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战略资源安全问题包括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
ECHANISM AND ECONOMIC DEFINITION OF RESOURCES SECURITY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
ECHANISM AND ECONOMIC DEFINITION OF RESOURCES SECURITY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国资源安全形势及其战略选择
我国资源安全形势及其战略选择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资源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全球资源的勘探、开采和供应所展开的竞争愈演愈烈,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巨大的人口基数,相当一部分资源已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不安全现象又令资源安全现实威胁进一步加深。
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我国资源安全形势及其战略选择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资源安全,从资源本身角度出发,即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未受到难以恢复的破坏的状态;从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资源安全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得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
(11月4日,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石下村农民驾驶农机收割二季晚稻。)
现阶段,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安全主要包含6个要素:生态环境,即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能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数量,即单一资源数量和资源类别数量,资源数量越充足,资源越安全,数量充足包括总量充足和人均充足,其中后者更为重要;结构,合理的数量和多样的供给渠道可以保障资源供给的稳定性,提高资源的安全性;质量,资源质量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在保证资源最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质量越高则利用率越高,进而安全程度也就越高;价格,在价格波动区间内,资源价格越低,国家的经济代价越小,相对而言就越安全;技术,技术进步能够扩大资源开采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可能找到可利用的新型资源,技术越进步,资源越安全。
我国资源安全形势
资源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受资源的赋存条件、开采技术、资源加工方式等因素影响。从资源类型的角度看,我国资源安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森林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五个方面。此外,电力资源虽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但作为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资源安全也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构成。
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资源,耕地安全则是土地安全的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安全分为土地数量安全和土地质量安全。我国土地资源呈东南地区较好,西北地区较差的分布,就全国而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程度加剧,可开发土地有限,土地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5亿亩,且大都是城市周边的近地、好地。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耕地13516.34万公顷(20.27亿亩),耕地面积继续保持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水平之上。
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在下降。但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和保护生态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已成为威胁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首要问题。
我国土地质量安全同样存在问题。2014年,全国土地中没有灌溉设施的占54.9%,中低产量的耕地达70%;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明显,目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为2.08%,东北的“黑土地”也仅为3%,全国大概有75%左右的耕地营养不良;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受工业污染土地达到75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国沙漠化、盐碱化耕地分别为340万和620万公顷。
水资源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农业用水占到我国总用水量的63%左右,第二产业中高耗水产业也较多,加之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区域不平衡状况。
此外,水体污染严重,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水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农业用水达392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420亿立方米,生活用水770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06亿立方米。在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尖锐,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形势也将更为严峻。
森林资源供需矛盾严峻。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包括森林、树木以及林地里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森林可为人类生产提供木材、原料,也可以起到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
我国森林总面积在世界排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蓄积量全球排名第6位,而人均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截至2013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3%。
目前,我国森林总量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高,但人均占有量依然有限。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0%,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面积增长面临诸多挑战。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木材需求量将不断加大,林业生态红线面临巨大压力,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较为突出。
对外依存度高令粮食资源安全存在隐患。“民以食为天”。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其中2014年粮食总量达60710万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装备、抗灾能力和农民素质都有较大进步。
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1亿吨。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种类中多数的自给率已下降到90%左右。对于粮食对外依存度的警戒线,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观点认为粮食对外依存度在10%以内为处于安全状态。
过高的粮食对外依存度令国家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国内粮食价格缺乏竞争力、农产品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导致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结构的不合理。
石油资源安全受多重因素影响。石油是世界工业的“血液”,石油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石油资源存在总量和人均不丰富、地域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同发达国家相比,石油利用率较低。我国石油资源安全受国际政治局势、地缘政治、海上运输通道等多重因素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石油产量在缓慢增加,2013年我国石油产量为21412.6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1.77%。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份报告中预测,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2030年将达到82%。
