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2018全集里面有个老太太被骗了,跑了4家银行汇款的事哪一期

《今日说法》主持人为什么起诉建行?_百度知道
《今日说法》主持人为什么起诉建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近日一纸诉状将中国建设银行告上法庭。2016年3月,李晓东用建行龙卡信用卡消费一万八千余元,但有69元未还清,然而10天之后,竟然产生了300余元的利息。在多次拨打建行客服电话后,李晓东才知道,建行收取信用卡逾期利息的方式是以当月账单的总额来计算,而不是以未清还部分的金额来计算。李晓东认为,建行这样的信用卡计息方式明显不公平,其相关条款应为无效的格式合同条款,且建行应返还向其收取的300余元利息。据记者了解,该案已于3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开庭审理。69.36元逾期10天“生息”317.43元2012年11月,李晓东在建设银行北京西直门北大街支行办理了建行龙卡信用卡,激活后该卡一直正常使用。该信用卡账单日为次月7日,到期还款日为次月27日。2016年3月,李晓东在银行规定的当月记账周期内刷卡消费了18869.36元。至同年4月27日到期还款日,银行自动从其约定的还款账户里扣款18800元。因约定还款账户中的余额不足,因此欠款69.36元未还。李晓东表示,他并不知道钱没有还清。直至新的账单日5月7号,李晓东在查对账单时才发现,他的信用卡账单中有一笔317.43元的利息。从4月27日未足额还款,至5月7日查对信用卡电子账单,短短10天之内,欠款69.36元竟产生了317.43元的利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李晓东在多次拨打建行的信用卡客服电话后才得知,建行并不是根据其未偿还的69.36元来计算利息,而是以其当月账单的刷卡消费总额来计算。也就是说,只要该行的信用卡用户未能在还款日足额还款,那么从记账日到还款日的每一笔消费都要计算利息。李晓东表示,这种计息方式有违公平,这种不公平的条款,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向银行客服反映该问题,银行客服却称这是行规。据此,李晓东将建行北京西直门北大街支行、建行北京市分行、建行信用卡中心告上法庭。当事人认为“全额计息”为无效格式条款李晓东在诉讼中表示,请求法院依法确认三被告提供并据以计算利息的《中国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领用协议》第三条第九款系无效的格式条款,并请求法院依法判令三被告向原告返还317.43元的利息。李晓东的代理律师告诉记者,此案的关键点就在于该领用协议的相关条款规定是否为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据了解,在建行用户申领信用卡时,填写的“中国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申请表”背面均有一份《中国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领用协议》(以下简称领用协议)。该领用协议第三条第九款规定:“甲方在对账单所载到期还款日前清偿全部欠款的,当期对账单所载消费及通过贷记账户的圈存交易可享受免息还款期。否则全部欠款不享受免息还款期,乙方自银行记账日起,根据甲方实际欠款天数,按每日累计欠款余额乘以日利率计息,日利率为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李晓东认为,在申领信用卡时、账单周期内未全额还款时,建行工作人员均未向他明确释明或告知该条款的规定,相关的“领用协议”也未能完整的对违约情形、信用卡计息方式、收取标准等进行详细披露。李晓东表示:“被告作为格式条款提供方及信用卡服务提供方,对明显不利于原告的条款没有尽到充分的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加重了原告作为消费者的责任,其不合理的规定对作为消费者的原告明显不公,相关条款应属无效。”记者就此案联系到建设银行,建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此案目前仍在审理中,因此不便对案件作出评论。“全额计息”是否合理合法存争议公开资料显示,全额计息,也被很多消费者称为“全额罚息”,是指在信用卡还款最后期限超过之后,无论当月信用卡是否产生了部分还款,发卡行都会对持卡人按照总消费金额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用户因为没有按时还款,而被银行收取高额利息和滞纳金。