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说烟叶生产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地支柱产业,产生了显著性检验的社会效益。

中共玉溪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玉溪新闻网
玉溪经济写好四个关键词:速度
     玉溪蓝晶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中。随着玉溪工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势头强劲。   编者按   沧海桑田,城市巨变;锦绣玉溪,风采迷人。三届市委以来,230万玉溪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与&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扎扎实实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保生态、惠民生、促稳定,全市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态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 玉溪报推出系列报道,重点反映三届市委以来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成功经验,迎接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为全市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十二五&大业,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平安、和谐、生态、幸福的新玉溪加油鼓劲。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刘跃& 文/图)在备受关注的市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历经五年平稳健康发展的玉溪经济继续向好:   上半年,玉溪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开局,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19.9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95亿元、增长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8亿元、增长3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4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334元、增长23.3%。   盘点五年来玉溪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亮点,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是四个关键词。三届市委以来,玉溪用心写好这四个关键词,努力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速度:保持平稳   2006年以来,玉溪发展面临重重考验:国际金融危机让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重创农业,给工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如何确保全市经济总量不减,财政收入不减,农民收入不减,就业岗位不减,是对市委、市府科学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把握可持续发展基调,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速,防止大起大落。   市委、市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地实施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走开放、引进、盘活、争取的路子,全力抓好烟草、矿电、旅游文化三大优势产业,放手发展县区特色经济,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查阅2006年以来五年的数据,横向看,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实现两位数增长。纵向看,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736.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32091元、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304.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8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747元、居全省第二位,位次均排列全省前三位,玉溪跻身全国城市百强。   同时,县区特色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八县一区经济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财政收入均超过2亿元,县区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4%。&  结构:趋于优化   曾经,玉溪80%以上的财政收入和大部分农民收入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烟草。   2010年,玉溪非烟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1.4%提高到6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7.4%提高到66%。   比速度和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结构优化,它关乎玉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6年以来,经过各行各业的不断努力,玉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7∶58.3∶30调整为2010年的9.1∶60.9∶3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藏富于民&的特点。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36.3亿元,比2005年增加147.9亿元,增长1.7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2010年粮食作物面积占39.3%,非粮食作物面积占60.7%。烤烟、油料、花卉、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烤烟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烟叶收购量、上等烟比例、烟农收入、烟叶税收连续7年保持增长,蔬菜品种结构向高档菜、特色菜和无公害蔬菜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矿电产业总产值614.3亿元,超过卷烟及配套产业产值244.7亿元,成为玉溪市继&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质量:不断提高   两条逆向而动的曲线,生动地反映出玉溪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就是玉溪经济的增长曲线与能耗曲线&&经济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则持续下行,五年累计下降17.82%,由2005年的1.95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2010年的1.5785吨标准煤/万元。   &生态建设&是玉溪的永恒主题。更能彰显玉溪生态建设决心的是抚仙湖的保护治理。五年来,全市投入13.9亿元,关矿、禁船、拆除违章建筑、上马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作出了巨大牺牲,使抚仙湖恢复并保持Ⅰ类水质。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另类&的发展,而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科学发展!   五年来,在生态立市战略指引下,市委以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以聂耳文化品牌为突破口,新扩建了10华里的玉溪大河生态工程,建成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抚仙湖&&星云湖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取得突破,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始崛起。   同时,玉溪以生态建设创造新的生产力,其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式,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独树一帜,生态建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而又有巨大潜力的主导因素。   旅游产业上,总收入由2005年的15.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5亿元,生态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上,各县区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以生态农业替代传统农业,探索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工业上,昆钢、云铜、云天化、云锡、云电、泰国TCC等大企业、大集团与玉溪的合作逐步深入,这些大规模、高水平的大型矿电项目,成为玉溪矿电优势产业的骨骼,支撑起玉溪工业的新发展。   如今,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我市一批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资源的开发上实现跨越,成为本行业、本产品领域的领跑者。  