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积比德国大与德国面积相仿,为什么经济有如此较大的差距

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有多少?_百度知道
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有多少?
德国虽然说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系,不过跟世界第2大经济体系的日本名气相差什远.请问他们的经济实力到底有多大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国人口7千万,日本人口1.5亿。就算德国人均GDP和日本一样。总GDP也只有日本的一半。下面分析原因:& 3.日本方面:(1)日本不是一个小国。日本面积是27万平方公里。人口一点二亿。实际上,国际上将人口超越两千万的国家就归为大的经济体。其次,日本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人均也处于早已处于世界前八之列(汇率因素导致以美圆记的人均收入时常变化)。从发展经济学的的角度看人口和技术进步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经济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再会过头看日本,它的经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崛起的,而那时正是日本人口上升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松下索泥本田丰田等一批大企业正好是那时涌现的。另外日本经济发展还有些外界因素,比如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二战后开始迅猛发展,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政治上完全依附美国并以此获得先进技术和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如此以来,经过三十年左右的近10%的经济增长,在七十年代末已经超越德国成为资本主义的第二经济强国。德国方面:25年前东西德统一之后,西德因经济落后的东德的并入而陷入苦境,但是现在德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比日本多出约20%,财政收支也为黑字。德国化学巨头赫斯特(Hoechst)与法国企业合并等。这是很大的进步。
网络运营主管
德国人口7千万,日本人口1.5亿。就算德国人均GDP和日本一样。总GDP也只有日本的一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那样相似,都是迅速崛起的,但是军事实力上差距那样大呢_百度知道
为什么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那样相似,都是迅速崛起的,但是军事实力上差距那样大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告诉你一个真理:一个国家的生存力(主要是军事)取决于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都是浮云(个人观点)。工业资本比作是刀,商业资本就是票子。和平时期可能商业资本发达的国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真的要掐起来的,只有刀子才是唯一能交流的语言。德国和日本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小日本经济曾经都能干掉美国,但是要打仗,他真不行。为什么?原因就一点:没资源。没铁,没煤,没石油,你就注定别想真正强大。没资源就没重工业,没重工业就没刀子。你像美国,你像俄罗斯,你像我们,我们打的起,也耗的起,但是小日本打的起,他耗不起。
采纳率:6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军事实力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德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它们的发展..
德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30年代,两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有何共同举措?(2)在二战中,两国的发动战争的方式有何共同点?请各举一例。(3)二战后,两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共同原因是什么?(4)如图,仔细观察思考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两国对待二战分别持什么态度?
题型:改错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挑起世界大战。(3分)(2)发动突然袭击。德国突袭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3分)(3)美国的扶植,采用最新科技成就,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4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4)德国对所犯战争罪行深刻反省,力图防止悲剧重演;日本不愿正视历史问题,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右翼势力泛起,军国主义阴魂不散。(4分)本题考查的是德日两个国家的历史,(1)在20世纪30年代,两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均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准备战争转嫁危机(2)在二战中两个国家都曾经突袭他国,举例正确即可(3)考查二战后两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要求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如美国的扶植,经济政策的调整等(4)前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德国对待暴行的深刻反省,后者是日本的否认历史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两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对法西斯的清算和民族有关系。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德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它们的发展..”主要考查你对&&慕尼黑会议,纳粹政权的建立,反犹狂潮,西班牙内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慕尼黑会议纳粹政权的建立反犹狂潮西班牙内战
慕尼黑会议:~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祸水东引:二战之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希望将希特勒的战争危害引向东部,使其首先攻打苏联,同时维护英法的即得利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1.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美国表示无疑干涉日本在在“满洲”的行动。2.1934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并没有封锁苏伊士运河。3.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1935年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破坏凡尔赛合约。4.1936年,希特勒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5.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英法表示不干涉。6.1938年,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6.1938年,慕尼黑会议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发展到顶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原因:1.害怕战火蔓延本国,;2.祸水东引,企图以此打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经济危机之后,英法等势力受到明显影响,无力遏制德国;4.国际的反战情绪较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促使。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1.法西斯势力膨胀,军事工业迅速发展;2.许多国家成为绥靖政策的牺牲品,被法西斯国家侵略或兼并;3.绥靖政策同时使英法放松了警惕,导致二战开始后准备不足。慕尼黑会议被德国强占的苏台德区:慕尼黑会议―“害人终害己”:说到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慕尼黑会议这个故事要从捷克斯洛伐克说起,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多居住在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后以后,扶植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党制造民族纠纷,企图将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来,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苏台德日耳曼人发动暴乱,德捷边境环境趋于紧张。此时,英法不愿再次被拖到战争的混水中,为了求得一时的和平,他们威逼捷克斯洛伐克向法西斯德国屈服。因此张伯伦从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企图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并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祸水东引。9月30日,经过幕后策划,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在慕尼黑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日前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移交给德国;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虽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4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之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当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纳粹主义: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国会纵火案:国会纵火案,是德国建立纳粹党独裁政权的关键事件,发生在日,柏林消防队于晚上9时14分开始接到德国国会大楼火警报告。火情同时发生在几个不同地点,但当消防队到达时,主要的议会大厅发生爆炸,燃起大火。纳粹党首脑宣称这起事件是第三共产国际策划的,逮捕了三名驻共产国际的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塔涅夫和波波夫,当时警察并不知道季米特洛夫是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在莱比锡审判时,季米特洛夫自己辩护,被宣布无罪释放。国会纵火案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籍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革命民主力量的阴谋事件。纳粹主义的发展特点:1.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2.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3.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4.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表现:1.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全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2.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3.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4.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5.建立德国政治警察称“盖世太保”,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活动猖獗。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迫害和控制人民.如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1.德国是欧洲地区遭受年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2.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建立强权政府。对内稳定统治,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新分割世界。3.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德国纳粹政权的内外政策:1.政治上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有大约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实行恐怖统治非军事区。2.文化上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3.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4.军事上大肆扩军备战。5.外交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也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和日本的影响:纳粹的标志:“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希特勒选“卐”字做标志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不过,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是黑色。