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的最新国际边牧规则.它以什么为纲领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RDA中文版出版
今天下班收到了RDA快样书,是我们团队奋斗两年来的成果,高兴啊!
16开,1082页,260万字,是一个大工程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480元一本。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规则,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Second
edition,简称AACR2)的升级产品,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简称ICP)为纲领,以传统的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FRBR和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其包容性与可扩展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灵活性与便利性、继承性与协调性以及经济性与高效性等诸多特点为国际编目界所瞩目。
2012年7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社(ALA
Publishing)签署了中文译本的翻译协议,标志着RDA中文译本翻译工作的正式启动。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RDA中文译本翻译组”,邀请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编目专家承担此项工作,同时还吸纳了国家图书馆的青年业务骨干参与其中。RDA中文译本的翻译自启动之后,于2012年11月完成初稿,2013年4月完成第一次统稿,2013年9月,完成第二次统稿。RDA中文译本历时一年有余。
2013年11月,RDA中文翻译稿全部完成,2014年4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5月见书。
这是中国图书馆编目界的大事,我们能为之作贡献,是我们的幸事。这是大家呕心沥血的成果,见了能不高兴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编目扫盲帖——关于编目规则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12399字,被3人关注,获得了10个喜欢
编目扫盲帖——关于编目规则
一、英美编目条例(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简称AACR)1967年出版AACR1,1978年出版了AACR2。国际性的文献著录规则 。1967年出版的《英美编目条例》简称AACR1,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图书馆协会,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提出。由于英美双方对部分规则有分歧意见,AACR1有两个版本,即英国版(British text)和北美版(North-American text)。1971年《国际标准书目著录》问世后,为适应网络化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需要,1978年出版了AACR2。AACR2由美国、英国图书馆协会、加拿大编目委员会、不列颠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AACR1共15章,分3部分:款目和标目,著录,非书资料的处理。AACR2共19章,分二部分:著录,标目、统一题名与参照。AACR2继承了AACR1,不单凭文献类型,而主要根据著者对文献知识内容所承担的责任来选取标目的原则,同时采用《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的格式,并大量增补了非书资料和舆图资料的著录规则。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文献载体形式变化的需要,美国图书馆协会等原有参与编制AACR2的机构以及澳大利亚编目委员会,组成《英美编目条例》联合筹划指导委员会,对AACR2进行修订,并于1988年出版了AACR2的修订本。二、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参考书目ISBN=9,出版时间:2014年5月RDA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规则,是AACR2的升级产品,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简称ICP)为纲领,以传统的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FRBR和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其包容性与可扩展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灵活性与便利性、继承性与协调性以及经济性与高效性等诸多特点为国际编目界所瞩目。第一部分:记录载体表现和单件的属性第二部分:记录作品和内容表达的属性第三部分:记录个人、家族和团体的属性第四部分:记录概念、物体、事件和地点的属性第五部分:记录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的基本关系第六部分:记录个人、家族和团体的关系第七部分:记录概念、物体、事件和地点的关系第八部分:记录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的关系第九部分:记录个人、家族和团体之间的关系第十部分:记录概念、物体、事件和地点之间的关系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RDA中文译本翻译组”,邀请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编目专家承担此项工作,同时还吸纳了国家图书馆的青年业务骨干参与其中。三、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简称ISBD)各类型文献书目著录的国际标准。由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ISBD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69年。当时,国际图联编目委员会(IFLA Committee on Cataloguing)召开了一次国际编目专家会议。会议作出决议,建议起草一个规范书目著录的形式和内容的标准。《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有三个主要的目的。第一,是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帮助人们解释书目记录。第三,它使得书目数据转换为电子格式更为容易。四、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是IFLA于1998年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对书目记录描述的对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实体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FRBR应用“实体—关系”模型(E-R Model)来构建概念框架,为探讨书目记录的结构和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点。对沿袭了一个多世纪的编目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编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FRBR的书目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实体间关系、实体及其属性与用户任务的映射关系以及基于FRBR模型的国家级书目记录的基本需求。FRBR将书目记录涉及的实体分成三组,第一组是通过智慧和艺术创作的产品,包括作品(work,一种特有的智慧和艺术的创作,抽象的实体)、内容表达(expression,通过数字、音乐、声音、图像、动作或这些形式的组合对智慧或艺术作品的实现)、载体表现(manifestation,通过物理介质实体化内容表达的实体)和单件(item,载体表现的实例或个体);第二组是对智慧和艺术创作产品负责任的个人和团体,这些个人和团体与第一组中的实体间存在着各种角色关系;第三组实体是产品的主题内容,包括概念、实物、事件、地点、第一组和第二组实体本身等。后面二者是FRBR延伸项目FRANA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Numbering of Authority Records)探讨的核心内容。FRBR出版以后,给国际图书馆编目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英美编目条例》(AACR)等随之进行了修订或起草,直到2011年前后才有初步的结果。与FRBR相关的还有IFLA出版的另两个文件:《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2009年出版)和《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SAD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Subject Authority Data)(2011年即将出版)。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RDA&理论与实践”培训班暨“RDA在中国的实施和挑战”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
“RDA 理论与实践”培训班暨“RDA在中国的实施和挑战”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
日至11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图书馆协办的“《资源描述与检索》
(RDA)理论与实践”培训班暨“RDA在中国的实践和挑战”
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到国际编目界最知名专家、美国国会图书馆政策与标准部主任、RDA发展联合指导委员会主席芭芭拉&B&蒂利特博士(Dr.