矿产资源需要合理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其中钒、钛、煤、钨、锡、锑储量在全球排名靠前,金刚石、铬、钴等资源的储量则严重不足。
同时,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且人均较少。近年来,我国主要矿山的开采品位逐渐降低,开采深度逐渐加大。矿产资源开采中存在部分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大、开采不规范、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象。
截至2013年底,我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能源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稳定增长,铅矿、锌矿、钼矿和金矿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快速增长,铁矿、铜矿、铝土矿、锡矿、磷矿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也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我国矿业正从高度重视找矿逐步转变为重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随着我国人均矿耗逐年提高,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并有效保障社会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要求。
保障电力资源安全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电力资源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在我国电力资源中,火力发电约占80%、水电约占16%,核电约占2%。
火力发电所占比重过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我国东部用电多,西部用电少,北京、上海等7省市用电量占到全国发电量的40%,我国电网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新能源等能源技术,非化石能源发电高速发展。2014年,我国所运用的新能源相当于1122亿千瓦时的电力,利用太阳能发电231亿千瓦时,风力发电则达到1563亿千瓦时。
自“十一五”开始,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已成为电力行业的约束性指标。未来,环保将更为严格地约束电力行业发展,保障电力资源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我国资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资源又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地热等资源。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立法等手段来保障此类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恢复性。
不可再生资源则指在开发利用后短时间内不能再生的资源或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发达国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不可再生资源安全战略,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保护。
首先,制定资源安全战略储备法律制度,建立资源安全战略储备体系。
其次,充分利用别国资源,以保护本国资源。美国矿物原料委员会认为,美国政府如果不利用别国廉价资源,而一味开采本国资源,将置美国于依赖他国的危险境地。
第三,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资源供应体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军事、科技上的巨大优势,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资源外交”,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多种途径和方式的资源供应体系,以保障本国资源安全供应。
此外,还可利用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建立全球石化、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本国公司的矿产投资打开市场、提供信息支持。还可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作用,控制全球的矿业权。
(开发利用尾矿可有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这已成为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当前的重要任务。图为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一家新型建材公司利用尾矿加工透水砖的车间。)
例如,美国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主导世界矿业市场,日本则通过与欧美的跨国公司合作而参与到全球的资源配置中。最后,大力发展核电,保障能源资源的安全性。部分发达国家资源匮乏,从而大力发展核电来降低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提高自给率。
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国资源安全战略,构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提高全民资源安全意识,建立资源安全法律体系。国家资源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应是依据资源的勘探——开采——储备——利用——回收过程,而制定的一系列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法律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保护各类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开发战略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水、石油、粮食资源等);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资源战略储备法律体系;建立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的战略资源法律法规体系;资源安全激励法律法规的完善。
此外,还需要提高全民资源安全意识,形成开放、动态、可持续的资源安全观念,鼓励人们自觉保护资源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发达国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便开始关注石油储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建立主要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
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应包括:水资源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粮食战略储备、主要矿产的战略储备等。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抵抗资源短缺或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建立资源安全监控、预警体系。将安全预警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到资源安全管理中,建立资源安全预警体系。首先,根据各类资源的特点、稀缺程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制定预警指标;其次,将预警指标分为安全、危险、较大危险、严重危险四级预警;最后,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在某项资源处于危险阶段时采取相应措施,启动相应程序,提高资源的安全性。
第四,支持跨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大型央企,为我国资源安全战略服务。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参与和控制全球的资源勘探、开发,为本国的资源战略服务。美国利用跨国公司掌握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和销售,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我国应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鼓励我国跨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全球资源市场的竞争之中。
第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首先,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其次,新技术可以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路线,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环境;最后,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高速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速迅猛。图为秦皇岛市隔河头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建设施工。)
第六,综合运用外交、经济、技术等手段,建立多渠道资源供应体系。通过积极的全方位外交、经济援助、技术合作等手段,参与全球或者区域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市场和他国资源,保障我国的资源安全。
