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对外国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评价的区别

中国 经济学家 评价 贡献 如题,中国 经济学家 评价 贡献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最近推出了《大学的逻辑》一书,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积极推动北大教育的改革,颇受争议。
  7、郎咸平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他以保护中小股民为理念因而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他又以仰融的独立第三方出现而深受瞩目。最近郎咸平提出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企业不应做大做强而应精益求精&等观点,并炮轰海尔、TCL、科龙等中国知名企业,再次惊动天下人。
  郎咸平的《整合》、《运作》、《操纵》在图书市场上销量也极好。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
  8、胡鞍钢
  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他所带头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是zgzf四大智囊团之一。
  9、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完善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萧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0、张五常
  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其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张五常在广州谈中国应对WTO挑战时,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未来应降到25%……几乎他的每次公开言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张五常教授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的作用。
  他的经济学&实用论&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评价他是天才,有的人说他哗众取宠。
  11、钱颖一
  钱颖一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4篇论文,仅仅2006年,钱教授就有3篇学术文章发表,说明钱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钱颖一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2年)、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198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重多机遇与挑战,钱教授反对单一渐近式说法,坚持渐进与激进并行的观点。
  12、邹恒甫
  邹恒甫教授说过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教书,和学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读书,主要是历史和哲学。1994年,邹恒甫博士一手创办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学经济系输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邹教授的行动赢得了经济学同行之间的佩服和尊重。邹恒甫对于教育所做的贡献,首先不愧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职。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经济学英文期刊《经济学与金融年刊》,该刊成为国际经济学主流刊物之一
  13、李稻葵
  除了经济学业内人士,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个经济学者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李教授发表评论的同时也定义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先后担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4、陈志武
  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博士研究关注的问题。
  15、田国强
  田国强教授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学界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均名声远扬。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赴美留学的孜孜学子,田国强的求学道路异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16、白聚山
  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他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198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加州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1998年进入波士顿大学,1999年成为终身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数量经济学。
  17、洪永淼
  洪永淼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终身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院长,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根据国际权威计量经济学期刊EconometricTheory所做的“世界计量经济学家排名:”,洪永淼教授在期间名列第15位(洪永淼于1993年博士毕业),在和期间均名列第7位,是华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中在期间的最高排名。
  18、许成钢 
  曾在中国社科院数量和技术经济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访问学者,以及担任《美国经济评论?(AER)、《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经济学季刊》(QJE)等一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自1991年至今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98年获得终身教职,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经济学教授,全欧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以及密歇根大学Davidson研究所研究员。
  19、石寿永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货币理论与政策(MacroeconomicsandMonetaryEconomics)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能够修正原有货币理论不足的新的货币基础理论。
  20、张春
  他曾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管研究的副教务长,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担任金融学教授17年。他是第一个从新中国到美国大学执教金融学的学者,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大学取得金融学终身教授之后全职回国工作的学者。他还担任过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他曾是研究中国经济领头的国际期刊《中国经济评论》的执行主编。张博士于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获得管理经济学与决策科学博士学位。他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公司金融,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和国际金融体系。他的研究发表于《经济理论期刊》、《金融学期刊》、《金融研究评论》、《货币经济》、《商业期刊》、《货币、信贷与银行期刊》等众多刊物,并合作出版多本专著。
  21、刘大中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一位华裔学者。原籍江苏武进人,生于北平,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学期间涉猎广泛,尤善音乐,1936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教于清华大学。1946年,第一个做出中国的NationalAccounts,1948年再赴美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54年与蒋硕杰一起提出外汇贸易改革建议,推动单一汇率。1958年在康乃尔大学任教授直至逝世。
  22、蒋硕杰
  湖北应城人,辛亥革命元老蒋作宾(原国民党内政部长、安徽省主席)之四子,生于上海。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任台湾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1976年-1980年),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曾供职于国立北京大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蒋硕杰也是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1982年)。
  23、杨小凯
  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原籍中国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研究领域: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
  24、王江  
  华人金融界的学术泰斗。 
  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特聘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讲席教授,并兼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金融学会理事、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金融顾问委员会委员及QuantitativeFinance杂志主编、JournalofFinancialMarkets杂志副主编等职务。他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该校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任教至今。曾任伦敦经济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访问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证券市场模型、证券市场微结构、资产定价理论、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国际金融、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等。
  25、李其
  经济学家。目前任教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经济系。他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1985年获得南开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古尔夫大学任教6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任教一年,1999年到德州奥斯汀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终身教授。李其教授目前已经有6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
  26、黄有光  
  祖籍广东潮州,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槟城韩江中学(1961)、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1971)。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reader;1974-85)及讲座教授(personalchair;1985-)。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是炎黄子孙中少数几个能在世界经济学论坛自由出入的一流经济学家之一,曾受聘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于1986年成为被选入Who’sWhoinEconomics:ABiographicalDictionaryofMajorEconomists的十名澳大?亚学者与全球十名华裔学者之一。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杰出学者。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Economica,EJ,JPE,RES,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兴趣与贡献包括:中国经济问题,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综合微观、宏观与全面均衡的综观分析,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27、邹至庄
  他是普林斯顿大学1913班的名誉政治经济学教授与经济学教授。邹至庄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60多篇。在计量经济学方面就有著名的“邹氏检验”,并提出动态经济学的谱分析方法和最有控制方法;在80年代初,邹教授就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是最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学者之一,早在1985年他就在南开大学出版了其专著《中国经济》。
  28、李龙飞
  排名第160位,现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他197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该校哲学硕士学位;1976年和1977年李龙飞教授分别获得纽约罗彻思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随后分别以教授身份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他的专业领域是微观计量经济学和理论计量经济学。
  29、艾春荣(AiChunrong)
  排名第279位,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他1982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于198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艾春荣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量经济学(半参数计量经济学方法)。他在这―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对如何确定半参数估计值的上界这一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找到一个半参数估计值这一问题提供了全面和满意的答案。其研究成果推进了半参数研究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的系统性与一致性。
  30、吴仰如(WuYangru)
  排名第548位,现任职于美国卢格斯大学。1982年毕业于湛江渔业学院,198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进人卢格斯大学前,曾在香港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助理教授,主讲《金融理论》、《公司财务》和《投资学》。其研究的是国际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文―(WenYi),排名第736位,美国的尔大学经济系教授。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理论和应用时间数列。目前关注重点是商业周期和货币政策。
  这是我搜罗的30位中国经济学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华人华裔,但这些人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学术研究都非常高的。请参考,望能让你满意! 中国最具影响力10大经济学家北大占3人

