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td-lte室内分布系统邯郸lte网络优化招聘

捷配欢迎您!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深入解析
  摘要:本文对TD-LTE室内覆盖技术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其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从TD-LTE的技术优势入手,具体探讨了适用于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场景选择原则、建设目标及室内覆盖的实现技术和应用场景。
  一、引言
  随着TD-LTE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铺开,TD-LTE顺应了宽带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室内通信和数据传输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TD-LTE网络在室内覆盖技术的建设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对于TD-LTE网络,采用何种传输形式是影响室内覆盖站点的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通信网络质量、容量、覆盖及成本的关键因素。
  由于无线电波在室内环境下的传播形式是比较复杂性的;一般情况下,室内传播覆盖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别。
  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TD-LTE的网络架构入手,重点分析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覆盖方式分析以及覆盖技术的应用,望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TD-LTE网络架构
  TD-LTE整体网络架构采用扁平化,去掉了R N C的物理实体,把部分功能下移到E-NodeB,以减少时延和增强调度能力;同时采用全IP网络技术结构,继续采用用户面和控制面分离,部分功能上移到核心网,以增强移动交换管理。
  此外,E-UTRAN用E-NodeB替代原有的RNCNodeB结构,各网络节点之间的接口使用IP传输,通过IMS承载综合业务,原UTRAN的CS域业务均可由LTE网络的PS域承载;其中,E-UTRAN由eNB构成;EPC(Evolved Packet Core)由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以及P-GW(PDN Gateway)构成,与UMTS的网络结构相比,LTE网络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精简。
  三、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
  1.室内覆盖技术的应用状况
  随着LTE商用网建设的大规模展开,LTE与现有2G、3G室内网络如何合理对接及平滑演进,将成为今后室内网络建设的重点。
  目前,无线移动网室内分布系统主要有:、GSM&3G、GSM&3G&WLAN覆盖,其中,GSM&3G&WLAN三系统同天馈技术已比较成熟。从建网成本角度考虑,尽可能充分复用现有资源,这样可保护运营商现网投资,加快建网进度和效益,随着TD-LTE的引入和展开,现有室内分布覆盖系统是否可以进行融合改造是运营商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2.TD-LTE室内覆盖应考虑的原则
  (1)LTE室内覆盖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模式
  主要考虑网络性能、资源情况、改造难度、投资成本等选择最佳的建设模式,应尽量展示和保证TD-LTE的性能特点及网络质量,不影响现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需要对现有室分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小改造量和对现网的影响。
  (2)考虑室内外覆盖一体化原则
  为了确保室内分布系统提供良好的室内覆盖,同时要控制好室内信号,避免对室外构成强干扰。
  (3)考虑室内外采用异频组网原则
  在频率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室内外应尽量采用异频组网方式;目前试验网阶段TD-LTE室外新建站使用2.6GHz频段,现网升级站使用MHz频率,室内使用2.3GHz频段(MHz)。
  (4)考虑干扰和电磁辐射要求
  分布系统建设应考虑多系统间的干扰,应保证TD-LTE和其他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避免产生系统间强干扰。TD-LTE室内覆盖工程应按照“多、小功率”的原则进行建设,电磁辐射必须满足国家和通信行业相关标准。
  3.LTE室内覆盖场景选择原则
  LTE室内覆盖场景选择的原则主要考虑能够代表典型的物业类型,例如宾馆酒店、办公楼、开放型场馆、机场航站楼、封闭式场馆等场景;室内场景应包括在室外连续覆盖区中,并保证每个厂家覆盖区内均有可供测试的室分站点;能够体现不同的话务和数据业务特点,例如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场景;可以满足不同覆盖性能测试的要求,例如室内外切换重选、室内外隔离性能等测试要求。
  4.LTE室内覆盖建设的目标
  (1)无线网规划指标
  无线网规划指标要求无线信道呼损不高于2%;无线覆盖区内可接通率:要求在无线覆盖区内的90%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室内要求满足RSRP&-105dBm的概率大于90%;边缘速率要求下行大于2Mbps.
