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成钢集约化生产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级的认识与理解

> 攀成钢集约化生产促进销售
攀成钢集约化生产促进销售
记者日前获悉,4月份,攀成钢以集约化生产模式为指导,商品管入库和销售均为该公司2015年4月以来最好水平,合同兑现率和重点合同配齐率与上月相比均保持较好水平。
据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采取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加大产销衔接力度、严把质量检验关口、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组织水平。比如,核电管合同的兑现率一直较低,而核电管又属于边际贡献较大的产品。为此,该公司按照集约化生产模式的要求,严格督查,4月份完成了6个核电管合同,生产周期为88天,为今年最短时间,合同兑现率达10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集团公司领导对攀成钢提出实行集约化生产模式的要求后,该公司加大了同攀钢钒在钢坯供应上的协调力度,确保了集约化生产。同时,成立了重点合同领导小组,加大对合同兑现率、配齐率的管理力度,每天派专人督查重点合同的执行情况,每周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协调处理问题。根据用户需求,及时对生产顺序进行调整,在生产组织上优先安排重点合同和需要配齐合同,满足了用户需求。.cn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作为互联网信息传播之用,版权与马可资讯无关。文章观点及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文章内容有误需做稿件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
这里的房子好诱人啊!
房地产网络人气榜!
宝马7系 2016款 750Li xDrive
选房看房 买房无忧!
长安CS75 2014款 1.8T
有面子!DS 6 尊享版 SUV(图)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企业转型,也是人的转型
———攀成钢淘汰落后产能平稳分流安置9200余名职工纪实
14:01:00&&&&
  本报记者&孟祥林&通讯员&张宏一&
  6月26日,30岁出头的谭炳富,在接到鞍钢集团攀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电话后,来到在攀成钢体育馆举办的大型招聘会现场开始找工作。此前,他是攀成钢公司炼铁厂的职工。&
  2015年3月份,攀成钢关停了4座405立方米高炉、1座80吨转炉、1座100吨提钒转炉,以及1条75万吨棒材生产线、1条5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此前还相继关停了2座烧结机、1座竖炉,共关停过剩产能350万吨。&
  企业转型,最难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在此后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攀成钢快速、平稳、顺利地完成转型升级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其中,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达9200余人。&
  谭炳富正是这9200余人中的一员。攀成钢炼铁厂高炉产线关停后,谭炳富在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改革进程中,自愿选择与企业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拿到自己工作7年所得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
  鞍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广宁表示:“攀成钢实施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改革,整个过程平稳顺行,为推进亏损企业改革积累了经验。”&
  五大因素让攀成钢下定决心转型&
  2014年8月份,攀成钢根据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着手制订转型升级方案。&
  实施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史上的大事,是关系到全体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那么,攀成钢为什么要实施转型升级呢?&
  据介绍,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攀成钢地处西南中心城市成都绕城经济圈,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已被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并多次受到处罚。二是四川省2014年启动“八市一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攀成钢被列入存在环境和安全风险的企业名单,青白江区政府致函建议攀成钢关闭冶炼系统。三是受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影响,加之冶炼装备落后、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工物流成本高、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影响,攀成钢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亏损严重。四是新环保法实施后,政府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超标排放环境污染进行处罚。攀成钢不仅有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处罚,还有可能被主管部门责令关停。五是在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只有关停成本较高、产能落后的高炉、转炉和建材产线,保留并专注具有品牌技术优势的轧管产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攀成钢才有可能聚焦钢管再创业,拼争品牌重领先。&
  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及地处成都绕城经济带的生存发展现状,让攀成钢———这家曾经品种规格齐全、生产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的专业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做出了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号召,果断实施企业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