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希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这与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撼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常被政客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种族主义以德国纳粹政权为代表,德国纳粹政权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为最优秀的主宰种族,德国纳粹政权称之为雅利安人水晶之夜:德国纳粹发动一次迫害犹太人的活动,日至10日凌晨,在纳粹的怂恿和操纵下,德国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化装成平民走上街头,他们疯狂挥舞棍棒,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日海德里希所发的电报许多犹太人的窗户在当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发光。所以,有德国人讽刺地称之为“水晶之夜”。反犹主义:希特勒在其《我的奋斗》一书中,强调反犹主义,认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低等的种族。纳粹政权建立后,希特勒进一步制定反犹政策,包括:犹太人被剥夺公民权,不得经商,不得参军。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袭击,到会他们的商店和住宅,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主要手段:1.犹太人被剥夺公民权,不得经商,不得参军2.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袭击,到会他们的商店和住宅,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德国纳粹迫害和杀害犹太人的原因:1.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 2.个人原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3.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退立、姑息,使纳粹对犹太迫害不断升级。“水晶之夜”后的惨状:集中营的焚尸炉:《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获得第66届(1993年)奥斯卡十二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著音乐七项大奖。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方兴未艾,德军进驻波兰,将纳綷军队组成“近卫军”,下令重新安顿犹太人的户口。德商辛德勒值此战乱,一方面迎逢德军各级军官,另一方面则进行低价引进犹太劳工,并委任犹太工头以??对以撒却颇为仁厚而备受爱戴。“近卫军”司令阿蒙生性残暴,以枪杀劳工为乐,整个占领区如同炼狱般。1941年3月,德军将维斯图拉河以南归为犹太区,阿蒙更变本加厉,1944年4月甚至大规模展开焚尸行动,辛德勒看不惯如此行为便和以撒商议出一计,以所有资产行贿阿蒙,以捷克新厂需要大批劳工制作军火为由,列出一份长至千人的名单,运往家乡布蓝恩利兹躲藏,待德方发现时,大战结束了,辛德勒则仍以战争罪犯法办。佛朗哥政府:佛朗哥政府是指西班牙在1930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法西斯政府。 1936年,佛朗哥发动反共和政府的武装叛变,得到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军事上的支持。日,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于日爆发,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发起,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此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发生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的结局对西班牙和整个欧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纵队:国际纵队,为西班牙内战时(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军事单位。由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志愿兵组成,以对抗西班牙民族主义者(法西斯主义势力)。纵队成员亦包括诗人、艺术家、医生与记者,如阿尔贝·加缪、聂鲁达、海明威、乔治·欧威尔、毕加索等等。巴黎是主要的招募中心,志愿者在此获得金钱及护照方面的协助,并由铁路或乘船前往西班牙。志愿者主要来自意大利、德国与其它当时的专制国家,队伍中也有许多失业者(主要来自法国)与冒险者;此外,有大约五百名之前遭流放至俄罗斯的共产党人来到西班牙,其中包括许多活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领袖。德意法西斯支援佛朗哥的原因:1.西班牙优越的地理位置,西班牙扼大西洋至地中海航路的咽喉。德、意控制了西班牙,就可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还可以获取西班牙的煤、铁等资源。2.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寻求盟友,为发动二战做准备。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预:1.德意法西斯向佛朗哥提供军事物资援助;2.德意法西斯在国际上向英法施压,迫使其采取绥靖政策,不干涉西班牙内战;3.德意法系释直接派兵镇压西班牙革命力量。佛朗哥与希特勒会面:
发现相似题
与“德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它们的发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9935160018836013885815527846954品质德国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德国:引领欧盟,迈向世界
GERMANY:LEADING THE EUROPEAN UNION,TOWARDS THE WORLD
撰文|郑春荣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德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它的经济实力源于其稳定而又强劲的出口,而其出口的支柱则是“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
从2000年以来,几乎所有西欧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下滑趋势,唯有德国基本保持了恒定(2012年年底的数值为22.4%,而英法均为10%)。正当欧盟委员会2012年秋制定雄伟目标,力争将欧盟各国的工业产值占比从目前的近16%提高到2020年的20%,并从而实现欧洲的再工业化的时候,德国却已经吹响了工业4.0的号角。
德国的“另类”表现也同样体现在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市场数据上:在经历了2009年的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率先从危机中走出来,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甚至达到了两德统一以来的峰值(4.2%),2011年的增幅也有3.0%。虽然2012年、2013年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拖累,仅增长0.7%和0.4%,但相较于其他欧盟国家和欧元区国家呈现衰退的状况,德国经济的走势仍然是良好的。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德国经济预计又将达到近1%至2%的增幅。与此同时,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也已经降至300万以下,失业率低于7%,而欧盟和欧元区国家平均失业率仍然分别为10.8%和11.9%。
有鉴于此,人们不禁要问,一个直到20世纪初还被贴上“欧洲病夫”标签的国家,如何能如此迅速地在欧洲“重新崛起”?不仅德国实施“2010议程”的前瞻视野和改革魄力为人们所称道,而且,德国充满魔力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成为各国研究乃至想要效仿的对象。
无论如何,随着德国在欧盟内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德国被推上了欧盟内领导力量的位置。在经过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德国在欧债危机应对中坚定地在欧盟内贯彻财政整固措施,抵抗住了债务国提出的以财政扩张措施应对危机的主张。即使是欧债危机有所缓和的今天,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政府依然反对债务国家放松改革。
德国深刻认识到,虽然欧盟其他国家时时呼唤德国的领导,但当德国真的有发号施令之嫌时,其他国家就会对德国表现出警惕乃至愤恨。因此,德国在未来引领欧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伙伴,依然需要小心翼翼。
这种谨慎前行也反映在德国的外交政策上。目前,德国表示出想要推行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并更多地参与建构国际秩序的意愿。在诸如乌克兰等危机与冲突应对的过程中,德国已经表现出了较之以往更为主动和强硬的姿态,呈现出迈向外向型建构力量的端倪。
来自德国的启示
REVELATION OF GERMANY
撰文|王鲲(巴黎第四大学哲学博士)
在今年夏天结束的2014巴西世界杯上,德国足球队第四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第三次捧起了“大力神杯”。1970年,巴西队第三次捧起“雷米特杯”,将之永久留在了自己国门之内。1974年启用的“大力神杯”当年就被联邦德国赢得,而德国第二次捧起这座奖杯,则是风雨飘摇的1990年,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在足球取得胜利之后,德国也迎来了自己国家的再次统一。时隔24年之后,德国队再次夺冠,德国也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当然,我们对德国的关注始于德国在19世纪的统一和日后逐渐的发展与强大,始于德国种种严密的思考和技术。德国经历了诸多动荡乃至分裂,但最终它成功地摇身一变,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多年来,德国一直保持欧洲经济第一的位置,在科学、技术、能源等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许多行业都称雄一方。宝马、奔驰、西门子、拜耳、博世、巴斯夫、阿迪达斯……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品牌既是德国商业的成就,也是德国实力的见证。
德国的魅力还不止于此。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BBC 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
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的秘密根源,他认为这和新教徒克己勤劳的性格有关,而这种精神面貌源自德国神学家路德开创的新教传统。德国人确实可以算是新教伦理的典范,他们扎实、钻研,一旦认定一个领域和一件工作,就把这个职业(Beruf)看作是自己的天职(Beruf),看作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有时他们甚至因此显得刻板,但这确实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和科学技术之国,也让“德国制造”成了品质的代表,也许在他们眼中,工作不仅仅是为自己和他人,也有上帝在看着。让我们近距离检视德国,也以此反思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
  THE DEUTSCH
撰文|张亦霆
导读/INTRODUCTION
德语“DEUTSCH”一词源自古德语名词thioda,意思是“人民”。
名重于世的德国哲学,必是在德国人以本民族语言自由思考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而德国哲学中的德意志精神,始终与人密切相关。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人自由的真正体现。马克思则相反,说只有消除国家,人的本质才能真正恢复。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在19到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的社会意识在德国成熟起来,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崩溃画面为结局,世界开始重构,而德国人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则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暴力运动,经济在动荡中重建。公民社会成形,德国人的工业制造传统以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的”而被世界接受。每一件“德国制造”,注入其中的品质、那强有力的生存意志,正是作为自由的人的精神,冷静思考,付诸实践,展现一种事物本应具有的品质。这也是德意志人在众多方面所注重的品质,与任何有能力创造一种伟大文化的民族一样,正是他们的理智与反思使其卓尔不群。
艺术家:历史在他们手中融化
ARTISTS:WHO MADE THE HISTORY PALPABLE
现代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他们前面的历史演进总是出乎意料。
黑格尔说:“人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他们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教训。”他说对了。似乎总是乐极生悲,一战结束时,巴黎和会上的元首们额手称庆道:“人类再也不会发生如此残酷的战争了!”然而纸醉金迷不过十年,金融危机席卷各国,接下来的十年则被二战前的阴云完全笼罩,人们指责政客、军火商、野心家,但裹挟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只是劫难中的微尘。1944年的海因里希·伯尔因为厌倦战争而当了逃兵,躲在科隆附近的山中,那时他最好的命运就是等着被美军俘获,这桩美事后来真的降临到他头上,否则,德国战后的废墟文学就得重找一位旗手,德意志更将少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就在伯尔开始系统写作关于战后德国反思的小说时,基弗诞生在法德边境的一个小城-多瑙艾辛根,他与巴伐利亚人法斯宾德同岁,他们都经历了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法斯宾德在他37岁的生命中拍了几十部电影,短短9天只花五万马克就拍出了《卡策马赫尔》,《爱比死更冷》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而此时的基弗正在杜塞尔多夫跟从他的老师-著名的“艺术巫师”博伊斯学习,并且已经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博伊斯就是在杜尚和安迪·沃霍尔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的那个人,既不是完全化于无形也没有跟人民打成一片,而是在某种神灵般的召唤下做出一次次惊人之举,把一磅油脂放在椅子上、跟狼在一个笼子里关几十个小时,天知道基弗能跟他学到些什么!