作者:王龙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馆藏&330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相关木业资讯:
价格行情热门排行
热点新闻排行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石油资源的全球战略地位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
2013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历史已经证明,石油工业是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30年世界石油产量不足30亿桶到目前约500亿桶,从能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发展变化中,我们会发现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新技术出现与地缘政治事件等正一起改变着石油工业的作用与地位,石油已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武器。虽然世界能源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国论文网 /2/view-4160149.htm  一、 石油资源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愈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都转向了石油和天然气。1965年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重39.4%,大于煤炭0.4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石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资。   伴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石油作为基础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但是重要的燃料,而且可制成合成纤维、塑料、农药,化肥、医药等,石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了石油。石油以其使用方便、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至国际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石油问题影响。   首先,石油影响着地区安全。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不平衡。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如图1所示)。中东石油资源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其爆发原因就是石油。事实上,美国在全球的各种战略布局都是为了争夺石油。美国总是诬蔑或是以种种借口武力侵略一些产油国,也是针对这些国家的石油。   第二,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世界上许多产油国利用他们手中的石油来为本国谋取利益,以石油做交换,换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而这显然对其他非产油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其为了获取政治上的话语权而利用本国的能源,因为能源工业占俄罗斯国内产值的20%,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俄罗斯也希望通过能源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和核武器就像是两只手,把俄罗斯推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舞台。   第三,石油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GDP的增速与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接近一半,俨然已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就是例证,石油价格牵一发动全身。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如果石油价格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增加的成本会被生产者转移到商品价格上,商品价格的上升又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而消费在各国GDP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据估算,如果在一年间,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那么全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放缓0.5个百分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平均GDP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石油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也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二、 石油资源一度被作为武器使用   石油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商品,还是一种政治商品;也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在战争期间,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物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分离效应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就逐渐显现出来。   1969年9月,卡扎菲通过武力推翻了亲西方的伊德里斯国王,随后石油公司被要求提价,这件事情最终以成功而结束。对伊斯兰世界来说这是伟大的胜利,因为之前的石油价格一直被跨过石油公司垄断,政府是没有定价权的,而此次,政府强行通过提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在这之后,其他的穆斯林国家也开始夺取定价权。以1973年的“十月战争”为例,石油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变成了一种武器,是可以号令世界、左右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的武器。1981年,石油价格为36~40美元一桶,而在8年前仅为2.12美元。石油价格的上涨使石油进口国的负担加大,造成经济增长放缓,这让对中东石油有着严重依赖的欧洲苦不堪言。但是很快,石油输出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油价上涨造成石油进口国对能源的需求降低,最终石油的价格势必会因为需求的降低而下降,而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没有石油出口就没有了财政收入。因此,1980后石油输出国就再也没有以石油禁运作为武器来对付石油消费国。   在80年代以前,美国国内的石油消费并不过多地依赖中东地区,因此对前面提及的伊斯兰世界抢夺石油定价权的行为没有太大反应。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美国改变了一直沉默的作风。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美国国内各方毫不避讳地提及石油因素。2003年爆发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动用大规模的高科技武器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借口大举入侵伊拉克。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市场油价涨涨跌跌,而伊拉克又传出了规模巨大的石油探明储量,使得美国发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意图越发清晰,那就是占领石油,这一点在2011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武力介入利比亚后更得到了证实,因为利比亚是北非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   当前的“伊朗危机”也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石油制裁伊朗,而伊朗不屈服奋力周旋的结果。但是从世界经济和能源总体分布和政治形势看,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不仅会影响伊朗,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原理,石油制裁会减少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供给,从而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而石油这种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特别小,油价涨了,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动,这对当前遭遇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公布的一项预测显示,根据伊朗国内的石油储量及每年的出口量,如果伊朗不再出口石油,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会因供给的减少而上涨20%至30%。而如果国际油价没有上涨,今年全球经济将能够实现3%至3.5%的增长目标;如果国际油价上涨至每桶125美元,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速将降至3%以内;如果油价快速升至每桶150美元,将对各国带来无法预计的后果。而对美国来说,对伊朗实施的制裁也给自身带来了苦果。由于是用油大国,美国经济也因禁运所带来的油价飙升而大受打击。