  为做好这项工作,鞍钢集团和攀钢高度重视。成都市、青白江区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小组,指导协调攀成钢转型升级相关工作,政企双方对接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攀钢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攀成钢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攀成钢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人员分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工作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2015年伊始,攀成钢安排部署了全员“转型升级求生存”大讨论活动,历时20多天,开展讨论920场,达成了冶炼战略调整、发展钢管、非钢等基本共识,收集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转型升级方案的形成和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攀成钢领导层多次深入四川省内外同行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机关部门反复深入二级单位及班组进行调研,摸清基层情况,掌握思想动态,了解职工诉求,回应大家关切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员分流安置方面,攀成钢本着“兼顾历史,着眼现实,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区域平衡性”的原则,按照“自愿加引导相结合”的策略,从照顾大多数低收入职工利益的角度,弹性设计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让不同岗位职工有两种以上的自主选择。此外,攀成钢还召开干部大会,公布和解读转型升级方案(草案),征求全员意见建议,共收集到7个方面1600余条意见建议,并就职工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解答,对个性问题按照管理权限分级落实责任给予答复。&
  3月27日,在攀成钢三届四次职代会上关于转型升级方案草案的审议表决中,职工代表144票赞成,以81.8%的赞成票,表决通过了攀成钢公司转型升级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9个工作组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
  “6月3日,我和61名工友一道开始了叉车专业的正规培训学习。在完成学习之际……心里对你们充满感激,你们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拉我们、帮我们、扶我们……”&
  前不久,攀成钢公司工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来信,写信的是离职职工罗华。是什么原因让转型升级分流职工对企业及各级工会组织心存感恩,念念不忘?&
  为顺利推进转型升级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攀成钢成立了包括档案核查、政策解答、办理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办理内部退养、竞聘上岗、转岗培训等9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同时,还专门组织有关部门开辟了“一站式服务”的绿色通道,各二级单位也成立工作机构,积极承接分流安置工作,让分流职工不出公司就可以顺利办完相关解除劳动合同的全部手续,拿到各自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
  “企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优化人员,而是要做到精干高效上水平。”攀成钢说到了也做到了。攀成钢立足高标准严要求,参照国内同行企业先进水平,精心谋划设计主辅人员岗位,将公司原有岗位压缩50%以上。据了解,攀成钢原有职工将近15000人,其中,在岗职工为12000人。4月初,攀成钢在岗职工参加竞聘上岗,分两个批次展开。最终,3900余人上岗,9200余人(含部分非在岗职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将近1600人内部退养、轮岗息工,10余人被调往攀钢集团其他子公司。整个工作在1个月时间内完成,确保了生产经营平稳顺行。&
  “转型升级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工程公司提供的项目部的实地学习机会让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攀成钢工程公司建筑分公司副经理代哲说。此前,他是攀成钢转炉炼钢厂机动科一名职工,在企业转型升级竞聘上岗中竞聘上了现在的岗位。通过被派往工程公司在贵阳的白云区高铁站项目部工作近两个月的实践锻炼,代哲已经着手负责工程施工协调、工期安排等方面的工作。他在新岗位的成功转型,得到了工程公司和总包项目方的一致认可。&
  在此次转型升级中,攀成钢针对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历史遗留问题,不仅组织力量全方位帮助职工寻找佐证材料,还积极协调市、区两级政府人社部门,确定了特殊工种职工可以用旁证资料作为档案补充的解决办法,并联动配合进行相关工龄认定、材料核查等工作,使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按节点顺利推进。&
  为了给分流职工搭建再就业平台,攀成钢一方面积极联系宝冶技术、青岛钢铁等企业,提供近500个岗位供职工选择;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开展“送温暖”活动、分流职工专场招聘会、就业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组织两场大型招聘会,100多家企业提供应聘岗位超过10000个,累计办理求职登记4000余人。&
  轻装上阵,攀成钢再出发&
  严酷的市场形势,地处内陆、成本偏高、历史包袱重等短板,推动攀成钢果断做出改变,既要在当期减亏控亏,又要着眼长远,改革调整,转型升级。当前,攀成钢正从内保外拓、深化改革两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在内保外拓方面,一方面,攀成钢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内部保障能力。一是突出成本保障,把成本保障放到更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指标,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进一步兑现内部挖潜的效益,固化成果,扩大战果。二是强化过程控制,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过程控制和保障体系;着力从产品入库、发运、工艺制度,质量管理,设备保障,产品研发等方面,系统改善生产环节全过程的保障能力。三是强调安全保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受控。&
  另一方面,攀成钢正以销售为龙头,全力外拓市场。一是抓订单保基础规模,积极拓展渠道、抓住重点用户拼争出口,尽快改变出口不利的被动局面。二是做好组织营销,充分借助重要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大对用户的走访交流力度,开发新用户,寻找高端用户。三是做好营销服务,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市场,了解需求,强化研发,开拓市场。&
