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应对之策”正确把握经济发展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试论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经济杂谈泛学科博客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经济正文
网 站 搜 索
推 荐 信 息
热 门 信 息
  试论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
试论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 中国大学 作者:李进法律…  ∷∷
试论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犯罪呈现出智能性、隐蔽性、复杂性、严重性、国际化等特点,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经济犯罪的势头难以得到较快遏制,甚至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和建构和谐社会,正确把握当前经济领域犯罪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科学预测经济犯罪的形势,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科学的预防经济犯罪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特点& 经济犯罪对策
一、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犯罪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前经济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行为特点
1.发案总量持续攀升,金融领域大要案频发
合同诈骗案件、职务侵占案件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案件仍占据立案排行榜的前三位。这说明常见经济犯罪仍呈现高发态势。
金融领域犯罪形势趋于严峻。
2005年,金融领域案件虽然立案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涉案总额却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大案要案频发,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涉案总值274亿元,较上年上升128%。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内部人员特别是&一把手&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实施犯罪现象突出。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日益严重。假冒、盗版商品涉及从食品、药品、农药、化肥、烟酒、服装、化妆品,到机动车整车、汽车配件、工业机械、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电子元件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案件总量持续上升,涉案金额不断增大,犯罪手法日益隐蔽,许多犯罪分子开始采用&化整为零&、&异地装配仓储&、&遥控指挥&等手法逃避打击,并表现出跨地区&地下网络&的特征。
证券领域案件值得关注。2005年,随着国家对证券领域管理措施的日趋严格、规范,相当一部分证券期货市场主体多年违规甚至违法经营造成的风险正逐步爆发,涉及大量债权人切身利益,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严重影响股票市场的正常经营运转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农村经济犯罪活动突出。2005年,农村经济犯罪问题逐步暴露。从犯罪主体看,多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民小组长利用职权进行犯罪,同时出现了与信用社、土地管理部门等机构和部门相互勾结作案的趋势。从犯罪手段看,犯罪分子或收入不入账,以各种名义侵吞集体财产;或利用职权,侵占或挪用群众上缴款;或巧立名目,采取虚报冒领等手段弄虚作假,向国家资金伸手。从犯罪类型看,与犯罪主体身份相适应,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侵财犯罪上,同时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犯罪等上升较快。从案件情况看,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以及村务公开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案件周期长,侦查难度大的问题。
2.犯罪手法不断翻新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商业银行紧缩银根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交易逐渐从热潮中冷却下来,犯罪分子以虚假承诺高额返租收益的方式,诱骗热衷投资和理财的群众投资商铺,房地产中介采取伪造身份证件、钻二手房交易评估漏洞等手段骗取银行抵押贷款以转嫁&炒房危机&。这是经济犯罪出现的新动向。
与此同时,新的犯罪类型和新型犯罪手法不断出现。非法销售非上市公司股票、股权证案件不断增多,利用互联网以销售学习网址为名的各种变相传销案件不断出现,中介机构在公司设立、拍卖、劳务中介等业务中,故意提供各种虚假证明文件,蒙蔽投资者或帮助投资者蒙蔽管理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案件迅速蔓延。
3.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复合化现象突出
当前,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施犯罪,经济犯罪的高科技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经济犯罪的复合化现象愈益突出。如在国企改制或证券犯罪中,犯罪嫌疑人往往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挪用资金、职务侵占、伪造公司印章等多种犯罪。
(二)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空间特点
1.跨国经济犯罪迅速增加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增多,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境外不法分子将打着合资、合作的幌子,独自或者与境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实施经济犯罪案件上升趋势明显,同时国内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作案后也往往携款逃往境外情形日益增多。
2.经济犯罪的地域性差异明显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长期以来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经济犯罪存在很大差异。
从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数和涉案金额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涉案金额巨大,立案数、破案数和挽回经济损失数等都位居全国前列;
从犯罪分子作案的水平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较高,以及与国外文化信息交流和贸易往来较为频繁的地方,犯罪分子作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翻新,新型犯罪不断出现,跨国境犯罪突出;
从经济犯罪类型看,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水平以及经济行为习惯的影响,各地区在犯罪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地下钱庄案件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往来比较频繁、资金转移比较方便;&标会&、&合会&等形式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犯罪,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知识产权的大要案件主要集中在广东、河南等地;边境地区的外贸诈骗犯罪活动猖獗;交通便利、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利用车辆配载进行合同诈骗的现象突出。
随着东中西部地区交流的不断频繁,犯罪信息的交流不断加快,加之由于受到公安机关打击的影响,经济犯罪还呈现出在地域上快速转移的特点。
3.经济犯罪呈现地域性移转
随着东中西部地区交流的不断频繁,犯罪信息的交流不断加快,加之由于受到公安机关打击的影响,经济犯罪还呈现出在地域上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快速转移的特点。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经济犯罪侵犯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呈现出由金融、税收和商贸等传统领域向就业、体育、教育、服务、房地产等新市场化的领域渗透,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三)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国际化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外的经济犯罪分子与一些商界名流一样,将触角伸向国内,利用我国开放政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国家间的法律制度的差异,实施跨越国境的经济犯罪。同时,国内的犯罪分子也将犯罪空间向境外、国外延伸、拓展,境外、国外的不法分子向国内渗透,寻找代理人,使经济犯罪出现&土洋结合&、&内外勾结&的现象。
二、新形势下的经济犯罪所面临的问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犯罪的执法工作主要面临以下&三难&问题即取证难、定性难、处理难。
(一)经济犯罪案件的取证难
