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传奇公会兑换武将相同还能有相同的一流公会兑换武将相同吗

帖子主题:真实岳家将 比传奇还传奇
共&39486&个阅读者&
军号:3265270 工分:175414
/ 排名:76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真实岳家将 比传奇还传奇
在全国各地的岳庙中,不仅塑有岳飞的像,同时还有岳飞的几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的像。在民间传说中,岳家小将个个武艺高强,可谓虎父无犬子。在评书当中,岳飞身边还有包括牛皋在内的4个结拜兄弟,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岳家将。其实历史上的岳家将和传说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真实的岳家将却比传奇还要传奇。“赢官人”岳云提到“岳家将”,首先得说岳云。评书当中那出“八大锤锤镇金禅子”的第一大锤那就是岳云。有种说法说岳云不是岳飞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这需要澄清,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岳云的确是岳飞的亲生儿子。岳飞15岁就娶了比他大好几岁的刘氏为妻,第一个儿子就是岳云,过了一段时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岳雷。那是什么原因使得养子的这个说法出现了呢?原来,岳飞第三次投军之后,就颠沛流离,跟着军旅一路南下。岳飞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刘氏就改嫁了,岳飞的母亲姚氏带着岳云和岳雷两个孙子生活得非常困苦。岳飞听说此事之后,连续18次派人到汤阴去找,最后才把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孩子接到军营去生活。对于岳飞这样一个统兵十万的大将来说,自己的太太跟人跑了,总归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岳飞的后人对这件事情是非常忌讳的,就是因为这样,最后才慢慢出现了所谓“云,飞养子也”的说法。在小说、评书当中,对岳飞的第一次失败的婚姻,都没有提到,我们就知道岳飞的妻子是李氏。这个李氏名字叫李娃,她是岳飞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娶的第二任妻子,她比岳飞大两岁,这个时候噎二十八九岁了。李氏非常贤淑,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后来和岳飞又生下了岳霖、岳震、岳蔼(后来改名为岳霆)三个男孩,此外还有两个女儿。岳飞的这些儿子,除了岳云之外,岳雷、岳震在小说当中也被描写成武艺高强的小将。有部电影叫《岳家小将》,说的是长子岳云准备去支援父亲,他要夜奔牛头山,而且还不让他的奶奶知道,不料未出庄园就被四个弟弟拦住了,他们硬要与兄长同行,结果惊动了奶奶,谁都没有走成。《岳家小将》其实是演义,在历史上,岳家后代中除了岳云和岳雷,其他的岳家的孩子好像都是文臣。而且岳云跟岳蔼,互相之间相差20岁,岳蔼出生的时候,岳云都有自己的儿子了,所以他们不可能组成同一个岳家小将的班底。但是,岳云确实是“虎父无犬子”的典型,他12岁就从汤阴家乡投到了岳飞的军中,从此开始随军出征,比他父亲20岁参军早了好多年。军队生活很艰苦,岳云不但没有得到他父亲的特殊照顾,反而得到父亲特别严厉的要求。有一次岳云跟一队战士练习从山坡上飞马下山,结果不慎人仰马翻倒在地上,状甚狼狈,结果岳飞非常生气,怒斥说:“前驱大敌,亦如此焉?”当场下令将岳云斩首,后来大家拼命地求情,岳飞才让了一步,打了岳云一百军棍。岳飞的做法虽然看起来太严格了点,但是没有残酷的训练,怎么会有彪炳的战功呢?在岳飞第一次北伐,襄汉战役中间攻打随州时,16岁的岳云持两杆80斤的铁锥枪,第一个登城,勇不可当。很多文艺作品包括戏曲当中,都说岳云使两把大锤,但其实岳云使的是铁锥枪,这铁锥枪是一种长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有80斤重,可见岳云的臂力确实惊人,有点像小说当中的双枪陆文龙。在随后攻打邓州的战斗中,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但是岳飞觉得给自己的孩子报功太多不好,所以隐匿不报,后来宋朝朝廷查清楚了,又给他补了功。从此江湖百姓就称岳云为“赢官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差不多就相当于“常胜先生”。岳云后来成为岳飞“背嵬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岳云有功不报,后来也基本上成了岳飞的惯例。“背嵬军”是当时“岳家军”当中最精锐的部队,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特种部队,也被后世评为中国战争史上五大精锐部队之首,最具有战斗力。岳云一直都跟随着父亲,作为岳飞的儿子,他得到的最特殊的照顾就是在岳飞冤狱定谳之后,有幸跟随岳飞同赴刑场。那一年岳飞39岁,岳云23岁。智勇双全牛皋“岳家将”当中还有一个特别脍炙人口的人物就是牛皋。在《说岳》当中,牛皋在寻师的途中是遇到了当时岳飞和他的几个结拜兄弟-汤怀、张显、王贵。牛皋和他们四人当时还有过一次冲突,所谓不打不相识,打完之后跟四人结成了异姓兄弟,牛皋比岳飞小一岁,所以为弟。自从《三国演义》中有桃园三结义之后,各种演义小说当中都有非常独特的结义群体。其实在历史上,牛皋并没有和岳飞有过拜把子这一说,而且他还比岳飞年长16岁。虽然“岳家军”没有结拜兄弟这一说,但是“岳家军”的确有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王贵、张宪、徐庆、牛皋和董先。其中王贵、徐庆是岳飞的汤阴小同乡,王贵和张宪还是“岳家军”的副帅。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牛皋也是“岳家军”的副帅,这是不正确的,牛皋和董先都是从所谓的大齐军那边投归岳飞的。大齐政权是当时金朝人控制并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它的皇帝叫刘豫。宋史当中也称这样的一个政权为“伪齐政权”。刘豫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低的,所以牛皋在他的手下,也算是明珠暗投。牛皋刚开始是宋朝的官员,后来附归刘豫,他也是被刘豫所迷惑,因为当时金朝扶植刘豫,并且把他的首都也定在开封,建立跟宋朝相应的制度,就是为了迷惑原来的宋朝臣民,让大家认为这是替代了宋朝的一个中国的政权,牛皋就上了这个当。但是当金军再行攻入宋朝的时候,牛皋就幡然悔悟了。牛皋当时复归南宋完全是因为岳飞的个人人格魅力所致,他多次跟朝廷上表,坚决要求依归“岳家军”。因为牛皋非常熟悉所谓的大齐军队,所以他降附岳飞之后,岳飞在作战中是非常倚重于他的。在《说岳》当中,牛皋是一个非常天真可爱的文学形象,他鲁莽而不失智谋,暴躁而不失幽默。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当中,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说唐》中的程咬金,《杨家将》中的孟良、焦赞,都是这一类的人物,而历史中的牛皋其实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刚才提到在襄汉之战中的随州战役,前去攻打随州的是张宪和徐庆。