效益:日益充实   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最直观的体现是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协调。效益好不好,直白地说是政府和企业、老百姓是否有钱,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玉溪无疑是财富聚集之地。统计显示,地方财政收入五年来年均递增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6%。玉溪经济成功地迈出了止跌、回升、稳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四大步,人均GDP跨越了2000美元、3000美元、4000美元三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前列。   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玉溪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通过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八县一区都被评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1.7亿元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均等化。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玉溪人富起来了,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每百户6辆提高到2010年的每百户21.8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建筑面积)从36.7平方米增加到4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41.5平方米增加到43.5平方米。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逐步向&享受型&发展。   这样的势头今年继续延续。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0.1%和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双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更趋温馨和谐。  编辑:吴坤娱&&&
 相关链接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 玉溪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玉溪日报社 主办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玉溪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玉溪新闻网  
        一个地方说烟叶生产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地支柱产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_百度知道烟叶生产调研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烟叶生产调研报告
||文档简介
烟叶生产专家|
总评分4.6|
浏览量42710
&&近​年​来​,​方​城​县​的​烟​叶​生​产​规​模​和​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烟​叶​已​经​成​为​全​县​广​大​烟​区​农​村​重​要​支​柱​产​业​,​烟​叶​生​产​开​始​向​全​面​建​设​现​代​烟​草​农​业​转​型​。​本​文​中​,​笔​者​对​影​响​全​县​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期​能​对​全​县​“​十​二​五​”​烟​叶​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贵州省国税局
贵阳市国税局
安顺市国税局
黔东南州国税局
遵义市国税局
铜仁市国税局
黔西南州国税局
黔南州国税局
毕节市国税局
六盘水市国税局
税务干部学校
贵州省税务学会
贵州注册税务师
贵阳市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税源状况的调研分析
贵阳市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税源状况的调研分析
贵阳市国税局“工业强市”课题组
[内容提要]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贵阳市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业企业是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生力军,工业企业实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也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吸纳劳动力、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许多有利条件。在“工业强市”大环境下,税收发挥着组织收入、调节经济、促进工业企业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税源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贵阳工业税源状况的研究分析,揭示了贵阳工业税源规模总量不大、行业分布集中,工业水平不高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加强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税源建设,以及税务部门要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做好税收服务,发挥税收优化资源配置职能作用,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贵阳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的全面升级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发展、税源建设、对策建议
一、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
贵阳市是贵州省会,全市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5万,森林覆盖率为42.3%,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铝土矿保有储量4.3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磷矿4.64亿吨,是全国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全国70%以上的优质磷矿集中在贵阳;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各种天然药用草本植物700多种。2005年6月,贵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工业总量显著增长。2012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02.8亿元,比2006年(669.6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17.95%;工业增加值达到534.73亿元,比2006年(244.28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3.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28.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80.2亿元,年均增长13.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794户,比2006年(601户)增加193户;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39.39万人增加达到2012年的54.72万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是工业投资大幅增长。2012年,贵阳市工业投资达到722亿元,比2006年(123.6亿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34.20%,在投资增长的拉动下,贵阳市目前已形成以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医药制造、化工、橡胶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食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十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烟草制品、铝及铝化工、磷煤化工、特色食品、现代医药、装备制造已成为六大特色支柱产业,2012年,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9.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77%,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三是轻重工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91亿元、478.6亿元,占比为28.52%、71.48%,2012年全市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545.5亿元、1257.3亿元,占比为30.26%、69.74%,轻重工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7亿元,到2012年实现251.1亿元,年均增长15.33%,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目前已建设了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小孟生态工业园、益佰医药工业园、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南明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清镇市铝煤循环工业园、修文工业园、息烽开阳磷煤化工基地、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金石石材工业园等十大工业园区,2012年,十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3亿元,比2011年增长27.2%,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二)贵阳市工业经济与国税收入比较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国税税收收入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93.09亿元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233.61亿元,年均增速13.95%,工业税收由2006年的70.7亿元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146亿元,年均增速12.84%,与同时期贵阳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94%)基本一致,工业税收与工业经济平均弹性系数约为0.92,说明全市工业税收增长与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一致。
