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费用的汇集和分配的规律

要素费用汇集分配案例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要素费用汇集分配案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 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资本主义 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充分显露,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 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资本主义的 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 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 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为了马克思主 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无产阶 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主 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 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 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创立马克思主义 的。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 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 理论来源{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 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 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 密和大卫? 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 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 创立了 剩余价值学说, 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 变革。(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 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现了社 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 要地说,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 放的科学(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 创立起了主导作用, 恩格斯对马克思 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 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 情况, 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 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 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 系的科学体系。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 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 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 鲜明的政治立场, 公然申明自己的阶 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 的。(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 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 认识世界, 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 (4)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 宿。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 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答:(1)把马 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 指南, 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 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 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 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 认为马克 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是研究的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而不 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 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3)我国目前正 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有许多艰 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中国现 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 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 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 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 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 果的升华, 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 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 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从而形成了一 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 义发展史。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 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 经验、 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 点的论战, 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 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 革命的时代, 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 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 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 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传入 中国,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 (1)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品 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 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 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 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 握规律性, 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 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实际工作 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 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 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 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8.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 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 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 基础。(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 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 本方法。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 面提高人的素质。根本方法:(1)理 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 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性决定的, 它来源于实践并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以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去观察和分析社 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 天面临的最大实际, 就是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是我们 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 依据(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 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 义两种倾向。] 11.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践的产物, 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 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 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 的, 马克思主义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 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还 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3)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 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史, 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 基础, 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 点前后一脉相承。 (4)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 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是十分艰巨的 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持之 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 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 (1)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 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 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 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 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 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 问题的第一方面,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 问题的第二方面,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 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 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上,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 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 把 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 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答(1)唯物 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坚持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 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坚持意 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2)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 的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 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 义。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 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 ”也就是说,物 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 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同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 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同不可知划清 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 一切物质的共性,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物质观的局限性。 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 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 学范畴,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有以 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 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 二,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 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 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 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 基本形式。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 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 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 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体的感 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 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 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 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 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是人类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是从事物质生产实 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 探索性的实 践活动。 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 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 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 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 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 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 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 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 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事物本身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 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与 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 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答: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 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对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 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 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 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偶然联系。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 杂性, 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 重要意义。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 点, 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 各种联系;第二,必须抓住物质中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0. 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 物。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 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 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 展的必然趋势, 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 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 熟的,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 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 会历史领域内, 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 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 产物,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 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11.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 的实质与核心。答 1)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 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 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 一的联系, 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 盾双方的对立统一。(2)对立统一规 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 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 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 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2.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 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 两层含义: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 方相互贯通, 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 渗透或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 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 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 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 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 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 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 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 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同一性也没 有斗争性。 13. 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 关系。 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 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 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唯物辩 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 证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 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4)我国的对外 开放是以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为基础 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 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 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 力,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 伐。 14.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 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 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 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 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 是互相区别的, 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 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而没有包 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 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 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 证关系的原理,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 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关系的原理, 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 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 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 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 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 次要方面也制 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二者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 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首先要看主 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3)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 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 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但 那是主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发展大好 形势。 16. 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 意义。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 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 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 着极限或界限,叫作关节点或临界 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 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 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 生变化。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 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 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 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 把握了事物的度,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 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 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 物的相对稳定时, 要设法使其量变不 超过度的范围。 17.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及其现实意义答:(1)量变和质变的 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 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量变达到 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 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 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为在新质基础 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 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 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开放过程中, 把远大的理想和 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 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 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 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请运用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 来也是一样。