情况相对比较特殊,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通常都在干农活。我们还是鼓励身体能自理的老人居家养老,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多争取点财政投入,为老人们的养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缺乏专业护理人员,89岁老人自己给自己打针  89岁的陈榛在入住寿康老年公寓之前,已经换过两家养老院。老人患有糖尿病,退休前在疾控中心工作。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为自己打胰岛素针。  “现在想要找一家好的养老院实在是太难了。”老人曾经在郊区入住过一个基础条件很好的养老院,“但那儿的管理人员极度不负责任,到了晚上就不见人,隔壁屋的老人半夜犯病,打电话也找不着人,吓得我赶紧搬了出来。”  “现在这个地方基础设施虽然差了点,但护工都还算负责。”陈榛说,“有条件的话,我还是想回家,或者换个更好的养老院。”  “那些养老院配套设施都不全,人多又杂,看上去很脏,我是肯定不会去的。”在家养老的唐大爷对养老院的态度很坚决。  “中国人的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尤其是我父亲这一辈,都讲"养儿防老"。而且现在的养老院条件确实不是很好,我们把他送过去,是要被人骂的,我们自己也不放心。”他的儿子唐天说。  昆明市五华区老龄办主任闫洁介绍,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等情况在很多养老院都存在。  “老人们年纪大了,多少都会有些慢性疾病,很多养老院都无法承载老人就医的问题。”闫洁说,因为人力成本的问题,很多养老院请的护工都是农村来的,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只能对老人进行简单的护理。有些条件好的养老院收费标准又偏高,普通工薪阶层无法承受。“条件好的住不起,条件差的不愿意住。这是目前老人们选择养老院时面临的现状”。  而有条件进行专业护理的福利院也面临着问题。“医养融合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现在我们的从业人员待遇太低,今年我们下属医院招聘医生9人,结果6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招到1个人。专业人才的缺口太大了。”李洪有说。  “要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不是只有建养老院才是叫做发展养老事业。”闫洁曾经走访多地,学习各地的经验,她跟记者介绍了目前各地的一些先进做法,“一些地方在社区建立了养老中心,每个社区都有助老员。这些助老员会定期上门为社区的老人服务。我们现在也在尝试依托社区,建立老人们的日间照料中心。”  “虽然都说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但要想真正满足目前的养老需求,光靠建养老院,增加床位,培养护工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创新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闫洁说。  《 人民日报 》( 日 20 版)  作者:日 20 版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文相关推荐
15-06-0315-07-2115-07-2915-07-3115-08-2915-10-22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农村与城市养老现状对比分析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个没有成长烦恼的民办养老院(组图)
养老院明亮的落地窗五保户李来锁老人们在打扑克王永威夫妇是老院民了晚饭时间文·摄影/本报记者 查 娜  张振业的享寿增养老院,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小有名气。2010年,张振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了全县第一所民营养老院,接收了100多名五保户。2014年,他又开办了规模更大的分院,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能接收400多名老人。农村的养老服务业,是个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张振业却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搞养殖、种粮食蔬菜,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张振业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收支平衡,还略有盈利,让农村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替政府分担压力,民营养老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的做善事,到如今的发展壮大,张振业的故事,给农村民营养老院模式的探索诸多有益的思考。
  公益红人
  60多岁的张振业在武川县是个名人,原因是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创办了县里首家民营养老院。而且,养老院接收的绝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有残疾的五保户。在县城里,办养老院可不是个挣钱营生,张振业的举动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另类的选择。说起张振业,人们都说他心好,愿意做别人不能做、做不成的善事。经营养老院5年多来,张振业的事业越来越大。去年,他还在大豆铺乡开起了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两家养老院将能接收500多名老人。这个规模,即使在城市里,也是少有的。
  建养老院是张振业多年的夙愿。1990年,张振业家附近建了一所养老院,那时候的条件和环境都很差,在那里的老人有的是留守老人,有的是空巢老人,还有的是五保户。那时候张振业就想,等以后自己有了钱,要给这样的老人建一所温暖的家。年轻时,张振业给别人当司机,时间长了挣了些钱,自己开始养大车,后来又开了物流公司,生意最火的时候有三四十辆大货车。打拼了多年以后,张振业慢慢地有了一些积蓄。2009年,张振业听说他家附近的养老院面临拆迁,里面的老人无处可去,于是他决定用多年的积蓄,在自家的院子里重新盖房,建一所养老院。2010年8月,投资500万元的养老院正式开业,养老院里共有100张床位,13名工作人员,配有洗浴室、活动室、餐厅、医务室等。