  (2)载波、带宽配置
  在载波、带宽配置原则上配置为O1,载波带宽为;需要特别考虑规避邻区干扰的场景可按照2个10M频点异频组网方式配置,以便规避同频干扰。采用DL:UL为2:2的时隙配置(3)容量目标
  在室内单小区20MHz组网及支持MIMO情况下,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30Mbps/UL8M.若实际隔离条件不允许,可以按照单小区、双频点异频组网规划,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15Mbps/UL4M/10MHz.
  四、TD-LTE室内覆盖方式的分析通常TD-LTE室内覆盖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MIMO双流覆盖方式和SIMO单流覆盖方式。此外,还有Femto和 RRU室内覆盖等方式。
  1.MIMO双流覆盖方式
  MIMO双流覆盖方式主要通过两路独立天线和馈线构成2×2MIMO系统,通过使用SFBC、空间复用等提高用户速率和覆盖。其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用户峰值吞吐量可成倍提升,能充分体现MIMO上下行容量增益;但在工程改造量、协调量和投资均比较大;在使用时,建议将其作为LTE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式,以验证室内环境的MIMO性能。
  通常,MIMO双流建设天馈线系统具体实施又分为两种方案:“一路新建,一路合路”和“两路新建”.
  (1)“一路新建,一路合路”覆盖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不改动原系统天馈线的基础上,新增加一路天馈线系统;TD-LTE一路接入新建馈线,另一路与原室分系统合路;前提是目前室分的频段范围已涵盖了LTE频率。同时,需要进行干扰分析,满足隔离度要求方可与原系统合路,否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由于其中一路与已有系统合路,后期如引入高段频段时可能受限。
  此外,在合路器隔离度指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TD-LTE与TD-SCDMA合路可以满足覆盖要求;根据TD室内分布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天线工作频率范围要求为800~2500MHz,可以直接支持LTE系统充分利用已有室内分布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协调量和投资。如图1所示。
  (2)“两路新建”覆盖方式
  在不改动原分布系统天馈线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两路天馈线系统;TD-LTE是独立使用新建馈线。
  这种方式的网络改造量和投资均较大;对于已有分布系统的建筑,新增两路路天馈线系统实施难度大。但与其他通信系统相对独立,在后期如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或手段时改造比较方便;通过空间隔离能最大限度规避多系统合路产生的干扰问题。一般建议仅在合路时存在严重多系统干扰并具备新增两路天馈线的条件场景下使用。
  2.SIMO单流覆盖方式
  在SIMO单流覆盖方式中,TD-LTE基站仅输出一路,形成1×2SIMO系统。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无需对原室内分布系统进行改动,工程改造量较小;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峰值吞吐量无法提升,无法充分发挥LTE性能优势;在使用时,一般建议仅对于实施困难的个别场景采用该方式。
  3.Femto室内覆盖方式
  多个Femto可提供更大容量;简化室内布线;增强客户粘性;体现固定移动捆绑效果,但是单个Femto覆盖范围较小,较难实现大型建筑物的无缝覆盖;Femto间的干扰、同步方案较宏站更复杂,为开放网络的运营、维护带来风险。通过仿真分析,在仿真条件下(10MHz带宽;每个Femto带1用户;2:2时隙配比;下行天线1发2收;6层楼,每层40房间,各Femto间同频配置),无干扰时的小区吞吐量21Mbps,Femto基站间产生较大干扰时的小区吞吐量10Mbps.目前,国际规范还未完整制定,需待技术和设备成熟后才可进行试点应用,才能对Femto基站室内覆盖的性能进行验证。
  4.Pico RRU室内覆盖方式
  在Pico RRU室内覆盖方式中,信源采用BBU+Pico RRU方式,信源自带天线;主要为,这种覆盖方式布线方便;设备采取线路供电方式,取电较灵活;弹性组网,方便网络规划和优化。但设备尚未成熟;有源设备多,不利于维护;不适合在大型室内分布场景应用。
  五、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应用
  1.小区规划
  在室内覆盖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小区的规划。
  首先要考虑室内具体环境,规划时重点考虑小区之间的隔离,可以借助建筑物的楼板、墙体等自然屏障产生的穿透损耗形成小区间的隔离。其次要考虑均衡覆盖和容量,原则上单个小区覆盖面积不宜过大,容量不宜过高,要求均衡覆盖和容量,从而避免后期容量增加对现网室内分布系统做大的调整。
  再次要考虑严格控制各小区覆盖区域,空旷或封闭性较差的室内环境,如同一楼层由多个小区覆盖的超市、商场,或挑空大堂、体育场馆等开放性室内环境,必须严格控制不同小区之间的覆盖区域;对于大型场馆等小区间隔离度较低的场景,应采用异频组网。最后要考虑后期扩容需求,在配置RRU时尽量保证覆盖区域清晰,以便后期进行小区分裂时易于操作。
  2.RRU设置
  在进行RRU设置时,应结合单小区RRU最大数量、RRU级联能力等设备支持情况,对分区设置、信源组织、频率规划等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多数场景应主要采用双通道的RRU,每通道功率不小于20W.RRU位置的选取尽可能靠近2G/TD有源设备或器件箱/托盘位置,便于安装、取电及维护。要求一级RRU与BBU、后级RRU与前级RRU之间,具备便利的路由。采用与TD-SCDMA E频段共模RRU时,需通过上下行时隙对齐方式规避系统间干扰。通常情况下,室内分布系统RRU级联级数建议为3级以内,最大不超过4级,具体R R U级联能力以具体设备支持情况为准。
  六、结论
  TD-LTE作为3G向4G演进的无线移动高宽带通信标准,随着TD-LTE商用网在电信行业中的广泛建设,TD-LTE室内覆盖技术也是移动运营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TD-LTE实际建设经验提出了不同场景下的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及原则,各种室内覆盖方式的特点及分析,室内覆盖技术的小区规划及设置,其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性。(作者:叶沿飞,谢忠福)
技术资料出处:电子技术网
该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本网站内容较多,未能及时联系上的作者,请按本网站显示的方式与我们联系。
【】【】【】【】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已有(0)篇评论
发表技术资料评论,请使用文明用语
字符数不能超过255
暂且没有评论!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本文为您介绍波峰焊平常使用会碰到的焊接问题,以及对应的焊接解决方法。
  A、 焊料不足:
[][][][][][][][][][]
IC热门型号
IC现货型号
推荐电子百科扫描二维码登录
请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获得验证码
* 填写验证码
* 无需输入用户名密码,安全可靠 (需要微信已绑定)
