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名字好像叫宁波罗蒙环球乐园官网是合资公司,好像是和日本等国家创建的能不能给一些公司的简介

新材料推荐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或邮箱!
用户名不存在!
请正确输入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请正确输入验证码!
&&自动登录&
使用其他方式登录
个人会员登录
使用其他方式登录
个人会员信息
欢迎回来,test@...
哈尔滨名企招聘
哈尔滨热门招聘企业
哈尔滨特别推荐企业
哈尔滨招聘头条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
&消费品&|&制造&|&设备&|&物流
&医药&|&保健&|&生物工程
&广告&|&公关&|&媒体&|&出版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
&咨询&|&法律&|&教育&|&培训
&房产&|&建筑&|&工程&|&装潢
&餐饮&|&娱乐&|&酒店&|&旅游&|&服务业
&综合&|&其他
哈尔滨热门行业
哈尔滨职场资讯
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街39号远赢大厦6楼
邮政编码:150001
联系电话:1
传真号码:3客服热线:400-885-9898
800-810-0484
智联哈尔滨招聘网介绍:智联哈尔滨招聘网为您提供哈尔滨更热门的企业信息及哈尔滨职位招聘信息,每天更新职场招聘资讯,为您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支持。找工作,找职位,就上智联招聘哈尔滨招聘网。
ABCDFGHJKLMNPQRSTVWXYZ
哈尔滨招聘相关热门城市
哈尔滨招聘周边城市
友链交换:在线联系方式(QQ):
联系邮箱:.cn
您对 Zhaopin.com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未经zhaopin.com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智联招聘网版权所有&
电信业务审批[2001]字第233号函
刷新成功,您的简历将优先显示给人事经理物理学家发现电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
时间: 23:46:10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01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1902H.A.洛伦兹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1903H.A.贝克勒尔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 M.S.居里 法国 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
钍也有放射性&&&& &&&&1904L.瑞利 英国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
氩&&&&1905P.勒钠德 德国阴极射线的研究&&&&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06J.J汤姆孙 英国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
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1907A.A迈克耳孙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
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
究,并精确测出光速&&&&&&&&1908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
彩色摄影技术&&&&&&&&1909G.马可尼意大利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 C.F.布劳恩德国 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1910J.D.范德瓦耳斯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
研究&&&&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
的瓦斯自动调节器&&&&&&&&1913 H.K.昂尼斯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
并制成液态氦&&&&&&&&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
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
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
原子点阵结构&&&&&&&&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
辐射&&&&&&&&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
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
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
辐射的经验定律&&&&&&&&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
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
中的分裂&&&&&&&&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
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
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
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
最小单位&&&&&&&&1924K.M.G.西格班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
现和研究&&&&&&&&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 G.L.赫兹 德国 的规律性&&&&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
现沉积作用的平衡&&&&&&&&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
子,使带电粒子的轧迹变
为可见&&&&&&&&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
现里查孙定律&&&&&&&&1929 L.V.德布罗意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1930 C.V.拉曼 印度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
的同素异形的发现&&&&&&&&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
预言正电子的存在&&&&&&&&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1936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美国 发现正电子&&&&&&&&&&&&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37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
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
的衍射作用&&&&&&&&1938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
子引起的核反应&&&&&&&&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
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
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1944 I.I.拉比 美国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
压物理&&&&&&&&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
波的阿普顿层&&&&&&&&1948P.M.S.布莱克特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
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1949汤川秀树 日本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1950C.F.鲍威尔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
现介子&&&&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51J.D.科克罗夫特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
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1952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 F.布洛赫美国 展及有关的发现&&&&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
相差显微镜&&&&&&&&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
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
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 杨振宁 美国 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
获重大发现&&&&1958 P.A.切连柯夫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 I.M.弗兰克前苏联 (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 I.Y.塔姆 前苏联 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1960 D.A.格拉塞尔美国
发明气泡室&&&&&&&&1961R.霍夫斯塔特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
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
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
特别是液氦的研究&&&&&&&&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63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
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
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 J.H.D.詹森德国 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
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
的问题&&&&&&&&1964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
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
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
振荡器和放大器&&&&&&&&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64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
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A.M.普洛霍罗夫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
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
器的制作&&&&&&&&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 J.S.施温格美国 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 朝永振一郎 日本 义深远的结果&&&&&&&&1966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
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1967 H.A.贝特 美国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68L.W.阿尔瓦雷斯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
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
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
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
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