  这所名为享寿增的养老院,主要接纳武川县镜内的五保户。张振业说:“在县城里,有很多五保老人,他们膝下无儿无女,到老了没有人照顾,所以我就针对五保老人的问题,去县里的民政局咨询,从民政局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他们按照五保老人的困难情况,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有残疾的、生活情况差的老人全部入驻我的养老院。我不收取费用,只依靠政府对五保老人的补助资金养活他们。虽然每年的费用都非常紧张,但我还是尽最大努力让老人们生活好。”
  张振业的养老院逐渐有了名气,想要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100张床位很快就住满了。于是张振业又计划着扩大养老院的规模。为此,张振业将物流公司的货车变卖,又筹措了1000万元,在大豆铺乡建起了养老院分院,分院的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设计放置400张床位,2014年10月,分院开始接收老人。
  下午5点钟,是养老院的晚饭时间。护工李福民给3桌的老人端来晚饭后,又给不能下楼的老人们把饭送到房间里。初来的访客,会以为李福民也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今年他也63岁了,跟养老院的院民年龄差不多。
  李福民是国营苗圃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在家闲不住的他就找了一份做护工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在养老院工作一年多了。护工的工作繁忙琐碎,挣得钱也不多,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来做。目前院里的3名护工,都是60多岁的人。
  每天早晨7点钟,李福民就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了,晚上则要等到老人们都休息了才能回家。护工的工作,主要是给老人们送饭、烧水、洗衣服、打扫房间。现在养老院里不能下楼活动的老人就有七八位,李福民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这几位老人。为了老人们互相有个照应,养老院每个房间都是住的两位老人,如果老人们身体不适需要帮助,同屋人能及时叫来工作人员。
  李福民说,将来自己老了,也会选择住进养老院。现在他一日三餐都在养老院里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服务老人们,一个月还能有1000元的收入,挺好的。但是他还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养老院来工作,给养老院注入更多的活力。
  五保户
  对于69岁的五保户李来锁来说,住进养老院的5年时间,是他一生中最稳定闲适的时光。李来锁是个五保户,只有一个妹妹在呼和浩特市市区生活。李来锁单身过了大半辈子,最初是在村里种地。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考虑到今后的生活,李来锁决定去城里打工。在城里李来锁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来锁越来越担心将来。自己没有儿女无依无靠,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将来谁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呢?打听了城里养老院的费用,最便宜的也要每月1500元左右,条件稍好一些的就要3000元,自己每年能得到的国家给的五保户供养金,根本住不起养老院。
  打工时,李来锁认识了张振业。张振业告诉他自己在武川县开了家养老院,等他老的时候,就到他的养老院住吧。张振业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来锁未来的生活方式。李来锁就真的找上门来,住进了张振业的养老院。像李来锁这样的五保户是享寿增养老院入住老人的主体。
  现在有150多名五保户老人住在享寿增养老院。用每个月几百元的国家供养金,就能住进条件比公立养老院还要好的民营养老院,也没有世俗看法的顾忌,五保户们多数愿意在年龄还不是很大时就住进养老院。集体的生活,让一生孤单的五保户老人们能够感受到缺失的家庭及亲情的温暖。另外,在村里居住的人们越来越少了,生活和医疗条件的落后,也让五保户老人们更加倾向于早些离开农村。如果有条件,到县里生活是最好的选择。
  张振业是武川县的公益名人
  自费户
  82岁的王永威和80岁的妻子白秀兰,是养老院的老院民了。建院时,两人就住了进来。王永威是邮政系统的退休职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他们夫妻二人是院里为数不多的自费院民,住在一楼一个单独的房间。吃饭时,管理员会把饭送到房间,闲暇时他俩在院子里遛弯或者回房间看电视。生活跟以前两个人在家时差别不大。
  住进敬老院之前,王永威和妻子一直是单独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做饭和洗衣服逐渐成了负担。王永威有高血压后遗症,老伴身体也不是很好。虽然有5个子女,但是子女们都无法在身边照顾他们,而且子女们也都是快60岁的人了。独居,对王永威夫妇渐渐变得危险。经人介绍,夫妻俩决定尝试一下养老院的生活。来到享寿增养老院之后,夫妻俩就没有再离开,一住就是4年。
  如今,王永威和妻子在养老院的生活很安闲,儿孙们经常来看望他们,身体不适的时候,院里的医护人员也能进行简单的治疗护理,生活起居有护工照料。老两口的幸福指数挺高。王永威觉得,也许孩子们的养老也会选择这条路。王永威告诉记者:“在养老院这几年,我们老两口过得挺舒坦的。在住进养老院之前,我们也有很多的顾忌,一是怕别人说闲话、二是担心养老院的条件不好,不如住在自己家自在。来了之后,这些顾忌都没有了,现在我们是彻底安心了,余生我就打算和老伴在这里度过了。”
  在享寿增养老院办公室主任王兰梅看来,王永威夫妇是今后越来越多的入住老人的典型代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到了这个年龄,生活起居就需要有人全面照顾了。而此时,他们的子女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也步入了老年阶段,不少人还要给子女们照看孩子。因此,赡养老人就是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此时,住进养老院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每一个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将社会养老工作做好,就能为家庭分担沉重的负担,这是将来养老模式的主流方向。目前,院里自费的住户只有十几个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但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费户住进来。