经济犯罪跨地区作案多,加之办案经费的短缺,给取证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前来调查取证或追捕逃犯的外地公安机关协助配合力度不够,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同时由于经济犯罪案件大都涉案时间较长,往往因一些自然或人为的因素使一些原始凭证、记录、账簿等证据灭失,造成取证难度的加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犯罪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新型犯罪手段的不断涌现,也给取证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型的经济犯罪类型出现,而当前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性以及地区之间划分标准的差异性,导致了对部分案件性质的难以认定,难以统一,如有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甚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法律无明文规定,有的法律规定过于抽象,表述概括性过强,又无相关司法解释相辅,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使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上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造成案件批捕难、起诉难。
(三)经济犯罪案件的处理难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只看到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对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从而把经济犯罪分子当作&能人&、&有功之臣&加以保护,甚至还有部分领导干部为经济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该查的不让查,该打击的不让打击,以保护地方企业为由,不让处理人犯,这使得公安机关在办理经济犯罪案件时受到严重干扰。
三、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改变经济刑事立法的结果本位主义以及主观主义的倾向
我国许多有关经济犯罪的罪名规定经济犯罪危害结果的数量,重恶果而轻恶习,因此对大量恶习深重而危害结果并未达到严重程度的人难以绳之以法。同时在罪状设计上多附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等主观要件,而考证作为主观因素助目的,徒增执法机关的取证难度,从而大大缩小了犯罪圈,导致作恶者逃脱法网概率的增加。
2.改变刑事立法国家本位的局限性
我国刑事立法上仍然带有浓厚的国家本位的局限,对大量危害非国有经济的严重违法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从而导致危害非国有企业的违法犯罪分子逃脱刑法的制裁。
3.实现经济犯罪的刑法规范与其所依托的相关法律的有效衔接
经济犯罪首先是违反经济行政法规的经济违法行为,因此,只有在经济行政法规较详细地描述经济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有关经济犯罪的刑法规范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的刑事立法所采用的单一刑法典的单轨制立法模式,采用双轨制的模式,即将自然犯规定在刑事法律里,法定犯规定于《刑法》以外的法律中,从而实现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
对案件多发的金融、证券等重点单位、重要岗位,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预防监督体系。同时要对那些曾因经济违法犯罪被打击处理过的人员,或因证据不足未被打击处理但犯罪嫌疑并未排除的人员,经济状况反常、来源不清、有经济犯罪迹象的人员,与违法犯罪分子来往密切、形迹可疑的人员加强监控及其教育疏导工作。
(三)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
打击经济犯罪的关键在于情报,因而必须重视情报的搜集、汇总、积累、分析和使用。因此应当建立拥有全国性网络的由资料来源于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填写的各种金融交易的报告,包括现金交易报告、国际现金与货币汇款报告、证券交易报告、外国银行转汇款报告等信息的金融信息库、由各类零售商建立的有关购买资产所有人的信息资料等组成的商业信息库以及执法部门之间共享的信息库等三部分组成的国家犯罪信息中心,全天候满足执法机构对重要信息的需要。
(四)提高发现犯罪的能力和侦查犯罪的本领
& 基于经济犯罪总体上将呈现发案多、种类杂、作案实施快、案犯逃匿快、赃款赃物转移快等特点。为此必须强化发现犯罪的能力,具备较高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针对经济犯罪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对执法部门的调查取证能力带来的新的挑战。必须加大执法部门基础设施的投入,购买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切实提高发现犯罪的能力,提高侦查犯罪的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侦破工作的需要。
(五)加强各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执法协调工作顺畅,有关执法机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是有效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保证各执法部门的有效合作,在协议书中,不但约定执法合作项目,对追缴赃款的分享也应有明确规定。对跨区域犯罪的调查,办案方要主动与当地警察机构联络,请求支持,对于跨省的案件,要经过中央执法机构协调。以此达到各执法部门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提倡敬业精神和合作,并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之中, 各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 市场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国有企业正在通过改革走向市场, 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很快, 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经济:
下一篇经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谢谢合作!】
  广而告之
特别感谢西部数码提供本站空间!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站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站长为谢!不良信息,欢迎举报!您当前位置:
新趋势与新格局——国家高新区发展趋势与株洲高新区应对之策
新趋势与新格局——国家高新区发展趋势与株洲高新区应对之策
作者: 来源:株洲新区 发布时间:日 浏览次数:
【字体: 】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会武受邀来我区授课。他以《国家高新区发展趋势与株洲高新区应对之策》为题,就国家高新区及株洲高新区目前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精辟的讲解分析。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呈现新趋势
  刘会武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了发展环境,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突出典范;进入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呈现了多种新趋势。
  高新区发展进入&三次创业&的新阶段
  1991年到2000年,通常被视为高新区&一次创业&阶段,其核心任务是理顺管理体制、划定特殊空间,做好七通一平,推动科技创业,招商聚集企业等。在高新区自成立起的前十年期间,国家高新区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规模发展,基本形成了高新区的完整形态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2000年到2010年,被视为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其核心任务为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经济内生增长。2000年,在武汉召开高新区所在城市市长培训班提出创新科技园区这一概念,并正式形成&二次创业&工作框架。从总体上看,当时54家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危机中大部分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54个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较2007年增长20.0%。在经济危机中,高新区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如今,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又一次站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3年,科技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火[号】,提出国家创新进入第三次创业阶段,即创新驱动、战略提升阶段,要求实现&四个跨越&:从前期探索、自我发展向肩负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使命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和谐社区、高科技产业增长极跨越。
  四个跨越:为高新区发展指明道路
  从内容来看,四个跨越包括产业、环境、体制机制三大部分。其中,产业要互联互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创新,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环境要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加快环境与产业的高效融合,促进产业有效发展;体制机制要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高新区整体跨越式发展。
  从形式来看,高新区四个跨越包括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建设重点、发展路径、园区形态、经济形态六部分。其中,发展模式要从外延式向内生式转变,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重点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软环境建设转变,发展路径要从招商引资向自主创新转变,园区形态要从产业孤岛向现代城市功能区转变,经济形态要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
