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哪些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马晓河&& 来源:前线网——《前线》& 日期: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一步是到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步是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理解,“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全面完成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第三,全面形成依法治国的体制框架。要完成这些任务,实现我们的既定战略目标,“十三五”期间还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有机遇更有挑战
  从国际机遇看,首先,“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一是发达国家有望实现缓慢复苏,这些国家目前处于低谷期,“十三五”时期将进入温和上升期,对外部需求将会逐渐增加;二是先进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有一批经济体先后进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欧一些国家,都有可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三是后起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这三类国家都会成长出新的供给和需求,给中国带来机遇。  其次,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十三五”将进一步深化,这将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革命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这次科技革命的最大特点是,四大技术之间正在融合,这种融合可能会改变世界;同时这次技术革命带来了渗透性影响,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形成了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这给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比如互联网+、智能化、低碳化、机器人、3D打印机等等。  从国际挑战看,“十三五”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深刻变化,在以下方面挑战会大于机遇。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形成高压效应,给我国延长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挑战;第二,一批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继续大力发展中低端制造业,同时用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这些国家转移,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第三,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升值,升值以后会导致出口导向型产业竞争优势继续下降;第四,全球贸易规则可能会发生变化。“十三五”时期是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的一个比较激烈时期,特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等。美国推出“两洋战略”,实施TPP和TTIP,试图以美为主导形成新的世界贸易与投资规则;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强化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实施欧亚一体化和亚太一体化。在“十三五”期间,大国间互相博弈的热度会增加,形势跌宕起伏,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不确定性。  促进发展的国内有利条件正在形成,但不利或风险因素将会增加
  从国内看也有利有弊。从有利方面分析,第一,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500多项改革,去年到今年完成一百多个,剩下的改革任务都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这有利于释放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培育新的增长带。本届政府执政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如打造长江经济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新型城市化等,都是把城乡、区域联动起来发展,实行一加一大于二的战略规划。打造长江经济带,会在三个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其中有六个内容,包括黄金水道、高效铁路、便捷公路、发达航空、油气管网、城际交通建设等;二是沿长江经济带培育几个城市群;三是沿长江经济带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等,都会带来发展机会。还有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三个亿人口问题,即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亿人口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一亿人口就近城镇化等,都会带来巨量投资和消费。  第三,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在新常态下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旨在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2015年要开好局,也会带来诸多增长机会。有专家预测,今年“一带一路”可能会产生3000亿到4000亿元投资,拉动GDP0.2到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带来的增长可能是巨量的。最近中国和巴基斯坦签定了46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另外还有许多产业投资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一步亚投行正式运行、丝路基金投入运营,都将给“十三五”时期带来发展机遇。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四大片区愿景战略规划的落地,必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投资贸易、电子商务、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发展机会。  最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雄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能力较强。一是我国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制定行动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和高额储蓄,支持中国在新常态下继续发展。二是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产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比如工业大类39个、小类525个,小到基础零部件,大到通讯、航天、高铁等产品,这样我们可以及时有效的从供应链上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开展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在不断进入社会就业,这有利于全民创业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四是连续多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要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好,拥有现代化飞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通讯、互联网等。因此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明显好于时期。  从不利方面分析,“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挑战和风险因素。第一,劳动成本继续上升,年轻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十三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量每年都会减少,五年将净减少900万人。相反,60岁以上的人群却在增加,可能在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7%左右。这势必引起社会养老成本迅速增加。  第二,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出现下降,依靠技术进步获取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全面创新的体制条件还没有建立起来,激励创新、支持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研发密集度低,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不健全,要实现从依靠大量土地、劳动、物资资源投入转向依靠集约节约和创新驱动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第三,金融风险在积累。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总债务占GDP比重大约为210%,未来还可能累积,需要高度重视。  第四,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是一个投资比重偏高、消费比重偏低的经济结构。在出口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消费没有大幅度增长,由投资拉动产能必然会继续过剩。与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因为,在宏观上有利于投资的国民收入结构难有大的改观,在微观上有利于储蓄的阶层收入结构也难有根本改变,储蓄增长支撑投资扩张,投资扩张支撑产能进一步扩大,当国内消费和出口赶不上产能扩张速度时,产能过剩矛盾就必然加剧。同时,在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条件下,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第五,社会矛盾将上升,发展风险在增加。毫无疑问,“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加快转型,当一大批传统产业被淘汰和转移后,在传统行业里就业、经营的人群将会受到冲击。这组人群要寻找出路,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出路时,他们将给社会带来压力。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落后、传统行业在环境压力和市场推力双重因素作用下,还将继续进行淘汰和转移,由此带来的风险还将不断积累。另外,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和大众社会认知程度的提高,弱势群体要求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在上升,中产阶层要求拓宽上升通道的期待在增加,如果“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能满足这两大群体的新期待,势必会增加未来5年的风险不确定性。