近年来,屡屡有天价信用卡违约金事件见诸报端,而这背后原因指向的正是全额计息。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全额计息并不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国际惯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人认为,全额计息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是霸王条款。全额计息究竟是否合理合法?对于这样的争论,业内一直从未间断。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记者,并不能说全额计息就一定不合法,这还要看在申请信用卡时所签订合同的情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是采用全额计息的方式,银行方面也并没有强迫用户必须选择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如果银行按照差额计息,即以还款时所差的金额来计息,则是更符合人性化的举措。中国法学会银行法研究会秘书长潘修平则对记者指出,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全额计息其实已涉嫌违法,“用户使用银行的信用卡,其实形成了一个借贷的合同,银行提供贷款,用户还本付息,之间是合同关系。现在用户出现了一个小额违约,这种违约情况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户只能就违约部分来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全额计息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银行记者查询多家银行相关信用卡条款了解到,目前,国内除工商银行是以信用卡未还余额来计算利息之外,如建设银行等大多数银行都是按照“全额计息”的方式计算利息。对此,潘修平认为,银行也有其自身的苦衷,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目前,信用卡违约现象特别严重,特别是小额违约情况很多,在处理时也让银行很头疼,所以银行往往在信用卡条款的制定时尽量保护自己,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地位,将有利于自己的条款表述强加进合同条款之中。
采纳率:8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今日说法 | 八旬老人将继子告上法庭,四个继子女、一个养女,谁来赡养老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 | CCTV今日说法   “  我想我就是一个冤大头  没想到落到这个地步  既然这样只能奉陪到底了  ”    重组家庭,七口之家    1976年,李慧琴与张当才结婚,成为了张当才的第5任妻子,当时,张当才与前4任妻子,共育有一个男孩(张伟国),三个女孩。  李慧琴此前也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虽无亲生孩子,但有一个年仅8岁的养女梁娟霞。就这样,两人组成了一个七口之家。    李慧琴嫁给张当才时,大儿子张伟国已经成家,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4个女儿均由李慧琴夫妇抚养成人。随着女儿们相继成家,家中只剩下李慧琴和老伴儿张当才生活。  养女梁娟霞回忆,哥哥张伟国成家后,因为和父亲闹了过节儿,在搬家后几十年,都没怎么回过家。    由于身边无人照顾,张当才找到了儿子张伟国,希望他能经常回来看看。考虑到老人已经年迈,接到老人的邀请后,张伟国答应了回家照顾老人的请求。  当时一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本以为就会如此平静地生活下去。然而2015年发生的一件事,给这个重新团圆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兄妹之间出现了隔阂。    一场意外,一笔抚恤金    2015年3月,李慧琴和老伴儿张当才,在熟睡中一氧化碳中毒,被人发现时张当才已经身亡。李慧琴在这场事故中,捡回了一条命,但因此落下了大小便失禁的毛病。  父亲张当才在世时,老两口的生活起居,一直由张伟国负责,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后,年过80的李慧琴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意识也不清楚,无法下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家中独子的张伟国依托父亲生前的嘱托,挑起了照看继母李慧琴的责任。    