  从目的来看,四个跨越是以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和以更强大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的。
  从总体来看,四个跨越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全力提升国家高新区科学发展水平,使国家高新区真正担任起国家和地方使命,即支撑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工业化集约发展的模式,支撑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引领、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战略性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带动新四化建设等。
  新阶段,赋予了高新区新使命。创新驱动战略,应当从国家高新区开始。过去的所谓高新区,更多的是与自我相比的高和新,高水平、新技术;而眼下与未来,高新区不能止步不前,更要提高标准,要与全球相比的高和新,高水平、高素质、高价值、新技术、新业态,新制度。
  成长新动力:由&三依靠&,逐渐转向&三驱动&
  过去20年,高新区主要以财税、税收以及各地的区域资源(区位优势、教育资源、传统资源、工业基础)为依靠而发展。而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前所未遇,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在此背景下,&老三靠&已不足以应对环境的巨变,成为制约自身的瓶颈,高新区未来20年发展,需要逐步由&三依靠&转向&三驱动&:资本驱动(产业资本集团、风投金融公司)、创新驱动(国际一流创新能力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各类创业载体、大型科技企业)、市场驱动(专业市场服务公司、全球控制的物流公司)。
  产业价值:由依靠成本的低端转向依靠创新的高端
  现在,以环境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人口红利已消失,区域资源逐步减弱,人力成本正逐步变大,产业链中的低端产品出口红利已经透支,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体制转型红利也释放完毕,由此出现了发展动力的严重不足,以及整体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效益低下等问题。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今后在技术战略上,要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动态引进技术进行加工生产;在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精细设计与优秀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制造;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资本、产业环境资本和人才资本,而不是仅仅依靠资本投入等。因此,在未来的建设创新驱动国家的战略指引下,国家高新区经济增长和动力引擎将会发展更替,孕育出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产业结构将逐步迈向高端。
  而从园区角度,由产业竞争过渡到创新环境竞争,这种转变对项目招商、产业规划、政策设计等提出新的要求。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工业产值、增加值全国占比约18%和11%;全国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在国家高新区;全国百强电子商务企业,96家在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国比例70%以上;国家孵化器、国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50%以上在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有4所大学,32个国家级创新载体。不难看出,随着国家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资源将愈加丰满,但如何由依靠聚集创新资源,向提升创新效率转型,将成为国家高新区自身考量的新方向。
  中国改革:由&2+N&转向&1+N&新格局
  过去30年,我国经济处于&开放,适应全球格局&的阶段。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部资本,基本跟上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通过对外开放,发挥了中国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低的优势,使得国内产品快速进入全世界;通过对外开放,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路径和一系列管理制度。
  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是我国经济由&开放,适应全球格局&迈向&走出去,改变全球格局&的转折期。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近代历史第一次实现资本净输出(资本净输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推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如果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体现了经济体量的&大&,那么我国第一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则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强的轨道。而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将从根本上开启&中-美&主导的全球发展态势的大格局。&一带一路&战略,与过去30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并重,这不仅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走势,也关系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地位以及双方主导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阵地,有着20多年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率先发展的国家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科技产业的支撑与发展。因此,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责任,也是国家高新区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机遇。
  株洲高新区:全国排名跨越提升,机中有危
  与全国高新区纵向比较,排名跨越提升,株洲高新区发展态势较好。近年来,株洲高新区始终秉持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思想,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和创业金融发展建设,以及对园区企业创新的大力度、高密度投入,实力增势显著。从2008年全国54个高新区排名46位,至2015年已逐步攀升到位列全国115个高新区的第28位。
  而从横向比较,株洲高新区压力仍不容小觑,危机仍需预防。一是经济总量还需提升。在园区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方面,株洲高新区虽在湖南省内高新区中略有优势,但是与其他省份同水平高新区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园区经济总量均不足。二是出口能力不足,经济效益有待提升。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湖南省内的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普遍偏低,目前株洲高新区与无锡、厦门、南京、珠海等一二线城市高新区的出口总额差距很大。企业净利润总额较低,产业效益偏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三是高学历人员比例较低。据调查统计,株洲高新区高学历人员(本科、硕士、博士)占从业人员比例为32.7%、5%、0.3%均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值的36.5%、6.4%、0.8%。
  顺势而为,开创株洲高新区发展新格局
  刘会武以为,高新区管委会,不同于市区县政府(对外与对上;务实与规范),不同于市局部门(整体与局部;发展第一与服从第一)。株洲高新区更要扩大开放,提倡在干中学,在学习中不断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自下而上探索改革新领域、新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和全球协同;通过管理创新、引进理念和技术中再创新、互相交流和互动等,形成独特的先进理念、发展能力、宝贵经验、管理模式和发展道路。
  一方面要建立动态思维,明确园区发展趋势和管委会承担角色,构建学习型组织,倡导工作人员终身学习,通过积极学习和调研,在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创新中把握本质、与时俱进,避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从实践中学习提升工作效率,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升产业规划、资源整合、资产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要素的同时,高度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到应用的转化以及政策、制度、机制、环境的匹配,即引进高端人才与培养高端人才相结合,引进研发型创新载体与应用型创新载体相结合,引进创新载体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等。从思想观念、扶持政策、机构设置、市场创造、项目推进等多维度打造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经济财富。
