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急需3000块钱怎么办三个月变12000

杭报集团主办
A07:请拨热线
本版主要新闻
技术支持 :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朋友圈借钱,你有没有碰到过“3000元定律”?
借3000元救救急,过两天就还你! 借出N个3000元 一个都没收回 记者 金洁洁
漫画 连诚 昨天快报报道了两个闺蜜因为借钱闹上法庭的事。 何姑娘和小马是相识多年的闺蜜。去年5月,小马说要进货资金周转不开,向何姑娘借3000块钱救急,何姑娘爽快答应。后来小马一直以种种理由不还,微信上一口一个承诺,拖了一年多,何姑娘忍无可忍,拿着支付宝转账凭证和厚厚一叠微信聊天记录把小马告上法庭。法官当庭判小马10日内必须还钱(详见快报昨天A07版)。 昨天,细心的读者马先生看过这篇报道后来电说,这个新闻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借款3000元。为什么是借3000元,而不是1000元或者5000元?这里面恐怕还是很有学问的。 “我发现,很多熟人之间借款引发纠纷的,都是这个数。我有个高中同学,后来骗遍了同学圈,也是只借3000元。只要他开口,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借给他。最后都没还,都当送给他了。” 马先生40多岁,他说被同学借3000块钱发生在10年前,这笔钱是他当时半个月工资。 我问马先生,后来催过没?马先生说,有一次开玩笑地说起,最近手头怎么样啊?是不是还是蛮紧的?结果这个同学打个马虎眼过去了。就在去年夏天,在老家举办的同学会上,马先生听当年的同桌讲,前两天这个同学也问他借钱,一开口还是3000块,“我们都笑了,千万别借给他,借了就别指望还了。” “我们班里的人都被他借过,从10年前到现在,他还在借。”马先生说。“后来我们这些被他借过钱的同学也分析过,为什么他问谁都借3000元?如果只借1000元,会让人觉得他太LOW(档次低的意思)了。如果超过5000元,相当一部分人就不会借给他了,特别是关系一般的。3000元,不多不少,即使不还,大家也不会撕破脸皮向他讨,所以得手率就很高……” 昨天我一个同事听我讲了马先生这番话,想了想说,嗯,有道理,我一个初中同学两年前也问我借钱,号称要给领导送点礼,也是借了3000块,到现在也没还,看来他们真是有套路的。 何姑娘、马先生和我同事,都被借过3000块而一直不还。从借和被借者的关系看,双方都属于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熟人,几乎可以肯定,借的人从借的念头产生开始,就没打算还,所以他们开口前,考虑的肯定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借到的可能性,3000块,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小调查:你有没有被熟人借钱一直不还?他(她)向你借了多少? 没想到,一下子有30个朋友回应:有的。最少的借去1000块,最多的5000块。我发现,借了两千三千不还的,占半数以上。 A先生,37岁,在酒店工作 借给关系不错的单位同事,2000元 我想起13年前的一个同事,关系不错,到我们那里(临安)吃好玩好喝好,临走时说,要去别的地方玩,钱不够,我背着我老婆给他去银行汇了2000块。你想想,当时一个月工资才2200元,一开始联系他,还说会给的,后来再也没说过钱的事了,到今天也没个结果。我另一个朋友也借给他2500元,也没拿回来。现在谁再问我借钱,我就敏感了(我以为他一律不借了,没想到他话锋一转说,谁没个困难啊,现在有人借钱,要有签名的借条,先小人,后君子),上次被借了15000元,还好有借据,现在我一月工资7500元,即使上过当,为啥还是会借?谁有困难自己好过点总会帮的,结果嘛,就要看良心了。 J小姐,38岁,世界500强外企工作 借给离职保姆,3000元 借给发小同学,5000元 我被借过N个3000元,要是这些钱收回来,够买一辆中档轿车了。 家里保姆离职一年多,前后从我这里借走4个3000元。一会是大水淹屋,一会是老娘病重。核实属实,一一打款,纯粹感念昔日照顾我儿子的时候那份真情,不是一般阿姨能做到的。 发小同学,家里老公好高骛远,欠债累累,殃及我同学。近日离异,债主终日上门围堵。为了打发小额债主,她自己省吃俭用,昨天中午哭诉来要钱,我又给打了5000元,欠的那些没能收回,这个估计也遥遥无期。我记得小学那年我脚扭了,她背我放学半月有余。哀其不幸之余,我只能生活上帮衬一点。 我发现,大额的钱,上万的,记得牢,三千五千,基本上不了了之,这真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叫三五千定律吧,有去无回。 