  养老院
  自给自足
  经营了5年时间,张振业的养老院越办越大,如何将养老院经营下去并且扩大规模,是他面临的问题。如今,养老院里住着162位老人,其中12人是自费户,其他全部是五保户。养老院对五保户不额外收费,仅有国家每年7500元的五保户供养金。而自费户每月收费1000元。这些钱包括老人的伙食费、住宿费和护理费。创办之初,养老院的经营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当地政府给了张振业一定的扶持,政府部门给每位五保户每月100元的床位补贴,还有一些取暖补贴。能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创办民营养老院的,武川县只有张振业一人,扶持壮大民营养老院是张振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双方也摸索着合作和扶持的具体方式。
  为了节约开支,张振业搞起了养殖业和蔬菜大棚,还自己种粮食。这样,养老院需要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能保证自给自足。这是张振业维持养老院不亏损的主要方法。张振业觉得,能够解决伙食供应问题,是在农村开办养老院的优势。大部分民营养老院都处于维持经营或微利的状态,且养老服务属高风险行业,特别是面对一些有顽疾的高龄老人或失智、失能的老人,风险就非常大,办一所养老机构并不容易。民营养老院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自力更生还要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扶持。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61560条
评论171586条
评论138543条
评论84395条
评论82096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个想法是源于看了一则新闻这样说:  在欧洲游玩期间,瑞士一个家族养老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养老院位于瑞士一个叫茵特拉根的小镇上,里面住着4个老人,因为他们都是根脉相连的亲戚,而被当地人称为“家族养老院”。  其实,瑞士的养老制度非常完善,老人到一定年龄后都可以申请住进养老院,在那里放心地度过一个安逸晚年。但有的老人为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构想出这个更妙的家族养老方式,结果得到众多老人的喜爱和推崇。  家族养老院确实有很多好处。老人们身处浓郁的家庭氛围里,生活上能互相照应,情感上亦能得到很大满足,还可以共同回忆美好的过往,日子自然充实而有趣。  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老人戴维正跟着音乐自我陶醉地哼着不知名儿的歌,而约翰正悠闲地坐在水池旁喂鱼。院子里有个大花圃,两位老夫人也正忙着,一个端着喷壶在浇花,另一个拿着剪刀认真地修剪花枝。  看着这么一副平淡而温馨的场景,我不由心生感慨。他们年轻时各自纷飞,为了小家奋斗大半辈子,没想到人到老年,竟还能居住在一起,享受兄妹亲情,真是一种让人艳羡的幸福。  我又怀着好奇参观了屋子内部。这本是一处田园风格的乡村旅馆,经过改造和装修后,整个风格古典淡雅。几位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单间,正中一个大间是共用的客厅兼餐厅,布置得简朴又略带点儿浪漫。我不由地啧啧称赞,真是个别具一格的家族养老院啊!  性格开朗的玛丽夫人热情地说,假期或节日时这个小院会更热闹。年轻人都领着孩子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这么大的院子被笑声塞得满满的,像放鞭炮一样噼啪作响呢!我想象着那个天伦之乐的场景,忽然心头一动,等自己老了,何不也呼亲唤友,来个家族养老时尚行。  都说瑞士人生活在幸福的蜜罐里,是因为该国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因为他们有个好心态,善于自己给自己创造幸福。  在二十多年前,曾经年轻的我怀揣十二万分的理想和梦想走出江西的山区,在江苏生活了二十几年。也许是年龄老了,心态也开始转变了,这么多年在外,父母都没能很好的照顾上,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去几天,父母年岁老了,看了一回就少一回,想想就心酸啊!所以也萌生落叶归根的想法了,加上现在社会的诸多流弊,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连水和空气都不好了。大家想想千方百计挣钱,最后买的食品犹如毒药,吃了容易治病的,那我们还去挣这钱干嘛?  因此,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农村建立一个自己的养老院,自己的世外桃源呢?从历史上来讲,这种家族性的养老院就有,这不是瑞士才有。古时一个家族都是几百人啊,范仲淹后来就为家族提供“义田”,供家族养老用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已经没有这个了,现在都是由政府办。我也常去政府办的敬老院做做义工,发现住里面的老人在精神上缺少寄托。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将来我们的养老问题一定会要靠自己!!可是我们七十年代的一批人,多数是独生子女,将来的养老问题,他们就算有经济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照顾着我们。所以,我们的养老问题要看自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现在社会诸多问题就是因为不懂“孝道”才造成的,大家都看见了现在公布的几位大贪官,这些官员能做到高位不容易啊,可是他们懂“孝道”吗?不懂啊!!!将来他们被钉来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难翻身,他们能对的起他们的列祖列宗吗?  而我江西老家的农村目前山清水秀,这点江西会因为前些年没开发而得福了,环境相对来说比山东、河北等地好。老家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地也没人种荒废在那里,回去可以承包很多地来种,自己种蔬菜自给就行。其他的有利条件都有。将来的养老院模式我初步的设想是:一、养老院是生活养老的地方,不是做生意盈利的,不能用投资的眼光去看,不能用投资的算盘去打。二、是家族性的,现在当然没有那么都兄弟姐妹了,那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将来生活上能互相有照顾。三、规模可以大可小,但一定要体现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好久了,现在有些顾虑是不知是否能行?另外,自己的经济能力也不算大。所以想来天涯问问高人,看过一些回乡创业的朋友做的都不错,也得到社区朋友们的不少建议。我由于文笔不好,这样简单的说说是否能看明白?如果不明白的地方再来说吧