父亲张当才留下了11.8万元的抚恤金,张伟国和4个妹妹都认为,这笔钱兄妹5人平均分配,每人分得2万多元。但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在世的李慧琴,姐妹4人放弃了继承这笔钱,全部都给了哥哥张伟国。  然而,让养女梁娟霞难过的是,父亲去世后,不仅继女三姐妹不来看望母亲,而且哥哥张伟国,根本没有照顾好母亲李慧琴。    不仅梁娟霞对张伟国有些怨言,李慧琴的妹妹李蕊转,也对张伟国有很深的意见。为了更加方便地照看姐姐,李蕊转直接搬到了姐姐家中。  伴随着继母妹妹李蕊转的介入,一家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冲突不断累积。2016年底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一直以来,年底村里分红的钱都由张伟国保管。这次村委会给的2700元,则由李蕊转替姐姐签了字,收了钱,这个举动,彻底惹怒了张伟国。    矛盾激化后,李慧琴的生活,开始由李蕊转照料。面对高昂的开销,年近70的李蕊转根本无力承担,姐妹俩觉得,既然张伟国无法照看老人,那么理应还回张当才留下的抚恤金。    一纸诉状,将继子告上法庭    为了讨要回自己的养老钱,在妹妹李蕊转的帮助下,83岁的李慧琴将继子张伟国起诉至法院,要求他返还丈夫张当才留下的抚恤金。  日,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在调研过程中法官发现,这起官司虽然是由抚恤金而引发,但背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老人的赡养问题。案件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老人将来没有后顾之忧。  在法官协调中,儿媳妇刘梅香一直坚持一个观点,称李慧琴嫁过来时,她和丈夫已经成家独立生活,没有受到过继母的抚养,因此对李慧琴并没有赡养义务。而且,当年的抚恤金早就给老人治病了,夫妻俩还搭了很多。    此时,李蕊转向法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拿回属于姐姐的抚恤金,以后由她照顾姐姐。根据多年的家事审判经验,法官认为这个要求并不合理,因为李蕊转已经快70岁了,不属于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院提示,李慧琴可以起诉其他子女,然后法院再进行处理。但李慧琴老人认为,四个继子女加上一个养女,都不是自己亲生的骨肉,自己无法理直气壮地去要求五个孩子赡养。  2017年8月,法官把李慧琴的养女梁娟霞,约到张伟国家中,商量由她照顾母亲。此次调解中,张伟国表示愿意每月付给老人500元生活费,并负责李慧琴百年后的丧葬事宜。但兄妹俩在生活费数额上,意见分歧较大,没能达成一致。  日,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在法院的不懈努力下,张伟国最终答应从抚恤金中,拿出27000元给继母李慧琴。李慧琴老人则由养女梁娟霞赡养。  在法官的主持下,梁娟霞和张伟国之间,签署了一份协议书,李慧琴的生养死葬由养女梁娟霞负责,李慧琴名下的财产由梁娟霞继承,27000元付清后,李慧琴与张伟国再无经济及财产纠纷。    普法时间  pufashijian    Q1: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嘉宾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方志平教授,欢迎方老师。张伟国夫妻俩认为,因为继母到他们家的时候,张伟国已经成年,没有经继母抚养过,因此对继母不具有赡养义务,这个说法成立吗?  A1:这个就涉及我们《婚姻法》当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如果父母生活困难,或者是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可以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里面的子女,包括亲生子女,还包括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因此,继子要不要赡养老人,主要看其小时候,和老人之间有没有教育抚养关系。本案里,在老太太到张家时,继子已经成年,所以他们客观上是不可能形成抚养教育关系。