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下岗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赔偿职工住房公积金去哪了?

职工下岗失业如何提取住房公积金?
发布者:lilei0311&&&&&来源:网络转载
职工下岗失业如何提取住房公积金?
下岗失业以下四种情况可提取住房公积金:1、下岗失业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无重新就业的,可凭失业证、身份证、公积金存折申请提取本人的住房公积金;2、农村户籍或非本市行政区域户籍且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未重新就业的,可凭本人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合同书)、身份证、户籍证明、公积金存折申请提取本人的住房公积金;3、破产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连续两年未重新就业的,可凭失业证、企业破产文件、身份证、公积金存折申请提取本人的住房公积金;4、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凭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合同书)、劳动能力鉴定证明或残疾证、身份证、公积金存折申请提取本人的住房公积金。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小额贷款10分钟下款
&&&&&马上到账的贷款口子
文章评论&&&&
“约惠节”?想要了解活动详情?
在线预约就能获得一对一活动咨询。
关注希财官方微信
咨询时间:09:00-18:00
微信公众号20 世纪 90 年代的下岗潮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感觉国有企业反而越来越强势了?
按时间排序
962 个回答
我家里父母是中石油的所谓“我为祖国献石油”一辈子的人,2001年朱总安排下岗的,02年我高考。不过据说当时国家赔偿是每年8000*工龄。结果到手是每年4000*工龄。(据说这也是当时西南片区热衷鼓动甚至胁迫职工下岗的原因)。老院子里,三栋单元楼,都是与我父母同龄同企业的前中石油职工,在下岗后几年内,每次从大学回家,都会被告知某个熟悉的伯父阿姨因为癌症等病死了,那几年因为缺乏劳动技能(你不能指望一个一辈子钻井的人在社会上找到另外的钻井单位吧),缺乏依靠(对于他们那一代,铁饭碗思想牢不可破)等原因死亡率非常高。再补个跟国企有关的事件吧近一个月在西南某地铁路局(管三省)门口有一群铁路职工聚众示威。原因是 示威职工称,该局领导之前答应铁路职工的子女被安排去当兵回来后,无需竞聘和考试,获得正式职工编制,但无兑现,在几日静坐之后,已经拉上条幅了。【据我所知,其他国企早2006年后都取消这种顶替铁饭碗方式】
我觉得朱不是啥好鸟啊,为啥网上把他舔成神了。
前面各位已经写得很好了。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下岗大潮的时候,99年春节晚会,黄宏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其时我还年轻,只是隐隐觉得这话不妥。父母也很惊讶的嘀咕了一下。后来参加工作,和一些东北的同事偶然提到此事,他们说在那些老工业城市,很多人直接就把电视关了,年都没过好。前不久开车的时候又从电台听到了这段小品,虽然心里有准备,听到黄宏以他特有的风格喊出“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心情还是如同被球打中的玻璃窗一样碎满地。设想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甚至有些骄傲的八级钳工,因为领导要保自己整天瞎混的小舅子而被下了岗,天天蹬三轮养家,肉都舍不得多吃,大过年包顿饺子,听见黄宏喊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会做何感想?下岗这事国家有愧,或许也有逼不得已的苦衷。这些对我而言其实并无意义,我家里没有受到下岗的影响,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这句话我真的不能释怀,ccav和黄宏竟然在温馨的大年夜,东北人尤其重视这一晚,以这种方式消费这一话题。凄凉,心碎。-------------------------------------------------可能是黄宏出了事吧,突然这么多赞,稍微引申下。我说国家迫不得已,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的情况,都能知道那种模式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延续下去。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在那种情况下发展。国家有愧,是因为它打破了契约。这点可以参照 的答案。我个人是不喜欢站在国家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国家两个字,概念太大,掩盖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对普通人来说生死大事,对国家来说连疥藓之疾都算不上。但就算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事也可以值得探讨:我甚至可以同意所谓工业党的说法,总要牺牲掉部分人,才能换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先不说道德,也不说是否有因果关系。但至少,也应该检讨下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伦敦因污染牺牲了一千多条生命,换来的是清洁空气法案。大萧条时美国牺牲了一整代老兵,换来了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我们呢,牺牲了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换来了什么?就换了点钱对吗?据说属于我们的不知道存在哪个央企账户上的钱?换成了国企的效率?油价一百美元都能亏损的效率?换成了仅仅十余年后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的王霸之气? 这么换来换去的划算吗?
