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 强宏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强宏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强宏教授来中国矿大作学术报告(4.1)
3月31日下午,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秘书长、新兴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强宏教授在南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以《“十二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为题,为学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校团委书记熊志忠主持。报告会上,强宏教授紧紧围绕低碳经济这一话题,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如何应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路径在何方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强宏教授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在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革命性的转型背景下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具体阐述了中国低碳经济细分领域、区域市场的发展情况,对低碳经济的相关产业、企业经营状况及投资潜力作了细致的透析。最后,强宏教授还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强宏简介:强宏,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秘书长,新兴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客座教授,EMBA 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能源频道高级顾问,美国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中资长盛(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强宏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地产项目定位、市场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创投私募基金管理等方面理论与实践,是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模式顶层设计专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战经验,出版专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魅力》等。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强宏教授来中国矿大作学术报告 强宏教授作报告 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校团委书记熊志忠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现场报告会现场发布时间:【 09:13:21】阅读次数:21作
者:李时雨 张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简介和目录
日 1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摘要:第一节莫干山会议的背景、筹备及会议召开概况一会议的背景二会议的酝酿和筹备三会议的召开概况第二节讨论的主要问题及进展(上):价格改革“放调结合”的提出一关于价格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的现实迫切性问题二关于价格。一前30年赶超模式的弊端、调整与理论共识二改革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范式的转变三改革年代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争辩与事实第三节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及未来前景一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探讨二对中国经济未来。节新中国经济史研究队伍和方法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第四节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第五节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二关于新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三。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中国经济学史纲;中国;价格改革;参考;按劳分配;进展;市场经济;保障;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  作  者:张卓元 等著  责任编辑:卢小生  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1版2次)  定价: 90.00元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新中国经济学史纲()》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界迎来了百家争鸣和理论创新的春天。中国经济学家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举其要者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中国式经济增长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渐进式改革理论等。本书的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与起飞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奇迹,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百花争艳的景象。&  目录  前言  总论 新中国60多年经济学研究的六大进展  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和形成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 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研讨的第一大热点,其突出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三 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四 探索国民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互相结合,逐步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  五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愈来愈受重视,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研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规律性  六 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注重创新,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有用成果,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勇于提出各种对策建议,为促进经济科学繁荣的各种评比和奖励活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第一部&“文化大革命”前(年)中国经济学研究与进展  第一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中国的传播及由此引发的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三种主要不同观点  第三节&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20世纪50年代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和商品、价值问题的探索与争鸣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年首次掀起研讨热潮  第三节&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1959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  第一节&年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否定商品生产和“一平二调”的反思  第二节&1959年4月在上海市举行新中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  第三节讨论会达成的一些重要共识  参考文献  第四章&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与进展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研讨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问题研讨  第四节&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文化大革命”时期(年)经济学研究大倒退  第五章 对孙冶方等人的经济学观点当做“反革命修正主义”进行“大批判”  第一节&孙冶方被扣上了“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修正主义者”的帽子,遭到严厉的批判  第二节&对孙冶方理论观点的错误批判  一 认为孙冶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的观点是“破坏计划经济”  二 批判孙冶方关于企业改革的思想是“把统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成一个一个的独立王国”  三 批判孙冶方关于利润的观点是“利润挂帅”  四 攻击孙冶方对唯意志论与自然经济论的批判是“否定政治挂帅”  第三节&&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极“左”思潮泛滥,连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观点都要遭到批判  第一节&&极“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观点的歪曲和批判  一 极力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 否认物质利益观,歪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三 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四 否定按劳分配  第二节&几点评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经济学溃不成军,上海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怪胎  第一节&&经济院校停课、经济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下放劳动锻炼、经济学刊物停刊,经济学“万马齐喑”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后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集极“左”理论之大成  第三节&&&受“左”倾路线的干扰破坏,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参考文献&  第三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年)经济学力促经济体制转型  第八章 年从按劳分配问题开始进行经济学的拨乱反正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前按劳分配在我国的研究探索状况  一 关于按劳分配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二 关于物质利益原则的讨论  三 关于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后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四人帮”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谬论  二 按劳分配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三 按劳分配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按劳分配问题讨论的回顾  一 对按劳分配含义的反思  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单一按劳分配形式  参考文献  第九章 1979年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中心议题是价值规律作用问题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二节 