Barbara B.
Tillett)作为培训教师,传授RDA的相关知识,宣传RDA的研究成果,探讨RDA未来走向。来自全国各地编目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图书馆专业馆员200余人共同参加了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组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汪东波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主持会议。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严向东先生在开幕式前会见了蒂利特博士,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欢迎蒂利特博士到中国讲学。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性编目规则,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的升级产品,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从2004年9月宣布启动编制起到2010年6月正式发布,RDA一直广受各国编目界的密切注目,围绕RDA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全面展开。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图书馆与档案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及德国国家图书馆已决定将于2013年3月起全部采用RDA编目。作为国际编目界的重要一员,我国编目界始终密切关注RDA的进展。国内文献编目标准一直以来都与国际编目规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RDA的面世及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我国编目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芭芭拉&蒂利特博士是该领域内国际顶级专家,亲自参与了十多年来国际编目界的重大事件。在为期两天半的培训中,蒂利特博士详细讲解了RDA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结构框架、编目实践、测试情况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问题,参会者不时与蒂利特博士互动,教学相长,培训效果明显。
参加培训之后研讨会的有中国图书馆学会信息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献著录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起草专家、RDA的主要研究人员以及公共图书馆编目工作者代表等近20名活跃在文献编目领域的专家,各方分别对国内编目界的历史与现状、RDA与ISBD等其他编目标准的关系、RDA对现有中国编目标准的影响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沟通,对RDA在我国实施的前景及对策逐步达成了共识,也使蒂利特博士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编目工作发展的现状及面对的挑战。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本次RDA培训班及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进一步引发了我国编目界对RDA的强烈关注,调动了学习RDA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为国内编目界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促进交流与互融、深入思考RDA在我国的实施方向和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会议代表提出倡议,全国各大图书馆的编目工作者应齐心协力,共同进行RDA相关问题研究,并对RDA的应用进行测试,为进一步的编目规则制定工作提供依据。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我国编目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RDA编目时代即将在我国开启。
& &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
我的更多文章:
( 22:52:00)( 21:47:29)( 21:48:04)( 06:05:57)( 16:11:37)( 13:36:09)( 18:32:4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RDA新热潮即将到来
《图书馆报》日的电子版,今天提前发布了。A21版上有本人的专版书评“RDA新热潮即将到来”,综合介绍了RDA中文版和最近刚出版的RDA相关专著两本,同时也提到了本人的一些感想,欢迎大家关注!
原文地址:
  6月初,我们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RDA中文版(《资源描述与检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样书,这是我们团队奋斗两年来的成果。该书1082页,
16开, 260万字,重3.5公斤,可谓“巨著”。
  RDA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规则,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的升级产品,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为纲领,以传统的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FRBR(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和FRAD(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其包容性与可扩展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灵活性与便利性、继承性与协调性以及经济性与高效性等诸多特点为国际编目界所瞩目。
  2012年7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社签署了中文译本的翻译协议,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RDA中文译本翻译组”,由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编目专家承担此项工作。从签约到出版,几乎经历了两年时间,多次讨论修改,精益求精。2013年11月,RDA中文翻译稿全部完成,2014年4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这是大家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中国图书馆编目界的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能有机会为之作贡献,是我们的幸事。书的排版和印刷体例完全按照英文原版呈现,不仅美观,也保证了各种文字的显示正确;这看似简单,其实给出版社排版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专家说:“这是我见到的最精美的编目规则”,如此精雕细刻的书确实少见;篇幅如此巨大,通读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RDA中文版正式出版半个月后,我得到了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组织编写的《RDA:从理论到实践》,也是海洋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学丛书》之一。我早就听说有一部有关RDA的图书在策划中,前一阵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还提到这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RDA的专著。书出版一个月后终于看到了,马上仔细阅读,一饱眼福。