那时候国内对“失业”的说法,处于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是不予以承认的。因为之前的宣传和教育“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的。而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调整和对国企的改革,导致工人大批离岗待业或者被所谓的买断工龄,造成事实上的失业。而用“下岗”这个说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一定安抚作用,给人一种暂时离岗还有机会再上岗工作的错觉。不得不说文宣功力的强大。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在广播中报道上海工厂的相关新闻里。作为工厂子弟,那时候厂区里的大人们一个个都是人心惶惶的看不到未来只能静观其变。那时候厂区已经效益大不如前,所以那时候开始人都开始流走了,干什么的都有。不过都是工人,除了找活还能怎样呢,现在也是。唯一区别是厂子没了。
推荐看一下吴晓波写的一篇文章‘’
工人阶级的忧伤‘’
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以及反驳他们的都没说到很重要的一点呐:当年的傻逼下岗行动是从劳模们开始下手的。所谓劳模就是劳动模范,是一群工作强度最高工作态度最认真的工人,并且一般技术也很过硬,工厂之所以像精神病一样把他们赶走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善良听话并且不是厂长或者车间主任的亲戚,下岗之后也不会惹事儿。真正属于负担的打毛衣党混日子党因为都有各种背景,所以基本都留在工厂了。最混蛋的是,那时还把劳模下岗当做正面事件各种宣传,简直没有良知和人性可言了
我看了看回复,还是有良心的人多。丛林法则什么的,去年买了个表吧!
当年的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政府做的太绝太狠了,没有做好任何铺垫和准备就把那些四五十岁的人赶出了国企系统。国企改革和工人下岗是为了给国家和企业甩包袱,但下岗的那些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也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就扔到社会上自生自灭。请问这种做法对得起那些为了企业贡献了一切的人们吗?现在国企是壮大了,政府也富了,可牺牲的都是老百姓。朱在我这里的声望是负的。
我爸我妈都下岗了,东北受影响很大。我爸从40岁基本就没上班了,效益不好,单位除了给交保险基本不发工资,他们那代人中学就下乡了,回城都快30了,只能进工厂。想学习一方面没时间,另一方面学了也没用,哪个单位能要40多岁的人,那会不像现在私营单位多,说招人就招人,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换工作还得通过粮食局,母上大人只是个小职工而已,从皮革厂调动到粮油厂。所以下岗之后也只能家里蹲或者去打更什么的。好在单位有分房子,老人也都有离休待遇,所以我小时候也没觉得拮据,吃喝也不愁,看病都写我姥爷名报销,我爸妈情绪还挺稳定,就是没存款而已。下岗职工这个群体也不想撸瑟,只是被社会的撸了。下岗谁管你工作表现,岁数到了就一边去。我妈他们厂子当年是风光的,福利好,油水多,原来就是公私合营那会从资本家手里共产来变成国企的,后来活活被一帮人给干亏损了(住家属楼,邻居进去好几个),又变成公私合营,后来又变成了私有,不知道具体原因,只觉得生活真能开玩笑
私以为大部分大型国企都是中国经济的吸血鬼,其中更以国有银行为首。都说两桶油和中海油是毒瘤,我看国有银行的危害远大于两桶油
之前的“下岗”不是很清楚具体问题。只是我想说根据中国的发展情况,让一部分员工下岗绝对是一种手段。至于说国有企业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强势。我想说几点,有些企业我们看起来并没有获得太大的经济利润,但是它还必须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在各个行业内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防止外国产品入驻中国之后产生了垄断行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真的不是说着玩的。
楼上很多介绍下岗情况的,就说说国家给下岗工人提供了什么再就业支援吧。我妈妈本来是珠三角一个汽车配件厂的工人,下岗后国家才给了一万多就买断了18年工龄。政府大概每个月给了不到300的生活补助,发放了一年多。刚下岗那时,政府出资让他们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班,一个初级点心师培训班就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就业支援远远不够