基弗跟他的老师学到的,可能就是永远不要跟别人学任何东西。就像格拉斯的《铁皮鼓》充满了严肃的吵闹和无聊的困境一样,伯尔永远不可能那样写,他在对待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就像一个没有胡子的鲁迅,但这也不妨碍有胡子的格拉斯再拿一个诺贝尔奖,尽管有点迟。基弗早期的行为艺术已经比博伊斯玩得更狠,他直接拿纳粹做起了文章,穿着纳粹军装出现在各大欧洲城市里行举手礼,并将这些照片在德国展出,他的画也是以第三帝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为原型,除了油彩,他还将自认为有所隐喻的各种材料施于画布之上,虫胶、钢铁、灰烬、石子、沙子、稻草、玻璃等等,画幅巨大,第三介质的突显加强了这些遗迹的荒诞感。是啊,基弗所做的这些有点像今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各位,你们感受一下。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死在床上,嘴上叼着一支烟,他一直过着慢性自杀般的生活,烟酒,无规律作息,吃完兴奋剂再吃安眠药,那时也还没有“NoZuo NoDie”这句“警世名言”。那是天才们在天才辈出的年代的标准死亡方式,比如1971年死在浴缸里的吉米·莫里森、皇后乐队的丘默里,而直接自杀的更多。还有少量遇刺,比如列侬,你可能留意到此类事件多半发生在粉丝众多的影视歌坛,而基弗所在的美术界则没这回事,博伊斯活到1986年65岁时去世,伯尔早他一年,都算善终,只是他们都不知道柏林墙很快就要倒掉了。
特立独行、坚忍超群、真诚和理性,然而,有多少正面的情感,就伴随着如许逆向的阴影。基弗继续画他的历史,这一次他进入中世纪的宗教迫害题材,仍是大幅作品,在画布上使用雕塑手法。人类历史上对不同信仰者的杀戮,在画面语言中仿佛一次次显现,这就是《圣像破坏之争》,基弗从单纯的对纳粹的反思进入到对整个人类意义的追问:人为何崇拜偶像?又因何在坚持与反对中互相攻击?破坏又造就了什么?
是这样的思考使基弗成为“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两德统一后,欧洲也随之一体化,德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柏林也因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自由的空气而提升为欧洲的第二心脏,但人们向历史提出的问题并未因经济联合而消失。1999年,格拉斯成了20世纪最后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他被称为“德意志的良心”,他热衷于对当今社会的流俗观念表示不爽,有点像勃兰登堡门底下的“看门人”,背负着历史,用古怪的眼神向今天作证。基弗的所为异曲同工,甚至在不朽的程度上可以与上述诸人并列而坐,但是诺贝尔先生好像忘了设一个艺术奖。
政治家:从阿登纳到默克尔
STATESMEN:FROM ADENAUER TO MERKEL
安格拉·默克尔是一位新教牧师的女儿,在民主德国度过了生命的前36年。看过多纳斯马执导的电影《窃听风暴》的人,都会对那个时代的压抑气息印象深刻。20世纪70年代默克尔是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生活中亦无浪漫色调。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她与一位化学家再度结合,这次一切都稳定了,物理学家每天早晨起床后为化学家准备早餐,然后出门去管理他们的国家,这就是从2005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德国第一家庭定律:一位强硬的政治家喜欢家庭生活,这一点也不矛盾。
自从奥托·冯·俾斯麦(德意志的首度统一归于此公名下)以来,首相或总理大臣就成为真正的实权人物,这个昔日帝国此后也分分合合,在20世纪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心。而真正缔造现代德国的,则是康拉德·阿登纳,他是基民盟的创始人,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并在这一职位上待了14年,当然是连选连任。
阿登纳是一位强人,冷静,理性,坚定,在废墟上重建国家经济,恢复内政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经济奇迹。这位1953年度的《TIME》风云人物在79岁时,以惊人的酒量对抗赫鲁晓夫15次祝酒,尽管他知道后者杯中是白开水。那一代政治家的严谨与刚直,恪守价值观,在阿登纳身上体现得近乎完美,尼克松的回忆录中对他的描述是:他能把自己深刻的精神信念化为有效的政治行动的基础……他的政治观是把保护个人自由与尊严作为最高职责,这也是德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在默克尔与阿登纳之间,还有勃兰特、科尔、施罗德数位总理,勃兰特带来福利制度,科尔推倒了柏林墙,施罗德则消解了两德统一带来的经济压力,而今德国经济继续强劲,默克尔这位表面上不苟言笑的女总理仍与阿登纳一样,将保护个人自由与尊严视为最高责任。
但实际上,就像阿登纳有本事同时逗笑两个死对头艾森豪威尔和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一样,默克尔也有过人的幽默感。当然作为一个女性物理学家,她总是在讲笑话时自己先笑场不止,于是在听众中就会接连出现化学反应般的笑声,至于原本要讲个什么笑话,其实都不太重要了。
超级明星:最佳主帅的战争
SUPER STAR:JOACHIM LEFF
尤阿希姆·勒夫威震德国足坛14年,看起来倒不像其他退役后执教的球星那般沧桑。他作为球员在赛场上一共踢进了88个球,而且大多是在德乙联赛上,但在执教德甲斯图加特队之后,37岁的勒夫带着他的“三驾马车”博比奇、埃尔博和巴拉科夫勇夺1997年德甲冠军,这位生于1960年的锅炉工的儿子,正经历着德国足球的黄金年代。
贝肯鲍尔率德国队夺取世界杯冠军时,勒夫刚好14岁,看到绿茵场上“足球皇帝”创造的奇迹,6次欧冠、欧洲杯、世界杯、优胜者杯、金球奖,这些激奋的画面似乎也为他打开了一条通道,不是关于奖杯或荣耀,而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算不负此生。
有些人天生是帅才,也不乏大将风度,比如克林斯曼。勒夫与克林斯曼是科隆体育大学的同窗好友,在球场上,后者的运气比勒夫要好得多,但运筹帷幄,制定战术,勒夫的头脑更灵活,充满着德式实用精神。克林斯曼成为国家队主帅后,特别指定由勒夫担任助教,二人的联袂改变了德国足球的传统,中场依然强大,但进攻更为迅猛。在接替克林斯曼执教之后,勒夫终于在2014年为德国拿回了几次擦身而过的“大力神杯”。
这位年度最佳主帅的进攻哲学源自德国人对足球运动的天然理解,炫技与防守在这路哲学对照之下就显得婆婆妈妈和娘味十足。所以,勒夫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温良,天蓝色羊绒衫和时尚小围巾之下跳动的是一颗狂野的心脏,他的明星相还包括挽起袖子的白衬衫、合体的西装和随时奉送的幽默感。当然,德国队就像一支合作纯熟的硬核摇滚乐队,在强大的节奏推进中,让我们看到一个战术大师的天才布局,可能不会也不需要再出现一位“足球皇帝”了,但勒夫仍能力压群雄最终封王,因为敢作敢为的个性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尤为难得。
金融:罗斯柴尔德家族
FINANCE:THE ROTHSCHILD FAMILY
帮罗斯柴尔德家族数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你只要知道那个数字很大就是了。至于历史,先得从殖民时代说起,苏伊士运河就是他们家花钱挖的,还有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不计其数的铁路,哪里发现了石油哪里就有罗氏家族的影子……但是很显然,他们忽视了美国,在家族设立的五大分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之外,美国的存在被这个欧洲家族有意淡化了。他们把鸡蛋几乎全放在欧洲这个篮子里,当两次世界大战的死神降临时,生灵涂炭,即使银行家也不能幸免,经过冷战时代,这个恪守犹太传统的家族企业似乎渐渐远离了风口浪尖。
法兰克福是梅耶·罗斯柴尔德的发迹地。这个意为“红盾”的姓氏一开始就与战争扯上了关系,当时正值拿破仑战败,英国的巨额战争开支都转化成了罗斯柴尔德手中的债券。这是当时银行业最大的生财之道,与战争和殖民开发有关的一切,都会为他们源源不断地带来利益,物产、资源、路权、海关,他们紧随欧洲工业革命的脚步扩张自己的版图。唯一的失策是在美国,当时崛起的洛克菲勒、杜邦等金融家族都把赌注投向新大陆,只有罗斯柴尔德并不看好这片土地的未来,决定关闭自己的美国业务,这导致其日后困守欧陆,在政治情形发生诡变时少了一条重要的退路。
在德国诞生的原始金融大鳄之成败也明显带有德意志式的行事风格,虽然其信奉的律条是犹太民族的利益至上,但与强者为伍,是这个家族得以成功的首要密码。其次,他们的确拥有庞大的信息联络网,这在连电话都尚未发明的时代是取得商业情报的唯一途径,准确、快速、周密的情报使他们永远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从政府部长到街头小贩,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而操盘手在做什么、怎样做,只有处身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重重帷幕中才看得到。
关于罗氏家族的传闻正反面都有,很明显他们在银行业的风光已让位于一干新兴金融巨头。但秉持欧洲传统,这个拒绝上市、坚持族人代代相传的“经济体”,仍控制着它感兴趣的众多领域,比如德国汽车业、英国地铁和天然气投资、拉菲酒庄、矿业等等,在金融与实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固守利益,对外界争议与浮华声名保持沉默,是几度沉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应对世事流变的不动真言。
当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势力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他们开始通过控制英国银行业来改变全球金融体系。此前,人们将黄金从一国运送到另一国,以支付商品和服务的对价。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此做出了改变。现在,我们使用纸质贷记/借记汇票,而将黄金放在世界各地的银行里,这就是我们今日所使用的纸质钞票的源头。