在第二产业中,贵阳市的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医药制造、化工、橡胶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食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十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税收支柱产业,2012年,十大支柱产业入库国税收入134.9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为57.76%,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贵阳国税宏观税负为13.74%,比全国国税宏观税负(10.34%)高3.4个百分点,比全省国税宏观税负(9.24%)高4.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大部分省会城市国税宏观税负,仅略低于昆明市,宏观税负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和昆明等城市一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宏观税负前3位,均得益于十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其中:烟草制品行业税收占比达到40.36%,税负达到58.45%,是贵阳市国税宏观税负高于全国、全省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主要原因。
二、贵阳市现时工业经济及税源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优势弱化,税收占比下降,工业支撑经济发展力度减弱。2012年贵阳市工业增加值为534.73亿元,在西部十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工业规模总量较小,仅高于西宁、银川;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28.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80.2亿元,年均增长13.14%,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5.25个百分点,占当年贵阳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6 年的37.08%下降到2012年的28.24%,降低了8.84个百分点;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6 年的30.63%下降到2012年的21.30%,降低了9.33个百分点,产业优势弱化。
2006年,贵阳市工业税收70.7亿元,占国税税收的比重为75.95%,2012年,贵阳市工业税收146亿元,占国税税收的比重为62.50%,降低了13.45个百分点,税收占比下降。自2009年增值税转型以来,主要工业行业税收增速明显落后于第三产业增速。从2010年—2012年主要行业税收增长情况看,年均增速超过20%有金融业(+50.84%)、医药制造业(+30.43%)、建筑业(+29.99%)、交通运输业(+27.77%)、房地产业(+26.04%)、烟草制品业(+22.81%)、饮料制造业(+22.62%)、商业(+20.59%)、采矿业(+20.26%)等9个行业,工业行业只有4个;医药制造业增速最快,是发展最稳定、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作为工业支柱产业的有色金属冶炼业(-8.46%)、电力(-1.72%)却持续下降,反映出工业支撑经济发展力度减弱,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
(二)工业税收结构单一,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产业链短、缺乏核心竞争力,烟草制品业“一枝独大”的税源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从近几年税收完成情况看,由于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带动,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难以延长,产业优势很难形成,税收增长主要依靠烟草制品、电力、医药制造等传统产业。
从分行业税收完成情况看,2012年,税收总量超过10亿元的行业有烟草制品业(94.28亿元)、商业(37.82亿元)、电力(11.94亿元)、金融业(11.41亿元)、房地产业(11.12亿元)、医药制造业(10.13亿元)6个行业,税收总量在1-10亿元之间的行业有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18亿元)、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6亿元)、橡胶制品业(3.66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27亿元)、化工(2.4亿元)、建筑业(2.23亿元)、通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2.1亿元)、食品制造业(1.97亿元)、饮料制造业(1.83亿元)、有色金属冶炼业(1.37亿元)10个行业,其中工业行业共入库税收136.91亿元,占贵阳市国税税收的比重达58.61%,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其中烟草制品业、电力、医药制造业3个工业行业税收占比达49.81%,也就是说38个工业行业中的3个行业就支撑起了整个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
烟草制品业税收自2008年突破50亿元以来,是税收总量超过50亿元的唯一行业,占贵阳市国税税收总量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其中99%的烟草税收来自贵州中烟工业公司。2012年,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在贵阳入库税收93.72亿元,占贵阳市国税税收总额的比重为40.12%,增收12.53亿元,占增收总额的比重为42.88%,均超过4成,是入库税收最大、增收额最多的企业。贵阳市工业税收的高聚集度,反映出贵阳市工业税收结构单一,烟草制品业“一枝独大”的税源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
(三)少数工业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税收聚集作用明显,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突出。多年来,少数工业企业一直是贵阳市的税源支柱,2012年底,贵阳市国税共有纳税登记户94587户,第二产业42个行业有工业企业纳税登记户9052户。2012年,全市国税前100户企业入库税收169.1亿元,纳入重点税源进行监控管理的474户企业入库税收197.3亿元,税收占比分别为72.38%、84.46%,其中:入库税收超亿元的企业为20户,13户为工业企业,且主要集中在烟草、电力、医药、化工、冶金、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13户工业企业入库税收114.24亿元,占全市国税税收的比重为48.90%,少数工业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税收聚集作用明显。
2012年贵阳国税前20名企业税收情况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烟草公司贵阳市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贵阳世纪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电网公司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石油分公司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中天城投集团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
贵阳供电局
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华润雪花啤酒(贵州)有限公司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贵州景峰注射剂有限公司
剔除前20户企业,2012年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企业只有1076户,入库税收只有63.6亿元,税收占比为27.2%,纳税登记户占比仅为1.16%,缺乏大量的中层骨干企业,工业税收的高聚集度,反映出贵阳市工业经济结构脆弱,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近几年的税收完成情况深刻反映了贵阳市经济税源结构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低的状况。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是贵阳市的支柱税源企业,有色金属行业95%以上的税收来自该公司,2007年入库税收8.97亿元,占所在地白云区国税收入的比重为83.29%。从2008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解铝价格持续走低,产量价格双下降造成大量亏损,2008年至2012年仅完成税收3.54亿元、1.59亿元、2.04亿元、2.57亿元、1.27亿元,2012年与2007年相比差额达7.7亿元,给当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成为影响贵阳市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大障碍。