Z女士,80后,医生 借给关系蛮好的同事,5000元 我被借过5000块钱,是一起入职的同事,关系蛮好,她助学贷款没还完,毕业证扣在学校了,可工作第一年要考执业资格,必须要毕业证书,就问我借钱,那时候5000块是我全部积蓄啊,借了一年多没还,后来试探性地要过一两回,都说再等等再等等,有一天突然听说她辞职了,虽然后来还有联系,但我这易尴尬体质就更不知道怎么要了。 为什么借出去的钱不多 很多人事隔多年依然耿耿于怀? 听听心理专家怎么分析 “当年大学毕业前,一个同学问我借了50块钱,钱不算多,那时候我一个月生活费120块,还是一直记到现在,22年了。”一位45岁的朋友说。 “上大学的时候,我一个月生活费才300块,同学没钱买车票回家,我把口袋里唯一一张100块给他,后来就杳无音信,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一个三十出头的朋友说。 昨天调查中我还发现,虽然借出去的钱远没有伤筋动骨,但很多人一直耿耿于怀,来来回回想了很多年。 是心疼钱吗? 大部分人回答,不是,或者不全是。 “50块钱多吗?当然不多,但我一直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他把钱看得比我还重嘛,如果现在让他做个选择,一边是一千块钱,另一边是永远不认识我这个老同学,我想他无疑会选择钱的!”那位22年前被借了50块钱的朋友愤愤地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20年的盛秋鹏教授帮我分析:借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借贷发生时,借方把自己的利益事先支付给另一方,借贷之间的保障是彼此间的信用,所谓信用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 的兑现承诺的能力,如果能在规定期限内还钱,信用度比较高,没有兑现的话,那这个信用度为0,本来应该完成的人际交往,成为未完成的状态,这在你内心就会有一种未完成事件的感觉,所以很多年都不会忘记。 谈到借钱不还者的心理,盛教授说,有的人借钱不还,钱并不多,这样的人,他们人际界限不清,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会觉得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找人借钱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借钱不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人在和他人交往中,会无端侵入他人界限,使对方感受到被侵犯的感觉,很显然,在和这些人交往时,另一方是很难受的。 为什么很多借钱不还的,很多都是3000块? 盛秋鹏说,这跟人的平均收入有关,现在人工资至少三千以上,当他拿出3000块的时候,也不觉得困难,很容易答应借钱。 昨天还听说了一件事 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小杨 从朋友那里成功借到六十多万 在我印象中,借钱是需要勇气的,我一个亲戚,家里造房子,想问另一个亲戚借2万块钱,但开不了口,来来回回考虑很久,某天晚上,他喝了一大碗白酒壮胆,终于在电话中说出了口,后来还兴奋地跑来跟我们说,成功了。 昨天,我在朋友圈的小调查中无意知道了一个成功借钱的案例。
小杨,90后,在校创业大学生,事业刚起步,创业资金主要是从朋友那儿借的,因为他比同龄人成熟得多,朋友们也普遍比他大五六岁。 小杨起初想经营一家中型超市,先期投入加上房租,最少要百万,在校期间他通过兼职,大三时就存下将近10万。父母帮他从银行贷了30万,剩余的六十多万,全是他向朋友借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没有被许诺高息等优厚条件的情况下,会把钱借给一个在校学生?而且这一大票朋友里,还有不少是学校老师哪。 通过采访小杨的朋友,我了解到,小杨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中对自己比较抠,但对亲人朋友没有丝毫小气,大家都知道他重情重义,他可以用自己打工3个多月挣的钱,给妈妈买一套护肤品。 另外一点,借钱给小杨的人,除了清楚他的为人,也知道他的能力,了解他的基本信息,小杨开的又是实体店,大家心里更有底,这些也共同构成了信任基础。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小杨会确定在人家暂时不需要这笔钱的时候,开口去借。借钱之后,又总会保证在对方需要钱的时候,随时归还。 比如有个借钱给他的朋友,一提出需要用钱,小杨二话不说,两个小时内就凑足还给人家,还不忘主动按银行贷款利率补上了利息。久而久之,朋友们平时用不到钱的时候,就会乐意把钱借给小杨,既放心,比存银行还能多点利息。
[] [] [] []
朋友圈借钱,你有没有碰到过“3000元定律”?