  林毅夫

  厉以宁

  张维迎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揭晓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经济学教育而言,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学术影响力(60%)、经济影响力(30%)、社会影响力(10%)。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中的北大教授

  林毅夫

  ?出生:日籍贯:台湾,宜兰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商业评论》对林毅夫教授的评价是:追求真理的经济学家!

  他一直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息指标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卸除国有企业背负的政策负担(包括社会保障负担和执行赶超战略的负担),培育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深入研究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林毅夫教授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针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林毅夫教授指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在于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资金动员的能力其实决定于配置的效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林毅夫教授正是从研究农业问题入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关于中国农业问题,他始终坚持推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林毅夫教授的制度经济学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

  厉以宁

  ?1930年11月生,江苏仪征人。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世界商业评论》对厉以宁教授的评价是:言词能影响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家!

  厉以宁教授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比较中外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他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这一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这一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所广泛接受,厉以宁教授因此被尊称为“厉股份”。他曾经获得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金三角”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张维迎

  ?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
  ?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
  ?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Phil.),1994年获博士学位(D.Phil.)。
  ?《世界商业评论》对张维迎教授的评价是:中国产业经济学第一人!

  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硕士论文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年在体改委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据对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年间论文引证统计,张维迎教授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排名第一,其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名列单篇第一。
希望采纳外国学者:中国经济高成长的奥妙何在 您的位置: >> 外国学者:中国经济高成长的奥妙何在 中国网 | 时间:  |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及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不断增强,西方学者开始以其独特的立场来审视中国能够创造世界经济成长史上的“成长奇迹”的根源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为我们认识我国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Miracle”(奇迹、奇事)是西方学者描述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常用的字眼,“日本奇迹”、“汉江奇迹”等称谓曾经吸引了全世界“眼球”,引起无数政客和学者的考察和研究,现在,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上,毫不吝啬地使用“miracle”一词来形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伟大成就。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     美国学者Mathew Shane和Fred Gale 指出:“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超过8%的年均增长速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相比。” 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经济始终持续高速增长,按照中国官方统计,从1979年至2005年,中国年平均实际GDP增长率高达9.7%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的美国、日本、德国和曾经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也正是如此,中国的GDP总量一举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2450亿美元,增长了15倍;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美元,增长了近10倍,经济总量一举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位列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0年代末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4.5%。     因此,美国学者Mathew Shane和Fred Gale 认为:“在其他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获得的发展成就和变化,在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美国获得今天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由于其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用了超过100年的时间。日本在1971年至1991年的20年黄金发展时期,年经济增长率也只有3.85%。其他‘亚洲奇迹’国家或地区也从来没有像中国发展这样快。韩国、台湾和马来西亚在1971年至2003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分别只有7.06%、7.35%和6.53%。”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也羡慕而赞赏地说:“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在过去1/4个世纪里,中国的增值率为9%,人均收入提高了四倍(从220美元到1100美元)。惟一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所谓东亚奇迹,8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从1965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增值率为5.5%,但这比过去1/4个世纪里的中国经济慢得多,规模也小得多。在以往的经济革命中——比如19世纪的工业革命——增长率最高也就是2%到3%。”     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标准,许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要比现在中国政府公布的以人民币美元汇价计算的22450亿美元要大得多,应该是91130亿美元,人均GDP也不止1700美元,而应提高到7182美元。因此,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4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此,Wayne M·Morrison认为,中国的GDP总量可能被低估。因为不仅中国的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明显低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而且许多非货币化指标,如寿命期望值、婴儿死亡率、日摄取热量、人均电视拥有量等都可以和比中国人均GDP高许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等国相媲美。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要比其以美元汇价计算的GDP总量所表现的水平高许多。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乐观估计,只要中国继续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不仅在未来10年可以继续维持7%-8%的高增长率,而且其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将在2020年之前超过美国进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便较悲观的估计也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最迟2040年可以赶超美国,2016年超过日本。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年,中国对世界新增GDP(按购买力平价)的贡献率为21.31%,美国为21.09%,日本为5.81%,德国为3.04%。