我只说我知道的事当初进国企工作的是什么样的人,很多都不是家里的老大吧,就是父母就是工人,然后父母心疼小的活着因为小的因为受宠、或者刚好学习的年龄正是中国动乱时期,反正压根就是不好好学习的那种人,父母退休后就可以直接将工作继承给子女,一般他们都选择了这些能力较弱的子女。这些人平常做了些什么呢?上班的时候混时间,下了班跟朋友出去瞎晃,晚上回家吃爸妈做的饭,连碗也不洗。吃饭的时候,还要顺便骂骂领导,骂骂GCD。然后就是下岗的那段时期了,他们开始慌了,慌归慌,却什么都不愿意付出。连去驾校学个驾照这样的事情,都觉得太难了太累了而不肯学。做生意?根本没有半点经济头脑,只知道拿父母的钱挥霍,最后剩下一大堆卖不出去的东西在家里给小朋友们当玩具。有人介绍去外地工作,因为怕这怕那而不肯去,总之就是实际行动上根本没有一点付出。成天在家里骂党骂国家,成天幻想着来次大革命什么的。这不是loser是什么?阿Q?我叔叔就是这样的人。我爸读了大学,他却从小不学无术,因为觉得以后能继承我爷爷奶奶的工作,完了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怪天怪地怪社会,却从不想想自己配不配。自己没赚多少钱,却花光我爷爷奶奶的积蓄办了比我爹妈要隆重几百倍的婚礼,自己根本没积蓄,却榨干我爷爷奶奶的钱买了两套房子!去年他托我妈妈帮他炒股,我妈赚了钱,他就在那美,也不说谢谢啥的,要是亏了一点,就在家里吵的天翻地覆。所以 我就是鄙视这样的人,他们活该,谁让他年轻时偷懒要选择所谓的铁饭碗,丢了铁饭碗也不努力去成就其他的事业。他们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心态,凭什么不下岗??如果这样都可以悠闲的工作,我们何必要努力??那些现在挤破头考公务员的,也要想想后路了。
九十年代商品经济急速发展,导致的集体大锅饭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总破产。九十年代中期,苏南乡镇企业一片繁荣,与之对比的是国营企业的死气沉沉,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带来的弊病一览无遗:缺乏对市场行情变化的敏锐感,国家对企业经营放权不够,管理体制僵化等等。同时,在苏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吸引外资所导致的对优秀国企品牌控制权的丧失,也摧毁了一大批曾经辉煌的轻工业国企。之后经过残酷的”下岗“,“重组”和“私有化”之后,剩余的国企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产权和经营权,企业经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对银行坏账的冲减使国企进一步恢复了生机。
前面的回答已经很全面了,但是我的经历和前面几位应该都不一样,因为我妈就是法院的,她当年在“经济庭”,主要工作就是清理这些破产改制的企业。按照我妈的说法,当年如果企业破产,按照国家规定,相关的资金首先是要补偿工人,其次才是偿还债务。也就是说,受到的影响出了这些企业的员工,还有那些与国企有债务关系的“私企”。细节性的我就不是太清楚了,但是我记得小时候有次跟着妈妈上班(家里没人带我,我就跟着去上班,有点像google),当时去了一个破产的企业。我一进那个厂,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厂建得这么好,怎么会破产呢?现在想想,在那一批浪潮中,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想得那么简单。以下是我“听到的”两个例子:读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在课堂上他以一种炫耀的口气说当年华科在后勤改革上多么领先。以“剥离不良资产”的方式,将那些“后勤单位”的领导搞去当楼管;有次排队交天然气,后面的是一对老夫妇。和他们闲聊中才知道,原来他们是XXX(三个数字)工厂的退休职工。这个工厂当年主要是生产无线电设备的,中国第一台电脑的输入设备就是他们厂产的(顺便说下,原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是山寨德国的……),在大浪潮中也破产了。老爹爹是个工人,他和我说他们厂垮了以后,当年北邮华科的毕业生拿的钱和他一样多,真是照化弄人。其他一些总结的我也没什么好说的,过了这么多年,实在没看出当年改革对于而今在岗的那些人有任何“警示作用”:服务不好的依旧不好,拿高工资(比如电力)的依旧拿高工资。
做为一个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说说。先说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的那个厂(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是国家分配体制)88年到这个厂,刚好是工厂最顶峰时期,一个好厂长,做出好产品,甚至出口,当时工厂效益相当好,有很多高干子弟在厂里。后来好厂长被排挤(这个在国企是必然的,觉得现在ZF机关可以等同于当时的国企),换了一个厂长,从此走下坡路,88年到98年,也就是10年时间,工厂所有的资产都抵押给银行,贷款大概快一个亿,工人经常放假回家,拿很少的生活费。我就住在工厂的职工大杂院内,说起来心酸,很多工厂的双职工,过着非常的日子,我隔壁的一家,男人晚上出去补鞋子,晚上大概7点买菜,买的下市菜可以便宜,有一个长身体的儿子,所以当时真有人买2两肉只给孩子补补。那时候大环境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工人知道的是自己是工厂的主人,那时候没有养老保险之说,那时候在一线的工人只有他工作的那点技能。唉,说不下去了,我回老家,一个二线城市,春节工人为了生活踩三轮车,一次两元钱。那些说下岗工人不勤劳的人,请度量再说。工厂的工人曾经罢工,上街游行,但是,没有结果,因为我们厂不是那种产品滞销,完全是领导以权谋私造成。看到有人说国企人浮于事现象啥的,忍不住多说几句,要说人浮于事,国企当时的情况要比现在ZF还好点,要这么说,是不是政府机关也要搞下岗呀。还有什么优胜劣汰,真实世界的大多数人,能力平平,智力平平,毅力平平,能者强者应该帮助弱者,难道应该为富不仁?