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 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 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 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 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 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 才能认 识其本质和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 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有 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1. 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 及其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 性是对立的, 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 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二者产生的原 因不同,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 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 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 外部条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 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 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 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 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 二,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 要补充,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 受其支配,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 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3)掌握必然性和 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 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 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 途,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 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 次, 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 现出来的,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 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 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 揭示偶然性背 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 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 推动工作, 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 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 于不败之地。 22.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 及其意义。答(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 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可能性是目前尚 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 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 不要把二者相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 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 联、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 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 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 它的内在根据 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 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 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 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 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 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必须在尊重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 动性, 创造有利条件, 改变不利条件, 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避免坏 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 努力。 23.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 意义。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 一。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 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者是有 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 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 一定的形式, 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 容。 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 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 反过来也是一样(2)内容和形式是相 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 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 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 形式适合于内容时, 对内容的发展起 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于内 容时, 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 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 基本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 断循环的矛盾运动(3)内容与形式的 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 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 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 定条件下, 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 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 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 以利用旧形式, 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 式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 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内 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 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 式或利用旧形式。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 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 的形式主义; 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 容的反作用, 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 虚无主义。 24. 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 意义。 答(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 现象,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 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 不表现为现象 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 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 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现象和 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本质决定现 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 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 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 有重要意义首先, 因为现象不同于本 质,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 事物的本质, 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 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 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 说明应怎样 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 (1) 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 定, 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 自身的否定, 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 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 是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既克服旧事 物中消极的东西, 又保留旧事物中的 积极成果(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 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反对 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 剔除其糟粕, 吸取其精华,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 的复古主义, 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 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 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 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 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19. 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 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否 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 否定之否定阶段, 克服了前两个阶段 (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 和片面性, 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 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 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 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 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 周期性, 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 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 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由于 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 事物的发展还 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发展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二 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 性统一的原理, 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 社会主丈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 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 是光明的,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不要 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 走曲折的路,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 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 服各种困难, 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 进的道路。 20 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 意义。答(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的 区别是确定的, 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中, 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 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2 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 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 质, 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决不能离开现象去 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25.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的本 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 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 劳动创造的。 2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 动性的主要表现)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 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 力和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 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 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 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物质世界。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 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 现意识能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 会实践。 27 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答:(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 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 律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固有的, 是不 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 遍性。 规律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内存 在并起作用。28 简述社会规律的客 观性。答:(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 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 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 互冲突, 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过程(2)支配人们的自觉 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决定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 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人们不能自由 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9.试述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 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 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 二,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客现规律 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更需要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把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 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 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实事 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 向前进。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 出新的需要, 、新的研究课题,推动 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 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 研究的 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 维能力的发展。3.简述认识主体的 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答(1)认识 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第一,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 基础(即自然性) ;第二,认识主体 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三,认识主体具 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 点。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 及其性质 答(1)认识客体是指人的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 构成认识客体的主要内容包括: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 认识客体的性质:第一,认识客体具 有客观实在性;第二,认识客体具有 对象性。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答 (1)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2)认识 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 主义认识论、 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 别开来, 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划清了界限。6.简述认识主体和认 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 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他们之间 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如 下: (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实践 关系, 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 之间关系的 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2)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即主体和客 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 都不 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 而是 相互作用的过程。 7.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 认识论的对立。答 1)唯物论的反映 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 物的认识路线, 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2)唯物主 义从存在第一 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 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为人 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 第二性的原则出发, 以这样或那样的 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 得的, 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 联系。 8.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 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 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 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 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 看不到主体 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把认识看成是直 观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并作为 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揭示了认识是主 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过程。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 辩证法的观点, 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 到主体的单向过程, 并且是一次完成 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 用于认识论, 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 矛盾的辩证过程。第三,由于旧唯物 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论; 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 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 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此,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这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能动性的 突出表现, 也是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根本标志。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 特点。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 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 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 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是对事物的全体、 本质和内部联系的 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 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10.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 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 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2)感 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 零散不全的。 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 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11.说明为 什么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答: (1)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 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 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要的 意义,因为: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 二次飞跃, 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 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 发展。 12.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 认识的两个阶段, 二者之间既相互联 系、 又相互区别,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 之间的具 体的、个别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 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深刻的、 全面的、 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 如果将 二者割裂开, 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 的错误。 