中国移动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指导原则
威望 8077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8
注册 专业方向&
移动通信网络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资料名称】:中国移动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指导原则
【资料作者】:CMCC
【资料日期】:2011年
【资料语言】:中文
【资料格式】:PDF
【资料目录和简介】:
一、 前言 .................................................................................................................................. 1
二、 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总体原则 ............................................................................ 1
三、 信源建设 ........................................................................................................................... 2
(一) 频率配置 ................................................................................................................... 2
(二) 信源选取 ................................................................................................................... 2
(三) 信源配置 ................................................................................................................... 3
(四) 功率配置 ................................................................................................................... 3
(五) RRU配置 ................................................................................................................. 3
(六) 时隙配置 ................................................................................................................... 4
(七) 传输带宽配置要求 ................................................................................................... 4
(八) 同步信号配置要求 ................................................................................................... 4
(九) BBU供电 ................................................................................................................. 5
(十) RRU供电 ................................................................................................................. 8
四、 分布系统建设 ................................................................................................................... 9
(一) 分布系统建设方式 ................................................................................................... 9
(二) 天线口功率要求 ..................................................................................................... 10
(三) 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 ............................................................................................. 11
(四) 切换区域规划 ......................................................................................................... 12
(五) 系统间隔离要求 ..................................................................................................... 13
五、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要求 ............................................................................. 15
(一) 总体要求 ................................................................................................................. 15
(二) 有源设备安装要求 ................................................................................................. 15
(三) GPS系统安装要求 ............................................................................................... 16
(四) 天线安装要求 ......................................................................................................... 16
(五) 线缆布放安装要求 ................................................................................................. 17
(六) 无源器件安装要求 ................................................................................................. 17
(七) 标签 .................................................................................................................... 17
(667.66 KB)
(667.66 KB)下载次数: 174 11:11:25
共获得 2 次点评
威望 +2 个
& 谢谢分享!