  作者简要介绍了文献编目的历史,向读者交代了有关背景,涉及AACR2、《国际编目原则声明》、FRBR、FRAD、FRSAD等很多方面。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RDA的结构和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RDA。在谈到RDA的应用时,较多介绍了关联数据、SKOS、BIBFRAME等新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介绍各国的RDA工作以外,还包括了“RDA中国大事记”,全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图书馆编目界关于RDA的研究、培训、翻译、会议等工作的进展。在最后一部分“RDA对国内图书馆的影响”中,作者提出了关于促进中国编目规则修订、扩大中文编目范围、常设中文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的组织管理机构的设想。
  该书主编周德明、副主编李芳、倪道敏;编委包括李芳、胡小菁、纪陆恩、张洁、娄秀明、江丽萍、郑佳盈、陈培文等,作者均为来自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信息资源组织专业委员会的委员。该书可以作为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培训教材。
  差不多同时,王松林教授主编、胡小菁和王景侠加盟的《中文编目与RDA》也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是海洋出版社从2014年起陆续出版的由初景利教授牵头的图情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策划的《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之一。
  王松林教授和胡小菁研究员都是业内大家,近年来活跃在图书馆编目研究领域,本人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为这本书穿针引线。打开王松林教授赠送的签名本《中文编目与RDA》,就迫不及待要一口气读完。
  虽然书名提到“中文编目”,其实里面涉及中文编目实际操作的内容并不很多,而主要从宏观角度介绍了
RDA相关编目领域文件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甚至还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介绍了检索点和标目等的意义,这种处理方式过去不很多见。
  作者把编目工作分为“文献编目”和“资源编目”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以AACR2和
RDA为代表,也对比了AACR2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同时介绍了ISBD、FRBR、MARC、XML、关联数据等与RDA密切相关的话题。
  全书包括绪论、ISBD及其发展、中文编目检索点的选取及其标目、CNMARC格式及其XML化、RDA的实体及其属性、RDA的关系、RDA的MARC应用、关联数据与
RDA、参考文献等部分。在“CNMARC格式及其
XML化”和“RDA的MARC应用”两个部分,也介绍了UNIMARC书目格式和规范格式的最新更新内容;当然以UNIMARC为基础的CNMARC格式标准,则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这本书有理论高度,也能使读者理解,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教材。读了这本书,读者基本上能理解
RDA产生的脉络和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
  《RDA:从理论到实践》和《中文编目与
RDA》可以互补,作为编目人员了解RDA背景和发展的入门教材。但是都没有提到具体操作的问题,期待近期能有此类著作问世。
  在一个月内各种与
RDA相关的书密集出版,给大家提供了一道道编目大餐,貌似巧合,其实必然,也是一种标志。1998年FRBR出版,随后在中国图书馆编目界出现了一股研究FRBR的热潮;
RDA中文版正式出版前,也有一次研究RDA的小高潮。不过这些都只是前奏,芭芭拉·蒂利特博士从
2003年到2007年花费五年时间组织了五次全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专家的会议,是想推出一个国际性的编目规则,
RDA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虽然大家还没有公认 RDA是一个国际编目规则,但是它已经雄心勃勃,引起世人注目。随着最近一批
RDA相关图书的出版,国内编目界将掀起一股RDA研究的新热潮。本人希望有更多的实质性研究,而不是赶时髦。今年9月和年底前,国家图书馆和CALIS分别计划组织RDA培训班。预计国内大型图书馆的外文编目会推开使用RDA,也希望中文编目能有所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与两本教材的作者王松林教授和纪陆恩研究员等一起参加了2006年在韩国召开的国际编目专家大会
(IMEICC4),随后加强了对国际编目规则的研究;胡小菁研究员长期跟踪RDA发展,同时参与了三本书的写作和翻译。我们的工作也算是给这个前
RDA时代一个交代,期待青年同志能积极参与到
RDA时代的国际交流,参与到国际编目界的讨论中。芭芭拉·蒂利特博士也曾经希望,中国的图书馆编目专家能参加到
RDA的修订工作中去。
  RDA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RDA: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束语说得很好:
  未来的系统能完全使用现在及过去编目员所编制的记录,更彰显目录的功能,呈现某人的所有作品、某作品的所有表现形式、某表现形式的所有载体、所有单件及其特性以及所有相关作品;
  未来的系统是以使用为中心的资源发现系统,系统可将同一实体的相关标示资料聚集,如不同名称,以提升检索结果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系统应能重复使用这些标示资料和关系,以获得更有效的操作结果、更有想象力的呈现方式;
  未来将没有主题词,只有各种名称以使用者偏好的语言或文字呈现;没有书目记录,只有资源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连接至其他资源。
  这些发展还需要时间,但RDA将帮助我们朝此方向前进。
  我们只是坐等这个未来到来吗?我们是否要积极投入其中呢?难道还要像过去那样,别人制定的标准,我们拿来使用,却又认为不适用?
  笔者最近查阅了不少编目界的历史资料,深感我们的前辈在国际旅行受限、外语人才奇缺、信息交流不畅的环境下研究国际标准的不易。我们所处的时代比我们前辈在30年前艰难探索的时代要好很多倍,我们没有理由比他们做得差,甚至也没有理由和他们做得一样。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信息交流的速度超出我们当年的想象,我们期待能够加入世界编目界的大家庭,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我也很期待,通过
RDA这个契机,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献编目与数字资源组织之间的融合。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弄潮儿才会是最后的成功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定规则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