  NATIONAL CHARACTER OF GERMANS
撰文|张亦霆
德国人的审美是深沉而凝聚的,正像他们的音乐富含理性、诗歌中充满追问,他们对色彩的变化差异并不过分热心,而是追求纯净。遵守规则是他们的天性,大哲学家康德一生不出哥尼斯堡,并以守时著称,他的邻居便以他每天出门散步的时间来对怀表。而提到幽默感,德语作家中有布莱希特式的黑色幽默、格拉斯式的调侃,还有文德斯电影中的冷笑话,借物讽物,他们善于制造听得到声音碰撞的笑声。
在德国人诸种行为边界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实是他们对法国人的态度,这两个进行过多次单边战争的国家,相互的敌意与敬佩分量相仿,在法国名片《沉静之海》中,入侵的德军军官,一位音乐家,景仰法国的艺术成就至深,但侵略者的姿态又违背他的本性,他的一句台词体现着标准的德意志思维:法国人懂得创造艺术,但德国人懂得怎样欣赏它。
肉食性格CARNIVOROUS
德国人喜肉食,与气候及地理特征关系甚深。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论及,北欧与南部欧洲在饮食上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各自不同性格的形成。
南欧气候温暖,人的情绪会比较放松,面目也更和善,艺术品中表现人体美的居多,而北欧气候寒冷,人们必得以烈酒和肉食来对抗自然的严酷。因而佛兰德斯画家的作品中多是表现巨型的鱼和丰盛食物,而大画家勃鲁盖尔更以其优美而热闹的乡间舞会作品闻名于世。北方低地均如此,德意志诸邦更以美味的各色香肠和啤酒为傲,德国仅香肠就有1500种之多,烤猪肘、浓肉汤加上腌酸菜配面包,是相当正点的德国家常菜。这种高热量食物加上咖啡、啤酒和牛奶,是德意志人健壮体魄的依托,也为他们偏爱深度思考的习性提供着条件。
环保ENVIRONMENT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绝不输于日本。而相比日本来说,德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将环保本身看作一种社会义务,每家的垃圾桶都有数种分类:生态类、可回收类等,普通垃圾还要分为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甚至细化到了不同颜色的玻璃瓶都要丢到相应颜色的垃圾桶中。这样做的一个动力是可以节省垃圾费,在德国垃圾清理费是按桶数计算的,分类至少可以省掉百分之八十的费用。
当然,除了经济动力,更重要的还是德国人的自律意识。
规则REGULATION
理性即意味着遵守规则。德国人的时间观念一向强过其他民族,开会迟到被视为不能容忍的行为。在交通方面,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高速路不限速,首推便是德国,但人人自律的结果是事故率反而很低。城市中路上不见交警,一切人车均由红绿灯调节,谁都知道,在这里闯红灯很可能会被毫不客气地撞飞,因为在绿灯通行的情况下,德国人的车速一般都不会低于八十迈。当然,在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汽车必须让行人先过,弱势一方拥有优先路权,这也是所有文明国家的通例。
  WHAT GERMANS LEARN
撰文|张亦霆
导读/INTRODUCTION
康德曾说,德意志人有诚实和节俭的好名声,这些特点正好不适合于冠冕堂皇的事情……德国人的性格往往同理智的黏液质相结合,既不对既定的规章制度抱有幻想,也不打算虚构出一种制度来。
德意志人是渊博知识的批发商。在狂飙突进的时代,德国人是在历史反思中建立起民族精神的。赫尔曼、歌德、瓦格纳、席勒,通过追寻与反思历史将这种精神确立为人的灵魂、智慧及其行动意志的表现,而费希特在针对拿破仑入侵所发表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对德意志精神特征做出了精细描述:我们必须在一切事情上都严肃认真,而不轻率过日子,把生活当作嬉戏,我们必须给自己建立站得住脚的和不可动摇的原则,这是我们的一切思维和行动的准绳。在我们这里,生活和思维必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生活和思维中合乎真理和自然,一句话,我们必须塑造自己的性格。因为“具有性格”和“德意志的”,这两者无疑是意义相同的。
德国人通过学习建立自我的精神中心,在浪漫主义、启蒙运动、近代哲学的进程中,伴随着教育、宗教、制度、商业、军事、法学乃至文化生活细节等各方面的熏染,所谓德意志民族性就蕴于其中。同样,善于学习也意味着善于输出,今天看德国人学习到了哪些优质知识,又是如何转化为精神产品再度输出的,以德国为镜,可以看到一种现代模式的发端。
哲学:人类思想的侦察兵
PHILOSOPHY:SCOUT OF HUMAN THOUGHT
德语是一种有神秘感的语言,与英语、法语不同,它的动词可以灵活拆解、重组、分割、增减前后缀并进行移动。可以说,德国哲学思维就埋藏在德语的形成进程中,在它的词汇、语法、修辞法当中。
在欧洲,德法两国文化同源,都来自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但因为德国的政治情形,在文化形成上较晚于法国。因此有费希特“将德国人从法国文化中解放”的提法,可见德国起初多是向法国学习的。
启蒙运动之后,二者开始相互影响,法国的卢梭、伏尔泰与英国的休谟,对德国人而言是近代哲学的出发点。同时,英国的商业精神和戏剧,对德国市民阶层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在康德出现之后,黑格尔、费希特、谢林、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学说,使德国哲学出现一个世纪性的高峰,继之又引发当代法国哲学的兴起,福柯、德里达、拉康等人即是代表。
经济:几度重振的毅力
ECONOMY:PERSEVERANCE AND RENAISSANCE
德国人的行会传统是形成商业社会的根基。康德所居住的位于边境的哥尼斯堡,曾被俄国入侵占领十二年之久。但其间社会并未产生动荡,居民收入反而有所提高,这全赖成熟的市民经济体系。
一战前,德国的商业和经济都达到欧洲顶尖的水平,跨国企业出现,制造业兴起,德国的精密仪器与军事工业都成为世界一流水准的同义词。德国并未急于像其他列强一样去大量开发远方殖民地,而是蹑足列强身后,利益均沾,直到威廉二世头脑发昏,发动了一场使其前功尽弃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能在短期内重振经济,究其原因,一是有战胜国放宽条件,著名的“道威斯计划”以高超的政治手腕解决了德国赔偿难题;二是在欧洲其他国家沉迷于和平后的金融梦幻时,德国的重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欧洲快车。二战之后,德国人再度从战败的废墟上重建国家,先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以贷款的形式启动了它的复兴,而在阿登纳政府的努力下,德国与美国深度合作,引进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开创了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政府转型为服务型,为消费自由的社会提供优质教育和社会管理。
德国搭上了欧洲工业战后整体恢复的快车,在钢铁、化工、重工业制造领域获益甚丰。在职业教育上,德国的优势在于本民族血液中的敬业精神、重工重商的传统和务实的行事风格,这些都为唤醒德意志精神提供了动力。而在文化科技上,这是个盛产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度,在二战前就有53位之多,二战后的得奖者数量仍位居世界前列。在英美等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德裔移民。
价值观:复观自然
VALUES:HARMONY WITH NATURE
文化自由、价值自由,自由始终是德国人心目中至高的追求,但这种自由理念依然植根于他们的哲学传统,由康德、尼采等人一路推演而来。也有点类似中国人与天地共存的自然观,用德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彼岸的自由”。比如,尼采对人类自身诗性的发掘,提出审美超越的自由,以使人自身成为充满活力的美的创造物。
海德格尔则强调“存在的本真”,力图把人生与真理挂钩,他说的“真理”这个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无遮,他以梵高所绘的《农鞋》一画为例,称这幅画让人懂得了“鞋真正是什么”,“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农鞋,聚积着那双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之维艰,在这双鞋具里,显耀着大地对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这双鞋具渗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死亡迫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的“自行安置,自行其意”,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各有所表,却也如出一辙。
教育:现代人的“耶路撒冷”
EDUCATION:INSPIRATION FOR THE WHOLE WORLD
德国人之所以能以“德国制造”闻名于世,在器物、制度、精神诸方面独树一帜,背后的支撑便是“德国学术”。19世纪拿破仑入侵,激发了普鲁士王办教育的雄心,柏林大学便成立于当时,兴办学校一时成为这个民族自强的宝器。到俾斯麦统一德国,欧洲各地慕名来求学的人已络绎不绝。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有言:德国才是现代人类的“耶路撒冷”。俄国人偏爱哥廷根大学,认为它的哲学最能征服俄罗斯精神中的散漫,甚至提出使“俄罗斯人德意志化”的理念。
19世纪,有差不多一万名美国学生从德国学成归国,包括社会学家、教育家、各类科学研究室的创办人;而在日本,福泽谕吉设想要建立“像德意志联邦那样的国家”,明治变革使日本有机会学习德国的政治制度,伊藤博文的智囊团中挤满了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人,包括德国顾问,德意志宪法模式也被移植到日本,甚至军事管理、军服制作、兵器,大多采用德国制式。例如鲁迅在仙台大学学医时,所用教材与授课语言均系德语,因德国医学发达,现代医学专有名词多自德语而出。