(四)新办工业企业未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招商引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2006年到2012年7年间,贵阳市引进外资合同金额为20.8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2.44亿美元,引进内资合同金额为774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632亿元;2006年底贵阳市国税部门的纳税登记户为52130户,到2012年底纳税登记户为94587户,数量增加了42457户,接近翻了一番,但是新增的42457户登记纳税户2012年入库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95户,共缴纳税款28.6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114户,共缴纳税款7.63亿元,占全市国税税收的比重仅3.27%。
目前贵阳市国税收入仍然依靠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等几户支柱企业,近几年引进的一些大型项目,由于还处在建设期或刚开始试生产,有大量的进项税需要抵扣,如:总投资达22亿的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总投资33亿元的贵州广铝铝业有限公司、动态投资45亿元的火力发电企业贵州华电塘寨发电有限公司、投资139亿元的首钢贵阳特殊钢项目、一期投资12亿的奇瑞汽车小河项目等,仅固定资产进项税就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抵扣完毕,两到三年将不会产生税收,新办工业企业未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招商引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五)新增工业项目仍以重化工行业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环境承载容量有限,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展目标相悖。2012年至2013年,贵阳市新增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并且实际已投产工业项目为176个,其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为9户,除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为高新技术项目外,其余8户大型工业项目全部为电力生产(贵州华电塘寨发电有限公司项目)、有色金属冶炼(贵州广铝铝业有限公司项目)、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项目、贵州开磷息烽合成氨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贵州双赢生态肥有限公司项目、贵州华飞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项目)、水泥制品(贵阳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橡胶制品业(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扎佐分公司项目)等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明显变化,重化工行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贵阳市为典型高原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容量有限,工业发展呈现了以重化工行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态势,与建设“绿色”、“碧水”、“蓝天”、“宁静”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展目标相悖。
(六)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未能发挥出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结构调整“火车头”作用,税收增长缓慢。从2006年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看,分别完成40.95亿元、42.44亿元、44.11亿元、59.41亿元、69.49亿元、53.18亿元、59.5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仅为6.63%、5.82%、5.03%、6.11%、6.19%、3.85%、3.50%,呈不断下滑态势。从2006至2012年分行业国税收入总量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的税收为0.68亿元、1.09亿元、1.19亿元、1.33亿元、0.99亿元、1.22亿元、2.29亿元,占当年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仅为0.73%、0.99%、0.91%、0.95%、0.62%、0.6%、0.98%,还不到1%,与该行业税收占全国国税收入2.2%的比例相比,不到一半。贵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从经济规模、税收总量、增长速度看均明显滞后。同时,面向工业经济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尚未建立,新兴产业未能发挥出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结构调整“火车头”作用。
(七)低碳经济未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县市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较差。
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和税收的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贵阳市在近几年“工业强市”发展中没有抓住轻工业发展机遇,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无知名品牌,经济效益差,仅是沿海轻工业发达地区产品的销售集散地。2012年贵阳市规模以上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仅有5家,工业总产值仅3.9亿。2012年入库税收前100位企业中没有1户服装鞋帽制造、文体用品制造企业,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该行业产生的税收仅4728万元、3301万元、2153万元、2074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仅0.34%、0.21%、0.11%、0.09%,税收呈逐年萎缩趋势。
贵阳市矿产资源丰富的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且主要以磷矿石开采加工、煤炭开采、铝土矿开采、铁合金、磷煤化工等行业为主,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以资源导向为主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导致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如以磷矿石开采、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息烽县,2012年84.34亿元的GDP产值、210.85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仅产生2.27亿元的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仅为2.69%,远远低于全市13.74%的水平,工业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较差。
三、促进贵阳市“工业企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目前贵阳市磷矿石开采、铝钒土开采、黄磷生产、有色金属冶炼、轮胎制造、火力发电等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要把改造提升以矿产开采、磷煤化工、橡胶制品、铝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的资源精深加工作为贵阳市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积极落实技改投资和技改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进行设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如铝加工业以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为依托,大力推进铝精深加工、新型铝合金材料、铝基新材料发展,建设一批铝板带及新型铝合金、铝合金汽车轮毂等铝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提升铝资源就地加工深度,延长铝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铝及铝加工业发展的重大突破等,形成以多家“百亿元”龙头企业为依托、上下游配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贵阳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特色资源优势产业,走特色资源发展之路。食品、酒、民族制药等产业是贵阳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贵阳市的支柱税源产业,是近几年发展最稳定、最具发展潜力的几个行业。贵阳市要立足贵州省“天然药库”和民族药(苗药)资源优势及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加快益佰、同济堂生产基地和修文扎佐、乌当医药工业园区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以益伯制药、同济堂、健兴药业等核心骨干企业为中心,强力推进药业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药业企业向集约型和集团化发展,着手引进中成药、生物制药、特色新药研发和营销人才,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新药研究院等,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二类新药,推进贵阳制药业的研发生产营销一条龙建设,使贵阳制药企业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加大对食品、饮料、酒等产业在资金、科技、人才、宣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特色食品园区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传统风味产品,充分利用“泛珠大会”、“酒博会”等展示交流平台,加强宣传推介,打造具有贵阳特色的全国驰名品牌,建设一批“老干妈”式的产品质量好、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资源优势企业。