结果久攻不下,于是牛皋自告奋勇,带了三天的口粮前去增援。结果牛皋只用了一天就拿下了随州,活捉了知州王松,将他押送到岳飞的账前。牛皋智勇双全,他办什么事情都成竹在胸,带多少干粮全部掐得好好的,实在不简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牛皋把这一次作战的战功全部推到张宪的身上,他说大家都是为国家效力的人,何在乎说,是你立功还是我立功呢。从牛皋的加盟可以看出岳飞当时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之后又能够居功而不自傲,甚至把功劳让给别人,可见“岳家军”从上到下都是如此作风,这跟岳飞的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演义和评书当中给牛皋设计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局。他和岳飞的后代、岳家小将再次抗击金兵,牛皋最后是骑在金兀术的身上,气死了金兀术,笑死了牛皋。实际上牛皋最后是被秦桧的亲信田师中,借请他吃饭用毒酒给害死的。总的来说,岳云也好,牛皋也好,真实历史与演义小说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杨再兴血战小商河“岳家将”中间还有一员勇将,他的演义完全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历史,也就是说,他确实不需要任何演义,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就是杨再兴。杨再兴在小说当中交代得很明白,是北宋杨家将的后人。每部演义小说当中恐怕都有这样的名人之后,比如《水浒传》中的杨志也说是杨家将的后代,大刀关胜是关羽的后人,《说岳》里关羽的后代是关铃,呼延灼是北宋时期呼延家的后代……这些都是为了传奇而塑造出来的。那么,历史上的杨再兴是不是真的是杨家将的后代呢?这在正史中间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历史中真实的杨再兴比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还要精彩。我们经常说,文学创作是基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但是有时候生活却是高于文学作品的,它的戏剧性比文学还厉害。杨再兴原本是盗匪曹成的手下,那时因为兵荒马乱,各地盗贼蜂起,曹成是湖东路那一段比较大的一个盗贼之一。绍兴二年,岳飞率军前去平匪,在战斗中, “岳家军”泰山压顶,一路高奏凯歌。谁知道,这个曹成虽然很好打,曹成手下的杨再兴却很不好打。他首先在战斗中就砍死了“岳家军”的第五正将韩顺夫。岳飞大怒,责令韩顺夫的副将去收服杨再兴,谁知道杨再兴反而马踏岳营,不仅冲破了岳营,居然又砍死了岳飞的胞弟岳飜。但是杨再兴一个人的骁勇无法挽回战役的不利,最后他被岳家军士兵追得走投无路,跳入深涧。因为他杀死了岳飜,所以军士们都认识他,大家就张弓搭箭,准备把他射成刺猬,这个时候,杨再兴忽然大喊:“我是好汉,当执我见岳飞。”意思就是别杀我,绑着我去见岳飞。他见了岳飞之后,情形出乎意料,岳飞不仅不记前仇,还亲手解其缚,跟他说,咱们可都是同乡,现在国家有难,我们要共赴国难,精忠报国。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岳飞在这个时候能够对于杀弟之仇不放在心上,饶杨再兴一命呢?这就是岳飞作为一个大将的胸怀,在他的面前,家仇和国恨比,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他心里很清楚。杨再兴既然如此骁勇,他就需要杨再兴跟他一起走上战场,为国家捐躯,那不是更有意义的一种死法嘛。而且当时,他们确实是两军对垒,各为其主,杨再兴能够如此骁勇作战,正证明他确实是对于战斗有帮助的一员干将。杨再兴也是一条好汉,得到岳飞这样的宽容,从此忠心耿耿。他跟着岳飞东征西讨八年之后,就到了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战,这是岳飞跟金兀术最后一场生死大战,也是岳飞的最后一仗,因为岳飞就是在第二年,绍兴十一年遇害的。在郾城之战中,杨再兴向岳飞立下军令状,要提金兀术之头来见,所以他数次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金军如砍瓜切菜,当时以悍勇著称的女真骑兵,闻风丧胆,最后不得不退兵。五天后,张宪率领“岳家军”进入金兀术所率部队的临颍县,命令杨再兴率领三百骑兵前哨小商河,结果与金兀术的十二万大军劈面相迎。一般的人碰到十二万大军早就落荒而逃了,悍将杨再兴再次单骑闯营,誓要活捉金兀术。金军箭飞如蝗,杨再兴每中一箭,都折断箭杆继续冲杀,最后不幸马陷小商河,被金军射成 “刺猬”,但是他和他的马依然在河中站立不倒。这一战杨再兴率军斩金军万夫长以下上千,杨再兴的三百精骑全数战死,堪比斯巴达三百壮士力阻波斯皇帝薛西斯十几万大军。金军逃逸之后,张宪在残阳如血的战场上找到了杨再兴的遗体,火化之后,从中捡出铁箭头两升有余。这就是著名的“血战小商河”,这段真实的历史,和评书、小说是一模一样的。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真实岳家将 比传奇还传奇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4851 工分:2447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6楼的发言:真实的历史上,中国大概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文官掌军了,统军大将基本不是武夫,大多数都是运筹帷幄,不用上马冲杀的,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也都是遵循一定的战法和阵型,双方对峙后,士气低落战意崩溃的一方会溃败,很少出现肉搏混战的场面,一鼓做气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个。攻坚战也多是围而不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展开强攻的。像秦军扫6国的那种灭国之战,斩敌首多少多少的战役,已经是非常残酷的了。
阵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应该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完美的战斗队型,这样可以击败数倍于自己......你是不是看西方的骑士比武看多了?你以为马上战斗就是一人手里一根电线杆互相乱捅一气?告诉你:为什么选择白蜡杆做大枪?因为好的白蜡杆非常有有韧性受力后弯曲而不会折断,弯曲后又会再弹出去,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古代名将皆用大枪!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1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1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1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80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1根杆子,只有2.6米长,但比我买的3.2米的还重。