粒子理论&&&&&&&&1970H.O.G.阿尔文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 L.E.F.尼尔法国 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
找到广泛应用&&&&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1981 N.布洛姆伯根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 A.L.肖洛 美国 的研究&&&&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1983 S.钱德拉塞卡尔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
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
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 S.范德梅尔 荷兰 玻色子的发现&&&&&&&&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
作,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架电
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 M.施瓦茨 美国 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 J.斯坦伯格 英国 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
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 H.G.德梅尔特美国 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
或离子&&&&&&&&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 H.肯德尔 美国 证明&&&& R.泰勒 加拿大&&&&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91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1992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
比室的发明和发展&&&&&&&&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
L.赫尔斯 美国 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
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
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
证据&&&&&&&&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 F.雷恩斯 美国 子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
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
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
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
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
贡献&&&&&&&&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D.D.奥谢罗夫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C.C.塔诺季 法国&&&& W.D.菲利浦斯美国&&&&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98 R.B.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H.L.斯特默 美国 &&&& 崔琦 美国&&&&&&&&1999 H.霍夫特 荷兰 阐明物理学弱电相互作用中 M.韦尔特曼
的量子结构&&&&&&&&2000泽罗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 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所作出
赫伯特.克勒默美国 的基础性贡献,特别是他们 杰克.S.基尔比美国 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
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大事年表&&&&&&&&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和声规律。阐述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公元前400年,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前330?—前260?)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王充(27—97)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希龙(Heron,62—150)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汔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5世纪,祖冲之(429—500),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л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11世纪,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13世纪,赵友钦()著《革象新书》,记载有他作过的光学实验以及光的照度、光的直线传播、视角与小孔成象等问题。&&&&15世纪,达·芬奇(L.daVinci,)设计了大量机械,发明温度计和风力计,最早研究永动机不可能问题。&&&&16世纪,诺曼(R.Norman)在《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描述了磁倾角的发现。&&&&1583年,伽利略(GalileoGalilei,)发现摆的等时性。&&&&1586年,斯梯芬(S.Stevin,)著《静力学原理》,通过分析斜面上球链的平衡论证了力的分解。&&&&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1600年,吉尔伯特(W.Gilbert,)著《磁石》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地球是个大磁石,描述了许多磁学实验,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轻物体不是由于磁力。&&&&1605年,弗·培根(F.Bacon,)著《学术的进展》,提倡实验哲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对17世纪科学实验的兴起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1609年,开普勒(J.Kepler,)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1620年,斯涅耳(W.Snell,)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1636年,麦森(M.Mersenne,)测量声的振动频率,发现谐音,求出空气中的声速。&&&&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1643年,托里拆利(E.Torricelli,)和维维安尼(V.Viviani,)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1653年,帕斯卡(B.Pascal,)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1654年,盖里克(O.V.Guericke,)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1658年,费马(P.Fermat,)提出光线在媒质中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1660年,格里马尔迪(F.M.Grimaldi,)发现光的衍射。&&&&&&&&1662年,波意耳(R.Boyle,)实验发现波意耳定律。14年后马略特(E.Mariotte,)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1666年,牛顿(I.Newton,)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1669年,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1676年,罗迈(O.Roemer,)发表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1678年,胡克(R.Hooke,)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1690年,惠更斯(C.Huygens,)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1714年,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1717年,J.伯努利(J.Bernoulli,)提出虚位移原理。&&&&1738年,D.伯努利(DanielBernoulli,)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1742年,摄尔修斯(A.Celsius,)提出摄氏温标。&&&&1743年,达朗伯(J.R.dAlembert,)在《动力学原理》中阐述了达朗伯原理。&&&&1744年,莫泊丢(P.L.M.Maupertuis,)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1745年,克莱斯特(E.G.V.Kleist,)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ek,)在莱顿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莱顿瓶。&&&&1747年,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发表电的单流质理论,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1752年,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1755年,欧拉(L.Euler,)建立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即欧拉方程)。&&&&1760年,布莱克(J.Brack,)发明冰量热器,并将温度和热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1761年,布莱克提出潜热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1767年,普列斯特利(J.Priestley,)根据富兰克林所做的“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1775年,伏打(A.Volta,)发明起电盘。&&&&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1780年,伽伐尼(A.Galvani,)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1791年才发表。1785年,库仑(C.A.Coulomb,)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米切尔(J.Michell,)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1787年,查理(J.A.C.Charles,)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Gay-lussac,)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1788年,拉格朗日(J.L.Lagrange,)的《分析力学》出版。&&&&1792年,伏打研究伽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1798年,卡文迪什(H.Cavendish,)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伦福德(CountRumford,即B.Thompson,)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1799年,戴维(H.Davy,)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赫谢尔(W.Herschel,)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1801年,里特尔(J.W.Ritter,)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线。杨(T.Young,)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1802年,沃拉斯顿(W.H.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1808年,马吕斯(E.J.Malus,)发现光的偏振现象。&&&&1811年,布儒斯特(D.Brewster,)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1815年,夫琅和费(J.V.Fraunhofer,)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线。