楼主发言:26次 发图:
          没人回复,我再来说说。这是我找到净空法师的构想,努力去做吧
    房子的外观准备做成这样,六套商品房一样,每套三、四间单间供住宿。另外再建厨师、餐厅、院子。  餐厅也可以用来一起学习娱乐的地方,定期免费为周围小朋友搞一些伦理道德活动。
  我发的帖子也好些天了,点击不高,回复的没有,自己回复一下吧,看了这位朋友的帖子农村老人境遇悲惨是谁的责任?  说明有些问题是严重的,如果大家都还是麻木的话,后果一定会更严重,甚至到自己身上。我把这个内容复制过来,充实一下我的想法。我选择坚持做对的事情!!!!  《半月谈》杂志发表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报告称,大陆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很多老人自杀,除了生存艰难、疾病缠身以外,就是缺乏亲情。这种令人耻辱的社会现象,对我们这个具有高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以及对我们这个号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国官员,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此,不知道我们党国的领导同志们会作何感想?说实话,这《半月谈》的编辑们也有点儿扯淡,这种违背我门党国“舆论导向”,不符合我们党国“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岂能在如此重要的党刊上随意发表?这不是在我们党国的脸面上抹黑么?!真是岂有此理啊!  &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报告透露,在老龄化程度高达28%的江苏省如东县,六七十岁的老人,绝大多数还在打零工、做家务。当他们老得不能动弹,渴望有儿孙在身边关怀照料时,不少老人却只能在养老院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报告说,其实大陆农村乡镇的不少敬老院并不是老人们颐养天年的理想所在,很多老人只是在这里“活着”。比如,如东县环镇敬老院收养了82名五保老人,然而仅有的7名工作人员,很难对老人们做到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敬老院里没有亲情,缺乏友情,甚至没有任何情感交流,老人们仅仅只能“苟且”地“活着”。这样的现象即使真实存在,好像也不能公开宣传吧?!  大家都知道,以往,我们这个民风淳朴的大陆农村的社会传统,一向由子女晚辈照顾和奉养老年人。如今,在农村地区,大多数青壮年都拖儿带女外出打工,家中往往只有老人留守家业。这些老人除了农田劳作,畜禽放牧之外,哪有亲情可言?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照顾和福利微乎其微,这就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境遇日趋悲惨。如今,大陆的农村社会越来越畸形变异,传统的孝道已荡然无存。农村老年人在绝望之余,自杀现象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的农村地区居然将老人自杀看作是很正常的现象。据湖北京山县的村民反映,保守估计,该地区至少有30% 的老人选择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令人惊异!   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燕舞经过长达六年时间,走访11个省40 多个村庄的考察,居然发现,自杀已成为农村老人结束生命的普遍现象,其中不乏子女逼死老人的极端事例,让人听了无不心寒: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听说父亲病重,便请7天假回家,当父亲病情缓解后,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可只请了七天的假,还包括给你办葬礼的时间。”老人在绝望之下随即自杀身亡;湖北省景山县一位老人,边喝农药边在火盆里给自己烧纸钱,直到停止呼吸。村民说,老人是怕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烧;还有一位老人怕死后子女不肯花钱埋他,自己挖了一个坑躺在坑里喝农药;有一对老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但子女却未把还留有气息的老先生送去医院抢救,老先生在家里挨过三天后痛苦离世。据说,许多农村老人认为,他们的三个儿子:“药儿子(喝农药自杀)、绳儿子(上吊自杀)、水儿子(投水自杀),哪个都比自己的亲儿子亲。” 这不骇人听闻么?!  其实,这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有平安生存的权利,有哪个老人会心甘情愿“自我了断”?“事实上,多数自杀身亡的老年人,是不想死的。”刘燕舞老师还记得2011年冬天他去应城农村做访谈的情景。在离他住处不远的一户人家,照料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那年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然而这个倔强的老人,就想“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绝望的咽下最后一口气。这种事情还不让人遗憾么?一个身边有儿有女的老人竟如此痛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不悲惨么?!  难怪,我们党国不敢实施安乐死。在现在这样不断败坏的社会风气下,一旦可以合法实行安乐死,就会有大量的老人会被他们的不俏子孙施以“安乐死”而强行消灭的。如果真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这个党国,连同我们这个民族,真会在不费一枪一炮的“敌对势力”面前“自我了断”!令人特别沉痛的是,我们党国连续几十年的严重腐败既败坏了党风,也败坏了民风。如今,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想要重新回归旧日淳朴善良之风尚,还真有点难了!  当然,上述这样的话语也只能在我们民间内部说说而已,看看能否引发善心与共鸣,像《半月谈》那样在全国和全球公开散布,那就好像有点存心不良了!