因此,继子没有法律上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但他有一个约定的义务,因为当初,11万元的抚恤金应该按照比例方法进行分配,但是它(抚恤金)都给了继子,那么继子拿到这笔钱的前提是,你要赡养老人。所以如果你不履行这个义务,或者履行不适当,那么人家就可以把这个赠予,全部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要重新来分配这11万元抚恤金。  Q2:很多人就有疑问,那三个继女,还有一个养女,她们难道就没有赡养义务吗?  A2:在法律上讲的话,子和女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判断标准也是一样的。那么第一,养女肯定是有赡养义务的,因为养女在我们法律上,虽然他们是很早以前就有收养关系,当时我们的收养法还没有。但是,在1992年之前的这种收养关系叫事实上的收养关系,所以它仍然是一个合法收养。另外,三个继女,判断标准要看老太太,在三个继女小的时候,她们有没有共同生活,有没有抚养教育的关系。    接下来看看网友怎么看:          血缘,  并非亲情的唯一定义。  赡养老人,  除了血缘和义务,  还有孝道与爱心。  案件来源|《今日说法》节目《继母的官司》  实习小编| 王明会  维护|宋小军  主编|王秀敏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今日说法》 一位老人和他的七个儿女的故事_百度知道
《今日说法》 一位老人和他的七个儿女的故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一个村庄中,当地流传着“上坟(祖先——夫妻)不合葬,子孙后代的夫妻都不可以合葬,否者就会有不幸的事发生”,本故事中的主人公为:老太太的七个儿女。大儿子是老太太和他的先夫(去打仗了,之后生死不知;尸骨不存)所生,其余六个儿女为老太太和后夫(前夫与其是亲兄弟)所生。事件的具体过程: 在江苏沭阳的茆圩乡公墓,发生了一件非常蹊跷怪异的事儿。夜里11点多,看管公墓的蒋大爷碰上了强盗。对方一进门就把刀架在蒋大爷的脖子上,让他交出骨灰来。山东卫视《围观》对其中原委进行了关注和追踪。  把骨灰给我  据说,当时“抢骨灰”的强盗如凶神恶煞一般,把蒋大爷的眼镜一巴掌给打飞了,蒋大爷当时吓个半死。等缓过神来,蒋大爷意识到来者不善,他想把歹徒引到室外,伺机喊救命。可这个歹徒似乎目标很明确, 指名道姓就要孙学英的骨灰盒。  蒋大爷被吓蒙了,威逼之下,蒋大爷只好告诉歹徒骨灰盒位置,歹徒拿着骨灰盒扬长而去。  被打伤的蒋大爷立刻报警,民警马上立案侦查。可是在案发现场却没有一点线索,因为案发当天深夜,高度近视的蒋大爷眼镜被歹徒打飞,黑暗中他无法看清歹徒的面目。  抢劫骨灰的事儿发生后第二天,孙学英老人的二儿子于康军向警方举报自己的大哥于康林一家嫌疑最大。  老大于康林今年已经65岁了,他儿子腿部还有残疾,这样的两个人能是抢骨灰的歹徒吗?  对自己兄弟于康军的做法,于康林非常生气,他说于康军是恶人先告状,母亲的骨灰极有可能是他们兄妹抢的。  一家人,几个兄弟姐妹,一个村儿住着,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母亲的骨灰被抢,下落不明,让他们在村里人眼前都抬不起头来。可是,谁也想不出法子来,只能互相指责。  于康林委屈伤心,兄妹说他偷了骨灰盒,儿子为什么要偷自己母亲的骨灰呢?都是同胞手足,为什么势同水火呢?  原来老大于康林和几个弟弟妹妹是同母异父的关系,孙学英老人嫁过两个丈夫,生有7学英老人嫁过两个丈夫,生有7个子女,一边是跟前夫生的老大于康林,一边是和后来丈夫生的于康军兄妹6个。很多年以前,于康林和于康军兄妹就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争抢孙学英老人的骨灰。  事情要追溯到1944年,年仅17岁的孙学英与前夫于连松结婚,1946年,生下了儿子于康林,就在于康林3个月大的时候,于连松被日本人抓去做壮丁,客死他乡。在孤苦无助的情况下,孙学英就带着年幼的于康林,嫁给了于连松的亲弟弟于连分。孙学英和于连分先后生下了于康军6个兄妹。  于康林说兄妹几个一直不让他和母亲见面,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排斥自己,双方的关系发展到后来已经是水火不容了。  两兄弟争抢老妈的骨灰  父亲是亲兄弟,又是同一母亲,兄弟本该和睦相处。可是随着母亲孙学英年岁渐长,因为老人后事的问题,兄弟矛盾日趋激化。老大于康林提出,当地有女奔前夫的说法,就是改嫁女死后要随前夫合葬,按照这种说法,母亲孙学英死后,骨灰应该和自己的生父合葬。可是于康军兄妹不同意,认为母亲的骨灰应该跟自己的父亲合葬。  当地的风俗是,如果父母不能合葬,将会殃及子孙后代夫妻不能合葬。因为有这样的说法,于康林坚持让母亲孙学英死后和自己生父合葬。   