&&&&1815年,菲涅耳(A.J.Fresnel,)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1819年,杜隆(P.1.Dulong,)与珀替(A.T.Petit,)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毕奥(J.B.Biot,)和沙伐(F.Savart,)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安培(A.M.Ampère,)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1821年,塞贝克(T.J.Seebeck,)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夫琅和费发明光栅。傅里叶(J.B.J.Fourier,)的《热的分析理论》出版,详细研究了热在媒质中的传播问题。&&&&1824年,S.卡诺(S.Carnot,)提出卡诺循环。&&&&1826年,欧姆(G.S.Ohm,)确立欧姆定律。&&&&1827年,布朗(R.Brown,)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作杂乱无章运动。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1830年,诺比利(L.Nobili,)发明温差电堆。&&&&1831年,法拉第(M.Faraday,)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3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1834年,楞次(H.F.E.Lenz,)建立楞次定律。珀耳帖(J.C.A.Peltier,)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克拉珀龙(B.P.E.Clapeyron,)导出相应的克拉珀龙方程。哈密顿(W.R.Hamilton,)提出正则方程和用变分法表示的哈密顿原理。&&&&1835年,亨利(J.Henry,)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1840年,焦耳(J.P.Joule,)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次定律(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先后于,,直至1878年,测量热功当量,历经40年,共进行四百多次实验。1841年,高斯(C.F.Gauss,)阐明几何光学理论。&&&&1842年,多普勒(J.C.Doppler,)发现多普勒效应。迈尔(R.Mayer,)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思想。勒诺尔(H.V.Regnault,)从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的性质,发现与波意耳定律及盖·吕萨克定律有偏离。&&&&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1845年,法拉第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称法拉第效应。&&&&1846年,瓦特斯顿(J.J.Waterston,)根据分子运动论假说,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提出能量均分定理。&&&&1849年,斐索(A.H.Fizeau,)首次在地面上测光速。&&&&1851年,傅科(J.L.Foucault,)做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1852年,焦耳与W.汤姆生(W.Thomson,)发现气体焦耳——汤姆生效应(气体通过狭窄通道后突然膨胀引起温度变化)。&&&&1853年,维德曼(G.H.Wiedemann,)和夫兰兹(R.Franz)发现,在一定温度下,许多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即维德曼——夫兰兹定律)。&&&&1855年,傅科发现涡电流(即傅科电流)。1857年,韦伯(W.E.Weber,)与柯尔劳胥(R.H.A.Kohlrausch,)测定电荷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发现该值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1858年,克劳修斯(R.J.E.Claüsius,)引进气体分子的自由程概念。普吕克尔(J.Plücker,)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1859年,麦克斯韦(J.C.Maxwell,)提出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律。基尔霍夫(G.R.Kirchhoff,)开创光谱分析,其后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铯、铷等新元素。他还发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辐射定律。&&&&1860年,麦克斯韦发表气体中输运过程的初级理论。&&&&1861年,麦克斯韦引进位移电流概念。&&&&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推断电磁波的存在,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866年,昆特(A.Kundt,)做昆特管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体中的声速。&&&&1868年,玻尔兹曼(L.Boltzmann,)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律。&&&&1869,安德纽斯(T.Andrews,)由实验发现气——液相变的临界现象。希托夫(J.W.Hittorf,)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1871年,瓦尔莱(C.F.Varley,)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1872年,玻尔兹曼提出输运方程(后称为玻尔兹曼输运方程)、H定理和熵的统计诠释。&&&&1873年,范德瓦耳斯(J.D.VanderWaals,)提出实际气体状态方程。&&&&1875年,克尔(J.Kerr,)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克尔电光效应。&&&&1876年,哥尔茨坦(E.Goldstein,)开始大量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导致极坠射线的发现。年,吉布斯(J.W.Gibbs,)提出化学势的概念、相平衡定律,建立了粒子数可变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1877年,瑞利(J.W.S.Rayleigh,)的《声学原理》出版,为近代声学奠定了基础。&&&&&&&&1879年,克鲁克斯(W.Crookes,)开始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斯忒藩(J.Stefan,)建立了黑体的面辐射强度与绝对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制成辐射高温计,测得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C;1884年玻尔兹曼从理论上证明了此公式,后称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霍尔(E.H.Hall,)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1880年,居里兄弟(P.Curie,;J.Curie,)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1881年,迈克耳孙(A.A.Michelson,)首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得零结果。由此产生迈克耳孙干涉仪,灵敏度极高。&&&&1885年,迈克耳孙与莫雷(E.W.Morley,)合作改进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测量。巴耳末(J.J.Balmer,)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根谱线的波长公式。&&&&&&&&1887年,迈克耳孙与莫雷再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又得零结果。赫兹(H.Hertz,)作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1890年,厄沃(B.R.Eotvos)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里德伯(R.J.R.Rydberg,)发表碱金属和氢原子光谱线通用的波长公式。&&&&1893年,维恩(W.Wien,)导出黑体辐射强度分布与温度关系的位移定律。勒纳德(P.Lenard,)研究阴极射线时,在射线管上装一薄铝窗,使阴极射线从管内穿出进入空气,射程约1厘米,人称勒纳德射线。&&&&1895年,洛仑兹(H.A.Lorentz,)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公式,后称该力为洛伦兹力。P.居里发现居里点和居里定律。伦琴(W.K.Rontgen,)发现X射线。&&&&1896年,维恩发表适用于短波范围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贝克勒尔(A.H.Becquerel,)发现放射性。塞曼(P.Zeeman,)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称塞曼效应。洛仑兹创立经典电子论。&&&&1897年,J.J.汤姆生(J.J.Thomson,)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测出的荷质比与塞曼效应所得数量级相同。其后他又进一步从实验确证电子存在的普遍性,并直接测量电子电荷。&&&&1898年,卢瑟福(E.Rutherford,)揭示铀辐射组成复杂,他把“软”的成分称为α射线,“硬”的成分称为β射线。居里夫妇(P.Curie与M.S.Curie,)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1899年,列别捷夫(A.A.Лeóeдeв,)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卢梅尔(O.Lummer,)与鲁本斯(H.Rubens,)等人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以量分布曲线。&&&&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M.Planck,)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维拉尔德(P.Villard,)发现ν射线。&&&&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从镭辐射线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理查森(O.W.Richardson,)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后经多年实验和理论研究,又对这一定律作进一步修正。&&&&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吉布斯出版《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统计系综理论。&&&&1903年,卢瑟福和索迪(F.Soddy,)发表元素的嬗变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发表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并发表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1905年,朗之万(P.Langevin,)发表顺磁性的经典理论。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1907年,外斯(P.E.Weiss,)发表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提出磁畴假设。&&&&1908年,昂纳斯(H.Kammerlingh—Onnes,)液化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佩兰(J.B.Perrin,)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德罗常数。&&&&年,布雪勒(A.H.Bucherer,)等人,分别精确测量出电子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洛仑兹-爱因斯坦的质量变化公式。1908年,盖革(H.Geiger,)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α粒子测定电子电荷е值。&&&&年,密立根(R.A.Millikan,)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E.Marsden)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α粒子碰撞金属箔产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1911年,威尔逊(C.T.R.Wilson,)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1911年,赫斯(V.F.Hess,)发现宇宙射线。&&&&1912年,劳厄(M.V.Laue,)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Friedrich),尼平(P.Knipping,)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能斯特(W.Nernst,)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律)。