  更重要的是紧扣技术、市场、资本三大平台,夯实发展手段。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企业的工艺改造、技术改造,尤其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使其尽快成长为科技型大企业,并为企业家和工程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氛围。此外,科技研发活动,既注重拥有,更要重应用速度,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并重,促进科技与市场的有效接轨。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型企业成长,将金融创新尤其是扩大社会资本投向创新活动作为度量国家或区域创新经济的标杆;鼓励创新者在社会上获取财富,一方面积极培养和挖掘从事专利购买、开发和商业化等发明投资业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成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经营公司,整合优质专利资产,从源头增强市场控制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立足国际视野,加强跨国并购,获取国际化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战略资源,依托全球的创新成果获取财富。您当前位置:& >
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
文章来源:湖南统计局 发布时间:日 浏览次数:次
&&&&& 科学发展观是中央针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工作指导方针。2004年全国、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方针,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调整中取得相当好的成绩。
  一、全国及湖南省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发展情况
  从全国来看:200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粮食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外经外贸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就业有所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从湖南来看: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带领全省人民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04年,湖南省GDP为5612.26亿元,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长1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人均GDP为9117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8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367.53万吨,增长15%,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为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固定资产投资更趋理性。自2004年4月份以来,湖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呈回落态势,一、二、三季度分别为39.1%、34.4%、29.3%,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1.29亿元,增长27.3%。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24.2%和87.9%,比上年回落171.8个和55个百分点;电解铝投资比上年下降51.4%。农业、电力、环保、公共设施、教育和卫生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加强,分别增长20.8%、15.7%、102.3%、139.7%、45.3%和68.2%。
  ——物价总水平温和可控。200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1,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虽然2004年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但我们认为依然温和可控。第一、通过核心价格指数(Core-CPI)衡量,目前通货膨胀并没有出问题。核心价格指数,也称核心CPI,是从消费物价指数(CPI)中剔除不完全受或者说不太受货币影响的部分商品的价格指数。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很关心并计算核心价格指数,美联储的格林斯潘高度重视使用核心价格指数进行决策。根据计算,湖南全年核心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涨幅较低。第二、从1994年到2000年,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5.3%、19%、7.7%、2.8%、0.2%、0.5%和1.4%,2001—2002年分别下降0.9%、0.5%,2003年上涨2.4%,2004年的涨幅大大低于1994年和1995年的水平,也低于1996年的水平。第三、目前价格走势开始放缓。今年元月份,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3.6%,比去年12月4.1%的涨幅降低0.5个百分点。
  湖南省经济在2004年的发展中有如下特点:
  第一、“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5个百分点;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6.1%;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6.3%。全省116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生产基地1200万亩,带动农户490多万户;全年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1291.76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92.35万人;劳务总收入600.59亿元,增长11.3%。全省城镇化率为35.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第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8.9%。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9.76%,比上年提高19.39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56.51亿元,实现利税450.64亿元,分别增长55.3%和34.3%。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48元,比上年增加943.3元,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比上年增加305元,实际增长8.0%。农民收入突破了近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2004年,非国有经济投资1134.46亿元,增长32.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强。200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幅创近年来的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达5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4.18亿美元,增长39.3%。
  第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考核验收,全省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46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点一线”地区GDP为3420.44亿元,增长13.1%,比全省快1.1个百分点;长株潭地区GDP为1894.16亿元,增长14.0%,比全省快2个百分点;湘西地区GDP达658.67亿元,增长10.8%,比上年快1.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6.5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9.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2.6万人,增长8.9%;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92.3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53亿元。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本轮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见微知著,见事早,行动快,主动调控。早在200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强调坚决遏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措施。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提出了政策措施。2004年2月4日,国务院召开“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针。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4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严格土地管理,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等。随后,查处铁本事件;提高银行利息,严把土地闸门……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由于调控及时,避免了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避免了发生大的波动和损失。
  (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冷热兼治。对于这次宏观调控,党中央、国务院适度地运用了紧缩性和扩张性并举的政策措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控制;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则千方百计加大支持力度。这样,既坚决抑制了盲目的投资需求,又有效地扩大了消费需求。实践证明,有紧有松、松紧适度,不但使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而且延长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从而保持了2004年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各国经济界专家评论,中国的宏观调控并没有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反映了中国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