借3000元救救急,过两天就还你! 借出N个3000元 一个都没收回 记者 金洁洁
漫画 连诚 昨天快报报道了两个闺蜜因为借钱闹上法庭的事。 何姑娘和小马是相识多年的闺蜜。去年5月,小马说要进货资金周转不开,向何姑娘借3000块钱救急,何姑娘爽快答应。后来小马一直以种种理由不还,微信上一口一个承诺,拖了一年多,何姑娘忍无可忍,拿着支付宝转账凭证和厚厚一叠微信聊天记录把小马告上法庭。法官当庭判小马10日内必须还钱(详见快报昨天A07版)。 昨天,细心的读者马先生看过这篇报道后来电说,这个新闻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借款3000元。为什么是借3000元,而不是1000元或者5000元?这里面恐怕还是很有学问的。 “我发现,很多熟人之间借款引发纠纷的,都是这个数。我有个高中同学,后来骗遍了同学圈,也是只借3000元。只要他开口,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借给他。最后都没还,都当送给他了。” 马先生40多岁,他说被同学借3000块钱发生在10年前,这笔钱是他当时半个月工资。 我问马先生,后来催过没?马先生说,有一次开玩笑地说起,最近手头怎么样啊?是不是还是蛮紧的?结果这个同学打个马虎眼过去了。就在去年夏天,在老家举办的同学会上,马先生听当年的同桌讲,前两天这个同学也问他借钱,一开口还是3000块,“我们都笑了,千万别借给他,借了就别指望还了。” “我们班里的人都被他借过,从10年前到现在,他还在借。”马先生说。“后来我们这些被他借过钱的同学也分析过,为什么他问谁都借3000元?如果只借1000元,会让人觉得他太LOW(档次低的意思)了。如果超过5000元,相当一部分人就不会借给他了,特别是关系一般的。3000元,不多不少,即使不还,大家也不会撕破脸皮向他讨,所以得手率就很高……” 昨天我一个同事听我讲了马先生这番话,想了想说,嗯,有道理,我一个初中同学两年前也问我借钱,号称要给领导送点礼,也是借了3000块,到现在也没还,看来他们真是有套路的。 何姑娘、马先生和我同事,都被借过3000块而一直不还。从借和被借者的关系看,双方都属于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熟人,几乎可以肯定,借的人从借的念头产生开始,就没打算还,所以他们开口前,考虑的肯定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借到的可能性,3000块,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小调查:你有没有被熟人借钱一直不还?他(她)向你借了多少? 没想到,一下子有30个朋友回应:有的。最少的借去1000块,最多的5000块。我发现,借了两千三千不还的,占半数以上。 A先生,37岁,在酒店工作 借给关系不错的单位同事,2000元 我想起13年前的一个同事,关系不错,到我们那里(临安)吃好玩好喝好,临走时说,要去别的地方玩,钱不够,我背着我老婆给他去银行汇了2000块。你想想,当时一个月工资才2200元,一开始联系他,还说会给的,后来再也没说过钱的事了,到今天也没个结果。我另一个朋友也借给他2500元,也没拿回来。现在谁再问我借钱,我就敏感了(我以为他一律不借了,没想到他话锋一转说,谁没个困难啊,现在有人借钱,要有签名的借条,先小人,后君子),上次被借了15000元,还好有借据,现在我一月工资7500元,即使上过当,为啥还是会借?谁有困难自己好过点总会帮的,结果嘛,就要看良心了。 J小姐,38岁,世界500强外企工作 借给离职保姆,3000元 借给发小同学,5000元 我被借过N个3000元,要是这些钱收回来,够买一辆中档轿车了。 家里保姆离职一年多,前后从我这里借走4个3000元。一会是大水淹屋,一会是老娘病重。核实属实,一一打款,纯粹感念昔日照顾我儿子的时候那份真情,不是一般阿姨能做到的。 发小同学,家里老公好高骛远,欠债累累,殃及我同学。近日离异,债主终日上门围堵。为了打发小额债主,她自己省吃俭用,昨天中午哭诉来要钱,我又给打了5000元,欠的那些没能收回,这个估计也遥遥无期。我记得小学那年我脚扭了,她背我放学半月有余。哀其不幸之余,我只能生活上帮衬一点。 我发现,大额的钱,上万的,记得牢,三千五千,基本上不了了之,这真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叫三五千定律吧,有去无回。 Z女士,80后,医生 借给关系蛮好的同事,5000元 我被借过5000块钱,是一起入职的同事,关系蛮好,她助学贷款没还完,毕业证扣在学校了,可工作第一年要考执业资格,必须要毕业证书,就问我借钱,那时候5000块是我全部积蓄啊,借了一年多没还,后来试探性地要过一两回,都说再等等再等等,有一天突然听说她辞职了,虽然后来还有联系,但我这易尴尬体质就更不知道怎么要了。 