&&&&1913年,斯塔克(J.Stark,)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现象(斯塔克效应)。玻尔(N.Bohr,)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布拉格父子(W.H.Bragg,;W.L.Bragg,)研究X射线衍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仪,测定X射线衍射角,根据布拉格公式:2dsinθ=ν算出晶格常数d。&&&&&&&&1914年,莫塞莱(H.G.J.Moseley,)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弗朗克(J.Franck,)与G.赫兹(G.Hertz,)测汞的激发电位。查德威克(J.Chadwick,)发现β能谱。西格班(K.M.G.Siegbahn,)开始研究X射线光谱学。&&&&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议下,德哈斯(W.J.deHaas,)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德拜(P.J.S.Debye,)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1919年,爱丁顿(A.S.Eddington,)等人在日食观测中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阿斯顿(F.W.Aston,)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巴克豪森(H.G.Barkhausen)发现磁畴。&&&&1921年,瓦拉塞克发现铁电性。&&&&1922年,斯特恩(O.Stern,)与盖拉赫(W.Gerlach,)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1923年,康普顿(A.H.Compton,)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1924年,德布罗意(L.deBroglie,)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1924年,玻色(S.Bose,)发表光子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后经爱因斯坦补充建立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泡利(W.Pauli,)发表不相容原理。海森伯(W.K.Heisenberg,)创立矩阵力学。乌伦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提出电子自旋假设。&&&&&&&&1926年,薛定谔(E.Schrodinger,)发表波动力学,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费米(E.Fermi,)与狄拉克(P.A.M.Dirac,)独立提出费米—狄拉克统计。玻恩(M.Born,)发表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戴维森(C.J.Davisson,)与革末(L.H.Germer,)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生(G.P.Thomson,)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1928年,拉曼(C.V.Raman,)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拉曼效应。狄拉克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把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和自旋、磁矩联系了起来。&&&&年,布洛赫(F.Bloch,)等人为固体的能带理论奠定了基础。&&&&年,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1931年,A.H.威尔逊(A.H.Wilson)提出金属和绝缘体相区别的能带模型,并预言介于两者之间存在半导体,为半导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劳伦斯(E.O.Lawrence,)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与沃尔顿(E.T.Walton)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尤里(H.C.Urey,)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1930年,玻特(W.Bothe,)等人在α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ν射线,1931年约里奥(F.Joliot,)与伊伦·居里(1?Curie,)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安德森(C.D.Anderson,1905—)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诺尔(M.Knoll)和鲁斯卡(E.Ruska)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海森伯、伊万年科(д.д.ивaнeнкo)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子假说,提出β衰变。盖奥克(W.F.Giauque)完成了顺磁体的绝热去磁降温实验,获得千分之几的低温。迈斯纳(W.Mcissner,)和奥克森菲尔德(R.Ochsenfeld)发现超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费米发表β衰变的中微子理论。图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布拉开特(P.M.S.Blackett,)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1934年,切仑柯夫(П.A.Чepeнkoв)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1935年,汤川秀树发表了核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F.伦敦和H.伦敦发表超导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N.玻尔提出原子核反应的液滴核模型。&&&&1938年,哈恩(O.Hahn,)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裂变。卡皮查(∏.Л.kaпичa,1894—)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F.伦敦提出解释超流动性的统计理论。&&&&1939年,迈特纳(L.Meitner,)和弗利胥(O.Jrisch)根据液滴核模型指出,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拉比(I.I.Rabi,)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1940年,开尔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年,朗道(Л.Д.Лaндay,)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发明能产生10万巴高压的装置。&&&&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年,韦克斯勒(B.И.Bеkcлер,)和麦克米伦(E.M.McMillan,1907—)各自独立提出自动稳相原理,为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46年,阿尔瓦雷兹(L.W.Alvarez,1911—)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珀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1947年,库什(P.Kusch)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兰姆(W.E.Lamb,Jr.)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了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鲍威尔(C.F.Powell,)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л介子。罗彻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H.P.卡尔曼和J.W.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产生原理。&&&&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发展了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张文裕发现μ子系弱作用粒子,并发现了μ?-子原子。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与布拉顿(W.H.Brattain)发明晶体三极管。伽柏(D.Gabor,)提出现代全息照相术前身的波阵面再现原理。朝永振一郎、施温格(J.Schwinger)费因曼(R.P.Feynman,)等分别发表相对论协变的重正化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逐步形成消除发散困难的重正化方法。&&&&1949年,迈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模型理论。&&&&1952年,格拉塞(D.A.Glaser)发明气泡室,比威尔逊云室更为灵敏。A.玻尔和莫特尔逊(B.B.Mottelson)提出原子核结构的集体模型。&&&&1954年,杨振宁和密耳斯(R.L.Mills)发表非阿贝耳规范场理论。汤斯(C.H.Townes)等人制成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脉塞。&&&&1955年,张伯伦(O.Chamberlain)与西格雷(E.G.Segrè,1905—)等人发现反质子。&&&&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关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的理论。&&&&1957年,巴丁、施里弗和库珀发表超导微观理论(即BCS理论)。&&&&1958年,穆斯堡尔(R.L.Mossbauer)实现ν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1959年,王淦昌、王祝翔、丁大利等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格(A.L.Schawlow)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1962年,约瑟夫森(B.D.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效应。1964年,盖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1964年,克洛宁(J.W.Cronin)等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联合变换守恒被破坏。&&&&&&&&年,温伯格(S.Weinberg)、萨拉姆(A.Salam)分别提出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1973年,哈塞尔特(F.J.Hasert)等发现弱中性流,支持了电弱统一理论。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ψ粒子。&&&&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3年,鲁比亚(C.Rubbia,1934—)和范德梅尔(S.V.d.Meer,1925—)等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W±和Z0粒子。&&&&20世纪科学史上的骗局&&&&&&&&科学界的“皇帝新衣”----N射线闹剧&&&&&&&&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一“惊人发现”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N射线热潮,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在1904年上半年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这些论文煞有介事地介绍N射线可以穿透纸、木头、薄铁、石英等光线穿不透的物质,只有水和岩盐能阻挡这种射线的穿透力,还有论文指出人的肌肉、神经和脑也可以发出N射线。为了表彰布朗洛的“开创性”研究,法国科学院在1904年向布朗洛颁发了5万法郎的奖金。&&&&然而,按照布朗洛所提供的实验,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发现N射线。英国物理学家伍德为了弄清真相,亲自跑到法国,请布朗洛为他当面做实验。&&&&伍德就像着“皇帝新衣”的孩子,直言不讳地讲他看不见N射线,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但是人们迷信布朗洛的权威,不相信他会蒙骗大众。在伍德的建议&&&&下,《科学评论》编辑部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同样的木盒中,一个&&&&装有发射N射线的回火钢片,一个装有不会发射N射线的铅片。两盒外观&&&&一样,完全封闭。他们让布朗洛判断哪一个盒子会发射N射线。结果这&&&&难住了布朗洛,因为他根本不曾观测到N射线。所谓的发现N射线不过是&&&&他的想像。