  “十三五”时期的可能发展趋势与变动特点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发生如下变化特点。第一,经济增长将从本周期的下行阶段转为上升阶段。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21个季度下降,由12.1%下降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7%,可以预见在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作用下,本周期内经济增长下行阶段将接近结束,上行阶段可能发生在“十三五”时期。不过,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由高增长转向中位增长。由此判断“十三五”期间经济回升,平均增长率将低于前几个五年规划。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会接近末期。经济结构调整将出现两个变化,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将会缓慢上升,投资率可能出现下降趋势;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将出现中高端化倾向,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行业将进一步淘汰。  第三,新型城镇化将会深入推进,市民化社会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解决“三个亿”人口市民化问题,城镇化率会达到60%以上,由此多数人在城镇生活、少数人在农村生活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结构中将出现一个好的变化趋势,就是中产阶层比例有望得到提升,形成橄榄型社会格局的有利因素会增加。上述这些变化既有利于增加社会消费,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十三五”战略思路设想
  毫无疑问,“十三五”时期无论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距离将进一步拉近。这里做一情景分析,以2015年为基期,“十三五”期间,如果人民币升值10%,每年物价指数为2.5%,按照7%、6%、5%高中低三个增长方案分别计算,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都超过10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分别达到19.88万亿美元、18.99万亿美元、18.13万亿美元,人均GDP分别达到14280美元、13640美元、13024美元。可见,“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即使低于7%,人均收入也会突破1万美元,最低达到13000美元,已经靠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本人以为,从全国来讲,“十三五”时期的思路应该是一个底线、两个稳定、三个转变。“一个底线”,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发生大的区域性和全局性系统风险。否则,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被打断。“两个稳定”,就是一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放弃高增长目标,将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到提质增效方面来。二要保障社会稳定运行,关注弱势群体和新生中产阶层,通过改革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中产阶层的上升通道问题。“三个转变”,就是要适应新常态,首先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新战略,从过去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以输出资本、技术、电子商务等带动产品出口。其次推动经济结构转变,系统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通过改善供给侧宏微观环境制度政策,刺激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导向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第三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促进市民化社会、橄榄型社会的形成。这都依赖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户籍制度改革、国民收入结构调整和财税体制改革。显然,“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一个底线、两个稳定、三个转变,就必须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选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推进改革。特别是当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失效之后,必须挖掘和培育新的动力。而新动力的挖掘和培育,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只有加快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发表评论:
馆藏&1550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作者】&雷德雨;&
& &&【机构】&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章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国内外背景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对策:应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建设绿色化社会价值观,倡导消费方式绿色化;实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城镇建设;采取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建立科学的绿色经济考核、评价体系。&
&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绿色化;&对策建议;&
& &&【正文】摘自2015年10期&,本网整理发布。
& &&一、“十三五” 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背景和内涵
&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背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道路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包括国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多年粗放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两方面的驱动因素。1.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日益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偏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加剧。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加,2006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① 主要污染物SO 2 、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叠加总量)在“十三五”时期达到峰值。从污染治理的角度来看,“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遏制污染物排放增加、实现总量减排的关键期,也是环境监管调整和污染治理的重要阶段。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绿色发展潮流。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已出现由以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碳能源体系逐步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过渡的重大变革趋向,并将引发新的经济技术的重大变革。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反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已经通过立法和制定支持绿色创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国家发展规划,目的是支持国家在“后危机”时代抢占先机,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地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绿色发展作为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已成为人类发展方式的明确选择。
&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内涵中共十八大作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发展布局之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5年3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我国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是对中共十八大及中央全会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落实。 ② 《意见》将“新四化”的概念提升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这是第一次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中。 “绿色化”概念首次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③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伟大探索,是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二、 “十三五” 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主要挑战
& &&(一) “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绿色化的现状和挑战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百分比分别为9.2%、42.6%、48.2%,如表-2 所示,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该比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发展差异来看,我国工业发展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是并将继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担负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关键责任。 ④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重化工业的绿色生产革命、发展创新驱动的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构成我国“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绿色化的主要挑战。
& &&(二) “十三五”时期城镇发展绿色化的现状和挑战据测算,城镇人口每增加1亿,能源消费量要增加9300万吨,钢铁要增加 1500 万吨,水泥要增加 4800 万吨,相对应的废水排放量要增加 10 亿吨,垃圾排放量要增加900万吨。由于城市和农村消费的差别,以消费碳足迹计算,我国城市消费碳足迹高于农村,这说明单位区域的城市消费碳排放量高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碳排放量的相应提高。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势必面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方面的新的环境挑战,这些构成了我国城镇发展绿色化的挑战,意味着必须强化我国环境治理的体系和能力,走绿色化的城镇发展道路。