发表与: 17:45:09
威望 +10 个
& 谢谢分享!
发表与: 21:07:20
作者的更多帖子
积分 11716
威望 85674 个
礼品券 6 个
专家指数 41
注册 专业方向&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技术问题,回答得专家指数,快速升级
· · · · · · · · · ·
好东西感谢楼主分享。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2193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6
注册 专业方向&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原帖由 lnsygcj 于
11:11:25 发表
【资料名称】:中国移动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指导原则
【资料作者】:CMCC
【资料日期】:2011年
【资料语言】:中文
【资料格式】:PDF
【资料目录和简介】:
一、 前言 ......... ... 谢谢分享!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7227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0
注册 专业方向&
传输来自 江苏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好东西感谢楼主分享。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290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0
注册 专业方向&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推荐一个不错的在线通信技术学习网站。或者百度&51学通信&第一个就是。
主要是一些通信专业从业人录制的技术视频,包括IP技术、网络技术、2G/3G/4G_LTE_EPC_IMS等方面的技术。
入门者也不用担心,上面还有专门针对未入门的菜鸟准备的通信技术入门视频,从物理介质、网线网卡光纤的分类、网络的构成讲起,循序渐进。非常推荐。而且还是免费的哦,在线视频教学哦。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4684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0
注册 专业方向&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不错的帖子,赞一个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261 个
礼品券 0 个
专家指数 3
注册 专业方向&
通信设计来自 吉林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威望 549 个
礼品券 5 个
专家指数 0
注册 专业方向&
无线网络优化
回答问题数
回答被采纳数
回答采纳率
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学习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您即将访问其它网站
您即将访问的地址是其它网站的内容,MSCBSC将不再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负责,请自行判断是否继续前往
精彩通信图库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本站统一服务邮箱:基于TD-LTE室内分布系统改造的有源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4年硕士论文
基于TD-LTE室内分布系统改造的有源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的重点从语音业务模式逐步转向数据业务传输。而随着LTE时代的即将到来,移动通信速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视频、游戏、流媒体等高速率的分组交换业务将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手机的主要业务。
有数据显示,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量有70%发生在室内,特别是对传输速率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分组数据业务。所以在引入TD-LTE网络后,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是运营商的工作重点。为了保护运营商的前期投资,TD-LTE网络的室内分布建设要尽量使用现有室内分布系统进行改造。
TD-LTE系统使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是多天线技术,即MIMO技术。而现有的室分系统为单馈线系统,无法实现TD-LTE系统的MIMO特性,对TD-LTE系统的容量和传输速率都有很大影响。若要在现有室分系统上改造实现TD-LTE系统的MIMO特性,最常规的方法是新建一路馈线系统,实现TD-LTE系统的双路覆盖。这种方案的缺点是改造成本较高、施工周期较长和物业协调的难度较大。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有源天线对现有的单馈线室内分布系统改造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有源天线的功能和设计方法。单缆MIMO有源天线分布系统是在单根馈缆上通过变频方式实现TD-LTE系统MIMO功能的全新室内分布系统,传输TD-LTE信号同时还兼容其他制式信号的透传。通过在现有的单路室内分布系统的基础上加装有源天线的近远端,使单路室内分布系统可以在引入TD-LTE网络后实现其MIMO特性。这种方式的改造周期短,改造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物业协调的难度较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N828.6【目录】:
摘要3-4Abstract4-9第1章 绪论9-13 1.1 课题研究背景9-11
1.1.1 TD-LTE 网络中室内分布系统的作用与意义10
1.1.2 TD-LTE 网络使用现有室内分布系统面临的问题10-11 1.2 主要研究工作11-12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架构12-13第2章 LTE 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介绍13-25 2.1 LTE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功能需求13-14 2.2 LTE 的系统架构14-16 2.3 LTE 系统的双工技术及 TD-LTE 技术的优缺点16-17 2.4 LTE 系统的多址传输方式17-19