  2015年春节过后终于下定决心了,能下这个决心真的很不容易,19岁当年想走出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家乡较为贫穷,经济不够发达,工作机会少。在号称全国第一县生活了26之后再次回到家乡,不知道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反正自己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感觉。而且要做的事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日春节年初八,从老家返回江苏,一路下着大雨。往年过年的时间都是从准备计划着回老家开始算起,离开老家那天结束。今年也是这样。  28、29、1、2号连续几天把原来赖以生存的小店关停,东西简单处理。  日,几位朋友们得知我的决定之后,也在理解与不理解中请我吃饭,算告别一下,毕竟大家相处还不错,有些老乡从认识开始就成为好朋友,都二十几年啦,我非常的不舍。我也是强忍着眼泪和大家喝酒。  日装满一车带行李又踏上回乡的路......  日是元宵节,算来也是二十几年没在家过元宵节了,陪着父母和兄弟们一起吃着饭,酒肯定是少不了,但没喝多少就又感觉没喝酒的劲了,因为想到妻、子还在江苏,他们两个人冷清的过节了,希望也能尽快回来。
  @金久源 可行,支持
  日,收拾好个人用品回山里住了,之前在县城买的房子是给父母兄弟住,我回来不能呆在县城,还需要到山里农村去接受“上山下乡”锻炼,呵呵!  山里已经有五六年没人住了,又是农村的土胚老房子,房间里充满了霉味,房顶不少瓦坏了,到处漏水。再次一个住进19岁前住过的老房子,难于入眠啊,山里海拨虽不算高,才800米左右,由于地处江西和湖南的交界处,群山连绵,空气湿度很大,白雾常笼罩,感觉很阴冷。山村的夜晚很安静,天也感到更黑,不见半点灯光,只有偶尔传来几声狗叫。  下午回到山里时已经快5点了,路过堂兄家里,大哥邀请去他家吃饭。他知道我家里多年没人住,冷锅冷灶的不方便。伯父前几年去世了,他去世时我没能赶回老家。记得我在上初中时,伯父会叫我帮他做点事,如帮他锯木板等,然后给我五元、十元钱上学,实际上我并没帮他干多少活,而在八十年代的五元钱很顶用,够我改善两个星期的菜金了。想到这些事,酒又喝不少。大哥家这几年经济还不错,孙子孙女已经三个,女儿也都嫁人了。儿子还买了一辆面包车,上街时可以一家大小坐8-9位。对现在的生活也感到很满意,固定工作是去离家不远的矿山里做工,工作也不算很辛苦,一年有七八万工资,平时又可以去山里买些竹子,木头等,十几万的收入很轻松了,虽然不种田了,要买米吃,但菜是自己种的,干净、新鲜、好吃。鸡、鱼也是家养的,酒是自己家酿造的,开支不算很大,幸福指数很高了。想想我自己当年拼命去外地发展,现在的情况呢?应该这也是触动我回乡的一个因素,尤其是能吃上健康的蔬菜和家畜。我离开的地方,虽然说是全国第一县,但河里的水是不能喝了,用那种水种的蔬菜反正是没江西山里的好吃。
  支持一下,估计会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
  理财之道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十分之四用来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用来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用来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用来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用来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用来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用来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用来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用来奉事国家沙门  钱财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在佛法里说有漏财富为五家共有:一贪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二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三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四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五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这样,我们的财富不是和贪官污吏、水火、盗贼、刀兵、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的吗?能够觉悟知足的人就会知道,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谢谢几位朋友来打赏啦,尤其的插入广告的朋友,如果我这贴能有更高的点击率,说明您的眼光真好!
  养老产业目前是一份朝阳产业  