13. 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答:(1)一个正确的 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 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 认识从客体方面来看:第一,客观事 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 体;第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 展的过程第三, 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 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3) 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 人的认识受到 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 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 的限制。 14. 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 与无限的统一。 答:(1)认识的有限 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 认识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 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 无限的。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 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都是有限的; 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 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2)认 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存在于每个 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 并通过 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3)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 只有 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 在至少对我们 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替中 才能得到解决。 15.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关 系。答(1)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就是真理, 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 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 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真理和 谬误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 相互否 定上。真理和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 真理就不能是谬误, 是谬误就不能是 真理,二者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否定的, 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 误, 否定了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3) (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是 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 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 答: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 识中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有两个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 观的。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 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 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7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 答: 任何真理总是包含不依赖主体和人 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 绝对性是一致的。 (2)无限发展的物 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人的每一个 真理性认识, 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 着的物质世界接近,这也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 18.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答(1) 从广度上看, 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 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 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 的,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 看,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 一部分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近似正确 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 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 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失去一方 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 颗粒,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 来,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理。 第三,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 真理转化的过程, 每一个真理性认识 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2)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 系的原理, 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因为它具有绝对性,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它作为我们 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 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 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正确态度。 20.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答: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 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3 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只有 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 来加以对照, 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 对象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以检验。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 理论在现实中 实现出来, 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 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 断其是否正确 3)坚持实践标准,对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只有坚持实 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 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 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第二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 深人实际, 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 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 形式, 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的新形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第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 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 纠正错误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 前进。 21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答: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 区别;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 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 合;价值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 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 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 。 不可分的;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 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来满足 人的需要,这是真理的价值属性;②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 正确的 价值观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 能上。真理价值的功能:①真理具有 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真理具有再认识 的功能; 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 能 22.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23.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 众路线的一致性。 答: (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 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 宝, 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 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群众路 线的理论基础。 “从群众中来”就是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 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 过程, 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 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表明群众路线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 运用。 2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 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 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第三章 1.简 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 必要条件之一, 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 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 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 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 政治的影 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2)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 影响作用, 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 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 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 主要 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2 简述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 (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 要条件之一,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 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 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 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 约和影响作用, 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 要的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 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物质生产从 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 和基本趋势。 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 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是特 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 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 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 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 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 四,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答: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包括交换); 第三, 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 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 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 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 式。 5.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 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 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 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 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 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 决定的。(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 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社会向 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 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必须通过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及其表现。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 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 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 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 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 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 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 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 史继承性第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 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答:(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 是高 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 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 现象。 (2)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 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 主义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 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3)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也是人们 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要想达到 预想的目的, 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 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 系统的要素 答 (1)生产力是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 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现代生产力系 统包括四类要素:第一,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 第二运筹性的综合因素,经济基础的时候, 这一社会的上层建 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 亡, 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 12.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 筑的关系。答:(1)政治上层建筑与 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 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 转化。(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 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 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 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 它随观念 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上 层建筑一旦形成, 又会成为一种强大 的物质力量, 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 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 建立起来以后, 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 主义,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 人们的头脑。 13.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 质的规律, 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 正确性。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答(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 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包括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 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的原理,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 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 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 存在多层次的 生产力, 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实行多种 所有制经济, 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不应该一开始就 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 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3)实践证明,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适合我 国生产力的状况,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4. 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 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答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规律, 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 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 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是无产阶 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 律,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 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 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 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当上层建筑存 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 或环节、 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 改革开放以前, 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 基础相适应的一面, 又有与经济基础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 等:第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 科学;第四,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 育。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 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把科学应用于生 产过程, 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 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 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即渗透到生 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 便转化 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科学对 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 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 的结果, 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 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 技术和生产的前面, 为技术和生产的 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准备各种前提条 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 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 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 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 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 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使生产力的 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10.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 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 一,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 进的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 二,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 11.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 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 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 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 的经济基础的时候, 这一社会的上层 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 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这 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 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 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也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 中的具体表现。第二, “实事求是”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也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三,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 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四, 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样, 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4 不相适应、 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 务的一面。 