在近现代,中国亦有留学德国的大家,包括蔡元培、马君武、陈寅恪、冯至和季羡林等人,德意志民族的高纯度国家精神和国民观念,是当时中国人急于引进的外援。
  TSINGTAO,FOOTPRINTS IN THE FAR EAST
撰文|王明阳
导读/INTRODUCTION
1917年,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康有为在流亡海外16年后回到故国,并在那一年首次来到青岛。眼前的景象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从此,他对青岛情有独钟,并于1923年至1927年在此度过了晚年。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的将军、海军将领、地理学家和经济界代表围在中国版图前,于是乎,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了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当它演化为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后,亦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青岛之美,大抵如此。不过,令康有为眷恋的,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致,或许还有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印记-城市规划、建筑以及公共设施。这些即便在百年后看来仍颇为可圈可点的建设,在当时的康先生看来,自然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
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计划始于1897年。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怀着急于扩张的心情,将战舰派往中国的胶州湾。租借青岛后,德国政府决心斥巨资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将原本只有三百户人家“胶州湾一渔村耳”的青岛建设成“德国远东海军的根据地和模范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成为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大批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召来到青岛进行实地勘查设计。
1898年秋季,在大规模的城建行动开始前当局发布了严格的建筑规范,这部分为上中下三册的文本,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花园面积、建筑高度、卫生设施以及建筑用材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建筑申请一律不获批准。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行政机构、现代医院、成体系的教学设施、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得益于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市区建筑虽风格各异,却显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此后,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之历史就此开始。
德式建筑风格
GERMAN ARCHITECTURAL STYLE
从租借青岛的1897年到一战爆发,这21年恰好是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方面强调装饰(如经常在建筑物正面装饰以弧线或者花朵图案),另一方面反对机械风格和大工业时代千篇一律的廉价艺术风潮。青岛至今仍存有德国风格的建筑三百六十余座,青年风格派的作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严格意义来说青岛所有德式建筑中都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许多其他建筑文化的要素,如总督府官邸比例和谐、细节元素丰富,是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但是其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可谓独树一帜。
下水道系统
SEWAGE SYSTEM
每当某座城市受困于暴雨,青岛的排水系统总是会被拿来作为比对。1901年到1905年间,德国人依照先进的“雨污分离”设计理念,巧妙地加入了“雨水斗”等清污排水机关,在青岛铺设了雨水管道约30公里、污水管道41公里。整个下水道系统相当宽敞,甚至有“可以跑汽车”的传言。百年后的日,青岛市连续降雨21个小时,最强降雨持续40分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雨势渐停后,一般道路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重要低洼地段的积水点半个小时左右也把水排干了。
青岛基督教堂大钟
CLOCK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位于江苏路的基督教堂落成于1910年,其塔楼钟表在今天依然很好地工作。2011年,德国人亨利安先生在青岛旅游时偶然发现这座古老的塔楼钟表,经过查证与寻访,他发现这座钟表所使用的齿轮是自己的曾祖父制作的。“我很骄傲,我曾祖父制造的齿轮使用100多年后依然完好无损,我想它还可以用上300年。”亨利安说。
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此后,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之历史就此开始。
  THE PAST OF FRIEDRICHSTRASSE
撰文|朱轶杰(青岛大学德语系讲师)
导读/INTRODUCTION
弗里德里希大街成为青岛城里最优雅、最繁华的街道,并带动周边街区迅速发展。这体现出早期城市建设在规划上的前瞻性,就像德国人经常说的那样,logisch,干什么事情要符合逻辑。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首青岛童谣所说的“街里”,正是如今以中山路为中心的数个街区所形成的商业中心。它诞生于1897年,那一年,德意志帝国开始建设这座东亚的城市。一如德国每座城市的街道,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街道也被命名为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se),以纪念德国历史上的重要统治者弗里德里希大帝(又译作腓特烈大帝)。因此,它成为城里最优雅、最繁华的街道就是一种计划好了的必然。
两座港口与一条街道
TWO HARBOURS AND ONE AVENUE
当时,所有的货物均通过被称作登陆桥的栈桥卸下运走。因此,建造一条连接这个小码头,尽最大可能使交通顺畅便捷的道路就变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弗里德里希大街因此诞生,其街道的命名还隐含着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建造一处新的港口。因为德国人是不会把一条典雅华贵的道路放在一个交通繁忙的港口之中的,登陆桥亦注定要成为一个寓意深远、造型精美的“摆设”,成为大街向大海深处的延伸、一个象征抑或一个城市的图腾。这也符合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青岛和胶州湾的定位:一个贸易地和一个海军据点,这项重要工作由德国第三海军陆战营的工兵部队承担各项具体任务。
与港口配套的设施(例如旅馆、仓库和办公机构)在弗里德里希大街及其周边应运而生。在记录青岛历史的早期影像里,我们可以看到哈唎洋行与顺和洋行的临时性办公楼,有开设在木板房里的胶澳旅馆,更有后期建造的大清国胶海关。
可以这么说,一座栈桥缔造了青岛最初的繁荣,而弗里德里希大街就是这段繁荣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此地交通的繁忙和人员的进出,德国士兵、商人、官员,当然也少不了华人苦力们的身影,他们的小推车上挂着风帆。
弗里德里希大街的另一头连接着山东街。其实它们是一条街道,两个名称的背后反映的是德国胶澳管理当局华洋分治的政策。德国海军的传教士Weicker给予了正面评价,认为这种分离对双方都好,可以让各自保持各自的生活习惯,互不影响。从批判殖民主义角度可以认为,这种政策带有种族主义性质的偏见,可是从事实上来讲,这确实带来了政府管理上的便利。
山东街的另一头连接着华人港口小港,它毫无例外地也给山东街周边的大鲍岛(Tapautau)这个华人居住区带来了繁华,出现了交易所、剧院和华人银行等重要设施。有了栈桥和小港在时间及空间上的接力赛跑,具有两个名称的同一条大街立即呈现繁华,并带动周边街区迅速发展。这体现出青岛早期城市建设在规划上的前瞻性,就像德国人经常说的那样,logisch,干什么事情要符合逻辑。
并不孤独的城市中心
A MINGLING CITY CENTRE
弗里德里希大街和山东街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与这条主要街道周边街区的发展互动之结果。
从弗里德里希大街来说,它所串联起的街道有沿海边建设的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青岛的洋行街海因里希亲王大街(今广西路)、依蕾娜大街(今湖南路)、不莱梅大街(今肥城路)和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等重要街道。这些与弗里德里希大街垂直的街道上重要设施与别墅林立,如火车站、警察局、教堂、众多洋行和邮局,也有一些重要的住宅,例如禅臣洋行大楼、李特豪森别墅等大班们的寓所。而弗里德里希大街则位于它们的中心地带-把店开到这里,给投资人们带来的是必然成功的联想。