  本帖我采用日记式记事而已,山里没有网络,也不想靠着网络,所以,更新是不定时的。现在继续。  日,上午随堂兄一家人等去堂姐家,堂姐家的儿子明天结婚。堂姐嫁在湖南,与我们一山之隔而已。还是在17岁时去过她家,堂姐夫听说我在家,他也极力邀请我要去做客,堂姐夫年轻时很聪明能干,那时是八十年代,没多少娱乐活动,我们都很喜欢下象棋,棋艺跟他学习不少。后面能成为吹吹牛的“棋王”,基础跟他分不开,所以,我也就很高兴的去。侄子用他的面包车拉满一车人,一个座位最少坐了两个人,我坐弟弟的皮卡,弟弟这几年经济基础也好些了,投资了两台挖掘机,一台十几万元的皮卡,平时帮人们挖地基、挖田土、挖山种树,虽然辛苦也算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多数是本地的业务,村民干完活就给钱,不存在拖欠问题,我也告诉他一定要按主家要求把活做好。  一行十几人在中午的时候到达堂姐夫家,姐夫家一家很热闹了。相帮的家族叔侄早已经做好准备,我们刚停车就放鞭炮迎接我们做客的亲戚,还请了两位吹唢呐的人,嘀嗒、嘀嗒、嘀嗒嗒,听到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唢呐声,无形中增添了很多的喜庆和美好的回忆,吹唢呐的人功夫很不错,就那么几曲来回吹,中间不用换气,他们都会循环换气了。这个我也曾经去练习过,怎么也找不到窍门,两个腮帮子酸死了也没学会。  午饭就已经十几桌人了,吃的蔬菜多数是自己家种的,非常新鲜好吃。但肉类是市场上买的,平时大家都出外做工,没人愿意养殖家禽、家畜。下午就安排人员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在湖南的另外一个县,相距百公里了,明天早上再出发时间上有些赶,另外遵循老规矩,都是今天下午出发迎亲的,姐夫要求回来办婚礼,也就是要遵循旧制。上两张娶亲的图吧          
  下午在安排去迎亲的人员出发之后,姐夫也就没多少事了,大家一起围着火炉聊天,姐夫这些年也还可以,儿子两个都成年了,这次结婚的是二儿子,据说在广州花都也买了房子,大儿子在县城也买了房子。等他们两个婚事都安排好了,再来翻建老房子。他们家离乡里也有十几公里路,当年我去他们家时还是土路,到乡里赶集多数是走路,难得一辆手扶拖拉机同路的话,一定会挤满人。现在村里公里全水泥硬化了,到每户门口的小路也硬化了,老人们都很高兴,感谢现在政府做的这些。村民们不关心政治如何,只盼日子平稳,生活稳定就行。政府在环保上也投入了一下,农村也实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    
  晚上住在姐夫的弟弟家里,他家新起一栋二层半的楼房,简单装修了一下,生活设施齐全,和城市没多少区别,很方便了,儿子在四川当兵好几年了,难得回来。大家一起聊着二十多年来的一些趣事,转眼就十二点了。他们这些年都在广州打工,平时难得回家,这次等姐夫的儿子婚事办理好,在出去打工。我问:平时出去了,房子空着谁住?父母年岁老了,还住老房子里,生活不方便,为什么不来新房子做?他说:老人们不会用现在的一些设施。我无语了!现在他的父母还不算很老,就这些生活设施教教就会用呀,如果今后老了,吃饭都不能自己动手了怎么办呢?所以,我想到今后我要发展的方向——家族型集中居住养老,应该可以做下去。姐夫的伯父八十几岁了,子女一家人都在外打工发展,独留两老人在家,平时都是托亲戚去看望看望。我跟他们聊了我的计划,他们还说希望我快点建好房子,成为第一批住家。  现在我来说说我们农村的人员结构现况是:一批外出到省外发展,每年难的回来一次,有些能力的接父母去居住,顺便带孩子;一批居住在县城,半年回家看看;一批住乡里,每周、每月回家,因为村里已经没有学校了,全乡的人只有乡里有小学,不少初中都要到县城上了。还很少一批居住山里不外出,大家都俗称“老残军”。在外发展的人思想都很开明,毕竟是信息时代。婚姻状况也很有意思,媳妇、女婿也都有五湖四海了,在一起交流还需要“不懂话”(普通话)了!说到人员结构不得不说到计划生育,我们七十年代大多数家庭有五六位兄弟姐妹,在外的自己却只有一个孩子,在家的自己有两个孩子,不过很多相差十几岁,后来计划生育松了一些,现在八十年代的人多数有两三个孩子。
  简单说完人员结构,再来说说居住环境现状:一住宅房逐步在改善,原来的土胚房正在消失中。大家喜欢建两层半的房子。生活习惯和生活设施都会有跟大的变化,以方便实用为主。二重点我很关心的生态方面,原来依山开垦的梯田现状都分到户了,自己喜欢种什么就种什么。多数种满了树,如杉木、竹林等,空气很好,这也是我想在山里去建房子的目的,因为是为老人居住,老人们不需要热闹的灯红酒绿。在种树方面的经济产出,大家也很有信心。早些年种的现在都成林可以砍伐了,不少人有百亩朝上,一批砍伐能有百万的收入。三,很多地方都是真正的山泉水。
  日,堂姐夫儿子的婚礼如期隆重按古俗举行,祭祖仪式、敬亲仪式、入洞房仪式等都是按族里仪事先生的做。对联也都是族里仪事先生写的,我们这里每族姓都会有自己的仪事先生。仪事先生也很高兴为自己族里举办红白事,这是一种荣耀。午饭结束回到山里,下午把老宅里外清扫了一遍,老宅也就因我回家有了生气。我也感觉没有前天晚上那种阴冷了。晚上遵循老师的教诲,读一个小时的经文,睡觉很香。早上六点起床读一个小时的经文,然后沿山里走了十几分钟,神清气爽!哈哈,有感觉了。  日,我跟堂侄说想去乡里,他马上说:老叔,我开车送你去!原来都是他坐我的车,现在有机会让我坐他的车,他很高兴。到乡里十五公里左右,全是很陡很弯的山路,路面也是前几年才水泥硬化。路面不宽,两辆小车交会都不行,这几年小车增加不少,交会点又不多,会车困难。路面不拓宽的话,不用多少年也会赶上北京的堵车。哈哈!  今天到乡里去是办原来计划好的一件事,再设一个爱心书屋,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免费借阅健康有益书籍的地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能静心下来读读书,也是一种修养方式。去年在县城弄的爱心书屋运行一年下来,大家都很喜欢,也得到不少朋友们的支持,捐助了很多有益的图书给我才得以办成。现在图书越来越多,可以在乡里设点了,将来争取在每一个乡镇有一家爱心书屋,也是一种另外的呼唤,大家都在追求金钱,要求利益交换的同时,我们不能少一种更重要的事——情义。我们免费为大家提供可以借书的地方,就是一种方式。上几张图片吧                    