  (三)财政和金融政策相机战略性调整,反映了中央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卓越能力。中央确定将原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修订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2.9%下降为2.5%。二是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且明确今后将逐步调减至零。三是调整长期建设国债的投向。重点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转移,向农村、环保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弥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在金融政策方面主要有:央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再度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和再贷款浮息制度,收缩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这种双稳健的举措,就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效,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和通货膨胀“双反弹”。
  (四)改革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中央对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问题洞若观火,深知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在进行本轮宏观调控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了多项重大改革。例如,在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既运用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又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措施。在粮食供求出现新情况的背景下,果断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接着,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时刻,7月中旬又果断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多项改革举措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一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投资体制改革,基本精神都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五)此次宏观调控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次宏观调控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的。如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2004年宏观调控的四个重点中,第一个重点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前述四个特点讲到的许多调控措施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4年宏观调控的成功归结为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是完全正确的。
  三、“中部崛起”问题及湖南的应对之策
  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事实上,“中部崛起”首次进入中央的报告、文件或讲话,从2004年初就开始了。在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在第三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并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中部崛起”在一年内相继进入中央最重要的决策文件,这表明中央对于“中部崛起”问题已经有了紧迫感,有望从2005年起出台一些加大对中部地区支持的政策。
  (一)背景分析
  1、实现“中部崛起”是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需要
  从发展速度看,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部六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偏低。1995—2003年9年间,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和江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5%、10.3%、9.5%、9.6%、10.7%和9.5%;而同期东部的江苏、浙江和福建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4%、12.4%和11.8%。2004年,中部六省的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和江西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3.7%、12.3%、14.1%、12.0%、11.3%和12.8%,东部地区的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经济增长速度则高达15.7%、15.3%、14.9%、14.3%、14.2%和13.6%,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前五名的四个省全为东部省份,其余一个省为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内蒙古。
  从经济总量看,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上升到58.86%;而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份额下降,2003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为2634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4%,比重比1990年下降2.3个百分点;GDP总量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6%,比1990年下降6.1个百分点。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2003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7267元,比东部地区少9195元。2004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为32077.1亿元,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3.6%,比重比上年又下降2.4个百分点。
  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中部地区财力远不如东部地区。2003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441.4亿元,占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总计的14.6%,比GDP占比低4.8个百分点;中部六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98.2元,不仅大大低于东部的1336.3元和东北三省的792.7元,而且低于西部的448.1元。2004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783.55亿元,占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总计的15.3%,比GDP占比低8.2个百分点,与2003年相比,幅度进一步降低。
  从城乡居民收入看,中部地区居民收入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02.86元、7511.4元、7559.64元、7704.90元、8023元和8617.48元,均低于全国9422元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89.60元、2499.3元、2953元、2553.15元、2897元和2838元,除江西外,也均低于全国2936元的平均水平。
  2、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刻不容缓的课题,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梯度适宜,统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非均衡发展的梯度推进战略,东部地区的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00年以来,国家资金向西部地区倾斜,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4000多亿元,西部地区凭借国家大开发战略,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中部地区。东北抓住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机遇,投资力度明显加大。2004年,国家用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债资金就达141亿元,占当年全国发行国债资金1100亿元的12.8%。目前,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大开发,成功地构建了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西部在大开发的带动下,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中部地区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发展速度明显偏低,从而导致全国经济被撕裂成三块,东中西的自然经济梯度被人为中断,进一步强化了东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区域“马太效应”隐然成形,东中西“供给-需求循环链”难以为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中西之间巨大发展差距与区域统筹的理念相距甚远,必须通过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恢复东中西自然经济梯度,维持东中西地区的正常经济循环。