这一发现N射线的闹剧,成为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伪造案例。&&&&&&&&两起精心制造的化石骗局&&&&&&&&考古史上,有一个时期,“辟尔唐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骗局,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段耻辱。&&&&1911年,英国的陶逊律师声称,他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破片和半个下颌骨,他把这两样东西送给了当时有名的人类史学家、大英博物馆博士伍德华进行考证。伍德华接到陶逊的报告,来到辟尔唐,和陶逊一起在砾石坑中进行挖掘。1913年,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动物化石、石器以及人类的犬齿化石。如果他们如实地报告发掘结果,也许在&&&&考古和人类学史上不失为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他们被利欲所驱使,竟然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由于伍德华的权威地位,他的宣布就成为一时定论,他们的发现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辟尔唐人”。而这种“发现”又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一时陶逊由一个不出名的律师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伟大发现者。&&&&科学必须经得住推敲。有的科学家对”辟尔唐人”那似近代人的头骨、似猩猩的下颌表示了怀疑。这场争论一直多年不休。1928年科学家采取了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从而查出“辟尔唐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乃是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的,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密立根的“辉煌”与小动作&&&&&&&&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进行了一项世界知名的“滴油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论战。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将实验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样漂亮。&&&&&&&&科学家由于受骗而成了大骗子&&&&&&&&有些欺骗、作伪事件并不是科学家本人有意造成的,匈牙利的尤斯特博士就曾上了助手一当。1916年5月,尤斯特向世界宣布他发明了铁碳极干电池。这种干电池是分别以铁和碳为两个电极,以有机物为电解物。&&&&当电解物用尽后,可用空气中的氧进行更新,所以可常用不衰。尤斯特声称此电池将带来电学的一场新革命。尤斯特为当时有名的电学化学家,人们对他的宣告深信不疑。于是投资者想购买专利权,准备大量生产这种干电池。一家公司派人与尤斯特洽谈。尤斯特很高兴,他叫助手领客商到实验设备前参观。客商十分赞赏,并要求靠近观察,尤斯特欣然同意。客商好奇地用手撩开电极旁的土,突然发现铁碳两极连接着许多个干电池。他再取小电池匣,发现底层为空室,也装有若干电池。客商发现大科学家的发现竟是个骗局,便不辞而别。而尤斯特几乎比客商更吃惊,他也是第一次才发现这种情况。原来他过分相信了助手,竟没有像那个客商那样亲自动手检查一下助手的工作,结果竟被助手愚弄,而自己也成了一场大骗局的宣布者。&&&&权威的包庇---作弊者的保护伞&&&&&&&&科学研究中欺骗作假行为是违背科学道德的,应受到公众尤其是科学界的谴责,然而遗憾的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却对这种作弊行为进行包庇,这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巴尔的摩事件则是著名的一例。&&&&1986年4月,美国学术刊物《细胞》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论文所阐述的新发现令许多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巴尔的摩---198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然而这一次,巴尔的摩却翻了船。原来论文所依据的实验是巴尔的摩最信任的合作者特里萨·嘉丽一手制造的骗局,而巴尔的摩完全被蒙在鼓里。可悲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巴尔的摩和嘉丽的所作所为在美国公众面前造成极坏的影响,动摇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赖。可惜在美国科学界不止一个巴尔的摩。&&&&&&&&著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雷默奇尼有一个学生叫约翰·朗,负责对试管中的霍奇金氏病的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别人培养都未能成功,他却一下子搞出了4个永久性细胞系,成为了唯一成功地培养出永久性霍奇金细胞系的人。这是1970年的事,10年以后他的作假才被揭露出来。原来他的4个细胞系全和霍奇金病的肿瘤细胞无关。那么为何10年后才发现约翰作假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是他的保护伞。雷默奇尼虽然没有像巴&&&&尔的摩那样明显地为自己的学生辩护,但是他对学生利用自己的声望不严肃对待科学研究,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而本世纪最具影响的包庇作伪案,莫过于持续8年之久的争夺艾滋病发现权风波。艾滋病是当今最令人恐怖的不治之症,谁能在征服病魔的征途上取得重要性进展,无疑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事隔一年,1984年5月,《科学》杂志上又发表了一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由此一场争夺艾滋病发现权之战拉开了序幕。到了1987年,法美两国科学家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地步,两国领导人也亲自出马参加斡旋。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1991年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秘而不宣。最终,《科学》杂志不再保持沉默,宣布盖洛论文中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沉睡了百年的科学猜测&&&&&&&&1832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Faladay,)把一封密信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信封上面写着:“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的档案馆里的一些新的观点”。在这封信里法拉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猜测:电磁作用可能以波的形式传播,而且光可能就是一种电磁波动。遗憾的是法拉第没有公开发表这一杰出猜测,这封信在皇家学会的档案馆里静静地躺了100多年,直到1938年才为后人重新发现,此时电磁场理论早已确立,电磁波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通迅技术等领域。&&&&法拉第在信中写道:&&&&前不久在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对电做的实验工作》的两篇论文,文中所介绍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由于其他观点与实验而产生的一些问题使我得出结论:磁作用的传递需要时间,即当一个磁铁作用于另一个远处的磁铁时,产生作用的原因(我以为可以称之为磁)是逐渐地从磁体传播开去的。这种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显然是非常短的。&&&&我还认为,电感应也是这样传播的。我以为,磁力从磁极出发的传播类似于起波纹的水面的振动或者空气粒子的声振动,也就是说,我打算把振动理论应用于磁现象,就像对声作的那样,而且这也是光现象最可能的解释。&&&&&&&&类比之下,我认为也可以把振动理论运用于电感应。我想用实验来证明这些观点,然而,我的时间要用于履行职责,这可能拖长实验的时间,而实验本身也可能成为观察对象。因此,我把这封信递交皇家学会收藏时,要以一个确定的日期来为自己保留这个发现。这样,当从实验上得到证明时,我就有权力宣布这个日期是我发现的日期。就我所知,现在除了我外,科学家中还没有人持类似的观点。&&&&&&&&迈·法拉第日于伦敦皇家学会&&&&&&&&法拉第在这封信中提出了一系列杰出的科学猜测,他预言了磁感应和电感应的传播需要时间,&&&&而这种传播类似于水面波或者声波,暗示了电磁波存在的可能性,他还预言光可能是一种电磁振动的传播。根据他的类比和猜测,法拉第指出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振动理论应用于这一研究。法拉第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思想深刻,目光深逮,具有杰出的洞察能力。在1832年,这些无疑是超越时代的伟大猜测,但是,我们也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这样重要、大胆的科学猜测,为什么法拉第要把它锁在皇家学会的档案馆里呢?为什么他不去设法用实验证实它呢?&&&&&&&&法拉第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生于伦敦近郊一个小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个铁匠,家境贫寒,所以法拉第没有机会上学,只是受过一点点读、写、算的启蒙教育。5岁那年,法拉第全家搬到伦敦定居。1804年,13岁的法拉第进入一家售书兼装订书的商店,在那里工作了8年,起初当送报童,后来又作装订图书的学徒。这个工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图书,法拉第在工作之余读了很多科学书籍,获得了广泛的科学知识。&&&&法拉第说:“这些书中有两本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本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另一本是玛西特夫人(Mrs.Marcet)的《化学谈话》,它给了我这门科学的基矗”法拉第还省吃俭用,用自己很少的零用钱购买了一点用品,动手做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法拉第积极参加一些科学报告会和讨论会,受到了初步的科学教育。&&&&&&&&1812年秋,法拉第有机会参加了著名化学家戴维(H.Davy,)在皇家研究院的4次有关化学的讲演会,他立即被这些讲演所吸引,他仔细听讲,认真作笔记。这时21岁的法拉第学徒期已满,到另一家印书店给人做装订工,他对这个工作感到不满,试用时关系不好,不久就失业了。后来他说:“我渴望离开商业工作,我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和自私的,我希望进入科学部门工作,……”法拉第大胆地把这个愿望写信告诉了戴维,同时附上他精心整理和附有插图的听讲笔记,希望戴维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戴维对法拉第的身世和热爱科学的精神深表同情,&&&&这时,戴维因做化学实验炸伤了眼睛,法拉第给他当了一段时间的抄写员。1813年2月,皇家研究院空出一个助手职位,戴维推荐法拉第做了他的助手。皇家研究院的文件上记载的戴维的推荐说:“根据戴维爵士的观察,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他的习惯很好,上进心强,举止和蔼,十分聪明。”&&&&&&&&1813年10月,戴维应邀到欧洲大陆进行学术考察,法拉第作为助手和仆人跟随前往。这次考察历时18个月,游历了法国、意大利和瑞士,戴维会见了当时很多著名科学家,参观了各国科学家的实验室,谈到了各个科学领域的问题,法拉第详细记载了戴维在各地讲学的内容,了解了各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和实验方法,扩大了眼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知识。1815年4月回到伦敦后,在戴维的指导和鼓励下,法拉第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于1816年发表了第一篇化学论文。到1819年,法拉第已经发表了37篇论文,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化学家。1821年,法拉第开始电磁学研究,同年9月发明电动机;10年后发现电磁感应和发明发电机,并提出场的概念。&&&&1824年,法拉第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1833年升为教授。他在实验室工作了近50年,在电磁学、光学和化学等领域里都作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贡献,曾两次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法拉第为人和蔼,文雅,谦虚而自尊,一生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日,法拉第坐在书房的椅子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电容的单位称为“法拉第”。&&&&法拉第一生不为名利,献身科学。1825年,法拉第参与了冶炼不锈钢材和研制折光性能良好的重冕玻璃的工作。不少公司和厂家都愿以重金聘请法拉第担任他们的技术顾问,但是,把全部身心都献给科学研究事业的法拉第谢绝了这些聘请,全力投人研究工作。1851年,法拉第被一致选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坚决辞掉了这一职务,并说:“我希望我一直保持只有一个称呼,就是法拉第。”