其中,在年,美国对世界新增GDP的贡献率最高,为21.25%,中国为12.25%,名列第二,日本居第三位,为10.56%;在年,中国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最大,上升为27.09%,美国退居第二位。因此,中国已经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快速成长的火车头。     中国经济高成长的奥妙何在     解析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奥秘,既要借助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要吸取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营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Mathew Shane、Fred Gale、Wayne M·Morrison等人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归因于中国的高资本形成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日益提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理论,有些国外学者更看重中国的教育事业、体制改革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贡献。具体来讲:     首先,“高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应该说,较高的资本形成率是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日本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35%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超过40%。马来西亚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40%。因此,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认为,高资本形成率和大规模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具有高储蓄率的传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就曾高达32%。尽管在198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消费高潮,但总体来讲,高储蓄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路高歌猛进,平均超过49%,2004年虽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达到46%,但其储蓄余额占GDP的比重仍然从2000年的1.9%增加到2004年的4.2%,并呈现上升的势头。与此相比,2004年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0.7%。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且来源于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众多的外国公司被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大举投资中国。据中国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180亿美元。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且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由于中国内资与外资的巨大“合力”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而且伴随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所以它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巨大。根据Shane和Gale等人的估计,高投资对每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直接贡献要在4.7到6.4个百分点之间。     第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不仅每年都有近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而且在广大乡村有超过1.5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到城市就业。二是“人优价廉”。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很高。     由于追逐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人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而使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工厂”。因此,造就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业制成品领域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在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的供应商当中有80%来自中国。而在1990年代中期,沃尔玛销售的商品当中来自美国之外的只有6%。根据Shane和Gale的研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     第三,效率改进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Shane和Gale认为,中国的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归因于技术改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僵化的集权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种生产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或经济领域,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带来资本,而且也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无疑这也是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至于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Heytens和Zebregs认为:“在1971年-1998年期间,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每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都在2到3个百分点之间。”     第四,剧增的国际贸易拉动支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Shane、Gale和Mrisson等国外学者都认为,自1980年以来,中国始终把对外贸易发展作为拉动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政府不仅主动减少国际贸易的政府垄断和控制,降低贸易壁垒,而且积极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这些政策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进而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位居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     国外学者认为,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快速的出口特别是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从需求方面不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Shane和Gale认为:“解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最好的工具莫过于其日益攀升的贸易顺差”。自1990年以来,由于中国对外出口增长迅速,贸易顺差逐年提高,这就为中国释放其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和过剩的机电生产能力提供了国际市场需求空间。另一方面,大量的稀缺资源进口从保障供给方面不断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近年来也通过国际贸易进口了大量的国外先进设备和自然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水平,而且部分地弥补某些资源不足的“缺口”。如此“一出一进”就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外在动力。     第五,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诺斯和托马斯(Douglass C.North,Robert Paul Thomas)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种组织的效率来源于一套能够对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激励的产权制度安排。毫无疑问,中国经济27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大动力”。因为随着僵化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使计划体制压抑的经济发展潜力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各种非公有经济成分,如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底,私营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国有经济,比重达到65%。     对此,Shane和Gale坚信:由于“中国将长期占有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尽管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的人均收入也不高,但它们都无法为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只要中国继续保持改革开放,鼓励外资和其他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国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韩保江) 相 关 新 闻 [  ] [  ] [   ] [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jubao@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经济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