当年的国企,属于基本平等的国企,小兵与领导同等分利,小兵混饭吃,领导也没办法,因此,弄了个下岗,把混饭吃的小兵都干掉了(当然,顺带着把领导看不惯有能力的小兵也干掉了)。然后,引入股份制的貌,却剥离了股份制的神,名正言顺强化了领导权力。当然,这一波风潮过后,对内是强化了权贵资本主义,对外却进一步扼杀了市场经济环境(名正言顺的加强了国企垄断地位),还引入了一些股份制经济手段来合法化寻租。因此,目前国内压抑的市场经济环境必然形成。
抓大放小,国企大多破产了,现在活着的基本是垄断企业,靠政策和wto红利
背景——我外公外婆是从上海一家轻工业国企支援建设到的安徽,然后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这家国企的职工;我父亲则属于考上了高中,但被我爷爷打了一顿被逼去国企上班的那种,当时家里认为拿到铁饭碗就不愁了。实情——我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在学校里作为一个双职工家庭子女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尤其受老师待见。但是大概2000年左右的时候,厂里的绩效就不好了,因为还太小,具体的情况不清楚,但有一个例子:厂门口是城市的主干道,因为给车间工人们的工资经常发不下来,所以工人们会拿小板凳去门口“堵马路”,然后家远的同学没有公交车坐,上课就会迟到。当天报纸一般就会报道,然后厂里会迫于压力先发一部分钱下来。这么闹着有三四年的样子,我初中的时候,厂里就倒闭了。关于下岗后的生活——父母都下岗后,买断工龄的钱我没有问过他们,应该也就两三万的样子。后来父亲下海创业,母亲全职带我,境遇时好时坏,但我一直都过得很丰衣足食。当时还是太不懂事,现在想来他们还是很失意的,生不逢时的一代人,尤其是我父亲。现在斯人已逝,常常觉得时代洪流下人渺小得很。其他——我现在仍然住在厂区的家属大院里,当年下岗时,我父亲也算中层,但做的是行政还有标准化这方面的东西。而当年做销售的那批人是下岗后境遇改善最大的,下海后借着以前的人脉,生意风生水起。倒闭前的倒数第二任厂长,因为推行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他卸任时门口有人放了三天炮竹。他的改革好或是坏,跟倒闭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清楚,但是后来在本地晚报评选的安徽省十大经济人物这种版面经常看到他,先是获奖了,后来又当了评委了,应该是继续在国企里工作,仕途还蛮顺利的。以前厂里医务所的医生自己执业,在我们社区那块继续开诊所,打点滴开处方什么的。我从小就是他给看病,老人有慢性病去医院前也会先去他那里问问建议。养老保险——这里水就很深了。我母亲当年下岗时差不多有20年不到的工龄,然后国企给她交了这么多年的各种保险和什么什么金,一次性买断下岗后,因为不想让以前的那部分作废,我妈妈只想要留着的是养老保险,但对下岗职工的特殊政策是,其他生育险,工伤险什么的一律没有了,想要养老保险就得继续交医疗保险。所以,我妈妈在没有工资收入的情况下自己交了每年5000+的这两种保险。后来转到了某种“劳福公司(音)”(这又是一个很神奇的,我至今也没理解的东西,帮交两险,过年还发米和油),就可以不继续花钱,然后等到退休领退休金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这种,所以非常多的人是选择放弃两险的,之前的钱就完全作废,归到社会统筹账户里去了。而且,当我母亲和她以前国企的同事听说要推迟退休年龄的时候都非常愤怒,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多交钱了。98年到2000年后,下岗的职工应该以千万计,,而国家在面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情况下,制定新的退休政策,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群曾经的受害者们。这是我认为最荒唐的一点。关于下岗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有很多种说法,我长大后问我家里人的时候他们总不愿意多谈,或者说“如果当年不倒闭的话,现在就不愁咯,你看人家某某厂”之类的话。我则认为这是一种必然吧,当年国企产业布局非常分散,例如,我家隔壁以前是“猪鬃厂”,再隔一站路是电机厂,小学门口的路以前叫毛钢路,就因为路的一头是毛巾厂,另一头是钢厂。现在应该不会有民企或者哪个产业园这样布局了吧。所以即使我的家庭是受害者,但我觉得下岗潮也是一件有进步意义的事情。更多政策或者策略层面上的东西我不敢妄言,关于后半个问题,国企为什么越来越强势了,我觉得是跟垄断和不透明有关吧。PS.:一直觉得要把这段贯穿童年和青春期的背景生活写一写的,没想到写在知乎了。这里只分享了一些个人经历,希望能给这个问题增添一点细节,关于原因分析一类的,真心了解不多,有异议再一起探讨。