  其二、中部崛起也是促进东、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没有中部的崛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制约。经过20多年的率先改革开放和政策倾斜,东部沿海经济率先发展起来,当地居民率先富裕起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出现新的问题,如土地、水和其他资源越来越稀缺,油电煤等能源越来越紧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2004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就是明证),总之东部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因此,一些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用工多的高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和企业在东部越来越难以生存。它们惟一的出路就是向外转移。由于中部紧靠东部,显然是中部而非西部应成为其向外转移的首选地。而且,中部而非西部更容易与东部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同时,没有中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也难以成功。西部大开发一方面需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而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的转移必须经过中部的传递,直接“空降”不是不可能,但不符合梯度转移的规律;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是中部而非东部属于西部的周边地区,从历史渊源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来看,西部不是与东部而是与中部更容易形成配套关系。
  (二)湖南在中部的现状及应对之策
  1、湖南在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在中部六省居第3位,增长速度在中部六省居第5位。2004年,湖南生产总值为5612.26亿元,占中部六省的17.5%,居中部六省的第3位;增长速度为12%,在中部六省居第5位。三次产业结构为20.6:39.5:39.9,第一产业比重比中部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5.4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总量在中部六省居第4位,增速在中部六省居第3位。2004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198.1亿元,占中部六省的14.7%,总量居中部六省的第4位,低于河南、湖北、山西省;增长速度为24.1%,在中部六省居第3位,低于江西和安徽省。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部六省居第3位。2004年,湖南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81.29亿元,占中部六省的15.7%,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低于河南、湖北省。
  ——地方财政收入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2004年,湖南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为316.52亿元,占中部六省的17.7%,居中部六省的第2位,低于河南省。
  2、湖南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应对之策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湖南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湖南要在中部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发挥后发优势。
  第一、明确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面对中部地区各省快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湖南省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按照省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湖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三化”进程,特别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把加速推进工业化作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工作重点。要把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群理念引导工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三大支柱产业;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提升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和造纸四大传统产业。
  第三、通过农业产业化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要通过建设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粮食、食用油、肉奶、棉麻、林药、烟草、水果、茶叶、蔬菜、水产)、6大优势产业链(优质稻米、优质柑橘、商品蔬菜、肉类奶业、家禽蛋品、名优水产),抓好116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力打造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通过提升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要进一步创新体制。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坚持产业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运作,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市场门槛,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城乡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兴业。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区域性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五、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湖南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实施经济干预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产业政策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省份,要实现湖南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产业政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对2005年湖南省经济发展形势的初步判断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全面实现“十五”目标,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及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今年湖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世界经济有望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
  1、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增长。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是美国存在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汇率的波动对世界经济稳定构成威胁,同时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二是石油价格不稳定。国际能源署(IEA)认为,由于中国和东南亚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世界原油需求将高于迄今的预期。受此消息的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目前已出现微幅上扬。2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22美分,收盘价升至51.39美元。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4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升93美分,收于49.44美元。但尽管由于受到高油价的贸易冲击,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以及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适度回调,但仍可望保持较快增长。
  从推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周期性因素促进世界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其次,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再次,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这些国家出口和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估测,2004年全球经济在2003年复苏的基础上,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增长5%左右,为近30年来最高值,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达到4.3%左右。