(三)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培育新的支柱税源,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转型上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走产业升级发展之路。目前,贵阳市在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家用电器等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水平,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电子元器件、机床工具、电线电缆、轮胎、刀具等行业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工业基础,因此,发展以航空装备、电子设备、能源汽车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以海信电子、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奇瑞汽车、振华科技等企业为载体,坚持装备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加速企业自身技术的升级改造,发展“百亿企业”和具备“千亿产业”潜质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转型上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经营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和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新的支柱税源,走产业升级发展之路。
(四)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贵阳市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支撑贵阳市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贵阳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空间广阔,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要以贵阳市与中关村携手推进“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力,用好用足“中关村知识、技术和人才”要素,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这一新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筑巢引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科技项目、人才资源向贵阳集聚,通过跨区域产业合作和布局优化,推进和提升贵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云计算、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绿色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按照“项目带动、科技创新、规模扩张、集团发展”的发展思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走一条高端、高质、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升贵阳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贵阳实体经济“升级版”。
(五)围绕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提升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贵阳市产业园区虽然发展较快,但园区产业布局凌乱,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导致产业发展未形成集群效应。因此,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注重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与人口、土地、空间、交通等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实现园区、企业乃至生产线的合理摆布,强化产业向园区集中,积极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突出重大项目,以各类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如贵阳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等,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提升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牢牢抓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仓储、国际采购、中转、研发、对外贸易等功能,增强贵阳市对外开放吸引力和竞争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促进贵阳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创新人才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不可否认,高端人才缺失是贵阳工业发展、科技建设的短板。贵阳市要在创新人才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完善孵化器机制、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谋划,形成灵活的用人机制、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爱才重才的社会氛围,采用“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引进模式,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点放在推进贵阳市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上,让各类建设人才创业首选贵阳,让各类精英齐聚贵阳,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相互促进;加大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力度,做到人尽其才、用尽其时;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集团优势,使人才成为引领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生态旅游、民族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用文化产业发展助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贵阳市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贵阳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培育“爽爽贵阳”、“避暑之都”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青岩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助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八)发挥税收优化资源配置职能作用,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贵阳工业企业实体经济的全面升级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用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用好新兴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用好企业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企业发展和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贵阳工业企业进行财税辅导,让其充分享受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在产品竞争中有良好的成本优势,同时让税收政策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推手,让财税政策全力服务好贵阳工业经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效益显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