不同于欧洲人区的经济模式,山东街的人气更旺,它所依赖的是一种中端以及低端的商业模式:提供的不是对于华人来讲相当高档的咖啡馆、星级的旅店或者汽车租赁、货运、保险业务,而是一种传统的中式货栈以及为居住于此的苦力、小老板们提供服务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或者生活方式对于华人(以及日本人)苦力和小老板来讲习以为常,而对于德国人来讲却是一种“东洋景”。
海军牧师Weicker写道:“那些白天冲着大街开门的店铺同时也是加工点和餐厅。这里能看到中国人不知疲倦地在制鞋或者裁剪衣物,也能看见吃饭的时候一家里全部的男性拿着筷子将米饭扒进嘴里,或者总是优美而又毫不贪婪地伸筷子从桌子中间的碗里夹出蔬菜或者小肉片。”
虽然起点低,却丝毫没有阻碍山东街的经济发展,这里成立了华人会馆,德国总督接待到访的山东巡抚、海因里希亲王于1912年重访青岛时与周馥等遗老们会面都是在此地进行;还出现了华资银行谦顺银号(位于河南路)以青岛为基地顺利发展,业务甚至拓展至全国;随着青岛的城市发展,还成立了华人青岛商会。也就是说,弗里德里希街和山东街日后的兴旺发展是与周边街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整体。
历史新起点
A NEW HISTORICAL START POINT
青岛与德国的故事很多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这些尘埃,我们发现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建筑里或者街道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与德国两个国家建立了高级别的友好合作关系,青岛这个与德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城市也必将抓住机会,在这种国家关系中起到独特的作用,让21世纪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TIPS:美好的青岛,美好的德国朋友
青岛这座城市非常美好,这座城市里的德式建筑也一样非常美好。我有幸学习了德国语言,结识了德国文化,和德国哥们儿托马斯喝酒喝到在胶州湾里裸泳。我的一位老师是Thomas Harnisch教授,他曾在同济大学执教,精通汉语与汉学,离开中国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当一个好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亲爱的老师,我当年跟着你写了关于德国在华历史的论文,十多年了,我现在仍然在继续着,而且倾尽了全力,我愿以更多学术成果,作为最好的纪念。
  THE MYSTERY BEHIND ECONOMIC MIRACLE
撰文|朱宇方博士(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导读/INTRODUCTION
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欧债危机风云诡谲之际,德国的稳扎稳打令人惊叹,甚至被誉为又一个“经济奇迹”。
近几年,骤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给德国经济带来意料之外的考验,但也给它提供了难得的自我表现舞台。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引发经济衰退,由于德国经济出口依赖度较高,更是遭受重创。
2009年德国的年度经济增长为-5.1%,经济衰退程度超过欧元区整体水平,亦超过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但实际上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德国经济便开始触底回升。随后,在经历了反弹和回稳这两个阶段后,2013年德国经济保持了平缓增长的总体态势。据联邦财政部预计,德国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60%至2.85%。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老牌出口强国,2013年德国对外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3个百分点,而国内消费却达+0.7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出口疲软拉了后腿,但内需的强劲增长,反而使德国经济的增长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另外,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破天荒地实现了3.4%的预算结余,2013年的财政结余预计为2.2%。这个现象虽然与德国国内危机救助机制的退出有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这仍无疑表现出德国联邦政府控制预算支出的决心和能力。
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欧债危机风云诡谲之际,德国的稳扎稳打令人惊叹,甚至被誉为又一个“经济奇迹”。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解读:
在欧元区内,德国是统一货币的受益者
GERMANY BENEFITS FROM THE EUROZONE
众所周知,欧元区并非“最优货币区”,区内经济不均衡是欧元区建立时就已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然而在这个“非最优”的统一货币区中,德国是一定意义上的获益者。
德国经济学家海纳·弗莱斯贝克(Heiner Flassbeck)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联盟的核心是:所有成员国就某个目标通胀水平做出约定。”由于欧元区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输入性通胀差异,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可以说是决定各成员国通胀差异的关键因素。
在下面的图中我们能看出,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年通胀率差异不断累积,使它们的价格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而在单一货币区中,这表现为“隐性汇率差异”。例如,通胀率相对较低的“德国欧元”的币值被低估,而通胀率较高的“希腊欧元”的币值被高估。
但可以确定的是,欧元区内部的不均衡性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且不断加大。虽然德国是短期的受益者,但从中长期来看,欧元区的不稳定对德国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简而言之,德国因为维持较低的单位劳动成本而获得了相对于其他货币联盟成员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某些无法同步提高竞争力的国家失去了汇率工具,被迫用自己的国际收支逆差造就了德国的顺差。有人因此诟病德国进行“工资倾销”,当然对这种提法,学界是有争议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欧元区内部的不均衡性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且不断加大。虽然德国是短期的受益者,但从中长期来看,欧元区的不稳定对德国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欧元区的“德国式”经济治理模式契合德国需求
THE ECONOMIC MODEL OF EU FITS THE NEED OF GERMANY
欧盟现行的经济治理机制是一种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非对称的治理机制,具有浓重的德国色彩:在货币政策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并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而在财政政策方面,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上限指标对申请加入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价,对欧元区内各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进行纪律约束。
这种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德国一手设计和缔造的。从治理理念来看,二战后德国实施的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更是进一步强调货币主义。具体而言,就是以币值稳定、低通胀为首要目标,原则上反对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增长与就业,通过合作主义的集体劳资谈判控制工资增长,保障就业水平。从历史事实来看,20世纪90年代,德国正因为两德统一的后遗症而实施紧缩的财政和工资政策。因此,无论是在经济治理理念还是传统上,抑或在政治经济的现实需求上,德国所打造的欧盟经济治理模式对德国本身而言都是十分适用的。但那些南欧国家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欧盟经济治理模式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加剧了欧元区内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均衡,而其中德国是获益者。
  DIALOGUE:GERMAN ECONOMY GOT OUT OF THE CRISIS QUICKLY
(德国波茨坦大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Q: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走出危机的速度最快,您认为其经济复苏大致体现在哪些数据上?