2.4.1 OFDM 技术简介17
2.4.2 LTE 系统的下行多址技术——OFDMA17-19
2.4.3 LTE 系统的上行多址技术——SC-FDMA19 2.5 LTE 系统的 MIMO 技术简介19-24
2.5.1 发射分集21
2.5.2 空间复用21-22
2.5.3 波束赋形22
2.5.4 上行虚拟 MIMO 技术22
2.5.5 2×2MIMO 系统的双路时延和功率平衡分析22-24 2.6 本章小结24-25第3章 基于 TD-LTE 的室内分布系统改造策略25-31 3.1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25 3.2 TD-LTE 系统的室内分布建设25-27 3.3 利旧改造实现 MIMO 特性的方案分析27-30
3.3.1 单通道方案27-28
3.3.2 双通道方案28-30 3.4 本章小结30-31第4章 单缆 MIMO 有源天线分布式系统的关键问题分析31-43 4.1 有源天线分布系统介绍31-33 4.2 有源天线分布系统的供电方案33-35
4.2.1 近端供电方案33-34
4.2.2 远端供电方案34-35 4.3 有源天线系统的关键信号分析35-37
4.3.1 开关信号35-36
4.3.2 本振参考信号36
4.3.3 监控信号36-37 4.4 有源天线的信号干扰分析37-42
4.4.1 杂散干扰37-38
4.4.2 互调干扰38-42
4.4.3 阻塞干扰42 4.5 本章小结42-43第5章 单缆 MIMO 有源天线分布式系统设计43-57 5.1 有源天线系统的关键指标预算43-47
5.1.1 系统增益、输出和噪声系数43-45
5.1.2 带内波动45-46
5.1.3 矢量幅度误差(EVM)46
5.1.4 双路时延差46-47 5.2 有源天线系统的重要功能47-49
5.2.1 增益调节功能47
5.2.2 自动电平控制功能47-49
5.2.3 有源天线系统的监控功能49 5.3 有源天线系统的近端电路设计49-53 5.4 有源天线系统的远端电路设计53-56 5.5 本章小结56-57第6章 单缆 MIMO 有源天线分布式系统测试57-64 6.1 射频指标测试57-62
6.1.1 输出、增益和自动电平控制测试57-58
6.1.2 带内波动和矢量幅度误差(EVM)测试58
6.1.3 时延和驻波测试58-59
6.1.4 噪声系数测试59
6.1.5 杂散辐射测试59
6.1.6 射频指标测试结果59-62 6.2 系统吞吐量测试62-63 6.3 测试结论分析63-64第7章 总结与展望64-65参考文献65-67致谢67-68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施云涛;王玮;蔡伟明;;[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07期
梁晋仲;;[J];电信技术;2010年12期
郎为民;朱元诚;焦巧;王逢东;;[J];电信快报;2010年06期
刘光毅;张勇;姜大洁;王启星;;[J];电信科学;2009年12期
陈国平;;[J];电子产品世界;2012年03期
汪颖;程日涛;张海涛;;[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11期
田桂宾;王懿华;杨辉;;[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03期
邱扬;;[J];信息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孙镜华;;[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7期
刘晓峰;沈嘉;;[J];现代电信科技;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辉;张伯虎;;[J];安防科技;2008年12期
刘小英;陈晓明;朱勇;;[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王新新;布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陈寅杰;石瑞;曹建军;郑熠;;[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1期
李斌;邹卫霞;周正;;[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8年02期
刘全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刘全金;江建生;李强;黄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辛春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刘丽萍,李彩霞;[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龙光利;;[J];半导体技术;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简锐锋;梁满贵;李俊杰;陈亮;;[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朱灿焰;刘家胜;汪一鸣;毛凌锋;;[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孔嘉;萧宝瑾;郗绣锦;;[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苏兵;宋卫星;钟朗;;[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梁志平;李妍;田宝玉;胡新川;;[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李立甫;王雨;;[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戴鑫焱;陈正荣;毕国平;;[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杨晟;朱诗兵;;[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郑海昕;刘燕都;侯孝民;;[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沙军;黄凌;;[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冬梅;[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于志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苏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沈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郭文卓;[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