  同楼主一样,我也是在外打拼的江西人,只是我是60后。随着年龄变老,我也感觉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是没有楼主那么多的财力,所以去年我在老家做了一栋房子,就是想老了之后靠兄弟姊妹互相帮助养老,从而减轻小孩的负担。我想这会是一个方向,政府是不可靠。
  只要你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在哪儿养老都是可以的。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回复楼上两位朋友:  感谢您们的回复,正反观点我都欢迎,都是一个观点嘛,您今后想靠兄弟姐妹也正如净空法师所讲解的,人本身就需要一种有血缘关系,尤其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  下面的朋友说:有钱在哪里都一样。这不尽然吧,有种情义不能完全靠金钱来代替,如过年时的中国人式春运。我后面几天走访了一些家庭,也算是一种调查到的情况,或许您会有新的体会。调查到的情况有悲有喜,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现在发生的情况都不知道原因,家庭人生苦难找不到原因,明天有时间请再继续关注!谢谢
  日,上午在爱心书屋整理图书杂志等,街上的一些人听说是做一个爱心书屋也都感到高兴,好几个人来帮忙,书架也是他们去找的,没花钱。真是应了“得道者多助”。时间过的很快,中午堂弟还招待吃了午饭。  下午,我回到山里时快4点了,在离家还有一公里左右,有一个陡坡车上不去了,只好下来步行走回家了,雾蒙蒙的天,还有些雾水打在身上。农村的路到处是泥水,要有选择性的下脚,时不时还要跳跨一大步,这样锻炼身体一定会更好,呵呵!  看看时间还早,想起族里一位爷爷辈的老人--房爷,八十三岁了,过年时本来就应该去看望一下,但时间不够没去。现在听说又重病在家,今天该去看望一下。走到他家,他的儿子我叫堂叔的(年龄比我还小两岁)正好在家,招呼我坐下,聊了一会家常,就到房爷的房间去。房爷面朝里躺着,已经不能自己起床了,我也看不到他的面容,问他话时能回答,我告诉他我是谁时已经不知道了,说明记忆衰退了。身上盖的被子都露出棉花了,房间里臭味很重。堂叔跟我说病重快一年了,原来还可以自己下床出房间活动一下,这半年来不行了,尤其是最近大小便失禁了,他要外出做工,护理方面搞的精疲力尽,老人一翻真垫的纸被就会移位,大小便失禁了就搞在被子上,换都没发换。说到这些我很是心酸!人老了又有病的话真可怜!堂叔是兄弟俩,现在也是轮流照顾父亲,所以,很多所谓城市里的人,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农村人为什么喜欢生孩子?在这个情况下,谁来照顾老父亲呢?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养老情况。兄弟姐妹多的应该能照顾更好一些。我也能力帮助到他们什么,只能在言语上讲讲孝道方面的一些道理,估计房爷日子不多了,让他们尽心照顾好。  晚上还是在大哥家吃饭的,吃饭后有聊了很久,大家对我回来都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眼里我在外已经二十六年多了,妻子老家是上海的,儿子还在初中,怎么会有打算回老家呢?而且是回来种地!!!!!对建养老院也是将信将疑,因为我不是为了搞盈利,他们认为将来怎么坚持下去是个问题!
  日,雾雨天,昨天弟弟把挖掘机来回来了,也是停在昨天我陡坡处,不能上。早上吃过饭我看看没事就准备出去走走,有几位亲戚家也是多年没去了。  先走到一位堂叔家,乡里爱心书屋也是他捐出房子来的,我还没跟他见面聊,是堂弟跟他好此事说的。他们去年刚在乡里街上建好一栋四层房子,花费不少钱,他们自己还说借了不少。房子虽然建好了,但是由于本乡人口不算多,暂时自己用来经商还没有这样的打算,出租也不容易,租金也不会高。所以,我谈到我们用来建一个爱心书屋,是一个有利自己和他人之事。堂叔曾经当兵几年,道理一讲就通,这事也就这么很顺利的定了。  到他家一看,没人在家。堂弟在乡里没回来。堂叔家在我们小山村最高位置,曾经是我老祖宗最早成别处搬来住的地方。上图一张:  
  我沿路去另外一家亲戚家,路过一个叫老庵场的地方,看了看。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用石头砌的地基,只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了,现存的老人们也都不清楚了,这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寺庙曾经是担任国家的教育场地,延续有几千年了。谈中国的历史是少不了他们的。正好身边带了一个播佛机,我孤独的站在那里,播放了近十分钟的:阿弥陀佛......!