那根杆子是80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3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1个小店花了60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1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1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1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1片向阳地,种上1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30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80年代初的60块钱,1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种那没用劳什子。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1大捆也选不出1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1个比1个长。你用1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3.2米的,还有3.5米的,网上听说还有用4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1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1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18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1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13枪”,也有直接叫“13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13枪”等的。13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3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3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1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1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8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1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掌劲松松的拎着,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1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1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3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1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3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1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1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1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1个脑袋,1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才可能救他们。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1招破敌毫不含糊。1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1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1半我1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1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1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3招,其实就这3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1枪出去,拦、拿、扎3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1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1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松软也是1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篮足排球、沙包、举重,什么都得来1下才行,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内功全是力量,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打不赢你个生手,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8867 工分:53
左箭头-小图标
唐·司空图是头蠢驴 有的人还跟着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61994 工分:167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呼啸的炮弹
在第5楼的发言:16岁的岳云持两杆80斤的铁锥枪纯属扯淡!拿那么重的兵器还打仗几个回合就累的吐血了,给你杆20斤重的M60机枪你抡一会试试!古代武士打仗即使臂力惊人武器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十几斤的金属武器就差不多极限了!一把环首刀7.8斤就很好!s貌似古代的重量单位跟现在不一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37656 工分:15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2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l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22楼的发言:......