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 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政治体 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 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5. 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 历史过程。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是说人类 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 是客观 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 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 所遇 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 式和活动方式(3)人们不能自由地选 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并不是说不可 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 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但人们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 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 自己是 意识不到的(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 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 水平, 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 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1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矛盾。答:(1)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 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制约和 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决定着整 个社会的面貌, 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 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决定社会形态由 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 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 的。 首先,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 定上层建筑, 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 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 环节, 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的解决, 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17.简述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 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 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 社会的基础。 18. 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答(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 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 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序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 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 会经济、 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 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变更。 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 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 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 俗、新习惯的作用。 19. 简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1)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出发,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要求而进行的。 (3)社会主义的 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 范 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20.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 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 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 性的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改革是革除不适 合生产力发展, 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改革的目的是使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 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 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 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我国 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 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四项 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 国之路, 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2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本质的观点?答:(1)人的本质 是有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 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2) 劳动是人的本质, 是指劳动是一切人 所共有的的一般本质。 (3)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讲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区别, 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 之间的区别, 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 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不同的 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 即人的具体 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即它是由社会关系 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 的。4)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因为 每个个人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 特定的需要决定的。22 简述人与社 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1)人 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是一致的。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 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 践。(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 一致的。23.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 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答(1)人 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它是一个历史范 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 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 24.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 内容。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 党的根本观点。(2)群众观点主要有 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的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 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 习的观点。 25.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 内容。 答(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 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是群众观 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2)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 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 ,这 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 宿。 “一切依靠群众” ,这是群众 “从群众中来,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形成 商品的价值。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 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 作为商品, 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 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 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 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 质因素。 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 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生产 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 目的和 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3)撇开一切 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 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 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过程 的两个不同方面, ,它们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是统一的, 它们不是各自独立 的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 属性,抽象劳动是是劳动的社会属 性。 4.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论述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简单劳 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 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具 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 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 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 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3)单位 商品的价值量,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 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而与生产该商 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商品价 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取决于该 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而不取决于 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 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货币的职能。 答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 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 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 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 币最基本的职能。6.什么是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是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中,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 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 客观上决定 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 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之所以是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 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 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作 用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 上下波动, 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 式。 8 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 的作用。 答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 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即调节 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 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 化为资本的前提?答: (1)劳动力是 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 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 劳动力和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才成 为商(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 (3)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 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 看, 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的。 (4)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哪里产生 的。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但离 不开流通 5)在流通中,资本家只有 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即 劳动力商品, 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 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 值。 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使资本家 的货币得到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 资本的前提。 10.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 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答(1)劳 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 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 出的费用, 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 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 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包路线的根本要求。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领导方法, 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 方法。 26. 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 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答:(1)杰出人 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要正 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必须深 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 坚持历 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要 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必须 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 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 然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必须用必然性 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 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 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也必然会有这 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 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简述文化的根本 特征和社会功 能。 创造性、 (1) 自由性、 兼容性 (2) 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 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认识功能。 第四章 1.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 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2)商品经 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 条件: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 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二是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 有者, 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存在的决 定性条件。2.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 相互关系。答:(1)商品具有使用价 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2)5 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 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 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 不仅能创造出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 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从 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因 此,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 本的前提。 11.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 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 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 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 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 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 从而劳动力 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超过了劳动力的 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 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 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 12.简述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答: (1)资 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 不是物, 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 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根据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 起作用的不同, 资本化分为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 (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 在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 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 并且生 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V)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 本的意义在于: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 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为 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根据。 1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答(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它 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 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 比率(2)用 m’ 表示剩余价值率, m’ 则 =m/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 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 示,即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 动时间。 (3)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 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 剩余价值率, 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 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14.试述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 (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有两 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的必 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叫 做绝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工人由于 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也 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 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而生产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 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 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 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8.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 质、 后果和历史趋势?答(1)资本积累 的客观必然性是: 一对剩余价值的无 止境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 二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的外在压力。 2) (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 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 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 工人的剥削和统治。(3)资本积累的 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 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4)资本 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 可以用两个 简短的论点来概括: 社会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5)资本积 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 最终 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 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就是资本积累 的历史趋势。19.试述资本主义的政 治制度及其本质。答:(1)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 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 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 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 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 民主制度等等, 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的核心(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 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 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 和政体两个方面。