为什么借出去的钱不多 很多人事隔多年依然耿耿于怀? 听听心理专家怎么分析 “当年大学毕业前,一个同学问我借了50块钱,钱不算多,那时候我一个月生活费120块,还是一直记到现在,22年了。”一位45岁的朋友说。 “上大学的时候,我一个月生活费才300块,同学没钱买车票回家,我把口袋里唯一一张100块给他,后来就杳无音信,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一个三十出头的朋友说。 昨天调查中我还发现,虽然借出去的钱远没有伤筋动骨,但很多人一直耿耿于怀,来来回回想了很多年。 是心疼钱吗? 大部分人回答,不是,或者不全是。 “50块钱多吗?当然不多,但我一直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他把钱看得比我还重嘛,如果现在让他做个选择,一边是一千块钱,另一边是永远不认识我这个老同学,我想他无疑会选择钱的!”那位22年前被借了50块钱的朋友愤愤地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20年的盛秋鹏教授帮我分析:借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借贷发生时,借方把自己的利益事先支付给另一方,借贷之间的保障是彼此间的信用,所谓信用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 的兑现承诺的能力,如果能在规定期限内还钱,信用度比较高,没有兑现的话,那这个信用度为0,本来应该完成的人际交往,成为未完成的状态,这在你内心就会有一种未完成事件的感觉,所以很多年都不会忘记。 谈到借钱不还者的心理,盛教授说,有的人借钱不还,钱并不多,这样的人,他们人际界限不清,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会觉得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找人借钱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借钱不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人在和他人交往中,会无端侵入他人界限,使对方感受到被侵犯的感觉,很显然,在和这些人交往时,另一方是很难受的。 为什么很多借钱不还的,很多都是3000块? 盛秋鹏说,这跟人的平均收入有关,现在人工资至少三千以上,当他拿出3000块的时候,也不觉得困难,很容易答应借钱。 昨天还听说了一件事 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小杨 从朋友那里成功借到六十多万 在我印象中,借钱是需要勇气的,我一个亲戚,家里造房子,想问另一个亲戚借2万块钱,但开不了口,来来回回考虑很久,某天晚上,他喝了一大碗白酒壮胆,终于在电话中说出了口,后来还兴奋地跑来跟我们说,成功了。 昨天,我在朋友圈的小调查中无意知道了一个成功借钱的案例。
小杨,90后,在校创业大学生,事业刚起步,创业资金主要是从朋友那儿借的,因为他比同龄人成熟得多,朋友们也普遍比他大五六岁。 小杨起初想经营一家中型超市,先期投入加上房租,最少要百万,在校期间他通过兼职,大三时就存下将近10万。父母帮他从银行贷了30万,剩余的六十多万,全是他向朋友借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没有被许诺高息等优厚条件的情况下,会把钱借给一个在校学生?而且这一大票朋友里,还有不少是学校老师哪。 通过采访小杨的朋友,我了解到,小杨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中对自己比较抠,但对亲人朋友没有丝毫小气,大家都知道他重情重义,他可以用自己打工3个多月挣的钱,给妈妈买一套护肤品。 另外一点,借钱给小杨的人,除了清楚他的为人,也知道他的能力,了解他的基本信息,小杨开的又是实体店,大家心里更有底,这些也共同构成了信任基础。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小杨会确定在人家暂时不需要这笔钱的时候,开口去借。借钱之后,又总会保证在对方需要钱的时候,随时归还。 比如有个借钱给他的朋友,一提出需要用钱,小杨二话不说,两个小时内就凑足还给人家,还不忘主动按银行贷款利率补上了利息。久而久之,朋友们平时用不到钱的时候,就会乐意把钱借给小杨,既放心,比存银行还能多点利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月3000块理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