吴敏;[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郑济均;[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隋丹;[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杨欣;[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杨波;[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磊;[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永;[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高鹏;[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商春鹏;[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孟令君;[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叶智祥;[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郑伟光;[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禹士朋;[D];郑州大学;2010年
马天荣;[D];郑州大学;2010年
曹唯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晋仲;;[J];电信技术;2010年12期
肖海林;欧阳缮;聂在平;;[J];电信科学;2009年03期
刘光毅;张勇;姜大洁;王启星;;[J];电信科学;2009年12期
江亮亮;李洋洋;文笑雨;张魁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赵经纬;;[J];通信世界;2008年37期
黄宗治;郑建宏;;[J];现代电信科技;2009年02期
刘晓峰;沈嘉;;[J];现代电信科技;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镜华;;[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7期
肖清华;朱东照;;[J];移动通信;2011年10期
,陈洪涛;[J];通信世界;2005年13期
程新斌;[J];湖北邮电技术;2004年03期
曹燚,杨泽凡;[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年07期
居政骥;严军;吴国银;;[J];电信科学;2007年03期
陈佳栋;张黎;;[J];江苏通信;2009年06期
甘志辉;;[J];移动通信;2007年01期
宋海;吴国银;;[J];江苏通信技术;2007年03期
戴欣明;;[J];移动通信;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华;李新;沈寒冰;董伟辉;;[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杨顺彬;;[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转型创新促通信业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赵龙;余丹娟;;[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耿建平;;[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肖恒辉;李祥鹰;李炯城;胡嘉贤;;[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杨涛;谢伟良;朱雪田;;[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新中;杨军;陈新明;;[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杨涛;谢伟良;朱雪田;;[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李川;;[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赵爽;;[A];黑龙江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泰尔实验室无线通信部
王晓磊;[N];通信产业报;2008年
李传涛;[N];通信产业报;2008年
马晓芳;[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
沈寒冰 李新
黄宇红;[N];通信产业报;2009年
徐勇;[N];人民邮电;2008年
刘晶;[N];中国电子报;2007年
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N];通信产业报;2007年
临江;[N];人民邮电;2008年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彭四斌 魏勇;[N];通信产业报;2007年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方勇;[N];通信产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履帮;[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杨雪霞;[D];上海大学;2001年
栾林林;[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崔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熙;[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4年
张华铎;[D];山东大学;2013年
刘晓鲁;[D];山东大学;2013年
李丽涛;[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狄武建;[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冯小光;[D];内蒙古大学;2012年
胡宜雪;[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2年
王鼎鼎;[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唐浴光;[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陈瑞龙;[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d lte网络优化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