法拉第的学生和朋友,曾经和他一起在皇家研究院工作过的同事了择尔(J.Tyndal,)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商的学徒,他的一生一方面可以得到15万镑的财富,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结果他选择了后者,终生过着贫困的日子。然而这却使英国的科学声誉比各国都高,获得了接近40年的光荣。”然而,这一次法拉第却似乎特意要为自己保留发现的优先权,这确实让我们有些难于理解。&&&&&&&&1820年9月到1862年3月,法拉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都有详细的记录,他把这些记录遗赠给他工作了50年的皇家研究院,经后人整理出版,共3000多页,这就是著名的《法拉第日记》,他的重要发现,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此外,法拉第所发表的电磁学的论文,汇成3000多节组成的三卷本巨著《电学的实验研究》,这部著作中,汇集了他的精巧实验,形象描述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麦克斯韦曾经赞扬法拉第说:“法拉第既告诉我们他的成功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他的不成功的实验;既告诉我们他的粗糙的想法,也告诉我们那些成熟的想法。&&&&在归纳能力方面远不及他的读者,感到的共鸣甚至多于敬佩,并且会引起这样一种信念: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那么也将成为一个发现者。”但是,这一次,法拉第却把自己的不成熟的猜测密封进了皇家学会档案馆,这确实不是法拉第的一贯做法。&&&&&&&&法拉第这样做,可能有如下原因:&&&&&&&&首先,正如法拉第在信中所写的那样,1832年,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确实很忙,他没有时间对这一猜测进行实验研究。1832年8月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法拉第寻求10年已久的现象,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他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在此后约1年的时间里,法拉第在日记中共写下了441条有关电磁感应的记录,并画了不少草图。1832年3月,正是处于这二研究工作最繁忙紧张的时期。法拉第对待科学假设和理论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1834年,他的一位朋友向他建议一种新的物质理论,法拉第在复信中说道:“我毫不犹豫地建议利用实验来检验你的观点,&&&&因为不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从你的理论中得出的结论总是可靠的。至于观点本身,我不想多说什么,除非它们能够激起你进一步的探询和探索。……先行的理论总是一种障碍。”没有得到实验检验的猜测法拉第是不急于公布的。&&&&&&&&第二,法拉第虽然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但对问题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后来,法拉第一直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这就不能只归因于没有时间。法拉第在寻找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在第五次回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时,才获得了第一个效应。1831年,法拉第的研究工作也很繁忙,他专门给皇家研究院写报告,要求暂停光学玻璃的研究。才又回到这一研究领域。相比之下,对于电磁波的猜测法拉第似乎一直没有如此重视。&&&&&&&&第三,法拉第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没有找到检测这一猜测的具体实验思路。&&&&法拉第是一个想象力非常活跃和丰富的科学家,他的很多科学假设和理论以及他的实验都和他的想象分不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他对于自己的观点总是首先设法验证,再设法发展它。法拉第一直没有发展这一大胆的猜测,主要在于他还找不到具体的理论说明,以及产生电磁波的具体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也许这是法拉第让他的猜想一直静睡在档案馆中的最主要原因。&&&&&&&&1855年至1856年,麦克斯韦提出了关于电磁学的第一篇论文,1860年,麦克斯韦带着这篇论文拜访了年近七旬的法拉第。法拉第看过麦克斯韦的论文后大为赞赏,他在给麦克斯韦的信中写道:“……你的工作使我感到愉快,并鼓励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当我得知你要就这一主题来构造一种数学形式时,起初我几乎吓坏了;然而我惊讶地看到,这个主题居然处理得如此之好。&&&&&&&&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但是这一预言迟至1887年才在实验上得到检验。法拉第了解麦克斯韦的早期电磁学研究工作,如果法拉第与麦克斯韦合作,向他说明这一大胆猜测,让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阐述论证这一预言,也许会推动电磁学的发展,有利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被科学界及早承认,使电磁波及早得到实验检验。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新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的进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又彻底改写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原子能&&&&1911年,物理学家发现电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1913年,玻尔提出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粒子轰击氮和氢,发现了质。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进而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938年,物理学家发现重原子核裂变。&&&&核能的威力首先被用于战争。1942年6月,美国政府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武器制造计划。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试爆成功。此后,前苏联于1949年、英国于1952年、法国于1960年、中国于1964年10月分别研制出并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图1——1)。&&&&和平利用原子能,成为整个世界的呼声。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在美国建成;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原子能发电站投入运行,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到来。&&&&1991年,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起用,继之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半导体&&&&194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莱顿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物理性质时,意外地发现了锗晶体具有放大作,经过反复研究,他们用半导体材料制成了放大倍数达100量级的放大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固体放大器——晶体三极管。&&&&晶体管的出现,迅速替代电子管占领了世界电子领域。随后,晶体管电路不断向微型化方向发展。1957年,美国科学家达默提出“将电子设备制作在一个没有引线的固体半导体板块中”的大胆技术思想,这就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思想。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在一块半导体硅晶片上电阻、电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制成第一批集成电路。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用一种平面工艺制成半导体集成电路,“点石成金”,集成电路很快成了比黄金还诱人的产品1971年11月,英特尔(Intel)公司的霍夫将计算机的线路加以改进,把中央处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另外再加上存储器,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随着硅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电路的发展经历了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78年,研制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10万以上,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时代。80年代末,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突破1000万的大关。&&&&&&&&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图1一2)。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内装18000个电子管,但它运算速度却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快1000倍。ENMC的问世,犹如石破天惊,开辟了信息新时代。&&&&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计算机。&&&&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1958年,美国IBM公司制成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60年代中期,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第三代计算机诞生,其标志产品是1964年由美国IBM公司生产的IBM360系列机。&&&&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从早期的8086,发展到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奔腾二代(PentiumⅡ)和奔腾三代(PentiuⅢ)。&&&&当前,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的研究正渐入佳境。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维,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它不仅具有一种能够支持高度并行和推理的硬件系统,还具有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的软件系统。&&&&世纪之交,计算机科技的前沿领域包括:神经网络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光计算机等。&&&&&&&&&&&&激光器&&&&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激光器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通信技术领域,光通信依赖的基础器件便是激光器,用于存储信息的CD-ROM光盘,可存储数百兆比特的信息;越洋光通信已进入1万亿比特/8的开发阶段;光计算机的研究也正日益深入。&&&&在能源领域,激光可用于工业、军事上的能量源,大功率激光器被用于受控核聚变研究。&&&&在医学领域,激光治疗已在外科、内科、妇科、牙科、五官科、肿瘤科得到应用,可治疗数百种疾病;激光针灸可以无痛,无菌地穿透皮肤,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激光在军事、生物工程等领域也崭露头角,应用范围日益拓宽。由此,激光被人们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俄罗斯科学250年&&&&&&&&1742年俄国数学家克里琴科·哥德巴赫提出:比2大的任一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迄今为止,尽管有1亿个自然数都已得到证明,但是哥德巴赫猜想仍然使所有证明和反证的企图落空。&&&&1748年俄国科学罗蒙诺索夫系统地阐述了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该定律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原理。&&&&1799年俄国西伯利亚勒拿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冰冻3.3万年的完好的猛犸象。&&&&1829年俄国数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洛巴?切夫斯基发表了非欧几里得、双曲线几何论文。这种全新的几何学有助于人们产生宇宙是曲面的概念。&&&&1844年俄国化学家卡尔·卡尔洛维奇·克劳斯首先获得纯钌。