已经有这么多答题了,讲了许多具体情况。受几位知友邀答,为免重复,就补充说点知道的背景和看法吧。下岗,本来是企业管理中对职工的一种处理措施,只是个别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集中地规模化地在国企发生,则是国企摆脱经营困境的一种现象。到了加入WTO 的2001年 ,累计人数已达3000万人。这以后,依然还在发生,随着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改,还有大批告别了国企职工身份的人员,以各种方式另谋生路,把这些人都加上,会远远超过3000万人。总数究竟多少,未见公布,也无处查证。工人阶级,曾经被称为领导阶级,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在新中国建立后,从资本家手上接过的企业变为的国企,新建的国企,包括后来苏联援建的国企等中的工人,是中国工人的主体。一旦进入成为国企职工,就享有至今人们很难想象的待遇,包括子女的看病,都由企业报销。退休后子女能顶替。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工人由此也相信这样的承诺,将来退休了,人人都有幸福的晚年。加上农村当年土改农民分田地,工人和农民,破天荒地获得了好处,在规模最大的这两大人群的支持下,新生政权迅速得以稳固。当时的国企,叫国营企业,后来说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才逐渐改称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管理上没有自主权,全部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工人工资由国家制订,所得利润全部上交,企业要用钱,得打报告。这个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干好干差一个样。工人们在迸发了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后,开始懈怠。一些工人,巴不得企业停电或锅炉故障,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上班而工资照拿,还有不少优秀的工人,他们的劳绩,可以数倍于一般工人,但工资不能多得。许多国企由于能挣的钱,都交给国家了,设备老旧,大批的企业,越来越缺乏活力。后来有过一系列的改革,甚至把搞活企业提到了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的高度,采取了减税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措施,但仍然未能挡住大面积的亏损。1994年,全国国企职工有1.1亿人,但在亏损企业的职工,就有3000多万人。这部分国企,主要是中小国企。工资得靠银行贷款,而贷款也越来越难。到当地政府上访请愿的,越来越多,还发生了不少有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一些企业采取了下岗分流,或支付一笔钱买断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等做法。还有不少企业,退休人员也越来越多,甚至接近于在职人数,更没法支付退休金了。下岗的、被买断工龄不服的、退休的,生活出路就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于是政府建立了再就业培训中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还采取了建立养老保障体系的做法。由于从前没有这个体系,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或者有了后交之也不多,这就成了后来者交钱,前面的领钱,导致社保账中空账2万亿的缘由。事情还在继续,民营和外资企业兴起,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更是有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大批新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国有企业主要是其中的中小企业,也有一些大国企,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而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便对国企抓大放小,即国家只抓大国企,中小国企,就放归市场。估计到目前为此,如以国企的家数论,90%的国企都消失了。从前的火车头,连同他们所在的国企一起,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列车加挂车厢,没谁来拖啊,要拖也拖不动啊,于是就丢下了。对于数达不知多少千万的曾经的国企职工来说,他们是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的创建者,在告别曾有过的地位,甚至贡献甚至辉煌时,是悲壮的。他们中的许多,就是知乎上童鞋们的父母辈或爷爷奶奶,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请不要苛责他们,他们那代人只能如此,何况童鞋们还为他们所养育。这些从前的国企职工,情况高度分化。有从下岗到失业而成干居民甚而吃低保,生活困难甚至极度艰难的;有原有企业还在,还发放生活补贴的,随企业效益不同而有差异;也有不少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成为商海的弄潮儿,商界精英的。放小的同时是抓大,他们是那些巨无霸,比如央企和地方的一些大企业,像两桶油、大江大河的电站开发、庞大的电网、不断延伸的高速路和铁路等等,由于资源性行政性的垄断地位,由于在资金上可获得的优越支持,越来越强,而不具备垄断性的,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方面的不少大企业,由于产能过剩等因素,如今也处于艰难之中。这就不需要多说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赔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