史世伟:危机爆发时,德国总体经济评价专家委员会(经济五贤人)和主要经济研究所均认为,德国的生产水平需要到2012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是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商业景气指数在201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突破了年的114点的峰值,核心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率达到了83.6%。
根据德国总体经济评价专家委员会的数据,2010年中旬德国经济就已经达到年底的此前最高水平。
2010年德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在2010年第三季度即突破了年的峰值;失业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2010年的登记失业率由2009年的8.2%下降到7.7%。
而且,这样的增长率和就业率还是在极低的通胀率水平上取得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从2009年的0.2%上升至2010年的1.5%,仍低于欧盟规定的2%的水平。
Q: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表现抢眼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联邦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和整肃财政、审慎启动“退出战略”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史世伟: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采取了拯救措施,为什么德国经济恢复出乎预料地快,且增长猛烈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德国经济受益于德国前几届联邦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
年,由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对德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2006年德国进入了新一轮景气高涨后,体制改革的成效开始发挥作用。劳动市场灵活化取得了效果,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系统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改革又带来了工资附加成本和税负的减少,所以企业利润上升,积累了不小的分配空间。经济衰退到来后,企业仍可以通过减少在岗员工的工作时间来渡过难关。
二、德国政府及时启动了“退出战略”,决心整肃财政,在危机形势下对提振信心和信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德国政府在金融海啸仍在猖獗时就发出了整肃财政的信号,这同德国一贯财政稳健的风格有关。新政府在上台前就已经认识到整肃财政的紧迫性,三党在2009年9月达成的施政协议中规定政府将在2010年开始实施“退出战略”。为了落实政府每年减少债务100亿欧元的决定,德国联邦议院日通过了政府的一揽子节约措施(Sparpaket)。联邦政府的财政节约措施涉及到除科研和教育之外所有的政府领域。整肃财政的计划提振了市场的信心,这导致了原本就已经较低的资本利率进一步下降,资金环境十分有利于德国的经济复苏。为了有效地控制金融部门的系统风险,即所谓的“too big to fall”问题,德国政府在欧盟理事会中大力促进对大金融机构加强宏观监管,在这方面的重要举措是成立了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ESRB)。
Q:后危机时代,德国政府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在教育、国际金融、劳动力市场和社保体系等方面分别做了怎样的调整?
史世伟:德国经济出乎意料地迅速恢复减轻了德国政府“退出战略”的难度,而欧元区边缘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不可避免的欧洲经济政策协调以及财政援助的新课题。为此,德国政府为经济长期稳定做出了几个方面的政策调整。
一、推进和实施增长战略,投资教育和创新,通过扩大出口和内需实现可持续增长。
为了提高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加强在未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到2015年,将德国的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6%提高到3%,教育和科研投入的总和占GDP比重将增至10%。虽然受命于金融危机之中,这届联邦政府在预算中没有削减教育与科研经费,而且还增加了120亿欧元(到2013年)。德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关键的未来投资,对德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关键影响。继2006年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德国联邦政府于2010年7月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开始对德国未来的发展部署新的战略方案。
二、重建世界金融秩序,加强欧洲货币联盟稳定与增长公约。
金融危机后,德国联邦政府敦促在“巴塞尔条约III”加上了风险加权自有资本标准,即银行根据风险不同采取不同的自有资本率,并加强监管,严格执行。为了有效地控制金融部门的系统风险,即所谓的“to big to fall”问题,德国政府在欧盟理事会中大力促进对大金融机构加强宏观监管,在这方面的重要举措是成立了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ESRB)。此外,为了欧盟金融监管法规更加一致地执行,欧盟还将先前的三个欧盟微观监管委员会转变为三个法人实体,同各成员国的监管机构共同行使金融监管权能。
三、继续对劳动力市场规则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就业,减少失业。
德国政府牵头组织了专业人才就业联盟,同工会、工商会和雇主联合会联合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切实了解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德国政府还准备完善劳动者免征法,对于接受II型失业金又从事低薪工作的人员,要使他们在社会保险费等义务免除后的总收入达到800~1000欧元。
四、坚决整顿国家财政,不拖累下一代。
德国政府在继续减税的前提下制定了在5年内平衡国家财政预算的宏伟计划。这可能会牺牲一些短期增长,但将有利于长期增长,即适度的、可持续的增长,环境友好的增长。
以实体制造业为重的产业结构有效抵御金融危机
A MANUFACTURING INDUSTRY-BASED ECONOMYEFFECTIVELY WITHSTOOD THE FINANCIAL CRISIS
德国经济结构以实体制造业为重,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首先受到巨大冲击的冰岛便是反例。
在过去十多年中,欧元区国家的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00年,加工工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9.1%,2012年降至15.8%。以2012年数据来看,德国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30.5%,在欧盟中稳居首位,居第二位的意大利仅为12.5%,随后是法国(10.4%)、英国(9.8%)和西班牙(7.2%)。在此期间,德国是唯一工业比重有所上升的西欧国家。
2012年秋,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再工业化”目标,即到2020年将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至20%。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欧盟委员会的这个目标不太现实,但这至少表明了欧盟对实体工业的重视。为此,欧盟委员会列出了4点理由:第一,正是因为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所以德国相较其他欧盟国家更好更快地应对并克服了金融危机;第二,因为工业复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所以发展工业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带动整体市场需求,并因而对第三产业也产生拉动;第三,发展工业将促进创新,因为在各国的私有部门中,加工工业的研发开支通常占到研发开支总额的60%以上;第四,有助于提升出口,因为西欧国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加工工业实现的。
德国经济结构以实体制造业为重,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
富有创造性的政策造就劳动力市场活力
CREATIVE POLICY PROMOTES THE VITALITY OF LABOUR MARKET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德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有效期至2010年年底的促进就业与稳定的《经济景气一揽子计划II》,增加了在短时工作领域的财政投入。主要意图是实施灵活劳动时间制度,通过普遍减薪减工时,即充分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弹性”来吸收危机对就业造成的冲击,避免大规模裁员。对企业而言,这也降低了裁员与再雇佣成本,使企业得以在经济开始复苏时迅速恢复产能,占据市场。
其实早在危机发生之前,非全时就业人数增加就已经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施罗德政府发起的“哈茨改革”中减少非全时就业者社保费等具体政策对此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这种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德国的劳动力成本。
“社会市场经济”蕴含的制度优势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和相关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行表面化的、简单的因果对应是不够的,应当把它们放到制度的框架里进行考察。不可否认,德国的经济制度——“社会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优越性。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公平”是这种制度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社会公平”绝不止社会保障这一个层面,而是一个含义深远的、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了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间的公平。
对于本代人之间的公平,我们可以在“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渊源——弗莱堡学派的“秩序自由主义”理论中找到深刻而全面的诠释。这个理论的最主要观点便是强调“竞争”,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必须是——而且仅限于——维护竞争秩序,建立并维护有利于充分竞争的法律和体制框架。
“竞争”这个原则中包含了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观点:
首先,充分竞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为垄断以及通过垄断获取的优势竞争地位、攫取的超额利润是破坏社会公平的罪魁祸首,也是传统资本主义种种弊端的根源所在。德国极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政策、劳资领域的集体谈判制度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币值稳定是实现公平有序的充分竞争的重要前提。充分竞争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而市场配置资源的媒介是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使价格发生扭曲,从而使其丧失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价格的合理性具有根本性意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无论是在马克还是欧元时代,“币值稳定”始终是德国高举的旗帜。
在代际公平问题上,德国对环保与能源问题的重视已是众所周知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对财政健康的强调。以德国的公平观来看,加大财政开支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但寅吃卯粮的过度赤字将影响到后代的福利,从而破坏代际公平。
如果把制度落实到具体实践,可以说,降低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使转移支付的效用和效益最大化,使财政负担和支出项目处于社会可承受且合理的范围内,在普通居民家庭生活质量得以保障和不断提高的同时,不但确保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避免受到制约和伤害,而且能够得到保持和加强,实现劳工福利与企业收益的协调,横向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均衡,纵向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就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此相对照,可以发现,德国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
在上文中,我们总结了德国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一些原因。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风险。鉴于德国经济与欧盟国家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紧密联系,欧洲与德国国内经济的密切关联直接作用于德国经济增长的根基。生产要素向德国聚集,无疑提高了德国工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但同时削弱了它赖以维系发展的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基础,并进而伤及其市场需求;德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拉开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实力和效率差距,从而提高了从一体化的欧洲市场中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而这却又再次“悲剧性”地拉开了它与其他欧洲-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从而威胁到欧洲的一体化,并由此为德国带来长期性风险。
鉴于难以阻挡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我们必须在欧元区,乃至欧洲框架内考察德国的得失成败。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未来祸福相倚,并不容盲目乐观。
  THE GERMAN MODEL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A
撰文|丁纯(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徐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导读/INTRODUCTION