  实践证明,小改小革扭转不了被动局面。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攀成钢将重点从进一步构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体制机制和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的前期准备工作两个方面入手变革创新。要围绕转型升级的主题和实施项目,认真开展好学习借鉴、摸底调研、政策研究、方案制订等一系列工作,为下一步企业转型升级、走出困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轻装上阵的攀成钢,正按照鞍钢集团和攀钢“做精钢铁”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为此,攀成钢将紧紧抓住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一大好契机,聚焦钢管再创业,拼争品牌重领先,以企业未来三年脱困发展的“3步走”目标凝聚人心,以全员全面对标找差、拼争赶超的工作状态,不断优化指标、提效增收,坚定全员全面振兴企业的信心,聚全公司之力,着力打造具有专、精、特品质的中国无缝钢管精品生产基地。&
编辑:孙正平&&&&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0) 传真:(010) 电子邮箱: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 Email:guisheng.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4版:专题
&&&&&&&&&&
精品锦江 以开放的姿态迈向国际化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以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定位,正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这“五大兴市战略”也由此而生。&&在今年4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参与锦江区代表团讨论时表示,中心城区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要走“精品城区”的发展路子,这样就有望能领跑成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成都也就能够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精品城区”的发展之路,实质就是内涵发展之路、高端发展之路,是推动中心城区“头雁高飞”的科学发展之路。对于锦江区来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五大兴市战略”作出的积极尝试、开拓创新,而这也正是创建“精品城区”的题中之意。&&“求新”、“求实”、“求进”,出台《关于建设开放型城区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的意见》,下发《锦江区建设开放型城区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工作方案》,紧扣市委“五大兴市战略”,找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切入点,在我市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领先发展的锦江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成为成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展示窗口、中西部开放型国际化城区的典范、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标杆。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锦江区追逐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之路。&&在成都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锦江区充分发挥“头雁高飞”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符合国际化城市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方向确立、行动迅速。如今,锦江区有了更新的发展目标:成为成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展示窗口、中西部开放型国际化城区的典范、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标杆。&&“锦江区不断扩大开放优势,提升国际化水平,最终都要全面实现‘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建设目标。这是锦江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正在做的积极努力。”锦江区决策层认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要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城区空间容量受到限制。“立体发展服务经济,这是锦江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手段。”锦江区委主要领导介绍说,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锦江区加快促进服务经济从增面积向长体积、从地面开发向空间渗透转变,着力增强经济内涵式发展集聚倍增效应。&&几年前,锦江区就提出了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的构想,目前全区服务业的比重已达81%。截至2011年底,锦江区内商务商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楼宇有66栋,平均入驻率88.5%,其中仅2011年就实现税收21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0%。如今,全区在建的甲级写字楼有近40栋共200多万平方米,约相当于过去甲级写字楼数的3倍。&&“这一系列数字,是锦江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上要经济的具体体现,但并不是最终目标。”据悉,每年打造3—5栋专业化特色楼宇,引进和培育5—10家总部企业,这是锦江区的新方向之一。&&“最近的目标是到2016年,锦江区要实现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翻一番,楼宇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达到70%以上;新引进6个以上、新建成10个以上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轨道经济,基本形成以地铁2、3、7号线为轴线的服务业聚集走廊和人口聚集走廊,加速城市形态优化和城市业态升级。”&&朝着集约化、高端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转型迈进的锦江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城市形态向“高层次”转型。