& &(三) “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绿色化的现状和挑战农业生态资本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是农业发展绿色化、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 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农村居民在空间分布上的迅速集中,加之农民为提高农产品产量而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大量使用农膜,加剧了土地、河流、池塘、地下水、空气的污染, ⑥ 破坏了农业生态资本的运营过程。因此, “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绿色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进行农业生态资本积累,为我国将来的农业生产奠定生态基础。(四) “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绿色化的现状和挑战我国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产业结构、环境治理措施以及地方政府采取的举措的差别,中国各个地区的绿色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生态承载能力的角度来看,相比较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虽然资源富集、环境优美,却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加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可能在排放拐点到来之前触及到环境承载能力极限而引发环境系统崩溃, ⑦ 因此, “十三五”时期必须统筹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体现区域差异的绿色化发展之路。
& &&三、 “十三五” 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 &&(一)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 ―中国三次产业的绿色生产力革命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绿色化的首要支撑,其实质是实现中国三次产业的绿色生产力革命,为将来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增长与碳排放之间“脱钩”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让创新驱动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当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一方面,抑制工业行业中高碳强度的行业过快增长,提高传统工业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少、高技术、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远远低于传统工业的第三产业。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已经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引领战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
& &&(二) 绿色化社会价值观建设、倡导消费方式绿色化根据调查研究,我国公众普遍对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表示高度担忧。最关注的问题有雾霾、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等。但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 ⑨ “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化亟待强化绿色化社会价值观建设、倡导消费方式绿色化。首先,政府应当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介,倡导居民自觉响应绿色低碳简朴的生活方式,减少各种碳足迹特别是间接排放。对于践行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继续采取类似限塑等措施,间接引导居民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消费碳足迹;另一方面,在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推进环境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特别要强化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的知晓度和践行度。
& &&(三) 实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城镇建设城市是能源和资源的集中消费地,也是温室气体集中排放地,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刚刚超过50%,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汲取试点经验,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排放型的传统建设模式,实施绿色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建设。这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防止“城市病” 。同时,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坚持绿色城镇建设建立在绿色产业的基础上,坚持城镇产业的绿色化发展道路,引导绿色“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
& &&(四)区域均衡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统筹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发展的绿色均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长动力转换阶段,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已经进入服务业带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开始呈现创新驱动的特征,这些地区应当率先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绿色技术和产业,提高绿色发展质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绿色化浪潮中强化国家绿色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的约束较大,因此必须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探索和实现比东部地区传统发展道路更为绿色和低碳的经济发展道路。
& &&(五) 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国内外经验表明,市场化手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013年以来,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在试点与国家层面两个维度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方面,七个碳交易试点先后正式启动交易,使中国一举成为碳排放配额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自愿减排项目,公布了10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国家登记系统建设取得了进展,为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⑩ “十三五”期间,应当在区域性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
& &&(六) 建立科学的绿色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已首次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从去年开始明确取消了 GDP 考核。 “十三五”期间亟待探索构建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的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中国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 。同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定量化管理,将自然资源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真正推动“生态追责”落实到位,使我国的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基础之上。
& &&(七) 为经济发展绿色化提供法治保障“十三五”时期,要在环境保护税法的基础上,研究污染排放税、碳税、生态保护税等税种的立法工作,形成统一的环境税体系,以科学立法保障资源环境成本的内化,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环境立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和有效引导。同时,鉴于我国存在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应当鼓励地方完善区域环境法律法规,体现地方特色,立足地方实际,就排污许可证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生态补偿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条例、补充规定等。
& &&(八) 经济发展绿色化的体制机制保障“十三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包括财税、投资、价格、金融等政策机制需要创新和完善。我国必须实施环境治理模式的改革,引入PPP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化金融改变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技术推广领域。此外,加快制定修订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放绩效“领跑者”制度,推济状况、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因素。从内部环境看,要结合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经济实力、发展潜力等等。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合理分析,企业发展的根本点得以确立。
& &&2.企业文化核心特质定位。经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确立的企业发展根本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核心特质的形成。一旦找到这个定位位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也就随之确定。企业文化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对内部环境的第一次重塑,同时要施加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的引领作用。
&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确定,从形式上看包括员工招聘、人事任免、员工培训、组织绩效、奖励措施、惩罚措施等项。整个制定过程要服从企业发展战略,同时潜移默化地服从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定以后,又会促进人的发展,从而间接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 &&4.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好与坏,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自评和企业外部的他评来得到答案。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绩效来进行衡量,成熟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灰度关联法等。
& &&5.评价效果反馈和各要素调整。人力资源评价结果反馈回来以后,企业要综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效果,对于其中被评价为不好的措施进行调整。在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要同时配套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多数情况选择微调,如果评价结果非常不好,就要考虑对企业战略进行大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会促成企业文化的调整直至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 &&本刊收录文章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
中国学术期刊杂志社官方网站――改革与战略投稿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五时期 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