综观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奇迹”、欧债危机期间的一枝独秀,还是面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和全球化、两德统一带来的挑战,德国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堪称发达国家中的优等生,并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德国模式。正处于经济改革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国,可以从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示。
其中,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及国家有限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坚持出口导向并注意出口地区的多元化、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力促产学研相结合、倚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等特色对于其他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正处于经济改革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国,也可以从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示。
德国经济六十年
GERMANY‘S SIXTY-YEA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年战火甫息之时,德国可谓瓦砾遍地,经济瘫痪,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呈现典型的短缺经济局面。但在首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的领导下,遵循“社会市场经济”范式,通过币制改革、放开物价、崇尚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并得到“马歇尔计划”等的援助,德国经济迅速恢复重建并起飞,从1950年到战后首次经济危机爆发的1966年这十余年间,德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7.9%,失业率不到0.7%,私人消费活跃,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基本实现适度增长、充分就业、稳定通胀和对外经济平衡“魔术四边形”所要求的目标,创造了令人赞誉的“经济奇迹”。
此后在年间德国遭遇了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告别了“黄金时代”,德国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也出现了短时的转折,转向了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强调政府通过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和干预经济的总体平衡调节。造成了公共债务猛增,滞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元持续走弱,美元的持续走弱、德国马克的被迫升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飘摇和崩溃等导致德国外部环境严重恶化,德国经济出现了增速下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跌至2.9%和1.8%、失业人数突破两百万、物价涨幅骤升到7%,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面对挑战,1982年接任的科尔总理,重新祭出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等德国模式的旧策和利器,活跃市场、紧缩开支、鼓励创新,尤其是推动南部“德国硅谷”的崛起和支持北部鲁尔等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带领德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老龄化的冲击和两德统一的重负下,曾是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黯然失色。由施罗德政府倡导,默克尔内阁接续,针对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居高不下的福利包袱和缺乏创新的体制,展开了壮士断腕式的未雨绸缪改革。以“2010改革议程”为题,聚焦劳动力市场、养老、医疗和税收等领域,卓有成效,遏制了德国社保费用的飞速上涨势头,改善了就业状况,振兴了经济。同时积极推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始终坚持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发展,使得德国得以在2008年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此后衍生的欧债危机中,呈现出一枝独秀之势,令人叹为观止。2009年到2013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0.6%,欧元区平均则是-2.1%;失业率平均为6.3%,同期欧元区则高达10.3%。德国从危机爆发前的10.2%连年下降,2011年甚至跌落到5.9%,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水平;德国财政赤字平均为79.3%,低于欧元区平均87.2%的水平;通胀率德国为1.52%,低于欧元区1.68%的平均水平,可谓鹤立鸡群。
德国经济特色
GERMAN ECONOMIC FEATURES
在二战后的六十余年岁月中,德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概括而言,德国经济具有四个特色。
一、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国家有限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
德国一直将瓦尔特·奥肯和缪勒-阿尔马克等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奉为圭臬,坚持“社会市场经济”,崇尚竞争,反对垄断,但也绝非放任自流,政府更多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在保持经济稳定和维持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企业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保持了活力,具有很强的危机应对和市场冲击适应能力。同时通过社会伙伴对话等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则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坚持出口导向并注意出口地区的多元化
1950年联邦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8亿马克,占GDP的20%,2013年德国出口总额为11699.70亿欧元,占GDP的42%。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德国长期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放开汇率管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优胜劣汰,国家只提供制度框架保证和出口信贷等支持,鼓励德国工商大会等贸易促进机构提供辅助服务。同时在全球化和欧债严重冲击的今天,德国不仅注重与传统欧美地区的贸易,更注意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并大获裨益。
三、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力促产学研相结合
支撑德国实体经济和出口的秘诀就是独具特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产学研转化体系。在两至三年双轨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毕业后能立即融入职业生涯,从而为德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保证德国在生产工艺和产品制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德国还建立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实用技术研发、转化体系。
四、倚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
德国具有重视制造业的历史传统。早在19世纪工业化初始阶段,德国就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便利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禀赋,大力发展采掘、冶炼、机械制造等实业;二战后,德国政府继续扬长避短,夯实制造业基础,同时倡导实用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化工和电气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这四大产业占德国全部制造业产值的40%以上,所占全德出口的比重也达到48.2%(2013年),且制造业提供了全德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作岗位,占GDP的比重超过30%,分别比美国、英国和法国高出10.6、9.6和11.4个百分点,比另一个制造业大国日本也高出4.6个百分点。该比重在年间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增长了2个百分点以上,目前虽稍有下降,2013年仍然达到25.5%。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制造业的逆势上扬主要得益于德国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这在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是非常罕见的。
  INVESTING IN NORDRHEINWESTFALEN
导读/INTRODUCTION
2014年3月,***主席前往德国北威州,亲自迎接了渝新欧铁路开通后的第一辆列车,其终点站为杜伊斯堡-世界最大的内陆港。
德国制造是人类工业史上的扛鼎之作,它不仅是品质和荣耀的代表,更代表着工业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而说起德国的制造业中心,则不得不提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州(简称北威州)。北威州目前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投资优势确实无可比拟,这里拥有全德27.5%的外国投资、16.4%的出口产品、22.8%的进口量,近50个技术中心和49家高校体系外研究机构、71所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每年吸引六百万展商和参观者的全球最大规模之会展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众多中小企业和一流的商业地产,它还是欧洲文化氛围最浓郁、自然景观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北威州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迅猛。今天北威州的中国企业的数量和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三番,北威州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首选投资地,目前在这里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800家,其中包括很多著名企业,如华为、中兴、三一重工、五矿集团等。而且,每年中资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欧洲重要的投资目的地,记者采访了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先生。
对话:“德国制造”的摇篮
THE CRADLE OF “MADE IN GERMANY”
Q: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德国制造业屹立不倒,助力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北威州历来是德国制造业的重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北威州在德国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地位。
封兴良:北威州位于欧洲心脏地带,比邻荷兰和比利时,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中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州,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的工业重镇鲁尔区就在此。这里集中了数千万亿欧元的外资,以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为中心,方圆500公里内汇聚了欧盟33%的消费者和45%的购买力,拥有着欧洲最密集、最发达的交通网络,欧洲各国大都市都可以在最多三个小时内到达。
Q:北威州有哪些重要数据值得关注?
封兴良:北威州既有大型世界级工业企业,也有众多的在各自领域成为翘楚的中小型企业,可以被称作“德国制造业的中心”。在2012年,它就以5821亿欧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据了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0%,达到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4.5%,在各个联邦州中首屈一指,这个经济体量放到国际上,可以排到第17位。
Q:北威州拥有哪些大企业?
封兴良:包括意昂集团、麦德龙、德国电信、莱茵集团、蒂森克虏伯、拜耳、德国邮政、汉莎航空、赢创、德国莱茵TUV、ALDI集团等在内,德国最大的50家企业有19家总部位于北威州。
Q:北威州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哪些信息可披露?
封兴良:作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投资地,北威州吸引了27.5%的德国海外直接投资,至2012年,海外直接投资总量已达2180亿欧元,吸引了7500多家外国公司进驻,像英国石油、爱立信、福特、LG电子、三一重工、丰田、沃达丰等在内的1.4万多家、来自世界重要投资国的企业,都是以北威州为基地操控德国或欧洲业务的。
北威州对中国投资者尤其重视,为投资者提供诸多便利以及一站式服务。隶属于州政府的投资促进署在北京、上海、南京设立了三个代表处后,又于今年7月4日正式成立了广州办事处,以进一步为中国南部的广大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工业4.0”创新新高地
INDUSTRIE 4.0:NEW HEIGHTS OF INNOVATION
Q:今年3月,中国*******访问北威州时指出,北威州是德国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在经济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双方可以拓展合作。请问在开展合作、吸引外资中,北威州具有哪些新的优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的面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