&&早在2007年,锦江区就提出“建设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努力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现代商贸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服务为新增长点,聚集化、高端化、国际化的“1+4”现代产业体系。如今,锦江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0.3:36.1:63.6优化为去年的0.1:18.7:81.2;2011年的经济总量是五年前的1.6倍;全区聚集五星级酒店7家,未来两年还将推出五星级酒店10家;高端商务楼宇在成都最多,占总量过半;入驻锦江区的金融及其衍生、配套服务机构已260多家;形成了“红星路35号”、锦江区创意产业商务区和三圣花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三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锦江区要坚持高端引领,推进主导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春盐商圈提档升级,着力培育红星路—大慈寺、攀成钢—锦华路两个新的百亿商圈,在金融、文化产业、文旅产业方面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据介绍,到2016年,锦江区要实现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22%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18%以上,休闲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400万人(次)以上。&&加快全域开放与圈层融合&&大力推进充分国际化进程&&“中心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城市二次开发’,向存量土地要空间;二是‘圈层结对发展’,向增量土地要空间,这是一种借地发展、借船出海的双赢合作。”&&目前,在锦江区聚集的港资企业已达88家,世界500强企业99家。今后,锦江区每年还将引进3—5家世界500强企业、40—50家跨国公司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不低于10亿美元。“到2016年,锦江区服务业增加值要达到14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要完成50亿美元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200家以上。”&&LV、ZARA、MiuMiu……在锦江区走一遭,各类国际、潮流、高端品牌让人目不暇接。如今,锦江区的国际品牌旗舰店数量和经营面积也已位居国内第三、西部第一。在加快商品国际化进程中,依托这样的资源优势,锦江区未来将积极建设与国际同步的商品新品发布平台,力争每年引进5—10个国际知名品牌,到2016年,使全区国际顶级品牌入驻数量大幅增加,大部分国际品牌发布实现与发达国家同步,外籍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今年1—9月,锦江区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省外到位资金199.4亿元,同比增长26.7%,位列五城区第一。”锦江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积极培育壮大外贸企业,加大服务业产品出口力度,建立健全境外投资促进机制,鼓励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备跨国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生产体系,开拓国际市场,密切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肩担重任,主动出击的锦江区,以“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为使命,通过圈层融合不断实现新突破。目前,锦江区已经和金堂、青白江等展开了深度合作,积极推进“三圈一体”发展,并将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重大机遇,通过实施产业联动、圈层支持、联合招商、资源共享、政策互惠、金融服务、干部交流、制度创新等举措,整合优势资源、圈层结对发展,共同凝聚建设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到2016年,把锦江建成全市圈层合作的典范和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示范。”&&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为建设精品城区提供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技创新提升到了新高度。&&以“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为目标的锦江区,在大力发展并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也提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互动发展。&&“通过鼓励和培育新一代技术产业,在锦江区打造信息产业的‘孵化园’。” 未来,锦江区要加快主导产业信息化进程,以春盐商圈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区企业电子商务运用率达到85%以上,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此外,锦江区还将积极扶持生物制药产业,以国家级生物疫苗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为载体,引进2—3家国际知名疫苗研发总部企业,大幅提高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以科技创新振兴城市,但源动力在于人才建设。“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锦江区要围绕产业升级和社会事业发,通过多渠道汇聚国际性人才,充分发挥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吸引一批国外高层次人才向锦江跨境流动;面向全国,扩大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适用范围,汇集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来锦江创业。”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能为锦江区打造精品城区提供不竭动力。下一步,锦江区将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强锦江教育海外培训基地和成都(锦江)国际课程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外向型培训,促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努力实现国际人才与国内人才、领军人才与专业人才总量的“四个倍增”,将锦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优势的西部人才高地。&&科技兴城、人才强区,在迈向“精品城区”的道路上,行动更快、底气更足的锦江区,成效必将更加显著。严斌/文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转型升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