笑了,什么叫前哨...
他立下了军令状啊,非取金兀术的人头不可,元帅应该劝劝通融通融啊。。。。。。
问题是这任务是他自讨的...通融通融,也赶不上急着想死的..这就是不要命的,这种人很可怕,乖乖............有点隆美尔的作风,一个排就想歼灭一个师。万一兀术不小心被他撞到死是很有可能滴,他的勇猛只有冉闵可以比较.........对了还有刘裕,不过那两人都是最高指挥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48469 工分:122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呼啸的炮弹
在第5楼的发言:16岁的岳云持两杆80斤的铁锥枪纯属扯淡!拿那么重的兵器还打仗几个回合就累的吐血了,给你杆20斤重的M60机枪你抡一会试试!古代武士打仗即使臂力惊人武器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十几斤的金属武器就差不多极限了!一把环首刀7.8斤就很好!古代的咱不知道多重
就跟你说现在的 我一个叔叔收藏有小日本的指挥刀
我16岁的时候那着玩要2只手那
一只手很难举起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920 工分:10564
左箭头-小图标
武功再高也怕飞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91540 工分:362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捷达300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6楼的发言:真实的历史上,中国大概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文官掌军了,统军大将基本不是武夫,大多数都是运筹帷幄,不用上马冲杀的,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也都是遵循一定的战法和阵型,双方对峙后,士气低落战意崩溃的一方会溃败,很少出现肉搏混战的场面,一鼓做气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个。攻坚战也多是围而不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展开强攻的。像秦军扫6国的那种灭国之战,斩敌首多少多少的战役,已经是非常残酷的了。
阵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应该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完美的战斗队型,这样可以击败数倍于自己......
你是不是看西方的骑士比武看多了?你以为马上战斗就是一人手里一根电线杆互相乱捅一气?告诉你:为什么选择白蜡杆做大枪?因为好的白蜡杆非常有有韧性受力后弯曲而不会折断,弯曲后又会再弹出去,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古代名将皆用大枪!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1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1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1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80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1根杆子,只有2.6米长,但比我买的3.2米的还重。那根杆子是80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3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1个小店花了60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1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1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1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1片向阳地,种上1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30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80年代初的60块钱,1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种那没用劳什子。
  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1大捆也选不出1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1个比1个长。你用1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3.2米的,还有3.5米的,网上听说还有用4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1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
  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1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
  18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1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13枪”,也有直接叫“13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13枪”等的。13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3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3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1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1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8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1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掌劲松松的拎着,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1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1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3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1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3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1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1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1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1个脑袋,1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才可能救他们。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1招破敌毫不含糊。1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1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1半我1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1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1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3招,其实就这3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1枪出去,拦、拿、扎3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1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1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松软也是1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篮足排球、沙包、举重,什么都得来1下才行,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内功全是力量,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打不赢你个生手,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616 工分:10899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l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22楼的发言:......
笑了,什么叫前哨...