可是,于康林的父亲在60多年前就死去,尸骨无存,怎么进行合葬呢?于康林说,按照当地的风俗,可以用招魂的方式,用母亲的骨灰,召回父亲的魂魄。  于康军兄妹认为:于康林的生父几十年前就已经死去,尸骨未存,于康林一直是由自己父亲抚养成人,母亲孙学英和父亲一起生活了60多年,感情深厚。而且多年来,孙学英一直跟着于康军兄妹生活,并没有和于康林一起生活过,母亲孙学英的后事就应该由于康军兄妹办理。  因为母亲的后事问题,于家兄妹反目成仇,就在孙学英老人还健在的时候,就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在当地法院的调解下,孙学英的骨灰盒暂时存放在茆圩乡公墓的灵堂里,交给蒋大爷看管。  老大于康林坚持按照当地的风俗来办,而于康军不同意,提出要按照老人自身的遗愿来办,孙学英生前对自己的后事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安排呢?  于康军拿出了两份证明,一份是村委出具的证明,一份是2007年3月份,沭阳公证处公证过的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证过的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上,孙学英提到:我的后事全部由于连分和我所生的6个子女料理,其他人不得干涉。  那么这两份材料中提到的内容,是孙学英老人的真实意愿吗?当时书写这份证明材料的原村干部证实了当时的情况。  这位原村支书说,于家多次发生矛盾,孙学英曾经哭着来找过自己。考虑到是家庭矛盾,一开始村里并不愿意介入。但是经不住孙学英老人多次来找,最终村里根据老人的口述情况,出具了证明。  除了村里出具的这份证明,孙学英老人去公证又是怎么回事呢?回事呢?  2007年3月份,孙学英跟着于康军兄妹,到沭阳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对于这份声明,老大于康林却说他自己并不知情,而且因为是于康军兄妹带着老人去的,于康林对这份公证充满了怀疑。都是做儿女的,母亲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公证的事?而且,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不识字,怎么可能会想到去公证?  于康林父子说, 2008年2月份,关于老人的后事,双方曾经达成过调解协议。协议上,老三于康军兄妹同意将孙学英老人送到于康林家,由于康林养老送终。  可这份由部分儿女达成的协议,孙学英老人似乎并没同意。因为协议上没有孙学英老人自己按的手印。  虽然有了协议,实际上孙学英老人轮流在几个子女家居住。最终还是留在于康军兄妹这边。兄妹们都争着为老人养老送终,可能是为了尽孝,也可能有其他目的。到了晚年,孙学英老人一直跟着于康军兄妹生活,而老大于康林也不依不饶,想由自己来赡养老人。于康军说,谁赡养谁办理老人后事,可于康林说,我想赡养你不让呀,这时候,孙学英老人发话了,你们都别吵了,让法院来断吧。2008年4月份,孙学英老人将子女全部起诉到了法庭。  通过这场官司,孙学英确定了由于康军兄妹赡养。但是于康林父子认为这场官司并没有谈到后事料理的问题。于康军兄妹认为谁赡养谁就料理后事。现在老人的骨灰还留在公墓,不能入土为安。几个子女竟然又一次闹上了法庭。  同胞兄弟对簿公堂,原告于康军兄妹拿着公证过的证明,被告老大于康林则拿着那份协议。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这个公证到底合不合法,那么这份公证究竟有没有法律效力呢?  日,江苏省沐阳县庙头镇法庭作出了一审判决。死者生前已经对自己的生后事项予以安排,所以从尊重死者意愿的角度出发,应当按照原告的主张来处理本案。  输掉官司的于康林,心理上怎么也接受不了,他觉得于素军兄妹几个完全是在欺负自己。满腹不平的于康林向宿迁市法院提出了上诉,然而就在上诉期间,发生了孙学英的骨灰盒被强行抢走的事情。  2011年7月,宿迁市中院维持了原判,驳回了于康林的上诉。可是拿到判决的于康军兄妹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骨灰就没法下葬。  风俗应当尊重,可是风俗也不能违背法律,更何况是那些纯属迷信的东西了。抛开那些迷信的老观念,让老人早日入土为安,这才是孝顺子孙该干的事。话又说回来,那个抢了骨灰盒的人,心就能安么?心不安,他就能得到他企求的平安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今日说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说法2018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