关于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学术讨论会的报告  一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二 关于扩大企业权限问题  三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价格的理论基础问题  第三节 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理论工作者大规模参与经济调研活动  第一节 调研背景  第二节 经济结构组调研活动  第三节 经济管理体制调研组活动及其成果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20世纪80年代农业联产承包制改革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认识逐步趋于一致  第三节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逐步形成并成共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领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和思考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前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1984年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思想理论交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确立  第三节 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1984年中青年经济学家讨论会——“莫干山会议”  第一节 莫干山会议的背景、筹备及会议召开概况  一 会议的背景  二 会议的酝酿和筹备  三 会议的召开概况  第二节 讨论的主要问题及进展(上):价格改革“放调结合”的提出  一 关于价格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的现实迫切性问题  二 关于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其理论依据问题  三 关于价格改革的路径问题  四 价格改革报告的形成及上报  第三节 讨论的主要问题及进展(下):其他领域的改革思路  一 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问题  二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三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四 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  第四节 莫干山会议的效应和影响  一 直接为中央改革决策提供思路和方略  二 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化  三 促进中青年经济学者队伍的成长  四 形成一股新的会风并影响后世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1985年“巴山轮”会议引入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经验  第一节 背景:微观经济开始放活了,宏观经济管理如何跟上去  第二节 “巴山轮”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与看法  一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长期目标与步骤  二 关于宏观经济间接管理的主要调控手段  三 关于实行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1987年国家体改委组织八个单位制订中期改革规划纲要  第一节 鼓励探索集中智慧的成功尝试  第二节 改革理论创新和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可圈可点  第三节 领导重视,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年)经济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七章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确立并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柱  第一节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二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后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大步展开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若干规律  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  二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三 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 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 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此后至“文化大革命”中对私有制的鞭挞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提出的一些有价值观点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节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找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企业制度演进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关于企业体制与管理的研讨  一 关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问题  二 企业强化管理是否就是“管、卡、压”  三 关于改革设备管理制度问题  四 关于利润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地位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进展和现代企业理论创新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定位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四节 引入竞争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国有特大型垄断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理论创新  第六节 国有企业改革30年基本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市场体系理论的研讨与创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只存在残缺不全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对流通问题的研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实现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  一 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市场问题不能回避  二 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  三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协调  四 供不应求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  五 市场与计划不是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确立后重点转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第五节 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规范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讨与进展  第一节 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研究进展  一 再生产框架下的产业结构理论探讨  二 关于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  三 与产业组织内容相关的研究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研究进展  一 引进国外经济思想  二 产业结构的探讨  三 产业政策  四 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的初步涉及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进展  一 进一步引进产业组织理论  二 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三 产业政策  四 扩大对产业组织的研究  五 政府对产业组织方面的政策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  一 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二 产业政策  三 产业组织的研究  四 政府对产业组织方面的政策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价格理论研究与价格改革规律性探索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研究与探索  一 计划价格是否要和如何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  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不是生产价格  三 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问题  四 顾准提出和倡导在市场价格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研究,这是改革开放前价格理论研讨的最大亮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价格理论争论与创新  一 是否应以市场价格体制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  二 价格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推进  三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并为市场价单轨制还是计划价单轨制  四 价格改革要不要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  第三节 对价格改革规律性和基本经验的探索  第四节 价格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价格改革一枝独秀  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明确以市场为取向,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传统的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关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二 中国价格改革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于90年代初并为市场单轨制的实践,是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的生动范例  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奇迹”,突出的标志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从1996年、1997年起,就告别了困扰全国人民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市场一片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始形成大家梦寐以求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而促成这个重大转变的直接动力,正是市场化的价格改革  第五节 广义价格改革论的提出和新世纪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财政转型与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脉络  第一节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形成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市场化改革实践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实践的进展  一 借用“公共财政”压缩财政支出规模  二 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与公共财政  三 实践中公共财政改革目标的明确  第三节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双元财政”与中国财政改革目标模式  