他立下了军令状啊,非取金兀术的人头不可,元帅应该劝劝通融通融啊。。。。。。问题是这任务是他自讨的...通融通融,也赶不上急着想死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83095 工分:743
左箭头-小图标
莫不是武侠看多了吧楼主?这历史你的去南宋那年代去调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4851 工分:2447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天残地缺
在第1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捷达300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6楼的发言:真实的历史上,中国大概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文官掌军了,统军大将基本不是武夫,大多数都是运筹帷幄,不用上马冲杀的,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也都是遵循一定的战法和阵型,双方对峙后,士气低落战意崩溃的一方会溃败,很少出现肉搏混战的场面,一鼓做气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个。攻坚战也多是围而不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展开强攻的。像秦军扫6国的那种灭国之战,斩敌首多少多少的战役,已经是非常残酷的了。
阵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应该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完美的战斗队型,这样可以击败数倍于自己......
你是不是看西方的骑士比武看多了?你以为马上战斗就是一人手里一根电线杆互相乱捅一气?告诉你:为什么选择白蜡杆做大枪?因为好的白蜡杆非常有有韧性受力后弯曲而不会折断,弯曲后又会再弹出去,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古代名将皆用大枪!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1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1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1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80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1根杆子,只有2.6米长,但比我买的3.2米的还重。那根杆子是80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3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1个小店花了60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1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1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1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1片向阳地,种上1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30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80年代初的60块钱,1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种那没用劳什子。
  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1大捆也选不出1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1个比1个长。你用1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3.2米的,还有3.5米的,网上听说还有用4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1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
  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1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
  18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1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13枪”,也有直接叫“13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13枪”等的。13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3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3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1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1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8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1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掌劲松松的拎着,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1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1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3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1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3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1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1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1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1个脑袋,1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才可能救他们。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1招破敌毫不含糊。1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1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1半我1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1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1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3招,其实就这3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1枪出去,拦、拿、扎3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1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1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松软也是1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篮足排球、沙包、举重,什么都得来1下才行,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内功全是力量,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打不赢你个生手,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兄弟看是是懂武之人,你的那白腊杆就很有道理。
可惜现在是科技时代了。你找个玻璃纤维杆,碳素纤维杆,无论从硬度柔韧性都比你的白腊杆强很多。
武术强身可以,用来自卫也可以,但和现代武器是不能对决的。楼上的兄弟说马上武将对决,基本是一招定胜负,说的即对也不对!中国历史上不乏能争冠战的勇将,西汉名将李广的儿子李敢曾经随父亲征讨匈奴时踏营七出七入!唐有尉迟敬德,可空手冒白刃,并在战场上就亲手夺了单雄信的长矛!唐中期有名将史万岁,马踏突厥联营几十次!并多次在两军阵前单挑、阵斩突厥勇将!近代的哥萨克骑兵榜样是布琼尼、柯楚别依、恰巴耶夫等战神,这些都是百战余生的勇将!至于杨再兴之死,并非岳武穆有意加害,派杨再兴巡河,乃是诱敌深入!金兵对杨再兴恨之入骨,杨再兴又过于恋战,否则杨再兴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的!至于楼上的老兄说的玻璃纤维、碳纤维质地是否可以做成大枪的问题,我不敢苟同:白蜡杆作为大枪的主要原料,其重量、硬度、韧性是刚刚好,现今武术队使用的白蜡杆大枪欺世盗名!一杆可以当大枪用的白蜡杆只要需要十年的生长期,中间要不断精心修剪护理!而武术队的大枪杆子最多不到三年!为什么?因为第一:好的白蜡杆太难找!第二好的白蜡杆没有真功夫舞不动,难道要累煞那些只会花拳绣腿的武术队员吗?使用速成的白蜡杆做大枪,由于纤维少,质地软,易操练,但是失去了枪法的精华!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63459 工分:2438
左箭头-小图标
14楼看来是练家子,说的好,醍醐灌顶呀,我是不行了,有机会让儿子学学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73440 工分:561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l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22楼的发言:......
笑了,什么叫前哨...
他立下了军令状啊,非取金兀术的人头不可,元帅应该劝劝通融通融啊。。。。。。这也是提升士气的一种办法而已罢了 “小的们 咱跟大帅立了军令状 要是大帅砍了咱的脑袋 你们吃饭的家伙也得一起搬家”反正是一死 这时候谁不拼命 拼死了还能捞个名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48624 工分:10695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2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xjpengyu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l
在第8楼的发言:杨再兴威武,岳飞为啥给他一个完成不了的任务呢,逼死了杨再兴,一员虎将啊,可惜了!!!