有数据证明,2011年,美国用于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的费用比2010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那么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国际市场上油价将继续攀升,而这会继续对世界上最大的用油国美国造成更大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将更加漫长。   事实证明,石油武器是把双刃剑,战争双方都会受到伤害。石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始终彼此依赖、彼此需要,生产者需要金钱发展经济,而消费者同样需要石油保证经济良好运行。这种相互依存保证了对垒双方最终将实现经济妥协。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格局已经证明,加入的国家越多它就越安全,不远的未来石油武器终将远离我们。   三、中国石油安全的实现途径   虽然石油武器的威力已经大为减弱,但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保证供应稳定且价格适宜的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如果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提高2%至3%,预计到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2020年将达到67%,2030年可能升至70%。尽管石油武器威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石油供给的波动还是会对油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石油依存度很高的中国, 石油安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曾对以美国为首的石油进口大国产生严重冲击,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当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仍应把石油安全放在关键位置。在我国国内存在着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直接构成了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波动,我们也几乎没有什么应对能力,只能任其冲击。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将是长期的,这对全球石油安全的地缘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   对于石油安全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应本着谦虚的态度,借鉴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高石油安全程度,降低国内市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在国际石油领域与其它国家的合作,尽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从长远考虑应尽早布局,未雨缪绸,确立“开源节流,内外并举”的能源战略,保障我国经济良性发展能有“渠道稳定,价格适宜”的石油资源供应。   第一,制定相应的保护、储备、合理开发和配置我国石油资源的政策。一方面努力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加强资源自给的力度,力争到2020年,本土石油开采能力达到1.8亿-2亿吨左右。在保证本土产量的同时,我们要抓紧时间,逐渐积累石油的储量。为了更加有竞争力,到2020年我们要力争使得我国本土石油储量的开采时间延长。同时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我们也要大力开发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到2020年,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达到255亿立方米,那就等于比2000年翻了两番,再加上石油开采期的延长,我国可利用的能源结构就更加合理,更加有竞争力。另外,当前科技创新掀起了新的浪潮,作为一种传统的能源,石油也要融入到科技的创新中去。我们一手要节约宝贵的能源,另一手要寻找新的能源,而要实现这一点,科技进步必不可少。如何才能找到更多的新油田?已经找到的油田如何才能提高开采率?已经开采出来的石油如何提高利用率?正在利用的石油如何减少浪费?这些都需要技术的创新才能解决和实现。   第二,加大国外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上世纪我们曾实施过“走出去”战略,这个战略在当今同样适用于石油。那么石油如何走出去?如何才能掌握更多海外石油资源?在政府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大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石油衍生品交易,但就目前来说,只是用于套期保值,很少能够投机获利。另外在实体中也可以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例如一些国外的石油项目由于投资较大,资金缺乏,我们可以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按照参股或投资数额分取一定的利益。这样当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波动时,由于我们的进口量相对固定,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就不会太大。我们要鼓励更多具有实力的公司“走出去”,更多地获取国外的资源,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的开发和竞争,逐步建立在国际上的资源控制力,巩固和发展与传统石油供应国、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关系,为稳定的资源供应奠定好的基础。   第三,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建设。提高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水平,增加安全系数。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战争或是油价上涨,可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当前国际市场上油价波动较大,而且我国国内市场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为了应对波动,保护国内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战略储备必不可少。以发达国家为例,目前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1天,德国达到127天,我国石油储备仅相当于40天的进口量,如果战争突发,这么少的石油储备无法应对。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势在必行。   第四,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石油在中国的消费比重为17.8%,世界平均水平为34.8%,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天然气中国消费比重为3.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8%)约20 个百分点,而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4%)40多个百分点;中国的核电比重不到1%,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5%(见图2)。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巨大,可以调整的空间也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大力开发水能、天然气以及核能等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能源研究机构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和加快节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   第五,加快寻找和开发新能源资源。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用来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 例如水力能发电、灌溉、航运等;风能可用于帆船、排灌、磨坊等,也可发电、致热;海洋也可用来发电。   总之,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将认识上升到石油安全的层面,从整体能源战略上统筹规划,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把握石油资源的运作规律,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和加快节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保障国民经济平稳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德义. 世界能源消费形势刍议,中外能源,2012年3月.   [2]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   [3] 陈卫东. 石油武器锋刃已钝,中国石油石化,2012年5月.   [4]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   [5] 曹新.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探讨,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4月.   [6] 夏丽洪,刘新茹,郝鸿毅.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4月.   [7] 徐平,孙涛,刘晓惠. 建立天然气储备 实现油气储备多样化,未来与发展,2007年12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