&&&&1861年俄籍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希霍夫的太阳光谱图问世,这样,元素在日光下靠自身发出的不可见光便可以被检测出来,因而开始了天文学的新纪元。&&&&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表中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大小排列。作为现代化学基础,元素周期表为人们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矗&&&&19世纪70年代在对中亚探险后,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普尔热瓦利斯基携带许多前所未知的物种回国,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马,由于是世上仅有的纯野生马而令人赞叹不已。&&&&1883年俄籍法国细菌学家伊里亚·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现象。一种类阿米巴的白血球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生物体。&&&&1892年俄国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德米特里·约西弗维奇·伊万诺夫斯基从对烟草植物花叶病的研究,推断出病毒的存在。这种病毒由于太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也不能看到。&&&&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康斯坦相·爱德华尔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提出了火箭在空间飞行的理论,并提出用液体燃料为动力的想法。&&&&1897年俄国无线电发明家、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亚历山大·波波夫创造出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世上第一个近代天线。&&&&1898年俄国科学家设计了第一艘破冰船“叶尔马克”号。它为其他船舶的设计树立了成功的范例。&&&&1901年作为1785年研究的一项技术的首次实际应用,俄国生物学家伊里亚·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创立牛的人工授精中心。&&&&1901年俄国电磁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列别杰夫测量出光的辐射压,不仅证实了马克斯韦尔的电磁学理论,而且开创了对该理论近代分析的新阶段。&&&&190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阐述了强化条件作用定律。他证明,狗在铃声中得到食物后,在单一的铃声中将很快学会过量分泌唾液。&&&&1907年俄国数学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马尔科夫提出链式理论,称做马尔科夫链,该理论表述了一种事件影响另一种事件的可能性问题。&&&&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前苏联生物学家G·F·高斯首次阐明,两种相似的生物体不能长期占据相似的生物学位置。高斯的这个原则成了人们理解生物间相互关系的准则。&&&&1934年前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1935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发表了原子磁性的数学解释的论文,澄清了人们过去对铁磁性的理解。&&&&1936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帕林在《地球生命起源》一书中提出“生命从海洋内的随机化学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看法。&&&&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昂尼德维奇·卡皮察发现,氦在2.2以下的稳定态-沃氦II是一种超流体,几乎没有黏性,或者流动时没有阻力。&&&&&&&&1941年前苏联专家设计的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像差由镜内的球面凹凸透镜来校正。&&&&1947年前苏联天文学家维克托·阿马扎斯波维奇·安巴尔楚米扬发现,新星仍旧在银河系中形成。&&&&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发明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该装置尽管尚未实现持续核聚变,但仍被视作最有前途的设计之一。&&&&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可以发出5000千瓦的电力。&&&&1957年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下水。&&&&1958年前苏联科学家将第一史狗送入太空。这只名叫“莱卡”的狗在太空中生活了10天,证明动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苏开始了空间竞赛。&&&&1959年前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该飞船绕地球一周,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了人类首次跨入地球轨道的人。&&&&1963年前苏联发射“东方”5号、“东方”6号宇宙飞船,并且进行了结队飞行。女领航员捷列什科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女宇航员而闻名于世。&&&&196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她们在激光原理方面的杰出成就。&&&&1965年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A·列昂诺夫在“上升”Ⅱ号宇宙飞船外太空行走20分钟。&&&&1968年前苏联图?144超高速客机首次试飞。&&&&1975年前苏联“金星”9号、“金星”10号自动卫星工作站拍摄了第一张金星表面图像。&&&&1984年前苏联科学家探索地球内部空间。在科拉水湾,前苏联科学家的钻机创造了下钻至12公里深度的纪录。&&&&1987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维先托罗维奇·罗曼年科创造了在太空停留326天的新纪录。&&&&1987年前苏联技术创新的运输直升机问世。它是按照在气垫上位移的原理设计的。&&&&1994年前苏联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成了乘坐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俄罗斯人。&&&&发电机的发明&&&&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将一个封闭电路中的导线通过电磁场,导线转动有电流流过电线,法拉第因此了解到电和磁场之间有某种紧密的关连,他建造了第一座发电机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场中迥转的铜盘,此发电机产生了电力。在此之前,所有的电皆由静电机器和电池所产生,而这二者均无法产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发电机终于改变了一切。&&&&发电机包括一个能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磁场间迅速旋转的电磁铁,当二个磁场相互交错,就产生了电,由电线从发电机中导出。电子工程师依发电机线绕的方式和磁铁的安排,而获得交流电(AC)或直流电(DC),大部分发电机都是产生交流电,它比直流电更易由传输线作长距离的传送。&&&&核物理与核技术百年历程&&&&&nbsp&&&&;&&&从本世纪开始,核物理与核技术经历了极其深刻的革命,并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中引起深刻的变革,派生出了许多分支学科.此外,核物理与核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可以说,20世纪,核物理与核技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发展,是最有生命力、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核物理与核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为核物理基础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许多科学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例如放射性的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的建立、同位素概念的提出、人工放射性与裂变的发现等.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突破为以后核物理与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为核军事应用与竞争阶段.为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赶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集中了全世界优秀的科学家和巨额财力,开始研制原子弹.1945年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并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死伤几十万人.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0年美国宣布开始制造氢弹,1952年和1953年美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为核军事研究与核能和平利用并举阶段.在这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巩固其核武器的世界垄断地位,保持军事优势,继续发展核武器.而其他国家为了打破美国和前苏联的核垄断而加速进行核武器的试验.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或核装置,打破了美国和前苏联独霸核武器的局面.&&&&在此期间,核能与核技术已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国民经济中,开创了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阶段.自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以后,&&&&核物理与核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如核动力客轮下水、原子能破冰船启航、辐射育种、辐射不育技术消灭病虫害、建立放射性免疫测定技术等.&&&&同时,人们把目光转向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海水淡化、能源开发、生物工程、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等.&&&&到了70年代,核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兴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核物理与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技术日趋成熟,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快电子学以及其他新材料、新技术在核物理与核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这门学科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应用核物理与核技术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已构成世界国民经济总收入的0.5%.&&&&据不完全统计,1960—1985年应用核物理与核技术的累积经济效益约为800亿美元.其社会效益的影响就更大,仅就核医学而言,&&&&它已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此外,核能发电、核能取暖、辐射加工、放射性药物、核仪器等核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一百年&&&&&&&& 一个世纪前,美国专利局的查理·杜尔曾断言:“所有能发明的东西都已发明出来了。”然而没过多久,他的这番现在听起来觉得可笑的话不攻自破。事实上,在随后的100年内,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办公室内诞生了5百多万项专利。这恐怕是一个世纪前的杜尔先生无法想像的。&&&& 回顾这数百万项发明,哪一项最重要呢?这个问题似乎由史蒂芬·霍金;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所有的发明都一样重要。”霍金平静地说。因此,本文仅列出几项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科学发现,读者由此可见一斑。&&&&&&&&实现古老的飞行梦想&&&&&&&& 1896年,当美国的怀特兄弟还在家乡俄亥俄州的自行车铺时,&&&&他们从报纸上看到航空先驱德国人李连塔尔驾驶滑翔机不幸机毁人亡的消息,哥俩便萌发了要实现李连塔尔未完成的飞行梦想的念头。他们在自行建造的风洞中,不断地收集数据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北卡罗来纳州,怀特兄弟驾驶着一架翼长12米、总重340公斤的双翼动力机成功地进行了持续飞行,实现了人类古老的飞行梦想。怀特兄弟也因此被称为“飞行之父”。1905年,他们的第一架具有实用意义的飞行器诞生了。1909年,怀特兄弟的飞机得到美国军方的首肯,军方并且同意购买一架,此时的飞机平均时速可达64公里。