3)资本主义国家 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 即资产阶级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资产 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 所掌握的国家机器, 包括政府、 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4)资本主 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 政体是与国体 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 阶级专政的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两种形式(5)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 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为资产阶级的统 治服务的。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 20. “三 权分立”制度? 答:(1)资本主义国 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 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 的一种制度, 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 制的国家中, 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 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 三权分立是将 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 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 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 一般 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2)资本主 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 它 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 关, 议会作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工 具, 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立法来实现 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和保护资产阶 级的财产与利益; 保证资产阶级代表 人物在资本主义政权机构中占统治 地位;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本主义国 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属于资本主义国 家权力机构体系中的执行机构。 (4)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通称法院, 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是维护资 产阶级统治、 保证资产阶级宪法和各 种基本法律贯彻实行的专政机关。 21.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 制的必然产物, 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 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 高和最后形态, 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 了顶峰, 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 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 这种以 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 成为资 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 最终归宿。 22. 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 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答:(1)资本主 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中, 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 发展的上升时期, 反映了社会进步的 要求。 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 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 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 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 和观念, 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 想文化成果. 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 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 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 史贡献, 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 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 承和借鉴。(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 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 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 度服务的, 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 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 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 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特别是无产阶 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以后, 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斗争的展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 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 日益 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 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 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 从而充分暴露 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 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 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 依次经 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 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 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 包含了货币资 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 环, 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 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 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 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 (1)影响资本周转速 度的有两个因 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二是生 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 快慢, 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 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 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 和流通时间越长, 资本周转速度就越 慢。(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 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 生 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 依据其价值 周转方式的不同, 划分为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 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 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来自 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 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二是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3.简述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及划分 依据。答: (1)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 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 分。 (2)固定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机 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 的那部分资本, 起价值周转方式是一 次投入,多次转移、多次收回。 (3) 流动资本是资本家用于原材料、 辅助 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 部分生产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是一 次投入,一次收回。4.如何计算预 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答 1)计算一定 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 总周转速度, 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 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也就是 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 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 将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 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 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 转速度。(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 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 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 即可 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5.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影响。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 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 速度的快慢, 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 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 率提高为条件的。15.试述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过程。 1 相对剩余价值 答 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为条件。 因为当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降低,劳 动力的价值也会随之下降, 再生产劳 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 从而生产 出相对剩余价值 3)社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则是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 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当所有的资本家 都提高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 就不会存在而取代之的是相对剩余 价值。 16.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 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答(1)超额剩余 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之间的差额。 个别企业率先采用 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 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即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相对剩 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 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提高为条件。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则是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 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3)二 者之间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 过程中实现的。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 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 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 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 从 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 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 原 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 取代 之的是所有的资本家都可以由劳动 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 价值。 17.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就是通过资本对雇 佣劳动的支配, 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 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 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6 价值量的多少。在一年之内,可变资 本周转的速度越快, 带来的年剩余价 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 价值总量就越少。(2)资本周转速度 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 度的快慢, 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 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 值率(以 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 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 本数量的比率, 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 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3)预付产业 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 实际发挥作用 的可变资本就越多, 带来的年剩余价 值总量也就越多, 从而年剩余价值率 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 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 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6.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 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 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 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 是与 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 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 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 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 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 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 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7.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 与区别。答: (1)联系:利润率是剩 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区别:第 一,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 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 度。第二,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剩余 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 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第三,剩 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 资本; 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 来源。 8.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答: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第一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 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9.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答: (1)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 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 移。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 量资本转移进来, 引起商品供求关系 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 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 同部门之间的转移, 最终形成平均利 润率。 (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 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平均 利润率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 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 配, 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 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10.为什么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答: 价 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生产价格是价 值的转化形式,因为:(1)生产价 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2) 从全社会来看, 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 价值总饿是完全相等的, 商品的生产 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11.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 作用?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答: (1)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 商品不再按价 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 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 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它是 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形成 以后, 市场价格的变动是以生产价格 为中心,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 波动。这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 律, 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 变化。(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 成, 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 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 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来看, 商品是按 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 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 生产条件比较优越, 劳动生产率比较 高, 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 生产价格, 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 利润,即超额利润。 (4)超额利润就 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 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 12. 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答: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 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 商业 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 式。 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 用的资本, 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 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 和剩余价值。(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 化为商业资本职能, 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 形成特殊的分工, 商品的销售成为专 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 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 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3)商品资本 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 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 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 益。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 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 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009 年 10 月简答题 简述商品资本的作用) (4)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人资金, 资 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16. 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原因) 答(1)股份有限公司是 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 业法人组织, 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 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 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是现代企业 的―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2)随 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 股份公 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 的提高, 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 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 本, 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 累是难以办到的, 因而要求通过发行 股票集资的方式, 把单个资本及社会 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 司。 其次,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 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一方 面, 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 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 因而是信用这 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 方面, 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 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 因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 的。 17.简述级差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 源泉。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 是土地肥沃程度、 地理位置等生产条 件的差别。(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 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首 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 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人的奔跑运动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