  2、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继续恢复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01年以来连续3年下滑,2004年出现转机,《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7.1%。世界经济回暖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年这一势头有望得到延续,温和、稳定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对湖南省出口和利用外资较为有利。
  总体来看,今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全球经济的较快增长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契机。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全球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为湖南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从国内环境看,多种有利因素支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今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特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1、中央支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今年国家将着力加强农村经济这个薄弱环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2004年岁末中央出台了新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同的是: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放在首位转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长期的保障。具体出台了三个方面的政策:一是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二是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中央财政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三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2、科学的宏观调控将得到加强和完善。今年宏观调控取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长方式转变,其着力点在于既要控制“物价上行”,又要防止“经济下行”。中央已经确定了“双稳健”的政策取向,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都将有所减少。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主要扩大国内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调整经济结构。从货币政策的目标看,主要是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幅度,加大对企业合理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5大重点:一是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二是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政府投资的投向;三是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四是关注市场变化,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五是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
  3、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比较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过一年多来有效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趋于缓解,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这些都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从总需求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稳步发展、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时期。居民消费正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是一种长期趋势,也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放缓,但在建规模大,投资拉动的作用还很强劲。第二,从总供给看,瓶颈制约在减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国企改革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这些也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
  总的来说,作为中部农业大省,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和各项支农政策支持,是保证湖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加之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在拉长中部地区这条经济发展“短腿”;而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也将为湖南省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推动湖南省经济更加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湖南省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湖南省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由于湖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湖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湖南省处于内陆的前沿,具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大量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
  2、湖南省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高耗能企业多,因而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的依赖性很强,资源的瓶颈制约对湖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一是湖南省投资和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生产用煤剧增,煤炭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价格呈持续上涨的态势。二是运输瓶颈制约。湖南省铁路运力有限,加之公路加大治超力度,因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原材料旺盛需求而引发的运输“瓶颈”问题也愈发突出,部分企业生产受到明显影响。三是电力供应短缺。目前,湖南省电网最大供电能力仅为1.15亿千瓦时,供需矛盾依然较大。另外,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也影响了湖南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2004年湖南省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与上年同期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7%,而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0%,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低1.7个百分点。目前加工工业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在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推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经过3个月左右的传导,带动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但目前,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面临供给过剩、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下游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利润下降。
  综合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锐意进取,认真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湖南省经济在今年仍将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GDP将增长10%左右。
  通过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可以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使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全面了解党中央如何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有效化解矛盾,可以使我们更加体会到我们党驾驭全局、促进发展的非凡能力和高超艺术,更加坚信和依靠党的领导;通过了解和正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可以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