&&&& 随后,各国政府认识到飞机在战场上的用途,纷纷加紧了对这种新式武器的研究。于是,飞行速度、最高限度及有效载荷等记录不断地被一轮又轮的飞行竞赛刷新。德国空军首次出现在西班牙内战中,这也许是第一次现代空战。1935年,英国的法兰克·惠特尔为他的涡轮喷气飞机设计申请了专利。然而,直到二次大战末的1944年,英德两国的喷气式战斗机才出现在空战中。&&&&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飞机才得以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真正的应用。战后,英国试图利用其在喷气式发动机研究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运输。然而,始料未及的金属疲劳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空难事故,这使得踌躇满志的英国人不得不放弃喷气式发动机的商业用途。最后,美国的波音公司成功地研制出著名的波音707,标志着民航时代的到来。&&&& 英法两国认识到,无论谁想要与波音公司单独抗衡都是徒劳的。于是,又一个英法联盟诞生了。1976年,两倍于音速的协和式飞机问世。现代民航客机并非十全十美,昂贵的机票、超音速所带来的严重噪音等因素都制约了超音速客机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人们期待着下一代客机的亮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克希德·马丁工场内,一架与怀特兄弟的飞机具有同样的革命意义的飞行器模型X-33正在研究之中。它就是被美国航空航天局所期望的世界上第一架太空飞机。X-33无需发射台即可进入太空轨道,而且它可以像普通的民航客机一样滑翔着陆。第一架X-33航班何时开通,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可以预料到,百年后,我们的后代也会像如今我们纪念怀特兄弟一样纪念这个飞向轨道的时刻。&&&&&&&&征服太空&&&&&&&& 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出怀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间,但是却无法确定第一枚火箭发明的时间。或许13世纪在中国出现的末尾装填火药的弓箭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19世纪,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第一次提出运用喷气原理的宇宙火箭的思想,他指出,火箭的喷气速度取决于燃气的温度及气体的分子量。齐奥尔科夫斯基限于当时的条件,他的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然而他的许多理论却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真正的火箭科学出现于20世纪初,1919年5月,美国的“火箭之父”罗伯特·哥达德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指明飞到650公里高度的火箭的起飞质量及到达月球的飞行速度。日,哥达德在一个金属框架组成的火箭发射架上成功发射了一枚3米多长的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向太空时代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哥达德的成功未能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他们火箭也始终未能冲出大气层。而德国人却看中了火箭在军事上的前途。在顶尖火箭专家布劳恩的主持下,1942年,臭名昭著的“V-2”军用火箭研制成功。德国将大多数“V-2”直接发射至英国本土,致使伦敦、考文垂等城市遭受严重损失。二战结束后,德国先进的火箭技术被美、苏两国瓜分。布劳恩及他的专家小组则来到美国。&&&& 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太空竞赛开始了。日,美国终于用“木星C”运载火箭将“探索者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为了挽回面子,肯尼迪总统于1961年向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希望10年之内美国人登上月球。航空航天局没有让肯尼迪失望。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并说了一句名垂青史的话:“对于个人是一小步,&&&&对于人类是一大步”。到1972年12月,成功登月共6次,先后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贫瘠的土地。美国政府为此为费了250亿美元,还损失了3名宇航员。昂贵的登月计划最后不得不终止。&&&& 当自动探测器飞向火星、金星及木星同时,人类的探险活动转移到了近地轨道。同时,火箭科学家们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航天飞机的研制上。航天飞机往返于太空与地面,可以反复使用。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起飞。&&&& 1999年,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航空技术的俄罗斯宣布曾经让他们引以为骄傲的“和平号”太空站退休,并且成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太空站”计划中的一员。&&&& 尽管航空与航天两种技术间存在诸多不同,科学家现在正试图将它们合二为一,我们期待着下一代飞行器X-33的早日问世。&&&&近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被人们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相对论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相对论建立了新的物理学体系,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物质观、能量观、空间观及时间观。过去,人类一直认为能量与质量是两回事,不能相互转化。爱因斯坦的著名质能关系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能量、C代表光速)却揭示了“物体的质量随运动而变化且与它所具有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公式解释了原子核裂变或聚变为什么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为原子能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听上去似乎也很费解,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量子理论,也就谈不上半导体的应用,更不用说集成电路,收音机、电视机及个人电脑也就不会出现。量子理论至今还方兴未艾,如今,一种新兴的在量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激光科技正在造福人类。&&&&科学家最初将原子的内部结构比作太阳系。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于原子核,它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部位,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那些带负电荷的电子就像围绕着太阳的行星。这个理论有助于认识微观世界,但并不能完全精确地解释一些微观现象。1911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量子假说是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得出观点,他认为能量是不连续变化的,他并且形象地将之比作沙漏,而非小溪中的流水。普朗克将这种断续变化着的能量的最小单元称作“量子”。&&&& 到了1903年,人们认为电子占据固定的轨道且在吸引或激发光量子之前保持固定的能量级。更深入地探究原子核的内部,物理学家发现存在一种比原子还要小的粒子。直到20世纪中期,一种新的理论诞生了,该理论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这的确解决了大多数量子领域的问题。可以说,相对论解释了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而量子论则揭示了神秘的微观世界。霍金认为本世纪物理学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寻找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普遍规则的理论,即包含关于宇宙的所有理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量子力学到广义相对论。&&&&&&&&探索生命的重大成就&&&&&&&& 抗生素是20世纪医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虽不尽相同,但结果都是抑制或杀灭其他细菌及微生物。第一个发现抗生素的人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正在实验室培养葡萄球菌的弗莱明由于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现能够杀死葡萄球菌的青霉素。遗憾的是,当时他没有能力将青霉素从培养皿中分离出来。这个问题一直到10年之后才被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决。青霉素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均有显著疗效。青霉素并非对所有的细菌都凑效,于是其他的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金霉素等随后陆陆续续被发现了。科学家还发现,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可以获得性能更好的新的抗生素。如今,抗生素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医学上应用抗生素防治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在畜牧兽医学领域,抗生素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则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食品工业中,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在疫苗未出现之前,脊髓灰质炎几乎是人类的杀手。脊髓灰质炎极易传染,美国平均每年大约有20000人感染上这种病,而一旦染上这种病,非死即残。自从有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其发病率大大减少。可以说,发现疫苗的意义毫不逊色于抗生素。&&&& 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揭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式结构。揭开DNA结构、由此开创分子生物学的是英国的克里克及美国的沃森,此二人也因此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一项发现养活全球40%的人口&&&&&&&&相对论、量子论、抗生素及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的确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而且正如霍金如说,它们都同样重要。最后,值得一提的一项发现是氨的合成法。居住在农村的24亿人都知道氨的重要性,现在每年有超过100百万吨的氨被作为肥料撒向农田。可以说是氨养活了全球40%的人口。&&&&莱顿大学的瓶子&&&&&&&&轰动巴黎的科学表演&&&&&&&&1746年4月春光明媚的一天、巴黎的市民穿红戴绿、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向“巴黎圣母院”教堂前的广场赶去,去观看一场神奇的科学表演。&&&&&&&&下午3时,教堂正门台阶上临时搭起的观礼台上,坐满了达官显贵和皇室人员,四周彩旗飘扬,鼓乐齐鸣。表演开始了,为首的神父——巴黎实验物理学校教师诺雷走向观礼台,鞠躬致礼后,让700名修道士手拉手地围成一个直径约270米的半圆圈,他走到圆圈的中心,将一只银光闪闪的玻璃瓶高高举起,大声说:“这瓶子就是这几个月来人们热衷于议论的莱顿瓶,现在我将使各位大人亲眼目睹它的神威。”接着,他令助手拿来摩擦起电机,手摇把柄,向莱顿瓶充电。然后,他让排头的修道士手捧玻璃瓶,再令排尾的修道上用手去握住莱顿瓶中央金属棒引出的导线,就在修道士握住这导线的瞬间,蓦然一声“噼啪”响,700多名修道上同时像触电一样,跳了起来,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这一触目惊心的场面,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得目瞪口呆:小小的玻璃瓶,哪来这么巨大的威力,真是不可思议!&&&&&&&&“这威力并不是来自瓶子,而是这莱顿瓶里储藏的电。电将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诺雷教师讲起了莱顿瓶的发明故事来。&&&&&&&&用水保存电实验中的发现&&&&&&&& 事情回到几个月前的1745年。在荷兰王国的阿姆斯特丹与海牙之间,有一座美丽而静谥的小城,叫莱顿城。城里有一所古老又著名的高等学府,就是创建于中世纪的莱顿大学。大学里有一位从事刚兴起的电现象研究的物理学家,名叫马森布罗克,他对当时发明的几种摩擦起电机很感兴趣,想通过实验找到一种能把静电“储存”起来的容器。&&&& 那天,他来到实验室的时候,他的助手和往常一样,已把实验装置难备好了。桌上摆着一台摩擦起电机,上方用丝线水平悬吊着一根铁管,铁管的一端正好碰在起电机的玻璃球上,另一端悬空绕着一根钢丝。为了验证起电机产生的电荷能从铁管的玻璃球端传到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波罗蒙环球乐园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