  走到另外一位亲戚家时已近11点了,这位亲戚是我叫表叔的家,另我很吃惊的事是,他竟然右眼失明,左眼也只有零点零几了,可以说也近乎失明。表婶去乡里料理房子没在家,他们也在乡里建了一栋房子。之前没听家人说起他们的事,前几天表婶跟我们同车回来也没说到。我真的很吃惊!表叔年轻时很帅的,他自己就说过:表婶是另外一个乡的,家在里乡不远处,人也很漂亮、能干,现在还是村干部呢。肯嫁山里来跟他过,就是因为他长的帅,哈哈!他也很会玩,村里人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在一起喝酒、打牌、炸金花,很多时候少不了他,没人玩的时候就叫他或去他家。现在才54岁却要面临黑暗的世界了,所以,他的神情很沮丧。我们聊到曾经共同经历过的趣事,他脸上的高兴一闪又是忧愁了。我心里也是嘘嘘不已。他已经不能动手炒菜吃了,只能把煮熟的食品放在固定的地方,然后摸着用电饭煲热热吃。我见此景,我去他家菜地摘了大青菜和萝卜,自己动手炒了两个菜陪他一起吃饭。  其实他现在这样的结果也是有原因的,今后想改变局面也有方法,但现在我不想跟他说,在这里我也不想说,因为多数人不会相信。  吃饭结束又帮着洗好碗就告别了,因为还有一家亲戚去走走。也答应他今后有空再来陪他吧。      
  一不小心搞了一张重复的图片,汗!  还有一家是堂姐夫家,也就是我伯伯的大女儿家。  他家在最高处,从我家走上去要一个小时。他有一个弟弟跟我还是初中同学。小时没少去他家玩,住也没少。我同学很会抓泥鳅、黄鳝等,暑假时就喜欢去他家玩,他们父母很厚道,对我很好很好。我记得他初中没读完就不上学了,利用抓到的黄鳝去卖,开始赚钱了。在86年左右买了一个四个喇叭、双卡的录音机,在当时可是很时髦的事,放着邓丽君的歌到处跑。光用电池而且好像是要六节的,电池当时也算很贵的。着实发烧了一把。我还借到自己家里玩过好几天,没钱买电池了才还给他。所以,跟我这个同学的友谊就是从那时建立的。可惜,我这同学心好命不好,在十年前因为家务纠纷,失手打死了一个人!现在还在牢狱中。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在家,现在大女儿上高中了,小儿子也要上初中了。在他去服刑之后,家里的事都是我堂姐夫来照顾了。堂姐夫自己家经济条件可以用很差来说,每年赚的钱仅够解决温饱。但他视侄子如己子,在这件事上处理的令人赞叹!现在两孩子也很懂事,学习也不错。我相信他们这样坚持一定会有更好的回报。
  日,晴。  昨天下午从堂姐夫家到我家时已经五点了。小弟说:去县城去吧,明天需要买挖掘机用的柴油,县城便宜一些,顺便晚上去老大家吃,老大过几天女儿出嫁了。  老大现在也在乡里买了房子,平时在外做工也不回山里,回家就住乡里,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回山里干活,也会回乡里去住。这种情况的家庭很多,前面我也说过。这是否就是中央提到的生活居住要集中化、城镇化呢?我看不尽然,还有很多潜伏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将来有时间我专门去调查一下再发表看法吧。  今天是植树节,早上在县城苗圃市场买了几百颗桂花树苗和罗汉松树苗,曾经答应过兄弟们,他们把公路修通到每家了,我要买一些绿化树种在公路边。下午到山里之后堂弟和侄子也来帮助种树,        很快就把树种完了。自我吹嘘一下种树事小,意义还是很大的!
  接下去的工作是开始实施我计划中的第一步:平整土地  原来的山田小,弯,坎多,不利于机械耕作。现在要整理出来可以建大棚,但不种反季节的蔬菜,蔬菜也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用农家有机肥。      还有这里没挖之前的样子:  
  能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了。曾经要用刀斧砍树,现在有电动的锯子了,一棵树瞬间就可以砍倒。  
  两个小时下来,一口不算大的鱼塘就有形了,因为将来自己家的敬老院消耗最多、最大的就是食物,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养殖一些蔬菜、鱼类、家禽、家畜,不用买就能保证平时的供养,而且新鲜,健康。  
  上几张图片吧,图片仅为记录,好多田没人种,我去把它烧干净,今年可以种不少东西,黄豆、山芋、南瓜、辣椒等等,这些蔬菜不需要太多去管理它。能看见对面山窝里将来可以都围起来养放养的鸡。这样鸡类似野鸡了。                  
  日,晴,  经过几天的努力,第一个阶段的鱼塘和菜地平整算暂停了,接下来是种菜的事,种菜之事暂时付钱请几位大嫂们帮助。  然后开始对地基挖了,原来的地基不够宽阔,需要有40米*50,好在有挖掘机,在原来的地基下挖2米,估计就够了。原来的树木全移栽到地基边上去,虽然咱住山里不缺树,也要讲究环保、节约!          
  日,晴   今天房爷爷下葬!!!  房爷爷是在17号去世,在经受一年多的病魔总算解脱了。昨天20号就有不少家族叔侄来帮忙了,我也是昨天上午就到了。昨天下午还请来了道士为房爷爷做法事,超度灵魂!整个过程我没全部陪完,心情也非常沉重,不过也几乎一个晚上没睡觉。望着冷冰冰棺材直放在大厅,发出幽幽的黑光。想到人的一生真有意思,活着的时候,拼命追求所谓的幸福。到头来也就这么一副棺材而已,城市里一个小盒子。  大家在帮忙的过程中,也在议论这和那的,这里我也不想过多评价了,说多无益。本来想用相机记录整个过程,也担心这担心那的,没向堂叔提这样的要求。  下次有时间再把道士做法事的过程整理出来,其实道士做法事很有教育意义的,只是很多人不懂,也不关心!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院床位补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