就是,我也觉得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笑了,什么叫前哨...他立下了军令状啊,非取金兀术的人头不可,元帅应该劝劝通融通融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616 工分:10899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xjpengyu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l
在第8楼的发言:杨再兴威武,岳飞为啥给他一个完成不了的任务呢,逼死了杨再兴,一员虎将啊,可惜了!!!
就是,我也觉得有公报私仇的嫌疑笑了,什么叫前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13312 工分:13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捷达300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6楼的发言:真实的历史上,中国大概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文官掌军了,统军大将基本不是武夫,大多数都是运筹帷幄,不用上马冲杀的,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也都是遵循一定的战法和阵型,双方对峙后,士气低落战意崩溃的一方会溃败,很少出现肉搏混战的场面,一鼓做气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个。攻坚战也多是围而不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展开强攻的。像秦军扫6国的那种灭国之战,斩敌首多少多少的战役,已经是非常残酷的了。
阵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应该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完美的战斗队型,这样可以击败数倍于自己......
你是不是看西方的骑士比武看多了?你以为马上战斗就是一人手里一根电线杆互相乱捅一气?告诉你:为什么选择白蜡杆做大枪?因为好的白蜡杆非常有有韧性受力后弯曲而不会折断,弯曲后又会再弹出去,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古代名将皆用大枪!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1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1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1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80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1根杆子,只有2.6米长,但比我买的3.2米的还重。那根杆子是80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3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1个小店花了60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1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1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1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1片向阳地,种上1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30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80年代初的60块钱,1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种那没用劳什子。
  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1大捆也选不出1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1个比1个长。你用1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3.2米的,还有3.5米的,网上听说还有用4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1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
  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1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
  18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1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13枪”,也有直接叫“13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13枪”等的。13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3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3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1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1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8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1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掌劲松松的拎着,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1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1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3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1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3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1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1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1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1个脑袋,1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才可能救他们。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1招破敌毫不含糊。1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1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1半我1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1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1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3招,其实就这3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1枪出去,拦、拿、扎3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1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1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松软也是1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篮足排球、沙包、举重,什么都得来1下才行,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内功全是力量,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打不赢你个生手,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你得关于枪法的论述,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我看过的老资料上说,马上枪战,基本一个照面分胜负,就一招,刺,谁刺中对方谁就赢,所谓抖枪花乃是步战短枪的技术。中国最后一代使用大枪的人,在晚清时期,后来步枪普及后,着门技术就完全失传了,以前看到的资料上写到,老人可以用一丈多长的大枪戳门板上的苍蝇,还不戳坏门。的确是要相当的工夫才能练到这个程度。后来老舍先生还根据这段资料写了篇短篇小说。五虎断门枪,我看过,高中教育部颁发的课外语文读物,写的很好,节节生彩,扣人心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1542 工分:378
左箭头-小图标
高人呀。我要拜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1542 工分:378
左箭头-小图标
你不知道古代人的体质好吗?就是民国年间就有人可以吃十几斤的食物。是你可以试的吗?就知道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13609 工分:1793
左箭头-小图标
说岳近千年,再编涂枉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5659 工分:3614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捷达300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二大宝
在第6楼的发言:真实的历史上,中国大概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文官掌军了,统军大将基本不是武夫,大多数都是运筹帷幄,不用上马冲杀的,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也都是遵循一定的战法和阵型,双方对峙后,士气低落战意崩溃的一方会溃败,很少出现肉搏混战的场面,一鼓做气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个。攻坚战也多是围而不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展开强攻的。像秦军扫6国的那种灭国之战,斩敌首多少多少的战役,已经是非常残酷的了。
阵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应该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完美的战斗队型,这样可以击败数倍于自己......
你是不是看西方的骑士比武看多了?你以为马上战斗就是一人手里一根电线杆互相乱捅一气?告诉你:为什么选择白蜡杆做大枪?因为好的白蜡杆非常有有韧性受力后弯曲而不会折断,弯曲后又会再弹出去,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古代名将皆用大枪!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1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1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1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80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1根杆子,只有2.6米长,但比我买的3.2米的还重。那根杆子是80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3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1个小店花了60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1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1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1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1片向阳地,种上1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30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80年代初的60块钱,1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种那没用劳什子。
  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1大捆也选不出1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1个比1个长。你用1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3.2米的,还有3.5米的,网上听说还有用4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1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
  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1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
  18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1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13枪”,也有直接叫“13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13枪”等的。13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3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3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1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1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传奇武将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