二 如何理解和认识“公共财政”  第四节 将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落实在制度建设上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中国金融思想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主要服务于工业化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和金融思想  一 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和相关金融思想  二 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不平衡的金融发展和对外经济失衡  三 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政府主导特征及其对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影响  四 中国对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  五 小结  第三节 全球金融危机,建设与城市化配套的金融体系和中国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居民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新的收入分配理论逐渐形成  一 单一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方向转变  二 实践推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  三 经济政策指导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完善  四 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 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体系  第二节 消费品的分配向收入分配的转变  第三节 从规范分析向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第四节 分配形式的演变决定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全新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1992年以前)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 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模式的选择(年)  一 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与国际经验借鉴  二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等问题的探讨  三 政策成果及理论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繁荣与制度完善: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初步建立(年)  一 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与制度借鉴  二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问题的探讨  三 政策成果与理论发展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2007年至今)  一 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成果  二 新时期对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若干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讨论与发展  二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思路与观点  三 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的争论与发展  四 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论成果  五 构建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更加适应的外贸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  第二节 利用外资理论的新进展  一 外商“国民待遇”问题的新认识  二 利用外资领域拓宽和方式创新的理论进展  三 新形势下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观点  四 外资对国家安全影响的深入分析  第三节“走出去”理论的新发展  一 “走出去”的条件与动因  二 “走出去”方式和领域的新发展  三 “走出去”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四 “走出去”制度保障的讨论  第四节 外汇理论的新进展  一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二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理论争鸣  三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探讨  第五节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新进展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影响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条件  二 利用多边贸易体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探索  三 积极稳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讨论  第六节 涉外经济法制建设的新进展  一 国内涉外经济法律的废、改、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对转型经济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 经济转型的起点:转型缘由和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  二 经济转型的基础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确立  三 经济转型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 转型的研究方法:体制变迁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第二节 经济转型研究或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 对向市场经济转型策略的比较研究即转型的路径选择  二 对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产权配置和企业制度建设  三 对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  四 对市场安全网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转型经济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一 转型经济学研究需要强化对制度建设的研究  二 转型经济研究需要加强对权力、劳动与资本经济关系的研究,构建在民主政治下资本与劳动和谐的经济新思维  三 转型经济学研究需要经济学各流派更深入的融合,社会科学多学科进一步协调,合作攻关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进展  第二十九章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脉络:经济赶超模式与增长理论范式的转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化赶超增长、人口扩张及其理论探讨  一 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模式及其经济动员  二 重工业化赶超增长模式的理论渊源  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80年代的两次研究热潮  四 对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及效率的讨论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模式的调整、增长理论范式转变与“增长奇迹”  一 前30年赶超模式的弊端、调整与理论共识  二 改革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范式的转变  三 改革年代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争辩与事实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及未来前景  一 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探讨  二 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与估算  三 未完的中国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研讨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一 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  二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倚重第二产业  三 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  四 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协调  五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第三节 转方式、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关系  第四节 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重新撰写  第一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最初编写  第二节 1978年至20世纪末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  第三节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新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两大阶段  一 年期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历程  二 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历程  第二节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队伍和方法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  第四节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  第五节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进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  二 关于新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三 关于新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及体制得失的研究  四 如何认识新中国前30年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五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  第一节 前三十年  一 实施计划经济的需要  二 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需要  三 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需要  第二节 后30多年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建立与成长  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  三 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及引进  一 高校教育课程  二 出版界的努力  三 送出去,请进来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及实际经济的影响  一 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影响  二 中国学者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三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和所谓“中国模式”  四 根据中国经济特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钟永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务部组织架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